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头

The Big Short,大卖空(台),沽注一掷(港),The Big Short: Inside the Doomsday Machine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史蒂夫·卡瑞尔,瑞恩·高斯林,布拉德·皮特,梅丽莎·里奥,约翰·马加罗,拉菲·斯波,杰瑞米·斯特朗,芬·维特洛克,玛丽莎·托梅,崔西·莱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大空头》剧照

大空头 剧照 NO.1大空头 剧照 NO.2大空头 剧照 NO.3大空头 剧照 NO.4大空头 剧照 NO.5大空头 剧照 NO.6大空头 剧照 NO.13大空头 剧照 NO.14大空头 剧照 NO.15大空头 剧照 NO.16大空头 剧照 NO.17大空头 剧照 NO.18大空头 剧照 NO.19大空头 剧照 NO.20

《大空头》剧情介绍

大空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华尔街几位眼光独到的投资鬼才在2007年美国信贷风暴前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过做空次贷CDS而大幅获益,成为少数在金融灾难中大量获利的投资枭雄。贾瑞德·韦内特(瑞恩·高斯林饰)将一个能把40亿美元单子做成37亿美元收入的德银代理人,迈克尔·布瑞(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是独眼基金管理人,马克·鲍姆(史蒂夫·卡瑞尔饰)是华尔街世家出身,本·霍克特(布拉德·皮特饰)是康沃尔资本退休银行家。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这不是柏林公正裁决幼儿园的男阿姨春日双子谜情钢琴课快刀洪吉童四大神兽外传雨天遇见狸大宋有奇案非人之恋欢乐饭米粒儿第二季红伤骑士XHuat啊!Huat啊!发!狮子狗行动窗外有张脸都铎王朝第二季一群第二季熄灯追缉令秘果婚礼季紫菜卷女孩爆炸小锅盖娶亲记忆的芬芳来自远方我唾弃你的坟墓:似曾相识都柏林凶案异魔禁区

《大空头》长篇影评

 1 ) 大空头

对金融毫无兴趣并且一窍不通的我终于把这部屯了大概一年的电影给看完了。

颇有收益(♡˙︶˙♡) 其实这些这些玩意本质都是不复杂的,只是有意的人根据各个不同利益的出发点把真相弄的扑朔迷离。

╮(╯-╰")╭ 说起来从世俗方面而言,这些人也算是地球食物链的顶端了。

(ง •̀_•́)ง 最后这个卡司阵容也是很强大了!

凸(>皿<)凸

 2 ) 让我们刺破经济泡沫,辛辣调侃次贷危机——北美新片《大空头》漫谈

2016开年,让我们来谈谈经济危机!

哈哈哈,自己都觉得这个开头还真是又衰又无聊呢,不过还好电影《大空头》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这样一部来源于美国著名金融记者:迈克尔·刘易斯同名著作的影片,在改编之初,当作者听到消息时,全然没有在意。

在好莱坞报道的圆桌访谈中,他说道:“我在写作的时候,觉得这部作品,不可能被搬上大荧幕。

”。

尽管迈克尔·刘易斯这样说,但是之前他已经有两部著作被改编成电影,分别是:2009年的《弱点》讲述一名传奇的橄榄球运动员的经历、2011年的《点球成金》讲述一位传奇的棒球队经理人。

而把这部《点球成金》搬上大荧幕的幕后推手,正是独具慧眼的布拉德·皮特先生,他自己还担任了主演。

而他还曾确切地表示:“《大空头》的故事需要被讲述,现在的情形和次贷危机时,没有丝毫改变”。

这里再次膜拜一下皮特先生选片的眼光,这部《大空头》除了派拉蒙,当然还有他的制作公司 PLAN B 的联合制作。

这一次不同的是,2011年出版的这本《大空头》,讲述了2005年-2008年间,美国的次贷危机被少数几个华尔街才子预先察觉,并顶住压力,对赌经济,躲过了危机还从中获利的始末,这与作者之前的人物与运动题材不同。

而自我审视的经济类影片,自2008年之后,少有成功之作。

如果2011年的《利益风暴》算一个,那么我们还未看到更多的可能,一方面是沉痛的往事不堪回首,就像关于9.11题材的电影,总是会令人慎重考虑。

另一方面是这样的影片,受众实在有限,除了一部分相关的从业人员,大部分观众无法拿到其中的刺激与压力,就只会变成《华尔街之狼》那样,金钱与演说堆砌的奢靡浮华。

而这次影片的导演:亚当·麦凯,作为擅长编剧与制作轻喜剧的他,看到了作者书中,值得讨论的议题、真实故事的意义、以及令人玩味的部分。

在主创的访谈中,当主持人说,这部电影着实有趣时,导演庆幸的看着作者说,还好这个“Fun”字不是从我嘴里说出来。

而迈克尔·刘易斯大方的承认,影片的改编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小说跟电影完全是两回事,不过很高兴导演可以成功的改编成电影,故事中确实有很多恰到好处的幽默桥段,电影也达到了言简意赅的,令人付之一笑后,又陷入沉思的效果。

关于流动的镜头语言这部130分钟的电影,在影院里观看,差点把没吃午饭的小玄儿我看晕倒,大概在110分钟的时候,久违的晕车感袭来,因为镜头实在是太晃了。

不只是以往电影中,部分情节使用失焦、手持晃动的镜头语言。

而是从头到尾的,平移、拉伸、再对焦的人物特写。

从开篇的70年代回顾、到2005年的回到现实、以及后续的故事展开,大量的应用了主观的镜头语言,也就是第一人称的视角,与角色对视,聚焦视线,放大特写,再拉开近景的过程。

而在群戏的时候,又将镜头隐藏在角落观察,人物在场景中自然走动,镜头移动拍摄每个人的行为与表情。

影片中演绎独角戏居多的克里斯蒂安·贝尔,在采访时说,感觉拍摄过程像是被导演关在小屋里,尝试做各种不同的表演,导演藏在镜头后,各种发号施令,再来一个这样的或者那样的。

在影片中,全方位的展示这位对冲基金董事经理:迈克尔·布瑞的桥段,基本都是在他封闭的小办公室里,面试、查阅资料、翻看数据、刷牙、锻炼、打电话给老板、跟高层辩论,等等等等。

并且,他还时常看向镜头,跟观众对视,虽然是个与周遭环境和同事们疏离感很强的人物形象,但是却给观众直接的交流感。

其中饰演贾瑞德·韦内特的瑞恩·高斯林则表示,这是他第一次尝试这样的表演方式,例如他向马克·鲍姆的公司人员提案时,会议室里的那场戏。

镜头就放置在房间的角落,而演员们只需要进入舞台,也就是会议室,然后连贯的表演,讲述,不用去在意镜头的拍摄,也看不到镜头在哪儿。

而两方的眼神、语言和动作交流,都被默默的拍摄下来,这里有着场景还原的纪实效果,双方的戏剧冲突,更是得以客观的展现,而不是演讲式的宣讲,和为了制造戏剧性而争吵,他们只是在谈论市场和讨论如何赚钱,每一方都是据理力争。

导演用这样的镜头语言,给影片定调,不是传统剧情片一般的故事发展过程,也不是纯粹的纪录片,而是把这部经济题材的真人真事,变成了多角度的解读,瑞恩·高斯林从头至尾的画外音解说、每个人物突然回首的自述、加上人物之间的对白,推进时间线上危机不断的演进,有人说这是一次神奇的,打破第四堵墙的讲述方式,令人感觉导演镜头里的下一秒,从来不按常理出牌,尤其是那场精彩的两个场景里,两方人物隔空对吼。

而亚当·麦凯在采访中说,他拍摄该片的初衷和目的非常简单:就是让人们看完电影,可以张口谈论这件事,关于亲历的这场经济危机,可以说点什么、意识到些什么。

<图片2>关于素材的巧妙穿插相信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样一部影片,在次贷危机过去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此时出现,也算是不早不晚的契机。

导演拿捏的纪录片风格、打破传统叙事形式、不断穿插的名人解说、内心戏的具象刻画,无所不用其极的将晦涩难懂的经济问题,转化成趣味的概念普及,令枯燥的阐述被新奇的形式代替,浴缸里的金发美女讲次级贷款、主厨解释MBS构成、经济学家与流行歌手混搭,解析那些邪恶专业人员的装逼术语,令人再也不怀疑自己的智商。

而利用流行文化图景,拆解展示人物内心的喜悦,银行职员的卖出6亿美元CDS的癫狂,那种闻到金钱的味道,看到天上砸钱下来,捡到手软的感觉。

还有草根二人组:杰米和查理,捡到并阅读迈克尔·布瑞文件的时心情,如美妙的音乐在耳边回荡。

这一切都太过形象了,带劲至极,令人欲罢不能,即便泡澡的 Margot Robbie 对我几遍 Fuck Off,我都想再听她解释一次。

关于人物的肖像刻画故事的精彩,在于作者的对真实人物故事的发掘与精彩的讲述方式,而影片更是用了直接了当的方式,来刻画这三波人物:1、对冲基金公司经理:迈克尔·布瑞,他最早发现了问题,却一直亚历山大,因为一旦公司没等地产经济崩盘,就被长期的保险费拖垮的话,他也是要完蛋的。

他与人群隔离,有着更加冷静的视角和反其道而行之的理智,他有合理的怀疑每一个人,在爆裂的摇滚乐下工作与发泄,从+38%,-19.7%,一直坚守到+489%,一个人与整个体系死磕,他信奉海报上那句:做自己命运的主宰,灵魂的舵手,他是孤独的思考者。

2、贾瑞德·韦内特与马克·鲍姆团队,贾瑞德·韦内特在听闻有银行卖掉了2亿美金的CDS之后,自己也做了研究,笃定地加入了这个行列,还不断的寻找客户入险。

在遇到马克·鲍姆和他团队后,该团队深入一线市场,调查房屋贷款的月供情况、中间环节、以及评估机构,他们是身体力行的行动者。

而影片中十分聒噪的马克·鲍姆,典型的重要的事必须说三遍的强迫症,比如:我爱我的工作、这是我的出租车、以及该出手的时候我会告诉你等等。

在影片最后他却成为了最安静的那一个,从一个对银行体系充满对抗与怨愤的人,到一个极度悲伤的人。

转变之大,令人动容,正如结尾字幕,妻子说他在房市倒塌后,人变得更温和了,他赢得毫无喜悦感,赚了钱却笑不出来。

3、本·李克特和杰米&查理,草根二人组在捡到,确切的说是得知某高人对房产泡沫的质疑后,自己也展开了调查,并且最终找到了中间人,帮助他们购买了一大笔CDS,力求在经济对赌中,获得财富,他们是聪明的投机者。

不过他们的欢呼,立即被前辈本·李克特制止,永远不要为了对赌经济的胜利而雀跃,因为这意味着大多数人的灾难。

这三组相互并不认识 ,但是间接关联的人物,串起了2005年起美国房地产的泡沫经济和次贷危机的发展恶化。

他们正好是三种类型的人物角色:思考者、行动者、聪明的投机者。

这也是影片为什么一开始,先入画的是迈克尔·布瑞,因为他才是一切真正源头,一个善于观察的思考者,他从没有忘记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一直在质疑房地产表面上低风险的一路走高。

影片中要连带讲述CDO债务抵押债券、SEC美国的证监会等职位和机构在金融环境里的结构关系,其中最巧妙的是杰米的妹妹在SEC工作,然而却抱怨待遇差,而转身扑向高盛投资公司的帅哥。

影片将这个行业以及华尔街相关产业链上的,老牌银行、投行、基金公司、评级机构、包括记者,都用脸谱化又具代表性语言的勾勒了出来,切入要害与问题的软肋。

是一张张不加粉饰的真实人物肖像,构成了整体的金融生态环境。

关于反英雄主义刻画会讲故事人,永远是最稀缺的天才,这个故事的作者和导演,都是少有的讲故事的天才。

当观众们买了电影票,抛开一切琐事,做在黑压压的电影荧幕前,等待着剧情一幕幕的上演,让自己的大脑一片空白,情愿相信角色讲述的一些。

这时聪明的人不会装逼,而是会用尽浑身解数,吸引观众的目光和注意力。

这部《大空头》不但没有刻意塑造英雄,只是描绘了几个特立独行的个体,还在结尾让贾瑞德·韦内特直接说出,这里没有英雄的对白。

这部反英雄主义的电影,再次强调了,在这场经济危机下,众人都曾是始作俑者,并没有通常意义上的胜利者。

影片给人的印象,就想那条荒废宅院泳池里,突然冒出的鳄鱼一样,是惊吓也是惊喜。

无厘头的形式感,刺激的内容,猜不到的结果。

这是影片开头的那句语录:“让人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似正确的谬论”。

经融危机跟地震海啸很像,无法避免,不可预测,即便少数人预测出来了,众人也并不相信,信的人也不敢妄言,只能坐等发生。

循环往复,盛极必衰,这是万物规律。

也许每个人内心深处,真的都在期盼世界末日。

影片没做任何的说教,只是给我们看了两种不同的脸孔,一张狂妄自大,具体见银行、CDO经理人、信贷职员等等,一张是极度茫然下的欲哭无泪,见影片结尾上述人等在演讲台、办公室,以及人才招聘市场的样子。

导演拍摄这部电影的目的,出色的达到了,好看第一,启发第二,加上四位大咖的倾力演出,让人看到什么是用艺术的手法娱乐大家,导演:亚当·麦凯,真正是笑里藏刀的高手。

2016年1月4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3 ) [Last Film I Watched] The Big Short (2015)

Title: The Big ShortYear: 2015Country: USALanguage: EnglishGenre: Biography, Comedy, DramaDirector: Adam McKayWriters:Adam McKayCharles Randolphbased on the book by Michael LewisMusic: Nicholas BritellCinematography: Barry AckroydCast:Steve CarrellChristian BaleRyan GoslingBrad PittFinn WittrockJohn MagaroRafe SpallHamish LinklaterJeremy StrongMarisa TomeiTracy LettsJeffry GriffinMelissa LeoMax GreenfieldBilly MagnussenByron MannAdepero OduyeKaren GillanSelena GomezMargot RobbieRating: 7.3/10

It takes guts to make a film has an indignant through-line in its core: the capitalistic turpitude resides inveterately in human’s speculative and grasping inclination, because there is no redeeming feeling of triumph or sympathy with which one can empathise in the ugly truth. In the hands of those privileged few (bankers, financiers, mortgage brokers, real state agents, etc.), millions of ordinary people suffer as the brunt of its disastrous repercussions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and what’s more unnerving, the same skulduggery is wheeled out under a new name soon after, and it will only take time to reach a boiling point again, there is absolutely no cure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because that’s nuts and bolts of capitalism, who dares to overturn capitalism?In the face of such exasperation and pessimism, which director Adam McKay has no scruples to force down viewer’s throat (for some it may seem like a bolt out of the blue, but for majority of its audience, it is like flogging a dead horse: bankers are evil, roger that!), THE BIG SHORT pluckily alternates its three strands of individuals who successfully presage the crisis and leavens its mass appeal by using a mordant fourth-wall-breaking tack to elucidate its arcane gobbledygook and bean-spilling (sometimes with star cameos, for instance, Margo Robbie in her bathtub), interlaced with signposting snapshots and burnished by a cutting-edge montage job from Oscar-nominated editor Hank Corwin. In toto, it rounds outs as a disarmingly sleek infotainment.But, there is a catch, reckoning the nature of those real-life characters’ actions, they are whip-smart profiteers, who jump on the window of opportunity and feather their nests in the wake of others’ miseries, yet, McKay and co-screenwriter Charles Randolph also try to hold some of them in the moral high ground - namely Steve Carell’s Mark Baum, who is deviled by his conscience and brims with sense of justice, and Christian Bale’s Michael Burry, an one-eyed geek who at least invests his Brobdingnagian gain into good use (says the film’s epilogue) - which is a safe move but clashes with the cynical reality it depicts, whereas both Oliver Stone’s WALL STREET (1987) and Martin Scorsese’s THE WOLF OF WALL STREET (2013) are much more honestly unsparing in scrutinizing the too-big-to-fall pathology and its fetidness. So a skeptical mind would unavoidably question, whether the supposed compassion towards these characters belies McKay’s unsavory agenda to veer the film’s tenor from a stringent exposé to an adulation of their (self-seeking) acts? That is a dangerous signal.The ensemble cast is blameless though, Christian Bale’s Oscar-nominated turn is hyperbolically eccentric, but he is competent enough to not let him slide into caricature and brings out a nice patina of ambiguity, dispassion and even pathos (why should we feel sorry for him?). Ryan Gosling is unapologetically bumptious (fun to watch thought) as the chief narrator and Brad Pitt, again, takes a beneficent role without too much challenge (12 YEARS A SLAVE 2013, remember?), which leaves Steve Carrell, who, actually, materializes a toothsome performance in a border-line leading role, carries the momentum engagingly until an eleventh-hour capitulation, only undercut by the conservative slant of the writers’: kitted with such ammo, instead of rubbing the salt into the still-fresh wounds of a dysfunctional society, why not leaving a chipper mood to suggest opportunist can still run away with it? That is a minor disgrace in an otherwise robust picture wrestling with something dauntingly intractable.P.S. My inner dialogue:“- Hey, it is a biographical film, those who are still alive can sue us for calumny! - Yeah, than don’t make a biopic, cinema is composed of lies, and reality sucks!.”referential points: Martin Scorsese’s THE WOLF OF WALL STREET (2013) 8.0/10; Oliver Stone’s WALL STREET (1987) 7.5/10.

 4 ) (转)个人认为讲的比较通俗,大致了解一下金融危机的背景和过程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

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

可是我们也知道,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

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呢?

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

  大约从10年前开始,那个时候贷款公司漫天的广告就出现在电视上、报纸上、街头,抑或在你的信箱里塞满诱人的传单。

  在这样的诱惑下,无数美国市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贷款买房。

(你替他们担心两年后的债务?

向来自我感觉良好的美国市民会告诉你,演电影的都能当上州长,两年后说不定我还能竞选总统呢。

)   阿牛贷款公司短短几个月就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可是钱都贷出去了,能不能收回来呢?

公司的董事长——阿牛先生,那也是熟读美国经济史的人物,不可能不知道房地产市场也是有风险的,所以这笔收益看来不能独吞,要找个合伙人分担风险才行。

于是阿牛找到美国经济界的带头大哥——投行。

这些家伙可都是名字响当当的主儿(美林、高盛、摩根),他们每天做什么呢?

就是吃饱了闲着也是闲着,于是找来诺贝尔经济学家,找来哈佛教授,用上最新的经济数据模型,一番鼓捣之后,弄出几份分析报告,从而评价一下某某股票是否值得买进,某某国家的股市已经有泡沫了,一群在风险评估市场里面骗吃骗喝的主儿,你说他们看到这里面有风险没?

用脚都看得到!

可是有利润啊,那还犹豫什么,接手搞吧!

于是经济学家、大学教授以数据模型、老三样评估之后,重新包装一下,就弄出了新产品——CDO(注: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债务抵押债券),说穿了就是债券,通过发行和销售这个CDO债券,让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

  光这样卖,风险太高还是没人买啊,假设原来的债券风险等级是6,属于中等偏高。

于是投行把它分成高级和普通CDO两个部分,发生债务危机时,高级CDO享有优先赔付的权利。

这样两部分的风险等级分别变成了4和8,总风险不变,但是前者就属于中低风险债券了,凭投行三寸不烂“金”舌,当然卖了个满堂彩!

可是剩下的风险等级8的高风险债券怎么办呢?

于是投行找到了对冲基金,对冲基金又是什么人,那可是在全世界金融界买空卖多、呼风唤雨的角色,过的就是刀口舔血的日子,这点风险小意思!

于是凭借着老关系,在世界范围内找利率最低的银行借来钱,然后大举买入这部分普通CDO债券,2006年以前,日本央行贷款利率仅为1.5%;普通CDO利率可能达到12%,所以光靠利息差对冲基金就赚得盆满钵满了。

  这样一来,奇妙的事情发生了,2001年末,美国的房地产一路飙升,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这样一来就如同阿牛贷款公司开头的广告一样,根本不会出现还不起房款的事情,就算没钱还,把房子一卖还可以赚一笔钱。

结果是从贷款买房的人,到阿牛贷款公司,到各大投行,到各个银行,到对冲基金人人都赚钱,但是投行却不太高兴了!

当初是觉得普通CDO风险太高,才扔给对冲基金的,没想到这帮家伙比自己赚的还多,净值一个劲地涨,早知道自己留着玩了,于是投行也开始买入对冲基金,打算分一杯羹了。

这就好像“老黑”家里有馊了的饭菜,正巧看见隔壁邻居那只讨厌的小花狗,本来打算毒它一把,没想到小花狗吃了不但没事,反而还越长越壮了,“老黑”这下可蒙了,难道馊了的饭菜营养更好,于是自己也开始吃了!

  这下又把对冲基金乐坏了,他们是什么人,手里有1块钱,就能想办法借10块钱来玩的土匪啊,现在拿着抢手的CDO还能老实?

于是他们又把手里的CDO债券抵押给银行,换得10倍的贷款,然后继续追着投行买普通CDO。

嘿,当初可是签了协议,这些CDO都归我们的!!!

投行心里那个不爽啊,除了继续闷声买对冲基金之外,他们又想出了一个新产品,就叫CDS (注: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交换)好了,华尔街就是这些天才产品的温床:不是都觉得原来的CDO风险高吗,那我投保好了,每年从CDO里面拿出一部分钱作为保金,白送给保险公司,但是将来出了风险,大家一起承担。

  保险公司想,不错啊,眼下CDO这么赚钱,1分钱都不用出就分利润,这不是每年白送钱给我们吗?

干了!

对冲基金想,不错啊,已经赚了几年了,以后风险越来越大,光是分一部分利润出去,就有保险公司承担一半风险,干了!

于是再次皆大欢喜,CDS也卖火了!

但是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因为“聪明”的华尔街人又想出了基于CDS的创新产品!

我们假设CDS已经为我们带来了50亿元的收益,现在我新发行一个“三毛”基金,这个基金是专门投资买入CDS的,显然这个建立在之前一系列产品之上的基金的风险是很高的,但是我把之前已经赚的50亿元投入作为保证金,如果这个基金发生亏损,那么先用这50亿元垫付,只有这50亿元亏完了,你投资的本金才会开始亏损,而在这之前你是可以提前赎回的,首发规模500亿元。

天哪,还有比这个还爽的基金吗?

1元面值买入的基金,亏到0.90元都不会亏自己的钱,赚了却每分钱都是自己的!

评级机构看到这个天才设想,简直是毫不犹豫:给予AAA评级!

结果这个“三毛”可卖疯了,各种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

虽然首发规模是原定的500亿元,可是后续发行了多少亿,简直已经无法估算了,但是保证金50亿元却没有变。

如果现有规模5000亿元,那保证金就只能保证在基金净值不低于0.99元时,你不会亏钱了。

当时间走到了2006年年底,风光了整整5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顶峰重重摔了下来,这条食物链也终于开始断裂。

因为房价下跌,优惠贷款利率的时限到了之后,先是普通民众无法偿还贷款,然后阿牛贷款公司倒闭,对冲基金大幅亏损,继而连累保险公司和贷款的银行,花旗、摩根相继发布巨额亏损报告,同时投资对冲基金的各大投行也纷纷亏损,然后股市大跌,民众普遍亏钱,无法偿还房贷的民众继续增多……最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5 ) 先告诉你电影怎么好,再来那次危机的你问我答

2008年的次贷危机已经被多次搬上荧幕,从文艺界的左翼纪录片《监守自盗》,到HBO讲述政府救市的纪实故事片《大而不倒》,还有影射高盛在崩盘前夜火线甩卖的《利益风暴》,分别从不同角度把这场危机呈现给了观众,可谓是相当全面,留给后来者的空白已经不多。

然而《大空头》还是找到了一个新角度, 并且拍摄的十足地带感和过瘾。

这个新角度,就是准确预见危机的洞察者们。

他们通过做空,在这场危机中危机中大赚了一笔。

很多人骂他们是发国难财的无耻之徒,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他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天才。

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迈克尔,一个靠重金属摇滚把自己和笨蛋们隔绝的医学博士,最早发现问题所在;瑞恩•高斯林饰演的杰拉德,一个巧舌如簧的衍生品销售者,四处兜售的产品却是押注自己的东家要垮;史蒂夫•卡瑞尔饰演的马克•鲍姆,待人无礼的基金经理,却嫉恶如仇,且脚踏实地;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本,一个厌恶金融的归隐高人,但在背后支持着两个敏锐的年轻人。

这些优秀的演员,让角色个个精彩纷呈,闪耀可爱。

四路人马带着自己的小弟们,以敏锐的数字洞察力,在上自政府大银行,下至混混脱衣舞女的这场愚蠢的狂欢中,逆流而上。

他们慧眼独具,却没人认可他们,随着市场狂欢他们的做空不断亏损,老板咒骂,客户撤资,同僚讥笑,自我怀疑。

当最后危机已现,和他们对赌的投行们大厦将倾,他们大赚一笔的同时,给那些自大固执的人们狠狠的一记耳光。

这些不修边幅的真正金融精英们,绝顶聪明,压力也大,没时间也没耐心跟你和颜悦色,所以满口脏话,却带着十足的幽默感,绝非西装革履出入高楼,自以为是精英的那批庸人。

<图片2>除了展现这几个人的不同凡响,影片后半段都着力于这几个人在苦等崩盘中的压力与艰难。

他们慧眼独具,却没人认可他们,随着市场狂欢他们的做空不断亏损,老板咒骂,客户撤资,同僚讥笑,自我怀疑。

当最后危机已现,和他们对赌的投行们大厦将倾,他们又忙不迭四处寻找办法把手中的CDS卖掉,以防它们随着投行倒闭而成为废纸。

他们的确是游走在风口浪尖的人物。

这部电影也没有将视角局限于华尔街的办公室里。

我们跟随片中角色南下实地考察,亲临空荡萧条的小区,接触随手房贷的贷款人,访问手握5套房的脱衣舞女;最令人激动的是他们参加从业狂欢者的大会,让看破者和愚蠢的狂欢者正面对决,发现交易对手们比自己蠢太多之后,他们吃了定心丸。

信息不对称,是闷声发大财最重要的要素。

这一切,让我们得以从各个侧面看到这场发展中的危机的全貌。

<图片3>当然,在危机发生的当时,这其中的血雨腥风,老百姓们却都被蒙在鼓里。

影片也在剧情发展的同时,有意穿插了同时期发生的耳熟能详的社会新闻,来反映人们对灾难发酵的一无所知。

金融市场的繁荣与衰败是一个又一个的周期,片尾字幕里,CDO改头换面再度登场,似乎预示着普罗大众将再度为无妄之灾埋单的不幸命运。

这场危机已经过去七年,多数人的伤痕已渐平复。

因此电影能够以一种辛辣幽默的态度来回顾历史,用凌厉快速的剪辑让故事更精彩激烈,用性格突出的角色反衬大多数人的愚昧。

为了让观众更容易地投入剧情,电影还打破摄影机的窗户纸,让角色时不时对着镜头直接讲解。

为了帮助观众战胜金融知识壁垒的心理障碍,甚至让名模、大厨、歌星这样大家喜闻乐见的“局外人”来讲解,拉近了与观众距离,让我们看到:这是一部真诚地想让你搞懂发生了什么,而不是故弄玄虚堆砌术语的金融纪实电影。

<图片1>如果你还是不大明白,这里我再简单介绍一下。

买房贷款,都理解吧。

单个贷款数额小,风险区间大,就有人想到了把一批住房贷款的债权捆绑在一起当成债券卖给别人,这样规模化降低了交易成本,还分散了风险,这叫MBS。

渐渐地,信用良好的贷款都打包卖掉了,只好打信用不好的贷款的主意了。

不良贷款的MBS怎么卖呢?

聪明地银行家们发明了CDO,就是把信用不好的贷款包装成CDO,分成两个tranche,A级tranche利息低,B级高,这整坨贷款中如有违约,B级先亏,B级亏完了再亏A级,然后分别卖给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

B级的没人要?

我自己担个保,然后找评级机构评个AAA,又是好产品开卖了!

到后来不良贷款都用完了,那我们来卖CDO的CDO吧!

就是把CDO当成贷款(本质的确是债券)来重组打包卖。

子子孙孙无穷匮,五千万的住房贷款,后面可能附着着20亿的各种衍生品哦。

这样玩的问题是什么呢,压在好几层下面的原始贷款里,有不良的会违约啊。

当违约一多,最底层的债权钱收不回来,叠加在上面的所有债券就都完蛋了。

当完蛋的那一刻到来,哪个倒霉蛋手里捏着很多CDO,或者为CDO做了很多担保,它就垮了,比如雷曼兄弟。

另一方面,贷款违约,房子会被银行没收拍卖,增加了房市供给,压低了房价。

这样的情况一多,本打算好好还贷的人一看,靠,我的房子的价值已经跌到还没我未还贷款多,那我干脆不还钱了,房子也不要啦。

于是房子又被没收进入房市,进一步压低房价,最后房地产崩盘,很多人无家可归。

几位聪明地大空头发现了这些问题,于是找上各投行买一个叫CDS的东西。

这东西名义上是个保险,也就是当投保对象的CDO没事时,空头们要付给投行保费,而当CDO崩盘时,投行要赔付给空头们CDO的损失。

然而这东西名为保险,实为做空。

为什么呢?

因为这几位空头根本没持有CDO啊。

做个比喻,你给你的房子投保,房子烧了,你索赔,收益和损失对冲了。

但是这房子不是你的,你却为它买保险(受益人是你),还买100份,这不就是赌这房子会烧么?

这本质就是做空CDO啊。

在房市蒸蒸日上的日子,没人觉得CDO会垮,于是CDS就是个白给钱的东西,投行当然乐意卖。

直到大限将至,除了高盛回过神来,在崩盘前火线甩卖CDO还买了一大堆CDS(就是电影Margin Call讲的故事),其他大银行都狠狠吃了一记,甚至垮台。

而几位大空头呢,笑到最后啦。

你说,他们只有聪明和敏锐,有什么过错呢?

做空者就像金融系统的啄木鸟一样,能最快的发现问题所在,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之后的故事,就是政府出手救市了,因为几个大银行(加上发行了无数CDS的保险公司AIG)太大了,倒了美国经济就全垮了,无奈只能出手。

最后还是纳税人的钱兜底。

Too big to fail这部电影详细讲了这一过程,可作为本片的续集欣赏(文末有链接)。

你问:怎么会把钱贷给还不起的人呢?

因为在热火朝天的时代,贷款的债权转手就能卖给银行(它们再打包卖给投资者),我当时就能收回款加利息,最后还不起钱关我啥事?

说到底,问题就出现在委托链条太长,做出贷款决定的人(贷款给还不起的人的人)和承担风险的人(最后捏着CDO的投资者)隔了十几层,责任和风险的分裂是灾难的根由。

你问:投行怎么会接盘或担保烂贷款的CDO呢,为了手续费昏头了吗?

他们看的是数据。

这么多贷款,虽然利息高,但违约率不高啊,好生意为什么不做!

为什么违约率不高?

因为贷款人为了贷出去钱,开创了浮动利率。

借钱的人头两年付的利息很低,自然也不容易违约,然后利息再升高,就甩手走人了。

隔了好几层,没人注意到这些了。

而克里斯蒂安·贝尔的角色首先注意到了,并且发现浮动利率大规模上升会发生在2007年第二季度,他真的是很牛。

而大公司(银行)尾大不掉,要做出灵活的决策其实很困难。

高盛在这一点上真是很牛。

你问:评级机构怎么没良心就评AAA呢?

一是他们本质是盈利公司,收钱评级,评低了人家就找竞争对手(其他评级机构)去了。

二是信息不对称,他们手里只有几页财务报告,只知道这银行效益不错,根本不知道CDO里面是什么玩意。

你问:政府监管哪里去了?

政府哪有投行脑子快啊。

看不懂啊。

你看片中的SEC员工还要给高盛投怀送抱呢。

事实上,在这场全民的狂欢中,真正看出毛病的,只有片中的几个聪明的大空头。

你问:为什么电影里很多住房贷款违约了,CDO价格还是居高不下,让几个大空头抓狂?

电影的解释是投行们已经知道出问题了,只是死撑着想偷偷卖掉,同时买入CDS对冲甚至赚钱,这就构成欺诈了。

现实情况未必如此,CDO的价格,都是由投行的数学模型决定的。

模型太复杂有错误的时候,算出来的CDO价格就不能准确反映底下的贷款的情况。

所以直到崩盘之前,CDO的价格也许都不会有大波动。

你问:那几个大银行是不是真该死?

是他们玩脱了,但是他们也很惨啊(除了高盛),间接说明他们不是有意欺诈。

但是他们玩脱了最后又得用纳税人的钱来救,是不争的事实。

你问:那到底谁该负责,谁该坐牢?

没有人。

这是计价模型失灵、委托链条过长、市场参与者非理性狂热的共同结果,没有人有明确的欺诈的证据。

最关键的问题是too big to fail,那只能救完再鼓励分拆大银行了。

那怎么办呢?

加强监管咯。

但加太强又会限制市场自由阻碍发展。

发展缓慢,解除监管,玩脱崩盘,加强监管,这个循环一直没断,也是金融业的宿命。

这里面的血雨腥风,我们小老百姓又怎么知道呢?

影片也在剧情发展的同时,有意穿插了当时同时发生的耳熟能详的社会新闻,来反映普罗大众对这个灾难的发酵一无所知,却要最后来埋单。

相关文章:《大而不倒》-- 非文艺界视角来看金融危机《监守自盗》-- 文艺界围攻华尔街,我来为华尔街洗地(讲道理的)附上基于本文的视频化解说《大空头》链接: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5399021/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图片4>

 6 ) 大自然的搬运工---《大空头》— 泡沫、金融与次贷危机--MTime

我看了之后觉得写得很好,就搬过来了,奇文共赏。

强烈支持去看原文,原文地址:http://i.mtime.com/dresslessleep/blog/7938159/另外还推荐,《大而不倒》 《监守自盗》 《社交网络》 《利益风暴》<图片1>《大空头》的剧本来源于美国著名金融记者迈克尔·刘易斯的同名著作 The Big Short,如果直译的话应该是“一次大规模的做空行动”,在对冲基金行业,这无疑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迈克尔·刘易斯在业内久负盛名,因此此书一经出版我就买来看了,读完后的感觉是这是一本在微观/细节层面解读金融危机最棒的书。

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不用去买书来看,读完这篇文章然后去看电影就可以了!

^.<<图片2>2008年12月,我在手机上收到一条短信,想必这条短信已经转发了一百万次:一年前,苏格兰皇家银行花 1000亿美元收购了荷兰银行。

如今,同样的一笔钱可以在收购了花旗集团(225亿)、摩根斯坦利(105亿)、高盛银行(210亿)、美林银行(123亿)、德意志银行(130亿)和巴克莱银行(127亿)之后,还剩下80亿美元 …… 用这笔零钱你可以收购通用汽车、福特、克莱斯勒和本田F1车队。

世行首席经济学家,马来西亚人沈连涛(Andrew Shen)在其著作《十年轮回》的开篇,写下了这么一段令所有财经界人士难忘的内容。

然而,次贷危机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

就像“大萧条”导致了金本位的崩溃、第一次全球化的倒退以及法西斯的崛起一样,次贷危机对全球的重大影响也才刚刚开始。

欧洲面临欧债危机。

冰岛已经破产,西班牙和希腊的失业率为 25%,年轻人的失业率高达 50%。

希腊还面临着非常大的退出欧元区的风险,甚至最终欧元区的土崩瓦解也不是全无可能。

中东和北非在苦苦挣扎。

由于经济的持续低迷,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先后爆发了反政府运动,即“阿拉伯之春”,直接迫使多名领导人下台,国家政局陷入剧烈的动荡。

俄罗斯经济崩溃,在绝望中试图用武力把油价打上去 ……巴西和阿根廷在严重的通货膨胀与资本外逃/货币贬值的泥沼中难以自拔。

日本在进行史无前例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安倍甚至已经修改了《和平宪法》,日本军国主义有了复活的迹象。

中国积累了前所未见的房地产大泡沫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危机似乎已不可避免。

印度已经连续7年通货膨胀率超过 10%,经济发展模式遭遇严重的挑战。

……很多电影都在暗示金融业是一个不创造任何财富的行业,好像是整个社会的寄生虫一般,这是错的非常离谱的。

在这篇文中,就让我们从金融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开始聊起 ……金融业对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就像我在《不要误解了社会主义》中写到的,正是因为有了金融的运作 —— 股市的存在,西方国家才得以从19世纪马克思笔下的那种原汁原味的资本主义制度转型成了今天这种半资本主义半社会主义的制度。

我们不妨再拿乔布斯举个例子。

如果美国现在的经济制度还是延续着19世纪的传统的话,那么乔布斯很可能就是这个星球上有史以来最富有的人。

原因很简单,苹果公司已经连续很多年荣膺全球最赚钱公司了,巅峰时期曾达到过一年赚500亿美元的纯利润,去年虽然下降了不少但依然有390亿美元。

然而我们发现乔布斯在去世时只留下了86亿美元的财富。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就在于乔布斯根本就不是一个资本家,苹果公司不属于他,而是属于全体股东 —— 最普通的美国老百姓的(事实上任何人都可以购买苹果公司的股票并拿到现金分红,不仅限于美国公民)。

有关西方是如何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转型的,我在《不要误解了社会主义》中写到了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不过我们必须清楚这一转型的基础,那就是金融业的运作。

如果没有金融业,那么我们很可能还处于19世纪马克思笔下的那个资本主义社会中呢。

这里就出了一个问题,既然这样,那乔布斯创立苹果之后,为什么要让它上市呢?

为什么不像当年的约翰·洛克菲勒那样把它据为己有,然后取洛克菲勒而代之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有钱的人呢?

原因在于他做不到。

如果他不这样做(上市),那么这样做了的人的公司就会得到迅速的发展,从而远远的将他和苹果公司甩在后面。

这些人中的佼佼者,无疑就是比尔·盖茨先生。

1983年,一位非常聪明的年轻人发明了一个可以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产品,他便是年仅28岁的比尔·盖茨和其刚刚设计完成的 Windows 操作系统。

如果没有金融业的话,那么盖茨先生只会有能力将它卖给很小范围内的一部分客户(没有足够的营销团队和财力做广告),然后一点一点的扩大业务,仅仅凭借赚到的现金来招收更多的员工。

然而1986年微软公司在 NASDAQ 股票市场完成了上市,并一下子筹集到了一大笔钱,这笔钱帮助微软从一家地区性的小公司迅速的成长为跨国公司。

这样,在短短几年之内,全世界的用户都用上了 Windows 这款绝好的操作系统。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盖茨先生也得到了应得的财富。

如果没有金融的运作参与其中,这一过程可能要推后10年,甚至20年。

对于当年那些购买了微软股票的人来说,他们是在“把现在的收入变成未来的收入,但是未来的收入更多了。

”微软的股价从上市至今已经上涨了超过一千倍,当初购买了股票的人现在多数都已是百万富翁。

而对于盖茨先生和微软来说,则是“把未来的收入变成了现在的收入,从而改变了未来!

”由于有了更多的资金投入研发,微软的产品就可以迅速的更新换代。

这个过程甚至改变了大部分人类的生活方式。

当然,金融业的贡献远远不止于此。

它还有另一项绝顶重要的功能—— 资产管理,这就涉及到了股市之外的另一个金融领域 —— 保险业。

西方的全民医疗大家认为什么怎么实现的?

难道是直接由政府用现金去为每个公民的医疗费用买单吗?

当然不是。

事实是由政府为每个公民购买医疗保险,而如何用政府付的钱去为公民的医疗费用买单是保险公司的事。

保险公司通过金融的运作,最终可以以很低的成本(保费)解决很大的问题(全民医疗)。

养老金呢?

也一样。

美国的养老金余额占全世界的65%,超过18万亿美元!

而中国的养老金余额仅为3万亿元人民币 …… 我在《激辩余额宝》那篇文中写到过美国人不存钱的原因(储蓄率曾一度在2005年低至 - 1%),因为他们只需将平均每个月20%的收入用来购买保险就足够了,还存钱干什么呢?

因此,陈志武先生在‘我忘记了哪一本’的书中写到: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的原因就在于金融业太落后了。

我相信他的意思应该是我们即没有一个高效的股市可以将资本家的财富合法合理的分配给普通老百姓;也没有一套可靠的保险体系来让老百姓可以在生活的过程中无后顾之忧。

接下来让我们聊聊次贷危机吧!

<图片3>假设现在是2001年,你想在美国买一套价值100万美元的房子,没有多少人有能力用现金买房子,所以你决定用贷款的方式。

美国的银行或类似的信贷机构会贷给你多少钱呢?

—— 100万,甚至105万,连买保险的钱也贷款给你了。

(一分钱首付都不要的原因并非很多人所想象的美国金融业不负责任,而是因为美国就是一个信用社会。

在美国消费基本上都是先拿走东西后付款。

美国人虽然没有户口本儿,却人人都有一个名为“信用积分 credit score”的东西,因此不管是银行也好还是商家也好,都不会怕你借了钱不还或拿了东西后赖账。

因为信用积分高的话,你会发现买什么东西都会便宜很多(会比别人便宜 5% 20% 左右),而信用积分低的话,不仅买东西要更贵,而且以后你在任何地方都别想借钱了)。

这些银行或信贷公司借给你的钱就被称为住房抵押贷款(Housing Mortgage)。

如果是在中国的话,那么这件事就到此为止了。

但是美国的银行很聪明,他们不想等上20年才收回这些资金,于是它们把这些贷款又以MBS(Mortgage Backed Security)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形式,卖给了其它金融机构。

什么意思呢?

举个例子,假设我是银行A,我贷款了1000万美元给一些顾客买房,于是我现在有了比方说1500万美元(连本带利)的抵押贷款资产,但是这些资产我要分20年才能全部收回来,我不想等那么久,于是我把它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的形式卖给你,另一家金融机构B,可能以1100万美元的价格(价格由当时的市场利率决定)。

对于你来说,你用今天的1100万美元换了20年1500万美金的现金流,因此你是满意的!

对于我来说,我一转手就净赚了100万美元,当然也是满意的。

当我,银行A,把MBS卖给你之后,你就拥有了这些MBS背后现金流(每个月贷款人所还本息)的所有权,但我还是会帮你去贷款买房子的人那里收钱,然后再将收到的钱转账给你。

在这个过程中,我是 Servicer 服务者,你是 Owner 所有者。

这个神奇的过程就叫做证劵化!

这样一个过程和中国的那种传统模式有一个本质的不同,便是贷款人违约的风险被转移了。

在传统模式下,如果贷款买房的人违约了,那么银行要遭受很大的损失。

而在这种证劵化的模式下,如果前者违约了,遭受损失的人将不再是银行A,因为它已经把这些贷款的所有权(以MBS的形式)卖给了另一家金融机构B,因此遭受损失的人就变成了购买了这些MBS的B。

那么这个所谓的另一家金融机构B,又是谁呢?

在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市场上,有接近一半的MBS 都卖给了著名的房利美和房地美 —— Fannie Mae & Freddie Mac。

在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前夕,它们所发行的MBS总金额高达4.4万亿美元。

不过它们也仅仅是中介而已,房地美和房利美买到这些MBS之后,也根本没打算持有它们到期(20年后),而是会将它们转手卖向全世界 —— 政府(主权财富基金)、银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养老金、个人投资者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资金流转的链条 —— 从贷款买房的房主直达全世界的投资者。

这相当于全世界的投资者在“资助”美国人民买房,所以美国的房价从2001年开始,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上涨,泡沫就这样诞生了。

由于房地美和房利美是一种半国有化的企业,因此它们受到了严格的监管。

它们只能从银行手中购买最优质的,或者说,违约率最低的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MBS。

那么它们又如何分辨哪些MBS是优质的,哪些是劣质的呢?

这就要说到全球金融业中可以说是权力最大的三家公司 —— 三大评级公司的作用了。

评级公司负责为大多数在市场上交易的证券(包括MBS)进行评级。

评级的基础是这些MBS背后那些借款人的原始资料。

举个例子,我,银行A,想要发行为期20年,价值为1000万美元的MBS,那么我该如何为它定价?

800万,还是900万?

这时我就必须去找到评级公司。

它们会根据我提供的借款人的资料,例如这些人的信用积分(前文中提到过的这个在美国生活最重要的东西之一,还记得吧?

);个人/家庭资产与负债的比例;以及每年需要偿还贷款的金额与年收入之比(最优级的话一般不能超过40%)。

根据这些信息,评级公司就会给这个MBS评一个级,例如AAA级,意味着评级公司认为这种证券的违约率非常非常低,投资这种债券的风险是很低的。

或者C级,也叫“垃圾级”,例如现在希腊的国债,投资这种债券被违约的风险是很高的。

购买1000万美元AAA级的MBS可能需要900万,而购买同样金额C级的MBS可能只需要600万。

当然是评级越高,卖的越贵了。

由房地美和房利美所购买和出售的MBS(它们俩就像个MBS的分销商),评级必须在 B+ 以上,也就是必须是“优贷”(优质贷款 Prime Loan)。

如果这就是故事的全部的话,那么也就不会有“次贷”危机了。

市场中作为MBS分销商的不仅有房地美和房利美,还有大名鼎鼎的各大华尔街投资投行们。

投资银行们(花旗、美林、高盛、雷曼兄弟、贝尔斯登、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等等 ……)发现,从2001年开始,美国的房价就一直处于稳定的上升期。

于是他们推测,即便找一些信用不好的人来放贷,也不会有很大的风险,因为即便是遭遇了违约,只要把房子收回来再卖掉就可以了嘛(抵押贷款证券MBS,顾名思义是以房子为抵押的)。

于是它们开始联合银行和信贷机构去发放更多的“次级债”,也就是开始为信用不好的人提供贷款。

对于发放贷款的银行和信贷机构来说呢?

前面已经解释过,由于证劵化的过程,它们可以将这些MBS违约的风险转移给购买了这些MBS的投资银行们,因此它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越多越好!

因此,“次贷”危机中的次级抵押贷款(Sub-prime loan)或次级MBS,就这么诞生了。

让我们以图示的形式来更清晰的看看整个过程:<图片4>Okay,现在我们可以聊聊电影了。

在这整个的证券化链条中,哪个环节是最关键的?

毫无疑问,是贷款买房的人的信誉,最关键的地方在于他们能否将房贷如期如数的还给银行,再由银行传递给全世界的投资者们。

而当我们了解了整个证券化的过程之后,我们会想,不管是银行也好,还是信贷公司也好,都有动力去为信用级别很差的人放贷,而最终这些信用级别很差的人是很有可能违约的。

如果事实果真如我们所想的话,那么未来整个证券化链条的崩塌也便不是不可能的事了。

贝尔(影片中的 Dr. Burry)、高司令(影片中的 Vennett)和影片中的 Mark(Steve Carell 主演)也是这样想的。

影片重点描绘了贝尔和 Mark 是如何去调查的。

贝尔是在电脑前,去阅读那些MBS背后借款人的原始资料。

因为他是对冲基金经理,他是买方,所以有权要求卖方(投资银行)提供这些资料。

可想而知阅读这些资料是非常乏味的,贝尔仔细阅读了几十份这样的资料,粗略浏览了几百份(每一份都有几百甚至上千人的信息)。

在书中,迈克尔·刘易斯这样写到:Dr. Burry 认为自己是这个地球上除了起草这些文件的律师之外,唯一一个阅读它们的人。

(这就解释了一位朋友在评论中所问的一个问题:难道这些金融机构或投资人不会去看看借款人的原始资料吗?

很明显,资料就在那里,不过并没有什么人想要花时间看它们,因为有评级机构 …… 后面会讲到评级机构的作用)在阅读这些资料的过程中贝尔惊奇的发现,在他所阅读过的大部分料中,其中 50%的借款人是没有任何资料的!

也就是说只有不到 50%的人提供了收入证明、财产证明、信用积分等资料,而剩下的超过 50%的人是完全没有任何资料的!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不是这些人完全不符合贷款的资格,就意味着银行在放贷时根本就没有要求他们提供任何资料!

那么 Mark 是如何去调查的呢?

Mark 的做法是直接走访第一线,去看看银行和信贷公司到底是如何发放贷款的。

电影中演到了两个场景:第一,当 Mark 问一家房子的租户 XXX(房屋的主人)是否在家时,租户告诉他那是一条狗的名字,是房主的狗的名字!

也就是说,银行贷款给了一条狗!

我不知道这是否是真实存在过的事 …… 但2007年4月当新世纪贷款公司破产,次贷危机的第一块骨牌倒下的时候,人们对新世纪贷款公司的形容确实是“它甚至会放贷给一条狗。

”不知导演是否从这里得到了灵感。

第二个场景便是当 Mark 询问负责给借款人放贷的银行的 Agent “是否曾拒绝过任何人贷款买房的请求”时,得到的答案是:“NO” (再多说两句,真正厉害的投资人都是干这种事的,都是去第一线找第一手资料的。

如果只是每天看着所有人都会看的财务报表;听着每天所有人都听的新闻,又如何能比市场的反应更快呢?

要知道巴菲特在买了万事达的股票之后是去超市柜台前数有多少人用万事达信用卡的,一站就是一天;买了石油公司的股票之后是去火车站数油罐车的。

)还记得之前讲到虽然借款人的原始资料就在那里,但投资人也不会去看的吗?

原因在哪里?

因为评级公司会看,评级公司看完之后会给这些MBS评一个级,投资人只需根据评级来判断这些证券的风险就好了嘛。

自从1902年 John Moody 创立了 Moody 评级公司之后,这种模式在过去将近一个世纪都运转良好,谁会想到这一次会出问题呢?

(Moody 的大股东之一就是沃伦·巴菲特同学,Moody 的商业模式被巴菲特誉为是史上最成功的)那么一向可靠的评级公司又出了什么问题呢?

电影里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当 Mark 一行人拿着他们所搜集的,包含了很多没有借款人任何信息的MBS的资料去质问标准普尔(三大评级公司之一),为什么会给这些MBS评级AAA(最高级别)的时候,标准普尔是这么说的:如果我们不给这些MBS评级为AAA,这些公司就会去找 Moody(标准普尔的竞争对手)了。

这恐怕只能算作电影艺术的一种夸张手法了 …… 且不说标准普尔的人凭什么把“真”话说出来 …… 如果这就是真相的话,那岂不世界上所有的债券都要被评级为AAA了?

那么事实可能是怎样的呢?

迈克尔·刘易斯在《大空头》这本书中给出一些解释:一方面,华尔街投资银行的债券交易员们都是一些年收入7位数的人,他们哄骗那些年收入5位数的家伙(评级公司的员工)绰绰有余。

事实上,评级公司那些最优秀的员工都纷纷跳槽到了投资银行,帮助自己的新东家去对付自己的老东家。

举个例子来说,FICO评分是用于测算个人借款的信用值,最高850分,最低300分,美国的中位数是723分。

Moody 和标准普尔使用的方法是用一个MBS中所有借款人的平均FICO评分。

例如AAA评级所要求的FICO的平均分在615分左右,投行们便寻找一半550分的借款人和一半680分的借款人,然后(有目的的)将他们放在一个MBS里,这样这个MBS就可以被评为AAA级了。

而事实上一个评分为550分的借款人,断供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另一方面,迈克尔·刘易斯在书中写到,当有基金经理去质问评级公司为什么会给明显不靠谱的MBS评AAA级时,得到的回答都是:“住房价格在全国范围内同时下跌是不可能的,过去60多年的数据表明,从未出现过美国全国范围内住房价格同时下跌的情况。

”也就是说,在评级公司看来,由于这些MBS都是抵押贷款证券,即便遭遇了违约,只要把房子收回来再卖掉就可以了嘛(前面分析过)。

除非房价下跌了,投资人才会真正的受到损失。

然而又由于每个MBS都是由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房子为抵押的(很正常的一种分散风险的做法),因此除非全国各地的房价同时开始下跌,不然这样的MBS是不会有什么风险的。

而自从大萧条之后,美国从未出现过全国范围内房价同时下跌的情况。

这个理由就靠谱多了。

可是评级公司没有想到的是,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在平稳的发展了80年之后,又经历了一次泡沫,而当泡沫破裂之时,正是全国房价同时下跌之日 ……让我们再次回到2001年。

2001年美国经历了两件大事。

第一,从2010年3月开始破灭的互联网泡沫到了2001年开始全面崩溃。

第二,美国遭遇了9-11恐怖袭击。

袭击之后,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开始急剧紧缩,一场衰退马上就要到来。

为了应对危机,时任美联储主席的艾伦·格林斯潘开始下调利率,如图,从2001年的6.5%一路下调至2003年的1%。

<图片5>非常有趣的一点是,当时的诺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竟然在《纽约时报》上写了一篇名为《美国应该用房地产泡沫取代互联网泡沫来提振经济》的文章 …… 去年,当《纽约时报》和其死敌《华尔街日报》(前者为左派,后者为右派)再次吵的不可开交时,《华尔街日报》的经济专栏作家竟找出了这篇文章 ……事实上,美国确实以房地产泡沫取代了互联网泡沫,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就酿成了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

人类历史上所有的经济危机,几乎都是由泡沫引发的。

简单的说,都是从流动性过剩(钱越来越多)开始,接着出现投机热,最终形成泡沫,而后发生崩溃。

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就是从2001年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降息,也就是制造流动性过剩开始。

因此,在次贷危机爆发后,很多很多人都将责任归咎于这位在位16年的美联储主席。

(可能由于在内心深处对中国的货币政策十分不满吧 …… 我昨天晚上竟然梦到了有朋友跟我说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被罢免了 …… )不过,前任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为格林斯潘做出了辩护,他认为资产泡沫和央行的货币政策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伯南克的理由是:从2001年到2007年,英国的货币政策要比美国紧缩的多,美国是从6.5%下调到1%,并且在1%的位置上停留了一年之久直到2004年年中,而英国则是从2001年的5.75%下调至2003年最低的3.5%,远高于美国的1%,且在3.5%的位置上也仅停留了三个月,就在2004年年中迅速上升到了4.5%,而此时美国的利率还仅为1%。

随后两国都开始上调利率,至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前,两国的利率均为5%左右。

可见英国的货币政策并不宽松,而英国的房价却在2001年到2007年之间上涨了超过100%。

反观美国,在货币如此宽松的情况下,房价在同一时间内则仅上涨了72%。

更有说服力的对比来自德国和西班牙。

两国共用同一个央行 —— 欧洲中央银行,因此两国在执行完全相同的货币政策,然而西班牙的房价从2001年至2007年却上涨了145%之多,而德国房价却仅上涨了1%。

我在《中国经济2015》中写到了有关德国是如何通过政府政策来抑制房价,以及西班牙是如何通过政策来抬升房价的。

1%的利率对炒房者来说,炒房的代价降低了;但对于企业来说,投资研发新产品的代价也降低了呀。

一个社会中不管是钱多了还是钱少了,都有一个资金的流向问题,因为资金不可能平均的覆盖每一个行业。

在我看来,如何去引导资金,使其流向对社会更有益的领域,就需要政府卓越的眼光和能力。

(例如新加坡就对炒房所获得的利润征收100%的资本利得税,也就是说你1年前花10万买个房,1年后卖了20万,那你就给政府交10万的税吧!

而且你还要负担一年的房产税,也就是说,如果你买房的目的是炒房的话,那么你的收益肯定会是负的!

这不就解决房价问题了吗 …… 这有什么难的?

对社会也不会造成任何负面影响,反而为人民传递了一种公正的价值观)现在世界上很多人鼓吹小政府,鼓吹政府什么都不要管,让市场自由发展。

事实上,世界上人民生活最幸福的国家,挪威、瑞典、丹麦、法国、芬兰等,都是大政府国家。

而世界上政府最小的发达国家 —— 美国,恰恰也是发达国家中贫富差距最大(基尼系数仅比中国低一点点),人民生活最苦的国家。

问题就在这里,如何引导资金的流向是一个极为深刻的经济学命题,它需要政府的深谋远虑!

是流向穷人 —— 挪威、瑞典等;还是流向房地产 —— 中国、西班牙;是流向高科技 —— 美国、日本;还是流向金融 —— 英国、冰岛、爱尔兰。

如果政府什么都不管,那么托马斯·皮凯蒂在其划时代的名著《21世纪资本论》中已经给出了足够详细的解释:贫富差距会越拉越大,财富会毫不犹豫的向收入最高的1%的人群集中。

可以看出,我是崇尚大政府的。

这句话在中国可能会引起误会。

然而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并不是因为政府管的太多了,而是因为政府管的方式不对。

未来还会写文章来分析这些问题。

回归主题。

说完了流动性过剩(变钱多了),我们再来聊聊投机热和泡沫。

两年前的一个下午,我和好友沿着珠海的海岸线散步了一个小时(那时我们经常这样),一路走过来沿途全部都是在建的住宅区,每一栋都有二、三十层那么高。

我很好奇,等这些房子建成了,谁去住呀?

于是我跟朋友聊起了对冲基金经理乔治·索罗斯的“反馈环”理论。

索罗斯大学读的是经济学,不过他对于经济学中有关市场价格最终会达到均衡的结论非常怀疑。

他认为,在一个市场中价格是很难达到均衡的,而是会像一个钟摆一样,在均衡价格那条线的左右两端来回摇摆。

什么意思呢?

就拿现在A股的创业版来说吧 (写这段话的时候是2015年4月,当时A股高达5000点 …… 现在泡沫已经破了吧?

)创业板的市盈率已经达到了恐怖的100倍!

远远超过了均衡点。

可是为什么它还在涨呢?

原因很简单。

因为它过去一直在涨!

当股价上涨的时候,会吸引很多人携带资金进入市场。

当更多的人进来后,价格就会继续上涨,这又会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市场。

价格更高了,又会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市场。

于是价格更高了 这就形成了一个“反馈环”。

它当然是非理性的。

总有一天,市场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意识到它是一个大泡沫(一般是专业人士,例如李嘉诚已经撤离了中国房地产市场),这时候就会带来崩溃。

崩溃的时候依然会产生一个“反馈环”。

卖的人越多,价格就越低。

价格越低,卖的人就更多。

最终价格也不会停留在均衡点,而是会跌破均衡点。

此时崇尚价值投资的“巴菲特们”就开始进场抄底了。

再开启新一轮循环。

所以当时我对朋友说:不用看任何数据,我就能肯定中国房地产市场会积累起一个大泡沫,并且一定有崩盘的那一天。

因为这是市场规律。

美国也是这样积累起了房地产泡沫(当然这其中除了有政府政策的支持之外,还有金融业的推波助澜)。

那么它又是如何崩溃的呢?

我们知道,泡沫往往来源于流动性过剩 —— 低利率政策(虽然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后者确实是前者的必要条件)。

而泡沫的崩溃,则往往来源于流动性的收紧 —— 高利率政策。

我们知道,正是美联储从1999年5月到2000年5月数次提高利率 —— 从4%提高到6.5%,直接导致了互联网泡沫在2000年的崩溃。

再往前说,1990年,日本央行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率,将利率从1%提高到3%,直接导致了“平成泡沫”的崩盘以及其一个又一个“失去的十年”。

又例如2007年上半年,我国央行连续12次加息以应对通货膨胀,股市和楼市都在2007年下半年崩溃。

次贷危机的导火索也不例外,2004年年中,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开始加息以应对通胀,如图,从1%一路上调至5%。

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也开始在2006年回落。

正是房地产价格的回落引爆了次贷危机。

当货币供应量增长的速度追不上泡沫增长的速度时,泡沫就会破裂。

任何做投资的朋友,不管是炒股的还是炒房的 一定要记住这句话哈,别到时候市场崩盘了都不知道是怎么崩盘的。

事实上,在市场崩盘之前撤出资金,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继续说回美国。

在美国的购房政策中,有一条被称为“ Foreclosure 止赎权”。

也就是说,利用贷款购买了房子的房主,可以在任何时候放弃房子的所有权,将房子退还给银行,同时停止偿付贷款(当然之前已经还的金额也是要不回来的)。

在以前,我误认为在房价下跌的时候,会有很多人主动执行止赎权把房子退还给银行,因为当他们发现房子的市场价值已经低于自己要偿还的贷款金额时,干嘛不行使止赎权然后重新以更低的价格去买一套呢?

于是我认为这是美国房地产崩溃的主要原因。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来到美国之后,我才发现信用积分这个东西对美国人来说有多重要 …… 也就是说,你当然可以行使止赎权把房子退掉,但这种被称为“战略性违约”的行为会让你的信用积分大幅下降,用我美国投行朋友的话说,Foreclosure equals death,“行使止赎权等于死亡”。

如果不是房价下跌导致了借款人违约率的上升,那又是什么呢?

《大空头》再次给我们提供了答案:1996年时,有65%的贷款是固定利率的,而到2005年时,75%的贷款变成了浮动利率。

举个例子 ……我贷款100万美元买了一套房,利率是1%,为期20年的话我一共要还122万,每个月还5000美元(想不到写影评还要用到金融计算器 ……)。

如果是固定利率贷款的话,那么我只用每个月还5000美元,还20年就行了。

然而对于银行来说,银行知道利率不可能长期在 1%这么低的位置停留,未来利率一定会升高,因此如果我20年内都只让你付 1%的利息的话,那银行不就亏死了。

因此银行在贷款的时候不会和你签固定利率贷款合同,而会跟你签浮动利率贷款合同。

这个利率可能是美联储的联邦基金利率 + 1%。

假设现在的联邦基金利率是 0%,那么针对你这笔贷款的利率就是1%,你依然每个月还5000美元。

然而当美联储开始在2004年加息!

联邦基金利率变成了 1%,那么针对你这笔贷款的利率就会变成 2%!

此时你就不是每个月还5000了,而是变成还6200!

更不用说格林斯潘一路把利率从 1%提高到了 5%了!

猜猜在6%的利率水平下你要还多少?

每月13363美元!

几乎是每月5000美元的三倍。

此时我们可以发现,在利率不断上升的时候,且不用说那些次级贷款的借款者了,就是优质贷款的借款人都有可能惊讶的发现自己还不起贷款了。

于是有大量的人在2006年开始被迫行使“止赎权”,将房子退还给银行。

当利率为 1%的时候,贷款100万买房,20年内只需要还122万;而当利率为 6%的时候,贷款100万买房,20年之内要还322万。

因此在一方面,这会直接导致买房者的数量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大量的人(尤其是像电影中那位脱衣舞女那样拥有5套房子的人)开始被迫将房子退还给银行。

而银行拿到房子之后,则不得不将房子马上低价拍卖。

(在另一本描述金融危机的著作里,甚至提到了一对英国夫妇曾购买了99套房子。

一旦利率开始上升,这样的人是100%要违约/断供的)在以上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美国的房地产业迎来了大萧条之后的第一次全面下跌。

大量的MBS开始遭遇违约,全世界所有购买了这些MBS的投资者 —— 政府、银行、养老金、对冲基金等等进而都遭遇了严重的亏损。

次贷危机就这样,由美国迅速波及了全世界。

当全世界都陷入危机时,像中国这样虽然与MBS没有多少交集但严重依赖出口的国家当然也不能幸免。

正如电影中演的那样:2007年4月,新世纪房屋抵押贷款公司破产;几个月后,五大投行之一的贝尔斯登旗下的两只对冲基金由于严重亏损被关闭;紧接着便是股市崩盘 ……整个电影的高潮也在2008年9月,五大投行之一,有着150年历史的雷曼兄弟的破产中迎来 ……数百万美国人(由于还不起贷款)开始被银行赶出他们的房子 …… (纪录片中记录了当警察去加州的住户家中试图将他们强制赶出房子时,一位无依无靠的老人无助的坐在沙发上,当着他们的面开枪自杀的镜头)数百万美国人丢掉了工作 ……电影最感动我的一幕就是当房地产市场最终开始崩溃,当跟着布拉德·皮特卖空了MBS的两位对冲基金经理高兴的手舞足蹈(他们马上就要赚一大笔钱)时,布拉德·皮特严肃的对他们说:You know what you just did?You bet against the American economy. If you win, people lose homes, people lose jobs. Don't you dance about it. 你们知道你们刚刚做了什么吗?

你们在对赌美国经济。

如果你们赢了,人们会失去房子,人们会失去工作。

别在我面前为此而跳舞。

再贴一次这张图:<图片6>这里还有一个问题。

在这个传导链条中,从表面上看,银行和信贷公司是没有风险的,因为它们将MBS都卖给了投资银行和房地美、房利美,对吧?

即便借款人违约了,也是后者受损失。

然而投资银行和房地美、房利美也是没有风险的,因为它们又都将MBS卖给了全球的投资者,即便借款人违约了,受损失的也应该是全球的投资者呀。

那为什么我们看到在次贷危机中,反而是银行、信贷机构、投资银行、房地美和房利美先面临破产呢?

原因就在于,这些MBS资产都有一个存货期。

银行和信贷机构肯定是一边放贷,一边找买主,就像企业一边生产一边卖产品一样,在任何时间,它们手中肯定都会积攒很多贷款/MBS存货。

投资银行也一样,它会一边购买MBS,一边打包分散风险(前文中讲过,将不同地区的或不同信用等级的MBS放在一起),一边找买主。

同样,它们手中也积攒着很多MBS存货。

当市场开始转差,它们手中的这些MBS就会大幅跌价,甚至到根本卖不出去的地步,可是购买这些MBS的钱已经付了出去,如果卖不掉,就会给它们带来极大的损失。

可手中一点点存货的亏损,就能够让一家存在了150年的全球五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破产吗?

能的。

原因在于它的杠杆率实在是太高了。

什么是杠杆率呢?

杠杆率(Financial Leverage) = 总资产/核心资本核心资本就是银行的自有资本,假设我有5元钱,然后借了95元钱去炒股,这时我的总资产就是100元钱,核心资本则是5元。

杠杆率就是100/5 = 20倍。

此时,假设我炒股亏了6% —— 总资产损失了6%,我的总资产就剩下94元了,而我的核心/自有资本只有5元,我的负债却是95元,就会直接导致我的总资产已不足以还债了 —— 94 < 95,因此我破产了!

也就是说,当我的杠杆率为20倍的时候,我的资产只要缩水超过5%,我就要破产。

可以看出,杠杆率越高,银行的风险就越大。

那么美国五大投行的杠杆率在2007年到底有多高呢?

2007年年底,它们的总资产达到了4.3万亿美元,而自有资本仅为2003亿美元,也就是说,它们的杠杆率达到了21.3倍!

在如此高杠杆率的情况下,又怎么可能扛得住全美房地产价格同时下跌,房屋贷款违约率在2007年飙升至20%以上的打击呢?

相比之下,欧洲的银行们更为危险:声名卓著的瑞士信贷银行(Credit Suisse)在2007年的杠杆率为33倍;荷兰国际集团(ING)达到了49倍;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高达53倍;英国的巴克莱(Barclay)则高达61倍。

(这也是欧洲必须拯救希腊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因为欧洲银行业的杠杆率太高了,根本无法承受希腊违约所带来的后果)难道政府不监管,就任由它们的杠杆率这样飙升吗?

事实上,在2004年以前,美国的银行业有规定的,这个规定是银行的杠杆率不得超过15倍。

然而这一规定在2004年被美国的证监会 SEC 给取消了。

多么令人匪夷所思的一个事件。

提到 SEC —— 美国的证监会(负责监管美国金融业的一家政府机构)在次贷危机中的失职,《大空头》这部电影也提到了一部分原因。

其中一个场景便是片中某位角色的妹妹本来在 SEC 就职,却对这位角色说她想去高盛(五大投行之首)工作,原因很简单,高盛的工资是 SEC 的数倍 …… 然后当这位小美女看到泳池边的一位帅哥时,就蹦蹦跳跳的过去了,边走边甩下一句话:他在高盛工作 ……确实,很多书籍和纪录片都提到了这个问题,不论是评级机构也好,还是美国证监会也好,它们员工的工资都只有投资银行员工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

美国人也爱钱,尤其是华尔街 …… 因此最有才华的人肯定都去了投资银行。

你让一群次有才华或没有才华的人去监管这世界上最有才华的年薪普遍达到七位数(美元)的一群人,确实有点难啊 ……要看懂电影,还有两个名词必须搞清楚 …… 就是 CDS 和 CDO。

当贝尔跟他的老板讲他要做空MBS时,他的老板对他说的是:“你怎么做空?

没有工具啊!

”贝尔笑着回答:“我要让他们(投资银行)给我创造一个。

”这个工具就是 CDS,Credit Default Swap 信用违约互换!

我们先来谈谈卖空是什么。

卖空就是靠赌资产价格的下跌来赚钱。

一般的做法是先问别人借一些资产,比方说问别人借价值100万美元的股票,然后马上以现在的市场价100万把这些股票卖掉。

过一段时间之后,当股票价格下跌时,比方说跌到了50万美元,再以50万美元的价格把这些股票买回来,还给当年借你股票的人,就可以净赚50万美元。

对冲基金可能是世界上最刺激的行业,而卖空又是对冲基金行业最刺激的一种行为!

原因很简单,当市场价格已经在下跌时,每个人都会急着出手,是不会有人把资产借给你的。

只有当市场价格在上涨时,你才有可能借的到资产。

因此,卖空这种行为,就是以一人之力去对抗整个市场!

例如1992年乔治·索罗斯卖空英镑的行为,就是在对抗存在了400年之久的英格兰中央银行 ……如果最后你赢了,就说明你战胜了市场,你是市场中极少数看到了未来的人。

因此巴顿·比格斯在其名著《对冲基金风云录》中这样写到:所有的对冲基金经理都将一次成功的卖空行为作为一生最大的成就,许多人都为此付出过巨额亏损的代价。

毕竟战胜市场这件事还是没那么容易的 ……贝尔是如何使用 CDS 去卖空 MBS 的呢?

CDS 并不是贝尔发明的,而是于1993年由摩根银行发明,一经发明立刻改变了整个金融业,和证券化一起可以位列金融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CDS 是一种保险合约,假设我想把一个MBS卖给你,但是如果你怕它违约怎么办呢?

你可以花一笔钱去向一个第三方(也可以向我)购买一个 CDS 合同。

这样假如这个MBS违约了,这个第三方可以给你赔偿,保证你不会遭受任何损失(除了买 CDS 合约的钱,和保险与保费的概念一模一样)。

贝尔心想,当MBS开始大规模违约的时候,为其保险的CDS的价格一定会大幅上升,就好像飓风袭来之前房屋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保费一定会大幅上涨一样。

如果在此时去囤积大量CDS合约的话,那么当次贷危机爆发的时候,当MBS违约率大幅上升的时候,这种对MBS保险的CDS的合约价格一定会涨到天上去!

到时贝尔就可以大赚一笔了。

小插曲 2001年当高盛通过财务造假将希腊送进欧元区的时候,高盛早就预料到了希腊会爆发债务危机,因此在同一年向德意志工业银行购买了为期20年,价值10亿欧元的为希腊国债做保的CDS合约。

当2009年希腊债务危机爆发时,这些CDS合约的价格暴涨了40倍!

那么为什么之前没有人将CDS合约应用在MBS上呢(为MBS买保险)?

就是因为市场中没有人认为MBS会出问题,为MBS买保险就好像为男人买怀孕保险一样荒谬,因此市场中也没有人去卖这样的CDS。

直到贝尔(影片中 Dr. Burry)的出现。

我们看到,影片中当贝尔找到高盛银行希望购买为MBS做保的CDS合约时,高盛的人将其形容为“如果您想白给我们钱的话,我们当然是没有意见的 ……”当贝尔走出高盛的办公室后,我们还看到镜头里的高盛员工们全部都笑的前仰后合 …… 因为在他们看来,贝尔简直就像是刚刚向他们购买了针对自己的怀孕保险一样。

(贝尔并不是随机的为MBS买保险,而是通过仔细阅读了很多MBS背后借款人的资料,最终选择了6份他认为最有可能违约的MBS,并购买了价值6000万美元的CDS,为每份MBS合约保价1000万美元)高盛将这件他们认为很逗的事传了出去。

(事实上高盛也是很厉害的,只不过没有贝尔发现的那么早而已。

高盛的两个员工是在2007年年初发现这件事的,于是也开始大规模购买CDS合约。

由于高盛财大气粗,最后这两位员工为高盛赚了超过40亿美元的利润。

有趣的是小气的高盛竟只给每个人发了1000万美元的奖金。

最后的结果是两人愤然辞职并一起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高司令(影片中的 Vennett)听说了这件事,经过自己的调查确认了之后,也开始购买CDS合约。

并将这件事告诉了(影片中的)Mark。

随后有两位年轻人在某家银行大堂的茶几上发现了贝尔的文件(具体细节我忘了),但由于他们的公司规模太小,没有资格购买CDS合约,于是他们找到了皮特(影片中的 Ben)来帮他们购买。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电影中我们会发现在危机爆发之前,参与了这次卖空行动的每个人都非常紧张,面临巨大的压力。

原因就在于他们将所有能动用的资产都用来购买CDS了,而购买CDS是要花钱的,就像保费一样,每个月都得付钱。

因此在危机爆发前,他们基金的总资产都会不断下降,而资产的下降就会导致投资人撤资,因此他们这样做必须顶住很大的来自老板和投资人的压力。

这一点影片主要通过贝尔来表现。

影片非常精彩的一个设计就是贝尔会一直在他办公室门口的一块板上写下自己基金净值变动的百分比。

刚开始是– 9%,然后到 – 11%,后来是 – 19.3%,最后,当一切尘埃落定,贝尔走出自己的办公室,在那块板上写下了 + 489% …… 也就是说,如果你在2005年投资了100美元在贝尔的公司,那么到2008年它就会变成489美元。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由于受不了投资人接踵而来的撤资要求,贝尔对所有投资人发了一封禁止后者从他这里撤回资金的邮件。

这相当于一家银行突然宣布从明天起所有储户都别想取钱了一样 …… 当然,他得到的第一封回复邮件的标题就是:“ I'm suing!

我要起诉你!

”(贝尔我爱你 …… 《蝙蝠侠》都没让我爱上你,这部电影让我爱上你了…… 谁让你演了这么酷的一个对冲基金经理呢!

注意!

这不是单纯的花痴,而是对演技的称赞 …… 喜欢贝尔的影迷一定不要错过这部电影!

)再说说 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这一幕主要发生在影片中Mark和一位CDO经理的对话中。

CDO就是将一大堆MBS放在一起,形成一个资产池,然后由一位CDO经理来管理,通过买卖其中MBS来赚钱的公司(MBS的价格是会随着市场环境而波动的)。

在这里,一份份MBS就像一只只股票,而CDO就像一家股票基金,CEO经理则是这家公司的基金经理。

而电影中出现的CDO Square,“CDO平方”就像基金的基金一样,不是为投资者直接挑选股票来买卖,而是通过为投资者挑选不同的股票基金来赚钱。

CDO平方就是为投资者挑选CDO的公司 …… CDO对次贷危机和金融系统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

真正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所有这些资产的基础 —— 借款人的违约。

电影讲完了,最后再说说许多人对次贷危机的误解。

只要是批评金融业的作品,就一定会强调政府为了拯救这些金融机构,花了超过8000亿美元纳税人的钱。

但事实上,这些钱都用来购买这些金融机构的优先股了。

优先股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债券,每年有8%12%的利息。

在次贷危机最严重的一年过去后,被拯救的金融机构们都纷纷偿还了当年政府援助它们的钱,也就是赎回了优先股。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不仅没有亏钱,反而为纳税人赚了不少。

所以别再拿纳税人的钱说事儿了 ……还有一个误解。

有人说次贷危机爆发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激励问题。

也就是当市场形式好的时候,这些金融机构的 CEO 们大赚特赚,而万一公司破产倒闭了,他们又不会受到什么影响,因此这是在激励他们去做更为冒险的事情。

事实上并非如此。

在美国的公司治理制度下,CEO 们都会购买大量自己公司的股票。

这很容易理解。

如果连公司的 CEO 都不买自己公司的股票,那外人谁还敢买?

例如吉米·戴蒙在2005年接管摩根大通时,就用自己一半的财富购买了摩根大通的股票。

因此,当贝尔斯登以每股2美元的价格被出售给摩根大通(一年前还高达170美元),当雷曼兄弟破产,股价变得一文不值,受损失最大的恰恰是这些公司的CEO 们 —— 他们都亏损了数十亿美元。

如果以亏损金额占个人资产比例做一个排序的话,那么他们很可能正是这次危机中损失最大的人。

因此我们不能将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归咎于所谓的“激励机制”,这是不符合逻辑的。

P.S.贝尔演的太好了!

不过由于戏份太少,估计很难获得最佳男主了 ……皮特的出场时间加起来不超过10分钟,片尾看到皮特是 producer 的时候瞬间想明白了 ……刚看完电影的时候发了微评说这是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补充一句,今年有可能入选最佳影片角逐的电影我只看了三部 ——《火星救援》、《乔布斯》和这个,因此我的意思是,它是这三部里最好看的 ……Merry Christmas ^.

它涉及到了两个著名的词汇 —— “SPV特殊目的工具”和“表外融资”。

依然假设我是银行A,我的资产负债表上有20亿的 Receivables 应收账款(那些贷款买房的人欠我的钱),如果我不想等20年而是现在就想把它们变现,我就会选择,比方说,以16亿的价格卖给你,金融机构B。

但事实上你并不会想要买我的贷款,因为这么一笔巨大的资产,流动性也非常差,如果需要的话,你很难把它转手卖给别人。

于是我想了个办法,我把这些贷款变成一份一份的MBS,然后再卖给你。

这种东西在市场上的流动性非常高,如果你愿意,你随时可以再把它转卖出去。

举个例子,就好像我现在有一家公司,我想卖给你,你不愿买,因为流动性太差,于是我把我公司的资产变成股权,然后卖你股权,你肯定就愿意了,因为你可以随时再把这些股权转卖出去。

那么这个MBS是个什么东西呢?

它只是一种协议,这个协议的内容就是你现在给我1.6亿美元现金,我在未来的20年内分期还你2亿美元的现金(签10份)。

而且如果有人违约了,我可以收回他的房子去卖,然后把卖得的现金给你作为补偿。

当我们签完这样一个协议之后,我,银行A会发现我的资产负债表上资产项目多了16亿美元的现金,但负债项目突然多了20亿美元 Payables 应付账款,这样一下就让我的资产负债表变得很难看,如果这样的事做的多了,还会违反例如金融杠杆限制的监管规定。

于是我又想了一个好办法!

我先成立一家独立的公司(注意,不是子公司,而是完全独立于我的公司),然后我把贷款卖给它!

然后它再把它们变成MBS再卖给你(你去跟它签那份本该和我签的协议)!

这样一个过程,对我来说有好处也有坏处。

坏处在于我成立这样的公司是要花钱的。

好处在于我实现了传说中的“表外融资”!

此时我的资产负债表就不再是资产多16亿,负债多20亿了,而是变成了资产少了4亿(由20亿变成了16亿),但它们由20年的应收账款变成了16亿的现金(而为了得到这16亿我可能仅花了15亿喔)!

我马上又可以用这16亿去干同样的事了!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我这些MBS的利息会低于我去发债券融资的利息,因为这家SPV是 Bankrupt Remote 破产风险隔离的 ……)对你,金融机构B也是既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和坏处都在于这个SPV是“破产风险隔离”的,意思就是说在这20年中,由于所有权已经从我这里转移到了SPV那里,因此如果贷款违约了,那么只能由它来承担了,但是它没有多少资本呀!

它只是一个SPV而已,因此恐怕只能您来承担了 …… 但好处在于,如果我,银行A破产了,那么它,SPV,以及你对于这些贷款现金流的索取权是不会受到任何影响的。

因为我对它来说,也是破产风险隔离的。

* //

 7 ) 解释大空头如何牟利-转载自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作者:Underdog、叶洲链接1: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012069/answer/79279442链接2: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012069/answer/82160925来源:知乎1: MBS(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抵押贷款证券化)MBS分为RMBS(住宅房贷)和CMBS(商业房贷),就是把不同贷款成捆打包然后分摊风险。

比如说100个房贷你如果你一共只有一个,那一个正好还赶上破产了,那你的损失就是100%;但如果买了MBS100个房贷你的损失就是1%。

MBS分为两种:Agency MBS就是房利美房地美基尼美之类国企发的;Non Agency MBS(Private label MBS)就是私企发的。

大部分Sub-prime MBS都是私企发的. 信用良好的贷款都打包卖掉了,只好打信用不好的贷款的主意了。

不良贷款的MBS怎么卖呢?

聪明地银行家们发明了CDO,就是把信用不好的贷款包装成CDO,分成两个tranche,A级tranche利息低,B级高,这整坨贷款中如有违约,B级先亏,B级亏完了再亏A级,然后分别卖给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

B级的没人要?

我自己担个保,然后找评级机构评个AAA,又是好产品开卖了!

2:为什么Michael Burry赌定MBS要暴跌?

Christian Bale登场,蝙蝠侠发现很多的Sub prime(次级房贷)都是ARM(Adjustable rate mortgage) 就是浮动利率的。

(插一句:在2001年911之后格林斯潘把美联储的利率降的非常低到1%左右,导致房屋贷款利率急转直下也变的非常低。

)利率低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蜂拥去搞贷款买房,更奇葩的是北美还有"Teaser Rate"一说,就是前一两年有的都超低或免利率,所以搞的脱衣舞小姐们都人手标配好几套房。

但是几年后teaser rate 一结束,利率一涨,NINJA(所谓的没房没收入没财产)的人群们就还不起了,就只能把房子还给银行拍拍屁股走人了。

所以Michael Burry就是看准了这个机会,赌几年之后利率升高大众还不起房贷然后集体出逃。

3: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互换)赌局已定,Michael Burry就穿上西服去找华尔街龙头老大做空MBS去了。

但是MBS不同于股票,不好采用借了再还这种做空模式,所以就搞了一个CDS(买方:每月给卖方一些Premium也就是保费,卖方:只要MBS没事就一直收买方钱,假入MBS破产了就要一次性付给买方大笔索赔)。

CDS主要都是像AIG这样大的保险公司发行的,而且他bug的地方在于你可以在不拥有相关资产的情况下买保险。

就相当于给隔壁老王的车买了个车险,他如果要是撞车了你就会很开心的拿到理赔,而且老王还不知情。

4:ISDA(International Swaps & Derivatives Association) MBS,CDS之类的因为量大,特殊性强,每个的抵押资产都不一样,所以一般都是OTC对手交易而不是在交易所交易的。

Brat Pitt本来是德银的交易员,积累了很多的人脉和资本,所以那两个小哥借助Brat pitt的关系才终于拿到买CDS的资格。

5:Ratings Agency(评级机构)大哥急了去曼哈顿中城去找在标准普尔的墨镜姐,姐给他说了实话。

因为评级机构弄钱主要办法两种:1谁看谁掏钱subscription model 2谁发谁掏钱issuer pay model 第二种也就是MBS的评级主要方法。

所以她们一旦对MBS降级了,以后就基本上没生意了。

6:Liquidity & Collateral(流动性)MBS价格居高不下,这帮做空的人就火上浇油蚂蚁乱窜了,主要大家手里的现金流不够,流动性不足,做空价格不跌反涨她们就得加Collateral 也就是"Margin Call"里面的补Margin,不补就得被强行平仓了。

7:CDO^2 简单的说就是每个CDO(除了房贷什么车贷,信用卡贷,助学贷款都可以做CDO) 里面抽出来一部分Tranche又做了个CDO。

因为有一些Tranche实在是太小,用这些tranche组成的CDO只要是underlying asset(相关资产)一有破产整个CDO就立马被抹平,所以风险及其大,也就是他们所谓的金融核武器。

五千万的住房贷款,后面可能附着着20亿的各种衍生品。

这样玩的问题是什么呢,压在好几层下面的原始贷款里,有不良的会违约啊。

当违约一多,最底层的债权钱收不回来,叠加在上面的所有债券就都完蛋了。

当完蛋的那一刻到来,哪个倒霉蛋手里捏着很多CDO,或者为CDO做了很多担保,它就垮了,比如雷曼兄弟。

另一方面,贷款违约,房子会被银行没收拍卖,增加了房市供给,压低了房价。

这样的情况一多,本打算好好还贷的人一看,靠,我的房子的价值已经跌到还没我未还贷款多,那我干脆不还钱了,房子也不要啦。

于是房子又被没收进入房市,进一步压低房价,最后房地产崩盘,很多人无家可归。

8:The "Famous" Tranche Trade电影临近结尾,黑姐姐终于说了实话。

交易策略——买的:低级别 tranche CDS 就是盼着最低级的tranche破产越多越好。

卖的:偏高级tranche CDS希望这些都不破产好能多收钱。

这个策略一买一卖对冲了保费的现金流风险,卖了CDS拿到的每年的保费可以用去付买其他CDS需要交的保费。

这个策略在风平浪静的情况下挣钱是很平稳的,但是大风大浪一来,金融海啸一刮,tranche之间相关性(Correlation)大幅提高,就全部都跪了。

做空团三害怕:1:买了一手CDS 发现相关资产都违约了CDS价格一直不动,以为整个系统勾结做假。

2:好不容易手里的CDS涨价了,又开始担心他们的对手投行破产让他们的CDS变成废纸。

3:最后终于仓清空了,钱拿到了,但又发现自己有可能被FBI查或者被“占领华尔街”占领,舆论压力太大所以关门洗手。

1:怎么会把钱贷给还不起的人呢?

因为在热火朝天的时代,贷款的债权转手就能卖给银行(它们再打包卖给投资者),我当时就能收回款加利息,最后还不起钱关我啥事?

说到底,问题就出现在委托链条太长,做出贷款决定的人(贷款给还不起的人的人)和承担风险的人(最后捏着CDO的投资者)隔了十几层,责任和风险的分裂是灾难的根由。

2:投行怎么会接盘或担保烂贷款的CDO呢?

他们看的是数据。

这么多贷款,虽然利息高,但违约率不高啊,好生意为什么不做!

为什么违约率不高?

因为贷款人为了贷出去钱,开创了浮动利率。

借钱的人头两年付的利息很低,自然也不容易违约,然后利息再升高,就甩手走人了。

隔了好几层,没人注意到这些了。

而克里斯蒂安·贝尔的角色首先注意到了,并且发现浮动利率大规模上升会发生在2007年第二季度。

而大公司(银行)尾大不掉,要做出灵活的决策其实很困难。

3:评级机构怎么没良心就评AAA呢?

一是他们本质是盈利公司,收钱评级,评低了人家就找竞争对手(其他评级机构)去了。

二是信息不对称,他们手里只有几页财务报告,只知道这银行效益不错,根本不知道CDO里面是什么玩意。

你问:政府监管哪里去了?

政府哪有投行脑子快啊。

看不懂啊。

你看片中的SEC员工还要给高盛投怀送抱呢。

事实上,在这场全民的狂欢中,真正看出毛病的,只有片中的几个聪明的大空头。

4:为什么电影里很多住房贷款违约了,CDO价格还是居高不下,让几个大空头抓狂?

电影的解释是投行们已经知道出问题了,只是死撑着想偷偷卖掉,同时买入CDS对冲甚至赚钱,这就构成欺诈了。

现实情况未必如此,CDO的价格,都是由投行的数学模型决定的。

模型太复杂有错误的时候,算出来的CDO价格就不能准确反映底下的贷款的情况。

所以直到崩盘之前,CDO的价格也许都不会有大波动。

你问:那几个大银行是不是真该死?

是他们玩脱了,但是他们也很惨啊(除了高盛),间接说明他们不是有意欺诈。

但是他们玩脱了最后又得用纳税人的钱来救,是不争的事实。

5:那到底谁该负责,谁该坐牢?

没有人。

这是计价模型失灵、委托链条过长、市场参与者非理性狂热的共同结果,没有人有明确的欺诈的证据。

最关键的问题是too big to fail,那只能救完再鼓励分拆大银行了。

那怎么办呢?

加强监管咯。

但加太强又会限制市场自由阻碍发展。

发展缓慢,解除监管,玩脱崩盘,加强监管,这个循环一直没断,也是金融业的宿命。

 8 ) 轻松看懂高冷的金融影片

《大空头》,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群牛逼者的故事。

他们分别是没有太多交集的三拨人,最终通过08金融危机获得了巨额回报,其中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迈克尔·布瑞得到489%的回报,净赚26亿多;史蒂夫·卡瑞尔饰演的史蒂夫·艾斯曼团队净捞10亿,而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本·霍克特让他的团队拿到了高达8000万的回报。

事先,他们都没有索罗斯那样的能量去做空美国的金融市场。

他们的“做空”及“大空头”是如何来的?

通过保险。

保险与股票、债券一样,都属于金融市场的一份子。

在保险市场上的交易,依然属于大金融交易的一部分。

上述三支团队之所以能够做空美国金融市场,他们同样如同内森及索罗斯一样,利用了信息的不对称。

首先是迈克尔·布瑞,他的职位后缀是MD董事总经理,而不是普通的CEO,作为一名宅男经理,他通过大数据分析,通过阅读信用评级机构据以确定借款申请人信用级别的大量原始数据,发现了数字背后的真相,从而推断出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隐忧,进而开始出手做空美国房地产次贷市场;然后,他的动作被一位银行经理发现了,这位小经理就是瑞恩·高斯林饰演的贾瑞德·韦内特,作为一名业务经理,他嗅出了其中的商机,但他自己手上没钱,于是不断忽悠别人进行出手,最后他遇到了史蒂夫·艾斯曼团队,双方在试探之后,最终决定联手入手,也投入了做空次贷市场;最后一支团队是两个市场小喽啰,无意间发现了迈克尔·布瑞的信息,也视为珍宝,于是如同贾瑞德·韦内特,不停忽悠别人,最后他们遇到了有钱人本·霍克特。

最后,三个团队都赚大了!

三个团队没有那么大的资金体量,直接带动整个次贷市场的涨跌。

他们提前嗅到了次贷市场的危机,做空的方式是通过CDS(Credit Default Swap )信用违约互换。

简单一些,打个比方的话,就是利用一款保险产品。

一般情况下,我们大部分买保险产品都是为了给自己留保障的。

像保障自己得病后有钱治病,车丢了可以减少损失,房子着火了不至血本无归。

这几个团队,出手的CDS,本意也是为了保障次贷市场不会崩塌。

而且,这是个需要持续投入的保险,比如迈克尔·布瑞往其中投入了500万美金,购买了大笔保险额度,而只要投保的次贷市场没有问题,那么每年就需要往里面缴纳保险费。

实际上,次贷危机爆发于2007年,迈克尔·布瑞最早入手于2005年。

两年时间里,需要缴纳的保险额度,已经使得他所在的那家公司快吃不消了。

就像内森·罗斯柴尔德在滑铁卢战役前后的表现一样,如果判断失误,不仅是损失钱的问题,布瑞的公司都可能要垮掉。

但是,布瑞购买的这份保险的魅力,就在于一旦次贷市场崩塌,他们就可以从保险公司拿到巨额赔偿。

OK!

就像活跃在中国市场上的职业打假者一样,迈克尔·布瑞、史蒂夫·艾斯曼、本·霍克特三支团队,就是故意买进铁定要崩塌的保险,然后坐等巨额赔付金。

他们做空市场的方法,就是这么简单!

只是,次贷市场是否铁定会崩塌,那个时代却没有多人敢打这个包票,即便大家都看出了问题,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崩塌掉。

迈克尔·布瑞、史蒂夫·艾斯曼、本·霍克特三支团队的敏锐,就是及时事发现了问题,并果断出手,赌博一样押次贷市场会在两三年时间内就崩盘,结果,他们赌对了。

在当时,金融市场上很多人都看出了次贷市场存在风险,但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个时候,迈克尔·布瑞、史蒂夫·艾斯曼、本·霍克特三支团队居然还为次贷在购买保险,这在别人看来,简直就是傻子。

马上就要倒掉的东西,你们居然在为他们买保险,希望他们不倒,这不是傻是什么。

那些个卖保险的人,看到这群傻子这样傻逼的行为,都乐坏了,原本就很难卖的险种,居然有人愿意买,还买了那么多。

结果,谁也没有想到,那压根就是投机般的投资,隐藏着更大的收益。

迈克尔·布瑞、史蒂夫·艾斯曼、本·霍克特三支团队,最后都赚翻了。

但是他们为何能够发现次贷市场一定会出现问题的呢?

这里必须要讲一下次贷危机。

下面有可能要用到一点金融学的知识,我尽可能讲简单一点,白话一点。

所谓房地产,现在中国的北上广深还处于限购的状态中。

要知道,在限购之前,很多人是靠投资房地产发了大财的。

我在火车上就遇到过一个在北京拥有38套房子的投资客。

那时候,投资房地产,坐拥30几套房子,实际上你并不需要有多少钱。

一般,只要你付得起第一套房子的贷款就可以了。

假设这笔原始资金为50万,足够首付买一套房子。

假设你30%首付,交了50万,新房价值150万。

那么等房本下来,你就拥有一套价值150万的房子了。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拿着房本去银行进行抵押。

有一个价值150万的房子做抵押,你可以轻松贷来100万。

拿着这100万,你可以再去市场上分别首付50万,再去入手两套价值150万的房子来。

这样,实际上你只有50万,通过两次贷款之后,你已经坐拥三套房子,市值已经是450万了。

如果你再拿着后来入手的两个房子继续去抵押,不停倒手,那么,滚来滚去,你也可以轻松拥有30多套房子了。

当然,多次贷款之后,你要每个月面临着巨额的银行利息需要还。

这个时候,你可以选择隔三差五卖掉其中的一个房子,套成现金,一边还贷款,一边大吃大喝过着有钱人的生活。

但是,万一,房地产市场不景气,让你一下房子卖不掉,那么你就可能一下资金断链,银行断供,所有的房子都会连带着出问题,发生崩塌。

整个房产市场的泡沫与危机,大抵就是这样。

上面这个情况是前些年中国就以大量发生着的事,现在依然没有消化干净。

好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一直在涨,没有发生崩盘,而且还有政府在托底。

不过,现在银行贷款越来越规范,加上限购,都使得市场投机难以为继,多少保证了一些市场的安全。

但是,最早的那批投资者早就发了大财了。

中国的这些地产投资的情况,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的。

换个角度,从银行的角度来说说。

还是拿50万作为首付来说事。

50万,是一套房子的首付款,房子总价150万。

业主要买这套房子,需要向银行贷款100万,约定还款期限为30年。

贷出去100万,加上利益,30年后银行的总收入会在120万以上。

这个20万的利息就是银行的正常收益。

但是,银行作为金融机构,总想赚到更多,它们也会想方设法地去巧立名目,去做新的贷款产品,以获取更多的现金,赚更多的钱。

那么,现在,一个30年期总额为120万收益的款项,就可以作为一个新的项目拿出去销售了。

因为银行要收回全额的120万,需要30年,他们不愿意等那么久,于是就包装一下,对外宣称我有一个30年期120万的优质项目,现在需要提前预支这笔款项,请你来购买这个项目吧,你现在出120万给我,半年后连本带息给你121万。

半年净赚1万,其实也不多。

这种事情,现在的P2P、P2B,以及银行的各种理财产品,基本上都是这个样子。

把预期收益当成金融产品进行销售。

这里有个最大的危机,就是万一银行销售的120万的收益,由于买房的人还不起贷款了,那么这个收益就变成假的了。

而对虚假产品的二次销售,必将会带来更多的虚假,形成一连串的市场泡沫。

不定那天,就会掉链子,那时候,金融危机就来了。

美国的次贷,差不多也是这么一回事。

美国证券市场,将一些不是那么好回收的房地产贷款产品,打包了进行再次销售,就是次贷,结果造成了金融市场的虚假繁荣。

然后,迈克尔·布瑞、史蒂夫·艾斯曼、本·霍克特三支团队首先嗅到了危机,并进行了做空。

再往后的事,我们都看到了,次贷危机爆发了,迈克尔·布瑞、史蒂夫·艾斯曼、本·霍克特三支团队却赚的盆满钵满了。

这就是《大空头》要讲述的故事,三个彼此孤立的故事,却被巧妙地串接了起来,共同演绎了一场幽默又好看的华尔街悲喜剧。

这个故事这么有趣,以至于《大空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

至于片中的演员,无论是克里斯蒂安·贝尔,还是史蒂夫·卡瑞尔,还是瑞恩·高斯林,或者布拉德·皮特都有着非常不错的表现,非常值得一看。

 9 ) 金融真是既复杂又有趣~

花了一个下午看了2015关于次贷危机的电影《大空头》,对于我这种金融小白来说弄清剧情在说啥实在是有难度,不得不暂停N次来查阅相关金融术语究竟是啥意思。

以下是我对于本电影剧情的理解。

可能有错,以后再看这电影的时候再纠正了。

先用一个图表示金钱的流向,箭头表示钱流入方向初始状态,房地产蓬勃发展,房贷偿还率高

次贷危机发生:由于次级房屋贷款对贷款人的信用要求很低,没有存款没有收入的人都能申请次级贷款,而且次级贷款是浮动利率,如果利率上升太多,贷款债务人就会还不起钱,买了次级房屋贷款债券的人会觉得银行收不回次级贷款,然后抛售手中债券,然后债券的价格就会下降,银行一方面收不回贷款,另一方面要支付掉期的赔款给做空人。

银行在双重损失下很容易破产。

1.在次贷危机发生初期,虽然逐渐有人还不起房贷,但是房贷债券价格不降反升,由于各大评级机构为了保住来机构进行评级的银行客户,所以都对银行评级为AAA,即使实际情况并不是那么好,只关注银行评级的公众相信评级,确信银行对房贷债券的偿付能力,以及对房贷情况保持乐观,所以不但没有抛售手中的债券,反而争相购买,所以债券价格反而升高。

做空者为此支付了大量溢价/抵押给银行。

2.某银行业务员也预计房贷会崩溃,所以他说服了马克的基金公司去买做空房贷债券的掉期,首先他会取得销售出掉期的钱以提升自己的业绩,其次,如果房贷债券价格下跌,他可能会在马克基金里分一杯羹(他自己可能也买了房贷债券掉期或者是马克的基金份额)3.由于B.BB.BBB等次级贷款的风险比A.AA级风险大,所以次级房贷债券的波动也更大,当上升时,空头们需要追加更多溢价/抵押。

反之,由于A.AA级贷款风险小,所以A.AA级房贷债券波动小,空头们不用追加很多溢价,但由于存在评级机构/银行没有如实反映的情况,所以其实所谓的A.AA级贷款其实也是由很多次级贷款组成的,所以还款风险也很大。

只是公众不知道这件事情4.COD -我要百度才能明白这个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应该和债券型基金差不多。

但是债券型共同基金是所有投资者一起承担基金所买的一篮子债券的损失/盈利。

而COD 则是分梯度承担所买债券的损失和盈利。

当发生损失时,低级COD 首先承担损失,然后再到中级COD,再到高级COD。

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不同等级的COD产品。

(也不知理解有没有错误?

)如果所买债券价格上升COD就盈利,反之就亏损。

5.COD 的经理-就是决定买哪个债券的人,他会优先购买银行房贷债券,因为这样银行就会给这个COD 介绍客户,让客户也去买这个COD。

但是这些COD买的债券有好有坏,有很多买了B.BB级债券的COD 自身却被评为AA类COD.而且有的COD 除了买债券还会继续买COD ,而且杠杆很大,比如说一个1:1的COD,当这个COD 所持有的债券价格升/降1%,那这个COD 的价格也升/降 1%。

如果另一个COD购买了一个债券/一个1:1的COD,但是赔率是1:20,那样债券价格/1:1COD 价格升/降1%,这个20被杠杆的COD 的价格就会升/降20%。

6.COD 经理在预料到越来越多的人还不起房贷(次贷危机发生)时,他首先想做的是静悄悄地把手上的房贷债券卖给不知情的公众,然后再卖入房贷债券的掉期,以在房贷债券跌价时获利。

7.次贷危机发生时,银行一边收不回次级贷款(损失1),一边是要支付空头们高额的掉期赔款(损失2),这样很容易就会破产了(雷曼兄弟银行),当这些银行破产,他将无力再偿还掉期的赔款和已发债券的本金利息,掉期和债券都将一文不值。

所以空头们要将掉期尽快卖出给银行以套现。

8.摩根银行债权部的职员,由于自己也买了B.BBB级房贷债券的掉期,但是在这些次级债券价格下降时已经不够钱支付抵押,所以更多的卖出了A.AA级的次级债券掉期以换来资金追加抵押,次贷危机发生后,这些A.AA级的次级债券掉期需要赔付给空头的钱高达150亿美元,足以令银行破产。

 10 ) 把哀乐加快两倍演奏

把07-08年金融危机拍成喜剧。

Adam McKay真的这么干了——当然确切的说The Big Short应该算是dramedy(喜剧剧情片)。

Adam McKay是喜剧导演,以和Will Ferrell合作出名,指导过Anchorman、The Other Guys等。

他对07-08金融危机的兴趣也是由来已久,在2010年的The Other Guys里,他就在片尾对08金融危机用动画的形式批判了一番。

怎么把07-08金融危机这么一个从戏剧角度来看相对无聊的话题,在忠于现实的前提下,拍的有趣,Adam McKay想了这么几招:一是通过镜头和剪辑给电影提速。

由于这部电影的空头视角,全片的时间线是锁死的,所以没法像同样拍那次金融危机的Margin Call和Too Big to Fail那样,把视野缩窄到高压锅爆炸前的那一瞬间,从而获得天然的戏剧性和刺激性。

Adam McKay的解决方案是用Jason Bourne系列一般的手持摄影和不稳定构图,用极其快的剪辑,用网络meme图一般的拼贴,将电影的速度人为的加快。

剪辑不仅快,而且经常有出人意料的处理,就像音乐中的切分音,让一些场景在预料不到的时刻戛然而止。

二是通过频繁打破第四面墙和以各种体位奇异插入的明星客串来解释剧情和金融专业术语。

不能否认,07-08经济危机的根源对于非金融从业的观众来说是相当难以理解的。

我在法学院第二年上Securities Regulation的时候,为了学In re Countrywide案,老师用了半节课的时间给我们这帮金融文盲讲CDO和CDS,但直到下课我们还是糊里糊涂。

可想而知,这个电影在解释剧情方面面临多么艰巨的挑战。

Adam McKay的方法是,用Ryan Gosling的角色作为一个向导,让他时不时直接面对镜头向观众说话,解释发生了什么。

如果这还不够,那就让他像个主持人一样,冷不丁请出来一个你意想不到的名人,用比喻演给你这到底是什么。

客串桥段的风格比较骚:泡澡中的Margot Robbie,做饭中的Anthony Bourdain(名厨师 / CNN主持人),赌牌中的Selena Gomez(少女歌手 / 丁日前女友)、Richard Thaler(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二人组。

由于其直观性,这些桥段对于解释金融术语相当有效。

三是就地自我解构。

由于主题的严肃性和真实性,Adam McKay没法再玩儿他爱用的那种基于诡异剧情走向的搞笑风格了,于是他后现代了,来了个正相反的:演着演着,人物冷不丁的打破第四面墙,对着镜头说,“其实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怎么怎么样的,但是导演为了戏好看,所以改成了这样”。

主流喜剧片这么拍,很有点意思。

戏里的坏人在金融创新,戏外的导演在创新喜剧。

这几招是成功的,再加上Adam McKay惯用的冷笑话式台词,这部并非恶搞喜剧的电影娱乐性很强。

当然反方的观点会说这都是花招(gimmicks),但考虑到这归根结底是一个喜剧,不是《战争与和平》,对于喜剧而言,“花招”,不就是真把势吗?

* * *这个电影主要的弱点在于人物塑造上。

三组人马这么一个设定,其戏剧意义似乎并不明显,但却导致了人物塑造略显单薄。

这三组人都是空头,区别只在于体量和渊源不同,因而叠加在一起,并非1+1+1 = 3的效果。

由于三条线,两个小时平摊到每个人的头上,导致全片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发展各个人物。

不过演员的表演较为出色,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很大程度弥补了电影结构带来的阻碍。

总的来说,人物塑造虽没达到最理想的程度,但并不影响这电影成为一部好电影。

Christian Bale的人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愤怒却发不出的、充满语言却说不出的社交障碍者。

我们怎么知道的?

他在电影里自己说的。

他为什么有社交障碍?

因为他只有一只眼睛,童年阴影——电影开头用一分钟演了一下。

这就完了。

剩下的时间都是他的症状和压力山大,确切的说是看他在办公室里,郁闷,不理email,被骂街。

除了听死亡金属之外,他有业余生活吗?

全片只有一场他在办公室外的戏,是他在家里满脸愤怒的敲鼓,不到一分钟。

他有家吗?

有间接表现但没有直接表现,虽然导演最后尝试把这个家作为这个人物的情感内核,但这个意图贯彻的不成功:因为诚实让他泡妞成功,他于是就一辈子诚实了?

Brad Pitt的人物也是这样,你知道他的情况,是因为旁白这么告诉你了,除此之外全片没有用任何笔墨去探索这人为什么会这样偏执和多疑。

而他们俩的道德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像水上的浮萍——如果你不相信人性本善。

这戏里塑造的最成功的,是Steve Carell的人物。

他的感情,他的境遇,他的道德信念,你能理解而且你会相信。

Steve Carell的人物有完整的一条character arc,从道德上的坚信,到彷徨,再到某种顿悟或放下。

比较可惜的是,戏里对Marisa Tomei的角色没有充分利用,考虑到他们俩在Crazy, Stupid, Love里的对手戏挺逗的。

不过这戏最大的亮点,在于矮矬穷车库基金二人组。

这俩人的戏份并不格外的多,但是电影对他们比对Steve Carell的人物还完整的塑造了转变历程:从卑微、彷徨,到骄傲、狂喜,从字面意义上的幸灾乐祸,到道德上的懵懂,再到为灾难感到恐慌,最后是站在废墟上思考。

* * *市场上有好人吗?

有更善良的贪婪吗?

这些人物在最后这么问自己。

人们常说,07-08金融危机,是华尔街的赌博让全社会买单——很大程度上,Adam McKay的叙述最后也归于这个套路。

可是,危机的根源,次级房屋贷款,之所以“次”,原因就在于那些买房人本不具有承受可变利率的能力,本不该贷那些他们还不起的款,买那些他们本无法负担的房子。

这赌博,真的只是华尔街的吗?

这贪婪,真的只是银行家的吗?

Don't hate the player, hate the game.现实生活中的Michael Burry(Christian Bale演的那人)12月28号接受采访,他是这么说的:"So few took responsibility for having any part in it, and the reason is simple: All these people found others to blame, and to that extent, an unhelpful narrative was created. Whether it’s the one percent or hedge funds or Wall Street, I do not think society is well served by failing to encourage every last American to look within. This crisis truly took a village, and most of the villagers themselves are not without some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ircumstances in which they found themselves. We should be teaching our kids to be better citizens through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not by the example of blame."

《大空头》短评

我也喜欢玩投资,投资最让人享受的地方就是,你能证明全世界都错了,但你对了。

3分钟前
  • 刘康康
  • 力荐

丰富的视听语言,直白的诚实态度以及客观的道德感,摄影与剪辑上它就像一部美国新浪潮电影,技巧自由多变,在剧作上也是反英雄反高潮的,而这或许是对待这个次贷危机故事的最合适态度。 浮夸的剪辑和配乐无处不在,我要是懂金融该多好,房贷啊,看不懂

6分钟前
  • 王小洗
  • 较差

&amp;#34;no one pay attention&amp;#34; 跟风的下场就是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就像在一群人中,总有人落后的和领头的,但最盲目的还是那些在中间的人。

7分钟前
  • 欲圣
  • 推荐

无论是从经济学还是电影学的角度来看…我都看不懂…翻译太烂或者智商太低了吧…

11分钟前
  • 山风君
  • 较差

像是有ADHD的人导的片,配的流行歌也太随性了。娱乐明星解释金融术语相当cringeworthy ,有点自作聪明画蛇添足。

14分钟前
  • Jin
  • 还行

It ain&amp;#39;t what you don&amp;#39;t know that gets you into trouble. It&amp;#39;s what you know for sure that just ain&amp;#39;t so.-Mark Twain 不懂的事情,你自然会多加小心;惹祸上身的是你自以为懂的事。-马克·吐温 ——(淹死的都是会水的。)——一知道是金融题材,兴趣大减;不过打破第四面墙和剪辑还是挺有意思。

1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无感

18分钟前
  • 三路风
  • 较差

就不费这力了

23分钟前
  • 吴登淡
  • 较差

看着并不辛苦翻过头来考虑如何借鉴但无解,更多是语境或说现实所决定的,好像武侠之于非华人区只能算是动作,金本位是要在口径上融入文化的,场景和演员也会影响影片取信于人的难易

28分钟前
  • 苏乏
  • 推荐

就他妈跟美国拍了成千上万部反战题材电影却依然热衷于打仗一样讽刺的是即便好莱坞穷尽各种手段揭露了华尔街资本的贪婪、嗜血与短视,而美国政府及人民却依然坐视这群金融大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更可恶的是,无论是美国发起的战争亦或华尔街之狼的吸血,都是全世界人民在付出沉重的代价!电影为展现08年的次贷危机找到了一个挺好的切入点,这些因为敏锐洞察到房地产泡沫的投资人做空而获利进行讲述,且正确地认识到这些人的成功是建立在一群短视的银行家联合贪婪的评级机构利用民众的无知而形成的巨大经济危机基础上,这才有了主角内心的煎熬与矛盾。电影打破第四面墙来解释金融术语也构成了很特别的节奏与喜剧效果,只是依然有较高的审美门槛。希望中国始终坚持金融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政策,避免二级市场的资本空转和寻租,建立真正的普惠金融制度。

29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补标

31分钟前
  • 百五言
  • 还行

短期内发生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概率已经大大提高,这波不是独立的,而是08年金融危机的2.0版本,上次扛顶的中国将不可能再独善其身。作为吹泡泡大军影子银行里的一员,一定程度上能理解几位主角最后的感受。

35分钟前
  • 安德烈大叔
  • 力荐

难得一见的金融题材的电影,本来以为会很深奥看不懂,没想到导演用几个生活中的例子来举例,让枯燥难懂的金融知识一下子就变的通俗易懂了非常厉害!真没有想到金融圈的黑幕居然这么多太可怕了,人心太险恶了!我比较喜欢马克鲍尔,毕竟他还算是一个有良心有责任心的人。

37分钟前
  • 👹天神的审判
  • 推荐

只为了片子里一句话:真相就像诗,绝大部分人都他妈的痛恨诗。——在华盛顿特区某个酒吧偶然听到。(Truth is like poetry. And most people fucking hate poetry.)

38分钟前
  • 读首诗再睡觉
  • 推荐

看睡了。。。

41分钟前
  • 墨色
  • 较差

很喜欢啊,没想到把这种题材拍成了这种风格,简直欢脱

42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大空头的名词解释真的糟透了。充其量是另一部Margin Call,却似乎背负着Inside Job的任务。

47分钟前
  • 故城
  • 还行

整个故事就是:“我早就跟你说了会这样吧。”“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你看,就是这样。”极其说教,boring。

49分钟前
  • mumudancing
  • 还行

正好最近磕金融,及时雨啊。今年聚焦和这都是真实事件改编、严肃题材、大卡司群戏,都超级耐看。前者像细读一部步调沉稳抽丝剥茧的纪实文学,后者如快览一沓花里胡哨深入浅出的华尔街日报。喜欢低姿态、讽刺味和幽默感,说睾丸就画个睾丸,名人乱入做名词解释,间离说当时不是这样或当时真是这样等

5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这么恶心的题材!这么枯燥的情节!这么难看的人设!居然拍到我手心出汗!心脏狂跳!那镜头!那配乐!那平行剪辑!导演的上一部电影还是王牌播音员!我就操了!这是吃了什么可以突然变得这么屌!

55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