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父如子

そして父になる,谁调换了我的父亲(港),我的意外爸爸(台),有其父必有其子,然后变成爸爸,Like Father, Like Son,Tel Père, Tel Fils,Soshite Chichi Ni Naru

主演:福山雅治,尾野真千子,真木阳子,中川雅也,风吹淳,国村隼,树木希林,夏八木勋,井浦新,二宫庆多,黄升炫,足立智充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3

《如父如子》剧照

如父如子 剧照 NO.1如父如子 剧照 NO.2如父如子 剧照 NO.3如父如子 剧照 NO.4如父如子 剧照 NO.5如父如子 剧照 NO.6如父如子 剧照 NO.13如父如子 剧照 NO.14如父如子 剧照 NO.15如父如子 剧照 NO.16如父如子 剧照 NO.17如父如子 剧照 NO.18如父如子 剧照 NO.19如父如子 剧照 NO.20

《如父如子》剧情介绍

如父如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普通上班族野野宫良多(福山雅治 饰)和妻子野野宫绿(尾野真千子 饰)结婚多年,感情十分要好,两人共同养育着聪明乖巧的儿子野野宫庆多(二宫庆多 饰),生活宁静中处处透露着幸福。令本以为平静生活将一直持续的三人没有想到的是,一通来自庆多出生的医院的电话将这个小家庭卷入了风口浪尖之上。 原来,庆多并非良多和绿的儿子,而是由斋木雄大(利利·弗兰克 饰)和尤加利(真木阳子 饰)的爱情结晶。是朝夕相处的感情珍贵,还是血脉相连的羁绊重要?面对多年前一个小小误会所酿成的后果,良多和绿不知该何去何从。而对于雄大、尤加利和两人亦非亲生的孩子斋木琉晴(黄升炫 饰)来说,他们亦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之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女力报到:小资女上班记爆笑虫子第三季朋友圈儿里的男朋友花颜御貌圣朱迪奇门偃甲师最佳女配:阿尔法之境板凳队员我最好的朋友死了一路不消停她的日与夜大叔之爱:爱情或死亡接球手间谍男人们的大和玛莎白蝴蝶木乃伊先生活死人军团丘吉尔给桃子的信战神铃魔传心灵传输者吴越争霸侵略!?乌贼娘第二季舞动的夏天犀照律政新人王II希望的大地亿万第七季

《如父如子》长篇影评

 1 ) 你不需要跟你父亲一样

刚出炉的2013年度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如父如子》继续榜上有名。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日本中生代导演之一,是枝裕和电影一向以平易近人的作风,真情流露的态度吸引着中国影迷。

就如之前所调侃的,是枝裕和在《如父如子》安排了一个纯文艺、真艺术的演员阵容,桥口亮辅跟河濑直美的电影感觉不时乱入。

但在整体上,这部片子还是典型的是枝作品,创作脉络上有迹可循,有点像前作《奇迹》的变奏。

它的影像静谧,情感温和,淡淡然间,有一种脉脉不得语的真意,触动人心。

虽然乍一看,《如父如子》的故事相当狗血,莫名其妙的程度,好似琼瑶剧,但在引发婴儿掉包的原因上,是枝又暗黑了一把。

不过,他没有在这件事情上做更多纠缠——哪怕是往前一步,做道德评价或社会批判。

当悲剧已经发生,他所希望的是化解悲剧所造成的影响。

即相比较十年前的《无人知晓》,是枝所要展示的背景物不是冷漠的社会,而是日本的千千万个家庭,情感相通。

片中,野野宫家的环境和人物周边都以冷调影像出现,规矩、缺乏生气,人物的沟通方式太过拘束。

作为殷实富足的中产阶级家庭,野野宫良多以自己的方式去培养和教育孩子,希望他成为像自己一样的商界精英,性情果敢、意志坚定。

但很显然,儿子庆多不是这样一个人。

野野宫家置身于高楼,不接地面,过着与斋木家截然不同的生活。

反观斋木家,即便为人父母的有些市井气,一间小屋子也未免过于局促,物质不太有保障,但父子间亲密无间,打打闹闹,其乐融融。

因此,《如父如子》并不像《奇迹》,讲的真是六岁小孩的困惑:谁调换了我的父亲。

实际上,福山雅治所饰演的野野宫良多才是绝对的主角,这个自以为表现高分的富爸爸,面对突如其来的遭遇,自信心完全被击溃,进而引导观众开始思考:如何当一个好爸爸。

电影里有良多的自省,他探望父母,令观众感到意外,同时也深化了人物形象本身。

然后也有孩子离去带来的触动,他意外在相机里发现了一组相片,发现了完全不一样的生活视角。

但最令我感慨的是则是另一名父亲告诉他的:你不需要跟你父亲一样,你不需要再制造一个现在的家庭。

所以,相比较于说,这是一部家庭片,不如说,《如父如子》是一部亲子题材的电影,它告诉观众一个老生常谈但又好像不无道理的结论:富爸爸不如好爸爸。

这部电影有两个异常美好的段落,一处是两个家庭聚会,郊外聚餐,双方各拿出相机来合影拍照。

边上只有静悄悄的小河水,异常之搭调。

一处是野野宫父子间的和解,他们在一条分叉的道路,一上一下,保持平行,用差不多的速度走着。

道路终归要汇合,于是,他们又终归在一起了。

《如父如子》巧妙地切入了父子情感空间的罅隙,小心翼翼,怕惊动了两个家庭的平静,不愿意它往悲剧的路子走。

良多对儿子的关心负责、努力栽培,其实完全来自早前的家庭影响,而非金钱实力的飘飘然。

倘若没有意外,那又要造成一段看似平常、实则紧张的父子关系。

是枝甚至提出了更为大胆的设想,父子关系可以超越血缘而存在,你把我当做父亲一样对待,那么,我就应该原样奉还,视你为己出的儿子。

在爸爸不在家的背后,在感动常在的相片上面,良多仿佛突然发现了被记录的时光——父子间才能有的视角和情感。

那是一瞬间的影像,却承载了一名父亲的人生。

如果要打一个比方,那就是如今社交网络上天天晒娃的新人父母,有一天突然发现,子女也在认真注视着自己。

那一瞬间,他们应该会更加明白,什么是“如父如子”。

巧合在于,是枝也是借《如父如子》这部电影,重新看待自己的父亲身份。

在他看来,没有人是生为人父——不是说儿子一出生,你就自动成了一个好爸爸。

如何定义好,那是需要双方乃至是多方达成的。

不是一瞬间,而是许多年,甚至是一生。

 2 ) 城市与乡村教育方式的碰撞

如父如子,情感之纽带究竟缘何而生?

是血脉相连的奥秘,抑或是行为习性的相似?

或许,是成长环境的塑造,自幼遵循父母的生活模式,在精心营造的教育氛围中成长,是否就能更加亲近?

是枝裕和通过这部作品,引领我们深入思考这一问题。

城市与乡村的教育方式,追求成功的高产阶层与享受当下的低产阶层的生活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探讨的视角。

良多,现代城市中高产阶级的代表,他努力奋斗,追求社会地位,家庭和睦,居住环境高档大气。

斋木雄大,低产阶级的代表,他是三四线城市一家电器店的老板,生意勉强维持生活,他的口头禅是“明天能做的事情绝不放在今天做”,家庭住址就在工作场所的二楼,他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像一个大小孩一样,整天与孩子们疯玩在一起。

这是两种不同的家庭环境,也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虽然本质上并无高下之分,但从一般人定义的成功而言,无疑良多是成功的,他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大的优势。

当年报错我家孩子的护士在法院上明说到,她正是因为看到在社会地位上如此成功的良多一家,起嫉妒之心,才故意抱错孩子的。

良多一开始得知这个消息,他想的是如何把两个孩子都换到自己身边,他始终认为自己是社会上的胜利者,能够为孩子的未来创造更好的条件。

但是,成功一定就是幸福吗?

能够给孩子带来更好的物质生长环境,就一定能让孩子茁壮成长吗?

未必。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聪明乖巧的庆多到了斋木雄大的电器店生活,他慢慢地与他们一家适应,与他新的弟弟妹妹打成一片。

而与良多有着血缘关系的亲生孩子,却始终不肯开口叫良多和绿妈妈,他想要去放风筝甚至离家出走回到了雄大一家,他始终认为,在城市的家并不是他真正的有爸爸妈妈的那个家。

这让我们反思着其中的原因,孩子是一面镜子,他们的喜怒哀乐是直率地表达的,适应就是适应,不适应便是反叛。

那么造成琉晴不能适应庆多一家背后的原因是父亲母亲角色上的缺失。

就本片而言,母亲在这部电影中已经发挥了他教育方面的最大作用,功率是温柔的,耐心的,作为家庭主妇,在抚养孩子已经用尽了最大的心力;加利照顾着一家六口,平日兼职工作,但对孩子的教育并不缺席。

那么教育方面的缺失只可能是父亲的角色。

良多工作忙碌,他有高度的职业精神,他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是别人所不能代替的工作。

但也由此,陪伴孩子的时间变得很少。

而且他的教育理念是让孩子独立完成一切事,他不与孩子共同泡澡,在游乐场上保持父亲的严肃,督促着孩子弹钢琴。

在电影开场 他就表达了对静都性格上不满意的意见,认为庆多竞争心太弱,并不像他那样极致的追求胜利。

实际上,这样的观念正是他的人生观的反应,他总是焦虑未来,追求者更高的社会地位,他想让孩子跟他一样是个人上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他已经尽到了在他有限的时间对孩子最大的陪伴,只不过这样的陪伴是控制的,严肃的,带有高级知识分子式的、教育性意味强的陪伴。

而斋木雄大是一个去关注当下的人,他并不对未来思索太多,只是陪着跟孩子一起玩,一起在小小的浴缸里泡澡,维修着孩子坏掉的玩具,一起开心就好。

也许他在社会上的工作并不称职,但是他把父亲这份工作做到了极致。

在这样的家庭,孩子是具有野性的,但也是快乐的。

两边的教育方式,我们都不能简单的言对错,但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斋木雄大式的快乐教育方式。

也许单纯质朴的孩子就喜欢的那样快快乐乐的游戏里成长。

有时候父母过于望子成龙,给了太多的规划,加了太多强制的兴趣爱好,对孩子而言,他们并不快乐。

 3 ) 明天能做的事绝不放到今天

影片讲述了一个日本安逸的中产家庭突然得知他们6岁孩子出生时在医院被抱错而陷入家庭伦理困境的故事。

看完之后,有些台词印象深刻,对这些台词,我想说说自己的理解。

明天能做的事绝不放到今天,这是我的座右铭来的,你这样的话说着说着也就结束了吧。

——这句话和一般的座右铭刚好相反,我不认可,我想大部分观众都不能认可,于是这句话就透着一股讽刺的味道。

父亲也是无人能取代的工作吧。

——对,每个人只有一个父亲,父爱如山,无人能取代,为什么说是一种工作呢?

因为想要当一个好父亲必须付出很大的精力去影响孩子。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亲子关系这样不是很好吗?

——有的人内敛,有的人外向,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不一样,所有这个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亲子关系。

钱也有能买到的东西和买不到的东西的,你想要用钱买孩子吗,没有输过的人还真是不懂得别人的啊。

——钱不是万能的,钱买不到孩子对父亲的爱。

只是你一直都踩着油门向前奔跑,然而有时是需要踩一下刹车的。

——人不能盲目的向前冲,不能急于求成,停下来仔细想想,有个计划才是好的。

 4 ) 【映后】2024.12.01全国首映礼@北大百讲

嘉宾:是枝裕和(导演),中川雅也(饰 斋木雄大),福山雅治(饰 野野宫良多)的预录视频&现场电话,戴锦华主持:鲁豫翻译:主要为录音转译,有参考现场翻译整理是枝裕和:我现在有点惊讶,因为我进来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这里有这么多的人。

非常感谢。

我叫是枝裕和。

这是我十年前拍的一部电影,十年后的今天,它又在影院上映了。

能在这样的地方再次见到大家,我感到非常高兴。

我期待着今天与大家度过愉快的时光,请多多关照。

中川雅也:大家好,我是Lily Franky。

自从《小偷家族》剧组的宣发以来,我真的已经很久没来北京了,但我每次来北京,都会受到这里所有人的热烈欢迎,所以我非常期待今天能再次见到你们。

非常感谢你们今天的到来。

福山雅治(预录视频):大家好,我是福山雅治。

今天非常感谢大家来到《如父如子》首映礼。

这部作品能在中国上映,我感到非常开心。

优秀的作品或许可以跨越时代、时空,是永远不会过时的(timeless),我是这么想的。

比如莎士比亚,《水浒传》《三国演义》那样的名著。

我也希望《如父如子》可以成为一部被大家长久传颂的作品。

《如父如子》也是我和是枝裕和导演第一次合作的作品,导演拍摄电影的现场是非常厉害的,在拍摄现场诞生的,比如剧本、情节,每天都会有新的改变,对我来说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

本片的主题是“家人”,我想“家人”这个观念也是会随着时代变迁的,也会因为自己组建了家庭而改变已有的观。

或许血缘并不代表真正的成为家人。

这部作品也探讨了人与人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命题。

很期待大家的感想。

也希望下一次还有机会与中国的观众见面。

以上来自福山雅治。

See you!

鲁豫:可不可以请福山先生简短回忆一下这部影片当中它很难忘的一个情节或者场景?

福山雅治(现场电话):这次的作品请大家一定要好好看一看。

没想到你们都这么喜欢,我真的很感激。

我其实是非常想和大家见面的,但是今天真的非常遗憾,没有办法能够来到现场。

今天听说有很多观众来到了现场,我相信中国的观众一定是非常非常的喜爱是枝裕和导演,我通过电话都已经感受到了大家的热情。

电影所有的场景我都非常喜欢,但我想最后一个场景,以及我们当时拍摄的现场,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鲁豫:想先请教Lily Frank先生,有一次我听到役广所司先生回忆说,他认为是枝裕和导演是全日本所有导演中在片场讲话声音最轻柔的导演。

我想知道在您心目当中,是枝裕和导演是怎样的一位导演?

中川雅也:是这样的呢……我不知道人们是怎么看待电影拍摄现场的,但在过去,大家都习惯大喊大叫,会大声说“我们被骗了!

”或者 “哇啊!

”但是枝裕和不喜欢这样做。

他非常温柔的。

(悄声)“Ready... Action!”鲁豫:导演接受中国记者的访问的时候,说到Lily Franky他并不是做演员出身,但是每一次也不知道为什么就会演得格外的厉害,所以导演心中Lily Franky先生是怎样的一位演员?

是枝裕和:是的,他可能没有把自己介绍成一个伟大的演员。

不过我觉得他也没说自己是演员,所以,是的,他看起来不像在演什么,但他又不只是Lily Franky,当你在片场注意到他时,他就在那里。

我一直很惊讶,他怎么能在那里做得那么好。

鲁豫:影片的最后,刚才福山先生也提到了这一段,我估计可能所有的观众看到都会有掉泪的感觉,好像导演很温柔很温暖地给了我们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导演您更倾向于是亲情还是血缘?

是枝裕和:刚刚与福山先生的电话中,我耗尽了我所有的精力,你知道,这是一项巨大的任务,让我缓缓。

鲁豫:那我们来做一个民调,最后那个场景大家每个人看完都有自己的一个解读,是亲人的陪伴更重要,还是血缘本身更重要?

是选择留下还是要交换?

……刚才看到好像只有一个同学选择了血缘,应该交换,所有人认为不要交换。

是枝裕和:当然,我用一种非常恶劣的方式强迫福山先生所扮演的角色在血缘与陪伴中二选一,我认为他为此吃了不少苦头,但这对我和他来说都不一定重要。

对我和他来说,在影片中给出哪种选择是正确的答案并不一定重要,重要的是基于这两个因素,他最终意识到,他可以寻找自己与父亲相处的方式,也可以顺其自然。

他说他不是冷酷的人,他说在此之前,他可能一直在以一种与自己的父亲形象紧密相连的方式思考这个问题,但当他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父亲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确信,从那时起,他将与父亲一起思考这个问题。

影片的结尾展示了两个家庭一起思考如何成为孩子的父母。

鲁豫:您在文章当中也写过这部电影的缘起,是因为您在拍完《奇迹》之后回到家里面,发现小女儿跟您之间有一些陌生的感觉,所以触发了您多您的很多的思考和反思。

是枝裕和:确实是这样的。

我刚开始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没有太多时间陪她,而且我一直在拍片,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拍电影上。

因此我很难有当父亲的感觉。

我碰巧在孩子醒着的时候回到家,见到了她,我走的时候她让我第二天再来,这对我打击很大。

这不是好事,这不是好事。

我有一个出发点,那就是她认为我只是一个时不时会出现的叔叔。

故事也由此展开。

鲁豫:也想请问一Lily Franky先生,因为在很多中国观众的心目中,您扮演的父亲格外动人,不管《小偷家族》还是《如父如子》。

您自己也说,每一次您扮演一个角色之前把自己变成一张白纸,不做太多预设,要去符合导演的想象。

我想请问这一次您在扮演这个父亲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吗?

中川雅也:是这样的。

我基本上不会做任何导演不希望我做的事,不是我说“我要这样”,“我有自己的想法”,“我希望事情是这样的”。

我以前没做过任何角色预设,我想尤其是在这部电影中更是不需要。

我不一定要做,也可以不做。

在《小偷家族》中,我扮演的不是真正的父亲,而是一个假装父亲的人。

我不认为能看到假装的父母,或者有人假装是父母的戏会更好,演技可能就稍微要凸显不自然的感觉。

但这个作品中就完全是一个真正的父亲,这再好不过了,我等于没做什么特殊的。

戴锦华:非常诚挚地说,是枝裕和导演是我最喜欢的世界导演之一,今天这部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影片。

我要告诉是枝裕和导演,非常高兴他来北大,而且也希望可以以后再来,因为我们一定不是世界上最好的艺术影院,但我们肯定是全世界最大的艺术影院,我们每次放映艺术电影的时候都有这么多的同学。

鲁豫:这部影片当中很多动情点。

这部影片中有哪些地方是很打动您的?

戴锦华: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想我跟大家的感觉是一样的,我们对所有亲情拉扯的紧张时刻都非常心痛,非常共情。

但是我看了很多遍这部电影,在大银幕上,在每一次有机会看到的时候我都会再看。

我才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故事的主角是良多。

这不是一个养子和亲生孩子的“如父如子”,这是一个良多如何在学会做父亲的时候,同时学会了做儿子。

这是我新的打动点。

戴锦华:我自己觉得,当我终于把握了良多作为主角的心理变化的时候,我特别高兴地意识到,导演不仅在讲一个抱错了孩子的故事,这个故事中最重要的不只是“养育更重要还是生育更重要”的问题,而是我们如何看待今天的成功学、绩优主义、优等生文化。

两个家庭之间其实同时是一个阶层的巨大的落差。

良多从另外一个家庭的位置上把自己拔升到高位置,他也想让儿子继续保持在这个位置或者更高,这样的一个努力,他完全忽略掉了陪伴、爱、欢笑。

我想问是枝裕和导演,我这种理解对不对,这个是不是他一直想表达的一种主题?

在这个电影当中,在这个家庭的故事当中,导演其实表达的是对这个主流的东亚的这种成功的教育理念的批评。

我经常有这样的问题,哈哈。

翻译小姐姐:可能导演不太理解什么叫“成功学”。

戴锦华:完成任务,优秀地完成任务,在所有比赛当中获胜。

是枝裕和:我其实没有想过像东亚的成功学的问题,完全没有。

良多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父亲当作自己的反面教材,他不想成为他父亲的样子。

他在公司的上司藤村先生,扮演者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演员,是他心理上的父亲,他希望得到藤村先生的认可,也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

我想把影片的前半部分表现为一个人渴望被爱,但却对工作中对上司感到一种不公,并为之奋斗的故事。

所以我通过我的作品的前半部分,希望刻画的就是良多内心当中有这样的一个错误。

戴锦华:Lily Franky先生他创造过两个非常迷人的父亲形象,我想知道,他在创造这个父亲形象的时候,和这个日本电影当中那样的一些社会地位不高的、不太这个显赫的、不太有力量的男性,他是不是有意识地在那样一个人物系列当中放他自己的角色?

中川雅也:刚才是枝先生说到他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

没有太多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这也是拍摄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

在这部电影中,良多可能看起来是一个非常坏的人,但世界上大多数父亲甚至不如良多。

他们必须工作,必须肩负其中的艰辛,比如生产活动,这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迫使他们不得不把孩子和家庭放在一边。

大家可能觉得,雄大是一个非常好的父亲,雄大可能是一个非常爱幻想的人。

在是枝导演的构想中,雄大是一个和朋友有过一次失败婚姻的男人。

所以,在失败了一次之后,他才真正开始把自己从生产工作的世界中分离出来,开始真正关心自己的家庭。

或许他还没有做到这一点,但如果从一般父亲的水平来看,雄大是一位非常罕见的父亲。

在扮演各种角色之前,导演会告诉我很多关于角色的细节。

曾经的雄大先生并不是一个好人。

因此,您所说的社会和社会经济差异,雄大并不是一个已经或正在以此为目标的人,或者说他比较安于现状。

但他反而有所收获。

戴锦华:我在网络上看到,我们中国的年轻观众看过这个电影,更同情于庆太,因为他们觉得他经历了一个阶级的坠落。

我觉得这种感觉本身就成为电影里的一个主题:作为孩子更渴望的是什么?

和作为父亲能够给予的是什么?

而且我也想知道孩子交换以后,他们是更幸福了还是更不幸了?

是枝裕和:我不知道,但我很喜欢河岸上两位母亲拥抱的那场戏。

是的,我很喜欢。

最初的剧本里并没有这个场景。

后来拍到这里的时候,我看到她们两个拥抱,我就觉得“啊,真美好啊”。

因为其实女性之间的情感和男性不太一样,男性在一起会有一种对抗竞争意识,但是女性就不一样。

如果我们能在这里团结一致,我内心当中就会觉得这两个家庭的痛苦就可以避免,不会最后走向破碎的不幸的结局。

我觉得家庭的未来因为这两位女性的联合而变得光明。

中川雅也:这两位母亲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母亲,处于不同的阶层。

当她们意识到自己错了的时候,她们的反应是完全不同的,面临的周围的环境也是不同的。

母亲们会将错误归咎于自己。

鲁豫:导演提到的这个两位女性角色,想听听戴老师您的解读。

戴锦华:和导演讲的完全一样,哈哈哈。

我是觉得母亲的心使她们可以相互的理解,而且母亲的感觉使她们超越了身份的不同,而且可以理解这样的不同。

但是这个故事是表现两个男人也慢慢地有了一点理解,但是比较困难。

首先是因为良多的居高临下、良多的优势,包括他的无理的想法,说最好把两个孩子都拿过来,然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完美的结果,但他没有把别人当作父亲,当然也没有把别人当做母亲。

鲁豫:就像电影里的台词说的,一个没有失败过的人的确是很难产生同理心。

导演2018年接受过中国媒体的采访,当时别人问导演您跟您女儿之间有没有产生过一些争执,导演说我的女儿10岁,还从来没有过发生过争执。

导演的原话是说“我是个很没有用的父亲”。

时间过去6年了,现在小孩已经是一个青少年,您现在在家庭当中,父女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您生活中是个什么样的父亲?

是枝裕和:我看起来还是那样。

因为我不是那种精英。

我们的亲子关系就是长期没有时间在一起。

有时候我在法国拍戏,有时候我在韩国拍戏,在将近一年没见的时间里,我成长了很多。

当我给他发短信说很抱歉不能多陪陪他时,她回复我说不用担心,所以我想现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Don't mind。

鲁豫:想问Lily Franky先生,在影片当中您扮演的角色,用我们现在中国国内的一个话说,他好像不太卷,他会选择很放松、很躺平。

您怎么样看待他性格当中的这样的一些特点?

这也是很多中国观众看完以后他们的形容。

中川雅也:是的,我有。

说到演戏,我的好胜心很弱,所以我不得不做一些事情。

我从小就喜欢躺着,所以我不能扮演好野野宫的角色,但我可以很好地扮演那个始作俑者的角色。

我可以理解或同情一个已经把自己锁在竞争之外的角色。

你看,我整整天都是这样(葛优躺)。

鲁豫:当一个非常成功的人跟我们讲躺平的时候,大家要选择不要完全相信,因为Lily先生其实除了是一个非常棒的演员之外,还是个非常棒的作家,他一本书推荐给大家,叫做《东京塔》,销量已经突破200万册,也有中文版,大家可以看一下,写得非常好。

鲁豫:下面要给大家留一些提问的时间。

第一个问题我想请出一位非常特别的观众,也是一位非常棒的演员,和是枝裕和导演之间是彼此惺惺相惜的同行,掌声有请周冬雨女士。

周冬雨:我们一起见证是枝裕和导演的《如父如子》在北京首映,我也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

这是我第三次看这个电影,然后每一次看都会有不同体会。

导演他的家庭故事折射出了社会结构,还有传统观念,比如如果没有血缘关系的话,会不会有亲情。

我觉得导演在他温柔的叙事方式下,有他激烈的表达,还有他激烈的内核。

总而言之我非常非常喜欢是枝裕和的每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我真是看了第三遍了,后面还会继续再看。

怎么说呢?

祝票房大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如父如子》这么一个好的电影,精美的电影,感受到是枝裕和导演镜头下的温暖。

谢谢大家。

鲁豫:你要问一个问题吗?

周冬雨:我觉得Lily哥好帅。

So handsome。

中川雅也:好开心。

一楼4排41座:本片中扮演庆太和琉晴的两位小演员表演非常自然,请问导演在拍摄过程中是如何指导小演员并如何对他们交代剧情的?

是枝裕和:很不错吧?

我想这是因为我没有给他们一个解释性的剧本,我几乎没有解释这个故事。

我真的每次只是会告诉他们,今天我们要拍去别人家住,然后就开始拍,在他们不知道是一个什么样的具体的故事情节的状态之下,我们这部剧已经杀青了。

是的,我做到了。

特别是琉晴,从试镜开始,无论我问他什么,他都只说一个词“为什么”,但他真的很有趣。

当我说我想选他来演的时候,整个剧组都反对,他们认为拍摄会失败。

在拍摄的时候跟他说什么他都不听。

这么说可能不太好,但我很后悔选了他,我想从他身上引出很多东西,但只有Lily能把他拿捏于手掌之间。

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一场戏:福山先生对他说“是的,你从今天起就来我们家了”,他就不停地问“为什么” 。

当时拍摄的时候,我就跟那个孩子说,不管以后他问你什么,你不要问他为什么。

所以就这样这一集就拍下来了。

从成人的角度来看,福山先生也就是良太,面临孩子的质问是一个可怕的场景,因为他所想的一切都会反作用于他,他被逼着去做他正在对这个孩子做的事情。

对成年人来说,这是一个可怕的场景。

所以整个拍摄过程可以说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下完成的。

鲁豫:Lily桑是怎么做到的?

哈哈哈,能够跟小孩有这么好的、顺畅的交流。

中川雅也:我自己还是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所以我越大就越要谈论这个问题。

是枝裕和:现在,但我想起了之前的那个问题。

影片结尾有一句台词“你知道蜘蛛侠是蜘蛛吗”,排练的时候我就想到了这句台词,这个问题是Lily在我们见面的第一天就问过琉晴一次,他见我的时候非常紧张,你还记得吗?

就是这个。

我觉得这真的很感人,你就是这样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我把它放在了电影的结尾。

一楼11排32座:注意到是枝裕和导演在《步履不停》和《如父如子》中都反复出现了火车的镜头,想问问导演这么做的用意,火车的意象代表什么?

是枝裕和:没什么意象。

我没有汽车驾照,所以当我拍一个交通场景时,它不可避免地会是火车。

我想这就是问题所在。

另外,拍摄火车非常困难,因为它会停在车站,在车站新的乘客会进来,要在火车一站之内的时间拍完一条非常困难,所以有时我想做点什么。

在这部电影中,绿和庆太要坐火车去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场景是这样的:这一条其实应该在火车行驶的时候完成的,但不容易录入台词,所以试了几次之后,可能就觉得不太行。

但我想再试一次,所以最后一次是在行驶中途开始拍,结果拍到一半火车到站停住了。

这是我没想到的。

只是巧合的是,停车之后所有人都开始下车,但只有绿和庆太两个人在那里坐了很久。

因为庆太的台词记得不是很清楚,所以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但真的很棒。

在拍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出现的场景,实际上比你想象的要好。

戴锦华:借这个特权赶快再问导演一个,就是在电影当中很多家庭戏,比如特别是《小偷家族》,导演一般是在一个真实的房间里拍,还是一个摄影棚里搭出来的空间?

是枝裕和:那些室内场景有布景,也有实景,是混合的。

当观看成片的时候,是分不清布景还是外景的,因为我把真实生活的物件直接带进了摄影棚。

当你看到电影成片时,你根本分辨不出那是布景还是外景。

这才是摄影艺术的真正力量所在。

中川雅也:这才是正确的,这才是我们要做的。

还有,树木希林老师她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电影,我们非常爱她。

我想把她也带来现场,所以穿着她的衣服来了。

这个衣服的袖子很短。

是的。

我真的变得更像老奶奶了?

我开始穿希林桑的衣服了。

是枝裕和:今天非常感谢。

这部电影将于12月6日在中国的大荧幕上与观众朋友们见面了,刚才周冬雨也说这是一部温情的电影,她是第三次来看了。

我认为这是一部老少皆宜的电影,可以带着你们的朋友,家人,父母,或者孩子一起欣赏。

希望你们能来看这部电影。

期待您的光临。

 5 ) 也许那条平行线,终将交汇吧。

我就是被我的养父带大的,我记得我搬到他家的时候,才5岁,他待我如己出。

看到那个小朋友说自己要回我爸爸妈妈家的时候,我想起三岁半的时候,我被法院判给我爸爸。

我对爸爸说:我要回我婆婆家然后,不记得是被送回去还是自己跑回去的,我就回到婆婆身边了那天我发了将近40度的高烧,做了一个很诡异的梦,半梦半醒间回到了婆婆的身边,虽然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但我依然记得蜷缩在婆婆和舅舅家的沙发上的安全感。

也许电影还是挺美好的,生活比电影会略残酷一点。

谢谢是枝裕和

 6 ) 父亲也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工作

“六年以来朝夕相伴的可爱儿子竟然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而这一切都始自当年在医院阴差阳错的误抱。

”乍看故事简介,估计不少人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故事好狗血啊,这真的不是琼瑶阿姨的剧情配置吗?

”然而同样的情节,在电影《如父如子》中所要表达的主题却截然不同。

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与朝夕相处的养育之情,两者之间如何选择。

这是围绕电影的一个核心问题。

两个家庭,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环境,观念的不同也造成的是否交换孩子和如何交换孩子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影片中,野野宫一家家庭富裕,丈夫良多一心在工作上,对儿子也是严格要求,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要求儿子庆多。

对于庆多来说父亲是严肃的,令人胆怯的。

父子间缺乏交流和感情的培养,父亲对于儿子来说更多的是敬畏。

而另一个家庭,斋木一家则经营着一个很小的店铺,虽然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是丈夫斋木雄个性随意,经常与孩子玩成一团。

父亲的随性,母亲的随和,使这个贫困的家庭变得温暖而快乐。

相较之下野野宫一家,就显得尤为的冷漠。

当得知儿子并非自己的亲生儿子时,良多内心越加的压抑,以至于各种不满于儿子庆多,总觉得是因为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所以不能像自己一样做到做优秀。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他期待他的另一个儿子,跟他流着相同血液的那个儿子。

然而当两个孩子真的相互交换之后,他的亲生儿子琉晴,却并不能接纳他。

良多无法和琉晴正常的相处,更无法用以前对待庆多的方法去要求他,教育他。

这使得良多异常的苦恼,也越发的想念庆多。

随着故事的发展,查其抱错的根本原因,是医院护士的恶意调换。

医院护士当年也同样遇到了与非亲生儿子的相处问题,邪念之下做出了换子行动。

然而当良多去拿赔偿金还给护士之时,另护士做出换子举动的根本原因那个继之却出来维护了继母。

这一幕让良多明白了母亲告诉他的,“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能靠时间的相处成为至亲。

”原来血缘的联系并不能维持好亲情,亲情是需要陪伴和交流的。

所以良多开始转变,他开始陪伴琉晴,与琉晴相处,去完成“父亲这项别人无法替代的工作”。

影片中,捕蝉人那一段颇有意思。

原对话是这样的:捕蝉人:“蝉在这里产卵,幼虫破土而出,再到羽化成虫,要花15年的时间。

”父亲:“这么久?

”捕蝉人:“感觉时间很长么?

”15年可以是一只蝉化茧为蝶的时间长度,也可以是一个孩子长大成年的时间。

是啊,15年很久吗?

庆多他养育了6年,这6年现在回想一下转瞬即逝啊。

所以影片最后,良多违背约定去找了庆多,告诉他:“这6年,这6年我都是你爸爸。

我可能做的不够好,但我也是你爸爸。

”整个影片着力于亲情的渲染,电影镜头总是在缓慢的平移,好似在安静的诉说着这样一个小故事,讲述着良多在做“父亲”这项工作中的成长。

而导演在探讨亲情与血缘的这个问题时,似乎也不愿意放弃人性的探讨。

良多一开始在同事的怂恿下,想利用金钱使斋木一家同时放弃两个儿子,这是人性的贪婪;还有包括女护士的恶念等,这是日本电影里经常出现的一个主题,人性。

演员方面,福山雅治无需多说,人物各方面刻画的都很好。

然而最吸引我的还是庆多,这个孩子眼神真的太赞了,小正太实在是太可爱了。

奉上小正太萌照一张<图片1>

 7 ) 你知道Spider Man 是蜘蛛吗

新学期伊始,同级的奥野君一直在发邮件说,呢,要不要一起去看一部刚上映的电影?

应付课业已是艰辛,果然是悠闲懒散的孩子,才能在开学第一周想到这种消遣吧。

比较礼貌地推脱着,然一向话少腼腆的奥野这次却一反常态,再三地邀约。

于是,我问,是什么映画让你如此执着?

他告诉我是是枝监督的作品,我的记忆中模糊飘荡出去年课上看过的《步履不停》,很多年前似乎还有那部看后沉重的《誰も知らない》。

对前者有留下好的印象,加之奥野的恳切,于是我们选择在公开日的最晚场前往观影。

谁知弄错时间,当进入映画馆时,故事已开始了30分钟。

于是,我们连蒙带猜地看完剩下的部分,却仍然在接近尾声那一幕平静又激荡的场景中悄悄湿了眼眶。

日本人从来是如此善于克制自己,黑暗中静的可怕,却还是有隐忍的抽泣时不时响起。

我偷偷侧身打量着奥野的样子,黑框下的他也有流泪么,然而却隐藏的如此好。

我毫不掩饰地擦去眼泪,默默地在黑幕中直到听完最后一个音符。

Like father,like son。

和原名的《そして父になる》比起来,其实可以理解为直接向观众提出它的设问,怎样为父,而又该怎样为子。

作为父亲的良多,也是作为儿子的良多,在亲子关系这个课堂里一开始交的完全可说是一张白卷。

这并不是他的错,小时候老听父亲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直到长大后看着自己偶尔透露出的处事态度,言行举止完全来自潜移默化中对父母的模仿,这时才发现,传承是一件严肃又可怕的事。

良多的很多教育观点,【我们家是希望培养出任何时候都能独立一个人的风气】在斎木指责其不愿拿时间付出给孩子时理直气壮地【有非我不可的工作等待去做】【世界上有很多种的亲子关系吧】妻子愤怒地说着【其实比起与庆多的六年时光你选择了血缘不是么】等等,在与父亲会面的一小片段里对良多父亲的寥寥数语刻画,完全可以隐隐看出传承的影子。

然而,“血缘”的传承即使不可违抗,影片也在娓娓道来的故事发展中说出了更深的,高于血缘的羁绊。

那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相伴,相惜后产生的更深的爱,它可以是良多对继母的歉意,可以是看护师年幼的继子为保护母亲挺身而出的英勇,也可以是斎木一家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的疼惜与陪伴。

这样的爱温柔地流淌,也许在漫长的岁月中缓慢产生,增加,甚至不着痕迹直到有一天才会突然惊醒。

但一旦意识到在我们平凡又渺小的生命中,一直存在着这些简单又厚重的爱,短暂的生命也会因此变得温暖而有力量,不会孤单。

电影乍看之下是平淡的叙事,然而很多小细节却刻画的让人心颤。

一些日常生活中小道具的使用也颇为用心,那折在沙发里的手工树枝,坏了又可以被修好的机器人,庆多不擅长却很努力着练习的钢琴曲,斎木家一定会带孩子们去玩的放风筝.....都是我们熟悉,在儿时的陪伴或记忆,这些至今大人眼里(也许良多就是现在忙于生计而投身社会后冷漠又麻木的我们)也许微不足道的东西,在孩子的世界里俨然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甚至会对孩子的成长和观念产生重大的影响。

而有朝一日也要成为,或已经成为人父人母的我们,又是否意识到了呢?

也许有些幸运的人像斎木夫妇一样愿意用时间与一颗心温柔地陪伴与爱着孩子,但更多人其实应是良多这样,在社会上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忙于所谓的大事业,而忽略了身后那一双稚嫩的眼睛吧。

不可承受的社会现状,挣扎于生计的国人,也许更为无奈与悲哀....对于这样的现实,要能像斎木那样堂堂正正地说一句【孩子其实就是时间】,是一件异常奢侈的事。

奥野君在之后告诉我了一句,「胸にぐいぐい突き刺さる」,原来他也在相机里庆多偷拍的爸爸的照片被翻出那个镜头时心狠狠地刺痛了,从头板着脸冷漠的良多哭了,我们也哭了,那一刻心好像也随着作为父亲的良多一起狂奔,狂奔到了庆多的身边,呼喊着,跟在儿子那小小的身影后一路恳求,说着庆多,说着对不起,说着你真的拍了很多相片呢,说着钢琴很努力,说着我们的mission结束了,说着,六年,这六年都还是你的爸爸呢。

第一次,一直默默地爱着爸爸,努力讨爸爸开心而懂事的良多站在了坡上,一直保持着距离威严又认真的父亲站在坡下,他们的关系第一次有了颠倒。

两条路慢慢汇集到一起,沉默寡言的庆多仍然睁着可爱的大眼睛不说话,但不再向前逃跑。

良多揉了揉庆多的头发,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却在俯下身轻轻的拥抱中第一次真正成为了父与子。

这一刻,即使是止不住的哭泣,也是我们心底笑的最开心的泪。

庆多第一次被放到斎木家寄宿,斎木笑眯眯地摆摆手说,【呢,你知道Spider Man其实是蜘蛛吗。

】庆多呆呆地摇了摇头,似懂非懂。

影片的最后,两家人快乐地走进斎木家,镜头飘向天空时,庆多稚嫩清脆的童声响起,他问爸爸,【你知道,Spider Man是蜘蛛吗。

】良多温和地回答着儿子,【不,这是第一次知道了呢。

】第一次,他教会了连他也不知道的东西。

第一次,他教会了他,什么是父子。

——————————————————————————————无聊的后话:由于错失前30分钟的片段而不甘心的两人,于是在心灵的再三挣扎下选择今日上课前跑到映画馆重看了一遍。

结束时走出大门,我对奥野幽幽地说,果然是想要有个孩子啊。

他推了推鼻梁上厚重的镜框,轻轻回答我说,但也许.....我还是想成为良多那样的父亲。

哈哈,结论就是那样帅气高大能干又立派的福山雅治是所有男女老少的梦想!

 8 ) 《如父如子》

看是枝裕和的电影总是很舒服的,看似徐缓的节奏却基本没有多余的废话,潜移默化的情绪变化都通过淡淡的镜头语言。

其实将人物心态变化做足其实是会影响观众对社会性的思考的,比起声嘶力竭般控诉以及过度煽情效果是更加深入的。

而且影片最终力求传达的是关于父子间微妙关系,从这方面来说,他的重点是表述得很清晰的。

虽然相对以往作品这次涉及到更为倾向社会性的问题,但他还是很轻描淡写的带过,各种既往我们观影模式中的情绪点也被反常规的无害化了,包括施害者、两个都相对幸福的家庭、两个相对没有性格缺陷孩子的设置等等,一切显得有点过于“美化”。

这可能是一种固步自封,但亦可能是作者一向将社会家庭化的表达基础。

其实是枝裕和还可以做得更好,期待他找到一种适用于自己却可以有所拓展的格局观,当然了,他要一辈子拍一种电影也是没问题的。

 9 ) 长大后才明白,人生就是许多遗憾的堆叠。

当福山雅治扮演的父亲(野宫良多)说出,“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亲子关系”这句话时,你的脑海中是否像我一样,浮现出许多令人厌恶的嘴脸和瞬间呢。

不论是作为父亲还是男人,在推卸自己没能胜任的角色时,始终是相似的面孔。

影片自始至终都是在温柔平和的气氛中,于屏幕上,儿童在被保护的立场,免于现实中遭遇的暴力。

全片最大的冲突,也只是福山雅治在训斥有血缘的儿子(琉晴)乱弹琴时候,大声的呵斥:“停下!

”而说完这句话后,他也感到自己的过失,转而将情绪转化为自己的失望。

在这样的软糯包裹下,电影呈现出一种温吞的质感,福山雅治的父亲形象,代表了一种独断和功利至上的父权,在工作中拼尽全力,并以同样的标准要求儿子,下属甚至妻子。

因为童年时家庭分裂产生的不幸,他对于如何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存在障碍,这样的自卑产生出的自负,让他不自觉表现出清高和漠然。

然而即便是这样,他对于儿子仍然持有了相当的忍耐和温和,或许这是他受到的教育,让他的自我要求时时显现出文明的一面,但许多场景中,众多的教条,礼仪的约束,仍然能让人感到十分的不自然和刻板。

如福山雅治扮演的父亲所说,“与其将来努力,还是现在努力的好”,他能为孩子带来的是更为富裕的生活和资源,而尽可能在未来让他能够复制自己的“成功”,但母亲说的,“有些人即便是想努力也是不行的”,也许才是生活的真相,这句话也在说她自己。

她与父亲的人生哲学并不能融合,所以尽管之后父亲受到触动而改变了许多,但仍然不能消弭两人之间存在的因“资质”而带来的差异。

如外婆说的,“这样的人,哪里想过是你能高攀的”。

现实中,带有这样属性的父亲,多半不像影片中这样克制,都或多或少都会带有暴力的属性。

影片中所展现出的,只是对于孩子的忽视和严苛,多少有些冷暴力的成分。

对于孩子,来自父亲的严厉和漠视,还不是最糟的,毕竟母亲能够提供与之互补的一面,更糟的,是这样一个家中强权的存在,对于天性的压抑,个人空间的侵犯,以致自尊的践踏,包括时时都可能出现的付诸行动的肢体暴力和言语。

由于缺少对于人性中恶的描绘,影片因此少了纵深感,作为一部温情电影,他感人,细腻,但对于探讨父子关系的主题,显得过于干净,无法触碰到更深处的内核。

影片更多以儿子庆多展开描写,有几处细节十分动人,其中一处是福山雅治在琉晴离家出走后到杂货铺去接孩子回家时,庆多看到他,跑到了壁橱中躲了起来。

这个片段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

我上小学的时候,寒暑假寄宿在姥姥家,过着放纵任性的生活,对于童年时代,越少束缚,就意味着越多的快乐。

有几次爸妈来接我回去的时候,远远看着车开过来,我会跑出院子,去到很远的地方,希望他们因为找不到我而放弃,但无论我走了多久,依然还是要回去面对等待着我的他们,依然要不情愿的坐上那辆回到自己家的车。

我不爱自己的父母吗?

我想不是,我只是想逃避那个家的压抑和孤单。

舅舅是个跟电器行老板相似的人,一生一事无成,散漫懒惰,然而他是一个能让小孩快乐的父亲,也是能够尽心照顾妈妈的儿子。

我一直记得,在老家不大的院子里,他在两棵树之间架了横梁,系上两根绳子,用一个旧轮胎,搭了一个秋千。

这是我童年记忆中,依稀之中感受过的最浪漫的事。

表弟和妹妹玩着我的旧玩具,穿我的旧衣服,但他们有一架秋千,这是我永远无法拥有的东西,或者说一种溺爱。

对于孩子来说,一个快乐的童年是无价的,而父母常常由于感受到了成人世界中的残酷和压力,遗忘了自己身为孩子时的求索。

关于陪伴,拥抱这些细碎又看似不重要的事,在成长中起到的作用也许大过金钱能带来的东西。

影片结尾,如果以庆多的观感,似乎他是幸运的,回到了一个爱的氛围更为浓郁的家中,自由的成长,也许他会变成如父亲一样正直但懒散的人,也许会像母亲一样温柔而坚强。

回到另外家中的琉晴,他的未来也许同样变得美好,成为父亲一样强悍的人,也许失意如母亲,也未可知。

影片只能止于此处,他们之后的命运,互换人生后将要面对的种种,便成为他们自己的选择了。

电影给带我最多感受,不是父与子的情感交织,而是每个人在成长中都曾遇到的那些遗憾,如野宫良多与继母的隔阂,对父亲的憎恨,中途放弃的钢琴,妻子努力过却不能达成的事,面对丈夫的自卑,庆多无兄弟姐妹的孤单,害怕父亲失望而勉强自己完成的一个又一个任务。

风筝,蜘蛛侠,发光的机器人,遥控电动车,秋千,田野,天边的云,弟弟睡着的样子,妈妈深夜里的哭声,第一次说出无心的谎言后,是童年的终结。

长大后才明白了所谓人生,就是许多遗憾的堆叠。

SuHalifax三月,最后一场雪就要来

 10 ) 千萬別和從未徹底失戀過的人談戀愛~~

《如父如子》(《誰調換了我的父親》)和其它優秀電影一樣,情節日常,節奏流暢,又內涵豐富,傳達了很多信息,可以引發人不同角度的思考。

大致情節是講日本一個典型的城市中產家庭和一個城郊的普通家庭,因為醫院事故,抱錯孩子,直到六歲才發現,兩個家庭商討解決方案。

最終通過一系列的比較和衝突,體現兩個家庭兩種教育理念的差異。

最明顯一層,當然是講教育,人生的取捨,怪獸家長。

原來日本也有怪獸家長,強行給孩子上各種興趣班,為了面是進好的學校,專門讀面試輔導班。

但在野宮提出他兩個孩子都想收養時,齋木先是對野宮的想當然耳勃然大怒,接著他獨自喃喃的說了句:沒有失敗過的人,還真是沒有同理心啊。

從我的角度看,這句對白是電影的核心。

片中的野宮是個典型的優等生,從小學習好,考上大學進大企業,一路向前衝,年紀輕輕就做到中層,在CBD有公寓,開凌志,有漂亮的妻子和可愛孩子,過去六年,他早出晚歸,一心撲在事業上(雖然也是打工),甚至妻子分娩都無暇顧及。

他的優越感讓他覺得兒子怎麼這麼笨,不如他,兒子也生活在他巨大的陰影下,時時處處想著取悅父親,在父親面前表演多過於真情流露(在自己父親面前也不能自在的孩子,真是可憐),終於當他知道養育了六年的兒子不是親生時,他條件反射般說了句:果然是這樣啊。

這句話深深傷害了妻子,甚至比那句:做媽媽的怎麼認不出自己的孩子 還要傷人。

這樣的人是沒有失敗過的,沒有失敗過的人是可怕的,認為世界是自己主宰,從不會從別人角度想問題。

只有自己的感受最重要。

因此,和沒有失戀過的人談戀愛(尤其是沒有失戀過的男性),絕對是可怕的經歷。

可以斗膽說一句,沒有真正失敗過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這樣的人不足以做朋友,不足以談人生。

這個角色令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贖》,也許大家都沉浸在安迪.杜弗倫終於逃出監獄,在大雨中舉手望天迎接自由的激情中,但我卻記得他越獄前一天對摩根.弗里曼說過的一段話,他說,雖然我太太不是我殺死的,但我間接害死了她,如果我多點關心她,她就不會出軌,就不會發生後面這些事,這十幾年,我在贖罪。

現在我的債還清了,我贖清了罪過。

我要走了。

可見他對越獄一早就有了完整的計劃,牢獄之災令他的人生一夜之間一敗塗地,失去自由的折磨讓他反思自己志得意滿的前半生--他前半生是個成功的金融人士,過著豪華的生活。

本片中的野宮也是如此,他收到了懲罰--這種懲罰如飛來橫禍,和安迪.杜弗倫的災難差不多。

僅僅因為他的志得意滿,他對周圍人略顯倨傲的態度(試想一下,一個日本人,再倨傲能倨傲到哪兒呢?

點頭哈腰這些理解應該不會少),被一個正在人生低潮的護士妒忌,故意惡作劇般調換了他的孩子。

影片中有很多潛在情節通過人物對話表達出來,由讀者自行補充比如齋木為何結婚晚(至少生育晚),他老年癡呆的父親。

野宮說自己小時候也曾經離家出走,因為太想念母親,加上他那雖已老朽,卻仍然嗜賭嗜酒,滿口血統論的父親,哥哥在路上提醒他你別忘了叫媽媽。

大致可以推測,他父母早年離異,現在身邊照顧父親的是繼母。

雖然他對父親諸多抵觸,但『不管是否願意,男人最終會越來越像父親』的魔咒在他身上漸漸清晰,而另一個父親齋木提醒他:你不必和上一代一樣的。

曾經看報導說日本社會問題之一是在女人做全職家庭婦女而男人一人上班養家的環境下,兒女和母親關係很好而對父親完全陌生,正如影片中齋木對野宮說,這才半年,我陪他的時間已經超過過去六年你陪他的時間。

影片當然是講親情的重要,勝於一切事業,尤其是和孩子相處的時間,父母都要珍惜。

但從另一角度,也能看出這種自覺『全知全能』的從未失敗過的所謂精英人士,有多冷漠,多危險。

最後故事的結局非常溫情,父親終於經歷了徹底的失敗(兩個兒子都不喜歡他)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的人生。

大家都可以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如果自己的孩子『抱錯』,養了很久才發現,會不會換回自己血統。

生育和養育究竟哪個重要?

是枝裕和的這部作品,非常像山田洋次的風格,就是講一些生活中平平無奇的事,然而平地起暗湧,非常的日本。

它折射出日本的問題,也是現代很多人面對的問題,HK怪獸家長已經變成主流。

我常見到週末陪孩子逛街也由菲傭拉著孩子的母親,聽過許多生了孩子就丟給菲傭自己照樣出去旅行做SPA的母親。

還有許許多多號稱賺錢是為了提供好的環境,支付昂貴補習班興趣班費用為孩子未來著想的父母。

這些怪獸家長都該看看這部電影,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從來沒有失敗過,反思一下究竟為何要把一個生命帶到人間。

另:標題並不是羅素悖論,你完全可以開發一個從未失戀過的人,讓ta徹底失戀一次,然後從新開始。

這是造福全人類的偉大事業。

加油。

《如父如子》短评

人的感情随着时间而不可取代 换与不换在他们心中已经不紧要 感情在一辈子都是父子 从小便听过为人父母是这个世上最难做的工作 这并非是苍白的玩笑 父母也会得到孩子精神上的反哺 电影前半段最强烈的是阶层鲜明对比 中产精英家庭和小市民的杂货铺老板 只有日本这种温情的电影中才会默默地表达这种关系吧

5分钟前
  • 冷水浴缸
  • 推荐

我真的不想说我看的时候一直在幻想扑倒叔(或者被扑倒&amp;gt; &amp;lt;)

7分钟前
  • 倉鼠
  • 还行

是枝裕和越来越喜欢用减法拍电影,减少剧烈戏剧冲突,淡化人物之间冲突,与其说是电影的自然主义,不如说是生活态度的倡导指引,关于如何爱,如何融解、调适、放下和继续。较之上一代的抑制固执狭隘,这一代日本中年已能更自然真实面对内心所向。视角较集中于福山雅治身上,好看度与感动度不及《奇迹》

10分钟前
  • 时以星
  • 还行

《如父如子》,看完想死。我们拍不出这样的电影。说能的,都是怀着美好的愿望在吹牛逼。

13分钟前
  • 老晃
  • 力荐

两个家庭自身的缺失成了对方的渴求,对父辈的重新审视与自我检讨,有关亲情冷暖的解悟,还有血缘和身份间的微妙冲突,这些并不新鲜的话题通过同样不新鲜的“换子”串联引出,虽然好看,但确实新颖不在。

15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Well, the Jury prize is all it deserves.

16分钟前
  • Amushi
  • 还行

类似湖南电视《变形计》式的亲情励志片,比之高明的是在换子困境中折射出社会生活中阶层的隔阂和人际之间不经意中的自我优越和对他人的戒备,这真是一个文明社会里的通病,而在一个转型国家中这种状态很可能在积聚的戾气中突发为暴力相向!

20分钟前
  • 山有林
  • 还行

想了一下为什么看如父如子会感到非常别扭,因为这完完全全就是一个自恋爹的父子故事啊,母亲看似有大段的剧情,实际上在关键事件上没有任何作用。爹最自恋的还是放弃交换的缘由,选择你因为你如此爱我而不是我更爱你。当然电影还不错,是枝裕和还是很会拍生活细节,最动人的是妈妈对小孩说我们去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吧,以及河畔拍照时两位母亲的拥抱。

24分钟前
  • MarciWoo
  • 还行

每个人都是被逼着演戏似的

27分钟前
  • 杺樹
  • 较差

笑死野野宫真父子在家那段我心里只有:犟老登遇上犟小登

32分钟前
  • 滴子
  • 推荐

保持了是枝裕和一贯的细腻笔触,通过大量细节性的描写,把话题性的事件拍的平淡真切,并没有大洒狗血,中段的野游和结尾的寻子是影片的亮点。但是,过多的对白拖慢了影片的节奏,剪辑的更加明快跳跃一些或许会更好,匠人气息略微浓重了。

37分钟前
  • 喵小有为来欧欧
  • 还行

看得我哭的跟鬼似的

40分钟前
  • TimberNord
  • 力荐

无聊到让我打瞌睡…

45分钟前
  • 爱看电影的韩叔
  • 很差

即便喜爱是枝裕和,但“抱错”这样低层次师奶级的抓马源头,让我难以继续。然后还出现了“把两个都争过来”的狗血动机……对这种故事的趣味无法原谅

46分钟前
  • 红鱼
  • 较差

2.5作为一个换子故事,两方家庭并不对等;并且空有“如父”未见“如子”其实是枝导演费老大劲就讲了个油腻清高白领男潘然悔悟的故事。一些小细节塞得很满,但除了男主,其余人有任何的人物弧光吗?用一个阶级差距的设定套一个换子故事,对于贫富两方如同贴标签式的人物设定真是够俗套的。最好的一场是良多退回护士补偿的那场戏,只有那儿我才能真正感受男主的内心波澜。另外,福山雅治在片中一脸了不起的样子真想给他两巴掌。

48分钟前
  • Rosemary
  • 较差

看完深感结婚真的不能低娶,男主真就因为低娶才会阶级滑落陷入不幸,最要命的是摊上个低智商的崽

49分钟前
  • anonymous
  • 很差

护士那条线太做作了,这种故事换李沧东拍好看点。那小孩怎么一脸咒怨样,好可怕。。。

51分钟前
  • 海边的卡卡西
  • 较差

十年前看应该会给四星;大概是再也难以对东亚父子情抱有幻想,只有相机那一段和两位母亲的惺惺相惜真的有打动我。

54分钟前
  • iain C-137
  • 还行

10年后的中国首映礼@sho

55分钟前
  • 陆小鸟
  • 推荐

1,养小孩好麻烦;2,家庭主妇在家没有发言权。

59分钟前
  • 萧湘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