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美好的校园开始 到最后黑白落寞的收场 从“折纸时代”“青木时代”到“刺金时代”再到“灵魂的尽头”在细节处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顾里将走向生命尽头时 对姐妹们的一长段独白 这时 她不再是那个高傲的女王 而是一个感性的姑娘 这段长达数分钟的独白 丝毫没有让观众看到坐不住 句句发于肺腑心声 让不少观众随之泪下 没有人能永远青春 但永远有人正青春着 时代姐妹花最后付之一炬 也恰把她们永远定格在最美好的年华 可以说“灵魂的尽头”为《小时代》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每部《小时代》的上映都会迎来一阵铺天盖地的谩骂,这些年来,仿佛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然而即便有再多的人去骂它,票房的增长曲线也还是要比A股的牛市来得靠谱。
作为一部纯粹的商业电影,《小时代》在两极分化的争议声中成长,顶着世纪烂片的帽子,却开拓出了内地青少年电影的广阔市场,并且伴随着第四部的上映,展现出了其长期培育出的IP价值。
说它烂,除了可以把自己与所谓的“脑残粉”区分开外,还真想不出有啥实际的卵用。
其实纯粹地从影片本身来讲,《小时代》也很难算是一部大烂片。
那些说这部电影烂的人,我一直很好奇他们在比较时所选择的参照物是什么。
放在国外,这也就是一部类似《暮光之城》这样的青少年颜值片,它所能挑战的范围,也仅限于那些青少年电影而已。
而青少年片本身就是一个小众的类型。
《小时代4》可以在国内运做成现象级的商业大片,从类型突破的角度来讲,早已是业界公认的成功。
其次,从《小时代4》的故事来讲,它一如既往地延续了影片的一贯的友情主题,几位主人公之间的感情线始终都是推进整个系列前进的核心动力,虽然有些桥段的确狗血,但这种狗血的段落也一直普遍存在于所有的同类电影之中。
要知道,在一个不允许有吸血鬼、黑帮、杀戮等元素发生在青少年的文化环境中,也确实很难要求编剧在男女撕逼段落之外,还能给他们设计出别的花样来。
至于一直被诟病的拜金,这只能说是仁者见仁的事了。
从第一部开始,友情与奋斗的主题就高于物质,在随后的几部里也没有感觉到影片在价值观引导上有啥偏颇。
有的人天生就是富二代,腰缠万贯;有的人虽然家境贫穷,却也能有富二代挚友。
在影片中,友情的深浅与财富的多少始终没有半点关系,在《小时代4》中更是进一步对友情进行了升华,传递出了满满的正能量——有再多的钱,也敌不过好友间的那份情谊。
在视听效果上,郭敬明也的确很能抓住目标受众的心。
从服饰到布景,各个方面都展现出了一种接地气的华丽。
不像很多动辄号称投资上千万的电影,从画面上都无法判断钱花到哪里去了;《小时代4》以及之前每一部的投资成本都是实打实可以用眼睛看出来的。
先不说郭敬明对于奢侈品的迷恋是否值得提倡,但至少这也算是一种制作者的诚意,也比某些剧组在七浦路买山寨名牌做道具来得专业。
毕竟仿品与正品在质感上的差异,在镜头与灯光下的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
很多90后说这是他们所向往的青春。
我相信他们所向往的,一定不是影片中流于表面的浮华,以及上海的纸醉金迷,他们所迷恋的,必定是影片中那几个姑娘之间的真挚情谊,以及为了梦想和生活所努力付出的态度。
其实这与我们这代人曾经迷恋《英雄本色》中小马哥与宋子豪的情谊又有什么区别呢?
相比之下,俊男靓女炫富撕逼的推进方式还不比机关枪扫人温和一些?
《小时代4:灵魂尽头》,这个系列陪伴观众走过了三个暑假,到今年第四部终于完结了!
说实话四部下来就这部能让我满意,因为这部集合了欢笑与泪水,看着又逗乐又心痛;只有一个槽点是在柯震东戏份的剪辑上让我觉得很别扭。
片中还有重大悬机等着去发掘,绝对能吓死你,我得知也被吓一跳。
总之,爱看不看。
我本身是做电影的,工作需要所以把小时代系列看了个遍。
平心而论,不喜欢,也不讨厌。
甚至有一点因为黑它的人太多,导致我甚至有点叛逆地支持它。
其实从对电影产业和类型片市场开拓的方向上来说,小时代系列比大多数国产烂片好太多了。
穿金戴银下的集体撕逼,说实话,看多了我也有点受不了,但你不得不承认GJM有自己的风格,甭管你把这称呼为炫富风撕逼风还是什么风。
这几年青春电影火得一塌糊涂,我基本都看了,但能称得上有导演风格的,真少。
你透过电影本身,基本上看不到画面背后站着的导演是谁。
但是小时代做到了,四部电影虽然每部故事内容和形式都不一样,但是导演风格却出奇地强烈鲜明,辨识度极高。
所以这可能是为什么小时代能拍四部,而别的不能。
扯远了,说回《小时代4》。
看了,结尾之前也就还是那路数,依然是无止尽地撕逼,只是撕得比前面三部加起来都狠。
所以我一个做营销的朋友说小时代4的slogan其实是“我用十年青春,赴你最后一撕”。
但《小时代4》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结尾的处理。
也是因为这个结尾,很大程度上扭转了我心中对GJM的认知。
在观影之前,我就知道原作里面是一把火把除杨幂以外的所有人都烧了。
为此我还特别去翻了翻小说最后一本(敬业吗- -),所以小时代4最吸引我的就是我一直在猜郭敬明会怎么处理这场戏,要真的拍出来,难度太大,广电不是吃素的,我不信他能过审。
直接改结局?
估计会被粉丝喷死。
我怀着看好戏的心情看完了电影,结果,我有点傻眼,因为我没想到他在最后几分钟里面,靠主动和被动的限制观众对信息量的获取,从而在观众心中制造出了三重结局。
我非常不想承认这是他原本的设计(我从心里并不认为郭敬明可以做到对画面和声音这么巧妙的设计),我宁愿认为是我自己想太多。
【以下涉及严重剧透,注意】 电影首先停在林萧和陆烧的互相回眸上。
然后画面就黑下去了,这里是一个接近半分钟的黑屏。
不得不说,GJM胆子还是很大的。
一般观众很难承受电影院里这么长时间的黑屏。
然而,这个黑屏里,依然有信息量,是什么?
是声音。
整个约半分钟的黑屏被拆分成了三段,第一段是彻底的安静,很多观众以为,电影到此结束了。
(确实,我前排有两个观众已经起身了,刚要走,又被紧接而来的声响吸引,坐了下来)。
第二段声音,是关键的信息量获取:一种大范围燃烧的声音,同时声场中段是人的呼喊声,声场最远处,是隐隐约约的消防车声音。
(这段信息量,对不熟悉小说的观众来说,是不知所云的。
但是对熟悉小说的粉丝来说,是致命的。
从这里开始,不同的观众开始分化,信息量的获取不均等,导致观众走向不同的结局,以看过原著和没看过原著为分水岭。
)黑屏最后一段,是一阵高跟鞋的声音。
然后画面再起,一个穿着黑色衣服的女人背影,往别墅里面走,她打开门,然后就是一个在国产电影里算得上非常牛逼的一个长达八分钟的一镜到底“长镜头”……(我掐了表的- -) 八分钟的长镜头在国产电影里不多见,但也不至于让我觉得牛逼,我之所以认为这个镜头牛逼,是因为这是一个回溯镜头:GJM把四部小时代电影里各种标志性的场景和经典段落用一个具有浮空感的【灵魂视角】(划重点,后面具体说)长镜头串连了起来,在一个长镜头里呈现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难度比在同一个时间空间里的八分钟要难多了。
而且,看幕后采访里GJM有提到,这个长镜头的画面都是重新拍摄的,并不是用之前电影里的画面来剪辑——这意味着所有曾经的场景、道具、服装、现场陈设,都必须恢复原样。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说这个长镜头牛逼。
(这个镜头有挺多可以分析的技术点,有兴趣的人可以研究一下他中间究竟用CG做了几次剪辑缝合,不过这都属于技术党的范畴了,不在我这个文章的讨论范围。
) 镜头回来以后黑衣女人转身,原来是林萧,她盘着头发,看着是三十多岁的样子了。
然后她听见开门声,回头,看见顾里南湘唐宛如开门进来,她们抱怨林萧早到,顾里让唐宛如赶紧打开香槟,然后几个人换上高中的校服,站在客厅里跳曾经的友谊地久天长,几个人打打闹闹,嘻嘻哈哈结束。
对于没有看过原著,并且对画面中和台词中的信息量不深究的普通观众来说,这就是第一重Happy Ending的结局: 【第一重结局:四姐妹人到中年,有了各自的生活,但是每年都依然会约好一个时间,回到曾经一起居住的别墅聚会,怀念曾经一起的青春年华。
】 而看过原著,并且善于抓取信息量的观众来说,这8分钟的长镜头看完,却足以推导出让她们痛不欲生的第二重结局,这是一个遵循原作的Bad Ending:【林萧作为唯一的生还者,另外三人死于火灾】。
为什么?
我只列举一些我抓取到的信息量,可能有遗漏,欢迎补充。
1、林萧穿的是黑色套装,另外三个女孩穿的都是纯白色的衣服,林萧在三部电影中,只有两次穿过全身黑衣:顾里爸爸的葬礼,崇光的葬礼。
全身素黑的衣服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具有非常明确的暗示。
而另外三个女孩儿全身纯白的衣服,同样暗示意味极其强烈,天堂里的人,穿的都是白的。
2、走进别墅之前,大门口曾经挂着的一幅画,而现在没了,变成了空白,而且镜框的玻璃是破碎的。
3、别墅里的家具全部用白布封存。
4、唐宛如的台词:林萧,你每年都这么早到,你也太想我们了吧。
(注意,如果三个女孩儿依然健在,平时就算她们四姐妹有各自的生活,但是不可能不互相打电话联系,不可能每年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回到曾经的地方,说“太想我们了吧。
”而每年一次的固定探望,基本等于清明节的扫墓。
5、顾里台词:“都说了我们每年都会回来啊,还用白布盖得这么严实,好麻烦啊。
”在中国的传统里,去世的人,每一年忌日,是会回到去世时居住的地方的,这也是中国很多老年人不愿意搬家的原因,因为怕去世的人,找不到家。
(类似的情节唐山大地震里也用过,徐帆烧纸钱的时候,说不愿意搬家。
) 6、林萧听见开门的声音,回头时,是热泪盈眶,并且,她看见三姐妹走进来的时候,并没有和她们有任何的交流,全程都在低头思考。
如果是真实的人,不可能不和她们发生对话和肢体接触。
所以,三个白衣应该是林萧的幻觉。
综上所述,不难得出: 【第二重结局:当年最后的一场聚会,林萧出门买酒,本来周崇光能够和她一起逃脱,但是周崇光留下来挡狗仔,林萧独自一个人去超市买酒。
因此,她逃脱了随后发生的一场大火。
而在别墅中所有的人,注意,是所有的人,全部葬身火海。
】 —————我是心理阴暗的分割线—————— 接下来,是我想要说的,我所认为的真正结局,也就是隐藏得最深的第三重结局。
(可能是我心理阴暗吧,和我一样喜欢阴谋论或者心理阴暗的人建议往下看,太玻璃心的姑娘们,建议你们打住。
) 其实我在动笔的时候,都只觉得是两重结局,但是写着写着,我突然后背一冷(……),是突然想到的:郭敬明这个内心阴暗的人,以他一贯在小说中的悲剧作风,他其实真正藏了一重结局在最后,比原著更惨烈的最暗结局。
这个结局是:【包括林萧在内,全灭。
】 ……你们有被吓到吗…………………… 信息量如下: 1、八分钟的一镜到底,它不是把原先电影里的段落直接剪辑拼起来,而是同样的情节,用完全不同的镜头视角来拍摄,镜头始终是处在一个向下俯视的视角,并且伴随持续的漂浮感,就像一个人飘在空中俯瞰的状态。
在什么状态下人的视角能漂浮起来——灵魂出窍。
人们通常认为在什么状况下人会灵魂出窍?
——最常见的说法是,人在临死之前,灵魂会脱离肉体,浮到空中,所以经常会有濒死体验的人回忆起看见病床上的自己。
同时,在生命消逝前的最后时刻,脑海中会不断回溯过去种种时光,俗称“走马灯”。
并且,人们的走马灯只会出现记忆深刻的场景和最关心的人,不会闪回无关紧要的画面和人物。
也因此,不管是画面中四女戴纸王冠的田径场亦或是大学湖边正在喂天鹅的中央广场,都空无一人。
(因此,这不是真实的记忆,真实的场景中,有着满满的群众路人) 2、一镜到底之后四姐妹的表情和台词。
在别墅里女孩们的对话并非闲聊,每句都有隐藏含义。
唐宛如说:“你每一年都到这么早,太想我们了吧”——意思是那场大火后,林萧每年都会来别墅里祭奠死去的朋友们。
顾里走过林萧身边出镜后,在画面外持续不停地对林萧说“林萧,你还在等什么?
快过来呀,快过来”,而林萧并不像通常被朋友邀请时会有的表情,而是眼含泪水,低头沉思了一会儿之后,才抬起头,表情有一种解脱后如释重负的微笑,淡淡地说:“来了”。
紧接着画面就变成了四姐妹穿着高中校服排练《友谊地久天长》。
——【注意,这是关键信息量】 3、四姐妹穿高中校服排练《友谊地久天长》。
这是电影的最后一个情节,看的时候我还是有点小感动的(当然我周围坐的小姑娘已经哭得稀里哗啦……感受到了深深的代沟),但是现在再回味,越想越觉得毛骨悚然。
第一重结局的观众觉得这是四人每年欢聚时保留的固定节目,第二重结局的观众觉得这是林萧的幻觉。
然而,以上皆错。
首先,这不是真实的回忆。
因为这个别墅是四姐妹大学毕业以后才住进来的,她们不可能高中时候就在这里排练过。
从时间轴上来说,这个场景不可能真实的出现过。
其次,这也不是林萧的幻想。
因为如果是林萧的幻想,那么应该只有其它三姐妹是穿着校服的样子,而林萧应该还是穿着黑色衣服,三十多岁的盘发模样。
但我们看到的是,四姐妹都穿着高中校服在排练,所以真相只有一个(……柯南上身了- -),就是林萧也死了,四个人以灵魂的形式,在老房子里,徘徊。
而这个时候,背景音乐是:“我们曾经终日游荡……我们也曾历尽苦辛,到处奔波流浪。
” 所以小时代电影的真正结局是:【第三重结局:除了林萧以外所有人都在那场大火里烧死,只有林萧活下来,林萧每一年都会回到老房子扫墓祭奠,她麻木地在失去姐妹和爱人的世界里独自坚持了几年,而最终坚持不下去,在这一年,选择了自杀,在她濒死之前她回溯了与朋友们的种种往事,最后看到了已在“彼岸”的三个朋友来“迎接”自己,最终她笑着说“我来了”,然后走向朋友们,也就是走向“彼岸”,走向死亡。
】 ……看到这里的大家还好吗,心里毛毛的吗,脑筋还活络吗,想揍郭敬明吗(……)?
所以在大家都在猜郭敬明到底拍不拍那场火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另外一种意想不到却很聪明的方式让这个结局既满足了普通观众对大团圆的喜好,又遵循了原作结局让小说粉丝无可指摘,并且在原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给出了更深一层的“挑衅”。
(并且你还不能真的打他,因为人家是原作,人家怎么说就怎么算,气人伐,任性伐?
- -)不要觉得不拍火灾是为了省钱,那八分钟一镜到底都是重新拍一遍,花的钱绝对比拍场火灾多得多。
这叫有钱任性,换一种说法,叫有诚意。
所以为什么别的青春片都是一部歇,小时代能拍四部。
我仍然不喜欢小时代,但我喜欢这个大结局的处理,精妙,出彩,独特,有嚼头。
特别想说,以郭导(对,我改口了,我称呼他为郭导)对这个结尾的构思能力,什么时候能抛弃玛丽苏,拍部惊悚悬疑片啊?
(原文via:阿king)
本来约好基友下周刷的,可是,我,扫雷界和影评界劳模,实在做不到在这部旷世奇片上画一周以后再去看。
无理,绝对无理。
事实证明,这是不明智的选择,吐槽,一定要有两个以上水平接近的人才能玩转。
虽然整个观影过程中,我的毒舌能力得到了MAX1000+的加成,可是却无处施展!!!!
完结篇讲了什么呢?
1、上一集他们撕了,后来又和好了,然后又相亲相爱奔美好前程。
2、顾里家公司账上少了4亿,男朋友他妈恶婆婆担当的叶女士要叫她把钱填上(期间我和同事还讨论一下递延所得税的问题,感觉可以向顾里同学讨教一下)。
3、林萧和周崇光亲密照被媒体拍到,叶女士痛心疾首,难怪杂志销量上不去,原来公司女同事都忙着勾搭杂志模特。
其实吧,传萍,不是这样的,时尚杂志能有个屁销量,时尚人群可鸡贼呢,会花钱买杂志?
还是我们小时代粉好啊,支持小四,就真金白银拿出来,模子啊!!!
4、林萧引荐南湘进杂志社工作。
不得不说南湘也是个牛逼闪闪的人物啊,她的逻辑就如同她的头发一样——全是黑线。
上一部,她惊世骇俗的来一句“顾里,因为我欠你的实在太多了(所以只好出卖你)”,这一部,她终于做回了自己,当一个称职的小婊砸。
南湘混的风生水起,林萧则被杂志开除了。
男朋友带着林萧去爸爸大老板那里讨个说法!
大老板被讨薪民工逼得没有办法,竟然一头栽倒在地板上。
5、唐宛如和顾里的两个帅弟弟负责去找4个亿。
6、顾里得了绝症,可是她不去动手术,因为她要找4个亿,4个亿找不到,她就要让好朋友们误会并离开她。
(那你后来又可怜兮兮的拍毛视频啊,不怕朋友们内疚的一辈子打嗝吗?
)7、终于,撕逼大戏开始了。
从这里开始,电影画风一变。
我仿佛听到小四打了一个响指:姑娘们,撕起来。
顾里他们表示等待这一刻很久了,一定不负组织的期望,撕出精彩,撕出未来。
8、撕着撕着,唐宛如就被推倒了,毁容了。
9、一群人就此分崩离析。
10、之后的情节就展开更快了,误会解开了大家和好了,遗产找到了,手术成功了,大火了,大多数人都死了,结束。
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一系列电影。
有些电影是情节驱动型,有些是人物驱动型,小时代只能说是撕逼驱动型了。
电影推动太滑稽,就像南湘的鼻孔一样突兀。
为柯震东操碎了心,和平影都的工作人员亲自上阵为影片切画幅,近景和特写都看不到。
吸毒是不对的,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应该让他们受到惩罚。
但我希望惩罚权是交到观众手里,柯震东不是好孩子,我不想看他的戏,而不是大棒一挥把一部电影搞的不伦不类(虽然本身就不是什么好电影)。
演技嘛,呵呵。
全片的矛盾重心都在顾里身上,她也非常努力地用非常奇怪的台词诠释了这个角色。
你看,我的台词是北京口音的台湾腔唉,你看,我连头发都剪了哎,你看,我哭得眼线都花了哎。
哎,你快看呀。
郭敬明太有赚钱的才能了。
不止表现在能用两三千万的投资换回好几亿的票房,让fendi和真维斯的袋袋放在一起,更在于他有为了赚钱什么都豁的出去的觉悟。
人家不要太懂哦,你们要yooooo,就yo。
你每谴责他抄袭一次,嘲笑他身高一次,调侃他和韩寒陈学冬XXX一次,都正中人家下怀好吗?
最后说点什么吧。
这是一部在中国电影坐标系里的优秀之作,中国电影只有一个坐标——赚钱。
这是超过中国电影平均工业水准的系列电影,四部影片的水准也神奇的维持统一标准,毫无进步。
这是商业维度操作非常优秀的电影。
也许你(包括我)觉得好幼稚好傻逼,可真的不妨碍有太多的年轻女观众泪洒影院。
他们的感情是真的,不比你看到股票暴涨的激动假。
时尚杂志业在中国举步维艰,昨天还牛逼哄哄的主编今天就失业在家。
没准郭敬明可以拯救这个行业,他成功的把一部PPT版的时尚杂志卖成了故事会的销量。
对我而言,本片最大的优点是男演员的选择。
明智避开了中国大陆北方口音男演员,这类演员的口音本身就是巨大的灾难,土的理直气壮雄赳赳气昂昂,儿化音对他们而言就如那话儿一样神圣,祖宗之法不可变!!!
对我而言,小时代就是优秀的中国电影,因为他差的地方不比别的中国电影更差,但好的地方真的比别的中国电影好太多了。
战狼这种才是货真价实的傻逼电影,百分之一百的傻逼拍给傻逼看的傻逼题材电影。
至于豆瓣众痛心疾首,小时代这种电影都大麦了,中国完了,90后完了。
别操心太多了。
贵国的水准嘛,其实各方面都很烂,不用操心前途渺茫,因为本来就没啥前途。
时间指向2015年,林萧(杨幂 饰)和陆烧(陈学冬 饰)在焰火盛放的外滩拥吻。
这则花边新闻直接影响M.E.的经营,叶传萍(王琳 饰)强势入主,宫洺(锦荣 饰)形同傀儡,他对林萧的情感不易察觉,同时似乎也没有注意到南湘(郭碧婷 饰)的脉脉含情。
叶传萍盛气凌人,质问顾里(郭采洁 饰)盛古亏空四个亿的情况,却始终没有攻破顾里的防线。
与此同时,深陷财务危机的顾里被诊断患有子宫癌,精神和肉体的打击让这个倔强的女孩濒临崩溃。
走入社会,进入职场,林萧、顾里、南湘、唐宛如(谢依霖 饰)、顾准(任言恺 饰)、Neil(李贤宰 饰)等好朋友被卷入充满尔虞我诈的漩涡之中,她们的友情和爱情也将承受前所未有的考验……
人人都爱郭敬明,就像纽约城里人人都爱卡波特。
一种把他当做话题,聊天的爱。
卡波特写了《冷血》,成为大作家。
彼时颜值巅峰已过,尚留二三。
电视机里侃侃而谈,围巾绕一圈,像五四青年。
所以现在的郭敬明像极了卡波特,成功,有钱,拍封面,长相也终于成为了自己笔下精致的少年。
这种面容精致,表情冷漠,生活富足,明媚忧伤的段子活在每个80后心中,毕竟80后一代人没少受新概念的荼毒,青春期所独有的躁动与忧郁在韩寒与郭敬明这个梯队所带领的新概念作家中得到了完全的放大。
但是当80后的青春掺杂上90后的笑料拿来拍成电影给00后看时,便成为了《小时代》这样恶趣味满满的产品。
《小时代》系列从2012年上映之日起,负面评价出奇的一致;很难说在《富春山居图》后,这种现象是否带一点营销的味道。
然而第一部作为整个系列中质量最高的,却背负了最多的骂名。
从第二部开始,郭敬明作为一个导演的野心让位于挣钱的目的,每部电影都在用粗暴的逻辑和刻意的冲突简单直接地将少男少女招揽到影院。
套用现在的热词,郭敬明是一个很好的“产品经理”,知道如何把IP变现,怎样牢牢抓住目标观众们的心,甚至能让几个明星在低年龄段的观众中再火一把,也可以将“撕”这个动词发扬光大。
他甚至有一种难以置信的魔力,让所有讨厌这个系列的人走进电影院,看看到底烂到什么程度。
就像之前写到的,我们喜欢谈论郭敬明,这种谈论,是嘲笑自己青春的洒脱,也是在暗证如今自己的高逼格。
何况电影票也卖的那么便宜。
十八块八还送可乐爆米花,然后依旧要羡慕朋友买到的票只花了八块八。
《小时代》系列的确是一套销量可观的产品,但作为“电影”来观看,影像叙事的能力几乎为零。
到了第四部,观众甚至都不必再去关注撑起影片的拙劣逻辑;需要做的,仅仅就是被煽情,仿佛自己的青春真的和这部电影有关。
十年的哭与笑,小时代的“时代姐妹花”都伴随在身旁。
你忘记了《小时代》只是虚构,你的青春是建立在考试没考好、谈恋爱、分手、和家长斗智斗勇等等再平凡不过的小事上。
为了煽情,“分屏”这个郭敬明最显著的符号滥用成灾。
当看到女主角们开始在雨中奔跑,大特写一个接一个的时候,你就会有预感,四个人一起边跑边哭的分屏镜头立刻就要袭来。
但是你错了,不仅仅是雨中奔跑的四张脸,前三部里面所有的四人奔跑特写分屏轮番登场,这个本该煽情的段落却因为这样稚嫩的表现手法让人哑然失笑。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大数据下研究观众喜好得出的排片方式。
但是作为导演,却不应该在观众连好东西都没见过的情况下就将最平庸的煽情桥段塞到他们的眼前。
如果你以为分屏已经是煽情的底线,《小时代4》的另一种独门秘籍则将这个底线拉到了更低的地方。
大概除了《小时代》,你也不会再看到什么电影舍得在大银幕上为一首歌拍MV了。
到了第四部,这种MV的表现手法甚至直接脱离了故事情节,用3、5分钟的特写不断地围绕着片中的一个角色推拉摇移。
满打满算120分钟的电影,几乎从头到尾都在唱歌,童声吟唱、日语、英语、中文轮番上阵;但故事情节竟然薄弱到集体大撕逼——和好——回忆的三步走,除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所有人扭打在一起,你几乎记不住这部电影里到底都讲了些什么,即便它还铺垫了一个商战气息的“四亿亏空”。
所以,在放弃叙事,直面煽情的《小时代4》中,我们再次看到了郭敬明自己对影片价值取向主观上的回避。
时间为什么煮雨,岁月何以能缝花?
身为导演,郭敬明并没有给出解答。
他能做的,只是建立了一个空幻的纸上上海,让他的读者们将自己全身心的代入,麻醉、满足。
电影中的这群人,不与外界发生任何联系,孤立的在方寸之间做着过家家的游戏。
影片固然在拜金方面比原著收敛不少;但角色所生活的基础依旧是物质财富的放大。
而动辄因为情爱纠葛而引发的争吵,也让郭敬明所自我宣称的“努力、追梦、友情万岁”的影片价值观显得苍白无力,站不住脚。
《小时代》自身所散发的价值取向与郭敬明的采访相比,背道而驰。
描摹时代的电影,自动地会与这个时代呼应。
《小时代4》是不情愿地以一种被动的方式呼应了郭敬明对这个时代的观察。
它的上映的确是郭敬明自己恶趣味的一种结束;但这个系列票房的火爆,却给这个时代最浮躁的一群人点燃了一把熊熊火炬。
《小时代》系列的完结不意味这种粗制滥造的粉丝电影的完结。
而华语片市场也的确需要一段时间,来扫除掉这类电影燃烧过后留下来的废渣与灰烬。
两天看完了四部小时代,包括它最后的纪录片。
还是想说点什么,郭敬明的确是拍出了他想要的东西,但是最后那个八分钟的长镜头,衔接很完美,但却华而不实,没有内里。
而且剪辑的确是混乱的,像我这种没看过小说的不会看的懂,依然是为了撕逼而撕逼。
电影和小说是两个线,即使是小说改编电影,它的前提一定是要让观众可以看懂,而且很多卖肉的卖腐的戏份就是很突兀很不必要的加进来的
我本身是做电影的,工作需要所以把小时代系列看了个遍。
平心而论,不喜欢,也不讨厌。
甚至有一点因为黑它的人太多,导致我甚至有点叛逆地支持它。
其实从对电影产业和类型片市场开拓的方向上来说,小时代系列比大多数国产烂片好太多了。
穿金戴银下的集体撕逼,说实话,看多了我也有点受不了,但你不得不承认GJM有自己的风格,甭管你把这称呼为炫富风撕逼风还是什么风。
这几年青春电影火得一塌糊涂,我基本都看了,但能称得上有导演风格的,真少。
你透过电影本身,基本上看不到画面背后站着的导演是谁。
但是小时代做到了,四部电影虽然每部故事内容和形式都不一样,但是导演风格却出奇地强烈鲜明,辨识度极高。
所以这可能是为什么小时代能拍四部,而别的不能。
扯远了,说回《小时代4》。
看了,结尾之前也就还是那路数,依然是无止尽地撕逼,只是撕得比前面三部加起来都狠。
所以我一个做营销的朋友说小时代4的slogan其实是“我用十年青春,赴你最后一撕”。
但《小时代4》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结尾的处理。
也是因为这个结尾,很大程度上扭转了我心中对GJM的认知。
在观影之前,我就知道原作里面是一把火把除杨幂以外的所有人都烧了。
为此我还特别去翻了翻小说最后一本(敬业吗- -),所以小时代4最吸引我的就是我一直在猜郭敬明会怎么处理这场戏,要真的拍出来,难度太大,广电不是吃素的,我不信他能过审。
直接改结局?
估计会被粉丝喷死。
我怀着看好戏的心情看完了电影,结果,我有点傻眼,因为我没想到他在最后几分钟里面,靠主动和被动的限制观众对信息量的获取,从而在观众心中制造出了三重结局。
我非常不想承认这是他原本的设计(我从心里并不认为郭敬明可以做到对画面和声音这么巧妙的设计),我宁愿认为是我自己想太多。
【以下涉及严重剧透,注意】电影首先停在林萧和陆烧的互相回眸上。
然后画面就黑下去了,这里是一个接近半分钟的黑屏。
不得不说,GJM胆子还是很大的。
一般观众很难承受电影院里这么长时间的黑屏。
然而,这个黑屏里,依然有信息量,是什么?
是声音。
整个约半分钟的黑屏被拆分成了三段,第一段是彻底的安静,很多观众以为,电影到此结束了。
(确实,我前排有两个观众已经起身了,刚要走,又被紧接而来的声响吸引,坐了下来)。
第二段声音,是关键的信息量获取:一种大范围燃烧的声音,同时声场中段是人的呼喊声,声场最远处,是隐隐约约的消防车声音。
(这段信息量,对不熟悉小说的观众来说,是不知所云的。
但是对熟悉小说的粉丝来说,是致命的。
从这里开始,不同的观众开始分化,信息量的获取不均等,导致观众走向不同的结局,以看过原著和没看过原著为分水岭。
)黑屏最后一段,是一阵高跟鞋的声音。
然后画面再起,一个穿着黑色衣服的女人背影,往别墅里面走,她打开门,然后就是一个在国产电影里算得上非常牛逼的一个长达八分钟的一镜到底“长镜头”……(我掐了表的- -)八分钟的长镜头在国产电影里不多见,但也不至于让我觉得牛逼,我之所以认为这个镜头牛逼,是因为这是一个回溯镜头:GJM把四部小时代电影里各种标志性的场景和经典段落用一个具有浮空感的【灵魂视角】(划重点,后面具体说)长镜头串连了起来,在一个长镜头里呈现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难度比在同一个时间空间里的八分钟要难多了。
而且,看幕后采访里GJM有提到,这个长镜头的画面都是重新拍摄的,并不是用之前电影里的画面来剪辑——这意味着所有曾经的场景、道具、服装、现场陈设,都必须恢复原样。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说这个长镜头牛逼。
(这个镜头有挺多可以分析的技术点,有兴趣的人可以研究一下他中间究竟用CG做了几次剪辑缝合,不过这都属于技术党的范畴了,不在我这个文章的讨论范围。
)镜头回来以后黑衣女人转身,原来是林萧,她盘着头发,看着是三十多岁的样子了。
然后她听见开门声,回头,看见顾里南湘唐宛如开门进来,她们抱怨林萧早到,顾里让唐宛如赶紧打开香槟,然后几个人换上高中的校服,站在客厅里跳曾经的友谊地久天长,几个人打打闹闹,嘻嘻哈哈结束。
对于没有看过原著,并且对画面中和台词中的信息量不深究的普通观众来说,这就是第一重Happy Ending的结局:【第一重结局:四姐妹人到中年,有了各自的生活,但是每年都依然会约好一个时间,回到曾经一起居住的别墅聚会,怀念曾经一起的青春年华。
】而看过原著,并且善于抓取信息量的观众来说,这8分钟的长镜头看完,却足以推导出让她们痛不欲生的第二重结局,这是一个遵循原作的Bad Ending:【林萧作为唯一的生还者,另外三人死于火灾】。
为什么?
我只列举一些我抓取到的信息量,可能有遗漏,欢迎补充。
1、林萧穿的是黑色套装,另外三个女孩穿的都是纯白色的衣服,林萧在三部电影中,只有两次穿过全身黑衣:顾里爸爸的葬礼,崇光的葬礼。
全身素黑的衣服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具有非常明确的暗示。
而另外三个女孩儿全身纯白的衣服,同样暗示意味极其强烈,天堂里的人,穿的都是白的。
2、走进别墅之前,大门口曾经挂着的一幅画,而现在没了,变成了空白,而且镜框的玻璃是破碎的。
3、别墅里的家具全部用白布封存。
4、唐宛如的台词:林萧,你每年都这么早到,你也太想我们了吧。
(注意,如果三个女孩儿依然健在,平时就算她们四姐妹有各自的生活,但是不可能不互相打电话联系,不可能每年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回到曾经的地方,说“太想我们了吧。
”而每年一次的固定探望,基本等于清明节的扫墓。
5、顾里台词:“都说了我们每年都会回来啊,还用白布盖得这么严实,好麻烦啊。
”在中国的传统里,去世的人,每一年忌日,是会回到去世时居住的地方的,这也是中国很多老年人不愿意搬家的原因,因为怕去世的人,找不到家。
(类似的情节唐山大地震里也用过,徐帆烧纸钱的时候,说不愿意搬家。
)6、林萧听见开门的声音,回头时,是热泪盈眶,并且,她看见三姐妹走进来的时候,并没有和她们有任何的交流,全程都在低头思考。
如果是真实的人,不可能不和她们发生对话和肢体接触。
所以,三个白衣应该是林萧的幻觉。
综上所述,不难得出:【第二重结局:当年最后的一场聚会,林萧出门买酒,本来周崇光能够和她一起逃脱,但是周崇光留下来挡狗仔,林萧独自一个人去超市买酒。
因此,她逃脱了随后发生的一场大火。
而在别墅中所有的人,注意,是所有的人,全部葬身火海。
】—————我是心理阴暗的分割线——————接下来,是我想要说的,我所认为的真正结局,也就是隐藏得最深的第三重结局。
(可能是我心理阴暗吧,和我一样喜欢阴谋论或者心理阴暗的人建议往下看,太玻璃心的姑娘们,建议你们打住。
)其实我在动笔的时候,都只觉得是两重结局,但是写着写着,我突然后背一冷(……),是突然想到的:郭敬明这个内心阴暗的人,以他一贯在小说中的悲剧作风,他其实真正藏了一重结局在最后,比原著更惨烈的最暗结局。
这个结局是:【包括林萧在内,全灭。
】……你们有被吓到吗……………………信息量如下:1、八分钟的一镜到底,它不是把原先电影里的段落直接剪辑拼起来,而是同样的情节,用完全不同的镜头视角来拍摄,镜头始终是处在一个向下俯视的视角,并且伴随持续的漂浮感,就像一个人飘在空中俯瞰的状态。
在什么状态下人的视角能漂浮起来——灵魂出窍。
人们通常认为在什么状况下人会灵魂出窍?
——最常见的说法是,人在临死之前,灵魂会脱离肉体,浮到空中,所以经常会有濒死体验的人回忆起看见病床上的自己。
同时,在生命消逝前的最后时刻,脑海中会不断回溯过去种种时光,俗称“走马灯”。
并且,人们的走马灯只会出现记忆深刻的场景和最关心的人,不会闪回无关紧要的画面和人物。
也因此,不管是画面中四女戴纸王冠的田径场亦或是大学湖边正在喂天鹅的中央广场,都空无一人。
(因此,这不是真实的记忆,真实的场景中,有着满满的群众路人)2、一镜到底之后四姐妹的表情和台词。
在别墅里女孩们的对话并非闲聊,每句都有隐藏含义。
唐宛如说:“你每一年都到这么早,太想我们了吧”——意思是那场大火后,林萧每年都会来别墅里祭奠死去的朋友们。
顾里走过林萧身边出镜后,在画面外持续不停地对林萧说“林萧,你还在等什么?
快过来呀,快过来”,而林萧并不像通常被朋友邀请时会有的表情,而是眼含泪水,低头沉思了一会儿之后,才抬起头,表情有一种解脱后如释重负的微笑,淡淡地说:“来了”。
紧接着画面就变成了四姐妹穿着高中校服排练《友谊地久天长》。
——【注意,这是关键信息量】3、四姐妹穿高中校服排练《友谊地久天长》。
这是电影的最后一个情节,看的时候我还是有点小感动的(当然我周围坐的小姑娘已经哭得稀里哗啦……感受到了深深的代沟),但是现在再回味,越想越觉得毛骨悚然。
第一重结局的观众觉得这是四人每年欢聚时保留的固定节目,第二重结局的观众觉得这是林萧的幻觉。
然而,以上皆错。
首先,这不是真实的回忆。
因为这个别墅是四姐妹大学毕业以后才住进来的,她们不可能高中时候就在这里排练过。
从时间轴上来说,这个场景不可能真实的出现过。
其次,这也不是林萧的幻想。
因为如果是林萧的幻想,那么应该只有其它三姐妹是穿着校服的样子,而林萧应该还是穿着黑色衣服,三十多岁的盘发模样。
但我们看到的是,四姐妹都穿着高中校服在排练,所以真相只有一个(……柯南上身了- -),就是林萧也死了,四个人以灵魂的形式,在老房子里,徘徊。
而这个时候,背景音乐是:“我们曾经终日游荡……我们也曾历尽苦辛,到处奔波流浪。
”所以小时代电影的真正结局是:【第三重结局:除了林萧以外所有人都在那场大火里烧死,只有林萧活下来,林萧每一年都会回到老房子扫墓祭奠,她麻木地在失去姐妹和爱人的世界里独自坚持了几年,而最终坚持不下去,在这一年,选择了自杀,在她濒死之前她回溯了与朋友们的种种往事,最后看到了已在“彼岸”的三个朋友来“迎接”自己,最终她笑着说“我来了”,然后走向朋友们,也就是走向“彼岸”,走向死亡。
】……看到这里的大家还好吗,心里毛毛的吗,脑筋还活络吗,想揍郭敬明吗(……)?
所以在大家都在猜郭敬明到底拍不拍那场火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另外一种意想不到却很聪明的方式让这个结局既满足了普通观众对大团圆的喜好,又遵循了原作结局让小说粉丝无可指摘,并且在原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给出了更深一层的“挑衅”。
(并且你还不能真的打他,因为人家是原作,人家怎么说就怎么算,气人伐,任性伐?
- -)不要觉得不拍火灾是为了省钱,那八分钟一镜到底都是重新拍一遍,花的钱绝对比拍场火灾多得多。
这叫有钱任性,换一种说法,叫有诚意。
所以为什么别的青春片都是一部歇,小时代能拍四部。
我仍然不喜欢小时代,但我喜欢这个大结局的处理,精妙,出彩,独特,有嚼头。
特别想说,以郭导(对,我改口了,我称呼他为郭导)对这个结尾的构思能力,什么时候能抛弃玛丽苏,拍部惊悚悬疑片啊?
今天早上醒来,无聊看了下新闻,无意见瞟见了小时代4。
没有一丝犹豫,赶紧登录上豆瓣,一分走好不谢。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中国的电影票房向来很好刷,因为人多品味低。
随便请一些脑残粉比较多的明星一起来撕撕逼,再扣个缅怀青春诸如此类的字眼,票房就能大卖。
为什么青春片这么好赚?
为什么这些所谓的导演义无反顾,前赴后继一头扎在青春撕逼题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因为简单,好拍,能赚钱,脑残多,受影面年龄低,这些人,只要给他们安排喜欢的偶像,不管情节多么恶俗,套路多么迂腐,还是有很多人买账,事实上,他们根本不关心剧情,对白什么巴拉巴拉那一套没用的。
只要自己的偶像安安静静的耍帅,就已经在台下小鹿乱撞,意乱情迷了。
当然,还有不少想跻身高富帅白富美的茶婊和伪富帅,以为这样就可以接近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再不济,也有了吹牛的资本。
不好意思,洗洗上班了,在这浪费什么时间呢。
呵呵。
9年的陪伴,感谢
HAHA~送你一分...
最不想承认小时候曾经看过郭敬明和饶雪漫的书。
旁边女生哭的稀里哗啦鼻子抽不停也是醉了 我居然也有了几分泪意 只为那句——友谊地久天长
一直挺反感的。今天被迫陪人去看,发现虽然真的有很多值得吐槽的地方,但也没有那么差。感觉也就是一般国产电影的水平吧。能看到里面撒的钱钱钱。。。当然还有无聊的经不起推敲的故事情节。。。
得拆开来看~
感动
结局终究没有变
导演真的非常注重细节 其实《小时代》是一个庞大的故事 无论哪方面都是庞大的 缩放到四部电影之中显得有些冲忙 当然原著里很多情节也不可能拍出来 但郭导真的是天才 柯震东的剪辑就很聪明 可惜也因为这个画面感就扣分了 还有化妆·布景·以及最后的黑屏和重拍的长镜头 那技术含量绝对值票价了
哭戏一场又一场啊
总有一帮脑残明明知道这电影是渣渣,还是要去电影院花上一把票子贡献票房~~~
真不明白那些说哭的不行的人咋回事,我在电影院里都快被弱智台词笑傻了
真是灵魂尽头。给我带来的快乐就是,当我们同事讨论这部片子时,大家意见高度一致,集体吐槽烂片。
其实还是有一点点的触动。明显感觉中间编不下去,配乐都蛮好听,看到道士下山柯震东哭晕在厕所了吧。郭采洁的演技和杨幂郭碧婷等一群呆头鹅一比简直可以去拿奥斯卡小金人了。郭敬明去拍MV肯定无人可敌。结尾还是全烧死了。加宫洺和叶传萍。口怕。结尾是个什么鬼?
为什么生病的是顾里?
从中看到了众大导的影子,PTA、杜琪峰、奥特曼甚至是阿彼察邦……【真没黑
小时代无感。
根本跟书的结尾一样 骗人
这种有钱爱咋咋地的价值观简直崩溃,可以瞬间抄底拥有一座金库,作贱男人任性践踏随后华丽转身,威胁整容医师让朋友的心理创伤欲盖弥彰,姐妹撕逼锒铛入狱买通婆婆,还可以用时间缝补菊花。这种金钱关系却美其名曰是友谊。灵魂尽头惊魂记,全片只有郭采洁有演技,亮点是鲍春来和寻找柯震东器官拼脸。
一场大火,这场顾影自怜的时代故事终于落幕,它没有反应出任何时代倒建立了虚空的巴比伦花园,折射了一部分小时代人幻想中浮华而粗暴金钱至上的世界观,也不算一无是处。剪辑粗暴音乐乱用人物苍白,但顾里对镜自怜假带皇冠、顾源监狱嘶吼无声追问、席城死前没说完的信,最后上帝视角隐喻结局可圈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