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爱丽丝》苍白无力的爱!
一位大学教授被诊断出阿尔兹海默病,从此她的生活彻底变了样。
有时候面对死亡并不可怕,失去自我、失去你曾经最珍惜的一切而你却无能为力才是最可怕的。
全片依托朱利安·摩尔出色的表演展现出人们在阿尔兹海默病面前深深的无奈。
以爱为主题,贵在真实,生活还在继续,纵然你是大家无比珍惜的人也无法停止各自追求生活的脚步,只能自己积极面对,爱在此时也显出一丝卑微和无奈。
8分。
ps:被戳中久违泪点!
三次!
打一星是表演真的太烂了,没看过这么出戏的,演讲群众夫妇之间之类的都拍得非常地脸谱化和浮夸,好像情景剧一样,现在的情景剧可能都比这个自然了。
导演真的烂。
女主的表演我觉得不像,而且一看就是在演戏(后期比前期好),又端着,但是艾滋海默症真的难我也不说什么了。
谢谢导演带来了这么好的题材,但就电影(表演,场景等)而言,这部片子真的是太烂。
电影《依然爱丽丝》讲述的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故事,影后朱丽安·摩尔饰演了一个原本幸福却因为患病而陷入溃败的女人。
电影并不一味的消极,而是通过家人的爱和女主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不断向下的生活中明亮温暖的一面。
01第一次出现症状,是在一次演讲中,一个原本很简单的单词,就是想不起来,大脑空白了整整30秒,爱丽丝以为是午餐时的那杯香槟闯的祸。
第二次是去校园跑步,爱丽丝突然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迷茫,无措。
后来,出现了更多次的遗忘和错误,爱丽丝真正惊恐起来。
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症,像个魔鬼一样,闯入了爱丽丝的世界,将她的生活弄的一团糟。
这是电影《依然爱丽丝》要讲述的故事。
02影片由朱丽安·摩尔主演,她凭借《依然爱丽丝》获得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金球奖剧情类电影最佳女主角,并成为影史上首位获得欧洲三大电影节(戛纳、威尼斯、柏林)和奥斯卡金像奖影后大满贯的女演员。
影片中的爱丽丝刚刚五十岁,她工作卓越,是哥伦比亚大学最受欢迎的语言学教授,婚姻幸福,和丈夫约翰养育了三个出色的孩子。
生活中最让她担心的事情,也只是小女儿莉迪亚沉迷于戏剧表演不愿意读大学。
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幸福,但是遗传自父亲的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症在她身上发作了。
爱丽丝甚至希望自己得的是癌症,这样她就不会如此羞愧。
她还有那么多想做的事情,想看到大女儿安娜的孩子出生,想看到儿子汤姆大学毕业成为律师,想看到小女儿莉迪亚上大学生活有保障。
可是疾病让她无法再操心这些琐碎温暖的烟火日常,她要担心的是自己的遗忘。
03病症越来越明显,爱丽丝忘记了讲课的内容,忘记了回家的路,忘记了重要的约会,忘记了刚刚说过的话,忘记了厕所在哪里。
有东西从她脑中彻底消失了,所有的生活都在离她而去。
爱丽丝像个惶惑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记忆消退的过程缓慢、真切又残忍,像个冷酷无情的杀手,拿着叫做橡皮擦的杀人工具,一点一点擦掉大脑中的记忆,擦掉那些基本的认知,擦掉你生而为人的一部分,直到失去了所有,像个初生懵懂的小兽。
朱丽安·摩尔通过她出色的表演,眼角眉梢的流转,面部表情的变化和肢体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阿尔茨海默病人的真实状态,那种痛苦、迷茫、无知又无可奈何的状态。
04失去记忆,就像一个孤独的人对着山谷发出一声嘶喊,除了回声,和回声带来的喧闹的错觉,只有无尽的虚无与刻骨的寂寞。
家人的陪伴和爱,让爱丽丝有了重新面对每一天的勇气。
莉迪亚问妈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爱丽丝说,我的才华,语言和表达让我成为我自己,我被交流的魅力征服,但是现在一些语言挂在嘴边,就是说不出来,我已经不知道我是谁了,我也不知道我还会失去什么。
她的意志依旧强悍,但是大脑却日益衰败,讽刺的是,越是聪明,学历越高的人,病情恶化的越快。
也就是说她曾经多么风光,多么野心勃勃,在这个疾病面前,就多么的虚弱,多么的不堪一击。
记忆一点一点消散,人生也仿佛倒退回到了过去,回到了童年的新罕不什尔州,和爸爸妈妈姐姐在海边愉快的玩耍。
继续倒退,年龄在增长,而脑力却萎缩成了少女、儿童和小婴儿。
05《依然爱丽丝》不是第一部讲述阿尔茨海默症的电影,《恋恋笔记本》中,女主艾莉患了和爱丽丝一样的病,她的孩子们已经接受了母亲忘记所有的事实,只有她的丈夫诺亚,从未放弃,他一遍又一遍讲述他们曾经的故事,试图唤起她哪怕几分钟的回忆。
日本文豪井上靖在《我的母亲手记》一书中,记录了母亲患阿兹海默症后的生活,在一步步的观察、记录和陪伴中,他重新发现了对母亲的爱,他从众生皆苦这个维度,理解了衰老、记忆、死亡与亲情的关系。
书中有一章我印象深刻,初秋9月,母亲幻觉中出现了雪景,她在记忆中抛弃了所有人,独自活在自己想象的孤独大雪中。
可是有那么一些时刻,谁不是活在这样的孤独中呢?
06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说过,“失去的艺术并不难掌握,很多事情看上去都终究会失去,这种失去并不意味着灾难。
”疾病让爱丽丝开始面对失去,学习失去的艺术。
她挣扎着融入,挣扎着继续,挣扎着和过去的自己保持联系。
她更希望家人记住的是曾经的她,野心勃勃,光彩动人,充满了生命力,或者至少记住的是那场演讲中的她,而不是现在成为负担的她。
成为别人的负担,对于爱丽丝是一个屈辱。
所以电影结束于莉迪亚给妈妈朗读剧本《天使在美国》中的段落:因为饥荒、战争和瘟疫死去的灵魂,飘舞而上......这些灵魂手拉着手,脚靠着脚,形成一张网,伟大的灵魂之网。
灵魂是臭氧层的三氧化原子,它们被臭氧层吸收、修复,什么都不会永远消失。
没有什么会永远消失,即便记忆消失了,爱还在,这样的结束对观众来说是另一种安慰。
Good morning, it’s an honor to be here.The poet Elizabeth Bishop once wrote: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 So many things seem filled with the intent to be lost that their lost is no disaster.I am not a poet. I am a person living with early onset Alzheimer’s, and as that person I find myself learning the art of losing every day. Losing my bearings, losing objects, losing sleep, but mostly losing memories.(Then her speech papers fell on the ground)Em, I think I will try to forget that just happened.(She joked after picking up the papers)All my life, I’ve accumulated memories; they’ve become in a way my most precious possessions. The night I met my husband, the first time I held my textbook in my hands, having children, making friends, traveling the world. Everything I accumulated in life, everything I worked so hard for, now all that is being ripped away. As you can imagine, or as you know, this is hell, but it gets worse.Who can take us seriously when we are so far from who we once were? Our strange behavior and fumbled sentences change other’s perceptions of us and our perceptions of ourselves. We become ridiculous, incapable, comic, but this is not who we are, this is our disease. And like any disease, it has a cause, it has a progression, and it could have a cure.My greatest wish is that my children, our children, the next generation do not have to face what I am facing. But for the time being, I’m still alive, I know I’m alive. I have people I love dearly, I have things I want to do with my life. I rail against myself for not being able to remember things. But I still have moments in the day of pure happiness and joy. And please do not think that I am suffering, I am not suffering. I am struggling, struggling to be a part of things, to stay connected to who I once was.So living in the moment I tell myself.It’s really all I can do. Live in the moment, and not beat myself up too much, and, and not beat myself up too much for mastering the art of losing.One thing I will try to hold on to though is the memory of speaking here today. It will go, I know it will, it may be gone by tomorrow. But it means so much to be talking here today like my old ambitious self who was so fascinated by communication.Thank you for this opportunity. It means the world to me.Thank you!
去年奥斯卡结束,全世界都在哀叹莱昂纳多第四次与奥斯卡(3主1配)失之交臂。
其实“怨妇”摩尔阿姨早在03年就已经刷了四个提名(2主2配),加上今年《星图》,已是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大奖影后得主,但她自己也在节目上表明非常想得到奥斯卡的肯定。
14-15颁奖季开始到现在,摩尔阿姨已经是目前呼声最高的影后种子选手,(除了我觉得她那无时无刻不迷离的眼神还是会让表演的张力有所下降)结束怨妇称号的可能性非常大。
————————————————————跟去年看McConaughey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不同(讲述艾滋病),一开始我也和很多人一样,觉得患了Alzheimer没什么,毕竟人老了或多或少都会健忘。
真正让我感受到Alzheimer严重性的是Alice的那句“I wish I had cancer.”,她觉得癌症是个全世界都“公认”的疾病,患了癌症的人可以“光明正大”的筹钱,就医;而Alzheimer让她觉得羞耻,它没有癌症的普及度高,一般人听了就会对患病者投来异样眼光,将患者与痴呆画上等号。
所以整部影片讲的就是处于Alzheimer早期的50岁大学老师不仅仅与自己的疾病,更是与自己的心理抗击的过程。
角色的设定并不是什么贫困人物,相反,她拥有成功的事业,家庭,治疗也并不缺钱。
从头到尾,她可以使用先进的设备辅助自己治疗,可以在苹果上面写笔记,给自己提问题,玩拼字游戏;可以和女儿视频,也在专门的Alzheimer医疗机构进行着自己的治疗。
仍旧,主角的绝望和痛苦很好地被摩尔阿姨发挥了出来,影片没有特别安排大的矛盾冲突,只是一系列的事件很平铺直叙地安排在整部电影中,就跟普通的患者经历一样,她会痛苦于自己的疾病,闹脾气,也会在哭过之后和丈夫一起看着大海狂笑。
她和子女聊天,也会为琐事争吵。
印象比较深的是她在最后的speech讲到,自从患病以来,她一直都在学“失去的艺术(the art of losing)”,她慢慢地忘了自己50年来日月积累的财富,事业,人生,慢慢地将自己忘去。
”I’m not suffering, I’m struggling.” 当一边用马克笔给自己讲过的话标记防止忘记,一边也在想着,“是啊,也许明天,我将我现在讲的这些话也忘了,哦不是也许,是一定。
”要说影片的高潮,大概就是最后她的“自杀未遂”。
其实这是一开始她给自己录的视频,当她忘了所有的这一刻到来时,打开这个视频,获知信息“去柜子里将那瓶药整个地吞下去。
记住,别告诉其他人。
”所以,Alice本身这个人物是悲观的,在早期她就恐惧于还未发生的事情,将自己的后路想好,并且始终羞愧于换上这种疾病。
只是,她在前往拿药的路上,忘了自己要干什么,所以最后真的要吞下药片时(我也说不上来她是真的忘了一切而单单按视频行事还是真的想自杀了),被来的管家干涉了。
看完打了三星,其实剧情主要还是为了突出主角,所以整部影片让人觉得挺短小,完整性不高。
当然,当我在想“一个人彻底把自己遗忘后,是否就跟死去一样?
”时,结尾来了,小K饰演的女儿为母亲说了一段话,“Nothing’s lost forever.”是什么呢?
她问母亲。
(这是我觉得Alzheimer带给一个人的影响复杂性的地方,它严重起来,甚至都不让患者感到绝望,因为她都忘了她患了这病。
)就像此时Alice的表情已不再有以往的睿智,真的看上去就像是患病的人,傻傻地笑着,看着眼前的小姑娘。
但她回答地出人意料的迅速,“Love.”
Night flight to San Francisco, chase the moon across America. God! It’s been years since I was on a plane. When we hit 35,000 feet, we’ll have reached the tropopause, the great belt of calm air, as close as it will ever get to the ozone. I dreamed we were there. The plane leapt the tropopause, the safe air, and attained the outer rim, the ozone, which was ragged, torn, patches of it, threadbare as old cheesecloth, and that was frightening. But I saw something only I could see, because of my astonishing ability to see such things. Souls were rising, from the earth, far below. Souls of the dead of people who’d perished from famine, from war, from the plague, and they floated up… Like skydivers in reverse, limbs all akimbo, wheeling and spinning. And the souls of these departed joined hands, clasped ankles and formed a web, a great net of souls. And the souls were three-atom oxygen molecules of the stuff of ozone, and the outer rim absorbed them and was repaired. Nothing’s lost forever. In this world there is a kind of painful progress, longing for what we left behind and dreaming ahead. At least I think that’s so. —— from《Angels in America》译文:坐晚班机飞机去旧金山,追着月亮,划过美国。
上帝,我多年没坐飞机了。
当我们升到三万五千英尺的高空,我们就会到平流层,在完美的无风带,甚至会到达臭氧层。
我梦到过我们去那儿。
飞上平流层,到达安全气流,在臭氧外层边缘,那些零散破烂的碎片,像旧布一样破旧,让人惊恐。
但我看到了一些只有我能看到的东西,因为我有看到他们的惊人能力。
灵魂在上升,从远在下面的地球上。
因为饥荒、战争和瘟疫死去的灵魂,飘舞而上……像反向的跳伞员,双手叉腰,旋转上来。
这些灵魂手拉着手,脚靠着脚,形成一张网,伟大的灵魂之网。
灵魂是臭氧层的三氧化原子,它们被臭氧层吸收、修复。
什么都不会永远消失。
这个世界有种痛苦的进步,渴望着我们留下些什么,还依然梦想着前行。
至少我这么认为。
Ali饱受遗忘之苦,我原本想她作为一个语言学教授,研究过婴儿习得lexicon的过程,何不以自己为研究对象研究系统性词汇遗忘过程?
或者就是观察自己而已。
但那太残酷了,影片探讨的不是这个。
作为一个曾经被不良思维和情绪缠绕的人,我很理解Ali试图寻找自己聪敏机智证据和试图记忆一切的行为,那看起来有点强迫症:随便写三个词,过一段时间再背出来;记住家庭成员的重要日子;甚至在手机备忘录上的几个最重要的问题都忘记之后,按之前录的视频的指示去服药自杀。
不出所料,她因为忘记了自杀步骤而侥幸活了下来。
她在用强迫性的方法让自己记住,看起来很职业病却可以理解。
而我曾饱受记忆之苦,因为记忆力太好而记住没必要的信息,甚至为了验证自己已经记住而一遍遍检查。
直到我吃了药,抑制住过于兴奋的神经,忘记了许多事情、情景、感受和情绪,才感到我是我自己。
尽管是短暂的忘记。
遗忘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因为生活的意义不在于记忆,而在于就是生活下去。
忘记了又有什么关系呢?
总不会死。
Ali无疑是个要强的人,学术好,养娃好,夫妻感情好,身材好,是全家的物质和精神的顶梁柱,危机化解的决策师,理性而完美,她发病最厉害的时候仍然像小猫一样温顺而正常,还没有我来月经时情绪波动大。
她说疾病影响社会交往,自己的笨拙、迟滞、异常,别人会侧目而视。
“假装正常人”,这点我深有体会,只是我现在装都不装了。
我猜,除了电影中科学的遗传因素,会不会是Ali马不停蹄的人生让她已经太累,所以要休息,once and for all ?
但我不是她,我以适当的记忆和适当的遗忘为荣,生命就是此时此刻,我的存在不依靠记忆,而就是现在。
Sein ist das Moment。
当遇到轻浮的时候,我鄙视轻浮;当遇到沉重的时候,我发现我很难做到不想走开,很难去认认真真的走进这种状况。
6.24日,两个青年扯了一些有的没的,最后,一个青年提出一个问题,“失忆是什么体验”,另一个青年表示“不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谁么”。
呵呵一下。
在别人看来,不知道自己是谁简直是天大的问题,“不就是”太过于轻描淡写让人无法接受了。
但对于那个失忆的人,那个不知道自己是谁的人,这个世界的一切已经失去了意义,重要的“它是”和不重要的“不就是”已经没什么有意义的区别。
对一个智慧生命来说,这就是衰退的毁灭。
从前,另一个青年说,哲学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教会人平静的面对死亡。
我也认为,如何面对死亡是哲学的一个大问题。
现在,不得不佩服另一个青年的敏锐性,他比我更早的把兴趣投射到了“失忆”上。
死亡是失去生命,失忆去失去自我。
哪怕我们所有人,没一个人能真正意义上绝对的了解自己,了解自我,但在大家经验中的失忆,就是失去自我,而失去了自我,也没有了主体的存在。
剩下的躯壳,或许仍然保有本能,但这种可怜的本能,如果没有其他存在的照顾,很快就会和躯壳一起消失。
生死之间有大恐怖。
除此之处,自我是航行在世界大海惊涛骇浪中的一条小船。
失去这条小船意味着什么,甚至慢慢观察到这小船在解体,又有着什么样的恐怖?
突然间死去、保有自我着死去,比慢慢看着自我衰退,从整块慢慢分解成几大块,再由大块变小块,小块变粉末,最后连粉末都没有。
这种体验,我应该是没勇气承受。
很理解爱丽丝在意识尚完整时要求自己自杀的那种需要。
自我的大厦越是有过光彩夺目的历史,越是不能忍受这大厦在短短的时间里褪色崩溃。
这简直就是逼着人,不能闭眼不能逃避的承受自己的存在被完全的否定。
“我”用50年的时光,许多的努力成就的现在这个自己,就这样,什么都不能做的被从整体上摧毁。
这是什么悲剧?
后来我才知道,这部电影是根据小说而不是非虚构故事改变的。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切都好巧啊。
得阿尔茨海默病、说不出一些言语的主人公恰好是一名语言学家,语言学家的老公正好是一名搞科研的医生可以和神经科医生针锋相对,主人公恰好有一个女儿要演《三姐妹》来点题,主人公除了女儿不上大学执着于表演、老公执着于事业而不能全职照顾自己之外没有什么值得担心的事情,主人公除了核心家庭没有其他家人朋友(感情好的母亲和姐姐在主人公18岁时车祸去世,正好又为主人公失去记忆增加了痛苦),等等等等。
除了设定中的不合理之处,情节中的巧合之处也太多,打开让自己自杀的视频时恰好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宁死不把电脑抱着上楼导致自己无法完成自杀,等等等等。
而这一切巧合,都为了反应的主题是:得阿尔茨海默病,失去自我和记忆是痛苦的。
但是,难道有人一开始不知道这一点吗?
虽然我从未照顾过重病的病人,但我近距离见过这样的人。
以我的理解,这种病人的无力和痛苦源自于自己无法像之前一样生活,或者以自己想象中的方式生活。
而这种方式带来的挫败感往往又需要发泄到照顾自己的人身上,这意味着照顾病人的人往往承受肉体上的疲惫以及精神上的额外负担。
因此,一个人除非是孤岛般存在,不然任何重疾带来的问题一是肉体的,而是社会性的,而这两种折磨的最痛苦之处往往是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的疼痛和无力感,而不是某个特定时间的爆发。
然而,片中对疾病的展现都是戏剧性的,而且是表象的,而且充满了更多的思考而不是感受。
另外,电影中痛苦的仿佛更多是主角,其他人顶多眼泪打转,然而照常生活。
电影的出发点是典型的“我”,即病人本身。
“我”失去记忆是痛苦的,“我”必须没有尊严的苟延残喘也是痛苦的,而他人不去为这么痛苦的我妥协真是自私至极。
丈夫本人为了病人如何妥协如何照顾如何痛苦完全没有展现,只有丈夫不愿留职停薪陪主角,以及丈夫执意换工作等细节让人觉得丈夫就是个无情无义之辈。
能够让主角如此注重于自己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得的病突如其来(主角刚刚50岁),所以显得悲剧。
但实际上,65岁以前得阿尔茨海默病的人只有5-10%,其中更是只有13%是因为基因遗传。
这也就是说,阿尔茨海默病的残酷对于一般人来说在于一个人要同时承受衰老和失去记忆,而像主角这样的案例很难代表大多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不能代表大多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另一个层面是主角的社会阶层。
主角和丈夫是原配,收入高到在曼哈顿有两层小楼并可以支持三个儿女读书和职业排话剧(承担话剧演出成本),其中医学院毕业的儿子前途似锦(理论上来说已经26岁以上),大女儿不但成婚而且也有了后代(也就是最大30岁已经有了孩子,在美国中高产阶级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情况),小女儿就是排话剧居然也生活得波西米亚。
夫妻二人都是博士,其中主角更是在年纪轻轻有了三个孩子后(以儿子最大来推算她也是23岁怀孕)还能在50岁成为哥伦比亚的正教授。
在家庭收入方面,双收入家庭在其中一个人倒下后并需要雇用保姆后,似乎对家庭的生活完全没有影响。
总体来说,这简直妥妥的是美国的1%甚至更高层次的精英。
1%的得病几率发生在收入1%的人身上的确让故事更加戏剧,但一个人的悲剧真的比数以千万计的普通人在得病后在知识、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挣扎更悲剧吗?
如果是真实的故事,那么一个生命的悲剧确实和所有生命的悲剧是等同的,如果是自己编的故事的话……
看完片子之后,和墨姑娘聊天,随口说起一句“想不起来了”,都能互相对视笑场,然后心有戚戚焉了。
不过玩笑归玩笑,仔细打开维基百科查了一下阿兹海默病的词条,耐着性子扫完大段大段的技术词汇,有种倒吸凉气的感觉。
Alice在被确诊后说宁愿是癌症,忽然就可以理解了。
相比癌症从古希腊时期就有被发现记载过,Alzheimer这个20世纪初才被发现的疾病,大概算个无法探入的黑洞吧。
真正病因不明,没有可以缓解症状或治愈的有效疗法,光是这两条就比好多重疾可怕很多。
电影把Alice设置成一位语言学教授,当然让剧情有了更多张力。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度假小屋里找不到洗手间那一幕,瞬时让人感觉到那种惶恐,无措,难堪是如此触手可及。
是啊,就是难堪,得病之后就必须在活下来和尊严之间做选择,多么简单的二选一,多么沉重的选择题。
近来渐渐觉得电影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可以让那些你没有经历过,没有感受过,或者完全不知道的形形色色变得似乎就在面前,帮我们搭一座沟通的桥。
尽管每个人的解读总是基于自己的经历和认知,尽管再好的桥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沟通,有了这桥也总是让人欣喜的。
毕竟认识不知道的世界才能抱着一颗更宽容的心对待它。
非常细腻的感情,迷失,寻找,不甘,各种各种,摩尔是每个眼神都是戏。小K在进步。希望摩尔拿奖。
比起原著,电影大概只在靠摩尔阿姨撑场。并不爱丽丝,别叫依然了,谢谢。
没有看点
珍惜眼前的美好,接纳时间的流逝,学习失去的艺术。(看到里面Alice服用的药物还是基于Aβ研究产物,结合前段时间的学术造假,感觉更难过了,药物也都是无用的,没有人能阻止记忆离她而去
国王的演讲,依然爱丽丝。。奥斯卡好这口的
Nothing’s lost forever.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348187/
除了朱利安摩尔的演技好像没什么其他看头。
原来影片的主要部分并非朱利安摩尔如何去演绎一个患者,让这个角色更真实。而是她得知自己患病时,尚且健康的她对病症的恐惧与焦虑。其实片子本身并没有那么优秀,不过,当她得知自己患病,且是家族疾病,忍不住跟子女说sorry的时候,还是很催泪。
语言学教授的强势人设对比迁延进程容易为女主赢得同情与同理心,也难怪Julianne Moore 借得东风终尝夙愿。欣赏细节性的小设置与悬疑的把控,高潮有点早,结尾有点潦草。一归到美式爱与家庭的价值观口号,难免落入俗套。
都在说摩尔姨的演技啊,我觉得这就是她信手拈来的正常水准,随便演演就这程度了,都还没到爆仓级。摩尔姨还缺一个特别经典有力、可垂青史的角色给她发挥。
美国影片总是简单直白粗糙,我是没有被打动。片名也很尬。
就在我以为今年没什么可看的电影的时候,这片突然冒了出来!
看完Still Alice 没有想像中刻意的煽情和虐心 叙事很温吞 将阿尔兹海默的症状在适时的BGM下娓娓道来 Alice那段演讲很感人 the art of losing 。 很喜欢K表演的那个场景 很不一样的感觉!当然还有结尾完全盯着绿眸了等字幕出来再好好回味一遍 摩尔阿姨明年奥斯卡好运啦
阿兹海默症患者的病情实录,过于冗长乏味了
当alice录那段指示自己告别视频的时候,眼泪悄悄流下,镜头前她依然是个美丽、聪明的女人,面对未来那个终将夺走自己躯体的alice,她把害怕把关怀把勇气都传递给了观众。
普普通通 但朱丽安·摩尔太好了//有时候会莫名害怕阿尔茨海默 因为电影里总是说长期大量用脑的人群更容易患上这种病症 当对未来没有太大期待时常会想象由于身体衰老而导致的疾病迫使人无法正常生活的场景 失去体面似乎是件非常严重的事情
想象一下:当你很做了很后悔的事情想和一个人道歉时,发现ta连整个事情都不记得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影片的主题非常tough,但全片避免采用任何煽情桥段或苦情戏来展示爱丽丝的过程,却仍然让观众心碎不已
The art of lo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