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的男主角原来就是《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1900》的主演,Tim Roth. 此人演这种有点玄幻色彩的角色十分合适。
里面的女主角,如果有女主角的话,应该是Alexandra Maria Lara介个mm真的很pp耶。。。
最后,这部电影很诡异。
that's all.
盛佳蓝光标注。
讲述关于梦境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那真实的梦境,真实到可以让人反过来怀疑现实。
可是谁又能说梦境中的事物不是真实存在,不是可触可感的呢?
那样一来,梦境里的自我就是第二个可以感知的自我,两个自我,无论性格如何迥异,都深深地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感知,互相梦见对方。
本片剧情讲述年近70岁的多米尼克回首自己一事无成的一生:无法完成唯一的著作,没有伴侣,孤独终老。
抱着对人生的深切遗憾,行将朽木的他决定在复活节这天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自杀。
而老天似乎跟他开了个玩笑,一道闪电有如神谕般赐给他崭新的生命,给他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
多米尼克脱胎换骨为40岁左右健康的身体,生命的时钟在他身上拨回并停止了,多米尼克有了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他未完的事业,去了却他未了的遗憾。
如果仅仅是这样,就太简单了,他还得到了更多的东西,他大脑的活动能力得到大大加强,在梦中多米尼克也能高速学习吸收知识,前面一生所研究的各国语言在梦中被逐一被掌握,他的自我意识愈发强大,在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都向着更加深入的纵深发展,在向两个方向越走越远时,多米尼克的意识分裂成了两个独立的人格,理性人格显得严谨冷酷,他能够准确把握现状,精确分析数据通古晓今甚至预测未来;感性人格能敏锐的感知周遭和表达丰富的感情,而且在个人能力凌驾人类之上时任坚持作一个普通的学者,继续研究“起源”这一庞大课题,它所涉及的语言起源、人类意识的产生,甚至时间本身的问题都是多米尼克倾尽一生要追寻的奥义。
正如劳拉所说,多米尼克对意识的探索让他的精神如同抽离现实社会,其他人很难了解他和进入他的世界。
理性多米尼克如同感性多米尼克的守护天使,时刻围绕他提醒他,以精神或实体的形式与这个身陷现实世界的感性多米尼克交流。
早在医院的时候,多米尼克就显示出了他梦的预见性和真实性,出院时他说昨天在梦中见过来接他的车,而这成为了现实;在被像实验动物一样作了全身检查后,多米尼克说如果他将春梦和现实混淆了,那他的生活一定比他想象中精彩,他自己也分不清那场梦是否真实发生过。
所以,理性的多米尼克应该是感性多米尼克的梦中人,是一个多出来的新的自我,而这个多米尼克也具有真实性,如所谓的四维逻辑理论,四种可能性:不变是真理、变化是真理、不变和变化都是真理、不变和变化都不是真理。
娇艳的玫瑰,一朵给现实中的感性多米尼克,一朵给梦中的理性多米尼克。
凭借超强的意志力,多米尼克有了超人的阅读能力和记忆力,了解了人类难以获得的知识,拥有他都不能理解的力量;他能够隔空窥探他人的思想意识,如他为维朗尼卡解梦;控制他人意志,如让德国医生饮枪自尽;改变现实事物,如凭空出现的玫瑰;还有长生不老的躯体。
总之,多米尼克成为一个将人类一切可能的能力都放到最大的特殊的人——人类的精邃。
他纵向探索人类意识的根源和去向,并以其超人的智慧预测了未来的核战,人类悲剧性的末日,他以自创的语言直接给2010年留言,希望通过自己提供的资料解除人类的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延长人类的历史,也许那就像击中多米尼克的那道闪电一样给人类一次重生的机会。
而从理性多米尼克的角度看,人类必将经历一次毁灭才能完成向更高级的生命形式的进化,即电子脉冲导致具有无限潜能的新人类诞生,当然,进化的代价就是人类和人类知识的毁灭,没有永生不灭的种族,人类的路终会走到尽头,回归于零。
怀着对人类的无限眷恋,多米尼克不惜抛弃自己的理性意识部分,将镜子打碎。
理性多米尼克这一论调是宗教哲学关于宿命、关于因果循环的观点,其实细看影片,就会发现其中暗藏机关,片中多次提到注定和梦,宿命的陷阱环环相扣、贯穿始终:多米尼克即使在超能力的帮助下也没能完成自己毕生的著作,哪怕只差最后一章,亦是没能窥见秘密的谜底;他注定会失去维朗尼卡,要么离开要么看着维死去,就像失去劳拉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
是否因为透过维知晓了人类不可能知道的信息就必须以生命为代价偿还,完成因果循环?
感情与知识真的就是一个单选题,得此必失彼吗?
不得而知。
多米尼克也没有活到100岁,还差一个多月就满100岁,又是一个不圆满。
在多出来的几十年生命中走了很远很远,了解了深不可测的知识,做了常人办不到的事,但是,他始终没能知晓他想知道的人类语言起源的秘密,没人陪伴孤独一生,走再远都如转回原点,在老天给予他选择的能力后,依然没有改变这结局,选与不选没有绝对的区别,偶然与必然互为因果,未完成的还是未完成,遗憾的更为遗憾。
多米尼克曾在自杀前夜走到选择咖啡馆,经过30年,在外面兜了一大圈的他疲惫地回到选择咖啡馆,这里似乎也暗示回到原点的多米尼克走完了他人生最后的一步,上天赐给他的这一步有如蓝柯一梦,精彩绝伦,但这一步仍然是迈向终点的一步,不能改变结局。
他说这好像庄周梦蝶,梦会醒,在他年轻的梦中没有他的老朋友,如老友所说:当多米尼克有了意识,当他醒来时,他会径直走到选择咖啡馆,也许这是他潜意识中选择的归属地。
在咖啡馆见到老友意味着他将在那个和他们同时代的老朽的多米尼克的意识中醒来,于是年轻的梦中的事都被这个近百岁的老人忘记,只是冥冥中知道还有那么多困扰着他的问题,最后仍充满遗憾地倒在雪地上。
而另一种可能性是:年轻的多米尼克在他选择的咖啡馆这个归属地作了一个老朽死去的梦,在梦中回到原点,他见到了38年的老友,老友们都不知后来发生的事,而他自己的梦具有真实性,瞬间梦中老朽的他成为现实,忘记了年轻时的知识与记忆,脑筋迟钝,牙齿也掉光,咖啡馆服务生的话也证实了当时并没出现他的老友,老迈而无超强精神力的他无力再从衰老的梦中醒来,不甘地死在雪地中。
第三朵玫瑰,献给做梦的或是被梦到的老多米尼克。
人生如梦唯有道。
维朗尼卡的经历则是另一首插曲,很像东方宗教所说的灵魂转换、灵魂附体。
14世纪的印度中观教教徒洛佩尼出现在维朗尼卡身上,也许同样经历暴雨闪电和都困在一个洞口极其相似的山洞为洛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远在不同时空的洛在维的身体中醒来,而维的精神则暂时处于休眠状态,对洛支配身体时所发生的事毫不之情。
以佛教轮回的观点看,也有可能洛是维的前世,所以她们在精神上产生了联系。
东方学家朱塞佩也提到发生在维朗尼卡身上的事有如梦一场,维梦见自己是洛佩尼,而这个洛佩尼是曾经真实存在的,她生活的时间、空间乃至她本人都是有据可考的,这是一个回朔历史的梦;又或许是洛佩尼困在山洞里的时候梦见自己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见到多米尼克和很多说其他语言的人,当她被这些人带回到印度的山洞时猛然醒悟,醒来的洛必定猜到自己将被永远埋在这个洞中化为枯骨,这是一个预见的梦。
此后,维朗尼卡的身体打开大门,各种古老的灵魂(暂且称死去的人的意识为灵魂)在维的身体中进进出出,来到维朗尼卡身体里的灵魂似乎都停留在自己生前的某个记忆阶段,不知道自己已死,这就更符合梦的说法。
各种意识在维朗尼卡体内造成维的大脑超负荷运转,严重虚耗,不同年龄意识主体的转换令维的大脑不能正确判断自己的年龄,维加速老去。
这是多米尼克不愿让她付出的代价,于是用放弃著作离开维朗尼卡来换回维的青春。
几年后,也许是十年后,多米尼克与维朗尼卡在火车站的相遇给我们留下无数疑问和悬念。
首先,那是维朗尼卡吗?
她与多米尼克迎面相遇却没有相认,而且她说法语;如果她是维朗尼卡,那个十岁左右的男孩会是多米尼克的孩子吗?
没有答案。
多米尼克的意识真的消失了吗?
相对的那个梦境只不过是老多米尼克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
他年轻时一心向学,忘记了身边的人。
老的时候,学问没有做成,反倒是要孤独终老。
梦境中的返老还童是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
如果再给一次机会,多米尼克到底会把那第三多玫瑰放在哪里?
是家庭,还是事业?
这是我们很愿意去猜的一个问题,他会不会又开始了另一个梦,或者在另一个时空从梦中醒来?
科波拉带大家作了个连环梦。
本片绝对是部让人不能不看第二遍的电影。
《没有青春的青春/Youth Without Youth》是一部蛮有意思的电影,也是一部很私人的电影。
在科波拉这个年纪,声望、财富和褒贬什么的应该都不再重要,更何况该有的都已经有过了。
如果我能重新活过……每一个人大概都曾经做过这样的假设。
尤其是当自己背靠墓穴的大门回过头来的时候,对自己整个一生的经历会有绝然不同的审视。
这种特殊的视角,只能被时间给予而无法人为地复制和借鉴。
我向来以为,如今我们对“成功”的理解太片面也太狭隘。
成功不单单是以穿什么牌子的衣服、开什么价位的车、银行里有几位数的存款、跑上大街有多少人围着你要签名这些来界定的。
成功的人生就是在垂垂老矣的时候依然可以说:如果能有重头来过的机会,我还是要这么活。
所以假使到了暮年就变得不值一提,那么我们现在又何必为了博得他人的首肯而费尽心机呢。
但在现实里究竟是没有这种机会的,所以马泰最后还是死在了圣诞节的街头。
手里拿着终于找到了的第三支玫瑰。
科波拉花了124分钟来讲这个故事,我同样花了124分钟来聆听。
我所听到的是:如果没有爱,永生要来何用?
如果没有爱,窥尽世间一切的奥秘又有何益?
换一个人,科波拉的故事就可能换一种含义。
部分取决于讲故事的人,部分也取决于听故事的人。
学术与爱情是多米尼克2次人生中对立的主题。
在第一次的人生中,年轻气盛的他毫不犹豫放弃了爱情,最终孤独终老自寻短见;第二次人生,拥有超人能力的他却在越过学术终点的前一刻为爱情止步。
理性自我,感性自我与超越自我,纠结共生于多米尼克的两次生命旅途。
当然,超越自我,是在多米尼克真正迎来生命终点的时候,才出现在他手中的玫瑰。
2008年的某天凌晨看完这部电影,在混乱的思绪中写下这些。
一些线索:1) Laura说很想帮助他的研究,可是永远进入不了他的世界,所以她不得不和他解除婚约,嫁给他人,并死于难产。
这是他永远的痛苦记忆。
然后他遇见了Laura的替身。
她真真实实帮助了他的研究—找到语言的起源,而且进入了他的生活-- 可以看到他的另一个人格。
一切看似完美。
然而结局仍是分离,幸好没有难产—他看见了她抱着自己的孩子,在火车站。
这两个女人分别是他两段生命中的真爱。
分离也是注定的,否则,当他重新回到原来世界的时候,应该是已婚身份了。
2) 他终其一生想要完成他的著作— 语言的起源,或者,至少在Laura离开他之前他是充满斗志向所有人宣称自己将迅速完成研究的。
可是Laura的离开不外乎是对他的致命一击。
每晚的梦魇困扰着他— 不同的语言文字,混杂着Laura的脸孔和永远爱他的誓言。
所以直到70岁,他还是没有完成。
他开始绝望。
于是选择自杀,然后意外遭到雷劈。
他获得了年轻的身体,并且获得了一个理性的人格,帮助他在各个方面度过难关(教他向医生说需要一个新的身份;在替身Laura噩梦时告诉他要给他暗示,对她说一直爱她,成功平抚了她的不安;等等)直冲向最后的目标— 完成研究。
他重新有了精力和机遇(替身Laura的语言)完成他的著作,然而最后他还是杀死了那个理性的人格,选择放弃。
一如雷劈意外之前的他那样。
感性战胜了理性。
人类感性的一面永远是对进一步知识探索的一个障碍。
这可能就是影片对我最大的启示。
正如理性人格对他说:所以你永远都完成不了研究。
片中很多内容都在叙述这一个观点— 例如,纳粹的女特务从一开始的刺探他,到后来为他而死;希特勒想找到长生的秘诀残暴对待动物和诸多的不择手段导致了人类的灾难,最后被大多数人强烈反对并且压制了;原子弹的发明可能进而促成新人种,拿来进一步研究,然而人类控制了它的使用,等等。。
3) 有很多西方哲学最喜欢探讨的事物:多重人格,镜子,梦境,时间-空间,轮回,主世界和次世界,voyaging,超自然力量,scripted life, 本我和超我…… 在西方文化中,通常镜子和梦境是使人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通道。
影片中大量运用了这两个元素来制造过渡和切换。
镜子中的呈象都是反的,影片也运用这一点来表现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格:一个代表感性,一个代表理性。
感性的人格喜欢女人(明知道是纳粹女人,仍然挡不住诱惑),富有同情心(拿起骷髅端详,眼泛泪光),难忘旧情(Laura),满怀爱情(不愿意看到心爱的人因为自己老去而选择离开并放弃理想)。
而在这些时候,理性的人格只是在旁边事不关己的站着。
在发现骷髅的时候他说:我现在让你自己呆一会。
4) 对三支玫瑰的解释他最后说的话是:等到下次你们再问我这些问题,我就可以回答了。
老头们问:是什么问题?
他说:是我们都关心的问题。
然而他死了。
可是谁又能说死后不能知道更多活着的时候无法知道的事情呢。
“下一次”是死亡之后的聚会吧。
死亡或许是除了梦境和镜子之外第三个通往另一世界的“道”(片子中多处出现汉字— “惟有道”);也是第三朵玫瑰的意义所在(最后出现的是一个女人的声音在问第三朵要放在哪里) 是另一段旅途对他的召唤,也是他第三段人生的开始。
玫瑰,在这里,代表人性中的温暖(代表爱情,代表女人,等等);同时,也应和了法语中常说的“La vie en rose” – 代表着人生。
谈哲学对于导演这个职业确实是一种奢望和错位,干什么的就是干什么的,导演最主要的工作和创作还是应该在电影本身上,你内容再深刻,没有通过电影有效的表现出来也是白费。
科波拉并没有在哲学问题上叫真,仍旧是想讲一个故事,可以说它是一个纯粹的导演。
电影中的一个情节,女主角同男主角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的房子,但他们的快乐很快就瓦解在了女主角被灵魂附体这件事上了,她每天晚上的发作无疑给研究语言起源的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资料,但她一天又一天明显的衰老却使这种价值变成了自私和罪恶,善良的他决定离开彼此,保留她宝贵的青春。
两人彼此依靠却加速了青春的流逝,似乎他的返老还童实际上是一种偷窃行为,他窃取了周围人的青春,而她却宁愿衰老死去也不想与他分别,这是两人在对彼此青春的抢夺。
青春究竟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美丽的身体,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心态,以及犯错的特权。
我们渴望在青春逝去之前留下些什么,但能留下些什么呢?
多数只能是些回忆吧。
我们在年轻时做着年轻的事,而年老时再做年老的事--回忆年轻。
年轻原来只是在制造未来的回忆罢了。
错,这一切都是错的!
年轻是种态度,而我们美丽的身体则是年轻的比喻,它让我们知道年轻是美好的,但我们年轻的心态却总是随着身体的衰老而衰老,这绝对是对年轻的误读。
我们年幼时渴望成年,因为那象征着自由;我们年老时追忆年轻,因为那代表着失去的能量。
但真正年轻时,我们并不在意,一天……一月……一年……青春就这样过去了。
假如让你永葆青春,永存于世,那将是另一种企盼的到来,羡慕孩子的成长,渴望同别人一起变老。
因为世界时刻在变,你若不变就会和宇宙摩擦,这其间释放的能量会让你窒息--生不如死。
顺应自然吧,不要羡慕这个那个,做好自己。
如果说让我印象最深刻场景是什么,我只能说是影片结尾在死去的多米尼克手里的那最后一朵玫瑰,那朵玫瑰是真的很漂亮,就和多米尼克一生或是再生一样。
但是再漂亮又能怎么样,也只是被人摘下不久将会死去的一朵花。
过得精彩又怎么样,死的时候还不能瞑目。
最后一朵玫瑰出现的时候,是一个女人的声音,是劳拉还是维罗妮卡?
我觉得是劳拉,可能一开始就错了,在“梦里”一直守护多米尼克的根本就不是第二人格,而是死去的劳拉。
劳拉送给多米尼克玫瑰是什么意思呢,是爱情么。
当然了这是我自己的“粉色想象”。
导:科波拉老爷子跟伍迪艾伦老师正好相反 后者越老越现实 越抛弃形式 前者倒开始大搞蒙太奇来 编:算是个人生回顾状的试验品吧 科老师开始总结自己了 所以说艺术作品都是自私的嘛 最后几个老头子聚会怎么让人想起【茶馆】来…… 镜:掉牙齿 有冲击力# # #
理解《没有青春的青春》的关键线索,包含在一句话,两次闪电和三朵玫瑰里。
存在与虚无之间的梦游——关于《没有青春的青春》的主旨和哲学的解构文=空语因明 《没有青春的青春》犹如梦话般,在经历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交融,在意义的存在与虚无之间旋转。
它如同一幅超现实主义绘画,看起来似乎难以理解,实际上却是直观要素的组合或错位。
它和存在主义(大部分)相似,都有故弄玄虚之嫌疑,但经过适当诠释之后,那些玄虚实际上相当直白。
接下来,我自以为可以对该影片作出适当诠释,避免过度诠释,避免东拉西扯,或者用不怎么靠谱的口号来说:回到影片本身。
我觉得,若回到这个影片本身来看,虽然本片的叙事并不算完好,但它的主旨和脉络还是相当清晰和一致的,并非它看起来的那么发散和含糊。
当然也会有含糊的地方,比如影片中玫瑰的意义,然而也会有明确的领会。
一,题解:人生如梦,唯有道 《没有青春的青春》的主题很明确,是用汉字写出来的:人生如梦,唯有道。
这可能对于不懂汉字的观众而言,就属于本片的故弄玄虚之处了,但对于懂汉字的观众而言,它的意思相当直白。
本片的主角就徘徊在梦与道之间,进行选择,完成自我。
天朝古典思想里的“道”,大致相当于欧洲古典思想里的“逻各斯”。
这样“人生如梦,唯有道”就可以转换为“生存如梦,唯有逻各斯”。
逻各斯的粗略宽泛原义是“言语”,而对这个词的具体粗略理解是“概念”。
那么,所谓“没有青春的青春”实际上就是概念式“青春”。
它之所以“没有青春”是因为作为概念的青春是脱离时间的,不会幼稚,也不会衰老。
除了在概念中,现实中并不存在永恒的青春,除非发生奇迹。
《没有青春的青春》就发生了这样的奇迹:男主角在奇迹中获得了“没有青春的青春”——道化的青春,概念(逻各斯)化的青春。
在这个奇迹之前,男主角本来耗费了青春和人生都在探求逻各斯-言语的起源,但以失败告终——遭遇意义的虚无。
拥有了现实的逻各斯化青春后,男主角可以完成自己探求逻各斯-言语起源的目标——或者说他完成了生活意义从虚无到存在的转变。
本片里的宗教-哲学立场实际上很简单,无非就是:道教(老庄)+佛教-中观派(天朝称之为空宗)+(叔本华)-尼采+存在主义。
它们是一个系列,而且都是“大众哲学”所熟悉的内容。
再简化这个系列,它相当于:虚无主义+存在主义。
本来,存在和虚无的意思并不限于人的生活,存在的意思大致相当于有,虚无大致是无。
对于存在主义(生存主义)的玄虚而言,存在或虚无都是和生存及其意义相联的,因此,“存在与虚无”在这样的语境下就是“生存的有意义与无意义”。
在人带着自我意识去思考这种问题的意义上,存在与虚无就关联到了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非我。
而这些对立所获得的内容在时间中。
时间是什么?
本片里所用的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时间,而是存在(生存)主义意义上的时间。
本片中,在男主角对言语起源-逻各斯起源的研究中,时间是一个概念,一个言语-逻各斯的符号;在科研狂人门罗对男主角的反问中,时间“表达了人类生存状况的最强烈的意义不明确状态”。
这是典型的生存主义的时间:时间是自我生活的有意义和无意义-这种意义和那种意义之间含糊不清的状态——被过去和未来所烦扰,以及自我对这种状态的意识和无意识——被记忆和期望所纠缠。
如果有人要说生存主义所说的时间根本不是时间,那么也可能是合理的,但它就乐意用这样名不符其实的词汇。
对于本片而言,当男主角因为奇迹获得了道化的青春之后,却没有摆脱生存的焦虑(自我生存的时间性),而是成为一个失去原本身份的流亡者;为了摆脱焦虑,代表他的意义的著作和感情都要被抛弃,最后凄凉地死在雪中——完成他的时间-生存,回归虚无。
本片从虚无开始,到虚无结束。
这是道化的循环,而不是时间性的循环。
影片最后,男主角在故乡的咖啡馆似乎回到了1938年,在那个咖啡馆里,男主角意识到自己像梦游那样看到了以前的同事,他讲起了“庄周梦蝶”的典故。
这是梦游式的回归,不是说男主角最终真的死在了1938年。
他死的时候,携带的身份证件可以证明:上面写的是他修改了的身份,出生日期是1938年。
旅馆给咖啡馆打的电话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对于存在于时间中的主角而言,经历了奇迹,拥有了超人的洞察力,却仍然摆脱不了在时间中消磨。
他的人生-生存时间,似乎确实如同梦境,意义若有似无=若存在似虚无。
男主角意识到“庄周梦蝶”的故事,也是在回应时间。
他打破青春,放弃奇迹,回到时间中,完成衰老,直到死亡=意识的虚无状态。
“没有青春的青春”,无论对于道-逻各斯,还是对于生存-时间而言,都是如此。
生存-时间的青春不是永恒的,而道-逻各斯的青春也是虚妄的。
道-逻各斯,从虚无到存在,再回到虚无。
存在如此,恰如梦境。
《没有青春的青春》通过两次闪电奇迹,演绎了道-梦境的这种周期。
似乎很多观众都忽视了这两次闪电对于本片叙事的标志性意义。
第一次闪电发生在男主角身上,促成了他经历从虚无到存在的转变;第二次闪电发生在女主角身上,促成了男主角经历从存在到虚无的回复。
道-梦境的时间性交融就在这两段往复的经历中演绎,而其中涉及的宗教-哲学思想,则是对这种演绎的注释。
二,从虚无到存在
【略】三,从存在到虚无
【略】四,玫瑰的意义 第一朵玫瑰在(生存着的)自我手中,第二朵玫瑰在自我面前,第三朵玫瑰在(死去的)自我手中。
玫瑰的象征意义,就这样澄明若揭。
简化点说,第一朵玫瑰象征自我-把握,第二朵玫瑰象征你-爱,第三朵玫瑰象征时间完结-死亡。
第三朵玫瑰要放在那里呢?
时间中的自我-存在,不会知道它的位置,除非直面虚无。
玫瑰是虚无的身体,是存在的残骸,是虚无与存在之间的朦胧。
七十歲那年 你自覺你的人生是個失敗, 窮一生為完成畢身著作, 錯過了青春, 痛失了摯愛, 而那本著作卻仍還未寫好. 如果上天給你一個機會, 能保持長青不老, 成為尼采所說的"超人"一般, 你會怎樣再活一次?年事已高的 francis ford coppola 回首自己的人生, 悟出人生的虛幻, 不確定性和不可知性, 老套的說句是 "虛則實之, 實則虛之". 片中有說西方的科學, 東方印度的宗教思想, 如輪迴與轉世, 甚至中國的莊周蝴蝶夢.權力, 名, 利, 物質, 女人... 你擁有過, 享有過, 你有能力排除所有障礙去追求你想要的東西, 你想吸收知識, 想洞悉人類的過去, 現在與未來, 包括語言, 科學, 哲學,與神學, 那又如何? 但你卻沒有珍惜過眼前的東西, 就算你學懂了全世界的語言, 甚至遠古與未來的語言, 卻沒有好好跟眼前人溝通, 然後她已年華老去, 這叫做成功麼?最後, 你放棄了所有, 希望換回愛人的青春, 但可以嗎? 片子令我想起 david lynch 的 "mulholland drive" (失憶大道), 不肯定片中的 dominic matei 是在造夢還是真實, 還是他和愛人在時間旅行 (time travel), 只是在不同的空間中跟另一個 dominic 相遇了. 有時會想, 科學角度上, 我在造夢時那個我會否是另一個空間的我? 又或從心理和哲學層面上, 所謂現實中意識支配的我是真實的我, 還是造夢時釋放了潛意識的我才是最真實的那個我?
这都拍了些什么
科波拉知道庄子梦蝶,那他知道黄粱一梦吗?潦倒中老年男子意淫的一场迷梦罢了,梦醒了,还是什么都没有。
当多米尼克被雷中后他的命运从此改变,不但重获青春,拥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他的研究,还再次品味到了爱情的香甜.
谁看懂了?
男主的人格分裂与女主的前世今生,交织成一个似梦似幻的故事情节。
我的智商理解不了这么深奥的片子,告辞!
真可怕!
看不懂
哈哈
没看明白
玄学电影。哲学碎片。
糊里糊涂
虽然不知道到底在说什么,不过好像很NB的样子。蒂姆罗斯帅气。语言学,宗教学,哲学,生物学 貌似还有别的吧!
如果我是黄药师,我想有选择
看 不 懂 啊
想被虐吗?看这部!
做梦梦见做梦
两尊大神,科波拉与伊利亚德会碰撞出什么结果?东方学家直男癌的幻梦
基本属于导演自扯自蛋
不愧是科波拉……这片子看得我完全是肝儿颤。不过木有怎么看出Cal Lightman来,Roth叔叔实在是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