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城之春》二首[二零零三年六月十五日]蝶恋花耿耿经年幽趣少。
陌上重来,报道花枝好。
花外心期争窈窕,一春又早因循了。
休指断肠东海道。
海色潮音,总向飞尘老。
一霎尘头明夕照,人间沈恨生春草。
菩萨蛮 城东遥接阳关道,阳关来路多芳草。
认得绿罗裙,莫辞春酒深。
空庭人去后,帘卷东风皱。
阶下野棠迟,忽然发一枝。
蝶恋花 电影《小城之春》[二零零五年五月十一日]渺渺旧年春去道。
暗祈今年,特地春来早。
认取初还林燕小,一声已在千枝杪。
惆怅又看春去道。
风软花繁,毕竟消残了。
月照春巢空皎皎,明年燕子今年老。
[下结原作“梁上春巢空月照,明年燕子今年老”,斋主为改。
又此首为改零三年旧作。
]菩萨蛮 复观电影《小城之春》感家宴一幕作[二零零五年七月三十一日凌晨]佳人照影红灯里,春风绿酒相留醉。
芳意满筵新,此欢难具陈。
小园半里隔,背面幽人泣。
老木立无声,沉沉黑影横。
没觉得哪好看了人少就五个人转来转去除了哪场舞戏挺好的小城嘛静悄悄的可是总觉得哪不对让人泛困也许是节奏的问题也许是自己心情的问题看花样年华就没这感觉只好一边锻炼一边看不太搭界不过没办法总觉得要发生点什么可是没有最后也没有倒是男女主角第一次见面比较有特点让人一眼就看出有故事可惜男配太木了不过也是因为是电影才觉得有事要放平常生活指不定就不觉得了男主角风格像黎明不过不是据说有人问田壮壮:你觉得观众会喜欢这风格吗答曰:爱看不看不错我喜欢风格有点像才片子可能是翻拍的原因故意这样的可是我不喜欢弄得和老胶片一样没意思女人有的时候实在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总不一样我遇上个这样的估计得挂掉还是开朗的好虽然一直在说晒太阳可是到最后才真正出现阳光也许在暗示日子有了转机可我不这么觉得有人为你自杀一次你就会爱上他她么顶多是可怜吧要不就是自责
壮壮版《小城之春》。
这电影我真喜欢,看第一眼就喜欢,玉纹穿着宽宽的被风吹得到处乱飘的袍子,往城墙根上走过去。
多么得病态,多么得感伤。
--(玉纹托老黄送盆兰花到志忱睡觉的书房里去霉味)……我们有十年没见了。
老黄倒是预备洋蜡了,我们这里一到十二点就停电了。
用不着点蜡了,我就要睡了。
我不知道来的客人是你。
玉纹……这床上少点东西……不少,什么都不少。
短条毯子,我给你去拿。
不用。
……(玉纹一笑)不用了。
后半夜还是冷的。
我不怕。
我就来。
--(玉纹返场)……明天见。
哦,没什么,让他多晒太阳。
今天天气很好。
今天有太阳。
明天也应该是晴天。
应该是。
明天见。
明天见。
好象在拉警报啊。
就要停电了。
(玉纹把灯都拉亮)开灯干什么?
反正一会儿都要灭。
(玉纹点上了蜡烛)那,坐一会儿吧。
(志诚去找椅子)恩。
(玉纹坐到了床的左手边)(志诚迎上去,玉纹别过脸,志诚远远坐到了右边)你送来的兰花味道真好。
(灯闪了一闪,渐渐熄了,玉纹哭了,志诚欲关怀之,玉纹一手遮泪一手做拒绝姿势)明天见。
(玉纹退)(隔一日城墙上)我们去哪儿。
随便你。
你怎么老没意见。
你约我出来的,你让我上哪儿我就上哪儿喽。
战前我叫你跟我一起走你也说随便我,我不叫你跟我一起走你也说随便我。
要是我现在叫你跟我一起走,你也说随便吗?
真的吗?
(他们又走了一段)我没等你,没随便。
……(志诚扶住玉纹的肩)那是我的手绢。
(玉纹指指枯枝上挂着的手绢,前一天礼言说不知道谁的手绢)你的?
你来的那天中午,将风给吹上去的。
我睡着了,手绢被风吹走了。
很无聊吧,就是这样的,我可以在城墙上呆上一整天。
……(志诚跑过去爬上树把手绢摘下来朝玉纹挥舞)--(晚上,在玉纹房间)你原来也有对我挺不好的时候。
不过后来你对我的好,对我的不好,都让我觉得好。
我分不清了。
你来了我就想,这就是那个我分不清的人啊。
别说了。
你不让我说,我就没处说了。
(玉纹哭,志诚把玉纹的头靠在肩上)怎么办,怎么办啊?
除非。
走?
除非我走。
除非他死了。
(玉纹不知所措)(又一日晚上,在志诚书房)(玉纹关灯。
志诚起身开灯。
玉纹又去关台灯。
)答应我,以后别在瞒着礼言见我了。
……听到没有?
我有事,有话要问你。
今天你们玩什么啦?
弄得小妹一身汗。
去小妹的学校了。
好玩吗?
还可以。
看样子,你跟小妹已经很熟啦。
她是我看着长大的。
已经十年没看着了吧。
还是个孩子。
是个孩子就带着她到处跑?
你瞒我。
你什么意思?
我不懂。
她是礼言的妹妹,我是她的大嫂,我得管啊。
我以后会注意的。
好吧,我去告诉礼言说我来过这里,我不瞒着他。
明天见。
别生气,我跟你闹着玩呢。
---(雾蒙蒙天气,在城墙上)你得结婚了。
乱说。
你老是吓唬我。
都三十岁的人了,再不结婚叫人家笑话。
礼言让我给你说个媒。
说媒,还乱说。
跟谁啊。
你说我乱说,又要问我跟谁算什么,你还是心里有数。
你?
你跟小妹不挺好?
别闹了,到底怎么回事?
我说的是真的,礼言让我帮你跟小妹说个媒。
荒唐。
我也是受人之托。
话我已经跟你说了。
愿不愿意在你,回头你告诉我。
你还在闹。
我说的是正经的。
这是开玩笑,礼言也不想想,他小妹才多大。
今天是小妹十六岁的生日。
我走的那年你不也是十六吗?
就是没有人给我们说媒。
照你的意思,十六岁的姑娘是可以提亲的。
那你说你愿意么。
我不愿意,我告诉你我不愿意,满意了吧?
别再逼我,别再折磨我了。
我受够了。
真后悔当初我为什么不知道找个媒人呢。
为什么不,你为什么不知道?
莫非你也是不愿意当初。
我愿意,当初我愿意。
不是你母亲不答应吗?
我母亲现在已经死了。
可是现在你已经有丈夫了。
礼言要把妹妹嫁给你,不是也挺好。
我不想你走,我也,不能跟你走。
玉纹……---(小妹生日,志诚发完酒疯,呆在书房里)回去。
我要进去。
回去!
我要进去。
回去吧玉纹。
(玉纹头靠志诚肩上,志诚把玉纹抱起,放下,又抱起,复放下。
冲出书房把玉纹锁在了房里。
玉纹轻轻扣着玻璃,由轻到重,忽然把玻璃打碎,伸出手来开锁。
志诚摊坐在书房中,玉纹踩着一地碎玻璃回到自己房中。
)-2004.11.16
《小城之春》拍摄于1948年。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历史时间节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夕,百废待兴之际《小城之春》上映了。
或许是抗战时期人们看乏了战争题材的电影罢。
电影《小城之春》确实以小见大的方式反映了当下时代的风貌。
而后田壮壮导演翻拍了费版的《小城之春》其改编之处接下来细细评论。
电影《小城之春》讲述的是一个四角恋的故事。
在小城里,女主(周玉纹)困守小城,嫁人无子,与丈夫貌合神离,有分无情。
一日接一日的消磨时光似乎是要将女主困死在小城。
没有希望的生活,没有情感的日子。
而男主(戴礼言)整日躲在破旧小花园里,怀念往昔的繁华,带有一点对妻子的愧疚,但我认为他更多的是在自怜。
而后女主(周玉纹)昔日情人的归来(章志忱)的归来让二者的情感与郁结彻底释放。
首先先谈谈费版,在镜头调度与处理上,可以看出来电影镜头的使用以及人物的调度左翼电影时期的电影镜头使用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例如开头处:戴礼言进入院子是人物先入画,再出画,再入画。
而镜头则是笔直的通过破旧的院墙进入。
在镜头的选择上,符号化,象征性的镜头运用的比较多。
例如:戴礼言的破旧的院墙象征着他残破的精神世界,城墙之外虽未出现,但是象征着美好和希望。
电影里频频出现的兰花象征着几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
田版去掉了很多象征化的镜头。
从构图上,框架式的构图比较富有古典的韵味,环境的传统与章志忱的时髦的穿衣打扮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周玉纹以及戴礼言一人着旗袍,一人着长衫,小妹着学生装似乎也暗示着最后的剧情走向与归属。
而田版的构图更加自然,生活化的同时也丧失了古典的情调。
费版的小城之春与田版的小城之春区别最大之处也就在于对于周玉纹旁白部分的处理。
费版大量使用了周玉纹的旁白,周玉纹作为本次风波核心,以她为中心,大量展示她的内心活动有助于导演更准确的表达。
而田版则使用的是镜头画面来展现,视角更加客观,表达更加柔和。
去掉独白的小城明显缺少了女主内心独白赋予他的郁结的滤镜。
但是在情节上更加客观与生活化。
但相比而言我更喜欢费版的处理,由周玉纹起的那种郁结似乎有种别样的魅力赋予在此电影上。
在人物关系的表达上,费版的周玉纹对于章志忱的到来带着一些身不由己的主动,情感表达上也更加热烈。
那种压抑已久的情感爆发后的不能自控的情绪与神态表现得非常的彻底。
对于戴礼言的存在有点像《菊豆》里的那样,情绪过于集中在章身上,对于戴有点忙不过来的视而不见。
而在新版中,周玉纹更像是扮演着两个角色,一个是相敬如宾的人妻,另一个是谈恋爱的女孩。
最后谈谈戴礼言。
戴礼言在费版里虚弱无力,在玉纹那郁结埋怨无可奈何的独白里相得益彰。
而田版的戴礼言则有些过于中气十足,透露着僵硬与不自在。
特别是那让人无比尴尬的配音。
频频让我跳戏。
虚弱的像是刚割了声带。
最后总结一下,田壮壮导演对于《小城之春》的改编更像在原片上的扩大版,展现了更加细腻的镜头与更加完整的人物。
但经典不愧为之经典,费穆导演对于影片的掌控与细节处的拿捏确实精妙。
火候十足。
破败的小城,像患病的戴礼言,咳嗽不断,绵弱无力。
残垣断壁间,人孤独来去。
玉纹步态轻盈,浅色的旗袍风中飘扬。
战争结束,伤痕深烙,更兼家道中落,身体抱恙,屋院冷清。
章志忱的到来,一切破局。
章志忱和戴礼言是同窗好友,玉纹和章志忱是从小在一起玩的邻居,戴礼言的妹妹戴秀,见到风度翩翩的章志忱更是心下欢畅。
隔了几年的烽火烟云,人世扭结,各人已无从挣脱。
玉纹16岁时,章志忱向她求婚,被玉纹家里拒绝。
戴礼言和玉纹,应媒妁之约,成了夫妻。
本不喜欢,结了婚,只有逼迫自己喜欢。
种种不如意,令戴礼言脾气大变,身体也每况愈下,两人闹到分床而居,已是几年。
膝下无儿女,床第无欢乐,都只在责任的范围里忍耐。
年华流转,玉纹也到底想着志忱,她拿自己精心培植的兰花,换西院书房里的霉味。
她在戴秀16岁生日的晚上,穿上自己结婚时的衣服。
她固执得可爱地要和志忱拼酒划拳,划的还是他们以前经常划过的拳。
她像是几年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终于遇见阳光,压抑而又迫不及待地重新生长。
她还年轻,也还美貌。
她心有不甘,他也只能望而却步。
敏感的戴礼言,对妻子和好友的关系了然于心,他甚至想,如果玉纹嫁的是志忱,该有多好。
他服下安眠药,以为以死能成全他们。
但最后被志忱救过来,志忱离开小城,生活似乎又恢复原样。
《小城之春》最后,是四个隧道一样的出口,左边三个连在一起,都可看见出口之后的光明,右边一个又矮又小,像是死胡同。
这部电影很安静也很干净,但是不闷,画面简单,但是有话。
对话简短,但是话中有话。
玉纹“我就来”,说了两遍,是拒绝之后的表态。
“小妹妹,我告诉你,你今后没有16岁了!
” 志忱对戴秀这么说,也一定说出了自己的隐痛。
整部影片浅色着墨,内心戏却异常激烈。
它把千秋家国和儿女情长放在一起,扼腕之余也心生悲凉。
不过电影的意义应该是积极的,《小城之春》的“春”,不是英文译名中简单的springtime,在中国的语境中,春极有象征意味,这种意味又相当统一为希望。
大音稀声,大象稀形,这大概是导演田壮壮向导演费穆致敬的原因。
当一个作品给人是的印象是将她和一个被公众接受并认为经典的形象或是里程碑进行并列的对比,去拍摄这样一种作品的人,我想如果是出于理智的动机,那他应该是自身的对时代的自审和自省.新版给我直接的印象是从一开始的镜头而来,那种流动与温软的气质直接树立了不同费版的时代感.人物不是来自历史,而是来自记忆与时间.在这一影片建立形成的方式上,把她和费版来做比较是非常不恰当的,如果要在现代电影史上选择一部类似的电影来比较,我会挑<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人物从一个个空间里出现,游走,相互干涉,再回到各自的时空,只带着各自的扮演的角色与记忆.这种手段,从非常大的程度上折射出了时代的变化和电影写作文本的突破与私人状态.而李屏宾的摄影(我想摄影的方式更有获取镜头当下时态的用意)象<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里的叠纸牌游戏一样.从一开始,她就图解了我们对翻拍意图的设想.应该注意到的是,新版的班底除了摄影外,阿城的出现无疑就让翻拍更象是回归到一个大纲之后的一次新的创作.用现在的方式去回忆与重新构建这样一个时代性的记叙.在他笔下,女性洋溢着一种东方面孔下的西方现代特征.在第一次夫妇两人矛盾时(新版所有的排列都打破了费的戏剧三一律)妻子在丈夫扔掉药包之后,淡然的离开.之后对她一系列动作在环境里的捕捉(她不断的照镜子,埋着指甲的兰花),女性越来越成为一个"包法莉夫人"的符号.所以玉纹才会和自己的丈夫有生理的隔阂之后,还会自若的与他同座交谈。
在费版里,小城更多被放置到一个不让观众重视的背景.当然,我们会更多把注意力放在人物本身.演员恰当的成为了时代的称述者.这种身份是电影存在的最大底蕴,虽然,要借一个西方的形式来摩画出东方的情蕴.如果可以这样比较,费版和<朱尔与吉姆>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在这一点,新版很好的回避掉了"时代的人"这个主题.他用更多的行为去注释"人物".使得他们有了"缺失时代感却仍存在的标志".对礼言的家庭背景的细致交代.朋友之间少年时候的细节与亲密关系.当时流行歌曲的唱颂.甚至不惜花一大段时间去拍摄与主体无关的学跳舞的少年同学.这些努力所形成的直白和奇怪印象.(你会很容易理解角色的情绪.但会怀疑为什么章在酒席上要唱一个西方歌剧)无疑让观众感觉到角色间缺乏后续与填补的能力,所有的角色都只有半口气,或者说是游走在特定空间的半提线木偶.在最基本的叙事手段上,新版中,镜头不再只着眼于让表情去叙述与建构,用特写来传递情绪.中,远以及移动镜头成为书写方式和从银幕这个载体去传递的手法.在费版里"短镜头"单元式的强度使用以及发展状态上给人预见的故事语镜.力求在一个调度之内,用各种手法把此刻的内容最大限度的表现出来.(最有代表性的是在大嫂喝醉之后,在卧房和章与小妹的关系斡旋 以及众人齐聚于刚苏醒过来大哥床头的用一个镜头就括纳了对人物的审视)对应着剧本的话剧效果,院落,房间,城头都成了一个个背景和布局.细节也无处不在的起着"提话员"般的作用.(我很清晰的记得里面跑过的几只老母鸡和一些老式的做饭用的工具以及各种除草和修割的器具).这些在新版里是没有出现的.新版中用更宽大的视角去展现人的姿态和环境,按心理学说,身体的反应是去除理性后的第一反应.导演似乎想要一种"既兴"式的表演,礼言和玉纹的姿态开始应是"习惯式"的.僵硬,了无生气.演员很好的"表达"出这一点.而慢慢预热的过程(或者说他们被镜头带动的过程),作为夫妇的两人都没有更深刻的变化(宴会一场无疑是全片调动最显著的表现,它的出现可以让质疑导演挑选角色的能力的评论家安静下来).这种姿势上的宣言已宣布一种电影的时代性和时代下的辩证性.
拍续集是危险的,倘若有经典在前,大部分想赶英超美,不小心就成了自取其辱.续集尚且这样危险,更何况重拍经典.田壮壮拉上李少红,协同阿城叶锦添,拉开架势的时候,打着向前辈和经典致敬的招牌,姿态是低到尘埃里去了,白花花的银子,难道只成就了他们谦恭的一鞠 ? 跟着经典唱戏,一个办法是老老实实拍戏,本本分分做人,按照前因后果,依次排开,添加些今天才有的红花绿叶,特技武打,也算是与时俱进;另外一个办法是,想来干不过经典,做不了皇帝,索性把反骨边上的头发剃掉,另起炉灶,冒天下之大不讳,甩开膀子干上一票再说.壮壮从前的风格是怎么样的,我不清楚,但是看看班底,我们就该明白,写诗的薛涛遇见了写词的李清照,风味梢有差池,那眼风流转的末梢倒是一样的. 片名出来,字也不知道是谁写的,本来是行草之间,却又是渐渐从那一片条幅上显出来,安静温柔,进的了平淡温和的生活.叶锦添的服装自然是不会错的,玉纹出现在50年前她曾经流连的城墙上,脸色是温润的玉色的,旗袍是风也揉不进去的和体妥帖,藐藐的眼神正和腿角飘飞的一抹旗袍,天光照处,这一幅<春望图>往日里枪炮风沙剥落,只见的小家碧玉,落寞春愁.她的身段样貌,恰好在这样的院子里绣一副戏水鸳鸯,反倒是费穆版的玉纹身段温润,面貌峥嵘,仿佛无限春光都憋不住了,有崩溃的危险,出墙的热望. 戴家的院子即便经过战乱,看起来规模依然宏大,一墙之隔到处是断壁残垣,戴礼言着实感慨:幸好这一些房子还没有被轰炸掉.即便从故乡走散到重庆,又从重庆走回到故乡,对于一个从不曾穷途末路的贵族子弟,病可以照旧生,脾气可以照旧发,家人依然在近前使唤,院子里的红花绿叶里,读一部离乱里花前月下的<花间词>,正是当令应景.他不如费穆版中的戴礼言瘦,而且高,他温和敦厚,虽然被费穆版的他施了定身法,但是在院子里繁华落尽的惆怅寥落,总觉得他宽厚的身板顶得住,那差点要了他的命的药并不是他吃的.这一夜,玉纹和志忱都曾经来过他的房间,玉纹还曾经在无意中说:除非他(戴礼言)死,如果不是玉纹陷害,也不是章志忱色乱心性,这药又是谁放在他的嘴里呢. 壮壮找来的章志忱,猛一看简直就是黎明,有黎明一样的身高,一样的轮廓,甚至一样的优柔寡断,单少了些被娇惯的富家乖宝宝气而已.他从火车上下来,叶锦添私好的麻布软面料西服套装正衬托他玉树临风,可是火车轰隆而去,仿佛他也要被裹胁了去,站不稳似的.他带着治病救人的药箱来,又带着它孤零零的走,送他是戴秀,不是玉纹,我疑心,这样的章志忱只有戴秀那样的小女生才会真的有心想送.玉纹,一个滴溜溜熟透了又被悬挂起来,红樱桃一样的少妇,想来费穆版干练忠厚成熟而又健硕的章志忱,才值得她芳心大乱,痴心纠缠. 就是那个看似无关紧要的戴秀,热情也有,长相清秀,对白也说的不温不火,没错,是个漂亮姑娘.只可惜从前那个有男孩气的戴秀配着她嫂子的独白,就是那样朝气蓬勃热辣辣的站在那里,大声的说,大声的笑,介乎儿童和成年的少女气质如阳光一样大大方方洒进潮湿的庭院,打破这沉闷窒息的空气.我是喜欢壮壮找来的戴秀的,可是,这戏中的其余四个,恐怕更喜欢费穆找来的不漂亮的戴秀. 这样说起来,对壮壮一干人苦心经营不太公平.他们将玉纹的独白舍掉是好的(我一直以为独白是最偷懒的编剧和导演的选择,虽然费穆版的独白并不很坏),他们把院子里的花草上了色是好的,他们增加了一条手帕,又唱了一首外文歌,虽说是借曲传情,听不懂的调子正和这含混暧昧的情绪融洽.摄影尤其出色,剪接也几乎做到起落无痕,现放着便宜的群众演员宏大的影视城不用,仍只叫这五个人在城墙里打转,看不见飞鸟,人烟断绝,也是难得的定力. 费穆版中玉纹几次到志忱房中的角力,仿佛探戈,错落而热辣,两个人一进房门就像各喝了半斤白干,有恍惚的情欲在其间荡漾汹涌.壮壮也安排他们在房中谈情说爱,只可惜他的玉纹和志忱,肉体上总缺乏旧版中的诱惑,感情上说的又是明明白白,仿佛费穆犹在梦中,壮壮春梦已醒. 梦醒后的壮壮,找不到粟离之悲,连春情缱绻都不够迷离恍惚. 原本,费穆叫这五个人如鬼魂漫游,痴人说梦,团团围困在小城中,一个个看起来甜言蜜语,温良恭让,暗地里剑拔弩张,刀光剑影.壮壮眼中的玉纹,心潮纵然澎湃,仍撑不破重重叠叠的春幕,章志忱抱玉纹都显得勉强,戴礼言扔药包仍的缩手缩脚,戴秀学起嫂子,没有费穆版戴秀的天真热烈,春潮动处,仍是书香门第. 费穆的<小城之春>里,家国之恨只是背景一样茫茫的如同大气,本心其实就是自家园地里春梦一场,他的好就在于梦中的热烈,紧张,局促,恍惚,几乎电影外的观众如大梦初醒的怅茫.壮壮这一次拍<小城之春>,仿佛醒来后躺在床上回想50年前的旧梦,故事都还记得,可是那声音,气味,颜色,进退腾挪,桌椅布局,却是又些记不清楚了.摊开本子,打开镜头,大意如此,更有几笔添减,繁华落尽,寥落梦不成矣!
我们的语言是被控制的,不管承认与否,总有一些似乎是约定俗成的套话会在合适它出现的时候,下意识地从我们的口中、笔下流出。
在看田壮壮《小城之春》的时候,我想着如果我是媒体人,在向受众推荐该片时会怎样介绍剧情?
于是我“自然”会说:平静的湖面,因为一个外人的到来而荡起涟漪,汹涌暗流似要打破以往的平静。
外人终于离开后,一切似乎都没有发生。
诚然故事可以这样解读,但如果只是这些,那么田壮壮完全没有必要翻拍这部半世纪以前的作品。
这不是一部所谓“商业电影”,全无“娱乐元素”,与“剧情片”对比,《小城之春》的剧情简单到应该用10分钟表现完才对。
可是从电影的开头,影影绰绰传来火车声开始,我便被吸引,未曾有厌倦和冗长之感,但也没有所谓的“视觉盛宴”或“影音饕餮”的“震撼”,只是觉得舒服,也不是惬意,就是舒服。
与普遍歇斯底里的华语影视现状截然相反,田壮壮版的《小城之春》整部电影都十分节制,语言(台词)讲究,就像在阅读一部民国小说。
镜头十分含蓄,长镜头运用颇多,个人感觉是神似小津的,这是一部文人电影。
中国人不一直都是含蓄而节制的吗?
戏剧冲突一定要咆哮出来吗?
目前未曾得看费穆于1948年拍摄的《小城之春》。
有缘看到了田壮壮在2002年重拍的作品,影片甫一开始即声明向中国电影先驱致敬,费穆版的《小城之春》在中国影史的影响可见一斑,至少它影响了田壮壮。
残垣断壁旧书庭萧萧疏影人依旧千转百回命无常她眉眼间化不去的冷淡轻愁 他欲言又止的内疚压抑她突然迸发出激烈热情的明亮双眸 少女般俏皮的微笑 却不为他他自欺自麻自醉自说自话 终是瞒不下去了 他想成全又不舍隐约中有些愤怒 她自觉对不起他 举手投足是怯意和勇气的挣扎他狠下心自我了断 阴差阳错活转过来 她似是忽然明白了生活明白了爱 结局是两人努力想要靠近对方 笨拙 冷淡 还有未知的未来当书里的文字从嘴中说出 我喜欢民国那个时代的文字 浓的化不开的古语 想要破茧而出的新说大家都是及轻缓的 说话走路 似是怕惊动了画面里掉光了叶子的漆黑树枝错过就是错过 不能再在一起的了戴礼言很狡诈 他明白不论死成与否 他都能永远赢得玉纹他把一切看得太透彻 志忱和玉纹的忠孝礼义
我最喜欢的一段台词,在前面,戴礼言和老黄的对白:“少爷,你看看你,又受凉了,来,快把围巾围上。
”“春天来了”“春天是个小孩子面孔,说变就变了,老太太在的时候,这个季节呀,冬天的衣服都不让收起来,老爷在的时候,这个季节出门,还要带着大衣箱呢,这个老天爷啊,说变就变,她既有些冷又有些热”“刚才听到火车叫,少奶奶回来了吗?
”“少奶奶去买菜,还没回来呐。
”“围巾拿回去吧,到底是春天了,围着有点热。
”春天刚来的时候,最喜欢捉弄人。
天渐渐暖和了,脱掉厚厚的冬衣,趁着一个晴好的天气,全部丢进洗衣机里洗上一通,以为,冬天终于过去了。
可刚刚暖了两天,冬天又回来了。
这下好了,又得翻出干净的棉袄,麻烦的是,你刚穿了没几天,温度又高起来,这个时候就想啊,棉袄一定不洗了,省得上当。
可,天就这么一天天暖起来,再也冷不下去。
这件棉袄呢,到了夏天才又拿去洗。
虽然在这一年里对自己强调,明年一定要等到了夏天再收起冬天的衣服,可到了明年,又要如此,年年都要这么重复着同样的事情。
然而,又到底是春天了,再冷也抵不过冬日的严寒,虽然年年被春天作弄,依然爱着春天。
有费穆版在前,这部……
珠玉在前,有力无气
一直说随便,却不曾随便地私奔;一直说无碍,却不敢无碍地偷情。你就像春风一过,荡舟的歌,划拳的酒,枝杈上的手绢,残垣边的夕阳都春意盎然。我把房间的灯都拉开,反正生活总会将它们熄灭。其实,没有恨也会有战火,没有爱也能有婚姻,没有心跳也能叫活着,没有花开也可以叫春天。反正,也都没有你。
2012年看的第一部电影,没有看过费穆的原作,因而没有比较。总的来说,田壮壮的拍摄技巧和表现手法都非常到位。主角之间对话的台词,和细微的表情和动作非常值得细细玩味;而对于破落的小城,短暂的春天的描写和刻画,也自然让人联想到抗战胜利后,那个刚稍安息,即有重新陷入战乱的中国。
这不是电影更像话剧,腔调太重了。玉纹这角色演得恶心到让观众万箭穿心,史上贱最。小妹的声音想让人把耳朵割下来。就小辛还合格。其实是喜欢这调调的,但演员太差太差
用田壮壮的镜头加上费穆的叙事~那就是完美!
一个徽式建筑的南方小城故事硬被北方导演拍成了山楂树之恋般的北方故事。所有的婉转细腻纷纷流失。失去了儒雅和压制,所有的动作都变成机器般的流水线
过犹不及。李屏宾的运镜大概是唯一看点
相比较于老版,江南意象更浓,演员表演更细腻。
缓缓的镜头。借用一句歌词:我的冬(春)天……就要来了……
3.5 与老板无奈、落寂和破败的基调相比,新版从画面取舍和环境的刻画上更多的是一种压抑和阴郁的感觉。新版更加注重画面的流动性,多使用长镜头的移动,有一种欧洲式的凝练,但因此在人物的关系和活动的细节上则远无老版刻画得细致。表演和人物外形有点感觉不适,结局没有老板的希望,但表现得也挺好。
完全不理解这种翻拍,把原作最核心的文学性取代成戏剧性,虽说降低了观影门槛,但小城之春本就是电影文学性精彩,而不是别的内容,小城之春那么简单的故事 有什么重新说的必要呢?
拍法上基本就是固定机位+摇摄,基本上就是各种摇摄,造就了一整篇的移动。后景无疑是在变化的,人物也是在运动的,都是在强调运动性,这是在和费穆做区别和旧电影的形态做区别。回看故事,细节上改得挺多的,悄然地置换成了现代语境,你会发现人物的反应就是这个变化后情景下的产物。但所有的一切却都没有落在针尖上,演员的表演和旧作比较,效果居然是相反的,表演之下是不自然的状态,人物失了魂。人物之间的对白,剧情的改动都让很多情感的表达不见了,其容量不够你感受。2022-05-23重看。大部分表演都是当代感受的激发。小妹生日众人围桌喝酒那场戏调度有意思,一开始礼言背对观众,到自主坐到中央面对观众,再到被众人挤出画外。实在是可怜。剧本改编是阿城,摄影是李屏宾。看了花絮,理解了一些拍摄理由。
多此一举
慢慢的、静静的…曾经想疯狂过,最后发现无法走出去,自己还是那个本分的守旧的人。无力挣脱,只能心向往之。
毫无意义的翻拍,演员的表现是灾难。
江南小城和平初绽时的一波春的涟漪。新版,对我来说节奏实在太慢了。。
审美太差。导演没有能力还原费穆营造的封闭空间里的压抑气氛,演员全线垮。
昨儿在资料馆2号厅重温1948年版时,冒出了观看2002年翻拍版的念头:开场的几个镜头让我误以为本片要将《小城之春》的故事拍得更加写实生活化,结果,大量的缓慢推移长镜头+演员们偏话剧形式的表演,使得整部看起来更像是舞台剧化,至于在原版的基础上修改的部分情节也是喜嫌参半……累,一度看睡过去。
个人观点:跟老版比起来,韵味丧失殆尽。如果重新作为一部单独的影片来看的话,当然是非常OK的。但不免对比来看反而觉得失去了神韵。尽管演员的表演,镜头语言,灯光等等都无不表达了克制、含蓄...的情感,但是一切太过精致太过雕琢,让人总觉“别扭”。包括最后,老版的小城之春章志忱离开了,并将礼言和玉纹放在了一起,而且是二人第一次在城墙一起,城墙可以说是玉纹的领地,此刻明显的说明了玉纹内心情感的转变,也暗示了夫妻间关系有所缓和的情况,至此可以观得影片表达了玉纹的一个情感转变之路:与丈夫之间没有感情——昔日的旧情人到来,旧情复燃——克制——与丈夫关系好转(重新认识到与丈夫之间的情感)这样的一个过程。但是新版的玉纹和礼言,一个在屋内,一个在屋外。所以想表达什么?开始夫妻之间关系不好,到了最后也还是分隔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