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户外探险类的片子,最好的部分是风光绝美,最差的部分是户外生存,最无聊的部分是两人的心灵鸡汤。
风光:雪山,神湖,沙漠,盐湖,草原,戈壁,风化地貌,各种大广角,航拍,全景展示绝美风光。
户外生存:对于一个极为资深的户外运动者,做了两年的精心准备,却在片中一点都看不出来;除了挖坑冷凝水和口含夹子放黏连两个小技巧外,似乎看不出来他做过哪些精心的准备了。
至少要有体能,心理,突发事件的相关准备吧,遇到沙尘不知道靠墙挖防沙坑,遇到狼就是各种慌张,遇到缺水,缺粮,洪水都没有有说服力的办法,导致户外生存的可信度大大降低。
最后65天左右就彻底断粮了,到第77天这十几天靠什么活下来的,每天还负重徒步那么消耗体能,片子完全没有展示,你要是把小狼宰了我都觉得更靠谱些。
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户外探险苦呀,各种危险我这资深驴都应付不了,你们就别玩了。
所以影片表现出男主的行动更像一个在家下班后想了俩礼拜要去横穿,一冲动就来了的小伙子,而不是一个精心准备了两年的资深户外探险者。
这是最不真实的部分。
至于心灵鸡汤部分:人人都有烦恼,欲望,迷茫,讲出来了,发泄一下就得了,明天还得继续好好活着呢,多说无益。
千万别浪费时间看电影《七十七天》,和小说没什么关系,且从导演到编剧、演员一无是处,三俗大烂片,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
荒野里内心独角戏的张力才是好电影的核心,这些导演演员完全驾驭不了,就知道特效战狼,特效龙卷风。
还强化普及了大量错误的户外常识,与作者小说完全背道而驰。
杨柳松的《北方的空地》让人敬仰,远不止是自力徒步羌塘第一人,虽然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全能的行动力让人惊叹。
户外牛人很多,但通透有深度又能以淡然笔触将荒野和人生娓娓道来的寥寥无几。
七十七天的日记看似琐碎重复,其实恰如跬步成千里的任何一种伟大壮举。
无论是在都市感知幸福,还是在野外突围存活,核心都是要处理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孤独寂寞、随波逐流都是直面自己的难。
作者在控制自己生理和心理方面堪称登峰造极,冷静客观的强大,浪漫幽默的乐观,低调淡然的执着,让他一次次把握生命和幸福的主动权。
致敬不简单而自由的灵魂!
PS:不知道董洁和田震看过此书没有,若是知道各自也算尽过绵薄之力,该是如何欣慰。
也如同杨柳松这本书,应该也激起过多少人在荒野户外或工作生活的绝境中突围的勇气。
前几天,在一位朋友的提及后,看了《七十七天》这个片。
2017年的片,票房1个亿。
堪称文艺片里的成功作品。
老实说,看得有点膈应。
后在豆瓣的提示下,又找来看了《荒野生存》,2007年的美国片。
这个片我以前看过一次。
这次重看。
这才发现,《七十七天》从结构处理手法上,与《荒野生存》完全一致。
如果说前者是对后者的模仿,应该不冤枉。
但深度完全不一样。
观影体验也大不相同。
横穿西藏羌塘无人区,是《七十七天》的卖点。
我承认,有一个地方,美炸了。
就是水天相接的某处。
虽然片中江一燕饰演的残疾女人说:“不要给我喂鸡汤。
”但不幸,《七十七天》依然是一碗鸡汤,并且带着馊味,消费着中国大众的“西藏”情结。
江一燕的表演有点恶心到我了。
把一个花样作死的女人“美颜”成一个执著追求生活梦想的女子。
不知道原型的故事是怎样的,此片为什么不用原型人物直接上场演出,要用这么一个打文艺情怀牌的女星?
当然,我这样问也显出傻。
要不然怎么有好收成?
(至少按传统商业片思维来论。
其实,素人的真挚演出越来越成为电影的卖点,而不是千年不变的明星牌。
)尤其受不了的是江一燕角色在片中的自述,当自己为了拍照而从悬崖上跌落时,仰面下坠的瞬间她看到了“最美的星空”。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原型人物的真实瞬间,还是为了煽情而添加的“动人细节”。
这个细节非常恶俗。
哪怕把情节调整为:在看到最美的星空时,入了迷,不慎跌落,也要好一些。
男主角也基本上没啥演技。
好在生活中他是一位资深的户外极限运动爱好者。
这也是他自任导演一手促成拍摄的片。
他手中积攒的大量素材也用上了。
据说有西藏情结的陈坤想演这个角色,结果还是自任导演的这哥们自己来演了。
可以想象得到,陈坤来演,票房会更高,可能会翻番,不过,终究也强不到哪里。
因为确实没啥真东西,就是消费了一把“题材”而已。
难道想搞明白怎么活着非得跑羌塘无人区去体验把生死穿越?
本片的表演如果说是弱项,最弱的,还是文本本身,弱爆了。
立意低下。
迎合流俗。
一碗臭鸡汤。
相比之下,看2007年《荒野生存》,不仅是更强烈的视听震撼——镜头、剪辑和音效均是一流,提供沉浸感,相比之下,《七十七天》的音效很弱,尤其江一燕说对白时,明明在开阔空间,声音却是闷闷的(就像在是厕所里拿着手机对着嘴巴录的)。
这个片还是台湾几位大佬操刀把握技术细节的——摄影李屏宾,音效杜笃之,剪辑廖庆松,都是台湾侯大师的御用班底、黄金团队。
却搞出这么个二三流的影音效果来。
确实有点尬。
《荒野生存》的技术没得说——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影片最后十几分钟,那位青年临死前的一系列镜头、剪辑、音效,从前面还有些过于平整的工业化运作痕迹,一下子升级为“幽灵影像”的感觉。
可谓炸裂。
(全片音乐也配得非常融入情境。
)而文本才是《荒野生存》可称作一部好电影的基础。
一个少年,叛逆于家庭,与整个僵死的社会格格不入,大学毕业之后选择了流浪生活,最终流浪于无人的荒野,乃至死在那里。
一方面,这个少年对家庭、对社会、对整个生存状态的不满,透着哲学反思的高度。
包括这个少年与人交流、表达内心想法时,动不动就引用哲学家的著作中的经典语句。
少年提出了问题,这问题是非常真实的。
而少年用自己的行动,乃至以生命代价,去回答这个问题,试图找到契合自己灵魂的生活方式。
在此过程中,他结识了不同的人,感受到许多种人生里的快慰与不幸,并亲身经历了自己想要的荒野生存体验,最终在孤独的生活里得出一个感悟:还是要与人分享生活,缺乏分享的生活没有幸福可言。
你可以将少年的临终前人生感悟理解为一句鸡汤。
这没问题。
或者他的某种妥协。
经历了人生种种处境的艰难后,开始不那么“尖锐”了,开始心态变得更平和了。
但无论如何,这位少年用自己的叛逆行为来对抗他所讨厌的生活与社会——在他获得新的平和、丧失尖锐之前。
而当他产生新的、与原先持有的尖锐观点相背离的感悟时,他已经无法回头了。
自然阻止了他向人类的回归。
或者说他运气不那么好。
想要回归人类时,遇到了雨季的障碍。
而继续孤身一人在荒野时,他不得不觅食求存,最终误食有毒的植物,终致命丧荒野。
无论是他的出走,还是他的回心转意,都是一场悲剧。
他出走之际,他所唾弃的家庭,是他悲剧的承受者,当他无力返回、命丧荒野时,则是他个人与家庭的双重悲剧。
家庭永远失去了他,而他,也失去了拥抱新生活的机会。
电影用两条或三条叙事线,展示了这位少年的冒险之旅与内心之旅。
他因何成为如今的他,这其中他个人的性格原因,家庭悲剧的因素,均交待清晰。
而家庭悲剧——往往又是社会悲剧、生活普遍悲剧的一个缩影。
所以,少年乍看是反对家庭,反对被资本主义牢牢把控的社会格局现状,实际上,他反对的是命运,是“他之所在”的所有因素,是他无法摆脱的牢笼。
而他抱着少年的血气方刚和理想主义倾向,聆听大哲对生命本质的阐述,并试图在自己的人生中身体力行,找到新的“光辉图景”。
最终,大自然没有给他带来这种光辉图景。
他在大自然中体验过短暂的自由感觉。
毕竟那里山青水秀,动物们自由奔跑,没有人设的牢笼限制他的感受。
但是,他虽然生活在大自然中,却也不得不用资本主义制造的枪去猎杀动物,以获得食物,栖身于一辆被抛弃于荒野的工业产物——旧汽车里,来躲避风雨和寒冷。
他缺乏足够的荒野生存经验,成功地杀死了一头壮实的鹿,却不懂如何贮存鹿肉乃至肉坏掉生蛆,他在饥饿之际草草地拿着一本植物图谱去按图索骥寻找可食用之物,结果还是误食了有毒的东西,最终送了命。
他逃离的不仅仅是家庭和社会,他逃离的还有自己。
一路之上,他遇到了各种人,对他想要去阿拉斯加的想法给予了形形色色的情感反应与意见反馈。
可以说,导演的心思也体现在这些反应里。
这是一个悲剧。
然而,它只是一个无知莽撞少年花样作死的悲剧吗?
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一个英雄。
一个敢于直面人生中的问题并勇于探寻答案的英雄。
他的死,也是死于命运的无情。
死于自然的残酷。
当然,也死于他的选择。
他的选择本身,就是冒险的。
但这样的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导致的结果,被一部电影平摊到我们面前,带来我们的,是许多思考的素材,因此,不应该仅仅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他花样作死。
相比之下,《七十七天》远没有这样的厚重。
因为《七十七天》的影像所依托的文本,幼稚得可笑,只是肤浅地迎着“西藏热”“诗与远方”热。
好像勇敢地出走一回就能够找到或体悟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七十七天》里一大段情节是男主角与两匹跟随他的狼的周旋,貌似于杰克·伦敦描写荒野的小说。
但看这部电影,你绝对不会感觉到自己进入了杰克·伦敦那壮美而又残酷的世界。
你只感觉到导演为了所谓的看点和戏剧感,不断地把经念歪了。
任何一部成功的影像作品(无论是偏商业还是偏艺术表达),都需要有一个强大而严谨的内核 ,这就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
当导演对此思考不深,就会矫情地加入一些看似戏剧性的桥段,或是多制造些美好的画面。
然而,灵魂缺失的苍白,是什么技术手段也掩饰不住的。
一些涂抹过度的行为,只会让作品看起来更恶心、更矫情。
虽然不知道什么原因请到几位大师帮助把关技术,虽然也小火了一把获得了一个不错的收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七十七天》这种东西就是个速朽的垃圾,而《荒野生存》这样的影像,会在时光里,保持着它的闪光。
首先,咱们不谈命运,不谈远方只谈电影,谈疑惑,谈杨柳松对于向往自由,向往青藏的人来说,也许这是一部难得的电影但对于不太了解户外探险的好奇宝宝来说,也许这是一部充满疑惑的电影杨柳松是谁?
羌塘在哪里?
他最后活着出来了吗?
为什么狼群听到口哨声就驱散了?
为什么男主自行车后面会带把雨伞?
男主水源急缺时,为什么要在嘴里塞一个金属夹子?
野外求生时,尿液真的能补充水分吗?
......你是否和我一样,带着一堆疑团走出了影院经过几天的资料查阅疑团慢慢变得清晰起来疑惑1为什么狼群听到口哨声就驱散了?
其实就是一个口哨形象点叫它防狼哨狼群听到哨音后以为有救援人员赶来就先驱散了虽然并不是神奇装备但哨子对于在户外行走的人来讲也是必带物品之一他的作用不仅是驱赶狼群那么简单当你遇到危险,吹响哨子时哨声可以帮助对方确定你的距离和放向高级一点还可以传递暗号疑惑2为什么男主自行车后面会带把雨伞?
在原著《北方的空地》中杨柳松称它为“伞帆”由他自己亲手制作并为它设计了转向系统和自动开关伞装置,意图借用羌塘的风能提高骑行速度不过很可惜的是它仅使用了几小时便彻底毁了但是它却化解了杨柳松身体与荒原的生疏感让他可以更好的控制自行车也算是伞帆牺牲得很有价值了疑惑3当男主没有了水源他把一个金属夹子塞到嘴里刺激干裂的口腔?
人在极度干渴时,口腔会黏在一起,喉咙合拢会导致无法吞唾液,无法进食,无法说话等到了最后口腔张不开,导致死亡所以男主用了一个长尾夹塞在嘴里既是物理隔绝也是刺激唾液分泌避免睡着了,失去自我控制疑惑4野外求生时,尿液真的能补充水分吗?
答案是:不能电影里面男主喝自己的尿液,以求补充水分但喝尿如此销魂的事情真的是不作死就不会死啊请务必记住,尿液里除了水,还有溶解盐、矿物质和从肝脏排出的微量毒素身体脱水程度越高,排出尿液里这些污染物的浓度就越高。
如果你处在极度缺水状态时,污染物浓度只会更高,喝了反而会加速脱水仅针对自己对电影的疑惑整理此文关于电影更多的东西,希望你走进电影院真切感受
上映时看了一遍,不明觉厉,在西藏待过几年后再看,明白了,其实这个影片也不需要那么矫情。
没去过的人看西藏,那是雄伟壮丽,心驰神往,有一种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奔跑征服每一个石头和土地的地方。
可以为了心里的信仰,也可以就是想一步步丈量西藏的土地,往危险的方面说,甚至是想要体验濒临死亡时感悟出的哲理,或者说对世间事再无希望而去必死的决心做这件事从而激发对生的渴望。
但你不能说是为了“自由”!
甚至说这个“自由”太模糊了,因为你不能因为经历了一件事就感觉自由了。
独穿任何一个危险的地方都是值得敬佩的勇气,但要把目的搞清楚,你要确定你需要得到什么。
对西藏好奇,对一切事好奇,所以去接触,但对危险的事好奇,你要做好必死的决心去接触。
不能因为好奇危化品的味道而不顾生命的去接触危化品,那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和对生命本身不尊重。
在西藏高寒无人区,一个小小的轻症感冒,如果没有及时的医疗救治就很容易失去生命,因为无人区就是荒无人烟,开车很久都找不到居住区,更不用说医疗条件好的医院。
这种不负责任的传播不正确的价值观,究竟为何?
西藏虽美,但她有时也像剧毒致命的玫瑰,令人心驰神往却又不可染指亵渎。
只能说这是一年来看的一部垃圾到不能再垃圾的电影,没有之一。
毫无讲故事的能力,没有一点经验常识,就用舆论和西藏把大量的文青骗进电影院,这比那些拍烂片的更可恶。
勇敢不是傻逼的代名词,梦想不是无知的出走,情怀更不是行骗的借口。
把江一燕看成女神的,也该醒醒了,这片子还零片酬赠送!
我仔细地看完它,只是想让我愤怒的情绪完全爆发!
杨柳松的《北方的空地》三年前看过,不说文笔和思想性,就真实性而言,还是相当震撼的。
这个片子算是把这本书给毁了。。。
千万万语,不想多说了。
只想说,导演,你真牛逼,看片无数,你第一次成功地点燃了我的愤怒!
从这点来说,你是五星级的!!!
应朋友之邀看了《七十七天》的试映场,结果她半途看不下去,抱头鼠窜了,留我一个人数着日子坚持到最后,出来后又想大嚎大叫又想当街暴走……如果以一个词来形容这电影主创和故事原型,那就是“找死”,而观影者就是来“找虐”……被虐完再面对这花花世界,明明白白地看到自己的怯懦,所谓的无畏、勇敢、披荆斩棘,只是为了寻找安全、舒适和应有尽有。
而这世上真的有人要放弃这所有,骑个车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寻找自由……我在西藏走个路都呼哧带喘的,这些人拍了三年,主要景点还在无人区取景,大写的服[强] ps:感情线有点鸡肋 女主每每出现就秒变恐怖片 是否为了兼顾商业性 怕拍的文艺了太小众?
个人觉得直接拍成纪实片 让人与自然的冲突更猛烈些更抓眼球
这部电影,一直想去看,可总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耽误。
直到今天才忙完了大部头的事情,拿起手机一搜,惊喜地发现居然还有几家影院在放映这部电影。
想也没想就买了票。
不管怎样,这部电影,我不能再错过了。
到了影院,距离开场还有半个小时,我一张张地看那些电影海报,都丝毫无法提起我的兴趣。
七十七天的海报早已下架,只剩大屏幕里的宣传片。
入场前,我买了一杯可乐,像某种仪式似的,仿佛带着一个人去看电影的落寞和悲壮。
小剧场,我以为只有三五个人会去看但是来的人比我想象中的多一点。
广阔的天地,雪山,湖海,沙漠,杨如同沧海一粟,或是站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或是推着自行车,走在戈壁盐滩中。
我不懂摄影的技巧,但以观众的视角,的确震撼。
一般来说,想要徒步旅行横穿羌塘的旅行者,要么是人生的loser,要么是想以一种壮烈的方式逃避命运的失意者。
而杨两者都不是。
他只是单纯地要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有知己相伴,轮椅姑娘蓝天也是一个这样的人。
历时77天,海拔5000米以上,洪水、沙漠、缺水、野兽、龙卷风,甚至断粮,在极端恶劣的天气下还要经受这些考验,这需要怎样一种强大的意志力来支撑他迈开的下一步?
“给你一百块,下点雪吧。
”杨对老天这样说。
他搓着手,那双看向远方的眼睛里又恐惧又期待的神情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每一次倒下,都可以重新爬起来,即使他向荒芜一人的戈壁走去的背影那么孤独而倔强。
徒步的过程中,只有看到了想看的风景,才会有勇气对死亡毫不畏惧。
我终于明白为蓝天在看到珠穆朗玛峰时为什么会流下眼泪,“我就是想让自己觉得,我还活着。
”
谁说残废了就不能去飞翔?
“我敬你一杯。
” “为了自由。
”“为了梦想。
”“为了远方。
”“哈哈,去他妈的命运!
” 去他妈的命运。
有关梦想的东西描述出来总是难免矫情,但我喜欢这种矫情。
很现实,也很理想,这才是这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
蓝天是否能重新站起来,杨是否能活着走出无人区,一切都像刚刚踏上旅途那样未知。
鼓起勇气,做想做的事,去想去的地方,成为想成为的人。
七十七天,勇敢出发。
刚看完电影,看得不爽,风景索然无味,剧情太单一了。
14年时候在8264看过杨柳松的原帖,当时几天几夜的看,看得梦里都会做梦的那种,被那种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各种心理挣扎所震撼。
后来也看了他雅鲁藏布江穿越的那本书。
看完电影有些失望,电影我觉得动机没有交代清楚,故事没有冲突,看完没有很大的触动。
看它的时候我总想到《荒野生存》这部电影,它可以把男主出发的动机解释得清楚,也可以把那句“最高级的快乐就是分享欲”讲得众人皆知。
这部电影刚开始就是人在荒野中穿行,为什么穿行,他来自哪里,这些动机都没有交代清楚。
老杨在西藏干这样的事情挺多了,动机就是冒险,就是好奇,人的天生本能,就是探索极端环境下人的生存能力。
没有讲这个动机,没看原著的人就看得云里雾里,尤其是最近几年城市人去西藏遇难的挺多,很多人傲慢的说这人就是作死。
或者这部电影像《荒野猎人》一样,讲讲人和自然的矛盾,和赫尔佐格一样,也让男主角77天不洗澡,往死里虐,极大程度还原人在羌塘的生存环境,靠极致的表演打动观众。
可惜,都没有。
还是两条线穿插的讲述,我刚被带入羌塘情节了,切回到江一燕……没法看进去。
另外,对白太弱了,听得我像快进。
推荐这部横穿无人区的探险片的评论里,有一个人写着,“这部片子又不知道要鼓励多少不知深浅的驴友……我不会去看……”影片里,独行的探险者被落单的牦牛吓到腿软;被虎视眈眈的的狼群尾随,被俯冲的大鹰所觊觎……沙尘暴铺天盖地地向他袭来,他弱小无助地缩在地上,末了,摸摸自己一脸泥沙的脸,满眼恐惧;融解的雪山化成汹涌的洪水,他推着全部的家当逆流走去,一步都走不动,最后跌倒在泛黄的洪水里,溺水溺到差点死去;就这样九死一生地活了过来,突然的龙卷风卷走了他全部的行李,他也被卷到天上去,那一刻,大风快要把他的意志全部撕裂~最后,他在埋了他半边身子的黄沙里翻身醒来,一瘸一拐漫无目的的走着,浑身落败的模样都像是在无声地控诉,“老子不就是像横穿一下羌塘,怎么就那么难?
妈的不去了,命比较重要。
”但是,影片里的旁白是这样说的,“现下,只能北上取道昆仑山,明白自己不能成功横穿羌塘以后,我反而释然了。
回去后,我要好好生活,每一天。
”他为了这个目标,做了整整两年的准备,依然失败。
要我说,能活下来就真心不错了。
期间历经的狼狈、恐惧、无助、挫败、困顿、绝望不计其数。
没有淡水,他为了活命逼自己喝尿;因为太饿,他不受控制地吃下了所剩不多的口粮,一边吃一边抽自己的耳光;太过疲惫,他一头栽进全是沙砾的矮涯,当即昏死了过去。
就这样也还没死,也不知道是谁给他续的命。
但,蓝天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因为在岗齐波仁拍摄星空,从一个矮坡摔下来导致高位瘫痪。
有一场戏张力十足,是蓝天的哭戏。
她在摔倒的轮椅下掩面哭诉,“我每天必须要喝很多很多水,避免感染;我每天也必须洗澡,因为我大小便失禁;我现在连做一位正常女人的资格都没有,我就想谈个恋爱,怎么就那么难啊……”然后是嘤嘤的哭泣,风吹得她发丝乱串,她继续断断续续地诉说着,“我现在还要乐观地每天给别人演讲,鼓励其他人。
有时候连我自己都信了……我真的活得好累……”他沉默着,一句安慰的话也讲不出来,只轻轻地抱了抱蓝天。
前路险恶,事关生死。
你还是要去吗?
最后,他还是去了。
在意志力快要泯灭的寒夜里,他瘫倒在一望无际的荒原上,任凭夜风肆意,狼群逼近,不做丝毫抵抗。
在意识深处,出现蓝天的脸,蓝天说,(说了撒,我忘了[捂脸])临走前,蓝天把自己的相机交给他,“这是我的眼睛,你要到达的地方我去不了,记得多拍些,记得一定要回拉萨。
”蓝天曾是个和他一般登高望远的探险者。
在非洲大草原里,她肆意的笑着,无所畏惧的模样美得不像话。
可如今她只能圈在臀下的轮椅上孤独的活着。
当蓝天看到珠穆朗玛的雪山时,她不可抑止地流泪,然后又是一阵风铃般的笑声,“快,快给我拍照。
”值得吗?
白荒荒的雪山,寸土不生的大地,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让他们以身涉险?
好好活着不好吗?
是娱乐节目不够好看?
还是没有恋爱可谈?
为什么一定要作死呢?
蓝天回忆自己摔下后的那一刻,居然是意犹未尽的笑意,“那是,我见过最美的星空。
”在探险者横穿无人区遭受到一而再再而三的困境后,他依然坚定地驶向前方,茶湖的纯净与天空同色,宛若天空之城。
他在夕阳的余晖下,搭建帐篷,心里默默想着,“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想要的。
”什么是虔诚?
是转山转水拜佛像吗?
什么是纯净?
一定要去纳木措的湖水旁洗涤心灵吗?
你有没有一件特别特别想要做的事情,哪怕你可能万劫不复,就此没命?
如果,你有,那么为此赴汤蹈火,便是虔诚。
如果,你没有,那么好好活着,即是虔诚。
支持下这种小众但很用心的国产电影,远比国内号称“巨制”的烧钱片子好过太多。随手一截,都是令人窒息的美景壁纸。因为一部“77天”,从江一燕路转粉。
画面5星,剧情和故事性1星,加了很多特效和戏剧性剧情但不知和主题有什么关联?当纪录片不够写实,当剧情片没故事,当探险片没有展示正确应对无启迪性.
景色是美,但很尴尬,根本不知道一切出于什么原因,老大不小了,怎么还像小愤青似的用追求自由的信念支撑探险呢…
空洞,流于表面,也不知道是小说肤浅还是电影肤浅,也可能两者都不成
挺别致的感觉
电影拍的景色真不错,看着看着感觉怎么就少年派了,剧情观感指数下降,夫人看过原著,说出入太大,总体较差。
太糟糕了,这片子怎么看都傻呵呵的,弄这些剧情干啥还不如就简单拍拍地理风光算了。干巴巴加这些剧情的也没整明白到底出于什么动机要穿越羌塘,说鸡汤也不鸡汤的也扯了不少什么梦想的玩意,找李屏宾摄影也是浪费了,有那个必要吗。冲着江一燕去看的,也是傻的不行。狼那几段和儿戏差不多了。
今年从阿里大环线回来,在电影公映前买书看了原著,首映日看了这部电影。怀着期待心情看的。原作叙事平凡低调,电影拍的大气景美,很好的诠释了主人公为什么去无人区。这是一部喜欢看世界的远行者很值得看的电影,尽管还有不完美之处,但已令人欣赏。
景色很美,江一燕很美,只是只是理解不了,怎么穿越了羌塘就证明你有自由你有勇气你有理想了呢?
空洞了一点,像是献给十八岁还没有出门远行的人的。
勇敢的男人,勇敢的旅程!
勇气!
成也李屏宾败也李屏宾,导演根本失去了对李屏宾的控制,李屏宾强烈的风格化动镜使原本就很薄弱的人物更加出戏,再加上江一燕和男主角做作的表演,让我感觉整个电影更像是一个西藏风光片。
一个觉得星空很美的、高位截瘫的文艺女青年,美和浪漫以及远方就是她的终极。另一个只为了感受自由就走进了羌塘无人区。经历沙暴、缺水、野牦牛和狼都很真实。但是缺少大镜头,展现不出苍凉,给人看的只有苦难。牵强的爱情,弄名其妙的剧情。看完了就完了,电影在说啥呢?
#4K#比想象好看 景色美翻了 片尾是窦唯写的扎西德勒 江一燕唱 她唱歌很有味
屏保电影
中国少有的类型,必须鼓励。应该还有更多的好故事等着去拍。
2014年就拍了,捂到现在也算能收七八千万了……强行加一个女主基本把原著毁得差不多了(虽说剧作因此还有了一点结构),更别提那些花了几年弄出来的三毛钱特效。论这XJB搞的剪辑真是应该送一星的,好歹宾哥颇有几段拍得蛮好看(可是论拍明信片看看人家[皮绳]好吧……宾哥再好架得住这种后期吗?)。
原著党买票看景
分分钟想离场。情绪和价值都是没有铺垫直接喊口号。江不说话还可以,一说话就难受。江从坡上滑下来后直接逼退了一个观众。无人区感觉一点也不艰辛,强行靠廉价特效增加困难模式,龙卷风直接逼退两个观众。特搞笑的是明明有火,弄个蒸馏水很难吗?赵的旁白能力很差,还不如直接上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