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fivestone.info/?p=734饭祷爱 Eat Pray Love,★★☆☆☆。。。
据说很有些人哭掉鸟。
凭心说,这片子在打动绝望主妇们这个领域做的还是不错的。
尤其是亲们平时不看文艺片,连小清新都是伪小清新,所以说这类片子之前并不是没有,而是这次终于在他们视线所及的范围内当做大片冒了出来,用类似日剧韩剧的修辞法去共鸣。。。
好吧我承认我对这类渡人超脱的片子都很 mean,如果这类片子拍的比较烂的话我会比其它类型的同等烂片给分更低一档,所以即使是让即使是万千美国人民都心头萌动的《Into the Wild》我也只是冷冷地给了6.5四舍五入到7,何况天开眼饭祷爱在imdb得分本来就只有5。
顺便提一句,这类靠指出你的生活是屎为卖点的电影里最好看的,不算《American Beauty》的话,我第一时间想起来的是《Fantastic Mr. Fox》,然后是《Raising Arizona》。
总之电影这种东西首先决定了它的观众不可能针对那些太小众的,所以电影们也只是在【日子无聊啊要不要折腾呢】这个层面上纠结,对于那些早就说要然后问然后呢的,则很少有什么可行性建议。
所谓好看的也不过是发泄桥段比较有给力罢了。
应该说饭祷爱里阿朱对着 男A男B发飙的时候,那两个男人的表现基本上无可挑剔,有型有品肯定不能将其归入土人衡量行列;而且mm后来eat&pray爽了之后,也就是又找了个也没什么不一样的男C就又嫁掉了。
所以整个片子讲述的也就是银镯女子去丽江情结,对对面的事业男而言基本无解(瞧瞧连我这种习惯bs事业男的都看不下去了)。
另一方面找情趣和找未来其实是两回事情,电影里做着找未来的样子其实转了一大圈也就是满足了情趣而已,spider woman。
ps,想你们了回头一起去团购金链子吧。
美食、祈祷和恋爱 Eat Pray Love 好久没写影评了,这篇也算不上,只是对于祈祷部分想要说些话,于是就半夜敲字了。
豆瓣上有个有才的网友称这部片子《饭、祷、爱》,我对饭岛爱没什么太大的兴趣,不过这提法也着实让我佩服,想来,饭岛爱的一生的缩影真就是饭、祷、爱。
只是,她的饭是生存,她的爱是对爱的憧憬和期待吧。
很多中国人的生存景况有点像饭岛爱,他们的生活里只有吃饭,没有美食,只有婚姻,没有爱情。
他们可能比饭岛爱活的久一些,可是人生的经历却少得可怜。
更可悲的是,很多中国人压根就不祈祷,不拜神,不拜物,也不拜自我,他们对于生活处于一种麻木和绝望的状态,只是他们的躯体在驱动他们生存下去。
这些人不可悲,这些人修养生息的这块土地,才是真正的可悲。
我看到很多影评人认为这片子矫揉造作,大概就是因为以我们的生存条件根本无法体会这种生活,理解生活在优渥、自由、民主环境里的外国人吧。
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的追求和外国发达国家的老百姓的追求,是兜不到一起去的。
我不太了解外国,可我太了解中国了。
太多的人正在为了吃饭和住房积极的打造一段无爱的婚姻,太多的人为了工作和未来就委身于领导和老板,甚至獐头鼠目的客户,我一直不觉的一夜情可耻,为了性而性,那是一种享受,而出于某种目的而撮合成的鱼水之欢,完全就是交易了。
可又能怎样呢?
大学生就业难,难于上青天,受益者没有立场去审判甘当二奶的女大学生,这环境,就是你们的贪欲造就的。
就算是恋爱也没那么精彩。
我们的爱情极为局限,除了职场和校园,大概找不到更好的恋爱平台了,就算是朋友、亲朋之间的介绍,对象也都是来自各自的职场圈和同学圈。
恋爱,也是功利王道,毕竟,最值钱的青春就是最好的筹码,逮到机会,就顾不上爱情不爱情的,梭一把为上策,赌到婚姻就是赢了,至于赔率,那就看人品了。
我极为推崇大学生校园恋爱,大学期间压力相对较少,这段时间也许是当下中国人难得可以舍弃功利的一段时间,好好地爱一场,租个小包间,和身体鲜活、灵魂暂未被拘束的同龄人搞他个天昏地暗吧。
再等这种机会,男人就得等到四十之后的成功期了,那时候力有未逮,而女人,三十五之前还有一次爆发期,以后,就很难扑腾起来了。
我说的都是小老百姓,权、贵、富的第二代咱就别在这里起哄架秧子了,成功这事儿对于你们来说是贯穿一生的,对老百姓来说,你们就是外国人!
抛开现实,回归电影,神赐予我们的两种本性,食与色,推到更高的层级,就是美食和恋爱。
美食是一种深入的享受,他超脱于饱足之上,恋爱是幸福的绵延,它凌驾于刺激和满足之上。
先说说美食吧。
在心理学的描述里,大多数负面的精神状态都会有一个共同的过程——厌食期,中国老话说的就是食不知味,人的内脏是非常敏感的,人一旦沾染到负面的情绪,肠子、肚子很快就消极怠工了,负面情绪还会压制人的细微的感觉,比如味道的刺激,视觉的刺激,人一旦陷入低潮,很容易疏忽身边的人,这也与此有关。
如果按照宗教的观点来看,人对于美食的无视,也算是一种亵渎。
于是,电影中的主人公,想要通过美食来唤醒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非常高明的手法。
爱自己,从胃开始!
满足自己,从口欲开始!
中国其实不缺乏美食,配料、食材、口味……我们中国的几大菜系通过这些美食元素呈现出来的排列组合,完胜其他各国的料理,中华料理比外国料理更加讲究,可为什么中国美食不像意大利美食、法国美食听起来那么浪漫,那么高档,原因大概就是文化的氛围,中国的美食,欠缺的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归根究底,不是中国的美食不给力,是中国的生存环境太不给力。
中国人想要通过美食救人生,值得一试,可是你准备好公款了么?
美食虽好,但多了就失去了美食的精神了,女主角腰围不断地增加,她在用美食麻痹自己,美食渐渐沦落到另一个境地,比基本的生存需求好不到哪里去,她开始为了吃而吃,可是美食,本该只是生活中的点缀,当美食成了主旋律,芙蓉的身体也就离你不远了。
其实恋爱也是如此,恋爱不是人生的全部,它只是人生里的一个亮点,你要是一直亮着,再好的灯泡也会鼓了的。
适量的美食,适量的恋爱,适量的自我,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平衡吧。
而对于一个平衡的心态来说,用比较宗教色彩的口吻来说就是:不强求,不拒绝。
再就该说恋爱了。
说什么好呢?
在爱情里没有人是真正的专家,不管你是出了书,还是立了说,一旦爱上了,理智多少都会丧失点。
那些完全清醒、粒粒分明的主儿,多半是玩弄感情的货色,谈恋爱,对他们来说奢侈了点儿,给他们一对奶子、一个湿穴和一盘录制好的叫床磁带,他们就能梦中登基了。
恋爱这事儿,是喉头之下、腹肌以上那一块儿能感受到的事情,腹肌以下的快乐,不是传说的那么珍贵。
女主人公,一开始就是强求,若干小细节毁了她的第一段婚姻,对恋人的依赖毁了她的艳遇,也差点毁了她的自我,好在他及时反省,迈出了人生的关键一步。
最后,她又开始拒绝,拒绝别人的善意,拒绝他人的爱慕,甚至拒绝自己的本能,自己的幸福。
等到她顿悟,决定让一切随他去的时候,她也就把握了自己的平衡,也让爱人获得平衡。
平衡这事儿很玄。
舒坦就是唯一的指标。
宗教里有这么一种观点:任何的不舒服都是神的启示,他告诉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
我不平衡,我有点无视生活里种种的启示。
平衡,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我还在学习。
说到这里,扯了不少宗教的观点,也该说说祈祷了。
对于不信宗教的人,我会说祈祷是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整的一个过程,对于信某种宗教的人,这个过程里就有个一个强大的力来支撑。
这是人成长、成熟必须的过程,也就是影片里所说的平衡的过程。
人必须得要自知自省,人不可以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爱什么。
美食,就是自知的一种浅性锻炼,你通过吃大虾,知道了自己喜欢鲜香的味道,你通过喝红酒,品出了涩中的甘,酸中的甜,甘甜之后那久久不会散去的清香。
诸如此类。
生活中,人必须时时自省,保持自知,这样,当幸福来临时,你才会知道,把握机会的时候到了。
人生中好事的机会,其实真的不多,错过一次,少一次。
恋爱,更是如此。
说到这里,要仓促的收笔了,最后呼应一下最开始的那一段牢骚。
为什么我说中国人不可悲,是中国可悲,因为我们的自知,我们的平衡,告诉我们要做什么样的选择,而那些选择,虽然看起来有些无奈,听起来有些恶俗,说起来有点悲催,可就是我们中国老百姓平衡的状态。
我开篇就说了,我对于祈祷这段有话要说,其实很简单:其实祈祷不只是自省和自知,它还带有美好的愿望的成分,我想太多中国人都把这一块阉割掉了,其实这才是祈祷最有价值的地方。
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自知,自省,而且对生活能怀有美好的愿望。
就这样吧。
英国航空公司很有意思,放着这么多英国好电影不放,总喜欢弄一些好莱坞烂片来放。
飞机上实在睡不着,读书灯一打开就照到邻座的身上,开关几次之后,邻座已经用燃烧弹一样的眼光看着我了。
赶紧打开小电视一看,正好放这部片子。
听说和意大利的吃有关,即使是大嘴也可以忍受了。
这片子真烂啊,浪费了那么好的Pizza和pasta,真是可惜。
片子和若干讲述欧洲的美国电影一样,表面上是玩欧洲品味,实际上是一碗心灵鸡汤,没放盐,还挺腻。
意大利的美食,居然就用几道标准菜给搞定了,仿佛洋人进了中餐馆就点酸甜猪肉一样。
意大利的美景也是如此,都是最最著名的景点,看着如同导游手册。
这电影本质上说是人要随性。
问题是:饭吃就吃了,经念就念了,情人找了就找了,凭着感觉走,慢慢咂摸咂摸滋味的话也能做出个有点意思的片子,还能潜移默化地教育一下观众。
但是不知是这编剧还是这原著,还偏就不让你有真正的享受,关键时刻非要搞上一堆一堆的说教,用的都是鸡汤语言。
等电影里面说够了,我也快睡着了。
想来想去,我对这片子的反感来自哪里?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街道大妈,一种是普通百姓。
普通百姓又分两种,一种得靠大妈给熬的鸡汤才能活得顺溜,一种没有大妈更顺溜。
我就是第二种普通百姓,而且有点鸡汤过敏。
我不明白的是:美国好歹也是个不小的国家了,文化也算是多元,估计意大利人和印度人也不少,为什么非要跑到别的国家去才能找到自我。
想旅游就旅游,一定要那么个光辉的借口么?
一个女人,她不想要孩子,也不要老公,撇家舍业的四处游荡。
这种女人可能才是最应该归入施以石刑,活活砸死的行列。
但实际上她是在解决一个问题,“成为你自己”的问题;她在努力摆脱一种焦虑,自我认识的焦虑。
于是她去了很多地方,意大利、印度、印尼。。。。。。
她的这番周游拍成电影就叫《美食、祈祷和恋爱》。
如此高调和文艺地来展示自己的内心,这个绝望的主妇真是幸运。
因为大家都在迷茫,黑暗里摸索出路,但《毕业生》里鲁滨逊夫人寻找出路的方式就被冠以风流和淫荡,本恩的方式貌似可以原谅,但也属于犯错和冲动。
她享受着美食,流连着美景,背负着人类共有的痛点,游荡。
偶想,和她拥有同样的困惑的人很多,分水岭就在于是不是敢选择离家。
如果止于YY,就是不可救药的做作和矫情,可是选择行动,就是极端不负责的疯狂和背世。
出走的娜拉,不是那么好当滴。
还是YY稳妥些,所以偶只能看看电影啦。
PS: 如果这部电影有毒,解毒良方应该就是《阿甘正传》。
我在6个月前看过这部片子的原著,是向别人借的。
借得时候也很偶然,购买它的人说,看不下去,不知道为什么书中的女人一直没日没夜的哭泣,所以中段了阅读。
于是,我借回了这本书,当时也只是断断续续得翻阅它。
直到4个月前的某一天,我又开始拿起这本中断了很久的书。
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他坐在我身边,而我们彼此之间已经将近有1个多小时没说过话了。
那次我看到女主角展开她的印度之旅,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
是关于自我原谅的一个环节,总之里面讲述的冥想与宗教情节,让我心驰神往。
就在1个月前,我只身一人去了一直向往的城市,做短期旅行。
是迫不及待才对,因为那时候的我急切需要逃离,非常紧迫。
而就在刚刚,我看完了这部翻拍电影。
用一句非常老套的话语来形容这部电影吧:这是关于一个女人自我疗愈的旅程。
看过很多人的评论,有人说,拍得太过矫情,好像过了,真实生活中又有谁会如剧中女主角那般去做那些事情?
我说,有,那就是我。
可是我并没有刻意到要去效仿那些做法,事实上,不论是原著还是电影都是在事后才让我恍然大悟这样一件事情:我们的轨迹,惊人得相似。
我们害怕改变害怕事物会变得支离破碎只是这世界还有存在于现实的圈套正触及我人生的方方面面毁灭是一份恩赐毁灭是通往改变的道路正如我一直坚信的那句话一样:只要有改变就是好的我们应该为永无止尽的改变做好准备那次旅行是我第一次独自出远门,我记得那天天气不好,有些阴冷。
在候机室等待,手机上收到两个人的短讯,一位是我的好朋友,祝我旅行愉快。
一位则是细心的房主,嘱咐我天气状况转变,及时带伞。
(很是温暖)旅行非常顺利,在当地我吃了很多小吃,也逛了很多美景,很惬意,也很愉快。
当地人都非常友好,在众多友善的面孔中,我一直记得那位为我指点迷津的大学生在最后分别时对我说的那句:过那座桥的时候,自己要小心哦我微笑着说:好小岛上的每个景物,每个偶然相遇的人都让我觉得新鲜与喜悦。
这是一次很棒的旅行,直到现在,那片沙滩还会不时跃入我的脑海中,提醒我当时那份与自然共处时安宁的享受感。
也许很多人无法理解,片子中的女主角不是应该痊愈了吗?
如果一场绝妙的旅行都不能抚平她内心的创伤,那么还能指望什么呢?
为什么她还要去印度?
为什么那些打坐、冥想夹杂着诸多伤感的情绪还会四处纷飞?
我想恐怕是绝大多数人都不曾体会过一种叫做自责的情感。
原谅自己,从懊悔,自责中解脱,坦然接受发生得一切,其实很难。
有时候,你不得不去相信冥冥之中有一些东西牵引着你。
那就是,在机缘巧合下,我开始尝试接触宗教。
有一次,我和一位同是学习宗教的人求教,如何摆脱懊悔这样可怕的情绪。
他试图借助灵修上的方法来进行引导,我很努力,可是根本么有任何作用。
我记得他问过我一句话:是你放不掉还是根本不想放?
第二天,这位好心人,给我留言,说他尝试了下那种感觉,的确很难排除。
并且给予我很多其他排除得方法,希望能够帮到我。
很是感激他。
现在的我坚持吃素,每天学习打坐、冥想并试图通过学习宗教来让自己得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所以当剧中的女主角在做冥想时因控制不住思维而胡思乱想的时候,我很能体会那种感觉。
要做到这些,的确很难,呵呵。
)印度之旅,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这也恰恰是一个人修行中最艰难的一部分。
你要面对的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同内在那个脆弱不堪的自己进行一番斗争并且和解,最终原谅自己的过程。
呈现自己无助脆弱的一面,了解自己,打开自己的内心,让能量充溢进来,包裹住整个自己。
对那些已经分开的人,从心底对他们道一声感谢。
对于他曾经给予你的一切,都心怀感恩。
接受一个不完美得结局,彻底放下自己。
开始明白一种叫做爱的东西,逐渐了解并接近于它得本质,并最终被爱环绕。
正如同,剧中那个画面一直重复在说的:我与神同在,神与我同在。
至于巴厘岛之旅,我实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循。
可是关于那个信念,却从来不曾怀疑过。
有时候,我会一直鼓励身边的朋友们,告诉他们无论发生任何事情,都要将其视作一种“课题”。
借助发生的事情,打开我们尘封许久的心灵之门,张开我们的灵魂之眼。
让我们知道这一生中需要唤醒内在自己的究竟是哪一门“功课”。
然后,找到最终的实相,抓住它。
在最后我相信了我称之为“寻觅物理学”的东西一种自然界的力就如万有引力定律一样真实“寻觅物理学”的法则是这样的: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放弃所有熟悉安心的事物这包括你的家或是累积在心底的怨恨开始一段寻求真相的旅程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得如果你真的愿意把所有经历看做成一种启示如果你把所有遇见的人都当成导师最重要的是如果你准备好去面对去原谅那部分并不讨喜的自我那么没人可以阻止你去了解真相。
现在的我,还只是走到最艰难的“印度之旅”。
但对于“巴厘岛之旅”,毫不怀疑自己终将走到。
希望那个时候,能够谨记这句话:为爱失去平衡,才是平衡心灵的一部分。
====================================================================================================事隔半年 我经历过了“巴厘岛之旅”这是一场触礁旅程 最后以失败告终现在的我 深刻且清晰的明白 又将循环步入 重新轮回去经历所有的一遍 这很痛苦 很痛苦不过我依然要去度过。。。。。。
尤其是有点学识,又无头脑的,讲点品位,又没气质的,要点独立,又没思想的,闹点情绪,又不控制的。
她们往往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是却很清楚很坚决的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号称这叫有主见。
放纵自己一味的咒骂抱怨情感上的不幸,却一再的重蹈覆辙、不善经营、妄自菲薄,号称这叫很执着。
原著本来还算是一本励志的书,电影却拍成了无病呻吟的游记,做作的不成个样子。
大嘴萝卜丝老了,还是不要再带着纯情的面具,晃着发福的妇女身材,谈情说爱了。
1、风光片不等于好电影。
2、畅销书不等于好电影。
3、三个旅游大国的美妙风光+畅销书作家+金牌编剧+明星制片人+帅哥美女+动听音乐不等于好电影。
4、纠结生硬的四十岁大妈不等于心灵强大的女子。
5、之所以给这个电影评一星,是因为没有零星可选。
6、如果这个所谓心灵成长的片子算是一部轻喜剧的话,倒是颇有几个包袱,让人忍不住骇笑:1)liz三段情感关系都莫名其妙:第一段,8年的老夫老妻有问题却不明说,两人想法一有差距就偷偷跑掉,没有丝毫沟通。
根据片子中的暗示,貌似是liz的丈夫人到中年事业无成忽然想去考研,liz就断定此人不成熟不可靠。
真可笑。
如果她的丈夫真的属于晚熟那种人,试误了半辈子到了中年才终于直面自己只喜欢/只适合学术这条路呢?
那么他才是真正地直面了自己的内心,是心灵终于成长起来的那个人。
而且他敢于否定之前的半生从零开始,这种勇气绝不是一有问题就撂挑子的那位大嘴女小资可以比的。
第二段:和舞台剧演员的姐弟恋,莫名其妙地开始,莫名其妙地结束。
给她叠内衣、私自篡改她的剧本就可以轻松俘获她的芳心,但想要持续下来,要求却不是一般的高,感觉这位作家姐姐的恋爱标准真是“宽进严出”。
其实看到后来,我隐约觉得这里面似乎有个激情恋爱/现实婚姻的双重标准甚至相反标准的深刻问题,但电影似乎不愿意深入探讨,于是就显得草率且奇怪。
第三段:看不出那个巴西高龄帅哥到底好在哪里。
而且他主动/安排一场boat trip的浪漫举动却让liz激烈反对,确实显得有点欠考虑。
其实,看着他俩在boat前激烈吵架甚至liz豪迈发出“我不需要通过爱你来证明我爱我自己”的宣言时,我唯一的想法是,巴西帅哥也太自以为是了吧,以为自己可以准备两人的行李,万一大嘴美女有自己独特的行李需要准备呢?
比如,她每天都需要奇特化妆品、有奇怪的个人习惯或者每天都需要痔疮膏,这些行李巴西帅哥无法替她准备而且她也不想让他知道呢?
两人吵得那么凶,其实也许只是以为,他因为先征求她的同意,而不是擅自替她同意。
呵呵,女权主义终于来了,这也许就是原著的中心思想,但电影的表达却用了如此别扭的一种方式。
2)Liz在三个以I开头的国家的旅行,竟然处处遇到彻悟人生真相的民间身心灵高手。
意大利理发店里的顾客和理发师教导美国人要学会享受而不是娱乐,在印度学习冥想的德州离婚大叔教导liz把心灵清空才能接受新事物,印尼那两个连英语都说不利索、气质极端疑似大忽悠的巫医,教导liz“平衡”和“爱”!
明明是吃喝玩乐的旅行,为什么她遇到的每个人都是心灵大师,都如此喜欢说教呢?
答案大约是,跟“长副包子相就别怪狗老跟着”一样,在一个决定心灵成长的人眼里,每个人都有导师的潜质吧,呵呵。
3)一个细节:liz在印度冥想时睡着了,一起参加冥想的同学讽刺她是唯一睡着的人。
看了让人超级不爽。
难道在冥想中睡着是一件如此罕见甚至不可原谅的错误么?
有多少人之所以求助心灵大师,就是因为内心有太多情绪的乱流,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觉。
所以,能够放开焦灼公然入睡,这应该算是瑜伽课的功劳,应该把客户在课上恬静酣睡的照片裱好挂起来呢。
此外,如果liz真的不是因为宁静而是因为枯燥而入睡的话,那应该检讨的不是学生,而是导师。
如果你的课本、你的教学风格如此枯燥无味、无法吸引学生,那么大师们是时候去反思了。
4)不管国内还是国外,近年来似乎都有个流行课题:旅行是寻找自我、心灵成长的万金油。
但许多利用旅行来“寻找自己”的举动都属于矫情且软弱的逃跑。
而主人公们的结局,大约都是终于知道,跑遍全世界也逃不开自己软弱心灵的魔咒。
心灵的问题,还请到心灵里去找。
求诸于外,只能你浮财耗尽、年华虚度,最后除了空空的行囊以外,你什么也得不到。
庆幸自己买了碟片,舒舒服服的调整好灯光和音量,窝在房间里看了《美食、祈祷和恋爱》。
喜欢看女主角Liz一个人安静的享受美食;在旅行中去新认识的朋友家度过一个美妙的夜晚;骑着单车在田地里奔驰;听一位像神父般的人说话,并相信他......这些场景,因为我都曾遇到过,所以看完,会感动的掉眼泪。
喜欢《美食、祈祷和恋爱》里的台词。
1.有时候,为了爱失去平衡,也是平衡心灵的一部分。
Sometimes to lose balance for love is part of living balanced life.2.当你想一个人的时候,给他光,给他爱,然后放下。
3.我也有一个这样的盒子,不过里面装的都是国家地理杂志和时代周刊的旅行专栏,里面有我想在死前去的所有地方。
I have a box just like this, except it’s filled with National Geographics and The Times travel section--All the places I wanna see before l die.4.每次凝视你的眼,我都听到海豚的拍手声。
And when I look into your eyes, I hear dolphins clapping.5.最终,我开始相信我称之为“寻求物理学”的理论,这是一种跟万有引力一样真实的自然界的力量。
寻求物理学的法则是这样的: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抛开你所熟悉和让你安心的一切,包括你的家、你的痛苦、你的怨念,开始一段真理寻求之旅——外在的内在的都可以——如果你真的愿意把旅途中所经历的一切都看成一种暗示,如果你把旅途中遇见的人都当成导师,最重要的是,如果你准备好去面对并原谅你身上并不讨喜的特质,那么真理就不会离你太远。
通过自身的经历,我不禁开始相信这一法则。
我找到了我的关键词。
它的意思是:“我们跨越过去吧!
”一个人真正的生活平衡,也许就是Eat、Pray、Love。
学会去享受美食,热爱美食;学会祈祷,感恩生活带给你的一切,无论是悲伤还是愉悦;学会去爱,爱自己,爱别人,爱世界。
其实生活中的变故就是在教你,如何“随心,随行”。
也许有一天,我们都能做到“笑要笑在脸上,发自内心,甚至发自肝脏。
”
我很喜欢吃好东西、尤其是来到美国之后、所以我就在所有看过的电影类型前面都加上“美食”,比如:“美食喜剧片”、“美食爱情片”、“美食枪战片”、“美事伦理片”等等。。。
米牛牛则很喜欢节奏快情节简单人物不超过三个(多了他就理解不了)的“美国精彩片”,这样一来,这部片子,可算是标准的“惊耸美食爱情精彩片”咯。
(说惊耸的时候眉毛要像“耸”字的上半部分那样“从”起来才行啊)我觉得这个片子虽然是给小资看的,但是在给小资看的片子里面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小资的水平是这个国家的国力的体现,比如说伦敦的小资读的书就要比上海的小资深一些,如果我国小资们的整体水平上升一点那么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就往前迈了一大步,,,所以我非常关注我国小资们的兴趣所在,比如说长途旅行,减肥,禅修(更准确说是灵修),银镯女子,IPAD,还有偷菜什么的,总是试图去理解,而不是讽刺挖苦,当然我本人也尝试过一些,比如说旅行和减肥,所以说我是小资也没有什么关系,,当然也有理解不了的,比如偷菜什么的,那么一定是我的思维方式已经僵化了,而不是小资们的生活方式有病,无论是哪种生活方式,背后都是很扎实的人生,比如说上海大部分小资都是在上海的石库门房子里和邻居合用卫生间长大的,残酷的人生道理他们不可能不懂,所以他们看似肤浅的休闲方式正是他们对生活的美好的祝愿,应该默默地给与鼓励和支持,,这个片子里面的女主角被豆瓣的网友们骂得狗血淋头,觉得她这样不负责任地到处乱跑实在太随心所欲太自私了,小资们对长途旅行的热爱和向往也被狠狠地批判了,但是这个片子的意思或许要更深一些。
这个片子的“美食,祈祷,爱”的顺序其实是很有讲究的,她首先去的是罗马大吃大喝,意大利代表的是,美食(其实那不勒斯的正宗匹萨巨难吃),其实也就是纵欲,虽然说我系有汗牛充栋关于“eating disorder”的文献,但是狂吃海喝乱花钱毕竟是对心灵失衡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自我平衡机制,纵欲,找回的是对已经习以为常麻木掉的身体的新的感觉(肉体变形了),包括影片里面提到的说意大利话要大声喊再加上用大量的手势让别人去死,这都是让人重新找回肉体感觉的方式,然后她去的是印度,因为人在通过纵欲找回了生命的一些基本感觉之后,必然会感到心灵的空虚,所以她到了印度,印度代表的是,祈祷,和神进行精神上的沟通,在印度她遇到了一个非常喜欢吐槽的人,通过不断地被吐槽(包括被吐槽太爱吃),得到了心灵的净化。
实际上,如果有一个人经常骂你但是你又感到很高兴,这个人多半就是能够净化你心灵的人。
(就像花狗骂玛特,物理骂我,etc)可惜的是,不断地被吐槽的结果必然会对祈祷/修行产生一种禁欲的狂热的偏好,对自己的生活制定了新的种种规范,也尝到了节制的甜头从而不敢放弃这种节制的美好,带着这样的问题女主角回到了巴厘,说到这里我非常喜欢Ketut和他的老婆,我觉得Ketut真的是一个非常非常智慧也就是有意思的人,他说在巴厘嘛人们早上冥想下午享受生活,是一个非常平衡的地方,我觉得这并不只是迎合小资们对于修行的想象,实际上修行本身就是张弛有度的一个过程,佛陀辟谷之后都要喝牛/羊奶恢复元气,况且普通修行者和小资们,实际上平衡是非常非常难得的一个状态,需要很多智慧和力量才能保持,好,于是女主角生活在一种适合她的平衡里,感到了淡淡的喜悦。
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结束,她沉浸在这种淡淡的喜悦里不敢再尝试其他的情感状态,所以她不愿意和大脸男再发展起长期的关系,说实在的接下来的就是我目前还不能理解的选择了,虽然老Ketut说“因为爱而造成的不平衡也是平衡的一部分”的时候我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但我目前还不知道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最后我要说长途旅行不管有心还是没有心有历史知识还是没有历史知识都是很好的事情,因为一个人的力量和想象力毕竟是有限的,而一段地理距离的发生乃是货真价实的,有时候出去活动活动筋骨,想法也会发生变化,遇到的路人甲乙丙丁,和自己平时熟悉的朋友们太不一样,到处都是culture shock,,,当然每个人能体悟到的东西不一样,但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只要自己能喝饱不渴,又何必在乎河水有没有少掉一点呢,总而言之不能打击小资们的爱好而要关注、鼓励、发展之,,此外我最喜欢的欧洲城市正是那不勒斯,因为那里又脏又乱又差,站在二楼阳台上吃pasta看楼下火并拿着钢管追着人打绝对是一种享受,,,
“我们都希望一切如旧在痛苦中过着安定的生活因为我们害怕改变 害怕事物会变得支离破碎”许多人吐槽这部片琐碎、平淡、不知所云,的确,跟大多数美国电影相比,它的确缺少那一点点的震撼。
电影无法将原著小说中细腻感性的女性心理逐一展现,只能从导演类似风光片般的优美镜头,和大嘴美女的魅力中弥补一二。
有些电影,只适合特定心态,或者特定年龄段和生活经历的观众,本片就是其中之一。
在大多数中国观众眼里,像女主这样不安分的生活方式还真是欣赏不了的。
毕竟她本来拥有令人羡慕的职业、家庭和社会地位……多少人求都求不来,她却“矫情”地弃之不顾,非要找寻什么自我?!
什么样的需求,值得她如此置之死地而后生?
可电影的主题就是这样,还一鼓作气地讲了好长的一段故事,没有偏题。
女主用一年的时间独自旅行,意大利、巴厘岛、印度……和比萨谈恋爱,练习瑜伽,遇到了真爱,一切简直像童话一样,让人怀疑它的真实度。
这样的人,这样的活法,真的存在么?
看看你的周围,还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直在路上,或放逐,或猎奇,或把旅行当做面对真实自我的方式。
而在水泥森林中为生存打拼,被焦虑包围的我们,不也偶尔会对他们心存羡艳么?
只是,那都只是一瞬间的念头,没有几个真的敢于打破现实的平衡。
尤其是已婚一族,大部分人宁愿在磨合中放弃追求自我感受,用平和的表面掩盖内心对改变现状的渴望。
因为对陌生的未来有种种不确定,害怕打破了现有的平静,反而得不偿失。
如果幸福等同于平静的话,安于现实才有意义。
只是,大多数人都放弃了尝试,结局也就无法对比。
不禁想起《廊桥遗梦》里那一幕:大雨中斯特里普紧握车门颤抖的手,如果冲下车去,谁知道会怎样呢?
反观女主,她自15岁以来就从未间断谈恋爱,单身阶段甚至没超过两周。
因为许久没有与自己独处过,要借由这次旅程,面对自己不同的情绪,感受过经历后得到自己的领悟。
至少这一点,我是有同感的。
太多的时候,我们习惯了在人群中扮演,却遗失了独自面对的勇气。
其实真正的幸福,跟别人有什么关系?
所幸最终女主还是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也获得了真爱,貌似前面所有的折腾和铺垫,都有了最好的解释,导演这是要告诉我们:一切的毁灭都是新的开始吧!
越来越多的女性意识到,压抑自我、取悦别人,只会让快乐渐行渐远,只有自己选择的生活才离幸福最近。
女人的美丽和成长,不应当由他人来评价,而在于真正的相信,从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力量。
幸福没那么简单,但也不复杂。
就像一个人安静地看《美食、祈祷和恋爱》,抛却所谓的道德评判,其中的意义只有女人才懂 。
片子的中心就是在表達一個原本"幸福"的更年期女人變幻敏感的內心世界, 莫名而失衡的心理促使她開展了為期一年的旅行. 關於愛的刻畫其實並不深刻, 美食也寥寥無幾, 倒是pray這部份站了相當多的筆墨, 說來說去都是絮絮叨叨的不安全感. 不過劇情不太重要, 影片細節和氛圍很好.
saw it in flight. terrible movie. western stereotype of looking for yourself in eastern inspirations. can anything be more cliche?
看原作书籍的时候其实觉得还好,但是拍成电影之后怎么会觉得这么讨人厌啊,从人物到拍摄手法、再到呈现出的旅游广告般的肤浅质感,都十分令人嫌弃。我懂恋爱电影要有这种类型片特有的侧重点,但这种「靠恋爱就可以解决掉人生所有烦恼」的价值观确实有点恶心人,不仅糟蹋了故事,还糟蹋了「爱」本身的分量。很难想象如果不是大家都爱的朱莉娅·罗伯茨来演这个角色,这个自我中心又矫情到极点的人物得被观众喷到多么惨。
这是必须到了一样的年纪,去过一样的地方,经历过一样的危机的女人才会给五星的电影。对于大众来说也许就是作逼
有时候觉得茱莉亚罗伯茨爆丑,总是力图表现洒脱范儿。堆砌的片名,冗长的片子,是不是一定要装逼地去个意大利、印度什么的才能找到真爱!无病呻吟!
就算是真事儿,也觉得这女的有点吃饱了撑的。很男人在一起的时候,没有自我,没有男人的时候,其实也总想依靠别人。多次看不下去,完全不知道她在干嘛,想说什么。就美食部分还有点意思。
不得不说,饭祷爱的名字比电影本身更加有噱头~意大利的最为出彩,后面估计是因为主题的原因略显平淡,感觉有点虎头蛇尾了。
最近这种所谓的“独立女性必看电影”最终结局仍旧逃不过找个男人嫁了去,这种俗套的结局一而再再而三,那还“独立女性”个毛,简直就是毒药。当然了,本片的外景一流,各地风光啥的,就当国家地理杂志看看好了。
如果人一出生就能看到手腕上的红线,然后拉着线走到另一头注定的人身边,这样是不是就不会有那么多心碎和悲伤?可是如果这样,没有在人海茫茫里无助的寻找,没有走错路口在错的人身上耽搁,没有经历对爱情绝望的黑暗深渊,我会不会就没有那么珍惜得来不易的你。
very to my tea,though lots of you dont agree.I love the sweetness of doing nothingenjoy it
Julia老妈子一把年纪还这么装逼也不嫌臊的慌!除了James Franco其它一切都是shit!!
原来美国也有小资和小清新。安妮宝贝应该很爱这电影,可以想象看完她会这样评价:我渴望这样的一种流浪的生活
相当矫情无趣又冗长的一个故事。话说,这个题材应该是我喜欢的啊,本来可以拍的很诗意很优美,怎么就变成这样一个N不沾呢?我已经不晓得是说导演的问题编剧的问题还是演员的问题了。
畅游古都罗马,品尝异国美食;结交知心挚友,参加家庭祝祷;印度寺庙冥思,观看新人婚礼;情定海岛巴厘,体味人生感悟。否定自我的过程是持久而痛苦的,成长的阵痛是必经之路。有时候因爱失衡,也是平衡生活的一部分。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无论身处何时何地身陷何种状态,都不要忘记追寻自我坚守本心。太喜欢影片传达出的那种自然洒脱、超然物外的处世精神,能做真正的自己才最珍贵。
我不懂真的不懂,她兜了一圈到底意义何在,其实我挺讨厌这样的人,理由很冠冕堂皇,貌似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其实就是个懦夫,我总觉得她是在找让自己逃避的安心的理由。可能有点过激,反正我搞不懂。唯一的亮点是jiaver,此男越来越灵了。
实在是太太无聊的一部电影!!!一个slut突发奇想离了婚后sleep around的故事,包装上环球旅行、享受美食和冥想饿外衣,如此烂的的片子还硬撑到两个半小时!!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看到半小时的时候就想怎么还没结束,到一个半小时受不了了开始快进,发现到结尾也没有高潮,无聊到尾!
What's the word for Rome? What's the word for New York?What's the word for you? the sweetness of doing nothing心之向往。"We don't wanna live without each other and that way we can spend our lives together, miserable, but happy not to be apart. We should live with each other and be unhappy so we could be happy. It feels like a heartbreak you won't
让人犯困而又纠结的片子,不喜欢这个大嘴的女猪脚,男猪脚倒是还都不错,风景很好,但是,片子却始终让我提不起神来。不喜欢这一类型的电影。
看的导演剪辑版,影片就如其片名一样,慢慢的将温度上升,美国、意大利、印度、巴厘岛,朱莉娅·罗伯茨带着大家完成了一场对于生命的体验。20250411二刷之后反而不太喜欢,一个矫情的女生四处走了一圈,浅尝辄止的把一切体验浮于表面,没有深挖心灵的成长,还在每段旅程都邂逅男性,她回归正常生活后也注定会再度遭遇不幸。
没看到多少意大利的美食。祈祷在印度也没怎么起作用。最后的巴厘岛莫名其妙来的爱情。真是啥都没讲好!!还冗长繁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