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
Bird,女孩与鸟(台)
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
主演:巴里·基奥恩,弗兰茨·罗戈夫斯基,詹姆斯·尼尔森-乔伊斯,贾思敏·乔布森,里斯·耶茨,乔安·马修斯,弗兰琪·波克斯,妮基娅·亚当斯,杰森·布达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法国,德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简介:女孩住在英国肯特郡的闲置空屋里,同父异母的哥哥与友人成日寻仇滋事,热恋中的年轻父亲则忙着筹钱准备婚礼,十二岁的她已经懂得照顾自己。路边海鸥漫步、窗外乌鸦展翅、群鸟翱翔天际;这些手机记录下的渺小幸福,让她短暂逃离困厄现实。从没有人想理解她,直到有天,她遇见流浪的「鸟」,一个穿着长裙、有着奇怪名字、喜欢站在天台,总是..详细 >
很棒,像小时候的梦
「想飞的女孩」,选角太出色,从穿着短裙亮相开始,Rogowski就作为天外降落的生物,跟普世意义上的「男性拯救者」拉开了差距,故而并未造成影片在性别文本上的不安感(虽引入了常见的底层家暴男形象),更近似于某种神话和幻想的表征。能理解很多人觉得阿诺德失手的原因,但和片名承载的直喻相比,更动人且该被记住的还是镜头下那些粗粝又温柔的时刻,在此如同主人公「逃离」愿望的抒发,持续搅动着碎片化情境。在帮派勾结、惹事长不大的男人和缄默的母亲之间,何处是心安的归所?女孩扎进海水,完成了浸透着盐味的洗礼。
巴里·基奥恩都可以演两个孩子的父亲了。鸟是贫困少女最喜欢的动物,其实她向往一切有翅膀的动物,它们可以那么自由地飞翔。女主想要离开这令人烦恼的生活,哥哥只会滋事,父亲只想着和女友结婚,母亲的生活更加无助,没有人管她,也没有人试图理解她的内心。直到那个像鸟一样的人出现,女主才知道人也是可以飞翔的。羽化的过程很痛苦,但是结果令人振奋,于是她终于也有勇气成为一只不受驯化的鸟。能够理解女主的生活是怎样的混乱,但却少了共情。
看不下去
【C+】观感很像低配版的《想象之光》,本来刻板得不能再刻板,却越看越感动。
tiff24 电影里的月经来到了现实中(认真地说,这片把ffffranz用出了一个全新的角度。以及同样是在电影里插竖屏手机视频,谁动脑子了谁没动脑子真是一目了然……
罗比瑞恩继续献上充满灵性的一流手持摄影。观影途中一度想给五星了(至少四星保底),但影片最后二十分钟到底是怎么回事?在一个重场戏中对Bird的反唯物主义理解(致命的形似标记)是为哪般,罗戈夫斯基的角色都已经叫伯德(鸟)了,还有必要去还原视觉化的动物形象吗?且一定要完成一次英雄义举,甚至是随后狗狗Dave的起死回生??对于最后的大和解(女主穿上了那条裙子)我只想说强扭的瓜不甜。阿诺德这次当然变了,她背离了她长年以来所拥抱的现实主义影像。这不该是一则成长寓言,它所需要的恰恰是拒绝象征。
我好像不明白。
6.5分左右。手持摄影加上胶片滤镜,用一点点超现实元素延伸了生活的希望,可是还是失望。似乎在电影中,导演在努力地往贫瘠的地方塞满希望,早孕早婚早熟,美国这个地方的空气里都充满了人为的催熟剂。不过总算不再是发达国家里衣食无忧的青少年的无病呻吟,本次是明晃晃的悲惨。剧本很疲惫,鲜有出彩的地方。
没有父母的少女少男,自由、散漫、孤独。看到开头还以为是类似于《POSE》那样的无血缘家庭关系,但到了后面好像已经不再重要,在不负责任的大多数之前,这种亲密链接已经超越血缘,成为了更为牢固的感情关系。所以也很喜欢那一抹奇幻色彩,虽然落得太实了,但又像是为了遮掩某种献身的悲情,以致最后虽然看似是Happy end,但眼泪就是夺眶而出。“This is the next century, Yes' the future has been sold.”倒反而有更多往未来前进的勇气。
仍然是好看的问题青春片,不过的确有点重复感
30分钟,弃!
《美国甜心》到现在的八年间,即使有不愉快的《大小谎言》幕后分歧、和Joey Soloway的两次合作以及纪录片,仍然感觉到她并没有真正的“BACK”,去完成一个足够让大家熟悉(或者“被奖励”)的故事。依然“在路上”、足够让人记住的音乐选用以及并不光鲜仍然混乱的角色境遇…那些让人喜欢的东西得到保留,终于全数归位。在这之外尝试加入的奇幻元素,抑或更有履历的演员所投射的力量;却通通像在做无用的加法。在撕扯着那些熟悉,也被迫将人拽入一种未知。
依旧是阿诺德过往的影像风格,关注孤寂边缘人群,这次写实之外又加入了一点超现实,但私以为并非明智的做法。弗兰茨·罗戈夫斯基的选角太完美~
@ mk2 bibliothèque 最后二十分钟扣掉一星 / 很多非常英国的音乐 + Jason Williams(Sleaford Mods)客串
@Cannes2024 在一个艰辛的环境中“成为女人”的寓言故事。被结尾的拥抱触动,看似顺从了父亲的要求、外表的规范,实际上将怀存一些羽毛,迈入人生之后的阶段。
《鸟》安德里亚·阿诺德以鸟的神秘意象,关于伤痛、孤独、自由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羁绊。
Louxor. 土得掉渣。给摄像机加个稳定器吧我真受不了了。
再难回到Red Road时期对郊区的感知,总是“来这里”,而非在这里。
不安的,混乱的,摇晃的,最终竟是温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