在围脖上看见某刊物推出的一期特别专题,特写的姚晨海报,标题名曰“我们都爱二姑娘”。
在姚晨所塑造的郭芙蓉与王翠萍形象火爆蹿红的同时,也为其今后的角色变换路埋下了隐患。
即使没有之前成功的代价,以芙妹别致的外形特征,想要突破傻大姐的灰头土脸来个华丽丽的走台大转身是很具有挑战性的一项体育运动。
从《摇摆de婚约》的海报构图来看,原本应该平衡的三角关系已被极夸张地异化为姚姑娘一人的独角戏,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已经使王顺佳的角色薄弱得面无血色。
可以说由姚晨演绎过的那些可爱角色,其闪光点是建立在某种淳朴与纯粹特质之上的。
而将这样一份凛冽的素颜美套上金光闪闪的劣质服装,环佩叮当全是诡异的二线品牌,所营造出的时尚效果只能是制片方自娱自乐的山寨风味。
观赏有风险,入院需谨慎。
《摇摆de婚约》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二的故事,而且是大写。
几乎所有促成转折的情节都找不到铺垫与设定,人物关系也在凌乱的剪辑里错落得很诡异。
这是一场由时尚集团推出的情感戏,而其中所有的感动、沉醉、抛弃与憎恨,我都找不到足以支撑其爆发的激励事件。
放肆的谈笑与滥情的分手,只好摆出一个大写的二字构图。
如果说这就是时尚女性们对于生活与情感的现代派解读,那么我只好认为是时尚杂志在廉价风骚地向南风花溪邯郸学步。
不幸它沦落在“青春校园,纯真初恋”的孤芳自赏里不可自拔。
不大气,不成熟,不时尚,甚至连可爱都所剩无几。
只有几个成年人沉醉在自我的情感世界里,喝的是青岛啤酒,开的是奥迪Q5,穿的是欧时力,戴的是淘宝链,嗨到兴头来一把拳,必然是两只小蜜蜂在花丛里旁若无人的嗡嗡呻吟。
某种意义上《摇摆de婚约》可看做一部影像版的杂志读物,有着与国内许多大型刊物一脉相承的作风:拼贴、杂烩、拉广告。
影片的场次排得很乱,倒不是因为其自我感觉良好的现实闪回挑明因果;片尾的字幕里亦出现了几场的补拍镜头的人员列表。
可以说导演是在有意识地去营造每个单场的氛围,有快节奏的车水马龙、飞黄腾达,有刻意放缓的MTV式唯美纯情,还有笑点奇低的老套包袱。
就是搅在了一起,怎么也不是个味儿。
靠两部青春偶像剧发家的朱雨辰还是 我挺喜欢的演员小生,而其颓废漂泊的流氓好男人气息最终还是没能盖过王顺佳的钢胆侠肠。
王编辑在凌晨三点享受完一道爱心牛排餐之后,失恋的苦痛里领悟到高潮的真谛,洋洋洒洒几百字将浓浓爱意化作一股液体,从二环流到三环,从四环淌到五环,从六环就浸透到了耳朵根。
大量的侧面烘托使得该文的艺术价值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所以说影片自诩的这道点睛之笔还是很激凸的。
在写《杜拉拉升职记》的时候我说“牛逼要靠装出来”,实际当时的本意是“逼都是装出来的”。
诚然《摇摆de婚约》并不是一部装逼的影片,并非因为它自视清高,而是连装逼的资本都没达到。
如果说《杜拉拉》尚且还讲述了一个白领阶层的荒唐梦,那么《摇摆》编造的就是梦想做白领的少女们的纯情梦,主题的非主流与外部包装的拙劣使得这本电影化的刊物很不上档次。
影片末尾由李宇春小姐倾情献唱的主题曲,加上春式风格的MV大放送,才是影片最大的亮点。
歌不错,嗓子也好。
只是到此时我才意识到该剧阳盛阴衰的良苦用心,好好的一场三角恋加劈腿加假结婚加不是冤家不聚头的经典组合,挑大梁的竟都散发出一股纯爷们儿的霸气!
《摇摆de爷们》确让我摇摆得很犀利。
摇摆吧,还会有什么呢,继续纠结,难以抉择,只是我在想建外SOHO下的旋转木马转起来原来是这样的啊。
没注意到过来。
写于2010年7月25日(那些年的渣渣观后感)本来,姚晨的电影不会很吸引我,因为她虽然挺顺眼,可算不上美女,怕会影响感情戏,但是,这部电影居然挺好看的。
影片一开始,那种fashion和亮丽,一下子吸引了我,时尚杂志的编辑,挺不错的工作,可以很随心所欲地写一些感性的东西。
更让我惊喜的是,男主角居然是那个在《我的青春谁做主》里很爱很爱小样的人。
一个文字,一个美食,完美的搭配啊。
美食刺激了文字的迸发,整个世界就是餐桌,飘着美味的香气。
这两个人走到一起太有戏剧性,即将结婚的未婚夫突然离去,使他成了她宣泄和精神寄托的另一半,他说得对,因为一个女人,离开另一个女人,不叫分手,叫抛弃。
那个未婚夫很可恶,为什么都说好要结婚了却还会这样变心,我很不明白。
一众熟脸的加盟,貌似时尚的角色,开始时还真以为像片中说的能最终将观众们“引导”至“高潮”。
结果呢?
连假高潮都没有,全是“套”,俗套。
如果不是姚晨的表演为角色添加了些可信度,这个什么王顺佳简直就没有任何可看性。
男朋友都要和自己分手了竟然什么都不知道,写的那是啥狗屁文章就翻身转运了啊,这剧本简直严重侮辱新时代女性的智商,尤其是干杂志编辑的女性=_=!从整个故事来看,如果说开头部分男友在结婚前夕背叛,一个冒失小伙儿偶然闯入这样的俗套是为了接下来的故事展开做铺垫,尚且可以原谅的话,后面两人相爱了又莫名其妙分开,重聚又因前男友的莫名闯入而泡汤,最后又偶然“浪漫”相遇,完全就是编剧没动任何脑子,直接照搬若干电影最俗桥段的结果。
就这还想要高潮?
不把观众催眠就不错了。
本片还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回放镜头数量多到惊人,我原以为这套80年代的粗劣煽情把戏早就没人用了,没想到被本片的导演又重拾了。
要知道,影片中的情节回顾有三个层次,最低层次就是这一遍遍闪回,再高一个层次就是用反复出现的情节或台词去加深观众对前面情节的印象,而更高境界就是用扎实的铺垫,让观众在故事和情感的推进中自己回想前面的情节。
不过目前,最后这境界与中国电影无关。
最后说一句,姚晨将唱卡拉OK那段演得非常好,不过不知道她要抱着这种大大咧咧缺点心眼儿的角色吃上多少年才肯罢休。
指望其营养丰富的同志们就不要去了,指望其揭示当下摆婚族状态的同志们也不要去了,指望重温一遍《穿普拉达的恶魔》中眼花缭乱名牌的同志们也不要去了,咱去就是为了看姚晨咧着大嘴耍宝,看这个中国少有的类型演员扮演另一个郭芙蓉。
姚晨长得真是不美,尤其影片开头的几个面部特写。
但是人靠的就不是美貌,是那一股豁得出去的劲儿,即使狠狠地撒一把娇也让人觉得清新自然可爱至极。
且看她带着潜水镜夸张地西红柿炒鸡蛋,傻呵地问光年有多久,猜拳还不忘自己嘴大,让人不觉以为误入同福客栈。
剥去那一身光鲜的衣裳,姚晨还是那个郭芙蓉!
就让她做一个没心没肺的傻大姐吧,没有人比她更适合这个角色了,可爱得很!
除姚晨之外,其他演员即使有演技也没有发挥之地。
朱雨辰、蒋小涵无功无过。
郭晓冬显得木讷,那个发型实在不太适合他。
吴辰君作为一个花瓶,真纯粹,鲜有台词,只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个表情就好。
关于广告,之前没有看过《杜拉拉》,没有心理准备,没想到现如今电影里的植入广告这么赤裸裸、直愣愣和理直气壮,简直是直接把广告剪进了电影,破坏了影片自身的流畅,时时出现提醒观众,这是广告哟,你在看电影哟。
广告存在感太强了。
为什么一样主打时尚,《穿普拉达的恶魔》就可以表现对资本主义的生活产生无限向往,而国内做出的片子直让人觉得时尚不足广告有余,有种掏钱看广告的错觉。
不过,俺就是冲着姚晨去的,本片让人大笑的地方挺多,而且不装不做作,咱就是图个乐,这个乐图得还不错。
婚约没有了,只剩下摇摆而已。
相恋七年,在结婚的前一天,宣布跟你分手,宣布爱上了别人,宣布取消婚约。
换做是我,我大概也会像顺佳一样,傻傻的笑着,不悲不喜,不哭泣。
因为人太悲伤的时候,往往没有眼泪要流,只剩下心里满满的沉重,狠狠的压着自己喘不过气来。
只是顺佳的疯狂没有持续太久,在一个微微透着清凉的午后,她开始难过了,开始有知觉了,开始哭泣了。
人永远不会是一个一直坚强的动物,人在脆弱的时候,连呼吸都是轻轻的,心跳都是静静的。
就若疯狂过后的顺佳,躺在床上整天整夜的,不知道时间,不知道吃饭,不知道自己活着,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直到一个男人的出现。
他那么贴心,那么无微不至,他别无所求,只为心意尽力的照顾着。
他们之间淡如水,他们没有爱情。
忽而让顺佳找到了存活的意义,原来,就算全世界都不要我,不怕,还有你来疼我。
即使在深夜三点 味觉也不会停息 城市刚刚尘埃落定 静的好像在等待一根针的坠落 滋味就是品尝时滋滋的味道 是稀软的土豆泥和坚挺的牛肉 他们翻滚喘息 整个城市就是床就是餐桌 用丝质的床单覆盖住 舌尖滚烫让我放纵味觉 城市在我们身体下面 此时 香山散发着香气 后海溢满过石桥 环线上的车流变成液体 随着二环三环四环 扩散开去 就算扩散到五环六环 扩散到我的发梢我的喉咙和我的耳根 也到不了终点 很美很美的小诗,很美很美的感情,很美很美的生活,很美很美的世界,不是吗?
顺佳笑了,她竟然爱上了他赐予的味道,她的全部的身心,都被这一丝浅浅的温暖征服了。
爱情,就这样悄悄的来了,不早不晚,不急不缓,不多不少,不来不去。
他们不曾相爱,后来却不得不爱。
爱情,就是这样奇妙的东西。
其实,我们都一样,受爱情的伤,用眼泪学会成长。
一起努力吧!
《摇摆的婚约》是在该片上映之后才知道有这样一部爱情片,又一部很难说算得上成绩上佳的国产影片,只能定位其在四平八稳的高度,这在给国产片打分角度看来已经很不错了,至少看片过后骂声和赞声差的太离谱。
整体来看,影片《摇摆的婚约》还是靠一种讲述都市男人女人之间的感情来铺张剧情的,都市男女的种种总有千丝万缕的情缘可道,注意,不是村姑村姑父之间的,毕竟抬眼望城市高楼的感觉总是要比低头看乡间牛粪来的强,电影的追求就像大多数人一样,都是追求一种视为非为的高尚,很难定义这是一种真实,但也不能全归于一种虚假,这就是影片带出的一种看是平凡的感情,却深埋着一种隐约可见的一种逼迫感的追求。
影片的大部分谈恋爱的剧情是围绕着“朋友妻不客气”的这一观念展开的,可能说的有些不人道,但影片的故事框架就是这般的流程,只不过添加了一些诸如假结婚的辅助效应来丰富剧情罢了。
其实影片折射的现实感还是比较明显的,男人和女人过活,男人厌倦了于是出去找小三,最后男人抛弃女人投怀小三,男人的朋友天落陨石般出现,于是也算是一名五成熟的小三跟女人谈起了恋爱,故事最后皆大欢喜。
这就是影片故事的中心提要,影片剧情虽说不闷但也没有让人太多心动的地方,马马虎虎的编排并没有影响影片的整体延展,反而有几分小温情的色彩像彩带般给影片划出了几道亮点。
影片中的假结婚这一剧情甚是有点像美国影片《假结婚》,只不过一个是为工作一个是为面子,就像歌曲一样,这样的剧情充其量也只算是翻唱,不能说是山寨,因为影片至始至终还是翻出了自己的一种色调。
美食感觉总是不离不弃的连着爱情这一元素在电影中呈现,这出和之前一部很不错的香港爱情片《全城热恋》中一段美食情缘略有几分相似,我们也无法说这是山寨,毕竟影片的美食发情不是画板上的主色调,但看过之后总感觉有几丝别扭,尤其那几句独白抒发感情甚是有点做作。
当然这也只个人看法及感受,自我圆场只是想说这般的伪情怀最好还是不要在电影中受到重用,完全与影片本身呈现的是两条平行线延伸开去,美食给了你感性,抒发情感喷涌而出,如果是喜剧片,一碗叉烧饭可以吃到流泪,但在这种中规中矩的爱情片中真的比较假。
这一出的美食觅情甚是不能同《少林足球》那一个苦涩馒头引发的爱情相比。
影片刚开始的女人牵驴以及女人上司踩到驴粪可以算的上是很不错的剧情编排。
不过与影片所要呈现表面上干净的大都市爱情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可能此处另有蹊跷,如果是带着讽刺味编排的这一出剧情,那么完全可以算得上是经典之作。
上有高楼林立,一身高贵,下有驴粪一堆,一身高贵踏在驴粪上,倒有几分讽刺傲气的票子族。
当然,如果是为了凸显一种喜剧感,那这一出就大可不必留了。
这出于个人想到的有点多,衡量一下,自己的立场还是偏于前一种,毕竟,对影片有容乃大,也算是一种鼓励,一份支持,终究还是希望国产影片能迈开那又大又好的步伐往前走,尽管是披金斩刺,破釜沉舟,但那样最终突破成功的不仅仅是电影本身。
影片前后呼应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粗制滥造,开片之处算是吊起了几分兴趣,可影片最后意料之中的圆满甚是毫无曲折感可言,估计大多数人看完之后的反应就是“就这般的玩完了”,但显然影片制作尽力了,个人认为,电影就像写东西一样,开头总是很棘手,不但要写的引人入胜,还得为下文开个好头,这着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倘若影片开头像上边说的有种讽刺感,那么与接下去的讽刺情感问题相呼应也多少算是一种很好的衔接效果,这般看来不但不影响影片整体,反而还凸出自己的一种风格。
当然这也只是作为一名路人甲的片面之词。
影片伊始给人的印象就是一段看似曲折实际上很平淡的都市男女爱情故事,不过平淡中这份爱情多少给了一些小温情。
其实换一个角度看这部《摇摆的婚约》不难发现,影片揭示的现实中情感问题的面纱确实是难得,前面有说开片讽刺,接着男人情感出轨这在现实里是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了。
影片的这般剧情编排,又让人想起专门为出轨这一现象量身定做的国产影片《手机》,可以说,如果从揭示的角度来说,这两部影片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可以说两部影片所要表现最后出轨的男人都是一种心思。
这么看来,这样一种平凡美好爱情下的揭示人性也算是影片的高明之处了。
都市情感的DV机里,爱情这么个玩意儿总是摇摇晃晃的,你说它是在舞蹈,其实它是在抽搐。
影片《摇摆的婚约》,不忍心同《非常完美》,《杜拉拉升职记》归于一类。
只因其是一部四平八稳的国产爱情片。
,还是那一句,给一份支持。
国产片里鄢导算是一个奇葩,中国电影届里姚晨算是一个奇葩。
看这一演一导的共产作品,只能让我感叹一声,奇葩的叠加永远都等于奇葩二。
对于姚晨一直无感,烂俗的剧情更是让我把这部电影当成了每日午餐五分钟的配音+配乐,看了长达一个月,看完了它。
如同三人行必有我师一样,这奇葩二有很多平实中的亮点的,也就让我有了说话的冲动。
感谢这片子里的所有配角,他们演的如此之尽心尽力,只是没有那么一个好本子。
感谢姚晨,她的自然流露和表演技巧,让我不由自主地对由欣赏到了喜欢。
我以为片子最大的亮点就是GC的描写,美食与性的隐喻性表述,让我一瞬间对编剧有了那么一点点的仰望。
只不过,我以为,这精彩完全可以独立成章,成为与摇摆或婚约完全无感的一部分。
即使 在深夜三点 味觉也不会停息 城市 刚刚尘埃落定静的好像在等待一根针的坠落 滋味 就是品尝时 滋滋的味道 是稀软的土豆泥和坚挺的牛肉 它们翻滚 喘息 整个城市就是床 就是餐桌 用丝质的床单覆盖住 舌尖滚烫 让我放纵味觉城市在我们身体下面 此时 香山散发着香气 后海溢满过石桥 环线上的车流变成液体 随着 二环 三环 四环 扩散开去 就算扩散到 五环 六环 扩散到我的发梢 我的喉咙 和我的耳根 也到不了终点
Solo lau/文看完《摇摆de婚约》后抱定一个信念:绝不再信电影宣传!
这部作品打着浪漫爱情喜剧的旗号进军暑期档,却如一个茶几一样摆满杯具,电影不可笑还在其次,导演竟然都能被砍(果然搞艺术的感情丰富啊),最后还引起了国内电影圈关于整顿行业秩序的大讨论。
当然电影受到这些事件影响而因祸得福,成了一个新的炒作点。
于是很多观众纷纷走进影院去观看这部本来籍籍无名的作品,估计大都想见识到底拍出什么样的电影,才有资格享受陈浩南的待遇吧。
其实抛开某些博爱的艺术工作者那一如既往的曲折人生宿命,《摇摆de婚约》还是一部非常正统的爱情电影。
但是本片笑点稀松,实在有负喜剧之名,唯一能引人发笑的可能就是指驴为马那段,剩下的戏份不但不可笑,还挺伤感。
或许能把喜剧拍出苦情的味道,也充分证明了鄢颇的功力不俗。
不过也得承认《摇摆de婚约》是一部非常精致的电影,喜欢韩剧的影迷朋友观看本片的话可能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从镜头运用到故事发展,无一不带有韩国爱情题材影视作品特有的细腻感。
特别是人物的情感线索设计,姚晨饰演的顺佳对朱玉辰饰演的俊浩(这名字起得就很哈韩)从一开始的同情愧疚,到感情替代品和出气筒,再到最后的真爱,层次分明,这种调理上的清晰顺畅也正是国内很多同类影视作品所缺乏的。
暑期档同期上映的另外几部爱情题材作品,无一不在男女忠贞上做足了文章,也不知从何时起似乎拍爱情电影不研究研究小三好像就不对套路,像《活该你单身》就是明显的例子。
从阵容上看这部作品就和《摇摆de婚约》形成鲜明对比,前者集中了台湾养眼的帅哥靓女,而后者则只选择了姚晨、郭晓冬、朱玉辰三位纯内地明星,这三个人相比之下更少了些轻浮的气息。
故事上《活该你单身》也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本片从一开始男主角就不相信真爱,以窥视和破坏别人的感情为己任,整部电影从始至终其实就是一个关于爱情靠谱儿程度的测试。
与其说是一部爱情电影,不如说是一出披着偶像外衣的情感闹剧,电影最后只是牵强地证明了当下还存在真爱,却没有揭开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让观众像《摇摆de婚约》中的姚晨一样,通过吃土豆泥来回味幸福感,总比让他们花钱去见证一幕幕爱情欺诈游戏更有意义,这正是为何很多时尚杂志的情感板块往往最能吸引人气的原因所在,也真实地反映出时下大众最真实的感情诉求。
联想起鄢颇以前的作品可以发现,从第一部《阿司匹林》到《摇摆de婚约》,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着都市青年群体的感情生活,当然其本人也是出了名的深谙此道,能拍出这么精致并广受好评的作品,也正应了那句“艺术来源于生活”。
女主有一份体面的编辑工作,但她沉浸在即将结婚的喜悦当中,对待工作浑浑噩噩,工作质量完全取决于心情。
临近结婚,惨遭未婚夫与她分手,选择了另一个成熟、给予他事业支持的女人。
女主为了麻痹失恋的痛苦,迅速与另一个人领证形婚。
失恋会经过麻木-痛苦-回忆-决绝-重生的过程,而迅速投入另一段感情是极不理智且不负责的行为。
每段感情不论成功失败,都是自我成长的经历。
在空窗期要学会独处、反思和提升,准备好更好的自己,才配得上更好的爱情。
爱情是奢侈品,工作才是刚需。
先爱自己,再爱他人,万万不可寄生于别人的生活,才不会让自己陷入一无所有的危险。
我真心喜欢她
无聊
国产电影能有点属于自己的东西麽。。。
星星全是给姚晨的,演技不错,放得开。其他无视。这片子还有马艳丽?在哪里。别和我说是那个女Boss.她和蒋小涵是本片最Orz两位。导演是否原本的卖点就是搞得像春哥似的Boss和浓妆艳抹的蒋小涵?还加上两个高龄棒子男。如果是的话,不得不说导演可能被观众打了。
喜欢男主的善良呢
所有一切都似曾相识。五色全味 2010-06-15:导演被砍不是没有原因的。
没印象了
其实还成。此大嘴莫非也开始像彼大嘴看起?
商业剧没有什么的,和杜拉拉差不多的品味吧
前一多半都还可以 结局雷到了 春哥一出来就立刻冰冻了
国产电影的职场女性未来发展趋势都是杜拉拉,而且都得有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戏
至少比港片强太多了
"你想让我哭是吗?陪你伤感一下,然后你心满意足的明天去结婚"确实有人渣会在劈了腿之后回来恶心人一下。
很浪漫呀~
只为姚晨给两星,标准腐女
我怎么觉得不错啊。。。。
都是我喜欢的男演员,在同类影片里算是我喜欢的。朱雨辰,我喜欢你的声音还有身材还有……
两星给马艳丽。姚晨身材不错,后来那顶假发挺丑的。郭晓冬也就适合拍点乡土剧。
最近中国的时尚大片都差不多一个样,没什么逻辑可言。可能又是剪辑问题。画面感还ok。
烂剧情+伪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