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接触到大卫柯南伯格还是表哥推荐的。
在和家里人吃饭时,表哥在饭桌上向我们生动地讲述着《变蝇人》的剧情。
当时年幼的我抱着猎奇的心理,急忙回家用迅雷下载观看。
当时真是大开眼界,刷新认知。
大卫柯南伯格之前拍cult片确实牛逼,从内容画面上很是吸引人,尽管有时会引起观众的不适。
可是世界在变,毒品也在变。
大卫柯南伯格也变了。
他之前拍的《欲望号快车》我也是极度的厌恶、恶心。
但至少那时他没有现在那么膨胀、那么装逼。
这部电影深受电影手册、视与听的大力推崇,都入选了两本杂志的年度十佳。
正因如此,我原本满怀期待的准备好好欣赏本片,可在看完此片后,我只想大骂一声FUCK!
大卫柯南伯格完全不想好好地讲故事,从电影开始便装逼一直装逼到结尾。
而罗伯特帕丁森也很配合大卫柯南伯格,整部电影都是一副装逼面瘫惹人烦的脸。
演员们缓慢地说着毫无逻辑,只为装逼的台词。
剧情也是不知所云,一切都只为装逼服务。
当然大卫柯南伯格的这部电影在类型上也不是cult片了,如果非要给个类型,用装逼两词最好。
当然本片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电影还是有两个看点的。
一个是长得很漂亮的莎拉加顿,虽然她一直在和罗伯特帕丁森装逼,另一个便是已经中年的朱丽叶比诺什,还是那么的迷人,但可惜她在短短几分钟的出场中也是一直在装逼。
看完本片,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如果你想要装逼,你必须得先有装逼的资本,你可以先干些不那么装逼的事情,等你受到别人的肯定时,你就可以尽情的装逼喽。
(劇透) 究竟是一個傑出的作家有先知之靈感,還是日光之下無新事,才會讓《墮樂迷城》(Metropolis)看來像一個資本主義制度的末日寓言?
《墮樂迷城》改篇自美國小說家唐德里羅(Don DeLillo)的作品《大都會》。
故事發生在一天之內:富可敵國的年輕金融才俊Eric Packer早上心血來潮,要到紐約市的另一邊理髮。
他的巨型轎車與其說是一個流動辦公室,不如說是一個太空船的中央指揮部,一邊運籌帷幄通曉全球市場資 訊,一邊輪流接見下屬和朋友。
飾演Packer的Robert Pattinson延續他在《吸血新世紀》的形象,繼續面無血色、神情呆滯地演繹一個深藏不露的厲害角色。
這個資本家像一個外星人,坐在車裡就像處身在另 一個空間似的,但明明又是在這世界中──車外的人群情洶湧,有反資本主義遊行,也有剛暴斃的繞舌歌手的龐大送殯隊伍,但豪華車廂平靜無礙,車窗彷如電視屏 幕──那些景象是真的嗎?
Packer是個矛盾的角色,他的知識和決策觸及全球,同時卻對其他人漠不關心。
也許找Pattison來演這角色,就是為了給 人一種印象:太過富有的人就像吸血鬼,愈來愈不像人。
不是的。
這趟車程因為各種群眾活動,也因為總統的車隊經過市中心,極度緩慢,慢得足以讓一個麻木的吸血鬼變回一個人。
若把一個工人比喻為機 器,Packer就像是一個控制眾多機器的中央系統,他的車廂也令人想起《廿二世紀殺人網絡》續集裡的「建築師」(那個弗洛依德造型的人)的房間。
因為極 度富有,Packer並沒有(或並不需要)一般人的人情常理:他可以粗暴地決定買下大洋彼端的一所教堂,不論對方是否願意出售;裸體作前列腺檢查時接見女 下屬,毫不避忌,更說她的身體語言顯示出「sexual tension」;與另一鉅富家庭的千金(也是詩人)新婚燕爾,卻已疏淡如水,也不忘淡然地問「我們何時可以做愛?
」,彷如問及「今晚在哪裡吃飯」一般, 但絲毫不見熱情。
他彷彿只是一個資本主義極致之象徵,錢、權、慾三位一體的化身,卻已到了臨界點──錢、權、慾都已不能帶給他快感,雄激素再多也只是麻 木。
Packer和華爾街那些炒賣專家一樣,賺大錢就是靠高風險的投資,風險愈高愈能帶來快感,不能自拔,直至泡沫爆破。
Packer炒賣人民幣失 利,瀕臨破產。
他的臉看來仍然像白淨無波的湖面,不料暗湧已翻──這反而成了他回復人性的契機。
也可以說,他是資本主義的象徵與人性的合體,然而兩者並不 和諧。
如海德格爾所言,人面對著死亡而倍覺其存在;本來對外界漠不關心的他,看到示威人群中有一個自焚的僧人,感到驚詫;喜愛的繞舌歌手猝逝,他抱著歌手 的監製同哭。
但Packer也生出了自毀傾向,也許意味著資本主義內部不斷推延但終必招致崩壞的弱點。
即使保鑣不斷提醒「有人發出了死亡恐嚇」,他卻更想 走出車廂之外──麻木太久,他反欲自招痛苦與危險。
他叫女保鑣用電槍電擊他,又殺死最貼身的保鑣,丟棄他的槍。
最後Packer乾脆叫司機把他送往恐嚇者 的住處,離開那豪華轎車的保護。
那時,他的金錢帝國瓦解,妻子要離婚,保鑣、司機和車子等排場也消散,只剩下一把舊式手槍。
他找到那個恐嚇他的人,一個前任員工,但 Packer已對他全無印象。
這個被解雇的員工,離開了Packer掌管的經濟體系,彷彿失去了身份,滿心憤懣,起了殺心。
Packer決定把最後一顆子 彈打在自己的手背上,既是讓痛苦來增加自己的存在感,也是與恐嚇者合作──脫離使人麻木的既有體制後,他們需要對方,一個要殺人,一個要死亡,在罪孽中尋 找「我是人」的確據。
資本主義是這樣終結的嗎?
那似乎是○八年金融海嘯給觀眾的闡釋餘波。
電影沒有說明故事發生的年份,但原著小說在○三年出版,故事背景是公元二千年。
那不是過去了嗎?
我們已經歷了多少次「末日」?
沉闷的人 沉闷的音乐 黑白单调的背景狭义的空间 唯一能够看得就是台词 可是不知道字幕是否正确...
这部片子绝对是一个测量物,测量的是观者的对世界的理解程度。
这是一部抽象的西方世界缩影投射。
从我的知识层面,简单剖析片中无数隐喻:
美国等西方国家掌握着金融、科技、娱乐、文化理念的制高点,随着东方大国的崛起,一切优势都在被逐步颠覆中,世界正在摆脱他们的控制;美国利用金融过度地开采了未来,而科技正在加速度吞噬当下,让无数人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一切暴动,都是那些被远远拉下的民众所发泄的情绪;华尔街依然想维持他们纸醉金迷、无耻下流的生活方式,不愿意放弃权威,即使会让无数人死去;富人们试图通过各种超级买,把钱像屁一样放出去,但任何可以买的东西都不再满足其欲壑,他们就开始买乐趣,如毒品,赌博,色情等等,能得到快感甚至感觉的东西,很多商品在被这些人追逐逐渐脱离大众;资本炫耀到极致时,就是资本灭亡的时刻;而对于大众,同样是丑恶的,所有人都在盼望着别人倒霉制造一些热点,如一个人的死,可以让一万个人消费这个瓜;这个世界需要大洪水清洗,每个人的心都是空的,娱乐至上,消费至上;那些找不到自身角色的人最终成为社会的怨恨者,当权者的小让步已经无法使他们得以平静,大革命在酝酿之中。
看看1999年的香港,2020年的美国吧,社会内部矛盾如此尖锐,根源就在于一部分过得太好,而另一部分人过得太难,当底层人数达到一定程度,便是大都会的末日。
国家与国家之间亦复如是。
去年的老片,我是第一次看。
刚开始,当然是看得一头雾水了,慢慢的,就发现,这个是一个走向灰罔结局的电影。
这样的电影,应该很少,因为我们都希望,结果能出乎意料,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才是我们所期待和希翼的,但电影的结局就很残酷,虽然没有直接的表现出来。
我是认认真真看完,对照着字幕,没看清楚的,还倒退在重复看的。
整个电影是从开始的理性,慢慢走向结尾的非理性。
表面上看,就是人民币的畸形走势,让炒外汇的男主角投资破产,一夜变穷光蛋。
整个电影就是个经济学、金融学电影。
对这个,豆瓣里已经有高手分析的很透彻了。
我想说的是,对于另外一种人,和男主角心理所处的环境类似,就是充满灰罔,现实中就是和电影中最后出场的分析泰铢的那个分析员类似,整个人生就是失败的,没有希望的,这个电影是产生共鸣的。
这似乎告诉我们,即使像男主角那样,长得帅,又聪明,老婆家很有钱,这样完美的男人,也会走向绝望。
人生而不平等。
人所外在的东西,都是不平等的。
而环境造就人,不平等的环境,早就了更深的不平等。
我们能够掌控的,就是我们的内心,这个是唯一能被我们自己主宰的。
我们是选择在沉默中消亡,还是狂躁的爆发?
没有人能给你答案。
如果内心不快乐,充满灰罔,那该如何走下去?
电影的结局就是不自救的必然结果。
对未来充满失望的人,该如何改变?
没有人能给出答案,电影能给的,只有那片刻的,让人麻木静谧的让人心疼的共鸣。
咦,为毛有人说柯南伯格这片是故弄玄虚,装逼到底呢。
柯南伯格不一直是这种范儿么。
我反倒觉得挺好。
构图特立独行,很花心思。
电影内容就像是在台词中写论文一样。
韵味在音乐和紧张的悬疑气氛中散发。
色彩也相当考究。
你见过这么花心思,节奏缓慢的电影么?
柯大爷这叫自信。
概括出来,这片子讲的其实就是一个金融投机分子在对自身的困惑中,给我们观众呈现对世界的理解。
金融投机,全球化,政府主义,政治事件。
帕丁森这个角色还是多冷酷慵懒的,对自己的生活有些厌倦。
有个自己不太确定是否真心爱自己的文艺诗人女朋友。
不停地在寻求刺激。
噗,为毛柯南伯格总喜欢在自己的电影里把台词写得跟诗歌一样呢,有点冷幽默。
花几十百八块RMB去影院看这种电影,的确可以算坑爹!
建议至少像麻辣诱惑的菜单一样先提个醒儿,括号仅供敬仰柯南伯格的人士观看!
看不懂的省了骂柯南的力气,看得懂的省了骂看不懂的人的力气!
《大都会》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华尔街天才投资人帕克因为人民币汇率导致自己的金融帝国一日之间化为泡影从而致使帕克产生幻觉并在这种妄想状态下在纽约展开一场奥德赛式的旅行最终被杀,看完之后的感觉是:我没看懂。
这是部“话痨”式的意识流电影,味同嚼腊,难以勾起观众的兴趣,但也许并不能说明这就是部烂片,只是个人喜好问题,电影将一种末世情结深深的传达给了观众,只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实在捉摸不透。
熟悉柯南伯格70s-90s作品的观众可能会发现《大都会》是一部无法利用以往的观看方式进入的电影。
这并不是柯南伯格首次涉足文学改编领域,1991年的《裸体午餐》便是一部典型的,具有浓厚“柯南伯格风”的改编作品。
通过对比两部作品,我们能更好的发现20年来柯南伯格作者风格的演进,即去奇观化和“异质感”的营造。
理解异质感,便是进入《大都会》,乃至《星图》的钥匙。
进入正文之前,必须要先说明一个常见的观影误区:以完全的文本角度切入,深究电影内涵,是无法发现柯南伯格10s后的作者风格的。
也包括一些阅读原著后,试图在对白中找到侵略性,欲望具象化特点的观众(我本人)。
否则就会认为《大都会》是一部缺少作者风格的,常见的影像化作品。
观众应当使用一种直接,简单的方式切入电影以避免被困在文本漩涡中。
于《大都会》,对话情境编排,递进的流畅感应是最先被注意到的。
人物进出情境,背景交代的环节被省略,模糊角色的身份及目的,直接阻碍了文本方面的切入。
高效的情境切换及单一的车内视点成功消除了观众对时间的感受能力,而唯一反映时间观的介质,便是车窗外的街景。
而当观众试图通过观察街景以寻找证明对话先后顺序的证据时,就会发现车外环境始终被模糊,失真的数字滤镜所笼罩。
异质感也由此体现。
柯南伯格在《星图》中利用人物僵直的表演方式营造惊悚感,并以此讽刺对好莱坞影星的阴奉阳违的为人处世。
而在《大都会》中,构图的不均匀,正反打镜头中传递出的机械冷感以及人物空洞,机械的状态都有效地增强了异质感的流动。
观众则需要自行发现这些隐性的视听元素,并察觉它们对整个观影体验的影响。
车外环境的未知以及随后街道上发生的暴动有助于观众对车内环境产生依赖感,并将其视为一个安全,具有秩序的空间。
一旦主角离开轿车,走向外部环境时,观众便会立刻感受到一种不安感。
无论是与其他角色发生交集,还是进入其他的场景,情节递进间逻辑性的缺失与异质感的流露时刻让电影处于一种危险的氛围。
这种不安感加深了观众对影片结构的理解,即从有序走向失序,内部世界缓缓崩塌的过程。
之于同年的《神圣车行》,两部电影在影像层面上都展现出一种“业余感”,而后的发展趋势则截然不同:卡拉克斯解构并实现了电影的自反;柯南伯格则在文本漩涡中创造出一系列表面纯粹,内在混沌的情境和异质影像。
但他们都实现了相同的目标,即一种叙事解放。
当观众的视点不再局限于故事,电影的可能性将会是无限的。
就像影史上好几部拥有同样中译名的电影一样,《大都会》并不好懂,从角色们晦涩的、似乎总在自我取悦的长篇大论中,有人看到了寓言性和冷幽默,有人赞绝于高概念和风格化,有人欣喜于柯南伯格邪典趣味的回归,当然,也有人对其装腔作势和神神叨叨完全难以忍受,破口大骂。
笔者不才,看不出太多的门道,读了一些观后感仍然似懂非懂,距离领会导演的意图尚有十万八千里。
撇开所有若有若无的含沙射影不谈,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全力烘托的末世感,这是柯南伯格竭力营造的,完成的异常漂亮。
一个被金融骤变击溃、事业陷于绝境的亿万富翁,穿越城市去完成一次仪式般的理发,这是影片的前提,各种折射着末世特征的场景和事件在沿途渐次上演。
对婚姻充满异见的妻子拒绝与他亲热,他转而与其他女人性爱来麻醉困惑,前列腺不对称的症状折磨着他完美主义者的心灵,他最钟爱的歌手在当天举行了葬礼,他孤注一掷做出疯狂的投机决策,平静的外表下精神已濒于崩溃,甚至若无其事的将保镖杀死。
一路上,象征着财富的豪华礼车布满涂鸦和凹痕,高科技内设散发着赛博朋克般的颓废和虚无。
白天暴乱横行、拥堵不堪的街头,随着夜幕的降临蜕变为“没有枪就撑不过五分钟”的罪恶天堂,空荡的街道中突然窜出奶油袭击者,破败的窗户中毫无预兆射下子弹,仿佛工业文明极盛后衰败的荒凉感。
及至高潮处脏乱阴暗的房间,争锋相对的言词对峙,宣泄着他与他的准谋杀者的焦虑。
在强烈的自我毁灭倾向中,他射穿了自己的手掌,后脑被枪所指,一个生无可恋的人静静等待自己的命运。
这是一个没有结果的结束,绷紧的弦无法放松,悬起的心无法落下,低落的情绪没有找到一丝半点的慰藉,只会堕入更深的黑暗,除了绝望还是绝望。
影片叫人想起不少奏着末世乐章的杰作,《银翼杀手》《世纪末爆潮》《V字仇杀队》等,但在那些堕落的世界,仍被英雄头顶的光环所照亮,以黎明曙光作结的共通结局,无疑给人希望。
与之相反,本片中经济滑坡、暴乱四起和犯罪横行的都市,充其量只是个灰色版的现实,并非无可救药的人间地狱,那情调十足的酒吧,恬静雅致的书店,整洁明亮的餐厅,都展现出这个世界秩序井然的一面。
与之相对,主人公却并非救世英雄,而是无可逃避的滑向毁灭的凄凉之辈。
世界仍有希望,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却求不到未来,这更像个末世悲剧,更叫人对末日逼近的脚步声心有余悸。
有观众反映看不懂本片,也有抱怨它扯着文艺腔大打哑谜。
其实我们看电影不是为了故事,而是为了感觉。
与童年相伴的那些老电影,多半已不记得太多情节(除非每年过年都会重播一遍),但当时那一份激动与雀跃却能历久弥新,时时在心头。
我们回忆老电影,多半是回忆感觉,而非剧情细节。
《大都会》的末世感凉透骨髓,足以叫人铭记,两个小时的时间有了感官上的回报,故事和故事背后的那些东西,也就不重要了。
文/方聿南
很蹊跷 我就是想给他五星 虽然他故事简单 对话我基本看不懂 而且跟预告片完全就是俩个片子 我竟然让做坐住看完这个大闷片 但其实他很精彩 只是我们太浮躁了
一个极具含义的末日寓言。在这里故事主线和人物都缺少动机,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关系,但在通篇机关枪似的大段大段对白中,太多太多的剑有所指。文本上和格局上都下足了功夫,风格也做到了极致。只是不懂比诺什姐姐咱图什么啊,也太卖力了吧。
这片没传说中的烂啊,基本忠实原著了,略有删减,话说姚明脸你表情也太抽搐了吧,而且淫笑的习惯一直不改,不过我觉得丫最后跟吉亚马提那段对话真好看
Robert Pattinson obviously tried too hard to steer away from Twilight, he fell into the abyss of over 'artistic' moaning emptiness.
看完之后实在是连脏话都骂不出来了。还是在又热又脏的Les Halles。豆瓣分类里还有人写“文艺”,这真是强奸了文艺两个字啊。难道要我发下毒誓,以后只要有暮光之城剧组人员参与的电影一律无视吗。这位面无表情的男猪脚是想要多少颗一星啊。好吧 至少这电影告诉我们Robert Pattinson的前列腺是不对称的
什么东西啊!!!我还评三星,没节操就是我
资本主义末日来临。
我不能说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大量含沙射影隐晦的台词,话唠的确实令人昏昏欲睡。但是电影设定的经济崩溃背景确实比较大胆,有些末世预言的黑色冷幽默。帕丁森还是比较符合角色定义的,比诺什好令人意外~
科幻外衣的话痨片!
漫长意识流的一天。
关于物质与精神命题的私人呓语。部分憋屈的好莱坞三角看得很难受。我很坏,我非常搞不懂柯南伯格这种想效仿库布里克用未解之谜来名留千史的做法。绝对地刻意使然,我相信故事原本不是这个样子。
四星半 华丽的神经质 浓黑的末世感 帕丁森的完美侧脸 很好听的迷幻原声——一开始以为是blonde redhead的
A / 柯南伯格并不为人物设定某种可供回望的“原初”图景。他只让他们沉静地畸变,将“常态”以一种机械、冷峻乃至错位、断裂的诗性进行“穿凿”,从而深入骨髓地刻画绝对凝聚于当下的坚硬密度。这种极具触感的人物搭建方式试图触碰的却是那不可控的人物外部,观众的目光便被这丝线牵引而坠入到那无穷的簸荡中去。
best sleeping-pill ever
we die because it‘s the weekend. we die everyday. 末日雪夜我與嫩牛五方勉強和解。吉亞馬蹄那段短一些就好了。
有点回归早期风格很好。。。
话唠片。一个自我人格全面,拥有强大理性的人信仰倒塌,辅以社会秩序动荡的大背景下,人何去何从。
第三次看,降。
真心想提前离场的闷片,各种看不懂= =
话痨其实还可以就是这个男主角让人崩溃。。。话说原来前列腺不对称是从这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