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片的最后,泉看到了屋顶遮住后的半朵烟花,哭了出来,他想起了妈妈提到的一切,而且是母亲记忆力下降后仍然认为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插花只插一朵,母亲每次都会选兔子饼干,哪怕到最后连兔子都认不清了,还有他爱吃的菜,还有学校,钓鱼的事情,原来不记得的是我呀!
记忆是会随着人的主观想法篡改的,我们会去记住我们想要的部分,就像泉,被母亲抛弃的那一年肯定是痛苦的,甚至是致命的,一个孩子无法承受这种抛弃之苦,他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母亲会抛弃他,所以他只能不断回避过往的回忆,似乎痛苦把所有的快乐给掩埋了。
而母亲则相反,在出走的这一年里,我们也不太清楚她到底经历了多少苦难,好像是成为了一个教授的情人?
还经历了地震?
反正从她最后破碎的记忆中,她抓不住自己的爱人,想在生命的最后抓住自己的儿子。
我只能说人无完人吧,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母亲是个单亲妈妈,而她抛弃自己的孩子去追寻她的爱情有什么对和非,就像最后,在她阿尔兹海默症还没完全夺走她的记忆之时,她知道她不对,但她不后悔,也是通过这个错误,她发现最重要的还是她的孩子。
人就是会犯错的,别人可能也会有意无意伤害你。
就像泉,那种伤害是真真切切的,但是我想母亲的爱也是一分不少的给了他,人很复杂,我想这也是泉为什么没有完全和母亲切断的原因。
但是总有一个心结在心中解不开,为什么要扔下我一个人?
想不明白,只有恨能填满这个空缺。
就像半朵烟花一样,一半美丽,一半黑暗,母亲看见了美丽,泉看见了黑暗。
最后的最后,泉哭了,我想有后悔,有释然,有遗憾,肯定是五味杂陈,虽然这个人犯过错,但她给我的爱真真切切,而我选择视而不见,无论是钓鱼,饼干,一朵花,还有半朵烟花…… 要是早点能够意识到就好啦,要是母亲的记忆还在就好了,要是那个人还在就好了!
我想我们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原谅对方,我们需要的只是和解。
票是冲着苏打和麻酱买的,进场前扫了一眼简介,发现话题跟阿尔兹海默症相关,大概心里就有了一个预备,猜想到电影的主题多半围绕不为人知的患者生活和亲子关系展开。
看到最后非常欣喜,抛开对“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记忆”的尝试性描摹,导演把关注点落在了我意料之外的地方:谁说患者是那个唯一会遗忘的人呢?
作为健康者的我们,也在日常生活中遗忘,有时这种遗忘甚至是为了配合自己的某个认知而有意为之的。
另一个让我难忘的点是导演对色彩意向的运用。
黄色是母亲的代表色,母亲在最后一场戏之前的所有出场中都会穿着黄色的衣物。
随着母亲记忆的消退和生命力的削弱,黄色在她身上占据的面积越缩越小,直至消失。
颇有些照应的,家里诞生的新生儿在最后一个场景中则穿了一件黄色的上衣。
izma一开始的服装总色调是蓝色,随着孩子的诞生和心结的打开,逐渐变成紫色。
kaori的出场次数比较少,比较显著的是最开始的红色和后来频繁出现的大地色,某种程度上也与她作为儿子-母亲中间调和者的身份,以及一个新的母亲的身份相照应。
是我一贯喜欢的平淡叙事与漫长忧伤,尽管没有耳目一新的震撼感,但还是很感谢导演在这个自己操刀的故事里不仅试图呈现出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脑中世界的可能样貌,而且让我再一次回到了“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人”的母命题上。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是一部充满真情实感的家庭电影,它深入地描绘了母子之间的亲情,以及面对生命终结时的情感挣扎。
电影的情感表达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引发了我们对于生命、爱情和家庭的深深思考。
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无论是主角们的对话,还是他们的眼神,都让人感受到了他们之间深深的爱意和无尽的思念。
电影的结尾更是让人泪目,那种对于生命的感慨和对于亲情的珍视,让人深深地感动和反思。
一开始以为交流环节是线上,没想到导演亲自到场,实属惊喜,也可以说是我这次北影节之旅完美的开场吧(笑。
映后Q&A环节第一个问题就是我最想问的:“为什么将名字定为《百花》,以及导演对中文引进名有什么想法?
”虽然川村导演表示他也挺喜欢引进名的,但我个人还是更喜欢原名。
“百花”是母亲患病后哪怕写在纸上也要提醒自己的家中只能放一只花的花瓶里不能断的鲜花,也代表了母亲那珍贵但又随时会枯萎消失的记忆,更贴合整部电影表现出的含蓄的情感,中文名太直给了,反而失去了那种日哀的美感(说实话是不了解的话一听就不是很想进电影院去看的那种程度。
会喜欢这部电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的姥姥也是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看着她逐渐失去记忆,慢慢记不得家人,对自己儿女的呼唤无动于衷,多数时候沉默不语,偶尔也会说些什么,但没人听得清她的话语,我想,她说的一定是对她而言很重要的事情吧,所以才会念念不忘。
百合子一直执着的“半朵烟花”,不是特意制作出来的花火大会,而只是窝在家里所见的被高楼遮挡所形成的意外景象。
看到的一半是绚烂,隐去的一半是温暖。
百合子的生日设定在1月1日也是一个很有趣的点,元旦这天是所有人都在庆祝的新年,所以“没有人会记得我在这天生日”,这是不是也在说,我们总是沉浸在一些宏大的感动当中,却忽略掉了那些珍贵的细节。
就像泉一直记得母亲抛弃了自己一年的隔阂,却忘记了两个人一起看烟花、一起钓鱼的感动。
近来AI的话题度很高,关于人类是否会被AI取代、人类和AI的区别是什么的讨论也很多,导演通过电影并在映后交流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着缺憾、后悔、不足并因此而不断努力去追寻从而表现出无穷创造力的才是人类,相比于不断获得人类记忆的KOE,记忆在逐渐消失的百合子才更加表现出人性。
这个回答真的让我非常感动了。
另外,整部电影在剪辑方面将过去和现在穿插在一起,并且为了体现人类记忆那种片段式的、不连续的感觉,将记忆内容也是片段式地剪辑在一起,彷佛缺乏连贯性,但反而给我一种真实感。
这种并不浓烈但却能够渗透内心的含蓄情感表达或许就是我喜欢日本电影的原因之一吧。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啊!
长泽雅美真的好美!!!
参加了这部影片的映后交流,真的是高质量论坛了,关于AI、情感、创作细节等等,导演川村元气也是知无不言了嗯,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在看前面的时候会有一种看不明白的感觉,甚至会觉得奇怪,也觉得有点“荒唐”母亲患老年痴呆后,带出了一段过往的记忆,那是一段对儿子来说痛苦的回忆,对母亲来说是不愿提起的往事,但电影中母亲也说对自己的决定未曾后悔过长泽雅美和菅田的对话很好,大概意思是,为人父母也会犯错,也会想要逃离,也会在知道自己即将做父母的时候慌张或者有些后悔对菅田来说,母亲所做的事情让他与母亲疏离,母亲也时常会把菅田错认成那个人,最后握起母亲的手,对一些事情的回忆突然涌出,啊,原来是我没记得,但是妈妈记得,原来我记错了,但是妈妈记得导演说,记忆的偏差和忘记才是美的,很同意,妈妈会忘记很多事,但跟儿子有关的,也许儿子会记错,但妈妈不会,最后就是母亲会忘记一切,包括儿子交流会时,导演说这个影片是菅田看完之后打电话给他说如果要演电影,一定要请他,他对这本书很有感触妈妈的扮演者说,自己也经历过家人有阿尔兹海默症,导演也一样有过类似的经历很喜欢电影中医生说的话,大意是,作为家人一定要支持理解病人,要尊重他们为什么英文名叫百花?
导演说当时他的家人(应该是外婆),剩下的记忆大概一百多个,每个记忆都是一朵花,喜欢花是因为鲜花的美是因为有凋零,所以更美,人的记忆也一样,不会记得所有事情走出电影院后,后面的小姐姐们聊天“所以啊,亲情才是人最重要的感情吧”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一个男生 看得多次泪流满面
慢节奏的平淡叙事细节处理和台词很微妙 和《步履不停》很像 看完像是喝了杯很香的淡茶值得推荐!
让我泪崩的几句台词“泉的妻子叫香织”“别买太多鸡蛋”“家里一定要有花”“我想看半朵烟花”“原来是我忘记了这一切”“对不起”
菅田将晖X原田美枝子X长泽雅美《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原作小说:百花)本片直面对母职“神圣化”的祛魅,聚焦是一位曾为追求爱情,遗弃过年幼孩子一整年的“失职”母亲。
儿子厌恶母亲对母职曾经的背叛,在翻开妈妈爱情日记时,会生理性的剧烈呕吐。
在母亲患病后的遗失记忆后,开启反过来抛弃她的过程。
女性在成为“妈妈”前,先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对一个女人,母职的过度讴歌,有时是一种绑架,赞美会成为一项体制性的胁迫。
当结尾半朵烟花🎆绽放时,儿子明白在时间中淡忘亲情的,到底是谁?
长泽雅美在片中饰演一个人美心善的怀孕妻子,用她的方式极力弥合丈夫和婆婆的裂痕,戏份不多。
名制作人川村元气,凭借本片拿下第70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今年北影节上也是一票难求。
有欣赏价值的小众日式艺术电影,如果你不想与你妈妈就伦理和社会层面展开深度讨论,并不推荐母亲节,带自己妈妈去看。
川村导演说,他看过最美的烟花,永远都是在高高的家属楼中间,跟妈妈从楼缝里看到的不完整的烟花。
百合子想要看的半个烟花,也是这样的吧,是儿子记忆掩埋的美好回忆。
那个由记忆组成的机器人、不是叫KOE吗?
声こえ?
她不会遗忘,所以她永远无法变成人。
在生命的流动中,我们无法掌控自己能够记住什么,也无法理解别人能够记住什么。
日记记录下的,是记忆,是生命,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如果日记被偷走了,那些记忆还会在吗,那些曾经的日子会被抹去吗?
影集和纪念品的消失,或许是好事吗?
至少它们的消失让百合子继续生活了?
川村导演说,自己的奶奶也得了阿兹海默症。
奶奶说他们曾经在湖里钓鱼,但他记得是在海里。
但照片证明,得了遗忘症的奶奶是对的。
我们为什么会遗忘呢?
人总是会遗忘的。
我们能记住什么呢?
人总是会记住什么。
这个略显单薄的故事,在充沛的情感和细腻的叙述中变得磅礴。
我在电影院泪流不止。
旁边传来细细簌簌的抽泣声。
但我并不知道自己在哭什么。
可能是因为最近精神状态欠佳。
但我十分感谢这个公共又私人的空间,感谢一起流泪的观众。
胜有言。
最后,菅田将暉真是太好看了!!!
完全戳中我的心巴巴!!!
国内上映时片名叫做《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不知道是不是基于市场的考虑。
这个名字强调了最后的陪伴,因为片中的母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记忆力迅速衰退。
儿子不能总在身边照顾她,另一边妻子身怀有孕,分身乏术的他把母亲送去了养老院,夫妻二人抽空去看望。
母子二人的关系看上去很别扭,客气、拘谨、隔阂。
原来,儿子童年时,母亲曾经抛下他跟自己的情人以夫妻名义生活了两年。
他们原本就是单亲家庭,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离开,儿子只能在亲戚家寄人篱下。
这段经历在儿子心中留下了巨大的创伤,使母子俩有了隔阂。
长大成人的儿子想问母亲为什么抛弃自己,想要一个道歉,可是患病的母亲似乎已经忘记了曾经抛弃他的事情了。
看过鲍勃·奥登科克主演的剧集《幸运汉克》。
主人公汉克为自己年少时被父亲抛弃而耿耿于怀,几十年没跟父亲联系。
当见到年迈的父亲时,他鼓起勇气问为什么,父亲甚至已经认不出眼前这个中年人是自己的儿子了。
剧中对这段情节表现得很直接,感情冲击很强烈。
日本电影一向含蓄,没有表现得那么直白,但是核心问题是一样的:当伤害过你的人忘记了对你的伤害,尤其对方是父母时,这是否构成了二次伤害?
含蓄不代表温和,本片相比于《幸运汉克》,其实更残忍一些。
片中的母亲在神志比较清醒时表示,不能得到儿子的原谅很遗憾,但是她不后悔年轻时的那次选择。
如果影片就这样残忍下去,让母亲困在记忆里,儿子困在创伤里,就像千千万万个你我一样,也就挺好的,我对本片的评价可能会更高一些。
然而,影片最终打出『半朵烟花』的温情牌,失忆的母亲最后残存的记忆仍是与儿子相处的时光。
于是,痛苦和创伤就被包裹在脉脉温情里,不再追究了。
这是一个比较妥协的处理方式,也许也是比较现实的处理方式。
现实中的痛苦和创伤,往往得不到疗愈,只能这样和着温情,囫囵地搅在一起。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川村元气导演的长篇处女座,有一些作为长篇而言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叙事节奏松散、剪辑细碎,不过不妨碍它成为我心中对日式物哀美学的一次很浪漫的诠释。
在北影节的映后谈中,导演的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片中的虚拟偶像KOE能够不断输入记忆、丰富数据,但始终不能令人满意,以至于泉认为应该让它“忘记”一些;患认知症的母亲不断地失去记忆,认不出所有人,但在此过程中,才得以或多或少和儿子就过去的芥蒂和解。
——「完整不能让人成为人,不完整才是。
」正因为人会忘记、会失去,才会想要追寻那些失去的部分,才会得以形成自己的个性、人格、特点,这才是人的魅力。
就好像百合子一直在寻找的「半朵烟花」,不是身着和服在海边看到的的盛大的绽放,而是曾经母子在居住的那个小小的阳台上,隔着建筑物的遮挡看到的残缺的烟花。
和花火大会上的转瞬即逝相比,也许百合子所有与儿子相关的记忆都褪色、消失,那半朵烟花却是永恒的,也因此成为了她的执念。
因为片中对于阿尔兹海默症的进展和症状拍得真实而艺术化,猜到了川村本人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实际上,作为原著作者、编剧、导演,川村在映后谈中说到,自己的姥姥也患阿尔兹海默症而后去世,自己在和她一起生活的最后一年中获得灵感,写下了这部电影的原著作品。
在姥姥去世前最后的时光中,她几乎忘记了一切,所剩的记忆大概只有一百件左右。
这一百件左右的事情,川村导演说,对她而言可能就是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了。
——就好像百合子家中那个只能装一朵花的花瓶里,永远不能断的花。
这就是「百花」的来历。
而片尾最令人震撼的半朵烟花的意象,也正来自于导演儿时对于从家中能看到的烟花的记忆。
感叹于川村导演的细腻和浪漫,仿佛具有把一切平淡无奇的琐事变成「美」的能力。
正因为导演独特的美学的视角,全片的视听语言极为考究,在imax银幕上看尤其享受。
现实与过去的插叙用微妙的色调变化与运镜实现;而百合子最开始出现认知症症状时候的重复行为,拍出了动漫一般的循环叙事感。
三位主演的表演极度舒适和合拍,也充分抗得住导演挚爱的大特写。
最后,以前一直觉得日本艺术作品中的「物哀」多少有一些无病呻吟,今天却反而因为这部作品或多或少地被治愈到了。
想到奶奶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去世之前的最后一年,虽然几乎失去了自理能力,但现在回想起来,并不全都是糟糕的记忆。
那些正因为忘记而说出来的话、流露出来的可爱的一面,如此鲜活,仿佛能窥见她年轻时候的样子。
不是「妈妈」、不是「奶奶」,而是一个不完美的独特的农村女性。
如果不是因为记忆变得残缺,也许我永远也不会看到她的这一面吧。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