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这一季比第一季更佳。
可能是看之前有意不让自己了解这个案件的真实情况,看的时候以及看后回味时专注于本剧。
而看第一季之前做了功课,思维不断在本剧和现实案件中来回跑。
觉得每一个角色都很真。
特别是Andrew的塑造,我非常相信演员演出来的就是一个自大变态非常危险的同性恋。
大爱Versace部分。
范思哲对生命的热爱,通过服装表达出的乐观和积极,以及对于“Versace新娘”的表达让我感动又敬佩。
这部分的布景精致又奢华。
配乐也特别棒,竟然在Andrew枪杀Versace的部分配上古典乐——这就是一个伟人一个时代的意外而悲剧的倒下啊。
“Not a virgin bride, a Versace bride. She will be a woman who has loved many men before. A woman who has finally found her equal, a match for her passions. She won’t be dainty, she won’t be timid. She will be proud and strong.”倒叙的方式让本剧更有吸引力。
中间特别拖,最后一集应该会特别精彩,果然如此。
剧集没有随着安德鲁的死戛然而止,探讨了更多的主题,于是中间拖的部分,在最后一集终于有了回应,才明白每一个人物线都不是凑时长而已。
①同性恋话题。
警局问询收留安德鲁的朋友的那一段真的触动,甚至想原谅安德鲁。
同性恋一直以来默默无闻,大众更希望他们默默无闻。
但是安德鲁想让自己被看到。
他的举动或许因为他自己,但他的同性恋身份让他的举动对同性恋集体有了意义。
范思哲的爱人在范思哲死后,甚至没有身份站在范思哲家里。
范思哲的家人唾弃他,去教堂也不被神父祝福。
他的青春和爱,就因为是爱一个同性变得毫无价值。
是他错了吗?
②童年。
童年创伤,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太大了。
溺爱的父亲,软弱的母亲,过高的期望。
父亲对他灌输的人生观就是要特别,要被别人记住。
就是这样家庭教育出一个虚荣,不实干,永远活在别人目光里,宁愿犯罪也要被别人记住的孩子。
最后安德鲁走投无路,父亲却只想从他身上谋利。
即使是父母对子女,纯粹的爱也不存在。
在安德鲁弥留之际想起和范思哲的一面之缘,在辉煌的音乐厅里,范思哲告诉他重要的不是要别人觉得他特别,而是自己去做,自己成为特别的人。
安德鲁没有听进去,他到死都是在走捷径,想傍上富人。
于是范思哲被葬在独一无二的,具有他个人风格的地方。
而安德鲁与千千万万人挤在一起,封在墙上。
“你能在早上说这样的话,你在晚上也能这样说么?
”范思哲的情人和范思哲求婚时范思哲这样回答,到了晚上他的情人又说了一遍同样的话,这段还挺浪漫。
就是可惜了范思哲挺过了耳道癌,生活里有爱人相伴,事业上有妹妹帮助,本来美好的生活外出买了份报纸,被人在家门口枪杀了。
有些时候无良媒体真让人闹心,很多事情瞬息万变。
要不是媒体各种折腾把李车上有电话定位的消息提前爆出来,说不定安德鲁在没来得及杀范思哲之前就被抓了,而且整件事情充分体现了某些地方警方的无能和怠惰。
原生家庭真的太重要了,安德鲁、大卫和范思哲的父母从小对他们的影响几乎贯穿了他们的一生,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范思哲在儿时喜欢女装设计,他母亲鼓励并且告诉他,努力的人总会成功,自己一定不会替孩子决定他们应该做什么;安德鲁的父亲则一直给安德鲁洗脑他是特别的,只要相信自己特别就一定会成功,给他特殊于其他兄弟姐妹的溺爱,搬家时其他兄弟姐妹都在劳动,安德鲁独自坐在有风扇的屋子里看书、其他兄弟姐妹住在挤在一个屋子里睡觉安德鲁则住进家里唯一的主卧、未成年就收到一辆车作为礼物……虽说生孩子没有什么门坎,但是有的人真的没有资格生孩子,他们觉得人都应该有孩子便随意生育,觉得自己怎么都是对的,便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然后毁了孩子的一生……从安德鲁父亲和儿时安德鲁说起安德鲁脚受伤一声都没发出这一段来看,合理怀疑安德鲁父亲在安德鲁儿时猥亵性侵了他。
坊间有不少传闻,甚至有不少官方比较认可的著作里都有提到,范思哲可能和安德鲁有过一些“特殊”的关系,所以这属于情杀范畴。
但是纵观安德鲁杀死的几个受害者来看,他们身上似乎都有他想要的东西,他们是他想成为又无法成为的人……杀了他们等于杀了自己的梦,也会获得庞大的世界关注度,安德鲁终于迎来了自己“盛大”的结局,成为一个“特殊”的全世界都认识的人。
每一季一个案件和一系列的社会热点问题,这一季体现了同性恋在社会上的生活现状、困扰……最后想感慨一句gay的品味真的很好,衣品nice。
有的时候直男真的别想太多,gay的品味一般都很高的,别觉得人家在你周围就一定看得上你。
哈哈哈哈哈
001 20:25 歌剧院仰光002 09:35 骨灰003 08:50 卸妆004 42:55 father008 12:40 dreams每天早上当你醒来,每天晚上当你睡去时,我希望你记住,你是最特殊的一个my clothes serve you, darling. I work for you, I'm not important. It's all about you that importantthe same happened to your book. when people read your book, they know you a little more.this company was his life. when he was sad, it made him happy. when he was sick, it kept him aliveif i am sad, i creat, if i am angry, i creatmy brother has a weakness for beautyfather to son: you are my best friend补《头条之外:范思哲》not for boring people, it's for surehe was a bad boy and made her a bad girl
同性恋杀人案的背后美剧《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以一个同性恋杀人犯犯罪历程的心路倒溯作为叙事主线,完整串联起多个被害男同志的命运线,并经由每个被害者的社会家庭脉络深入到罪案背后更为广阔的社会图景。
该剧的主旨不是单纯指向罪犯作案心理的个体层面,而是借此警示及追询罪犯所在的家庭社会及其应承担的责任:被罪犯杀害的男同志究竟是些什么样的男孩/男人?
他们的被害为何遭受新闻舆论界的冷遇?
警局又为何迟迟不能立案?
作为名人的范思哲与其他作为普通人的同性恋之间有何区别,社会对名人及一般普通人的生命是否予以了同等的尊重与关注?
等等。
对于同志观众而言,更有其深层的心灵叩问及自我反省层面的意义:被害者与凶手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被害者因何被害,他们与我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
凶手行凶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动机及目的,他为何会把屠刀挥向同被贴上同性恋标签的同类?
如果你认为你已经很幸运地经由努力进入了社会的中上层,你是否可以就此摆脱同性恋这一标签加上你头上的阴影?
作为同志观众,你是否可以袖手旁观凶手对同类的犯罪,等等。
从《美国恐怖故事》系列到《美国罪案故事》系列,瑞恩·墨菲的作品已超乎犯罪刑侦类故事娱乐大众的目的,体现出一种真实的生活。
比较有趣的是,同样由其导演的《美国恐怖故事》系列拍得最精彩的也是第二季。
瑞恩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绝不啰嗦冗长,他的每一季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独立的故事也就意味着同样独立的人际网络结构。
这也就意味着,你可以任意从罪案系列或者美恐系列的某一季看起而不致担心漏掉了什么。
对于没有时间追剧的观众来讲,墨菲的作品无疑是其最佳的选择之一。
张爱玲曾说她爱好真实到了近乎迷信的程度。
并强调说任何人真实的体验永远是耐人寻味的,新鲜的并且不会成为滥调。
瑞恩在第二季的罪案故事里描绘了诸多形象气质个性迥异的活生生真实存在的同志男性。
他们隶属于不同的年龄及职业阶层,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成长及人生历程。
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携带着不可复制的基因密码,也因之,每一个人的逝去都是永久无法弥补的创伤。
而他们被害的原因却只有一个:他们是同性恋,他们遇到了凶手。
多年前,我在飞赞做了一个关于同志权益/同志问题认知的投票,其中一个提问是“你认为中国同志权益工作当前可能遭遇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从投票反馈来看,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对同志身份存在的自卑心理,自我不认同,互相歧视“、“婚姻或者传宗接代的压力”、“没有一个健康良性的同志交友环境”、“ 同志个体之间素质及价值观世界观等差异太大,无法统一”、“ 缺少成熟的同志理论或者同志团体作为个人行动的指南”。
其中,“自卑心理,自我不认同,互相歧视”拿到62票,排在同志遭遇问题的首位。
这说明什么?
说明很多同志曾经遭受过各种来自于内部群体的个体之间直接或间接的歧视和伤害。
套用马丁路德的话来说,我们可以忘记来自外界的大放厥词,却不能忘记来自自己人的沉默不语。
作为个体的同性恋者,个体的人是永远无法逃脱宏大叙事背景的。
曾经我很固执的以为,人不应该被分类,譬如性取向如何定义,譬如同性恋的天生论,再譬如异性恋与同性恋的分野等等。
我天真地以为,没有了被作为客体的被动分类,或是作为主体的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的战争,比如古希腊罗马或者古代中国,人们并没有建立起性取向的概念,但同性恋和异性恋群体之间却能够和谐相处,即使有儒家的纲常伦理,但同性恋者只要可以承担并完成传宗接代的家族任务,便能达成一种“和而不同”的温和文化。
罪案故事中被害的同志青年军官杰夫大概也是这么想的。
他怀着一名海军军官的梦想来到军营并善待军营内的兄弟,他也认同男性气质的表达并注重兄弟情谊,但身在张扬异性恋传统性别观念的军营,杰夫对同性的爱恋心理只能深藏在心,如每一个gay所经历的那样,他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之海军杰夫(Finn Wittrock)对于秉性正直忠厚的人而言,谎言是压在心底沉重的包袱。
在面对另一名被战友虐待的同性恋军人之际,杰夫终于按捺不住内心涌动的热血,他出手相助了。
这一举动所导致的代价及需要付出的勇气大概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杰夫出柜并因之被军队除名,一腔热血却遭遇了不公的对待,一辈子穿军装的梦想也就此破灭。
无知导致的愚昧与偏见蒙蔽了军营领导层的眼眸,他们无法意识到他们对这个热血青年的一生将带来怎样的阴影。
有些朋友在说,男同志也是认同男性气质的男人,存在于我们之间的感情,以及我们这个群体的出现,没有影响他人,这样想固然没错,但在固守伦理体制的人看来,作为个体的我们似乎携带了与生俱来的原罪。
比如众多以“同妻”之名讨伐同志人群的所谓女权主义者,她们的言论是真的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吗。
他/她们究竟是想减少同妻现象还是期图借此煽动普通人群针对“异类”的憎恨。
如果你仔细看过想过这些人发出的声音,其实真相不难揭晓。
不错,我们在一般人的眼中是“异类”的存在。
异类的概念来自于我们所在的文化。
这是统治阶级的武器,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它包括道德、规范、价值观等等,直接深入到每一个人的思维习惯里,成为社会家庭得以巩固的意识形态。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同志这一身份维系之艰难:人恐惧的根源在于不被接纳,只有作为被社会家庭认可的某一个身份(丈夫/父亲)才能找到存在的安全感。
害怕被孤立可谓人类最原始的恐惧。
在我们所身处的文化背景之下,如果我们不能建立起属于自身的概念,如果我们没有自身需要遵守的价值观或者规范,如果我们不能争取到社会对于同性取向或者同志家庭的基本认可,就会有愈来愈多的同志不得不步入异性婚姻,所有关于同志权益或者同志文化的工作将变得寸步难行。
豆瓣相对于其它论坛大概聚集了更多热爱文艺的青年。
文艺青年相对于一般人群的独特性在于更加自我。
我常想“自我”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也正是“自我”保存了身为异类的我们(文艺青年在一般人看来也是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异类般存在)人格上的尊严。
虽说人文的精神应该是关怀而不是霸道。
而现实的情况却是,这个世界是一个谁掌握霸道、霸权,谁就可以拥有话语权的世界。
很多时候,人们宁愿接受婚姻的不忠乃至伤害,也不愿意接受忠诚的同性爱情。
尤其是家长,想都不想就认定同性恋是道德败坏、心理变态。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我们已然被贴上了同性恋的标签,并被压在体制砖石所建构的社会巨塔之下。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无法脱离群体的个人有多大的可能性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固守与文化不相容的自我呢。
换句话来说,人对世界的感受也许是具体时代地域之下观念的产物,但人依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其所在的文化囚笼,并以此超越异性恋体制所规定的具体的情景和标准。
在这样的一种向着“脱离”方向的努力中,我们或许会发现,“自我”固然重要,但“自我”之上应该还有一个突破自我局限性的“超我”概念的存在。
《罪案故事》之主人公安德鲁大概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相对于那些被他杀害的男人,凶手安德鲁反而是其中最能表现“自我”的一个人。
这也和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价值观有重要的关联。
安德鲁的父亲相信为了个人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在这样一种言传身教的耳濡目染之下,安德鲁变得非常自我且自负。
为了过上理想的上流社会生活,他不惜撒下弥天大谎;为了得到理想男孩大卫的注意,他更是用尽心机。
一旦大卫与海军杰夫之间出现暧昧的化学反应,安德鲁便怒不可遏。
换言之,安德鲁对于大卫没有一丁点的人格尊重,只有动物性占有欲的追求及满足。
这样的一种欲望不仅与爱情无关,更是对爱情的一种亵渎。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主人公安德鲁(达伦·克里斯饰)安德鲁不是个案。
在我们目力所及的当下国内环境,“精致利己主义”早已成为一种默而不宣的价值观。
在推崇“自我”的豆瓣小社会,利己主义也经常改头换面,在其它种种漂亮概念的包装下粉墨登场。
主流社会最惯常的虚伪,在文艺青年的大本营也并不罕见。
如果我们不能突破狭隘自我的局限性,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走向极端自我的安德鲁,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杀害同类的凶手。
社会的强大,在于它拥有大多数人的标准。
卢梭因之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任何一个同性恋者,或者说,任何一个人的一生都是戴枷者的舞蹈。
人无时无刻不在困境之中,人永远是被限定的。
惶惶度日的人们,时常在一个瞬间,停下来追问,这究竟是梦还是当下?
仿佛一切都隔着梦的薄纱,无法确认存在的本身。
确认自己的存在,通常就需要外界的目光。
当我们感知到这一事实之后,便会生出更深的无奈或者虚脱。
人原来是如此之卑弱。
我们自己能给自己的,竟然是那么少。
所以, 同志人群追求的所谓社会认同,便是渴望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与之相对的矛盾则是,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同志,应如何走自己的道路,怎样的道路才是符合内心的渴求。
之所以说其中存在着矛盾,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动物的存在,作为社会化的个体,标准一直被外界左右,在此层面上,作为个体的我们难以出世。
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哲人之所以一再追问我是谁是出于这样一个过程。
在那里,你并不知道自己是谁。
因此如此追问下去,而并非要得出什么结果。
但即便如此,在这样一个追问的过程中,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不管人对他人所处环境有多少不同的理解,有多少文化体制的话语霸权充斥其间,每个人还是可能有所选择,只要我们能坚持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我们就可以回到我们的心灵层面。
故每一个卑微的个体,亦可以生如蚁而美如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同性恋的个体出路在哪里——如果给它一个讨论的最终主题和目的的话,那将是一个个的人,一个个的同性恋者,如何认识自我,如何认识自我与群体或者更大的社会环境。
一切的前提必然是如何认识自己或者如何处理好自己与群体内部的情感。
中国的同性恋有没有未来,会有怎样的未来,只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一场暗中涌动的需要反复被时间证明的漫长对抗。
我想,这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如果某些内在的问题,无法解决的话,人会寸步难行。
尽管,解决了内部问题后,还有很多外部的问题需要解决。
更远的路需要行走。
这里我说的不仅仅只是个体的同性恋者,通过努力,获得真正的爱情,和亲人、朋友、社会的认同。
当然能做到这样,也已经很好了,很不容易了。
甚至这也是很多同性恋者梦寐以求的,但是这样也还是不够的。
假如扯开一下,我想世界上只要有一个国家还在饥饿、战争,世界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和平。
对于那些已经摆脱了贫困的国家来说,也不可避免的会以某种方式受到遥远的另一个国度中的战争影响。
世界,看似在自身生活之外,但又无时不在自身生活之内。
对于同性恋者,一样的道理。
如果这个世界上众多的同性恋者,仍然生活在阴影之下,即使我已经获得了个人的爱情和家人、社会的认同,也并不意味着我获得了生活的胜利。
从最保守的角度来说,这是因为,大多数人的阴影生活,肯定有着其中的原因。
而这些原因,在某些时候,必然会影响着我,甚至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摧毁我的生活(《美国犯罪故事》中被凶手杀害的范思哲便是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案例)。
沃特斯说,我们在最动荡荒唐的年代相遇,除了爱情一无所有。
我们是否能认识到爱情对于我们的价值所在,是否能认识到情感关系也是需要我们学习的终生必修课?
为什么很多人已不再相信爱情?
圈内的0多1少是基于什么样的现实情势?
不可否认,对于很多同志来说,即使是个体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爱情相守,仍然是遥遥无期的。
是什么导致了这些?
这些辛苦,这些伤痛?
这些阴影下的呼吸?
在西方文化里面,有一个专门的用语叫做卡夫卡式的困境(Kafkaesque predicament),所谓卡夫卡困境,具体而言,描述的是一种这样的社会状态:贫富悬殊带来的社会分层所导致的社会矛盾深化,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发生松动,颓废和感伤的情绪开始蔓延,个人主义思潮开始慢慢走到瓶颈,精神支柱崩塌的人们将信仰的支点建立在追求物质繁荣而带来的一种类似回光返照般的浮华气息之中,这种过分喧闹的浮华也必将带来精神的撕裂及心灵层面的恐惧,传统的父权性别价值观对于男性的情感表达又持一种否定的态度。
男人被要求的阳刚气概拒绝了男性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可能有的脆弱的一面。
不能诉诸于泪水或者情感表达的男性,有一个普遍存在的核心问题,那就是难以找到精神的归属感。
卡夫卡在他的诸多作品如《审判》及《变形记》等里面写到这种心灵在混乱无序扭曲状态之下巨大的煎熬和焦虑。
对于被主流排斥的偏隅一方的同性恋群体而言,自始至终他们都在承受剧烈的心灵上的扭曲和撕裂,所有的痛苦还必须掩盖在看似坚硬的面具之下。
这样的一种困境,也必将使得很多同志失去对自我情感表达的能力,在理性上他可能知道自己的感觉,他知道他的痛苦,可是在感性思维上这一切跟不上去了,他不知道如何去修补这样的一种情感无能。
情感无能所带来的结果是一部分找不到爱情归属的同志,在爱情信仰倒塌之后,只能在一种纯粹的生理本能驱动下追求欲望的快感,但是这种对于感性失能的弥补却是转瞬即逝的,很快,他的心灵又将陷身一片空虚和荒芜。
马斯洛需求理论经常被应用在商业营销中,因为它针对人性本身的需求,其中包含: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这些需求的层次是连续的,相互关联,不可割裂单独递进。
我们这个群体现在处于哪个层次?
大家对照即可。
从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上来说,同样是一种连续且互相依存的关系,群体由个体组成,群体的力量由个人力量累积,又反过来维护个体的利益。
大家都需要群体的庇护,但前提在于群体也必须是成立的,群体有可供支配的权益。
但今天真正意义上的“LGBT群体”存在吗?
他们能够起到维护个体利益的作用吗?
答案不言自明。
我们尚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间徘徊,远远没有达到和实现所谓“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阶段,而群体仍然如同散落的“七龙珠”,遍布在各个终端背后。
因此,我以为,行动和思维的第一步,首先要理清一些问题,并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
具体问题如下: 1、LGBT群体有没有共同的需求,如果有,这个共同需求是什么?
2、作为个体的同性恋者,在没有法律保障的情形下如何建立情感关系,是否可以绕开异性恋的规范去创造一种建立在更科学的性观念之下的生活方式?
3、个体能通过什么方式,改善自己的处境?
个体又能通过什么方式对其他的同性恋者有所帮助,甚至对群体处境的改善都有帮助?
4、如何对群体内的个人进行有效的性教育及性安全教育,安全套的使用与普及上存在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6、LGBT群体内部该如何理性看待彼此存在的天然差异?
当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该持有什么样的处理原则?
需不需要这样的原则?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达成一定的共识,在我看来,寻求认同的目的是非常困难的。
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什么呢?
于是人就会探索和思考。
哲学、伦理学、艺术学、文学、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甚至心理学,法学,历史学等等。
我们能否从不同学说的角度开掘或者创造出一个属于同性恋者自身的文化?
是否应该展开关于我们自身探讨的各类学习培训或者心理疗伤?
诚然,这些探索,这些思考,不能直接的让人获得幸福。
但是,这些都会影响一个人。
内在的问题如果解决了,对自己,甚至对他人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而外部社会的问题,思考清楚了,也可以对社会产生影响。
至于从哪个角度入手,每一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天分、教育、和投入的精力不同,当然也会有所不同。
或者说,每一个人面对的问题不同,解决方式也会不同。
蔡康永说,凡有边界的,即是监狱,人生是监狱。
曼德利施塔姆写道:我被赋予了躯体,我有何作为,面对这唯一的属于我的躯体?……我既是花匠,我也是一朵花,世界的监狱中,我不是孤身一人. 世界的监狱中,我不是孤身一人。
即使暂时找不到问题的解决之道,但是启迪总会有的。
更重要的是:你知道,在遥远的彼处,有一个人,在那样生活,那样呼吸。
这就是一种安慰。
就现实的人生来讲,我们存在的地方,无非世俗烟火之处,与内心的孤独岛屿。
两者究竟是被隔绝还是可以彼此互通?
如果我们不再仅仅执着于肌肉健身或者仪表修饰等外在的表象,如果我们肯多用一点时间去关照自己的内在,也许就会发现更多有价值更重要的东西。
青春终有一天不再,爱人也许会在某个时间离去,陪伴人的最真实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心。
2019年8月1日修改稿完成于乌兰巴托
先说结论,剧本完美,倒叙的手法节制,自然,节奏把握得很好,表演同样完美,安德鲁的演技震撼人心。
艾美奖最佳限制剧集与最佳男主的奖项实至名归。
在结局处,我甚至有了一种读完一本小说的感觉——你可以随时停下,随时回头,随时翻开任何一章随意的读上一段,你的感觉都不会变,这部作品已经如此圆满和完整,它不再需要多增加任何一点情节和镜头了。
业童年阴影的因果关系,无明者总会认为,是因为生在了某个家庭,遇到了某些父母,所以最后成长成了痛苦,残破,扭曲的样子。
“他要是没有遭遇这样的童年”“他本来可以变成一个好人”真相是,命运早已安排了你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家庭,什么童年,不过是出剧情而已。
发生的一切,都必然会发生,也只会如此发生。
当命运击中了你,你只可以接受,不可能逃避。
就和王菲唱的一样好:别难过,别难过,没原因,有结果命运,会安排每个人走必须要走的道路,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方式被记忆,或者被遗忘,有人是作为最伟大的设计师,有人是作为最残酷的杀手,有人是作为最无辜的受害者,有人是作为最可怜的幸存者。
有罪的究竟有何罪?
无辜的是不是真无辜?
每个人都不过是演员,在业力舞台上表演自己被安排的角色,而剧情早已被写好了。
爱最让我触动的时刻可能是第四集,david被杀时的幻觉,他又看到了自己的童年,看了父亲留给他的那杯咖啡。
他看上去那么严厉强硬的父亲,内心却是个如此温柔满怀同情的人。
他是全剧中唯一宣布出柜并且得到了包容与接纳的角色——他得到了爱,体会到了爱的真谛,因此他的死是尤其令人伤感的。
强极则辱,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这就是业力的把戏。
范思哲的妹妹究竟有多爱他的哥哥?
她不希望哥哥公开自己的性取向,因为会影响生意;她看不惯哥哥的伴侣,甚至在哥哥死后剥夺了他继续在家族中生活的资格。
只接纳你想接纳的事物,这是最廉价的爱;每个角色都是不被爱的,所以我们要隐藏,要伪装,要表演成那个别人想要看到的,而非真正的自己。
“无人需要你的爱”!
在这场业力的烟火中,每个不完整的人都在燃烧,化为灰烬。
真安德鲁库坎南生于1969年8月31日,命数37101,他一生的所作所为也完全符合这一能量:自我中心,狂傲自大,目中无人,渴望别人的关注与崇拜,只相信自己也只为自己而活,连死都要死在自己手上。
你是不被爱的,不被接纳的,因为对方不爱自己,看穿了自己的真面目,拆穿了自己的谎言而杀人,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设定。
人设崩塌,面具脱落,谎言破碎,真相赤裸,这背后有被看穿的尴尬与愤怒,有对生命失控的空虚与恐惧,最重要的是,剥去一切伪装后,剩下的有且仅有真相——真相是,每个人都值得好好活,每个人都不值得好好活。
活着就是谜语,就是幻觉,就是伪装,就是面具。
撕下一切对于“活”的执着,真相才会显露——生命如此之重,又如此之轻,如此残破,又如此圆满。
首先,Andrew Cunanan人物塑造太赞!
通篇连续看完回味起来,剧集是用一个中立视角展现范思哲谋杀案,并借此将Andrew Cunanan的短暂一生刻画呈现出来。
剧中其他人都是Cunanan的配角。
第二,剧情故事线逻辑清晰,收张有力,演技颜值咖齐上线。
导演组很会运用颜色和光影,从海报到BGM到布景机位都和Versace融合很好,甚至略清新。
Edgar Ramires简直就是Gianni Versace本人啊,太像啦!
Penelope演的Donatella略让人出戏。
最后,Darren Criss演技爆棚,看来他是做了深入研究,Glee时期就很喜欢他,感觉如果总演甜心有点可惜。
以下是几个难忘的Andrew的眼神:去马尼拉找到父亲时候的眼神中无限的信任和纯真的希望;在舞台上希望得到Versace橄榄枝的那种透出绝望的迫切渴望;斧头劈向Jeff时候的冷酷无情和理所应当;看Versace葬礼投影在百叶窗挤进来的昏黄光晕中祈祷的虔诚;看到幻觉中的儿时自己时的纳闷和释然;最后扣动扳机前的空洞......写到这突然感觉,这剧回味起来有点像热带fancy版的冰血暴第一季,堪比美恐4,哈哈!
总之,非常推荐!
很多剧评写得非常好了,各种人物事件背景都介绍得很清楚了,同性恋这个群体在8、90年代的状况及社会对他们的态度也分析得比较全面了,所以也没必要再重复阐述了。
第8集展现安德鲁少年生活的一个片段,其父亲说他很小的时候,脚被暖气烫伤,是自己一直亲吻治好了小安德鲁,并且小安德鲁也不出声,接着其表情诡异的父亲关上了床头灯。
这段就有点让人浮想联翩了,其父对于安德鲁的偏心,似乎有了更有说服力的原因,不仅仅只是二人性格的相像(渴望出人头地、野心勃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善于撒谎等等等)。
如果性侵是真实存在的,那安德鲁以后成为Gay,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因,不仅仅是因为安德鲁单纯想成为一个Special person。
本来以为范思哲被杀是因为和安德鲁有过交往,看到最后一集,原来二人是清白的,他杀死范思哲的动机不只是想被这个世界关注(其最后的基友所说想被看到),应该还有对范思哲拒绝他的恼怒,毕竟当初如果他成为范思哲的情人,境遇就会不同,也不至于落得最后饮弹自杀的下场。
最后包养安德鲁的金主之一诺曼的那位好友,红头发老头对他评价挺精准,就是一个矛盾的人,作为一个Gold digger,他好像又没那么精明,把从金主这里搞到的钱都撒在他所谓的此生挚爱这里,别人还不把他当回事。
最后有个疑问,第一集他杀范思哲之前,在公厕那段,他大腿上的溃烂脓包是感染了HIV吗?
那如果和范思哲是清白的,大卫和杰夫2位基友有HIV的可能性很大了,所以杀死二人的理由很充分了。
电影用了倒叙的拍法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连环杀手的短暂的一生!
我认为这种拍法相当精妙,先向观众抛出疑问,主人公是如何成为一个杀手?
手法?
目的?
又是什么?
最后结局追溯到童年,犯罪的萌芽期,就恍然大悟!
长长的铺垫,一系列的犯罪历程,就是他后半生的写照,这是真实的,所以导演拍出了真实的感觉,他的人生就是这么样,那些说电影后半部分拍烂的,我认为你们根本没了解这电影给我们展现的是什么!
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观点,我们成年后出现的总总行为,无论异常或不异常,都可以追溯到小时候!
如果库安南没那么一个父亲,母亲不那么软弱,他就会是那个聪明,善良的直男!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一生的啊!
倒叙、循环叙述是很聪明的做法,gay导来拍会涉及边缘群体的现实问题,换做是其他人极可能拍成“同性恋连环杀人犯”猎奇向。
全剧最恶心的是男主的父亲,撒谎成精,心里只有自己;杀了几个普通的同性恋警方不会重视,直到杀了一个闻名天下的范思哲;那么正直的海军杰夫却因为救了被欺凌的出柜同性恋者被怀疑是同性恋不得不退役,不能晋升,甚至想自杀;人美心善的大卫在取得成就的时候才敢跟父亲出柜;陪伴了范思哲十几年的伴侣却什么也不是,因为他是男的而不是女的;深柜富豪们只能用钱买来新鲜的肉体,嫁给他们的妻子也只能得到亲情而不是爱情。
回到现实,男主的演员是直男,演得很好,也得了奖。
但是直男把gay演好了就能得到夸奖;gay演gay只会被评价“本色出演”,gay演直男无法代入。
当今世界很多国家已经不再把同性恋当疾病和罪犯了,只是仍然要求同性恋隐藏自己,真是蠢钝如猪!好想给硬汉气质型男的杰夫和人美心善惹人爱的大卫拉郎配啊啊啊啊啊,我要看他们的“娇妻文”,让杰夫好好疼爱大卫!
倒叙手法感觉像是记忆碎片,抽丝剥茧剖析凶手的故事
最后一集真的是太好太好了!从内容到节奏再到摄影,都是极佳。整部剧看的话,时间线还是过分混乱了些。部分集为了强行凑个主题就强扭着把几个故事杂糅在一起讲,这点真的很让人头痛。(三星半)
这剧,两集最多了,硬是凑九集,连黑屏都要比正常剧多黑好几秒。中途我跑去看第一季的真探,再回来看这个真的看不进去。这可算看完了,主角故事交代完了m愣是又凑了10几20分钟完全没意义的戏。
卧槽这一季好难看什么乱七八糟的故事线 可惜Darren小可爱了难得接个主角戏 瑞奇马丁贡献AV一般的灾难演技 范思哲一家三个拉美人为什么非要这么艰难地用英语交谈 口音还都不太一样……唯一喜欢的是那个死了老公的化妆品女电商
Darren演的真得好,到ep5已经觉得太heavy了,可能会暂时放一放。
哇 我要吐了,美国基佬故事 :) 第二季我连一边看一边玩手机我都办不到
借范思哲的名字,讲了一个并不传奇的杀手。
不太喜欢这个叙事手法,漫无目的的插叙和倒叙并没有增加戏剧冲突和可看性,原本一个有因有果,步步渐进的故事,因为时间的不断跳跃,显得结构松散,踏踏实实把故事讲好不好吗
瞅这角色,怎能不看。
我想看的是范 思 哲 谋杀案啊,结果范思哲只是勉强算配角,penelope cruz也少得可怜,这应该是美国同志故事之娘娘腔求爱记吧?
选角蛮好的,就得选这样一个长相油腻,演技也油腻的男主角……说起来现在的范思哲出的都是什么鬼设计
这哪是在讲Versace,明明在脑补凶手的成长故事。十集了愣是连为什么要杀Versace都没讲清楚。还有Versace童年那段他在意大利和他妈在家讲英文???别说童年了,他和他妹讲话也应该说意大利语啊!醉了,编剧脑子有坑。
Ryan Murphy这几年的作品里私货越夹越多。就像美恐越拍越烂一样,第一季对辛普森事件的还原度和剧集本身的意义都很值得称赞,第二季却成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杀人犯洗白片,为了戏剧性添油加料,像一坨裹着糖的屎,满足看客的猎奇感。
I'm sorry, 我是来看Versace的,结果他就是个配配配角???谁想看满嘴跑火车的凶手的心路历程,就算是要切入当时的社会问题,也不想看这个假惺惺头转来转去的烦人精。一旦离开了现实素材的参考,剧情就失控了。不过两季都表现了共同的一点,就是媒体真是搅屎棍。为了蝇头小利卖消息给媒体的jc手上有两条人命,可以下地狱了
1)中间碰到一个又帅又宠爱还缺爱的糖爹,为啥不珍惜!2)范思哲的情人是全剧最惨
精致、阴暗沉重、引人深思,表演细致台词好,过于戏剧化,
三星半吧,前两集引人入胜,中间疲软,最后两集回天有力。
果真是“美国基佬故事”,很精巧。用倒叙手法来讲故事,见心思。可整个案件只够撑一部2小时的电影,拉成一部电视剧,还是太单薄了。为此填入了许多内容,在角色塑造上当然OK,也刻画了基佬群体的各色面貌,但很难让人欣赏。达伦·克里斯很不错,现在看到他就心生寒意……
悲剧 he just wanted to be seen
这种现实低地位幻想高地位的人多了,只不过大部分没变态到这么极致,这货看的人毛骨悚然,!可怜的范思哲,有钱有名就得找安全的地方生活,干嘛跑到随便能开枪杀人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