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的时候觉得男主角用布丁兑换飞行里程数有点不可思议,以为他脑子有问题,但维基上介绍说这段情节来自一个真实故事:1999年,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的一位土木工程师 David Phillips 在购物时发现 Healthy Choice(美国食品品牌)正在进行一项促销:只要购买 Healthy Choice 产品,集满10枚条形码寄回总公司,即可兑换500英里飞行里程数,如果在5月31日前寄回条形码,还可得到双倍里程数,即1000英里。
这个活动并不计较所购买产品的价格,只要有 Healthy Choice 的条形码即可。
David 发现 Healthy Choice 最便宜的产品巧克力布丁一个只要0.25美元,而且每个布丁杯上就有一个条形码。
于是,他买下了超市里所有的巧克力布丁,还把其他超市里的布丁抢购一空。
为了不引人注意,被人发现他在钻促销漏洞,他谎称在为 Y2K 千年虫问题做准备。
最后他花了3140美元买到了一万多个布丁。
因为布丁数量庞大,如何撕下这么多条形码变得很艰巨,为了能及时寄出条形码获取双倍里程数,他联系了 Salvation Army(救世军)组织,以捐出所有布丁作为交换,让他们的志愿者帮忙撕下条形码。
最终 David 获得了125万英里免费里程数,还成为航空公司的黄金会员。
另外,因为向慈善机构捐赠布丁,他还拿到了815美元的免税额度。
David 也因此被网友戏称为“布丁男(The Pudding Guy)”。
一直迷恋亚当桑德勒 温暖的可爱男人短而厚的卷发 微胖的身材小动物一般的眼神一本正经 紧张唇边的纹路让人坠入爱河喜欢看着他 演 虽然大部分电影的情节都只是肥皂 看着他的样子就会觉得 踏实霓虹般的光晕 想到vincent的 "changing hue”在她出现之前 生活充满电音 嘈杂 鸡皮疙瘩般一粒粒一片片的鼓点像一场 梦游生活中有很多BOOOOOM!!!
或 RIIIIIIIING!!!
但有时 你只是静静的坐在那里 等待一个人 可以听见你的声音Clap-clap 一夜就过去了妓女不是心理医生 等到早上起床你会知道那 不只是一场 梦遗I don’t freak out very often, no matter…你的小脸蛋儿太可爱了 我想一口把它咬下来。。。
对不起 我殴了餐厅的洗手间一顿。。。
我想去桂林啊我想去桂林 等到有了钱的时候我去买麦片 啊我去买麦片最爱你在我面前 紧张的手足无措的样子
10+爱情神经喜剧,接近童话的现代焦虑可爱小蠢蛋幸运找到浪漫爱,滋养不安烦躁偏执的灵魂。
PTA打破音效和配乐的界限,再一次创新自己独特的电影语言,对人物的描摹尤其是混乱迷离的精神状态的视觉化呈现极其精确细致。
桑德勒的委屈暴哭和暴力发泄都可爱爆炸,艾米丽既古灵精怪又成熟妩媚,温柔融化亚当内心哭泣的小孩,她不戳穿爱人的谎言,替爱人打掩护,更多的信任和理解,总是勇敢向前多走几步,在床榻上以狂暴的语言互诉衷肠,太合我胃口,爱你就咬你的脸挖你的眼,血淋淋赤裸裸的爱,她俩天生一对。
经典横向狂奔长镜,在多个嵌套Exit的门框内追寻爱人的门户,登机长廊无限延伸直指爱的光明拐角,酒店内一拐爱进入更深一层。
闪耀的光斑,梦幻的剪影,疯狂致敬法国新浪潮的同时不减自己电影一贯地荒诞幽默,真实的惊奇,迷人的治愈,节奏感强有力总是恰当好处笼住濒临失控的神经。
PTA狂热粉,中毒无解中。
即使是一个对爱情片恋爱电影丝毫不感兴趣的观众来说,这部影片也绝对是一个值得观看的可爱小品,因为一切不只是关于两个同频的怪人的一见钟情,更有趣的是电影描述了一类人群他们的情绪和情感所带给他们的力量,这点珍贵又温暖。
男主是个因为压力情绪控制全面失败但又在极力控制的人,他姐姐们不顾他死活的电话和各种不在乎他感受的玩笑都让他暴躁,之后再愧疚和难过的痛哭,说实话是可怜的;同时他又是较真儿的聪明的,布丁的算法和他对女主的执着和他最后费劲心思的回击诈骗者也都证明他是有点怪,但并不傻。
也就是这样的男生既难和爱情相遇,又敏感有情绪,也因此他的故事格外的可爱,生涩又真诚。
我尤其喜欢的是电影的颜色和光影,第一点就是蓝红两个颜色所代表的男女主,压抑的男生热烈的女生,简单的衣着单一的颜色非常直观又强对比的展示了两个人的性格,男主开篇蓝色的工厂里蓝色西装和家里几处泛着蓝光的陈设,不得不说是美术的功劳。
第二点是光晕,每次有梦幻的事情出现镜头就会泛起光晕,摄影一定是故意用这样的手法去突出一些浪漫的情节,让情感得以放大和传达,尤其是最后男主出现在去为女主复仇的时候,那一道光像超人一样,可爱浪漫有勇敢。
第三是特别设计过的音乐和光线画面,看起来出现的很突然,但用于转场和情感表达时非常准确,故事里的两个人,尤其是男主,情绪问题是他最难克服的个人的难关,也是他起初极力隐瞒的,而这些情绪如果不通过演员的表演或导演的设计要如何更准确的表达其复杂性呢,这个选择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表达方式,作为观众每当看到这些画面总会会心一笑,也表示和导演心意想通了吧。
从艺术角度从故事角度这都是一个可爱的小品,时间不长,节奏很好,适合情侣在周末晚上一起看,浪漫轻松,缓解压力。
本文初见于「人大电影协会」微信公众号“2022.4.17 周日放映”推送,调整格式后刊评于此。
原推文可见末尾链接。
我们彼此不能理解。
但是,我真的爱克拉拉,为了让她不再责怪我,我什么都能做,我豁出去了。
米兰·昆德拉《谁都笑不出来》·Made in America根据某一泛泛而谈的刻板印象,艺术电影的内在精神往往会被界定为是“欧洲性”的。
与大西洋彼岸好莱坞体系的主流电影相对立,所谓“art cinema”或“cinéma d'art”主要发端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德国表现主义和法国先锋派,并被意大利新现实主义(1940s)、法国新浪潮(1950s-1960s)以及德国新电影(1960s-1980s)等后来流派不断地进行历史和范畴的双重复写。
在一定程度上,这就使得美国电影的艺术性或者艺术电影的“美国性”难免被大写的笔触所旁落。
因此,除了包括安迪·沃霍尔在内的艺术家团体所参与的“地下电影”(underground cinema)之外,根植于美国当地时空和本土文化的电影作者也就尤其值得观影者的特别留意。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英文简称PTA)无疑属于美国艺术电影的领衔人物之一。
作为一部非典型的PTA电影,《私恋失调》仍然充满了日常生活的美国气息,特别是通过将艺术符号融入物质性的社会空间以及精神性的私人空间,暗显了当代艺术与大众文化的暧昧关系。
譬如,用于转场的斑斓画面不禁让人联想到以马克·罗斯克(Mark Rothko)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的绘画作品,这一现代艺术流派极其鲜明地标榜着美国特色。
无独有偶,在男主人公Barry前往超市大肆采购的桥段里,观影者跟随横向移动的电影镜头可以扫视到显赫地坐落于货架的坎贝尔浓汤罐头,它们的成堆显现亦间接地呼唤了以沃霍尔为首的“波普艺术”(Pop Art)的幽灵及其滥觞。
Mark Rothko: No.1(Royal Red and Blue),1954
《私恋失调》:色彩斑斓的转场画面
Andy Warhol: Campbell's Soup Cans,1962
《私恋失调》:超市货架的坎贝尔们·Screwball toPsycho浸淫于美国电影久远的类型传统,《私恋失调》的人物设定似乎呼应了始自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神经喜剧”(screwball comedy)。
作为传统的“浪漫喜剧”(romantic comedy)的变异结果,神经喜剧致力于颠倒过往“男方主动-女方被动”以及“男方阳刚-女方阴柔”的关系程式,转而形成“女方主动-男方被动”以及“去除刻板性别气质”的角色特征,本片的男主人公Barry即是常常陷于不能自已的弱势境地,哪怕身处“主场”(他的创业基地)也毫无缓和,只得被无形的外部压力逼迫至尖锐的隐蔽角落。
与之相比,女主人公Lena却似乎能够更为自如地应付种种环境,她不仅是Barry追逐爱情的中心,也是他为自己树立生活典范的中心。
深处边缘角落的Barry
位于构图中心的Lena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正如神经喜剧是对于浪漫喜剧的解构和反叛,《私恋失调》也是对于神经喜剧的解构和反叛。
其原因之一就在于Barry并不仅仅是“screwball”所意谓的性情古怪、举止滑稽的神经质角色,比起“weirdo”的离奇,他实则更为根本地受制于“psycho”一般的精神症状。
通过焦点的远近游移及其引发的画面的动态变形,PTA十分灵动地展现了Barry虚实相合的幻象状况,以及,突发的环境音效和幽然的背景音乐又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失常。
与之相对的则是广角画面所表示的正常状态,尽管依稀的蓝色光线仍不时地出没(“蓝色”的可能涵义会在下文第三部分提到)。
变换的焦点所寓示的失常状态
景深的画面所寓示的正常状态除了不甚稳定的精神状况以外,Barry之于psycho还体现为他的边缘化地位以及被压抑的暴力因子。
PTA通过一组镜头语言业已暗示了Barry对于自我处境的无能:无论单个镜头怎样移动,他始终无法处在画面的中间位置。
某种意义上,他因无能为力而总遭旁落的生活境遇与他长期难以释怀的失落和狂怒构成了一组互为因果的循环死结。
换言之,由“无能”和“狂怒”所组成的“无能狂怒”终究又会反过来作用于“无能”和“狂怒”本身。
于是乎,《私恋失调》的故事亦可被读作Barry同他的被压抑的自我相对抗的经历,亦即psycho自身的内在纠缠。
无力位列中心位置的Barry
被压抑的Barry的暴力因子·Blue is Everywhere犹如王家卫电影对于绿色的偏爱,《私恋失调》则把蓝色设定为当仁不让的视觉主角:不但Barry自始自终都身着同一套蓝色西装,他的生活空间和工作场所也被蓝色以各种方式装点或填充。
与此同时,蓝色的光线及其晕环还常常投射到画面内部。
值得观影者思索的是,蓝色之于Barry、Lena、PTA乃至整部电影来说,在实现美学功能以外还生成了哪些表意效果?
这一点或许能够从“blue”一词本身的多义性获得启发:除了表颜色,英文里的“blue”还可指向“忧郁的”(depressed)情态、“色情的”(obscene)作品,以及名词词性的“错误”(mistake)和“打斗”(fight)。
有趣的是,上述词义似乎确实一并化作了本部电影的若干表现元素,这不可谓不是一个十分奇妙的巧合。
镜头内部不时闪现的蓝色光晕
Barry与Lena车内独处时的蓝色色调
Barry与Lena通话的蓝色电话亭4.17 周日放映 | 好笑的爱
这种片子拍摄成本不高编剧也不是太难而且很适合年轻人谈朋友看热热闹闹的,歌曲也好听美女帅哥,圆满大结局看得开开心心甜甜蜜蜜的为啥现在绝了??
应该有市场啊。。。。
现在犯罪片太多。。。
爱情片太少现在年轻人是怎么了?
这段绝了。。。。。。。。。。。。。。。。。。。。。。。。。。。。。。。。。。。。。。。。。。
如果有人在阅读一本关于电影拍摄镜头运用技法的教科书,想要同时观看一部像“教科书”式的电影、能够把教科书里提到的各种手法显而易见地展示出来,那么我会推荐Paul Thomas Anderson的Punch-Drunk Love(有人翻译成《拳击情缘》——不过这实在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关于拳击的电影)。
这是PTA导演风格承上启下的一部作品,也是亚当桑德勒最不像“亚当桑德勒”的电影。
Punch-Drunk Love对色彩的运用、摄影光源的调度、镜头的构图、背景音乐的使用、隐喻性的道具……它并不是做得最好的,但是却很具风格化——而风格化的通常也最适合做例子。
色彩Punch-Drunk Love最具特色的是影片中时不时会出现的下列图像:
这些看起来颇为迷幻的图案,伴随着同样迷幻的背景音乐(Jon Brion创作),营造出了一种氛围,一种……老实说,我不知道到底营造出了什么(用职业影评人给我们提供的标准答案:营造出了电影主要角色情绪的表征——不过,到底是什么情绪?
);可以确定的是,这些色彩代表着本片两个主要角色:亚当桑德勒扮演的小商人Barry ,以及Emily Watson扮演的“姐姐的同事”Lena。
这些彩色图看似迷幻,但其实基础色就是两种:蓝色和红色。
而PTA在本片里贯穿始终地“告诉”观众,Barry=蓝色,Lena=红色。
从他们在影片中大部分时间所穿的衣服颜色就可以看出来(特别是亚当桑德勒,整部影片他几乎没有换过衣服)
Barry是一个内向、心事重重的人;同时,由于他过于隐忍,以至于他会在某些场合将所承受的压力转化成极端暴力的行为(好吧,这么讲“拳击”一词倒也合理);在英文里,“蓝色”也同时有着“忧郁”的意思,以蓝色代表Barry的情绪,再合适不过。
所以亚当桑德勒穿着蓝色西服、他的办公室也是蓝色的
(而且这个空荡荡的办公室与蓝色的刷墙漆,更显Barry的孤独)而红色,象征着幸福、自由、开放、热情,像Barry这样忧郁性格的人,需要一个“红色”的人引导他走出忧郁、走向幸福——Lena就是这样的人。
两人第一次相遇于Barry的公司仓库门前。
我们注意到在这里,蓝色与红色的二元结构已经确立起来了;而且伴随着Lena走下车向Barry一步步走近,镜头右侧的阳光越发强烈,从Lena一侧照射向Barry,仿佛是Lena散发出的光芒——一个典型的电影桥段就是以强光光源代表通往前路的方向。
不过,也有人说,这种蓝色-红色二元结构可以追溯到戈达尔的《女人就是女人》(1961):
(你觉得呢?
这究竟是不是牵强附会,我也不好说;反正谁也不知道PTA到底多大程度上受过戈达尔的影响)在色彩这个环节,PTA在本片营造的另一个特色是镜头光晕(lens flare)。
再一次,我们按照教科书的说法,可以认为光晕乃是对影片角色情感的强化表现(不过早期的观点却认为,光晕只是摄影师的拍摄失误)。
什么情感?
大部分情况下是Barry与Lena之间的情感;每当出现Barry与Lena的感情将会得到进一步升华的情节时,光晕就会出现(比如上面提及的两人第一次相见时)。
有趣的是,这些光晕大部分是蓝色——象征着Barry的颜色。
1.Barry和Lena第二次相见的前夕——Barry的姐姐正带着Lena来工厂,准备向弟弟正式介绍(其实是撮合)Lena:
这时,光晕还不是很强,只是淡淡地映入观众眼帘2.两人第一次约会后Barry开车送Lena回家,在汽车上两人聊天。
此时两人对彼此的感觉已经渐渐浓厚,蓝色的光晕覆盖了整个画框:
3.电影最后阶段,两人最终克服了所有的“困难”,有情人终成眷属。
Barry来到Lena家门口,向Lena道歉(至于为什么道歉,请自己欣赏本片),也请她等着未来一起坐飞机环游世界(Barry已经通过某种特殊手法积累了一辈子也用不完的飞行积分),两人拥抱在了一起:
全片中这个镜头对光晕的使用最具有目的性,光晕是渐渐出现并增强的Lena走进公司仓库,Barry正坐在一架小风琴前弹奏;Lena从后搂住Barry,说:“So here we go”——两人的情感关系已进入下一个阶段。
光晕从画框左侧再次出现。
全片结束
构图对画框(frame)进行平面分割(surface divisions),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构图手法。
利用镜头中出现的各种直线、竖线或其他元素,将画面中特定区域封闭起来,就像是一个栅栏,从而迫使观众集中注意封闭区域中的人物或其他事物。
前段时间我在油管上看到有vlog专门分析了墨镜王的花样年华,作者指出了电影中一个特别之处:
从第5分钟起,每一个镜头的画框都包含了一个画框(a frame within a frame)。
由于花样年华故事发生的地理空间有限,许多场景会重复;而以这个楼梯为代表的镜头更是会反复出现,从而产生一种循环的感觉(出现在这个楼梯镜头的,前几分钟是梁朝伟,后几分钟就是张曼玉)。
这种“画框中的画框”理论同样可以套用在Punch-Drunk Love里面。
比如,Barry见到姐姐和Lena来了,十分紧张,慌忙走出办公室。
办公室门口的门框自然而然地就构成了分割线
Barry与Lena相约在夏威夷一个公园相见。
Lena欢快地从远方走来,等候已久的Barry慌张地伸出右手准备握手。
两人在各自的镜头中都处于两条分割线中间(同时也是画框的中间)——我已用红色线标出了分割线,形成了一个三等分(thirds)。
PTA“迫使”我们注意Barry和Lena各自的神态表情。
Barry还准备握手呢,怎料Lena走上前,直接一把搂住Barry,送了他一记十多秒的热吻。
这三个镜头构成了一个正反合命题,最后以这样一个三等分画面结束。
这就是海报的出处。
该镜头不但利用了线条元素起到的平面分割作用,将Barry-Lena封闭在画面正中央,形成了内部画框(interior frame);而且还利用了逆光镜头,处于前景的两人黑色剪影与后景中明亮的户外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观众注意力上面提及的平面分割多发生在平面空间中(flat space)——你可能会说这不是废话吗?
所有的电影画框都是一个二维平面空间。
但是,有时候,我们可以在画框中制造出一些纵深线索(depth cue),从而在二维画框中加强三维的感觉。
1.Barry急匆匆地返回Lena所在的大楼,想找到Lena的公寓;但他忘记了Lena的家到底是几号房,于是在楼道里四处瞎跑。
如果以天花板左右两侧的线为参考线,从观众的角度看,两条线是不平行的,而这两条线向远方的延长线将会最终在画框的某一点相交——这个点叫“灭点”(vanished point)。
有了灭点,我们就可以在二维的画框里制造出纵深平面(longitudinal plane)。
观众会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灭点。
那一扇扇门以及门上面的“出口”标志牌,同样是延伸至灭点;而且“门口”和“EXIT”本身就极富象征意味(联系上文提到的Lena引导Barry走向幸福):找到Lena=找到“出路”2.Barry为了见Lena,买了机票去夏威夷,他急匆匆地走进候机室,准备登机
左图是Barry正准备去验票,此时他正处于灭点,沿着纵深线索线一步步向航空公司的验票处走来(航空公司验票员穿的是红色衣服——不妨看做是“Lena正在远方的夏威夷等待着我”的象征)右图则是Barry验票后走沿着通道走向飞机,此时又形成了一个纵深平面,Barry又一次处在灭点上;在远处,一道白光仿佛在“召唤”着Barry值得注意的是,在左图,Barry是朝向摄影机运动,靠近镜头;在右图,则是背向摄影机运动,远离镜头。
而摄影机仅仅是处在登机走道90°拐角处而已,就像站在路中间看着Barry的走近与远去。
3.Barry和Lena在夏威夷相遇后,来到了Lena所住的酒店。
两人一言不发地沿着酒店走道行走着。
走廊的天花板、墙壁以及壁灯都形成了纵深线索,灭点则处在Barry和Lena两人之间。
这个纵深线索,可以看做是对两人漫长情感历程的写照——“走了这么久,终于到这一步了”
同时,按照上文提及的平面分割的方法,这酒店走廊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分割线,将画面分二等分(halves)镜头隐喻1.前面我说Barry和Lena在酒店走道里漫步是象征着两人情感历程,因为“认知-了解”就要结束,进入下一个阶段。
摄像机又一次在走道90°拐角处待位,当两人从走向镜头变为背向镜头运动时,一道蓝光扫过。
结合我们前面提到的蓝色光晕的作用,说明这是一个预警,角色情感要升华了。
果然
PTA在这个镜头以一个圈出(iris-out)作为收尾。
这是一个经典的镜头转场特技,在默片时代极为常见。
在这里圈出,配合着仿佛黑白片时代风格的配乐,十分相宜。
2.Barry来到夏威夷,但是他不知道Lena住在哪里,几经周折,终于找到正确号码,打通了Lena客房的电话。
Barry是在黄昏时分在街边的电话亭打电话,一般来说,随着夜幕降临,电话亭自然也会亮起灯来。
不过,在这里,电话亭亮灯的时间实在是“细思恐极”——当Lena客房的电话接通那一刻,电话亭亮灯了;同时,路边的巡游队伍也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这都是巧合吗?
3.这部电影里最为诡异的一个物品,当属那个贯穿影片始终的小风琴。
它就像盗梦空间里的那个陀螺
Barry清晨在工厂门前发呆,突然一辆出租车停在Barry面前,车上的人把一架小风琴放了下来,紧接着马上离开。
这风琴仿佛从天而降,没有人告诉我们这风琴属于谁,来自何方,更没有人说明这风琴象征着什么
Barry将小风琴搬回办公室,并学习着如何弹奏;最终在影片结尾处他能够熟练的弹琴了(见上文对蓝色光晕的分析)。
这个风琴象征着什么?
可以有很多解释,但基本上都和Barry-Lena的爱情有关。
以下提供其中三种解释:
①这台小风琴仿佛从天而降进入了Barry的生活,就像Lena那样——同样是从天而降地进入Barry的感情世界。
Barry对小风琴日渐熟悉,就像Barry对Lena日渐炽热的情感②小风琴英文叫“harmonium”,其词源是harmony——暗示着Barry与Lena之间的“和谐”③Lena是外星人(解释①的极端版本)每一种解释都有一定理由,但又都有些像胡扯。
这也许就是电影评论的本质吧。
(关于PTA为什么要用小风琴作为隐喻对象,有一个理论:因为PTA深受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响,而新浪潮的老大特吕弗有一部电影《射杀钢琴师》,男主角是一名酒吧钢琴师,而女主角的名字,就叫Lena)4.在影片第21分钟(此时Barry还不知道Lena是谁),Barry在超市里“购物”(其实是搜集赠送飞行积分的布丁),他找啊找啊,却找不到。
这时他望向了货架远方,在远景处,有一个模糊的红衣女子形象
这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情节,可能大部分人甚至不会注意到。
这红衣女子是Lena吗?
还是Barry的潜意识?
那个红衣女子在Barry注意到她后便迅速消失了,Barry顺着她方向走去,居然找到了想要找的飞行积分布丁。
(这是否又暗示着什么?
)Mark Kermode对这个情节评论到:如果你注意到了超市里的这个红衣女子,那么你就会发现,Barry和Lena之间关系的权力结构发生了完全的逆转。
简单说,这部电影好像是讲述Barry如何追求Lena的故事,但这段超市里的奇遇却表明:Lena才是真正在追求Barry的人。
事实上,在两人第一次约会时,Lena向Barry坦白:她第一次开车来他的工厂,表面上是路过,其实
好了,对这部影片的全部分析就结束了——虽然还有很多东西没有讲。
你可以认为我上面所说的都是胡扯瞎掰,没关系,因为我自己在看其他人写影片镜头分析时也有这种感觉。
不过,如果你看完了这部电影,你就知道我下面说的不是瞎掰了:不要随便打phone sex,更不要随便把你信用卡密码告诉陌生人。
在七姐妹压抑环境下怯懦、自卑、易燥怒、时常突然大哭、不懂表达的男主,会偷偷钻小空执拗地集齐布丁换飞行旅程,搬走路边的钢琴发泄弹两调。
sister的聚会上总喧闹揭他短,他不堪烦扰,敏感暴躁地砸玻璃,约会砸厕所,不懂他心事的姐姐却依旧当着人面以关心的口吻说出他向朋友求助找心理医生。
男主想倾诉,却打了通牛头不对马嘴的sex phone,因透露信息被耍无赖讨钱,被流氓追得怕得逃了十里街。
姐姐的同事,敢说真话的女主在第一次约会时就坦白说,其实第一次见面她谎称自己来早了修车行,把车钥匙给他保管,因为想认识他。
在男主第一次干涩离开女主家后打电话告诉他,“无论现在你要去哪里或做什么,我想让你知道刚才我想吻你。
”于是男主笨拙地折回找了半天房门终于吻到了他的女孩。
她让他即使没有布丁优惠也只身飞到夏威夷,流氓撞了他的车伤到了女主,他下来就三棍棒暴打对方,最后找到流氓地盘,不动手却怼得没话说“我现在有所爱,让我无比强壮。
”最后他到女主家道歉,并坦白他的一切,包括因sex phone被流氓追,等六七周拿到布丁券,和你想去哪就去哪。
去旅游。
无数框中框,画面分割,蓝色光晕。
蓝西服男主和红裙女主。
还有一段可爱台词:女主:你的脸真可爱,还有你的皮肤和脸颊,我好想咬下去。
我想咬你的脸颊嚼一嚼,真是他妈的可爱男主:我看着你的脸,好想把它打烂。
我要用大锤打烂...敲烂它,你好美。
女主:我要嚼你的脸,挖出你的眼珠,然后吃掉,咀嚼,吸干男主:OK,this is funny.女主:Yeah.男主:This is nice.
先说这个小凤头。
最开始打电话的构图不用细说了,哪里的影评都有解释。
Barry走出仓库,移镜跟着他,焦点在他身上,然后快速变焦,景深被压缩之后的反弹产生一种画面轻微变形的错觉。
之后镜头直接飞跃到大门外,缓慢的移镜,停住,像幽灵一样的视点等在路边,一辆车在行驶过程中翻车。
切回Barry的反应镜头,再切回路边的镜头。
这是一个很不标准的正反打,或者以视点来切换的镜头,因为两个objet之间的物理距离并不能让人可信。
正因为这样一个并不标准的正反打(或者说是raccord regard)带来的是叙述者(narrator)的幽灵角度。
1
2紧接着是再次打电话的场景,时间上发生了变化,此时是中午了。
几乎同样的运镜和构图,Barry走出工厂,一辆轿车开进来(lena),这段构图跟图2几乎是一样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午的时候风非常大,我们看到镜头随着风力摇晃起来。
熟悉斯科塞斯,得帕尔马或者PTA的人不会太大惊小怪。
物理上来说摄影机是不可能被风吹起来的,但是摄影机被风吹动带来的是风的实体化,是一种表现主义,类似于蒙克的呐喊。
那么摄影机的叙述者narrator身份是什么呢?
PTA的摄影机就像是一个幽灵,潜伏在人物的四周,感受他们的感受,看到他们想看的。
如何表现Barry对于是不是要拣回小钢琴的犹豫?
图3和图4的同轴对切,造成一种犹豫感。
(如果换做类型片导演,或许不会选择这么松散的景别,他们一定热衷于表现人物脸上的细节),但是Barry总是被环境包裹的,在这个凤头里,环境大于Barry。
紧接着一辆大车开过,Barry抱起小钢琴,宛如逃命。
在这一段里,四个轴线上都有机位,景别也都是松散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剪辑前,是一个Barry躲藏在工厂墙壁后面的切胸近景。
Barry在墙壁后面探出一点点脑袋,墙壁是他的堡垒。
接着Barry就被暴露在整个环境下(就是这组四个轴线机位的构图了)这一段制造出的是一种把人物旁边堡垒去掉的危险感。
Barry抱着钢琴跑向室内(他认为安全的地方),这个场景也很有趣,前景是lena的小车,后景是呼啸而过的大卡车,和行驶过程中扬起的灰尘。
Barry被两边的同时威胁。
3
4图5-9这段简直精彩。
从Barry跑进办公室,景别逐渐收紧,他开始弹琴,缓慢的背部移镜,整个场景是安全和宁静的。
直到工人打开门。
图5也是一个小推镜,这里有趣的是,镜头慢慢推移的过程里,Barry的脸是从黑暗中慢慢亮起来的,他感觉到一些安全了。
然后,一个半秒钟左右的超快速蒙太奇(图6),把Barry吓了一跳。
吓一跳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关键就是怎么不考演员卖力的表演,光靠镜头让我们(观众)也能感受到人物的“吓一跳”?
这一组不管是机位还是剪辑都非常精彩。
光是一个吓一跳(总共就5秒钟的故事时间)就用了五个完全不同轴线的剪辑,一秒一个。
“吓一跳“的氛围马上就出来了。
这就是电影和电视剧的差别。
5
6
7
8
9待续。
贝利的要求很简单,能有一个人和他谈。
他那葫芦娃班的七姐妹都不能解决他的问题,有一次聚会中他又变得不可捉摸,把玻璃都打碎了。
他第1次和女主人公约会的时候,把厕所搞了个稀巴烂,手都流血了。
他的负面情绪总是不会积累,起码他主动释放了。
Always freak out.特别喜欢类似于大师中的那个怪怪的人,然后还边放着约翰凯骑式的音乐。
总是在两大问题上出现第1个是布丁赠送机票的优惠券的问题,第二是erotic电话骚扰的问题。
最后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也解决了爱情。
33岁的PTA已不屑于任何形式上对于自己天才创作的束缚了,一部为自己最喜欢的男演员量身定制的实验性玩票作品,招牌式推移镜头,一镜到底的长镜头,还有那在后来《血色将至》发扬光大的诡异配乐。灵魂出窍,歇斯底里的表演,库布里克附体般神慑力,PTA不到40就已经放弃了普通观众,成为专业影迷中的真神
9.0。没想到PTA用一部贱兮兮的喜剧打动我了。配上先锋的视听探索和Adam Sandler神经质的表演,比那些端着拍的正剧有意思多了。
丑
窒息感是真实的(姐姐姐夫们真得吓死我了),之后逐渐上涌的浮力大多像漫反射一样乏味。
视角和故事都还是比较特别的,配乐也多次很棒地营造着焦虑紧张
看不懂/ 02年的夏威夷太日系了
我想看这部电影 2017-04-28 一则笑谈:两年前有人跟我说这是他最爱的一部纯爱电影,爱到拿这部电影写了个作业,最后拿了倒数。
好看,喜欢拍摄手法
看了57%的篇幅,完全不知所云。由神經錯亂的情節和人物所構成的電影居然“出得街”。
对这片的感觉也是“私恋失调”,我不会告诉你们好看在哪里,自己喜欢就行了。
在这种小格局的爱情片里,PTA的才华更加凸显了,什么样的题材到了大师的手里,都会变得独一无二,越是大众化的题材,融合了强烈的导演风格之后,就会变得越独特。
pta不仅场面调度一流,对演员的演技把控也是一流,剧作一流,浪漫度一流,搞笑一流,对色彩的敏感度一流,人心的把控一流,角色情感的细腻一流。亚当桑德勒贡献了他的银幕最完美表演。
欣赏不来这种调调
第一次看PTA,确实好怪咖,从开头就开始的莫名其妙,要不是知道是大师作品可能也看不下去,不过熬过开头就好点了。很多地方的镜头、调度、色彩、配乐都是一流的教科书般的厉害,不过这个故事还是get不到啊。这么怪咖的风格倒是想到了Miranda July,我可能还是更喜欢以女生为主角的怪咖故事吧。
从《不羁夜》到《大师》,PTA的电影真是无一例外地欣赏不了啊……
…punch-drunk…就很失调啊…
托马斯安德斯的另类小品爱情片,充满了出人意料的笑料,混杂着孤独的奇怪感觉,感觉就像怪味鸡尾酒,五味杂陈
Weird at all. 譬如就不难想象这精神男主要是后面和女主分手又会精神成什么样。两人在夏威夷过夜完那段你一句我一句冷静地说着要把对方拆吞入腹的“可怕”情话加分。
PTA直观给出了爱情上头的感觉,从唯唯诺诺到重拳出击,一切都那么致幻。
没想到连爱情片也看不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