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日暮

Napszállta,日落红尘(港),Sunset

主演:弗拉德·伊凡诺夫,苏珊娜·伍艾斯特,伊夫林·多布斯,比约恩·弗赖贝格,尤莉·贾卡比,朱迪特·巴多斯,列文特·莫尔纳,乌尔斯·瑞恩,莫妮卡·巴尔赛,马尔桑

类型:电影地区:匈牙利,法国语言:匈牙利语,德语年份:2018

《日暮》剧照

日暮 剧照 NO.1日暮 剧照 NO.2日暮 剧照 NO.3日暮 剧照 NO.4日暮 剧照 NO.5日暮 剧照 NO.6日暮 剧照 NO.13日暮 剧照 NO.14日暮 剧照 NO.15日暮 剧照 NO.16日暮 剧照 NO.17日暮 剧照 NO.18日暮 剧照 NO.19日暮 剧照 NO.20

《日暮》剧情介绍

日暮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得奖首作《索尔之子》以破格观点呈现纳粹集中营的人间地狱后,拉斯洛·奈迈施将深焦镜头再推前,凝视一战的世道崩塌。神秘孤女爱丽丝来到布达佩斯,欲在亡父创立的帽子名店求职竟被拒门外,由此开展一趟追寻兄长恶魔幽灵之旅,重回过去,揭开家族的隐藏真相。延续前作风格,长镜紧随爱 丽丝穿梭暗黑时空,聚焦局限观点、狭窄视角,如梦魇般朦胧影像的压迫感袭人而来;以家族老店残留的微光,斜照文明的殒落。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马可的滚球队与人为恶全民超人汉考克大长今晨光正好轩辕大帝堕落天使2:和平卫士性、毒品与税收大马帮明城攻略之镇河妖全面管控邻居大战终点站妈,我回来了侯斯顿蝴蝶效应爱在春天复仇间谍金秋喜临门沙漠骑兵取消关注耐斯姐妹捕风捉影宅门劫快网利剑租个男友过新年当你约会的时候囚犯医生

《日暮》长篇影评

 1 ) 好厉害的剧

众神的黄昏,欧洲究竟是在哪一刻堕落?

这是瓦格纳音乐,尼采哲学,维斯康蒂电影。

如果说《索尔之子》创制了一种美学,一种沉浸式历史微观叙事视角,但谁能想象拉斯洛的第二部就会如此野心勃勃通过一个身世不明的神秘女子在欧洲大陆最深处来经验欧洲日暮时分一整个旧世界崩塌。

我们甚至能更强烈感到这种微观视角本身无序混乱荒诞,一种个体化历史视角的不可能,前作所有缺点几乎都在新片上得以进一步放大,文本自身不稳定仿佛随时都能和电影中世界一起瓦解。

但又没有办法不为之震颤这种回到历史本身巨大冲击。

1913年布达佩斯,黄金时代最后一年,奥匈帝国末世当前。

 2 ) 不是很喜欢

延续《索尔之子》的摄影风格,导演在《日暮》也采用以手持方式紧黏角色后颈跟拍的浅焦长镜头,或者锁定着人物细微面部表情的拍摄方法,不仅为观众营造出带有强烈真实感、宛如置身当地的沉浸式观影体验,也透过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背景画面,配合主角爱丽丝对任何事物都感到疑惑的心理状态,让我们产生一股对后续未知故事情节与人物身世背景的好奇。

这种角色与观众都不断尝试拨开迷雾的过程,就是《日暮》整部电影最迷人之处。

《日暮》电影游荡四处的角色

 3 ) 2019北影节困惑观影

我以为是一战前的诸神黄昏,结果还是哈布斯堡那点破事。

参照一下奥匈帝国时期的年表很能体现问题:1848年匈牙利革命遭到奥地利镇压,1866年普奥战争奥地利战败,1867年正式形成名为奥匈帝国的二元帝国;片中仅仅以为“公主”称呼,身着白色套装前来订购帽子的贵族及其丈夫的身份也是不言而喻:茜茜公主(1837-1898),其1889年后再不穿黑色以外的着装;皇帝约瑟夫弗兰兹(1848-1916)。

对照一战爆发时间1914年(此时四轮汽车已普及),如果这部片的主要时间轴是在一战前夕的话,所谓的“前夕”该属于哪段时间范畴?

显而易见并无法单纯以“描绘欧洲文明末日前夜的社会图景”来理解这部电影的内容。

相比《索尔之子》做到极致导致极端压抑的镜头语言,《日暮》的画面和视听可以用唯美与浪漫来形容,而力道的缺乏与不知所云的问题便随之暴露。

在镜头中游离的人物们纷纷登场,细腻的特写表情却仿佛没有灵魂,携带着关于多民族融合与矛盾,阶级冲突,二元帝国时期等祖国历史处境话题穿插机械式的动机与结果,构建出导演想要展现的布达佩斯,他的旧日匈牙利。

幽魂般游走的Leiter家妹妹,寻找神秘的兄弟引出男人们的联盟似乎正在寻求暴力的正义;来自维也纳的男爵对匈牙利贵族寡妇的粗暴性侵,与女主人公共同见证这一幕的孩子;气氛充满控制与逼仄、光着脚为女主戴上帽子的奥地利皇室,Leiter制帽店的火与烟花转瞬便将观众带到一战的壕沟中,其中超现实的意味也是如出一辙的晦涩。

具体历史节点的模糊化,知名人物外形的明显偏差,无不意有所指,却又虚无缥缈,浅浅掠过难以留下痕迹。

每一个角色在谈到关键线索时的语焉不详,一以贯之的风格化长镜头衬得剧情连贯性更是支离破碎,实际上这个活着的灵魂所经历的是19-20世纪整个匈牙利的变迁,“大家都懂的”两名关键人物所局限的时间维度自然会构成限制,于是便遮遮掩掩、拼拼凑凑,全指望观众意会。

毫不意外这个片子分低,有多少观众能产生自然而然的共鸣?

最多夸几句镜头漂亮罢辽。

 4 ) 《日暮》:她视角下的奥匈帝国历史 文/王珉

《日暮》:她视角下的奥匈帝国历史 文/王珉导语《日暮》是一部野心之作,导演拉斯洛试图找到意识流的表达方式,通过女主角爱瑞丝等个体精神的坠落或觉醒,来探索奥匈帝国的历史真相。

关于这位年轻的女性,她的个人命运也影射了世纪命运,个人故事和宏大的历史交相辉映。

这样的故事和《战争与和平》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是某个人创造历史,而是每一个人。

剧情简介该片讲述了黑暗还未侵入文明的一战之前,爱瑞丝来到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在被拒绝加入已故父母的店铺后,开始寻找自己的身世。

当年,她的父母在一场大火中丧生,她成了孤儿,背后似乎隐藏着更多秘密。

正文女主角爱瑞丝是一个从小被送出国学习的孤儿,原来儿时称得上是富二代,家里经营着奥匈帝国最大的帽子店。

爱瑞丝隐约知道父母死于一场大火,可能是仇人所为。

她学成毕业,想回家接手产业重头再来,却意外发现店铺被父母当年的伙伴抢走。

她觉得诡异,想要查明背后的真相,但所有人知道身份后都避之不及。

因为她的家族是“灾星”,还有个亲哥哥是杀人犯。

如果知道这些,作为观众的你会怎么办?

这就是电影《日暮》的开篇剧情设定。

延续了上一部《索尔之子》的风格,导演拉斯洛在《日暮》中,再次运用了大量的手持镜头和近景镜头,而这种浅景深运动长镜头的风格,正是爱瑞丝的视角。

爱瑞丝的视角没有给观众带来任何“有效信息”,因为她不知道父母在大火中丧生背后的秘密。

匈牙利精美绝伦的巴洛克式建筑在熠熠生辉令人眩晕,不过全片基本处在阴影和黑夜之中,显得动荡危险混乱。

观众跟随爱瑞丝不断在夜色中穿梭切换,如游魂般漂浮在所有相互拉扯角逐的极端之中。

她视角下的一切表面都很美,但看不见的地方各种毁灭性的力量暗潮涌动。

自从上一部作品《索尔之子》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之后,导演拉斯洛就想要回归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剖析一战前的强国奥匈帝国为何轰然倒塌。

爱瑞丝努力想去理解奥匈帝国背后的混乱,她身处一座巨大的迷宫,从她的视角去见证了真实而非文本上的历史,同时,她也被局限在了这个视角之中,游魂一样的“寻亲之旅”。

爱瑞丝是观众的眼睛,她也是阻挡观众看到真实世界全景的障碍,创造出有趣的历史视角。

华丽和暴力碰撞,成为了《日暮》两个主题,如天使和恶魔相对应,贵族阶级的黑暗面和革命者的血腥暴力之中,家族的历史和传说中的哥哥,都在某种意义上影射了爱瑞丝的两面性,正如“高定女帽店”和“杀人犯哥哥”这两重爱瑞丝身上的标签。

爱瑞丝的视角下,帽子是阶级的象征。

精致服装和羽毛宽檐帽的镜头,都出现在贵人区,也大都是白天的时段;而打斗的暴力镜头,找寻的,企图揭开悬念的镜头,都发生在晚上,日暮之后。

在平民区,人们不戴帽子,全部身着黑色,镜头只有轮廓。

爱瑞丝的父母是与权贵相互维系的旧阶级,而哥哥是制造混乱者,让旧的秩序崩溃。

爱瑞丝一路寻找真相,带着孤儿天生的不信任感,从伯爵夫人和被毁容的进宫女孩那里看清真相,最后也脱掉帽子,加入变革的洪流。

令人费解的是女主角这种性格——不愿意搭理人,总是板着脸问身边的人真相。

以她的美貌,如果寻找到真爱的男人带路,或许会有人愿意伸出援手吧。

(影评原创,代表个人观点,未经允许,不得私自将文章用于商业用途。

 5 ) 一场不知所终的猜谜游戏

众神的黄昏,欧洲究竟是在哪一刻堕落?

这是瓦格纳音乐,尼采哲学,维斯康蒂电影。

如果说《索尔之子》创制了一种美学,一种沉浸式历史微观叙事视角,但谁能想象拉斯洛的第二部就会如此野心勃勃通过一个身世不明的神秘女子在欧洲大陆最深处来经验欧洲日暮时分一整个旧世界崩塌。

我们甚至能更强烈感到这种微观视角本身无序混乱荒诞,一种个体化历史视角的不可能,前作所有缺点几乎都在新片上得以进一步放大,文本自身不稳定仿佛随时都能和电影中世界一起瓦解。

但又没有办法不为之震颤这种回到历史本身巨大冲击。

1913年布达佩斯,黄金时代最后一年,奥匈帝国末世当前。

不再是禁闭高压下的集中营,而是完全敞开的大街小巷、帽饰店等公众场所,导演试图用同样的摄影手法来制造沉浸感难免有炫技的嫌疑。

其次,剧中女主角一意孤行寻找亲生兄弟的设计也跟《索尔之子》里父亲一心想为儿子体面安葬如出一辙。

然而,在这个故事里,女主角的出发点是令人生疑的,由始至终都没有真正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依靠模棱两可的人物对白以及人物关系来推动情节及制造悬念,令观众逐渐坠入一场不知所终的猜谜游戏。

由此可见,导演一心想延续的独特美学风格,在这个叙事文本上是难以站得住脚的。

从深层隐喻来看,女主角好比是一种无孔不入的思想或执念,这种植根于昔日辉煌的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心态,在面临权力/荣耀日薄西山之时,难免会像女主角一样深陷焦虑,四处碰壁而无法找到出路方向。

影片高潮部分,女主角进入被侵占的珠宝店,却始终无法见到自己的兄弟,而当她靠近窗户俯视楼下群情汹涌的暴动民众,听到呼喊的不是别的,而是她的姓氏。

到了这一幕,导演似乎才向观众揭示这位神秘女主角的真正含义,她是一种抽空了现实意义的象征符号,连同最后一个镜头也再次明确了这种隐喻。

 6 ) 这是导演透过他所摸索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的结果

之前就有看过导演拉斯洛.奈迈什的《索尔之子》,再回望《日暮》,我们会发现电影中包含着挥之不去的、鲜明的历史意识和政治关系,就如同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贝拉.塔尔教会了我如何思考电影,但我必须找到自己的视角。

”可以说,《日暮》正是透过他所摸索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的结果。

《日暮》的背景设定在一战爆发之前,地点则选择了“真正的多瑙河明珠”布达佩斯。

然而颇有意味的是,影片在悬疑的设定上也恰到好处。

一个困惑于自己家族身世的女子,游荡在充满迷雾的20世纪初古老的布达佩斯城里努力寻找着真相。

为了这个真相,142分钟,我们就这样沉浸在其中。

与此同时,沉浸也成为了观影的一个重要关键词。

手持摄影、跟拍、浅焦镜头以及长镜头的使用,都为沉浸式观影带来了某种意义上的真实。

这种运镜风格的背后是拉斯洛贯彻一致的哲学理念。

这不尽然是一种全知的上帝视角,也称不上全然的主观视角,而是每一个局限视角下的个体,看待自己所处的世界和时代是如此的不完整的、受限的视角。

影片的结尾,战争的爆发,奥匈帝国的轰然倒塌,留给我们最大的疑问或许是,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在左右着、牵绊着一个强大帝国的毁灭,一种古老文明的消耗殆尽?

我想,导演想要探究的主题和意义正在于此,就像他采访时所言,“我想拍一部电影,关于一个年轻的女性,她的个人命运也在映射这个世纪的命运,个人故事和更大的历史相互辉映。

 7 ) 主题

就如主角爱丽丝在片中见证了许多关键事件的案发过程,但她却是个对任何事都感到一头雾水的局外人,《日暮》延续《索尔之子》微观且具压迫性的图像呈现手法,为的就是只让我们看见带有巨大信息量的故事之中一个小角落,而这都成功跳脱了先前许多历史类型电影会使观众以预先得知最终结果的上帝视角来看待整个剧情的叙事,让我们能真正融入片中角色与场景,真实体会当时战事正在酝酿,奥匈帝国仿佛随时都可能瓦解的不稳定时代氛围。

也正是如此,导演继《索尔之子》之后再次为观众打造沉浸式的感官体验,使《日暮》在整个故事充满许多疑问与未解之谜,进而指引观众透过跟以往不同的方式或角度来看待这部电影的情况下,我们不仿先抛下对于剧情进展的理解,把自己想象成跟爱丽丝一样,脑中没有后世历史学家对于一次世界大战前因后果的研究,思考一位1913年匈牙利的人民,身处于一个强大帝国逐渐陨落崩塌、走向"日暮"的时代背景之下,将会有怎样的想法与感触?

 8 ) 风景

也许《日暮》在哲思上并无可圈可点之处,黑格尔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中起飞来比喻哲学,而拉斯洛·奈迈施让我们体验到了猫头鹰的迷惘与无奈。

影片最后,任何主题的高度与思想内涵不再重要,观众的观感体验成为了先导,猫头鹰的飞翔赋予了影片真正的意义。

这不同于刺激感官的特效大片,而是用35毫米画幅的放大镜去引导你去用一种类似于现象学细腻又微观地方式去审视自己观影时候认知的过程,以优柔的拍子轻扣你的心灵。

导演不需要你去进入到女主的内心世界中去,你只需要跟着她在电影所映射的虚拟镜像中走一遭而已。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曾庆祝电影“使人(世界)成为可见的”,我想拉斯洛·奈迈施用电影让人们可以认知自己的认知,并使得认知的局限性被观众看到,这大概是导演对于当下电影主体干预现象阐释权的放弃,独辟蹊径地批判吧。

这既可以是历史不可全面追溯反思的局限性,也是在外部世界变幻背景下自我内省的局限性。

这是时间、空间、个体脑力、体力所造成的必然,道理我们都明白,只不过在“日暮之时”,我们才真真切切地因这种反省的局限而深感无力。

 9 ) 咫尺远近

面对大时代不断向前滚动的巨轮,小人物应该抱持着怎样的态度?

尽管跟快速变迁的大环境相比我们的存在是这么微不足道,就算费尽心力可能也无法对周遭情况造成任何影响或改变,但即便如此,深陷茫然与迷惘之中的我们是否还有办法朝着自己所希望达成的目标去尝试或努力?

电影《日暮》完美塑造出一个暴风雨前看似风平浪静,但远方躁动的乌云却早已不断逼近的氛围,华丽梦幻却也充满着罪恶与黑暗。

 10 ) 反省的局限性

我想任何看这部电影的人,都会拿它与《索尔之子》作比较,甚至可以说这种比较的心理在还没有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那么就先来说一下这两部影片。

在拍摄手法风格上一脉相承,却也有明显的差异与发展。

《日暮》的主角为女性,观众们跟着艾瑞兹·莱特的步伐,内敛又敏感地经历了整个电影时间。

集中营中的索尔因处境而自带弱者身份,而这部电影中的女性主角更是这样,人生地不熟的她要面对太多谜团,太多变化,太多陌生的人们,复杂的空间和扑朔迷离的过往加剧了她的无力,这一点很讨巧,因为观众们更容易也更愿意融入弱者的视角之中;她看似坚定又沉思的姿态并没有令人心安,因为大家都知道她无依无靠,有时候剧情转折太唐突,有时候其他角色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观众们也背负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去与她一起经历一切,这是导演独创的这种沉浸式微观叙事视角给我印象最深的。

但是,《日暮》并不想让观众去进入这个“弱者”的内心,甚至有意阻止观众去体会她的心路历程,《日暮》的创作目的偏偏不是给观众一剂宣泄情绪的泻药。

本片中对聚焦的主人翁的面部特写较《索尔之子》少了很多,这导致观众很难看到主人公在面对种种事件的神情变化,遂难以进入人物角色并与之共情,同时本片女主端庄的仪态与少言寡语也加剧了这种态势。

观众只能跟在女主角的背后,在模糊的焦点之外去观察这个电影空间。

这样来看,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导演拉斯洛·奈迈施电影语言从主观传达到客观传达的一次转移。

可以说,观众似乎被本片的镜头所排斥,这导致影片大部分时间观众都云里雾里,因为串起整部电影的不再是主人公连续的动机与情感体验,而是她所遭遇的一连串看似无序的,离奇的事件。

虽然摄像机的镜头牢牢地对准追踪女主角的后脖颈子,但是画面却失去了心理的投射对象,观众们与女主一起被安排在各种情景之中,要去主动、独立地去接受并且解码,这种叙事构思似乎也反映了导演从现代主义向碎片化的后现代的转变,虽然十分考验观众专注程度与洞察力,但确实也丰富了影片故事的维度。

这种叙事维度的膨胀虽然独到且有趣,但是在我看来,不知道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受制于客观因素,故事中留下了太多间隙与空白,令人费解且为任何主题上的深入探讨设置了障碍。

虽然我刚看完也是一头雾水,但后来仔细品味,我反而觉得,虽然《日暮》主题上的探究确实弱了,但是在审美和叙事手法的层面,都较《索尔之子》更加大胆前卫,值得一看。

电影片名为《Napszállta》(英文名译作Sunset;中文名译作日暮,在我看来都有不妥之处)。

这个词来源于古匈牙利语的nap-ză,意思是在夜晚来临之前,细品这其中的细微差别,我认为电影的重点不在于太阳的落下,不是对“日薄西山”的怀缅与惋惜,而在于即将到来的黑夜:影片设置在1910年代的奥匈帝国,正是该帝国步入战争并走向解体的那段时间,1913年,也可以说是萨拉热窝事件的前夜,而影片静谧含蓄的表达与惊恐悬疑的氛围,正营造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这是对历史的回顾,当然其中夹杂了导演的一些态度与价值趋向。

影片在人物设计上直指当时的皇室。

第一、奥匈帝国的解体也意味着哈布斯堡皇室统治的终结,该家族由攻占奥地利兴起、之后又借联姻称霸欧洲,达到统治的巅峰。

这与帽子工坊的“选秀”仪式如出一辙,而且通过帽店老板布里尔所说我们知道,这种以女子讨好权贵的手段从女主父母那一辈就已经存在了,俨然是家族传统。

第二,影片暗示烧死女主父母的纵火犯很有可能就是她的哥哥卡尔曼·莱特,而伯爵夫人一直身着黑色为卡尔曼默哀。

这让我想到《Sisi: Mythos und Wahrheit》中明确指出茜茜公主在鲁道夫皇太子死后,郁郁寡欢,偏爱黑色礼服,以悼亡子,这是不是影片隐喻的一个可能的方向?

我很难给出完美周到的证明,但我相信这种人物设计与历史的平行对应,再加上影片中提到了茜茜公主,完全有理由把哥哥卡尔曼·莱特与鲁道夫皇太子联系起来。

后者在历史上是皇族中的自由派、革新派,这导致了他与父亲的关系紧张,也一步步引他走向死亡。

如果这样看来,哥哥卡尔曼在片中要颠覆帽厂传统的激进行为有了原因,但这只是猜想,而这一个仅有的猜想还是太过狭隘,哥哥反对的究竟是什么?

他究竟是离经叛道,还是革命先驱?

我们都跟女主一样,犹豫不决,难以判断。

第三,影片中提到在帽厂的一间密室中,茜茜公主曾经遗失过一枚发卡。

要知道这枚发卡,在特定的场合有特定的作用:它别在头发上是用来固定帽子的。

那么就不得不提到影片中最重要的一个意相——帽子。

匈牙利语中的帽子是Kalap,源自古语的ḱa-lep,意思是“a cover for a pot (keeps something hidden)”。

同时,在匈牙利文化中,这个词也可以代指“某人的某种特质或者某人扮演的某种特定角色。

”贵族们要让选中的女帽工脱去象征自己根基的鞋子,带上隐藏身份的帽子。

帽子既是一种伪装,也是一种身份象征。

拉斯洛·奈迈施在专访中也明确回答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帽子,无论富穷。

这些非常个人化的私人物品有时候会传递出精细微妙的生活信息,包括它们主人的品味、地位、财富、文化等等。

这个由代码和符号组成的分层世界,非常有趣。

”那么作为皇室的茜茜公主丢了发卡,她的帽子就戴不稳,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可以深入解码了。

由此可见,从很大程度上,这部电影都在回顾20世纪初一战前奥匈帝国皇室与社会的风貌。

虽然大多数都不够深入,甚至可以算隔靴搔痒,但是却还原了一个历史回顾者的真实体验:当你反思历史,各种资料、各种角度、各种观点都向你涌来,它们都只是碎片、都只是符码、而你却没有能力把它们有机组合,你选择了一些就要丢掉另一些,你确凿了一种可能性就灭杀了其他所以可能性。

历史不似文学艺术,它经不得暧昧的逗留,却不得不反反复复给反思者以新的玩意,去窥探它的暧昧,《日暮》就带领观众体会了一个回顾历史的人的纠结与矛盾。

另一方面,影片对大动乱中的人的个体处境和个人精神进行了探索。

女主深陷大变局之漩涡之中,站在文明走向的十字路口,她的行动投入到真相的探究与价值的权衡之中,但是她的思想却如同无头苍蝇一样,四处游荡;对于个体来讲,原本清楚明了的外部世界慢慢融入晦暗,当一切不能一目了然的时候,每一个人在日暮之时都会踌躇,都会不知所措。

目之所及是如此的局限,以致于不能做出确定的判断,这是在历史洪流裹挟下人类个体的真正悲剧。

开场的第一句台词就奠定了影片的基调,让女主将面纱撩起。

女主是谁,她要去做什么。

这难道不是人生的终极思考吗?

然而这也成为了整部电影的悬疑所在。

一开始我们同店员一样以为她是顾客,结果不是,她原来是来应聘的,后来发现她原来是已故老店主失散多年的女儿,她回到帽店里有何企图?

影片继续,女主听说自己还有个哥哥,她转而去追溯家族历史,父母的死因是什么?

哥哥还活着吗?

现在哥哥在何处?

当她找到自己的哥哥,她又面临抉择,哥哥是好人吗?

哥哥所说的家族帽店的秘密是什么?

我们也跟女主一样,跟着悬疑一心去一探究竟,结果迎来的却是更多的疑云。

没有时间让人再去考证,事情就已经发生了,最后一切都坍塌了,终结了,你还没有搞懂上一个时代的种种,就已经置身于下一个时代的壕沟之中,你仍旧一脸狐疑,不止所错,小心翼翼不能给你任何帮助,而鲁莽行事却又让你步向悔恨的深渊。

人生似乎就是在这种举步维艰中度过,努力探索与深刻自省都是徒劳,你如女主一样,还来不及歇一口气,就被时代卷入新的时代。

也许《日暮》在哲思上并无可圈可点之处,黑格尔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中起飞来比喻哲学,而拉斯洛·奈迈施让我们体验到了猫头鹰的迷惘与无奈。

影片最后,任何主题的高度与思想内涵不再重要,观众的观感体验成为了先导,猫头鹰的飞翔赋予了影片真正的意义。

这不同于刺激感官的特效大片,而是用35毫米画幅的放大镜去引导你去用一种类似于现象学细腻又微观地方式去审视自己观影时候认知的过程,以优柔的拍子轻扣你的心灵。

导演不需要你去进入到女主的内心世界中去,你只需要跟着她在电影所映射的虚拟镜像中走一遭而已。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曾庆祝电影“使人(世界)成为可见的”,我想拉斯洛·奈迈施用电影让人们可以认知自己的认知,并使得认知的局限性被观众看到,这大概是导演对于当下电影主体干预现象阐释权的放弃,独辟蹊径地批判吧。

这既可以是历史不可全面追溯反思的局限性,也是在外部世界变幻背景下自我内省的局限性。

这是时间、空间、个体脑力、体力所造成的必然,道理我们都明白,只不过在“日暮之时”,我们才真真切切地因这种反省的局限而深感无力。

《日暮》短评

拯救地球,因是今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提名作品,整个故事节奏起伏属于荒诞戏谑的,音效配乐与电影都贴合的很棒,电影讽刺了人自私的内心与欲望,也嘲讽了了福布斯榜的知名人物,当然影片最大的亮点是石头姐奉献了全篇最为精彩的表演,上演了一场与两笨贼、两精神病患者的斡旋之下,展开了自我拯救式的智斗与谋略,令我称赞,但同时影片的节奏也是属于那种比较跳跃式的,这也是导演的风格特色所在,虽说叙事不太连贯,逻辑性不够强,但是串联起来和其导演前面的作品,在仔细鉴赏之后,总能让人回味很久,最后的镜头,当全地球人的集体死亡画面推出来,还有石头姐证实自己是外星人,这两人镜头感的鲜明对比,给我满满的窒息感与压迫感,不愧让我拍手较好,虽说还有点不足吧,但是还是挺不错的作为文艺片的角度来说,所以综上给7.5分

5分钟前
  • liulexuan123
  • 推荐

#Venezia82-主竞赛底层蠢,上层坏,相信这套的又蠢又坏。花点功夫都放在这些东西上了,最后再来个自以为戳同温层情绪的结局,无聊又算计,这倒是一如既往啊。

7分钟前
  • 栗子酱
  • 很差

兰斯莫斯为了结尾这碟醋包了整盆饺子。

11分钟前
  • 可乐
  • 推荐

还是很好奇为什么女主喜欢听Good Luck Babe难道她虽然失望透顶但也希望人类撑下去吗

16分钟前
  • Reson Rossi
  • 力荐

Lanthimos真的太聪明了 拍了一部左派和右派看了都拍手叫好 到最后都觉得自己赢了的片子 牛逼!

20分钟前
  • 一棵芹菜
  • 力荐

2025.11.02澳门银河

21分钟前
  • 张三聿
  • 力荐

套路的反套路

25分钟前
  • JD
  • 还行

这次是真喜欢。

29分钟前
  • 寂寞芳心老祖
  • 力荐

11.01.2025 尖沙咀iSQUARE 送的海报很好看 搞笑+悬疑+血腥+科幻+灾难

34分钟前
  • momo
  • 力荐

#BIFF2025 釜山最期待的一部,Cinematheque厅满人,我在二楼最后一排,声音效果不错,这是我的第一印象,Jerskin Fendrix配乐惊艳,几次起了鸡皮疙瘩,这是Yorgos Lanthimos和Emma Stone的又一次合作(第五次?),后者在片中剃光头出演,Lanthimos延续他的黑色幽默和古怪的表达,但对于熟悉的观众来说这次显得过于保守,结局轻易预测,可能很大原因是这部电影是改编剧本,Emma Stone在最后有一段类似Al Pacino在《魔鬼代言人》中的独白,应该是点睛之笔,却被表演地毫无能量,这俩人的组合是不是该歇逼了,另外由于没有英文字幕,只能靠听力,后面还有几分钟的外星语言内容我不得知,我的观后感并不是电影真实的水平,等发行后我会再看一遍

38分钟前
  • 血男孩
  • 较差

#悉尼SXSW2025

41分钟前
  • Ian-hky
  • 推荐

FEFFS 淡淡的幽默感,极其单薄的文本混着整体旋律像<1812 ouverture >的配乐,但最后也没有很惊喜

43分钟前
  • Un cinéphile
  • 还行

有点抽象…很邪典…

47分钟前
  • 云的耳朵
  • 还行

还可以

48分钟前
  • fedeligbad
  • 还行

看多了高概念感觉没什么惊喜了

53分钟前
  • AndyZhang
  • 还行

最后15分钟太妙了啊呀喜欢就是很好的戏弄观众的writing

54分钟前
  • tucuerpoes
  • 力荐

为啥翻译成拯救地球??虽然Bugonia也挺莫名其妙的……今年第二好看,第一是Weapons凶器。前面剧情紧凑悬疑,后面还是有点拖拉,结尾有点恶搞了。虽然是万圣节档期的,但是算不上恐怖片,惊悚片都算不上,悬疑有一点,主要还是荒诞幽默讽刺吧。

58分钟前
  • NicholasYoung
  • 力荐

音乐很好,结尾的奇观很精彩,中间真的够疯,以及拍的美国乡下太真实了吧!看得我太代入了!Plemons长得太像疯子了。emma感觉很享受在电影里被虐。感觉没事就需要一场这样的mindfuck

1小时前
  • 一只橘聚居
  • 还行

#2025HKAFF 兰斯莫斯看多几部有点审美疲劳,可能是我的问题没有太爱这种视觉强烈的怪诞主义风格,比较敏感情绪化的石头姐在他的电影里依旧释放得很肆意很自在,但下次是否可以换个导演换种方式演。

1小时前
  • 一刻一时
  • 还行

#lff25 如果说兰斯莫斯早年还算是在搞艺术 他现在只能说是在搞抽象搞地狱 一边迎合媚俗观众的刻奇品味名利双收 一边折磨演员折磨正常观众满足自己作为导演的权利欲 不是gala真的血亏 以后不会再给这个老登的电影花一分钱

1小时前
  • yuki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