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很紧凑,演员很到位,制作很大气.最重要的是,LIAM NEESON和PETER SARRSGARD同艇演出!我看的时候快幸福得疯掉啦!隔了好几年金赛才出来,之前这个便是我双重花痴的唯一对象了.LIAM大叔拍这个是很辛苦的,一米九几的人在狭小的艇仓内和一帮大汉跑来跑去.花絮里就提到了那个"一定会撞上"的仓灯.小P的角色有发挥空间.不过看惯他演LOSER,偶尔高大全一次我居然不爽起来:"小P你本来就是演烂人才有感觉的嘛!"其实看之前蛮期待他和福特叔对对戏的,不过都没有遂愿.LIAM大叔也是成天小媳妇一样跟在福特叔后面,同镜多斗戏少.我看导演失策之一,就是没有让这群男人们人性碰撞得更激烈一些.可能这个题材太多细节分散了笔墨吧.这个电影的切入角度好正统,叙述也一二三四规规矩矩,可见女导演功底扎实才气稍欠.多少要有点天外一笔的神思才能将一部电影提升到艺术的境界.
看完此片,听着wind of change,充满着无比的感触社会主义下的叛徒,资本主义下的英雄"墙"的轰然倒塌,才让我们了解了真相,认识到民族,国家的真英雄Take me to the magic of the moment on a glory time
基本上我有印象的潜艇方面的电影只有3部《追踪红色10月》《U 571》还有就是这部《K-19》一部美国人拍的反映前苏联的主旋律电影我个人认为《K-19》是最出色的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完全没有战争场面有的只是在狭小的空间发生的意外事故可是你一样可以被剧情紧紧吸引影片的40分钟以后我一次又一次被剧情感动也是是因为我老了 脆弱了很感谢老 Harrison Ford 和 Liam Neeson 在这2个多小时给我带来的紧张度和一丝感动没有想到核辐射的威力真的是如此之大不知道真的被辐射的人会是什么样子(突然间想到现在肆虐的SARS)整船的人都在辐射的威胁中那几个人真称得上是英雄影片最后的化妆也还算不错
第一次看电影留下眼泪,第一次心里告诉自己要写影评。
影片开始,技术型艇长尼森,失败了,被替换。
怀柔善良,有笑容。
换上了刚强冷静的福特艇长,冷静,敢冒险。
理性到冷血。
事故发生了,矛盾复杂了。
二人的性格也开始交织了。
当敢死队奄奄一息回舱时,我哭了,看了几十年电影感动过多次,流泪这是头一次。
故障无法修复,当福特要求所有人回舱,命令紧急下潜时,人性大爆发,因为所有人知道这是要全体牺牲时候了。
为了祖国,福特艇长要求所有人跟他一起牺牲。
兵变,尼森艇长被推上指挥的位置,他被希冀能够做出保全艇员生命的命令,但是它没有,他支持福特艇长,宁可全体牺牲。
为了祖国,二人的人格融合了。
当所有人都支持为祖国牺牲,淡然的声音里是慷慨赴死,太震撼了。
军人法庭上,依然是正直坦然,真正的军人作风。
为了祖国,甘愿牺牲。
人总是要有一点高尚的情怀,那一刻,生命并不重要。
对比K19和萨利机长两部经典影片,一个讲述的是在失去与海军总部无线电联系下舰长的指挥,一个讲述的是在极短暂反应时间无例行指导下的指挥。
两部共同点都是无上级指示情况下一线指挥官的个人决定。
个人决定,就要探讨深植根在指挥官心底的使命是什么,这是本片探讨和歌颂的核心,也是比萨利机长更加深刻之处。
K19舰长(哈里森饰)是个人抱负、组织使命、人性光辉的交汇点和爆发点。
当发现反应堆温度再次升高,维修失败,爆炸可能摧毁美军基地进而引起NATO报复,K19舰长从个人抱负角度出发应该要求把潜艇开回苏联基地,从组织使命角度出发不把潜艇交给美国人不接受美国营救是底线,从人性出发有义务解救全艇官兵,同时为了世界和平把潜艇下潜牺牲潜艇全员避免核战更是对人类的责任。
哈里森福特忍耐的表情下是复杂的使命思想争斗,直到他被剥夺舰长权利,而又被戏剧性的归还,当副舰长说用'请求'而不是'命令'去向全员告知实情时候,舰长已经放下了苏维埃官员的身份,而真正作为一个人、作为同舟共济的兄弟请求全舰官兵下沉。
拥有毁灭力量的军人应该以和平为最高使命!
舰长的决策,那些穿着防化服冲到反应堆的官兵,冒着10分钟辐射从此变为怪物的辐射,淋漓尽致散发人性的光辉,影片为每一名进到反应堆的情景都配上了教堂里的颂歌,反应堆里的每一秒都值得千万人点起蜡烛为之歌颂。
影片震撼之处就在于是依据真实事件改编,不禁联想到2000年俄罗斯K141(库尔斯克潜艇)全员阵亡事件。
从苏维埃到俄罗斯,老兵不死,军人的传统永存。
K-1911年前的旧片,重看亦然紧张,如入其境!
哈里森·福特演技卓越!
这是一段真实历史改变的美国影片,描述了前苏联时期,冷战阶段首制H级核潜艇出航不顺,反应堆泄漏后艇员们前仆后继挽救整体,而高级军官们就小正义和大能量展开一场博弈!
最后,冲入核控室抢修的成员全部殒难,因为他们拿到的是防化服,而不是防核服。
需要说明的是,从历史资料中查询,K-19的外号不是“寡妇制造者”,而是“广岛”!
故事具体背景为:1961年,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冷战的最尖峰时刻,双方陷入了一个军事竞赛的怪圈,不断加大对对方的核威慑力。
在美国率先派遣核潜艇潜(“乔治 华盛顿”号弹道导弹核潜艇)入苏联领海并以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作为未来主要攻击目标的前提下,苏联最高决策层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了第一艘弹道导弹潜艇K-19上(658M型 北约代号:旅馆II级)。
于是就爆发系列悲剧。
除了直接描述的,我们还看见其他方面被暴露出的问题,如精度可疑的仪表、调度欠妥的基地配属、一心小我却看似为了更崇高利益的前苏军首脑人物!
总之,被极力描绘出了苏联军事、工业及控制系统的弊端,毕竟这是美国电影嘛!
不过考虑到某些西方人对共产主义和前苏联的根深蒂固的偏见和反感,这部影片在描述及诠释了什么是军人的职责,并让观众通过这部影片中感悟“为了祖国”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方面,可谓是难能可贵的了。
不幸的是,本片没有这方面的惊喜,它所采用的每一招每一式都来自别的潜艇片,而它离潜艇片的最高成就、1981年的德国影片《潜艇风暴》(Das Boot)相去甚远。
可能原因是,首位奥斯卡最佳女导演奖获得者凯瑟琳·毕格罗来导演的潜艇影片吧。
其实,或许导演等到2006年,按照故事原貌去拍摄,或许真的可以提升影片的整体质量!
K-19结局!
的确是部好片。
很震撼。
两位舰长28年后重逢悼念死去的船员,小个儿的舰长说:“我印象中你没有这么高大”,是因为他受核辐射变矮了?
<K19-寡妇制造者>观后些许感受你能为你手中所做的尽责到何种程度?
你能为你的团队忠心到什么地步?
当生命安全与你的职责发生巨大冲突时,你愿意献上自己吗?
其实,这是我向自己发出的问题。
我对瓦提姆这个人有太多感触了,他如此的真实,他看到遭受辐射的弟兄惨不忍睹的样子,恐惧到不能呼吸、不能站住。
他只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遇到这样重大的事故,他的表现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如果是我,我恐怕要恐惧到休克了。
那种面对死亡的恐惧我略微能够感受,因我也曾有以为自己是面对死亡的时候,那个时候是一丁点力量也没有,软弱恐惧到极限。
瓦提姆看望躺在床上弟兄时,我能感受到他心中的羞愧,他多么愿意去尽忠尽责,但是他胜不过他的软弱。
当初他来这艘船报道的时候,带着单纯的信心,有着奉献精神,更是有雄心壮志愿意为岗位坚守到底,但事实是:他逃避了。
他里面的惧怕胜过了忠心,他为此而羞惭痛悔。
最终,瓦提姆战胜了他自己,为自己的职责尽忠到底,就算是恶心呕吐,他要尽忠;就算是血管爆裂、内脏出血,他要尽忠;就算是失去视力,他要尽忠;就算是癌细胞把他立刻吞噬、承受生不如死的痛苦,他要尽忠;就算是核辐射摧毁他的生命,他要尽忠。
他无愧于他的良心,无愧于他的团队。
他生命的改变太令我感动,太令我震撼。
不是为了国家的荣耀,不是为了自己的名誉,而是对自己的团队忠心!
我能为我的主、为教会做到如此吗?
主爱我,为我舍命、钉在十字架上,我能为主舍命吗?
我不敢说我能,但我真希望我的生命可以做到!
从这部影片中我得到的其他领受:一艘船只有一个船长,船员要无条件的顺服,团队也是如此,要相信领头人,他以更高的角度考虑全局,甚至是以世界或者超越世界的眼光去考虑事情;没有一个团队是完美的,其中会有破口,你是抱怨、离开、还是去尽忠堵住破口呢?
你要对得起你的生命和弟兄们的生命!
(这句话是对我自己说的)还有很多情节值得深思,暂时总结到这里吧,没时间了。
什么是爱国?
什么又是军人最大的仁道?
爱国不是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是你能够为国家做什么核潜艇,舰队的最先进的潜艇,在美苏争霸时代,它无异于祖国国力的象征,可当核泄漏发生时,是为了军人最大的仁道而弃船求生,还是为了祖国的安危而牺牲自己的士兵?
The boat is a big family。
面对同仁的误解,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熟悉的面孔,如何抉择?
当危险排除,S270出现在面前,而得到的命令却是不允许拯救自己心爱的士兵,船长坦然决定,让自己的士兵撤离潜艇,同仁告诉自己后果时却以"Maybe it's a family tradition"坦然带过。
还记得,船长决定接受美国人帮助后自己在房间着装的情景,说起自己心爱的父亲每次出海都带着祖国的一把泥土……他,爱自己的祖国,愿意为他付出生命;他,爱惜自己的士兵,愿意为他们承担“叛国”的罪名……
剧情节奏较拖沓,转接有些牵强,但维修反应堆高潮部分还是很触动人心。
在那样的恐惧下,拯救船员还是忠于国家是艰难的选择,但是的确开始时候不应该拿整条船冒险来唤醒大家所谓纪律和试炼,站队也有些反复牵强,逃兵是不是就该被诋毁?
人性到了那个时候,真的是本能求生,不是每个人都想做英雄,为自己活命天经地义
美国佬开心啦。难怪就算亏光1亿都要拍。
看之前以为“寡妇制造者”厉害得让敌人的家眷成为寡妇,看了一半才发现是让自己士兵的家眷成为寡妇......
当时冲着HarrisonFord 看的,现在已经没感觉了
(8/10)小时候看过这片,但剧情都忘光了,只记得一群苏联红军却讲着英语骂美帝……美国剧组毫无偏见地把他们塑造成英雄,但不是意识形态的那种英雄,不如说,更像《兄弟连》吧。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生死考验中,以最大的勇气克服了困难,这是一种超越国界的英雄,我想这才是编导想要表达的主题吧。
烂片
本来是成色一流的电影,但是从上校开始要寻求美国帮助,而舰长不同意开始,电影就彻底垮了。意识形态倾向性与历史虚无主义浓度严重超标。这部电影给我们的启示是:自己的英雄,需要自己拍摄。任何其他大国(大国加重点号)拍摄的其他大国的英雄,全都会是拍摄方意识形态的反映。
主义不能泯灭人性,但人性也没有战胜主义,最后个体都成了主义的炮灰
我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才会勇敢,勇敢并不代表你要到处闯祸🌼
被掌握话语权的后果在几十年后也会凸显,个人英雄主义绝不是苏联的主旋律
前妻导演的电影真是太MAN了,历害!全男人的电影,只有一个很模糊的女性的角色。这么好的电影,豆瓣才给7.4分,绝对可是8分的电影啊!!!!不过真是太惨了,不会看第二遍!!!第一次看完后真的好震撼,时不时会想起这部惨片,那个大学刚毕业的角色实在给我印象太深刻了,最近看了第二遍,里面还有哈里森福特的角色竟然完全没有印象,小人物果然只有送4的份,第一批进入核室的勇士,真的让人感慨。两个船长其实真的都蛮讨厌的,怎么自己不去啊,只会高高在上说冠冕堂皇的话,哈里森最后冲进了核室,其实还蛮加分的。战争永远没有赢家
这电影真的不建议看,黑苏联黑的太过了。一群苏联人说英语也让人出戏。
到底是左是右是黑还是在歌颂
原来她一直在拍这种题材和主题
K-19.The.Widowmaker.2002.1080p.BluRay.x264-CiNEFiLE
很难欣赏,怎么小人物总是要为政治人物固执的决定买单啊?
共产党到了哪里都是一样的。K19虽然没团灭- -。。但是。。额。。。
1每个人都是棋子。党、国家、船员,谁更重要?--- Save the lives? Serve the state?--- You are a hero.英雄,不要当。2Fear is contagious. 恐惧会传染。3Don’t order them. Ask them.4May I ask you? What is your plan?5[信任]You are the only one we trust.6[不想聊了] Indeed. Excuse me.7I get sea sick.我晕船。We are cursed.我们被诅咒了。Manned and ready.准备就绪。
一张没有硝烟的战斗,也是场自身内心的战斗。
英德投资、美国导演,前苏联的故事。难得超越意识形态,歌颂基层官兵,讽刺官僚。空间狭小、人员密集的潜艇电影很难拍,但同理这样的环境也会突出相应的叙事张力。维修核反应堆的情节,让人想起了《切尔诺贝利》。凯瑟琳毕格罗也展示了对男人戏和军事题材的强大控场力,福特与的连恩尼森,核反应堆小官的人物弧光,刻画的非常精彩,但其余角色,就很难让人记住了。摄影和滤镜的运用。是来自前夫詹姆斯卡梅隆的技艺。电影公映的2002年,是普京与西方世界蜜月时期,但也就是同年,北约东扩接纳波罗的海三国,算是俄美关系微妙的导火索,电影在这个节骨眼公映,令人玩味。可惜该片当年票房惨败,9000万的成本仅仅换来北美3500万、全球6500万,凯瑟琳·毕格罗也消沉了近6年,才用《拆弹部队》完美回归
在对国家忠心、对下属负责的艰难抉择之间,做好平衡。而且往往英雄并不一定都是丰功伟绩,只是在困难面前,别人退缩而他坚持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