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茉德是一个洗衣女工,在她睡觉的时候,能够看到她肩膀上因为烫伤而产生的瘢痕。
她的母亲曾经也是一名洗衣女工,后来因为烫伤死了,只留下了她,继续做一个洗衣女工。
她从小就是一个洗衣女工了,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很年轻就当上了女性洗衣技工,因此她对于洗衣厂的老板,似乎没有什么抱怨。
她已婚,有一个儿子。
丈夫也是洗衣厂的,为洗衣厂提供运货服务。
一切都昭示她是一个普通女人,大街上一抓一大把。
但是,影片在一开始,就展示了她的特别之处。
她曾经为了保护一个女孩,弄出声响让男老板没法继续性骚扰。
看到男老板为难一个差点迟到的女人,她借口说履带坏了,需要检查。
虽然是陪着朋友去参加女权听证会的,可是她说起女性的苦难的时候滔滔不绝。
说明她并不麻木,这些苦难都埋藏在她的心底。
2 茉德第一次感受到女性力量,是她去参加听证会。
那些男人看着她,问了她很多问题。
于是她知道,其实自己的苦难是有人倾听的。
她以为这就代表她们的诉求能够达到。
毕竟这些男性都倾听而且做出同情了。
他们似乎松动了,所以他们就应该意识到女性有投票权的必要性,所以他们就应该给女性这个权利,不是吗?
然而很多事情没法这么容易达成。
这些男人当时确实动容了,但是之后也确实背叛了。
因为女性有投票权,是可以增强女性在这个社会的力量的。
而男性,不希望女性在这个社会有力量。
女人只需要做男人的妻子,做孩子的母亲,做近乎可以算免费的劳工就可以,为家庭提供免费的劳务就可以。
女人不需要,也不应该有力量。
这种恶意,女性感受到了,所以她们奋起反抗。
3 茉德是一步步走上女权之路的。
这其中伴随着对男性背叛的发现。
她发现自己去争取自己的权益,丈夫是阻止的。
她发现如果自己生了女孩,丈夫决定孩子的名字。
她发现丈夫根本照看不了孩子,发现母亲走了,就把孩子送去领养。
她以为自己爱的人,并不支持自己,而且懦弱自私,没法和自己一起抚育孩子。
美好的家庭,体贴的丈夫,在女性诉求面前,一触即碎。
但并不是她们的呼声过于尖锐。
而是谎言本就薄弱,只要多想一步,都能发现背后的空洞和荒谬。
4 茉德是一步步走上女权之路的,这其中伴随着女性的力量。
当占据社会主流话语的男人和男权社会不关心女性权益,她走出门,看到了一个个和自己一样遭受苦难,而且决心改变的女性。
当丈夫把她赶出家门,女人给她提供了庇护。
当她思想上迷茫,那些女人给了她一本书。
她们一起参加集会,一起为了女性权益斗争,一起为了如何获得投票权做出自己的努力,出谋划策。
在媒体对她们的爆炸计划只留了一个小小的版面,茉德没有放弃,她说可以去向国王情愿。
于是,坐着火车,几个小时。
欢快的赛马场,因为没有绿章就不允许普通女性进入的比赛会场。
她拉着艾米丽,后来艾米拉拉着她。
艾米丽在国王骑马经过时,向着马走过去。
她对茉德说,为了女性权益永不放弃。
然后骤然牺牲。
于是媒体突然惊醒,开始关注女性的声音。
成千女性再次受到鼓舞,聚集在街头纪念。
是纪念,也是坚定的游行。
1918年,三十岁以上女性拥有投票权。
1928年,女性拥有和男性同等的投票权。
此时已经过了十年。
茉德在1925年可以去看望自己的儿子并且得到监护权。
那是在1925年,英国女性争取到的权利。
之前,她们只是男性的附庸。
现在,她们可以独立监护孩子了。
在如今看来理所应当的事,在当时,却如此艰难,而且似乎带着社会观念的不解。
不过女人最后还是成功了。
5 影片中也谈到了作为女权主义者的孤独。
影片最开始,一个女人在街头演讲,一群女人聚集在她面前,有的沉默,有的哄笑。
那些哄笑的人,满足于,麻木于,或者说因为胆怯,做着男性的附庸。
但是其中有着为人意识,想要获得尊重的人,因为这个女人可能有了最初的女权意识的启蒙。
影片最后朗诵了一段女权人写的思考段落。
大意是说,一个女人,非常痛苦,非常孤独。
作为女权人,要走别人完全没有走过的路,而且其中伴随着艰难险阻。
痛苦,迷茫,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走到那个根本没有人到达的地方。
理智回答,静一静,女人,你听。
于是她听到了成千上万的脚步声,现在的,未来的,追随而来。
“带领她们吧。
”你如今做的每一件事,都可能成为一个女人的启蒙。
你思考后留下的智慧,也许会为以后女人的抗争留下一些经验。
你的勇气会鼓舞她们,你的智慧会驱散迷昧。
你的脚步,后面会跟着成千,成万,几十万的脚步。
所以,其实你并不孤独。
(完)
一个妇女流浪者去寻找自由的大陆"The woman wanderer goes forth to seek the land of freedom.我要怎么才能到那里'How am I to get there?'理性的答案reason answers,有一个方法也是唯一的方法'there is one way, and one way only.下去努力的海岸Down the banks of labor,穿过苦难的大海through the waters of suffering.没有其他的方法There is no other.'那妇女the woman,抛弃她以前依恋的一切哭出来了having discarded all to which she'd formerly clung, cries out,我为什么要到这个遥远从来没有人到过的大陆'for what do I go to this far land which no one has ever reached?我一个人我完全是孤独的I am alone. I'm utterly alone."而理性对她说"And reason said to her,安静你听到什么'silence. What do you hear?'而她说我听到脚步声and she said,'i hear the sound of feet.一千次上万和A thousand times, ten thousands and thousands百万次而且他们向这边走来of thousands, and they beat this way.'他们是那些跟随你的脚步'they are the feet of those that shall follow you.引领着他们Lead on."
妇女参政论者 (2015)9.02015 / 英国 / 剧情 传记 历史 / 莎拉·加芙隆 / 凯瑞·穆里根 海伦娜·伯翰·卡特
我是去看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的,看完了小清新忽然瞅见Suffragette的宣传海报,看到梅姨,Mulligan和Helena的三个大脑袋,忍不住又看了这部。
本来是想回去写论文的,呃,deeds,not words!
Suffrage指选举投票权,或者叫参政权,电影suffragette 译作妇女参政论者,指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惜暴力运动争取妇女参政权的女性。
当时致力于妇女参政权运动的团体主要有两类:一类采取游说或请愿等和平运动方式;而另一类则不惜激进运动和暴力手段争取权利。
后者就是suffragette,尤指当时英国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 (WSPU)的成员,她们的领袖就是电影里梅姨饰演的Emmeline Pankhurst。
打酱油的梅姨来去匆匆地发表了振奋人心演讲,高喊“别说,去做” (Deeds not words),“We don't want to be law breakers, we want to be law makers.”,成员们高举手臂慷慨激昂,其中之一就是女主Maud Watts。
故事发生在1912年的英国伦敦,在那个女性没有参政权、声音受到蔑视、受到不平等对待、不受男性尊重的时代。
尤其是底层女性,逆来顺受地过着艰辛的生活。
电影中,Maud问直男癌丈夫“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将来我们有了女儿,她会过怎样的生活?
”,丈夫不假思索地说:“像你一样的生活”。
这种生活就是没有自主选择权的生活,就像她一样,底层出生,从小在洗衣厂做工,工时长薪水低,被雇主性侵敢怒却不敢言,嫁给同阶层的丈夫,蜗居小宅,工钱上交,履行着女人的天职“洗衣做饭带孩子”,就这样过一生当在国会作证被问“投票权对你有何意义?
”时,她说“我想也许,在这辈子,生活能有所不同。
”是的,她在想“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Maud心态的改变是有迹可循的。
其实一开始她并非suffragette,遇到暴乱抗争运动仓皇而逃,偶遇诊所里suffragette的集会并未参与,甚至第一次入狱被提审时她也强调 ”I’m not a suffragette”。
后来,生活所迫,政府所激,领袖鼓舞,同侪激励,她逐渐觉醒,有了改变的决心和勇气。
当撞见工友Violet才12岁的女儿被雇主性侵,她仿佛看见了过去的自己,屈辱、愤恨,却无能无力,也许,她该做点什么。
最初的转变,也许从阴差阳错地替Violet到国会提供证词开始。
当国会成员承诺考虑修改法案,她无疑是满腔期待,可后来却意识到骗局、被卷入抗争然后被捕。
当被释放回家时,丈夫让人心寒,他不关心妻子有没有受苦,只是劈头盖脸责怪她弃家庭于不顾,让自己蒙羞。
当她看到同事不惧暴力镇压勇敢反抗,当她被领袖的演讲激起满腔热情,当她协助领袖逃走再一次被捕,当她被丈夫扫地出门、被邻里和同事冷眼旁观,当她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儿子被收养却因自己没有监护权无能无力,当她又一次被雇主打压……她终于不再沉默,不再胆怯,她反击雇主、不惧政府威胁、拒绝拉拢。
终于,她选择了勇敢抗争,投入运动最前线,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suffragette。
她们炸邮筒,破坏电讯系统,炸政要官邸,被捕入狱,饱受折磨,绝食抗议。
当时政府担心她们会在狱中死亡,担心被抨击手染献血,就把食管插入绝食者鼻中,强迫进食。
此外政府还通过了“猫捉老鼠法案”(The Cat and Mouse Act),就是在绝食者濒临饿死边缘,特设她们出狱,待她们身体复元,再加以逮捕。
因为猫有先戏弄老鼠再将其杀死的习性,故名如此。
suffragette一次次入狱,不断地抗争。
最终,Emily冲入马场撞向国王的马匹,让国王和全世界震惊而关注她们的抗争。
Maud写信给拉拢威胁他的警官时说“我们是平等的,我的价值不比你多,也不比你少”。
是呀,如果像法国大革命说的“自由平等是天赋人权”,就应该受到平等对待,享受同等权利。
妇女参政、拥有投票权一点儿也不奇怪,就像工人阶级的男性也并非一开始就拥有投票权。
儿女和妻子也非丈夫的附属品,父母对儿女应有同等监护权利。
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步,的确应该做个守法的人,但如果立法有问题,应该先完善立法,然后遵纪守法。
有人说,那非要暴力运动吗?
其实她们不是没用过和平方式,最早是1832年众议员亨利·亨特(Henry Hunt)代表玛莉·史密斯(Mary Smith),向众议院呈交要求妇女参政权的请愿,到影片中的1912年,80年过去了。
之后1870-1884年,国会几乎每年都有就妇女参政权的辩论可是,一次次地和平请愿和游说,政府还是无动于衷。
还有人说,不能像甘地老爷子那样来个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吗?
理论上可以,也确实有人批评运动者开始过分集中在国会运动,忽视了动员全国各地群众支持的机会。
但看看电影中当时的环境,新闻媒体受政府控制,所谓的国会听证是形式主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实在是漫漫长路。
无论如何,我还是由衷地敬佩那些勇敢的suffragette,“虽千万人吾往矣”,她们勇于追求和维护应有的权利,不惧暴力压迫,甚至敢于流血牺牲。
而沉默的大多数,不是没有胆量和魄力,就是麻木不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又有什么立场去讥诮和奚落呢?
本片卡司十分强大,主演表演很棒,几个配角也相当出彩。
配乐也棒棒哒!
整部电影的基调沉重,虽无大起大落,却不觉冗长枯燥。
结局也非运动胜利的大煽情、更改法案的欢呼与喝彩,而是Emily葬礼的黑白与默哀。
然后就是黑幕,打出了一行行白字:1918年年满30岁女性拥有投票权1928年女性与男性有平等投票权利(年满21岁)然后就是其他国家女性获得投票权的年份…………1949 China……1949年至今,仍有许多沉痛和代价!
需要反思的何其多,需要完善的又何其多……前路漫漫,而我始终相信,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会变得更好!
因为总有人秉承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追寻着公平公正、爱与真理,“虽千万人吾往矣”。
然后来几个小八卦:1.扮演Maud工友Violet的Anne-Marie Duff 是一美James McAvoy的太太,姐弟恋哦~2.1912年妇女争取选举权的运动愈演愈烈,当时的首相H. H. Asquith差点儿让步,却在签署文件前临时反悔,Edith打破他办公室的窗户表示抗议。
有意思的是,电影里Edith 的扮演者Helena Bonham Carter竟然是H. H. Asquith的great-granddaughter。
3.电影中并未出现首相H. H. Asquith,而出现了当时的内阁大臣劳合乔治 (David Lloyd George), 就是历史课本里的那个后来当上英国首相,控制巴黎和会的三巨头之一,另外两个是克里蒙梭和威尔逊。
对了,会议还是那个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来着。
rather be a rebel than a slave
小姐,妇女选举权力量就在你手里。
对我们女人来说永远都是那么艰辛,我们必须尽我们所能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
你想我尊重法律,那就让法律变得值得尊重。
——选举权对你有什么意义,瓦特夫人?
——我从来没想过我们会得到选举权,所以我从来没想过有什么意义。
——那你为什么在这里?
——有一种想法,我们也许这辈子有其他的生活方式。
这是我从来没试过的。
我的母亲在我小时候我很少见到她,她日夜工作为了我得到跟我兄弟一样的教育而奋斗。
但没有牺牲就没有教育。
我们在争取一个时代每个小女孩诞生到这世界上,都会有跟她兄弟有平等的机会。
永远都不要低估我们女人的力量,去定义我们自己的命运。
我们不想成为违法者,我们想成为立法者。
战斗吧,你们每个人都有你们自己的方式。
你告诉我没有人会听像我这样的女孩说话,我不能再允许这样了。
我一生都没被尊重过,听从男人的指挥。
我现在更明白了,我的价值不多,但也不比你少。
潘克赫斯特夫人说过,如果男人争取他们的自由是对的,那女人争取她们的也是对的。
——暴力是无法理解的,这会让无罪变成有罪。
是什么给你权利去拿那个女人的命去冒险?
——是什么给你权利去站在骚乱的中间?
看着妇女被打而什么也不做?
你是个伪君子。
——我维护法律。
——法律没有任何意义,我在制定法律时没有发言权。
——这是借口。
——这是我们的所有。
我们砸窗户,我们烧东西,因为战争是男人会聆听的唯一语言。
因为你们打击我们和背叛我们,没有留下任何余地。
——没有留下任何余地,只能阻止你。
——你要怎么做?
把我们都锁上吗?
每个家庭都有我们,我们是半人类,你无法阻止我们全部人。
——你在这结束前,可能会送掉你的命。
——而我们会赢。
“Are you suffragter?
”电影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英国,我们可能已经忘记了女性获得与男性同等的选举权不过百年、或是几十年又或是至今仍然有许多地区与国家女性并没有选举权。
电影的结尾并没有看到女主角莫德如何获得初步的胜利,而是她经历同胞牺牲后又keep fighting,这必然是一条漫长的斗争之路。
电影播放完后是以时间顺序展示了女性获取平等选取权的国家名单,第一个是1918年的英国,最后一个是2015年电影上映同年的阿拉伯。
电影从一个普通女工人的视角出发,描绘她如何成为一个妇女参政论者。
几十年的和平斗争并没有获得任何进展,于是暴力行动便开始,砸烂橱窗、炸邮筒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莫德也渐渐开始好奇,去听集会、偶然一次代表工会发言、后来被捕关进监狱、不被丈夫理解、受到其他邻里(包括其他女性)的鄙视、再被监禁绝食被灌等等。
负责这次骚乱行动的当权者也深知如何对付她们,“让她们的丈夫去处理。
”莫德最开始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妇女参政论者,但是在经历了几次事件后她变得也来越坚定。
看到工厂里14岁的女工被老板性骚扰、看到当权者声称听取妇女声音的虚伪欺骗、看到警察对集会中的妇女暴力相待,甚至自己的丈夫深知作为一个男性、一个既得利益的权力拥有者能够在法律上决定自己孩子的归属权,以此要挟她。
警长原先想从看似柔弱、新进的莫德下手,策反她做叛徒,但莫德给警长的回信,可以说是作为一个妇女参政论者最为坚定的宣言。
“我终究还是一个妇女参政论者。
你曾说,没人会听我这样的女人说话。
我已经忍不下去了。
我的一生都在找照男人的指示活着,我现在想得更清楚了。
我的价值与你相等,潘克赫斯特夫人曾说过,如果男人为自由而斗争是正确的,那么女性亦然。
如果法律说我无权看儿子,我就要斗争,去改变法律。
我们两个都是行进在各自道路上的战士,我们都为了各自的事业而斗争。
我不会背叛我自己,你会吗?
如果你认为我会,那么你就错了。
”莫德与警长在监狱里的对话同样具有冲突性,是莫德唯一一次的情绪爆发。
——“谁给了你权利在慌乱之中看着女性被殴打却袖手旁观?
你这个伪君子。
”“我坚持法律。
”——“对我来说法律没有任何意义。
制定法律并没有考虑我的意见。
我们打破了窗户、我们烧了东西,因为战争是男性唯一会听的语言。
因为你们已经打击了我们,背叛了我们。
除此别无他法。
”“那我们只能阻止你们。
”——“你要干什么?
把我们都锁起来吗?
我们存在于每一个家庭,我们占据人类种族的一半,你无法阻止我们所有人。
”在那个年代女性被认为是她们父亲、兄弟、丈夫的附属财产,她们没有足够的大脑和理智,她们是歇斯底里的,以此否定她们应有选举权。
开篇的旁白便是男性声称“一旦给了她们选举权,妇女随后要求能够当选议员、内阁成员、法官。
”正好前一天看了《鲁斯·巴德·金斯伯格》,美国历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的传记电影。
传记开头RGB自己声称所做事业目标:“All I ask of our brethren is that they will take their feet from off our necks”该片便是讲述了notorious RGB在70年代为女权事业作出的种种努力,尤其是在法律与观念上《参政妇女论者》中的有一句关于法律制定的台词,令人印象深刻。
“你要我尊重法律吗?
那就把法律制定的可尊可敬。
”从法律上的认可到选举权、同工同酬、同等的福利、平等的入学机会等等,当然现在仍然有许多的不平等,或是隐性的或是直白的。
RGB的孙女在哈佛法学院,直至2018年这一届,法学院的学生性别比才达到平衡。
而在RGB当年,法学院的女生屈指可数,而毕业后的女性更是不可能被法律行业接受的。
可以说许多我们现在认为理所应当的right or power是前人想都不敢想的。
《参政妇女论者》这部电影中的男性角色是如何的呢?
既有想着镇压的当权者,也有在身边沉默不阻拦她们的丈夫,当然大部分是的男性所发出的声音是讥讽、嘲笑、蔑视与侮辱。
尽管这部电影所描述的是一百年前的历史,但是那些拥有权力不自知或明知的既得利益者(男性)他们嘲讽的嘴脸确是如此熟悉。
他们嘲讽你为田园女权,以此否定你诉求的正当合理性,你要求平等的权利,他们便觉得你们要反过来压迫他们。
How dare you?
而三八妇女节本应纪念歌颂这些为女性权益奋斗的fighter,但是国内反而过起了三七女生节,甚至出现各种低俗的调侃段子、挂在学校里侮辱性的横幅,但凡了解一点女性斗争的历史,又能够笑得出声吗?
"Are you suffragette?
""Yes,I am."
1913年6月8日,妇女参政论者埃米莉·怀尔丁·戴维森(Emily Wilding Davison) 冲进埃普索姆德比赛马比赛的赛道,拽住乔治五世的缰绳,被正在全速奔跑的赛马撞翻,四天后死亡。
此事一出,举世哗然。
英国女权运动影响力最大的领袖之一,埃米琳·潘科赫斯特(Emmeline Pankhurst),称她是“我们当中最勇敢的战士之一。
”这起蓄意的公众事件是对1906年自由党重新上台执政以及首相阿斯奎斯的傲慢态度的回应,在国际社会上博得了足够多的关注。
埃米莉·怀尔丁·戴维森(Emily Wilding Davison) 英国的女权运动,最早可追溯到布尔战争时埃米莉·霍布豪斯(Emily Hobhouse)创立的“南非妇女儿童救难基金会”,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民间女性对国内政坛产生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影响。
霍布豪斯在南非与总督米尔纳周旋、在国内与劳合·乔治发表反战演说,她甚至还在南非结识了当时是个律师的莫罕达斯·甘地,并为后者的非暴力信条深深折服。
不过,论及英国史上最伟大的女权领袖,潘科赫斯特家族是一座绕不开的大山。
潘科赫斯特一家:埃米琳·潘科赫斯特(左)、克里斯特布尔·潘科赫斯特(中)、西尔维娅·潘科赫斯特(右)作为家族的领袖和核心人物,埃米琳·潘科赫斯特1858年在曼彻斯特出生,40岁那年成为寡妇。
她的丈夫去世后,潘科赫斯特发觉自己突然要孤身面对还不完的债款还有嗷嗷待哺的四个孩子,她靠在曼彻斯特某工人社区作生死登记员谋生,而这份工作使她接触到了许多可怜的妇女,这在她的脑海中埋下了平权的种子。
她在后来的自传中写道:“我开始思考为妇女争取投票权,这不仅是权利,更是迫切需要。
”1903年埃米琳创立了妇女社会与政治联盟(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并规定只有妇女才能获准入会。
埃米琳·潘科赫斯特有两个同样使当局烦恼的女儿,大女儿克里斯特布尔·潘科赫斯特(Christabel Pankhurst)一直是母亲的忠诚盟友,她的气质同母亲一般高雅,并策划了WSPU的一系列暴力活动。
妹妹西尔维娅·潘科赫斯特(Sylvia Pankhurst)在政见上则与姐姐和母亲很不合,她不仅反感母亲的暴力行动,还在后来的一战中彻底与母亲决裂。
潘科赫斯特家族在公开场合通常身着WSPU主题颜色的服装:绿色、紫色和白色混杂的裙子,这几种颜色分别代表了纯洁、希望与尊严——妇女联盟的美好理想。
战前,规模更大的妇女权益团体——比如,夏洛特·德斯帕德(有意思的是,这位反战者、社会主义者和妇女参政论者同时也是一战前期英国远征军总司令约翰·弗伦奇爵士的姐姐)支持的名为“ILP”的左翼独立工党——通过更大规模地参与英国政治运动为妇女争取了更大的长期效益,但热衷于激进暴动的潘科赫斯特一家拒绝与其合作,主要原因是WSPU不支持任何党派的男性议会候选人。
为了与之分庭抗礼,德斯帕德在1907年9月组成了“妇女自由联盟”,并于次年在全国发展了53个支部。
仅仅到目前为止,女权运动和欧洲的和平事业看起来都过于顺利。
西尔维娅1906年与独立工党的领袖詹姆斯·基尔·哈迪(James Keir Hardie)坠入爱河。
此前,哈迪1904年在阿姆斯特丹出席第二国际代表大会,他目睹了俄国与日本代表的拥抱,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时日俄战争激战正酣。
后来的哥本哈根代表大会上,哈迪在法国人让·饶勒斯的支持下提议,一旦全面战争爆发,所有国家的工人们应立即宣布罢工。
第二国际拥有超过30个会员国,每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欧洲各地的工人都会涌上街头举行游行。
德国的社会民主党一直是议会第一大党,其党员中的女性占比之大曾令基尔·哈迪咋舌。
在美国,乘“红色特快”列车进行巡回演说的尤金·V.德布斯赢得了90万张选票。
下一次全面战争貌似离世界还很远,让·饶勒斯口中“自由地散步、歌唱与展开沉思”的乌托邦看起来触手可及。
詹姆斯·基尔·哈迪(James Keir Hardie)当1914年的初夏降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俄国无政府主义和弗里德里希·尼采的狂热追随者——扣下了手枪扳机,打中了斐迪南大公的颈动脉。
他没能预见的是,他也打中了欧洲由爱德华七世小心翼翼维持的外交平衡。
和平主义者嗅到了空气中令人不安的味道,他们做出了开战前最后一次挣扎。
布鲁塞尔的“民众之家”迎来了哈迪、饶勒斯、德国的罗莎·卢森堡和其他国家的社会党同志。
7月28日奥匈帝国宣战当晚,饶勒斯在愤怒的比利时工人面前挽着德国社民党主席胡戈·哈泽(Hugo Haase)的胳膊怒吼,七千多名民众涌向街头,他们高唱《国际歌》,“向战争开战!
”的口号回荡在布鲁塞尔的大街小巷。
他们没能阻止战争。
德皇七月底正式宣战,同日法国下达动员令,尼古拉二世也已经下达战争动员……和平主义的泡沫破灭了,引用几段历史学家芭芭拉·图奇曼对开战前夕几乎是涌动的狂热情绪的描写:在比利时,阿尔贝国王发表过斗志昂扬的演说后,“街头巷尾热情高涨,如痴似狂。
一向为人瞧不起的军队现在成了英雄。
人们高呼:打到德国佬!
处死杀人犯!
比利时独立万岁!
”;在巴黎,林荫大道上行进的志愿军纷纷打出自己的横幅“卢森堡人绝不做德国人!
”“罗马尼亚忠于自己的拉丁裔母亲!
”“意大利的自由是法国人的鲜血换来的!
”“西班牙和法国亲如姊妹!
”“英国人愿为法兰西而战!
”“希腊人热爱法兰西!
”“巴黎的斯堪的纳维亚人!
”“斯拉夫民族和法兰西站在一起!
”“拉丁美洲人誓死捍卫拉丁美洲文化的母亲!
”“阿尔萨斯人打回老家去!
”;在柏林,帝国国会议员们齐聚一堂,德皇站在首相边“提高嗓门宣布:从今日起,我不承认党派,只承认德国人!
然后要求各党派领袖,如果同意他的意见,就上前握他的手。
……所有领袖都从命不误,与此同时,在场的其他人爆发出一阵欣喜若狂的欢呼声。
”
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一世基尔·哈迪仍然没有放弃,他在周末的反战集会上吼道:“你们与德国人无冤无仇!
德国工人与他们的法国同志也无冤无仇……有人告诉我说,是国际条约让我们不得不宣战。
条约又是谁起草的?
条约里根本没有人民的意见!
”他可能要失望了。
前几周还宣称全世界工人联合起来的德国社民党作了表率:111位参与战争贷款投票的社民党代表中仅有14人投了反对票;法国当局原本还在担心反战者掀起的和平主义运动会威胁预备役人员质量,结果只有1.5%的人没有出现,法国政府起草的颠覆分子名单上有80%都进了部队服役;在另一场哈迪参与的集会上,人数远比反战者多的人群高唱《不列颠万岁》,最终集会被迫解散。
向战争低头的不止他们。
开战后不久,埃米琳·潘科赫斯特和克里斯特布尔·潘科赫斯特在政治态度上作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她们仍然呼吁妇女平权,却也在号召年轻人走向战场。
埃米琳向WSPU下令:终止一切活动;新一期的《妇女参政论者》取消发行;潘科赫斯特母女甚至开始发行军国主义杂志《不列颠尼亚》。
她们的种种有利于战局的行为博得了当局的青睐,最终还拨专款给她们用以组织活动。
就是在这时,仍在积极反战的西尔维娅彻底与母亲和姐姐切断了联络。
在听过一次母亲为战争造势的演讲后,西尔维娅沮丧地写道“我心情悲痛地听着她的讲话,然后下定决心,一定要加紧为和平事业著书立言。
”她用行动印证了她的许诺:超过一百名英国妇女在西尔维娅的组织下向德奥两国的妇女寄出联名信,信中提到“让我们不要忘记那些曾将我们紧密联结在一起的痛苦过去……我们必须一起推动和平的到来……在这令人悲痛的时刻,我们就是你的姐妹。
”欧洲不乏像西尔维娅和哈迪一样不忘初心的和平主义者:饶勒斯险些被沙文主义者砸死;罗莎·卢森堡在国内不停地组织和平集会;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为玛格丽特·霍布豪斯写了代笔信《我要上诉》,控诉战争的无理和愚蠢;埃米莉·霍布豪斯参加了1916年在瑞士召开的民间和平会议,她甚至孤身会见了德国外交大臣戈特利布·冯·贾高,幻想着自己在布尔战争时的胜利能够重现;艾丽丝·惠尔登被污蔑锒铛入狱后呼出绝唱:“世界就是我的国。
”沙俄的临时政府被推翻后,欢欣鼓舞的伯特兰·罗素写道:“因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信念,这个国家正有一千多人身陷囹圄……如今,那些在世界一片黑暗之时被迫开始战斗的人已经意识到……这个世界再也不像过去那样黑暗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获得的新的喜悦与希望,狱中的他们也感受得到。
”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这种种过后,埃米琳·潘科赫斯特和她的大女儿就真的不可理喻吗——并不见得。
她们或许怂恿了数十万英国青年奔赴战场,但她们的女权事业从未停息,在获得政府默许后,英国的女权事业可以称得上是急转直上。
劳合·乔治曾派遣克里斯特布尔·潘科赫斯特前往革命后的俄国。
在彼得格勒,克里斯特布尔见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女军长及其带领的女兵团,时年25周岁的玛丽亚·波琪卡丽娃(Maria Bochkareva)组建了“黑寡妇营”,这支部队曾成功占领数座德军战壕。
时至今日,我们不免反问,如果没有潘科赫斯特母女突然转向战争的决心,英国政府能在战争结束后宽宏大量地赋予妇女投票权吗?
如果没有潘科赫斯特和政府取得的国际声誉,战后德、奥、法、美还能在短时间内赋予女性普选权吗?
这些答案都是不可知的。
但唯一肯定的是,时至今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想仍然还只是个理想,偏见和迫害从未消除。
和平从来都只是泡沫。
1928年的一天——这一年大战中的英军指挥官道格拉斯·黑格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埃米琳·潘科赫斯特的棺椁被超过10000名她的追随者包围,她死在了自己的家乡。
克里斯特布尔·潘科赫斯特在战后来到了美国,并将余生都投入到了宗教工作中,最终于1958年在圣莫妮卡去世。
西尔维娅·潘科赫斯特余生在埃塞俄比亚度过,她被海尔·塞拉西一世授予了各式勋章,并最终于1960年在亚的斯亚贝巴去世。
今天早上我在翻译一篇文章,原文在这里,中译用做比赛的素材是经过删减的。
本人作为一个铁血女权主义者,看了那篇文章的措辞,就很头大。
明明是讨论女权的作品,却提到了男权……男权?
是权力的权吗?
文章里说男女都有可能遭遇不平等。
好吧,从概率上来讲,成立,但是事实是一直无法得到正当实现的是妇女的权利。
举个例子,《妇女参政论者》通篇讨论的就是妇女的选举权,妇女的政治权利。
其中也涉及到了一些别的权利,比如夫妻离异后孩子的归属问题——主人公莫德被丈夫逐出家门后,被剥夺了探视权,在儿子的生日当天回家为其庆祝,却得知丈夫因无力行使监护权,给小乔治联系了领养家庭。
宁可把孩子送人都不把孩子还给妈妈。
我上高中的时候班级里排演过一次《赵氏孤儿》。
其中有一幕就是公孙杵臼提议把程婴的孩子和赵氏孤儿进行掉包。
程婴夫人哭着质问丈夫,还记不记得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他又是亲又是抱,爱不释手,而今,怎么狠心?
程婴最后面对妻子发出的“他是我们的孩子,不是英雄”的嘶吼时,还是一把夺过孩子,与同僚冲出家门,只留下被推搡在地的母亲低低地哭泣。
这一幕的剧本是由一位悲天悯人的女生亲自操刀的,很显然只有女生才有能力写出这样的剧本,男生写的剧本都是打戏……拜托,打戏要写什么啊?
不过说句题外话,女性被家庭事务拖累,到头来女性还要为男性执行家庭事务的无能买单……太讽刺了,所以第一性到底有什么用?
除了有penis会播种是不是就毫无用途了,生育对地球造成了过多的负担,我认为这一个用途也是消极的。
男性角色这部电影里的角色刻画我认为很不赖。
我就选乔治、桑尼、洗衣厂厂主三个为例。
乔治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小男孩,很典型地象征了尚未被父权制污染的新生命——在这个阶段,无论是女孩还是男孩都不太可能呈现出过多的gender antagonism。
莫德固然恨父权制,但她不可能把这种情绪投射在儿子身上,因为这个小男孩尚未长成父权制的一块砖,如他爸。
桑尼和洗衣厂厂主都是男权的既得利益者,差别在于前者消极作恶,后者积极作恶。
积极指洗衣厂厂主剥削女劳工,性骚扰女员工。
桑尼虽然没有这么令人发指穷凶极恶的行为,但是他享受了社会给他的男性特权,如较高的工资,如有妻子提供家务劳动,然而他无视女性境况,并在妻子成为妇女参政论者后将其逐出家门。
妻子的安全是不重要的,邻里的目光是重要的。
在他眼中妻子不过是一个仆人,当她提供的价值(生育、劳动……)不够抵消她带来的问题时,她就是一个可以肆意丢弃的东西。
很遗憾,桑尼不是一个人,从执法者要求少费力气把妇女参政论者关进监狱就可以看出,那个时代或这个时代,父权制多的是消极拥趸——“让她们的丈夫来收拾她们吧”。
看到了吗?
男权,男人的权利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保障,还差什么呢?
差不够更充分的保障吗?
bullshit然后女权只是有一点提议就要被慌里慌张地安抚并娇声娇气地辩解说:“呀,我们想说的不是女权,是‘平权’。
”鸭子,早上翻译的那篇文章还是所谓国际组织文件翻译大赛的用稿。
知道么,这样的东西我不屑翻译因为我怕外国人看了会以为我在乳化。
写的什么东西,就跟吉克隽逸在UN发言说我们不应该主张女权我们应该主张平权一样。
可是拜托,人家只是个娱乐明星,所以可能政治素养不够,但是专门搞政治工作的刊物为了一个政治正确搞一个政治不正确还有以此为彩头吸引马儿们狂奔……鸭子,金斯伯格的那句引用(“男权和女权……”)根本不是RBG说过的话,明明是一个在RBG去世后蹭热度的公众号里面作者自己写的,以讹传讹就被传成中国特色RBG名言了。
还刊在中国propaganda部门主办的杂志里……还要求人翻译……最讽刺的是,RBG对莫里茨案这类性别刻板印象损害男性权益的选择,只是出于联邦法官们眼里只看得到男性权益受损,看不到女性权益受损。
这个战略就像“我们为了妇女参政权已经和平抗议了几十年,但没办法男人只看得到暴力”一样,可是你能去宣扬暴力吗?
更何况,不是说男人只看得到暴力,是男人不希望自己的财产权、人身安全在暴力中遭到毁坏(毕竟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对女性行使暴力),就像男人不希望假如自己的妻子是军官,那么自己无法得到作为遗孀的相应权利一样。
男,是世界上最自私的物种了。
气得我打开了《妇女参政论者》洗眼睛。
从什么时候开始“女权”成了污名?
哦,从电影与现实来看,一直都是,但是你知道吗,有些人眼里的污名也许是另一些人眼里的美名。
昨天和亲友聊天说到“当女权主义者这种事儿没必要搞深柜”。
起因是说起之后的德育分同学互评,她说自己作为女权主义者肯定要被打不及格了。
我想起来我最早认识女权主义是在本科阶段,虽然我高中就很叛逆,但是并没有自认为是feminist。
直到我进入大学,因为我一直都很想保研,所以尤其关注优秀师姐的经历,当年大四绩点第一的学姐的保研经验贴里放了她的照片,她穿着一件T恤,上面写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那个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成为女权主义者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优秀自信勇敢无畏。
C’mon, that’s why 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凯瑞·穆里根早期的角色是《傲慢与偏见》里的Kitty,《成长教育》里的女学生,这样甜美但不讨喜的角色,多少有点silly。
但是到了职业生涯成熟期她的选本标准风格明显地蹿到了女权主义道路上,只从《妇女参政论者》来看当然是偶然,可是再加上《前程似锦的女孩》,和她现在在演的生产后重返职场的角色,无疑在一个名气更盛更富话语权的当打之年,她拥有了更强势更自由的选角标准。
这当然不会给她带来任何戏路上的限制,(很明显Maud Watts和Cassandra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物),只会让她更具有标志性,更容易被观众记住。
而电影中饰演领导人的梅姨,因为多次出演英国领导人(上一回是《铁娘子:坚固柔情》),导致我都快忘了她是美国人了。
梅姨的演艺生涯硕果累累,仔细看也会发现有些作品有很明显的女权色彩,我比较熟悉的是《金色豪门》。
这部电影改变自智利作家伊莎贝·阿连德的处女作《幽灵之家》(La casa de los espiritus)。
电影叫The House of the Spirits,中译那个标题怎么想的我真是不理解……阿连德是很典型的女权主义作家,笔下虚构文学中有大量独立自强的女性形象,在她的非虚构文学中也很关注类似依赖性理论、人类脆弱性的命题,她最新的作品The Soul of a Woman (Mujeres del alma mía)直接复盘了自己的女权主义倾向起因于生命中的女性。
梅姨在《金色豪门》中演的Clara被家暴后直接表示这辈子不会再跟丈夫说一句话并连夜搬回娘家,还鼓励女儿不要顾及父亲的管教勇敢追求爱情。
以上,就是我想说的全部了,希望这次评论不要又跟El inocente那回一样直接移除,了。
主演是穆里根,梅姨就出来一小段。
片子结构挺简单的,我觉得意义大于形式。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虽然有一些警察殴打抗议者的镜头,片子里男性对女性的直接暴力其实不多,对女性的控制手段更多的是羞辱:入狱时脱光抗议者的衣服,用警车押送女主回家交给她丈夫,在报上刊登照片,同事避女主如瘟疫,丈夫把妻子赶出家门,禁止她探视孩子,等等。
这片子里的女性被殴打,血流满面,大哭,挣扎,绝食,以命相搏,而相对应的是衣冠楚楚高视阔步的男人们,因处于权力的绝对优势而从容不迫,甚至鲜少高声嘶吼。
这种对比最终由Emily向奔马纵身一跃推至最高点。
弱者如能以血唤醒世界,竟然已是最好的结局。
因为国内没引进也没有网站有这部影片,无奈之下只得去迅雷下,坑爹的迅雷坑死老子了!
看到六十分钟,因为缓冲不下来,也只看到这里,剧情大致能推测到,等以后有片源或者有网站引进再重看。
凡革命,皆有鲜血,皆有牺牲。
我们现在所有享受的权利,都是前人争取来的很难相信一百年前英国女人没有投票权,而五十年前甚至还在争取男女薪水平等这种歧视到现在都没有消失,甚至有人试图让历史倒行逆施,让女人回归家庭,以相夫教子、传宗接代为己任。
不!
不可能!
休想!
只想送这些人两个字:做梦!
不管是高官也好,贫民也好,不管是男人也好,不管是女人也好我反对任何形式的性别歧视!
我们拥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有尊严的活在这世界上,以自己喜欢的样子。
摘抄了几段,发到这里吧我们必须尽我们所能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
你想让我尊重法律,那就让法律变得值得尊重。
Q:你是女权主义者吗?
A:是的,但我认为自己更像一个战士是行动而不是话语会给我们选举权Q:选举权对你们来说有什么用?
A:我从来没想过我们会得到选举权,所以我从来没想过有什么意义Q:那你为什么在这里?
A:有一种想法,我们也许,这辈子有其他的生活方式Q:如果你得到选举权又怎样?
A:会行使我的权利,和你做一样的事。
Q:如果我们有个女儿,你会给她取什么名字?
A:玛格丽特,我母亲的名字Q:她会过什么生活?
A:和你一样的生活————以下是女主参加女权活动,当时一个政府官员让她当间谍,汇报所有知道的情况,许诺说她不必受监禁之苦,女主的回信亲爱的斯蒂德先生:我考虑了你的提议,但是我必须拒绝,毕竟我是个女权主义者。
你告诉我没有人会听像我这样的女孩说话,我不能再允许这样了。
我一生都没有被人尊重过,听从男人指挥,我现在更明白了,我的价值不多,但也不比你少。
潘克赫斯特夫人曾说,“如果男人争取他们的自由是对的,那女人争取他们的也是对的。
”如果法律说我不能见我儿子,我们争取改变法律。
我们都是我们自己道路上的一个士兵,都为了我们的事业在战斗。
我不会背叛我自己,你会背叛你吗?
如果你以为我会,你就看错我了。
你最真诚的,瓦特·莫德————世界上不分性别,只有甘愿接受不公的人。
————以下为潘克赫斯特夫人的演讲:我们在争取一个时代,女个小女孩诞生到这个世界上,都会有跟她兄弟平等的机会,永远都不要低估我们女人的力量,去定义我们自己的命运。
我们不想成为违法者,我们想成为立法者。
战斗吧,你们每个人都有你们自己的方式,你们那些能攻击有特性的神圣偶像的,尽管去做。
我们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只能挑战这个政府。
如果我们必须去监狱才能得到选举权,那就让它成为政府的窗口。
打破的不应该是女人的身体。
我煽动了这次会议,和所有英国的女人去反抗。
我宁愿做一个反叛者,也不愿做奴隶。
绝不投降!
永远都不要投降,永远都不放弃斗争!
去年在曼彻斯特多处看到埃米琳·潘克赫斯特(1858-1928)的雕像或画像,就明白潘克赫斯特在曼城人心中的英雄地位。
Emmeline Goulden于1858年7月14日出生于曼彻斯特一个有着激进政治传统的家庭。
这个家庭政治活跃,祖父曾目睹了1819年的彼得洛大屠杀,她的祖母曾参与反玉米联盟,她的父母都是争取妇女选举权运动的支持者,父亲一直对政治改革充满热情。
1879年,她嫁给了理查德·潘克赫斯特(Richard Pankhurst),他是一名律师,也是妇女选举权运动的支持者。
他是1870年和1882年《已婚妇女财产法案》的作者,该法案允许妇女保留婚前和婚后获得的收入或财产。
他在1898年的去世对艾美琳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1880年曼彻斯特这座老工业城市爆发了最大规模的妇女游行,潘克赫斯特为首的女性集结在自由贸易广场大示威时,非常强烈地表达这样一种观念:“所有抛弃妇女,构成对妇女最大伤害。
如不公平的法律、教育、工作 等因素只有通过妇女选举权才能解决。
”潘克赫斯特家族与争取投票权的激进运动有密切联系。
1903年,埃米琳·潘克赫斯特和其他人,对缺乏进展感到沮丧,决定采取更直接的行动,并成立了妇女社会和政治联盟(WSPU),口号是“要行动,不要言辞。
”潘克赫斯特向下议院递交请愿书被捕,女性参政者们将自己的手铐在唐宁街的栏杆上。
年WSPU组织直到1918年解散。
在她的领导下,WSPU是一个高度组织性的组织,和其他成员一样,她被监禁并进行绝食抗议。
妇女保护联盟的成员只限于妇女。
Emmeline Pankhurst的女儿,Christabel, Sylvia和Adela都是忠诚的成员。
WPSU的成员决心通过任何手段获得妇女的投票权,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有时甚至是以暴力手段。
他们认为,和平战术的影响似乎已经用尽,需要一种不同的、更彻底的办法。
起初,WSPU的策略是制造混乱和一些非暴力反抗,比如1908年10月对议会的“冲击”,当时它鼓励公众加入他们,试图入侵下议院。
然而,由于缺乏政府行动,西太平洋保护联盟采取了更多的暴力行为,包括袭击财产和违法行为,导致监禁和绝食抗议。
这些策略引起了人们对争取妇女投票权运动的极大关注。
并不是所有争取妇女投票权的人都支持军事行动。
温和的妇女组织,如由米莉森·福西特领导的全国妇女选举权协会联盟(NUWSS),在建立法律和宪法上对妇女选举权的支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她们的贡献往往被争取妇女参政权者高调的行动所掩盖。
1914年战争爆发后,这段战斗时期突然结束,埃米琳把精力转向支持战争。
1918年,《人民代表法案》赋予30岁以上妇女投票权。
1928年6月14日,在女性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投票权(21岁时)后不久,Emmeline去世。
2.5 明星标签贴到手软,讲真我觉得只有Helena Bonham Carter和Brendan Gleeson演得还算样;Carey Mulligan只有和孩子分别的那个地方演得顺当。
“战争是男人唯一能听懂的语言”,感谢这些为了女人而奋斗的战士们。
还不错 剧本很细腻
完全可以拍的更好啊这么好的题材
但是我们不能对桌上的剩菜残羹心存感激,若不能求得一席,那就把桌子掀了。
导演本意应该是想拍一个Maud从普通女工、主妇、女权小白到妇女参政论者的成长故事 遗憾的是 焦点被过多地放在了家庭、社会压力下女性争取政治权利所受到的白眼和伤害上 导致一切行动都是应激措施 所有行为动机都是本能反应 传递出的价值观便是:只有危机足够近甚至自己成为受害者才会催生反抗 女权主义先驱们因她们的伤痕而熠熠发光 但我相信女权主义之所以发展活跃至今跟先驱们破坏性背后的思想、谋略和胆识密不可分 比起小白进化记 对Violet和Edith这些人深入挖掘 了解她们意识的源流演变也许是更好的进入方式
从电影上来说其实比较无聊,故事性不强,节奏沉闷。电影先在几个层面展现女性地位的低微:工资少,从夫,没有对孩子的权利,没有投票权等等。然后,女权联盟就争取女性投票权发起运动,不过运动都极为激进,所以也有入狱的情况。最大的不懂是,怎么引起关注就能获得投票权了呢,这中间至少还有一万步!
看之前没想到是一部如此暴烈决绝而力量磅礴的电影,女性抗争的百年血泪被浓缩在短短的不到两个小时之内,台词字字珠玑,实在震撼!
1.宁愿做一个反叛者也不愿作奴隶。2.她说:我听到脚步声,一千次,上万,和百万次,而且他们向这边走来。 那是跟随你的脚步。3.性别的主题总是联系着历史,阶级,种族以及世界上种种不平等的结构化过程——戴锦华。
哭死了。不打五星对不起女权先驱,对不起自己。前些日子女同事好心提醒,不要总在朋友圈公开谈论女权。我理解,不诧异。但女权不是邪教,不崇尚女尊、争夺绝对化的女利,何需隐瞒?会遭打压、排挤、嫌弃?还是得罪几枚直男癌?如果一个地方需要压抑真实属性才能活下去,那它可能压根并不适于长期生存。
拍得比较克制,实际情况应该更难。
没看懂
装腔作势,惺惺作态
有点散
主人公的身份与主题有点格格不入,为虚无缥缈的idea抛家弃子日日暴动,显得该组织全在于洗脑。梅姨打的酱油演讲毫无说服力
剧情很没用说服力,女主角遇到的都是阶级问题,怎么就扯到女权上来了??
Carey Mulligan脱胎换骨...
人物薄弱,故事惨淡,没有重点,扑街有因。 4.8
三星半
本来以为有多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