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虽然是一部文人抗战的电影,但《香港大营救》并没有局限在笔杆子上,前期悬疑氛围营造得十分出色,看得观众非常紧张。
比如以叶伟强为首的东江游击队,刚混进香港时就显得惊心动魄,首先是遭到日本人盘查,差点露出破绽。
中间在用电报联系的时候,又差点被截获。
而叶伟强在营救过程中精神也得到了升华,刚开始他加入东江游击队只是为了报仇,通过这些文人才知道什么叫风骨。
尤其是最后的大逃亡,搞笑中夹杂着刺激。
可惜了后面节奏拖沓,收尾突然。
国破山河在,山河若破,魂魄也不可丢。
魂魄若在,山河可复,国家可重建。
山河国家的魂魄何在呢?
在民族的血液之中,在民族的文化深处,而这魂魄的唤起者和传承者是文人,他们会接续文脉,会唤醒民众,会重塑良知。
五四青年节上映的电影《香港大营救》讲述的正是一场营救文人的秘密行动,由刘一君导演,成泰燊、颜丙燕主演。
电影中,国家话剧院演员王晖饰演的教授许灿在日军追捕时还在给学生上课,他气愤激昂地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现在是国破半壁,日本人在东北、华北开办学堂,就是要改变中国的文化,日本人想要从思想上、从骨子里奴役我们。
”成泰燊饰演的营救队叶队长一再催促,日军步步紧逼,许教授却坚持要把话说完:“倘若哪一天整个国家都沦丧了,希望你们还能坚守一个读书人的气节,一个中国人的良知。
”故事从珍珠港事件之后日军占领香港讲起,而有关这些文人的历史却从1941年“皖南事变”就悄然发生了。
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1941年1月至5月,在中共中央、周恩来的安排下,众多文化名人从桂林、重庆、昆明、上海等地转移到香港。
风云变幻,命途多舛,1942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滞留在港的文化人士,一时间危在旦夕。
在中共中央的安排下,一场惊心动魄的粤港秘密大营救拉开了序幕。
《香港大营救》中的故事正式上演,围绕着如何将茅盾、蔡楚生、邹韬奋等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送出香港展开。
颜丙燕饰演的戏曲名家白玉兰与成泰燊饰演的东江纵队营救队队长本是夫妻,叶队长因儿子在抗战中死去而投入前线,与妻子白玉兰分开了,此次营救中又相逢。
此时日本军队一方面要笼络文化名人,白玉兰在瑶园戏苑摆设灵堂公祭孟砚秋先生,七天连排宋朝抗金名曲《生死恨》,日军将军说“一出好戏,一本好书,抵得上一个师团”。
日军要抓,军统要杀,共产党要救,三方围绕着几个文化名人展开角逐。
而此时只有一个机会出去,因为香港沦陷、粮食不足,日军要在三天内赶走一批难民,办法就是这一批人扮成难民逃出香港。
这一群人种恰好又有导演和演员,化妆成难民,扮演一个新的角色逃出生天。
不禁让人恍惚,这不正是中国版《逃离德黑兰》。
危机重重,信任与背叛、追杀与逃匿,惊心动魄,真实历史中茅盾曾如此评价此次大营救:“这是难以想象的周密安排,是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这真是一场秘密大营救。
”文人相轻,更相惜。
《香港大营救》中有一位带着女人的诗人林南,此人名不见经传,也不在营救名单之中,最后化名“方华”逃出了香港,他带着全程红色裙子的女儿,像极了《辛德勒名单》中的那个唯一有亮色的小姑娘。
这个角色让我想起导演刘一君,他曾经还现在都是一位诗人,1990年到1996年主编诗刊《组成》,1991年获“诗韵”国际华文诗歌创作奖,出版过诗集《无限的美》。
去年此时,导演刘一君写过一首《日本和日本演员》的短诗:“日本和日本演员/新片拍摄中/我从日本约来的这个演员/确实感动了我/对于我的每一次指令/他都准确地表现/同时还有独特发挥/是的/他是在演我们的敌人/但他的演技和敬业/让我不知所措/我在导演椅上抽着闷烟/只能偷偷告诉摄影师/把他后景墙上的天皇像/鼻子以上/卡去一半儿”。
这个诗人的角色像是导演自己,他把自己扔进那段乱世之中,炮火连天,他跟随着民国文化名人们从香港逃到大陆,更像是精神的追随。
而这一点像极了徐悲鸿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创作油画《田横五百士》时的心态,当时日寇入侵,蒋介石妥协不抵抗,徐悲鸿想借历史画来表达了他对社会正义的呼唤,激励广大人民抗击日寇,于是也把自己画进了油画里,那个穿着黄色衣服注视着田横的男子。
《香港大营救》改编自历史事实,融入了导演的个人情怀,把我们引入那段历史,更让我们审视现实。
就像影片最后的一段话“如果没有这次大营救,中国近代文学史、学术史、政治史、艺术史都可能会是另一番面貌……”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申“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真理论断。
这种真实历史题材改编的电影 看过后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加深我的爱国情怀 而且震撼我的心灵 从开头到结束一直都在紧张的气氛中度过 尤其在中间一场戏 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 更突出的营救时危机重重的使命感 演员的表演更加无可挑剔 老戏骨就是老戏骨 精湛演技 丝丝入扣入目三分 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现在这个社会主义的强烈控诉
这点破事 这种剧情 真是够烂的了 和CHC的水浒系列一样糟糕 完全没有所谓大的感觉 看完就觉得是一件很小的事被人为放大一样 说的想国魂一样伟大 却是一两个特工➕一两个混混轻描淡写简简单单就办完了 这些泰斗们也是历经千辛磨难才逃回来的好吗 尊重一下人家的苦难好不好 本来挺伟大的是 硬是给你们这帮人拍的小气了
给大家分享一个刘一君导演版的《香港大营救》地址:https://pan.baidu.com/play/video#/video?path=%2F%E3%80%8A%E9%A6%99%E6%B8%AF%E5%A4%A7%E8%90%A5%E6%95%91%E3%80%8B.mp4&t=-1在刘一君导演微博里看到的,和发行版完全俩概念,剧情、人物、叙事策略都极其讲究,可能是刘导的定稿工作版,不少画面、声音没有后期处理,音乐也是贴的。
但能看出导演完整的构思和艺术处理,真的和发行版两码事,不可想象,这部电影为何以目前的面目面世。
从导演版和发行版巨大的差异能想得出来电影背后导演和片方之间经历了怎样的博弈,但是不管怎样,我们最终看到的是目前这个样子的成片,这大概也是中国电影生产现状的一个缩影。
刘一君:用光影在银幕上写诗
山河虽破,魂魄不能丢,这魂魄,就是文化。
1941年底,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入香港,12月25日英军无条件投降,香港落入日军手中。
日军为了在文化上实行统治,下令追捕身处香港的各界文化人士,一时间数百名文人学者和艺术家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国破山河、国家存亡之际,这群代表着国家魂魄与精神的文人们的命运将会何去何从?
《香港大营救》以此段真实历史为背景,展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共产党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于这些文化名流们的营救和转移,体现出了浓重的家国情怀和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影片导演刘一君曾执导过《说说美丽世界》、《青青激荡的岁月》、《留守孩子》等二十多部优秀电影,并多次获得国内外电影奖项。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编剧和导演的身份之外,刘一君还是一位诗人,曾主编过诗刊《组成》,还获得过"诗韵"国际华文诗歌创作奖。
这样特殊的创作经历使得刘一君导演的电影中充满着浓厚的文人气质和诗人情怀,此次的《香港大营救》也不例外。
虽然这是导演第一次尝试商业片的制作,但影片很好地将类型化元素与导演的诗意表达融合在一起,无论是从主题独特的切入点还是视听元素的诗意塑造,《香港大营救》都是当下主旋律影片中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影片由成泰燊、颜丙燕等知名戏骨领衔主演,于5月4日青年节在全国影院上映。
刘一君导演的作品都有着他自身独特的作者化表达,他身上的诗人气质和浪漫主义情怀也使得他的电影有着不同于一般影片的视角和内涵。
同样是抗战环境下的逃离主题,影片不禁使人想到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相较于前者,《香港大营救》无论是从主题选择还是内容上都多了几分诗意的表达。
影片的诗意,首先体现在对主题的选择上。
作为一部以抗战为背景的影片,导演没有像大多数抗战片一样致力于打造战争大场面,而是从文人抗战的角度展现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这样的切入角度与刘一君导演本人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
作为一个诗人,他深刻体会到文化之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文人身上肩负的责任之重不亚于扛枪上战场的士兵,他们身上有着延续五千年中华之文化,唤醒民众心中不曾熄灭之良知的责任与使命。
影片中对于群像的处理和塑造都将守护中华文化精神这一主题体现得淋漓精致,拥有不同背景的社会各界人士,都在这场营救行动中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延续了文化的传承。
叶队长的助理阿根在回许教授住处取回教授手稿时不幸中枪受伤,在临死前一心牵挂的仍是奋力取回的许教授手稿。
曾留学日本东京大学的南华日报主编王雅堂虽与日本人合作在报上刊登日本消息,但在危难关头与日本军人在街头公开叫板保护住了叶伟强及众多文化人的性命。
诗人林南在知道自己不在保护人名单里后,为了不拖累大家毅然决定带着女儿一起留在香港。
江湖混混潘葆荃本是个只认金条不认人的不羁形象,但却一路拼命护送众人出逃香港。
在战争乱世下,无论是文化名人还是江湖混混,面对共同的敌人他们都有着同一个身份,那就是中国人。
影片中对社会各界人士的形象处理十分生动,让人深深体会到国难当头唯有同心协力才能守护住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这部《香港大营救》正是我们在民族崛起的当下,对那段黑暗的、被异族蹂躏的历史,对国破家亡中仍不屈不挠地抗争、笃志坚守民族之魂的我们的先辈,所献上的祭礼。
诗意情怀除了体现在主题上,也体现在视听语言的处理上。
《香港大营救》中影片整体色调偏暗,唯有诗人林南七岁的小女儿红色的裙子在冷色调中显得异常醒目,这样一抹反差强烈的色彩处理让人不禁想起《辛德勒的名单》中那个行走在黑白背景人群中身着红裙的小女孩,这样艺术化的色彩处理能给人带来比语言更加强烈的震撼力,拥有着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力量。
在逃难途中这一抹异常鲜艳的红色是热切的希望,也是黑暗的背景下寓意着中华民族必将复兴的灿烂愿景。
刘一君导演用电影独有的视听语言以光影为笔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动人的诗意故事,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将商业类型片与艺术表达相结合,具有强烈的历史意义和良好的现实意义,这样的创新和尝试值得被注意和鼓励,也为其他的影视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和发展方向,也期待这位在银幕上用光影写诗的导演在未来能带给观众更多优质的作品。
比较遗憾的是香港的背景,却没有多少粤语对白,有些人(那些流亡的文化人和营救者)有些地方哪怕说些唔咸唔淡的粤语也好啊。
还有细节也很不够香港,就以唱戏那段,其实当时香港粤剧是非常流行的,显然京剧很小众(好像没有什么名家流亡到香港)。
对比类似题材的《明月几时有》,许鞍华一个香港人,拍得稍微地道一点,但还是不够香港味。
这是个好题材,但拍得还是太一般化了。
谍战不谍战,动作悬疑也不足,文化情怀精神内涵也是远远不够(《无问西东》那种)。
人物也不出彩,成泰燊流于泛泛,颜丙燕更基本没什么表现。
那个田牧宸,有点像盗版的林峰哈。
江湖传说,霍英东曾经用船帮内地运过不少重要物资甚至是罪犯、特工,霍英东传奇的一生值得拍电视剧,而且是爱国商人,绝对的正能量主旋律。
想起了另一人物香港前特首董建华的父亲船王董浩云。
这部电影的失败,有点像当初珠影的《秋喜》,不伦不类之过。
最后,特别点名陈晓雪,戏份不少嘛,演得不错,继续努力,还颇适合民国戏的,争取演些抗日剧,我觉得比很多剧的女一女二都上镜而且有戏。
正在全国各地影院热映的《香港大营救》,凭借跌宕起伏的剧情、精准到位的表演、酣畅流利的剪辑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看过电影的观众,一定对剧中南华日报主编王雅堂留有深刻印象。
大部分观众一般都会如此解读王雅堂:曾经留学日本的王雅堂,在日军的威胁下,丧失民族气节,开始跟日本人合作,并在《南华日报》上刊发日本人的相关信息,后来,日本人要王雅堂到人群中去辨认爱国志士和文化名人,在辨认过程中,王雅堂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与日本人产生矛盾,最后被日本人开枪打死。
上述解读,应该和电影主创的真实意思表达,有很大的差距。
光头编剧刘宁波认为,王雅堂在剧中的真实身份,应该是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人员,至少是暗藏香港受党指挥的进步人士。
当然,王雅堂的这个身份,电影主创们并没有在剧中交代得清清楚楚,这正是他们高明的地方。
观众朋友们不妨这样想想:如果香港所有报纸都都不与日军合作,都不刊发日军消息,是不是所有报纸都有停刊的可能,如果没有报纸,叶伟强就没有了“密码本”,行动就得失败。
我们应该可以这么认为,王雅堂答应与日本人合作,其实是用暗度陈仓的方式协助营救行动顺利进行;影片结尾部分,王雅堂与日本人争吵的戏,不是因为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而是为了掩护同志而舍身成仁。
此解密是否有道理,观众朋友可以二刷电影进行验证。
饰演王雅堂的演员有些特别,他的身份也隐藏着一条有意思的信息。
剧中王雅堂日语台词极为流利,让人印象深刻。
这些日语台词完全由演员亲自说出,没有后期配音。
演员能如此流利地说出如此多的日语台词,这个演员要么是语言天才,要么日语是他的母语。
没错,饰演王雅堂的,确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日本演员,他的名字叫大冢匡将,曾经在《厨子戏子痞子》、《永不磨灭的番号》、《恋人路上》、 《玩酷青春》、 《天安门》、《国歌》、《虎刺红》等影视作品中有过精彩演出。
我国的影视剧中,中国人演日本角色很普遍,但日本演员饰演中国角色,而且表现得如此出色,却很少有,这应该也算《香港大营救》的亮点之一.
虽是主旋律,但还是展现了香港的地域特色,梁俊一的男配也是活灵活现!
一定可以入選最佳男配!!!!!!!!!!!!!!!!!!!!!!!!!!!!!!!!!!!!!!!!!!!!!!!!!!!!!!!!!!!!!!!!!!!!!!!!!!!!!!!!!!!!!!!!!!!!!!!!!!!!!!!!!!!!!!!!!!!!!!!!!!!!!!!!!!!!!!!!!!!!!!!!!!!!!!!!!!!!!!!!!!!!!!!!!!!!!
在《明月几时有》中,许鞍华女士借用矛盾先生,这一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更为熟悉、更具实感的主体,用半个小时的篇幅,以女性特有的散文式的优雅、柔和,含蓄写意的掀开了“香港大营救”故事的一角。
在兼顾港人及大陆人的社会共识的基础上,更多的以港人的视角,描绘出了一副抗日救亡的隽美诗画。
而由刘一君执导的电影《香港大营救》对于历史事件的刻画描写则更为真实、全面,给观众展示了真正的“香港大营救”,惊心动魄而又不乏浪漫温情。
看过两部电影的观众一定不难发现,在电影中有一个关键人物在呈现上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他就是邹韬奋。
相较于电影《明月几时有》中站在茅盾先生身后表现得平静内敛的配角邹韬奋,《香港大营救》中的邹韬奋作为主要故事人物,他表现得果敢、谨慎、不失沉稳。
电影借由人物很好地还原了当时处在抗日文化救亡第一线的真实情况。
纵观同题材电影,相较于《省港大营救》、《明月几时有》,我认为《香港大营救》做得更出色,一是事件刻画更为真实;二是视听表达更为商业。
在剪辑上大量使用短镜头,同时,平行、交叉的剪辑手法使故事剧情容量更大,节奏更为紧张刺激。
影调上也大多采用高光比、大反差的方式营造压抑、紧迫感,有类似于《风声》《十月围城》的感觉,像是一部港式电影,一度让人忘了这是一部国产主旋律电影。
三是人物更饱满。
电影在群像的展示当中,也没有模糊个人。
无论是邹韬奋还是叶伟强,又或是香港混混潘保全等人,都表现得人物个性鲜明,与剧情高度统一。
尤其是成泰燊扮演的叶伟强。
除了在营救中展现了一个中共地下党员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同时还从与妻子白梦瑶的相处以及闪回记忆中展现了一个丈夫的柔情细腻。
四是故事更精彩,文武兼济。
文戏浪漫洒脱,无论是叶队长对“玉兰”的深情呼唤还是那句“我们都是中国人”乃至众人的一句句“together”无不彰显导演的诗人气质。
武戏刚猛威武,一招制敌绝不拖泥带水。
适度的烟火炸点不娇柔不造作,尽显硬汉本色。
算得上是近些年少有的典范之作,也为中国主旋律电影创发打开了一副新局面。
同时,刘一君导演还大胆的借鉴了公路片、悬疑片的元素,在复杂的故事线索中如公路片一样围绕着主要人物的终极目标层层推进,让人物与人物在合理的戏剧编排下顺其自然的联系在一起。
在设置悬念时也不因迷信刻意的悬疑而故弄玄虚,尤其当王雅堂被日军官逼问参加悼念会的动机时,导演采用极简的手法,利用一个悼念现场的闪回,直白地为观众揭示了他假意与日方合作,实质是为了掩护文人、随时准备为之牺牲的人物动机,为电影又增添了一笔动人之处。
导演坦言学习和借鉴是为了尝试打造出属于中国的新类型电影——营救片,类似于《逃离德黑兰》、《拯救大兵瑞恩》等电影。
在我看来与其说导演是在尝试新的类型电影,不如说是努力给国产主旋律电影摘下“贫穷落后”的帽子。
太刻意的贬低对方战力和太刻意夸大己方战力以及刻意到太低级的煽情都是很掉价的设定,况且本片上限已不高。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魂。
这种公然伪造历史的片子不看也罢!茅盾等人抗战期间从香港赴广州、重庆等地都是国统区,谁对他们下过毛线格杀令??
全程在讲什么的搞不懂,有点抗日神剧的味道,剧情烂的很
为什么还要拍这么垃圾的东西
画面质感都挺好。。。
确实和《明月几时有》很像 然后我也想问为什麽刚上映爱奇艺就可以看了?
剧情紧凑 全程都很紧张的看完了,很不错的片子,近些年少有的历史题材佳作
剧情无条理,无重点
客观的来讲四星足矣,但我更愿意打五星,因为无论是电影人还是普通观众我们都没法绕开主旋律电影的存在。既然如此何不让其更符合行业标准和观众期许。而《香港大营救》为此开了个好头。
很好,节奏紧凑,导演编剧演员功力深厚
感觉还可以,很扎实的,不知道为啥豆瓣这么低分
三星是给yby的…
紧张紧凑,历史还原度挺高。画面质感挺用心,鼓励一星。
我以为是警匪片,毕竟颜丙燕和成太焱啊,没想到,是抗战主旋律。。。。。
菜是好菜厨子太业余了浪费了好东西。
看完《香港大营救》后溜到旁边的放映厅去看的。 泪点在最后男主父亲给女主写信的那一刻,有点家庭伦理片的感觉。前面两人都在瞎几把矫情。大致台词就是: “你到底要怎么样”“我已经变成了你想要的样子”“你要知道你想要什么” …果然还是逃不出俗套的桥段 …无聊,作,台词无力[二哈]感觉还是香
第一次看到,演员不错,画面不错,剧情背景不错,但是片子如此不好看的电影……影片剪辑和节奏就像是个巨大的预告片
电影图书广播小组用 App 打开查看影人相册极速下载 打开香港大营救 香港大营救95分钟 / 剧情 / 动作 / 历史 / 刘一君(导演) / 成泰燊 / 颜丙燕 / 梁俊一 / 2018-05-04(中国大陆) 上映在哪儿看这部电影 1个播放源想看看过在 App 上保存你的观影足迹所属频道香港电影 悬疑 社会 家庭 动
抗日题材的,情节拍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