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夜晚的酒鬼,他们是白天的疯子。
黑夜会消散我们的戒备,让我们陷入混乱,我们寻欢作乐,逃避现实。
而白天喝酒总是让人感觉不适,他让我们的举止显得与得体毫不沾边,我们冲撞秩序,颓废邋遢。
摇晃的镜头是末尾,也是无止境的开端,酗酒是没有终结的行为,就像性一样精神殖民。
后现代的群体,歇斯底里寻找出口。
虚化变焦的镜头,穿梭来回内心世界的边缘,男主的忧郁和苦闷尽收眼底。
导演们在寻求现代电影危机的出路,电影切入主题所用的平稳的心理视角,也能看出导演们不再有精力玩弄花枝招展的镜头技术,戏剧悬念等成分,而是质朴地投入到叙事结构中去了,而这种叙事风格能得以开展,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拔叔的颜值,口碑,还有演技。
当玉露琼浆顺着泛起冰雾的酒杯滑下,我就忍不住好奇,人是为了什么而发明酿造出酒精,酒精又是如何拯救人类于水深火热的现实世界,这千年来的饮酒文化是如何慷慨地走在人类文明的大道上,而不被赶尽杀绝。
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人类本身的脆弱、感性和顽抗。
脆弱,是当酒精作为逃避的工具,用来逃避无法面对的历史结果,痛苦现状,不安未来;感性,是当酒精作为兴致的催化剂,助长灵感的产生,勇气的聚集;抵抗,是当酒精作为“非理性”的武器,抵抗文明的约束,回归本性的自然。
酒精会给某些人带来兴致,却也给另外一些人带去抑制,男主沉沦在喧闹的餐厅,外音逐渐消失,古典花腔响起,优雅的美感哀转久绝。
男主的呆滞和迟钝,透露着深深地中年危机,人生无非就三大危机——青年中年老年,你会发现任何一个危机都持续许久,人生大约么就差不多结束了,不同的阶段里,都有人选择喝酒和麻木,生活一言不发,一点一点抽走了他们悲伤的力气,和悲伤的理由。
喝着酒,吃着饭,听着音乐,突然就泪流满面了。
我们被生活和岁月推着滚滚向前,无法回头,莫名垂泪,这仿佛是西西弗神话最佳的印证。
对抗着衰微的自己,沉没的理想,和新一代的“嘲讽”,一切都难以掌控,你根本喊不出声来。
湛蓝的傍晚,餐馆门外,是四个男人的舞台,他们欢笑,他们舞蹈,他们奋力冲撞,教堂音乐萦绕,敬过去的辉煌,敬真挚的内心,敬治愈的友情。
“人天生缺乏0.05%血液酒精浓度”——一个美好的学说,是这部电影最戏剧性的设定,拔叔把“挪威哲学家兼精神病学家芬恩·苏吉尔德”的话当做了准则在生活中实验,白天的实验,对理性发起的挑战。
从此刻开始,电影的故事情节走上了正轨。
酒精与伟人的测试,非关联性地揭示了一些道理,极端的理性对于人类是要不得的,适度地变通和开放是一种有思想的抉择。
酒精让四位老师在教育风格上发生了转变,变得幽默,自然,直率。
酒精给予了人们胆量,让大脑变得活跃,也开拓了思维方式。
酒精削弱了人类的逻辑思维,却也带来了感性和创造性的思维,人更倾向于将事物以诗意和美妙的方式呈现,即所谓的影响了人的“语言用词”和“心理年龄”。
拔叔喝完酒后完全变了一个人,态度强硬了许多,这让人想到曾经胆小和沉默的他,让人可怜。
他说一切正在发生悄然的改变。
与其说是保持“5%vol”的血液浓度,在外人看来,不过是长久地自我麻痹。
但酗酒者不同于喝酒者,酗酒者离不开酒精,悲伤和消极如同血液流淌在骨肉之间,酒精在他们的眼里,的确是世间的宝藏。
拔叔你是怎么做到喝酒那么优美的,一大清早就喝酒听歌,直到撞墙为止。
独木舟旅行也很美,喝酒,游戏,做爱。
你必须承认,酒精计划比《宿醉》好看无数倍,也优于《世界的尽头》,光线氛围和构图,和四位老师独特的气质,比那些抱着婴儿的奶爸玩好莱坞笑话要有趣。
这种半公路片的状态,有点像《三个老抢手》,成年人的疯癫真是迷人死了,又比德国的《时速二十五》要吸引我。
难的不是喝酒,而是醒酒。
难的不是逃离痛苦,而是回到痛苦。
总所周知喝酒只能一时地消弭情绪,生活不会因此而原谅你的脆弱。
“这个世界从来都跟你所期望的不一样”,如果不是喝酒胃疼头也疼,我可能也要来一次“终极宣泄”,来一次“点燃”的状态。
P.S.:拔叔的老婆是真的不忍直视,那可怕的双眼像会吃人,随时准备好吞掉一个灵魂,哪个人敢对你敞开心扉。
近日以来,丹麦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Thomas Vinterberg)的新作《酒精计划》(Druk)获得了不少好评。
这部作品在去年入围了戛纳电影节名单,又在随后横扫欧洲电影奖,收获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编剧在内的四项大奖,预计也将成为2021年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热门候选之一。
尽管2020年毫无疑问是欧洲电影以至世界电影的“小年”,但这部作品依然有其过人之处,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温特伯格的创作脉络。
从其本人的导演经历来说,温特伯格的创作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其一以其最著名的作品《家宴》(Festen)和《狩猎》(Jagten)为代表,这部分作品主要针对的是人性中邪恶和阴暗的面向,主要探讨的问题是伦理问题。
在这些作品当中,温特伯格试图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具有伦理纵深的世界,简而言之,这个世界中的情感关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理所当然,比如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条件的,儿童一定是善的化身等等;对他来说,最不可能做恶的人,往往能够在既定的伦理规则之下做出最不能让人接受的事情,而我们在心理上对他们恰恰是毫无防备的。
当他们冲破伦理限制之后,我们不仅被颠覆三观,随之而来的更是一种巨大的无力感。
类似的讨论在《家宴》和《狩猎》当中都相当深刻,尤其是在后者当中,一个长着天使般面孔的、不谙世事的小女孩一直坚称男主角对其进行性侵,面对这种强大的伦理控诉,麦斯·米克尔森饰演的男主角几无还手之力,最终只能沦为社群的道德猎物,编导也正是借此给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政治正确”敲响警钟。
温特伯格之所以会有类似讨论,实际上与北欧(尤其是丹麦)固化、保守、不存在探讨空间的路德宗基督教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在这种文化之下,北欧导演对伦理的探讨是有一个明确脉络的,在丹麦是从卡尔·德莱叶到拉斯·冯·提尔和温特伯格,在瑞典则是从英格玛·伯格曼到鲁本·奥斯特伦德。
当然,当今很多北欧导演不甘于单纯的社会批判,而是将问题的探讨向更深层次推进:他们试图在现有的社会文化之内做出某种实验,并让一个特殊的群体与既定的制度框架发生碰撞,产生强烈的戏剧性。
这种社会实验是否已经形成一股新的北欧潮流,目前定论为时尚早,不过温特伯格和奥斯特伦德等人的创作路径的确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从发现实在的道德困境到制造可能的道德焦虑,他们对社会都有着极深入的观察和省思。
单就温特伯格而言,《公社》(Kollektivet)和《酒精计划》便都是这样的作品。
不过,《酒精计划》没有伯格曼式的苦大仇深,倒是以一种轻松谐谑的语调将观众引入,尔后通过对比的方式让意义自己浮出水面:影片甫一开始,一群无忧无虑的年轻人饮酒作乐,甚至把执法人员拷在地铁上,对温特伯格而言,这就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之后,我们看到他们的老师——四个面临中年危机的高中男性教师,为了摆脱消沉的生活状态,也为了回到意气风发的年轻时代,开始进行某种“研究”:他们试图在自己身上验证挪威哲学家芬恩·斯卡德鲁德的说法,即人体血液中先天缺少0.05%含量的酒精浓度。
随着情节的逐渐展开,四个人的酒精摄入量逐渐增加,事态(不出意料地)逐渐开始失控,酒精带来的愉悦感也逐步开始褪去,为他们的人生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带来更多的失意和彷徨。
最近几年来,走向国际化的温特伯格佳作阙如,在制作了几部诸如《库尔斯克》(Kursk)、《远离尘嚣》(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等平庸之作后,终于回到自身擅长的题材和领域。
《酒精计划》的过人之处,并不在于出挑的情节(观众恐怕早就预料到故事的走向),而在于导演如何处理人处在醉态时的主观感受。
对于这个问题,温特伯格其实用很简单的手法就实现了,他使用手持摄影+特写的方式为画面带来强烈的情绪性,让观众与男主角一道浸入到似真似幻的影像当中。
事实上,这一方式也来自于温特伯格长久以来惯用的手法:早在1995年,他和拉斯·冯·提尔、克里斯汀·莱文等一道发起道格玛95运动(dogma95’),希望在电影摄制中灌输朴素感,强调电影构成的纯粹性并聚焦于真实的故事和演员的表演本身。
虽然时过境迁,道格玛95运动的十条戒律(实地拍摄、声画同步、手持摄影、彩色35mm、不接受类型电影等)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历史,但《酒精计划》中仍然浸透着一种不加矫饰的真诚(哪怕有点粗糙),凡是喝过酒的成年人都很难不被主角们喝酒之后的镜头所感染:周围的世界一下变得透明清澈起来,逆光镜头既足够温暖,又足以让人晕眩。
米克尔森的表演也为影片加成不少,透过他的眼睛,我们看到无助、矛盾、压抑已久的释放……尽管通常面无表情,但这幅面孔之下又往往积存着巨大而丰富的感情。
《酒精计划》的镜头语言,让这部电影显得真实也不真实,我们透过镜头看到的往往是醉酒之人对世界不切实际的想象,在这之下,则是一个现实的、冰冷的、无法逃避的、充满压力的实在世界。
影片微观地呈现了一个生活节制的人是如何滑向生活崩溃的边缘:有趣的是,对温特伯格而言,一个生活节制的人似乎更有可能酗酒,因为他们缺乏释放生活压力的出口。
冰冷的气候,毫无进展的事业、冷淡的家庭情感生活,让人非常不自觉地陷入了一种生活状态,以至于当男主角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已经七八年没有再和妻子外出游玩了。
年轻时的“心气儿”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静态、凝固、近乎永恒的无意义,它缓慢消磨着人的意志,而这种情况似乎又并非一个个体性的偶然——男主角的妻子就表示,酗酒并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整个国家都开始像疯子一样喝酒”。
颇值得玩味的是,影片颇为突兀地插入了一连串历史影像,其中包括前苏联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法国总统前萨科齐、比利时政客米切尔·达尔登等在公开场合的醉酒画面,这使得影片带有了一丝政治讽喻的色彩,也把影片的“钻头”打入到一种文化——北欧和俄罗斯等所有高纬度地区共享的酗酒传统之中。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温特伯格透过四个中年男性发出的这个疑问,既是一个生理问题(如何回到青年?
),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如何摆脱酗酒?
),更是一个哲学问题:人怎样逃离他的“生活”,如何摆脱自身的困境,就像贝拉·塔尔的名作《都灵之马》所展示的那样,逃离每天穿衣、拉车、吃土豆的必然循环和宿命?
显然,温特伯格和他的编剧不能也不想给出一个解决方案,结尾也是模棱两可的:男主角马丁在一群毕业学生的簇拥下开始饮酒热舞,最后甚至跳入海中。
影片定格在跳跃入海的那个瞬间,但矛盾当然没有解决,酒精也并不能让一个人真正恢复生存的勇气和力量——它顶多是一张标明使用期限的赎罪券,酒醒之后,赎罪券用完,则会是更大的虚无——恰如温特伯格一直叙说的那样。
那么,这就是生活吗?
现在914人打分,7.3。
分数是正常的,但我有点不爽豆瓣某些小资青年,要是把演员换成《小妇人》那批,然后搞点情情爱爱,分分合合,死死个人,最后治愈的故事,8分是妥妥的。
其实不想说我已经喝了两杯咖啡,搞得形式上离小资刻板印象有点近,但确实喝了,所以有必要提下我顺便吃了一叠花生米、两根泡椒、三个卤蛋。
不爽的是,现在打分的人,大多都是离电影很近的人,而且某些小资青年都是中年了吧。
00后接受到的信息比90后爆炸得多,已经是或者即将成为行业中流砥柱的90后,你们有多少把握让晚辈接受你们的价值观,又有多少把握能搞点让晚辈服气的独特口味?
这类电影,大致可以从表演、剧本、镜头语言、配乐等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打分。
表演:麻木迟钝、缺乏信心到中年独有的睿智、活力、精细,无论哪一段都很精彩,而且转变也十分自然吧,且观众也乐于接受这样的转变。
剧本前半部分一点点提高浓度也符合故事的走向和影片情绪吧?
问题肯定是有的,但也不至于拉胯,只能说没啥亮点。
那问题出在哪里?
很简单,节奏问题。
怎么解决?
快一点做一个爆点或慢一点冷漠撕开。
快,怎么个快法?
妻子的背叛、老友的死亡等汇入一点,到学生们对未来有无限希望毕业典礼上,男主面对一切生活的打击(他年轻时也是对未来信心满满,影片多次提到),将年轻人的美好期望和中年的力不从心对比,男主以前跟现在对比,学生们的现在跟以后对比,最后所有的问题都抛给男主,给麦叔一个特写,直接结束,定是场无与伦比的表演。
那么慢了?
将剧情分铺,冷漠无情填满影片后半段直到结束,比如先是单身老友的死亡,接婴儿父亲的家庭矛盾,再接好友要被校方停职之类,男主慢慢安慰好友并帮助朋友,最后看似生活慢慢步入正轨,男主此时发现妻子出轨了,影片结束,再给麦叔一个特写。
这样的节奏肯定会好一点,不是吗?
但,也就这样,还是停留在剧情层面。
或许应该来点镜头语言跟故事、跟景物、跟人物、跟情绪相融合的场景。
至于本片的镜头语言和配乐,流畅到位不拖后腿。
既然聊到酒,就说两句。
微醉,半醉,大醉,不省人事。
喜欢哪种?
年轻人想喝酒都是冲着终点去的,不醉不归。
那种醒来已是两三天后,脑袋仍疼,结尾发生什么一概不知的感觉挺好玩的。
不过一个人独自喝能喝成这样的是酗酒无疑了。
大醉失态,没人照顾的人,无论别人看来或者自己感觉都不好。
半醉意味着有些事暂时没法做好,微醉是不错的,不过这两种状态因人而异。
为什么要说这些?
因为可以把本片分四段,但从半醉开始,最后回归微醉。
也就比较符合导演的本意:对生活的热情与积极要保持一种常态。
(但,切莫滑向另一个泥潭,那就是所谓的平平淡淡才是真,那种语境下的平平淡淡,有失去热情、虚荣无奈只为自己逻辑自洽、心理平衡对生活做做样子的平淡,有懒得解释内心富足、自在快乐的平淡。
严格意义上讲,都不是真的平平淡淡,即便是期望上。
)至于半醉,到大醉,到不省人事,安排什么年龄段,现在的学生还是以前的男主这里就不展开了。
话说回来,如果拿瓶酒跟着电影一起,慢点喝,是不是别有一番风味了?
(仅供自己采买品尝列的单子,不少酒不认识还望各位友领告知)开头学生们Lake Race和车厢狂欢:乐堡啤酒(Tuborg)。
易拉瓶的设计就算是丹麦语我也识得。
尼古拉生日会:餐前酒——生啤(draft beer)混起泡酒(某款2013年的香槟,特点在于矿物质味道,如果闭上眼就能看见法国成熟待摘的葡萄田)西伯利亚鲟鱼籽酱(Baerii caviar)佐帝威伏特加(俄皇出品小麦发酵冷却,俄罗斯IMPERIA),冰镇后饮用会有丝滑浓厚的质地。
这一款说是伏特加其实更接近于冰酒质感。
Jerome Chezeaux酒庄勃艮第 2011年产,好喝到把马丁直接喝哭
不懂红酒翌日上班第一次干酒:SMIRNDFF斯米诺红牌伏特加。
这个算是国民酒了,但一般都调着喝,不太会直接喝。
这个在tb上可能也就四五十一瓶尼古拉加入酒精计划:早餐前一杯红酒,不详,瓶子是勃艮第瓶就是了。
开始摄入酒精后,和妻子也关系升温:不详红酒+圣培露
体育老师汤米的藏酒被发现。
不详,像是威士忌(Booze)。
其实汤米这个名字我觉得绝对是在致敬《猜火车》,猜火车里的汤米也是最终死于致瘾性,然后他的伙伴去参加其葬礼。
酒精计划第二阶段测试不同浓度效果。
之后是一段领导人剪辑,这段太有意思了。
勃列日涅夫(收尾新年祝词也是他)&尼克松 马天尼
伦敦前市长鲍里斯 单一麦芽
默克尔 德啤
叶利钦!
茅台shot(误
这谁?
欧盟里加峰会 戴眼镜那个是欧盟主席容克二段实验开始!
:
不详伏特加(看着像绝对伏特加,但绝对不是绝对伏特加)+圣培露+碎冰
破案了,是CZAR`s沙皇伏特加,直接碎冰饮,都不兑水了!
心理老师发现0.1的浓度堪称绝妙,也加入实验,依旧苏联红牌,并且咀嚼了什么坚果类东西去味,采用的是吸入式!
吸入式饮酒法!
酒精计划第三阶段,最高浓度破坏性实验。
(尼古拉掺水鸡尾酒,应该是old fashion)佩乔德苦精(Peychaud`s bitters)8drop+四块方糖+少少碎冰+萨泽拉克波旁威士忌(Sazerac bourbin)5cl+苦艾酒(absinthe)1cl苦艾酒洗杯后加入球冰,加入酒液,点缀橙皮增香(马丁不掺水纯饮)冰洗杯后滤去冰水,直接威士忌纯饮
(去Pub喝)(卖2000克朗但没钱买的于是把钱吃了的)炸鱼薯条+水煮蛋+瓶子啤酒+(偷的)机打啤酒+(过了季没买到的)47s圣诞节限定啤酒+威士忌shot
好像不完全是乐堡实验引发了一系列不良影响,大家来到聚在一起宣告实验失败,但汤米已深陷其中:(不详)威士忌+可乐+冰
马丁试图与安妮卡重修于好:家酿白葡萄酒
学生们都去参加毕业派对了,学生们喝的 香槟 干邑 喜力(不错,至少工啤不止有乐堡)。
与此同时参加完汤米葬礼之后的三个人:
第一轮 生啤
第二轮 冰镇过的杯子Juvey CampsJuvey Camps简雷昂干红佐虾三人和学生们庆祝毕业,迎接新生
朗姆?
香槟?
嘉士伯
不详啤酒
我爸几乎可算作完美的丈夫和父亲,我妈唯一吵架的点就是喝酒,现在来看我爸当时喝得并不多。
但每次醉酒总会判若两人,大喊大叫,诉说自己的不平。
小时候我总是十分害怕,看他喝多了就躲得远远的。
到了能喝酒的年纪,天然抗拒,后来,后来是怎么就喝上酒了呢?
是因为要在同龄人面前证明什么?
是和男友寻求刺激?
是工作后免不了的应酬?
还是就想喝一点,纯粹为了开心?
不知道,总是喝酒快到让对方吓到,也许只想求一个迅速的醉?
麦叔和他的同事们喝酒的缘由十分简单,工作死气沉沉,爱人已成陌路,生活的一地鸡毛让人要疯掉。
有意思的是,他们不是为了逃避,反而是为了改变,0.05%的酒精似乎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然而通过外力的加持终究是不长远的,一切朝着意料之中的方向发展,酒精只是酒精而已,不是灵丹妙药。
然后,有的人绝地求生,有的人葬身大海。
青春是什么?
是梦电影中以老师和学生互为镜像,表面上年轻人奔放洒脱,放荡不羁,实际为前程、为存在感忧心忡忡;中年人深陷泥潭,像永无出头之日,却锐意改变,不甘心屈服。
如果世界上有这样的东西呢,对身体没有伤害,让你开心你让振奋,把你的潜能全部爆发,你会上瘾吗?
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与“拔叔”麦斯·米科尔森再度联手,从《狩猎》的合作到《酒精计划》,都以“中年老师”为主角,《狩猎》从社会的恶意剖析人性,《酒精计划》则从自身危机出发解构人性,导演仍通过不温不火的叙事和冷静理智镜头展现了近乎绝望的压抑、崩溃边缘寻求突破、逃避和瓦解。
《酒精计划》中麦叔所饰演的老师遭遇中年危机,学校里得不到学生尊重、家庭中妻子出轨、父子关系疏远冷漠,与他陷入事业爱情低谷的还有学校其余的三位老师。
一次聚会中,因碰巧提到“人类生来血液中就欠缺0.05%的酒精浓度”的伪概念,于是四位老师共同开展了一次酒精计划。
《酒精计划》以酒精为载体,映射出的不仅是深陷中年危机的一群男人,也同样反射出世界的索然无谓与枯燥,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恰巧需要这0.05%的酒精去壮胆、做梦。
1、酒精带来的是逃避的南柯一梦在酒精的刺激下,麦叔的历史课变得妙趣横生、汤米在体育课上鼓励胆小的男孩踢进了关键一球,彼得建议考前崩溃的考生喝酒壮胆,最终面试成功,这一切看似短暂虚无,不真实,但这短暂的梦却让有了逃避现实的勇气,通过酒精的刺激,所有深陷于自身泥沼的人,都借助酒精而逃避现状、麦叔在酒精中找回了自信、主动拉近与妻子间的关系、不逃避家庭的琐事;体育老师与狗为伴的孤独也通过指导被孤立的孩子踢出关键一球,隐喻其摆脱孤独;但这一切究竟是借助了外在的力量—酒精,制造了一个每个人勇敢、自信的梦境,进而寻求自身的改编与突破,努力逃避现实,而回归现实之后了呢?
当酒精突破燃点、光怪陆离摇晃躲闪的镜头呈现了一个近乎疯狂的世界,现实中每个人醉酒倒地,家庭事业一团糟,被妻子唾弃,被学校嫌弃,正如同酒后的昏迷倒地一样,脱离了酒精了,回归现实后,每个人都被打倒。
2、酒精更成为了五颜六色的造梦主朋友死后终究让他们觉醒,最终各自得到了救赎。
醉酒后,老友失足溺亡,让三人幡然醒悟,酒精只是短暂的虚无之梦,而现实唯有改变才能获得救赎。
“生存是一场斗争、悲声又滑稽”,影片中最后麦叔的起舞、在酒精的催化下似是摆脱了生活的枷锁与脚镣、兴奋的舞蹈,最后他的纵身一跃、似雄鹰般展翅飞舞,而这酒精最终成了造梦者,虚妄与现实仅在一线之间。
青春期的啤酒比赛与中年的烂醉,都是一场梦,也许是勇敢、也许是逃避,但就是这0.05%的造梦冲动才是黑白生活中枯燥的斑斓色彩。
斯科尔德鲁德的理论,人出生时酒精含量低于0.05%实验内容:时刻保持酒精含量0.05%,能否提升事业、家庭幸福度。
结论:0.05%,效果甚微。
0.10%,幸福饱满。
0.18%,瓦解崩溃。
总结:适度,有效;但其第二属性——成瘾性必然引向崩溃。
这是一个混沌荒谬的时代,我们的精神裹挟在无尽的痛苦之中,而这种痛苦在荒谬的世界之中的一分一毫之中都能够轻松的击溃无数的普通人,时至今日,我们探讨内卷,探讨打工人,探讨中年危机,都是对于这样一种痛苦的探讨。
然而这种痛苦的展现是与存在主义哲学息息相关的。
影片中面试考试中所提到的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也正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之一。
初看片名,一下子就联想到了尼采的“酒神”精神,而这部影片正是一场存在主义哲学的例证,海德格尔提出所提出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内涵正是在于“人在无意义的世界生存着,人本身的存在也毫无意义,但人可以在痛苦世界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自我的塑造,寻求精彩和深层的快感,从而产生人本身的意义。
”这样一种哲学思想无疑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同时尼采也提出了“强力”的哲学思想,这种更为猛烈的思想强调生的意志对于虚无主义的反抗,这种狂热的思路结合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就在这部影片中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醉酒带来的是一种荒诞的快感,随着Tommy绝望的孤舟沉浮在大海,随着其他三位老师的狂欢与独舞而肆意的跃动着,人生是一种痛苦,在每个升学压力的学生面前反复穿刺着,在每一个中年危机家庭危机的成年人身上鞭挞着。
酒精在本片其实只是一个外在的体现,真正喝下的是几位教师的精神意志,这种意志延承了存在主义的内在机理,痛苦是实在的,酒精是醉人的,快感是无尽的,我们都在意义和无意义之间轮回,循环往复。
电影本身是带有一定喜剧感在,但情绪却总是沉郁的,是很私人的,但也传递着共性。
1.难以承受的生命之痛对于四位老师来说,这是一场中年危机几乎全方位的展现,从家庭到自身的生存,从充实到虚无,对于学生们来说,青年危机似乎在这个时代不断的在青年人的身上展现,从升学的压力到毕业的痛苦,电影对于青年人的痛苦着墨不多,但是寥寥几笔一带而过的痛苦却回味无穷。
拔叔饰演的主人公Martin正面临着家庭的危机,跟结婚许久的妻子住在同一个屋檐下,见面甚至可能少于自己的学生,他们夫妻依旧是保留着已经从爱情上升到亲情的爱的,同时也由两个孩子绑定在一起,但是却依旧难以逃脱生活中缺乏趣味的互动的快感的难题。
中年人需要为了维持整个家庭和工作而生活,这样就抛却了自身的重新塑造,这与存在主义所探讨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相吻合的,这种危机的产生更深层次是个人的价值被社会生活所阻碍,从而产生一种停滞不前的虚无感,继而由虚无感衍生出中年的乏味与无趣,倘若中年危机仅仅是一种物质生活上的压力,那可能也不会被这个时代不断的拎出来探讨。
同时在影片中不只是Martin老师的家庭危机,还有Peter老师的配偶危机,Nikolaj老师的养育孩子的危机,Tommy老师的孤寂危机,中年危机全方面的通过四位老师向我们展开。
而片中着墨不多的学生的危机虽然外在表现是丹麦社会所具有的,但是升学压力和考试压力确实普遍存在的,由此引申到全世界的大学生身上。
就拿中国的大学生来做对比,似乎考试和升学压力更为严重,很多学生陷入所未“丧”文化的圈层之中,而这种文化本身其实是一种虚无主义,用一种低落的情绪承接更多的痛苦,承接很可能很小的回报,这种虚无主义的内里也是存在主义中所主要需要应对的问题,或者说虚无主义是存在主义哲学探讨的前因。
这些都是生命难以承受之痛,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我们忧虑和恐惧与这种虚无,难以挣脱,然后这个时候,酒精作为一种自我重塑的外在动因出现在了影片之中。
2.本我的快感无止境影片从一场狂欢开始,在一场狂欢中结束,中间是狂欢穿插在痛苦的永恒之中,不禁让人联想到“世界在下沉,而我在狂欢”这样的话语。
四位老师的酒精计划重点在于百分之零点五的血液酒精含量究竟能不能将自己从痛苦中拯救出来,影片看似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没有结果的问题,少量的酒精的确能将四位老师从一种庸常的状态拯救出来。
同时这也是尼采“酒神”精神的一种体现,这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人在极度的放纵之中去明了生活中的痛苦。
尼采认为“梦”和“醉”是人生的两种状态,这两种近乎于狂热的体验,也正是存在主义哲学反抗虚无的内核。
然而这种放纵却有着自身的困境,饮酒的量总是难以控制的,所以Tommy老师陷入了酗酒之中,这又会带来另一种层面的痛苦,在快感达到极点的同时,社会生活的痛苦又在另一个极端展现出来。
但是快感永远是没有止境的,影片并没有在酒精计划的失败之下就抛出一个主角们戒酒依旧回归自己生活的处理,而是让主角们进入另一场更加疯狂的狂欢,这无疑是将尼采意志的贴切再现,拔叔的独舞也够恣意够放纵,最后快感到达高峰,纵身一跃,影片在此处戛然而止,但是观众的精神也像是痛饮一大杯烈酒一样灼热且痛快。
存在主义在研究虚无的基础上并没有陷入一种偏执的困局之中,而是在此之上加以人本我的反抗,既然一切无意义,那抛却意义本身,追求极致的快感。
世界很荒谬,生活很痛苦,人生无意义,快感无止境。
3.“乐观”的存在主义在笔者看来,存在主义是乐观的,也是一种深刻的英雄主义,似乎这种认清生活的虚无和痛苦继而生存下去的态度,与罗曼罗兰那一句“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并且热爱它”似乎不谋而合。
这种思想内化在生活之中似乎就是现在非常流行的那句“及时行乐”,笔者不敢妄言及时行乐是一种存在主义的再现,但是从影片里看到的无疑是一种存在主义的乐观性。
面对无意义的荒谬和痛苦,依旧无所顾忌地寻求深度快感。
遗憾的是,看这部影片时没能够边喝酒边看,酒精对于我们而言也只是一种寻求快感的途径,其他很多的方式都可以,我们不敢妄言自己是存在主义者,但是存在主义似乎能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生命是场旅程,感受它,别试图理解它。
存在主义将悲观的虚无主义转化成为专属于自己的乐观主义,在我看来无疑是引人深思的,于当下,我们处在一个荒谬的时代,痛苦时时刻刻裹挟我们,或许我们应该开一瓶酒,大口痛饮,我们不能决定何时醉,但是我们能控制喝多少酒,我们也可以控制我们的快感,可以控制何时进行一场狂欢式的独舞。
《Druk》用酒后狂欢唤醒人生酒过已过三巡,人到已到中年,欲喝又止,将死未死。
喝多少可以控制,醉几分无法把控,酒精是否能扫清眼神里的黯淡无光是个迷因,似乎浓度达到0.05%能让灵魂归位,但是突破0.1%生活濒临崩溃。
故事的主角不是酒,人的态度才是,生活允许主角们微醺,也给他们机会烂醉,但用腿走出来的生活,不是用几瓶酒就能麻痹,更不是用几次疯就能刷新,只有态度发生改变,未来才能随之而来。
强烈的酒精刺激,带来勇气再做决定;纵情的舞蹈旋转,赠与生命一跃而起的美丽。
改变Blur的经典歌曲《Tender》 的主语:Come on! Come on! Come on!Get Through it!Wine is the greatest thing!Lord I need to findSome wine which can heal my life.不只中年,整个人生都是场悲剧,喝点美酒疗愈生命,或许没有意义,但一定是场值得述说的经历。
《酒精计划》是一部普通人的悲喜剧,主角是一群基层教育战线上成就一般,很难再有任何突破,消失在人群里逐渐被遗忘的中年大叔。
他们还有些残存的不甘于得过且过的念头,在一次爹味聚会上,有人提起一篇研究成果,少量饮酒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大叔们贪杯的天性让他们觉得提议不错,立刻马上开始尝试。
Thomas Vinterberg联手老搭档Tobias Lindholm创作剧本,他们善于用最生活化的台词消解故事中的不合理和狗血走向。
很多人觉得影视作品看上去假大空,是因为不贴近真实,编导加入了太多无逻辑和偶然事件,这些事在真实生活中很少发生。
其实这种看法不完全对,如果你把日常生活逐秒记录下来,把它投影到屏幕上逐秒回放,你会看到太多的无逻辑和偶然。
但在日常的认知和记忆调取过程中,你的大脑自动过滤了偶然和无逻辑,总结出行为举止的规律,总结规律是人类智慧思维的天性。
真正的艺术家不会让自己的影片完全不做修饰,把原本的真实投影到屏幕上播放给你看,他们知道你会用潜意识里的逻辑思维和银幕上的故事进行差距分析,尽管这完全是潜意识的行为。
观众评价影片不真实,有电影人理直气壮回应“这是我的真实经历”,觉得自己对了观众错了,这属于典型的不懂得上述道理的情况。
Vinterberg和Lindholm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懂得用比日常生活更细致丰富的台词,甚至略有些脱离真实的方式修饰故事,创造出更贴近你潜意识里的真实。
那些让你的潜意识难受的不合理和狗血都被他们用这种方式冲淡了。
大叔们供职的学校当然不允许上班时间饮酒。
于是他们偷着喝,一开始严格遵循少量的原则,居然产生奇迹。
然而当酒精逐渐积累超过了限度,事情开始向失控的方向发展。
好的类型片或多或少都有悬疑片套路。
即便是Vinterberg这样我们不会归类为类型片的导演,一样在或多或少借鉴悬疑片创作思路。
你不可能在影片一开始把所有秘密公之于众,还期待观众能120分钟目不转睛地看你的故事。
《酒精计划》给你细致展示大叔们上班饮酒的玩火行为,鲁莽而不计后果的做法在一开始获得意外的快感,这些情节隐约提示你:这后面不会有什么变故吧?
然后引出中后段的故事。
这也是为什么希区柯克被尊为影史最伟大电影人之一,悬疑片的伟大遗产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电影创作者。
即便大叔们因为饮酒最终惹上不同类型的坏事,你仍然不能说他是一出单纯的悲剧。
在现今绝大多数电影都在表述单一化情绪的大背景下,《酒精计划》处处体现巴尔扎克式的高级,注定导致很多观众无法理解。
观众会问:你到底想拍喜剧还是悲剧,想批判他们还是赞美他们?
我们似乎又回到了好人从始至终一直都好,坏人从里到外坏到极致的观影年代。
感谢Vinterberg的冒险和任性,《酒精计划》精心编排剧情,刻意避开单一、顺拐的人物性格和故事发展,呈现复杂的普通人故事,故事结尾大叔们坦然接受这糟烂但还有些幸福时刻的人生,人生没变,大叔们变了,未尝不是好事。
冲着拔叔 但是沉闷
边喝边看,最感叹的莫过于丹麦不愧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普通的高中生和高中老师过的也是无忧无虑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神仙日子。本片最大看点就是麦叔那该死的魅力。
2022国庆看的第7部。年纪大了每天都想喝点酒,看了一半,但没看下去
勉强及格。主题倒不新鲜,男性中年危机的故事在《潜水艇》里讲过了,节奏把控也很工整(比如第三阶段出现了喝酒被学校处理的低潮,接着就用给学生喝酒来帮助考试的桥段再把氛围拉起来),细节设计的象征意味明确(比如先死掉那位,养了只垂垂老矣的狗)。但电影的设计是四个教师用自己身体做实验,体验酒精给身体带来哪些正面可能性,其实就是生活所迫的中年人给自己喝酒找借口,再加上三个实验阶段装模作样的仪式感,萌点就出来了,而且表演都很自然。主题落点偏保守——依然是酒精不能解决问题,第三段匆忙的往这上面强扭,效果不好;台词写的一般,米科尔森酒后授课效果大好,但那些类比学生跟丘吉尔饮酒的台词谈不上妙;片尾米科尔森的舞蹈让我想起《大人物拿破仑》的处理,动作稍显古怪但也有洒脱气息,似乎在表达他找到了某种生活与酒精的平衡
这么难看,片头被致敬的克尔凯郭尔感到冒犯。
喝酒的事,跟中国人比,这几位还算拘谨的
故事有新意。酒精度千分之一的人精神最好。最后的落幕有点空洞。
现代人生活的困境需要用酒精来麻醉与逃避,无论是「对象」——较之其他更加激烈或者违背道德法律的「宣泄出口」,还是书匠气十足的「酒精论文」,都显出出现代男性的某种懦弱与猥琐,本来「酒壮怂人胆」就是一种反讽,而最后还可以达到某种和谐,这比起用酒精麻醉更加可悲。
这什么人到中年过度写实纪录片,连北欧人都过不下去我们捞中简直不要活了喔
男主很牛,眼含热泪的几处都可以让我成功带入,以及结尾那一段舞成功让我加了一颗星。其实整个电影想表达的,在男主第一次微醺讲课的时候就表达了,“这世界从来不是你期待的样子”,以及还有电影片头出现的那一首诗。所以啊,酗酒的人宁愿醉生梦死活在梦里也不愿意清醒着面对糟糕的世界。不断逃避但最终又还是要睁开眼去面对,唉,成年人的世界真的好麻烦。所以究竟要不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浑浑噩噩粉饰太平地度过一生,还是保持清醒去面对一切糟糕,又或者直接选择紧闭双眼活在梦中,好像是每个人的选择,不只是与喝酒有关。我要考虑一下…关于网友讨论的更深层次的哲理性,我大脑转不动了,等复看的时候再考虑。
结尾的马丁老师的舞蹈太精彩了,挥洒自如,同时,整部影片压抑至此,忽然撒起欢,几乎洋溢着无厘头色彩。
我无趣,空虚,麻痹,学生不喜欢我,老婆不搭理我,孩子不尊重我,我没有认真地思考过问题出在哪里,而是寄希望于酒精能帮我改变一切。所谓中年危机,真是没有一点新意
烂得要死
酒精是塞壬的歌声 是痛苦生活的短暂麻醉剂 是失去了磁性的指南针 清醒与混乱只在一线//但是这个醉酒实验的概念并不能让人信服
我完全没理解最后那段舞…不行啊…完全不行
小酒怡情 大酒傷心 標準三段式 最後老漢跳舞挺好
他们看到年轻的毕业生们。什么是青春呢?只是一个梦。
6/10。温特伯格用酗酒的失控状态抵达无我的境界,片头年轻气盛的小团体边赛跑边喝掉整箱啤酒、酒精狂欢以至把车厢上的乘务员栓上手铐,青春的力量释放反抗了学校的禁欲主义,而学生的嬉闹对应着中年教师回归生命激情的南柯一梦,从一群教师为付诸实践人天生的血液中酒精含量只有0.05%的研究成果,在厕所里偷喝伏特加,在门卫的衣柜里偷藏酒瓶,到劝说恐惧无法顺利毕业的学生饮酒壮胆,最后好友自杀,伴随着舒缓伤感的柴可夫斯基乐曲,过程中酒精赋予的勇气、缓解生存焦虑的虚幻和理性失控的阴霾,正好概括了虚无的人生境遇。温特伯格讽刺性地插入了欧洲各国领导人举杯欢庆的影像,并回顾了海明威、丘吉尔等名人借助酒精发挥最佳状态的历史典故,来展现了酒精助推下超越自我的激情,结尾年轻人们围绕主角忘我的舞蹈并泼洒酒花,整个场面有着狂喜的神圣。
用一个简单的社会学实验证明了酒精为什么是spirit 这个状态不喝酒应该演不出来
5.0/ 难看,没说服力也没想象力。导演女儿R.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