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瓣评分作为小说《语文课》的补充,特意找来电影做对照。
比较关心的是人物、结构和画作的呈现,其中最直观的对比是画作。
小说重点写到的画作有5幅。
第一幅由于导演把“风磨”这个场景改成了“弃屋”,原著中画的“风磨”也就改成了海滩;另一幅画家被抓走时要藏起的画也被改成了画家妻子的肖像。
剩下三幅基本按小说来的,可以对照着原文一起赏析。
《红嘴鸥在执勤》(17’)
原文:“海鸥,我说,全是海鸥。
开始的时候,除了海鸥以外,我什么也没看见。
一只向下俯冲的,一只下蛋的,还有一只在飞行巡逻的海鸥。
不久我就发现,每一只海鸥都戴了一顶警察的帽子,帽檐上是一个鹰徽。
光这些还不算,所有的海鸥还都长得像我父亲,都长着鲁格布尔警察哨哨长的那张长长的、昏昏欲睡的脸,它们的三爪脚上都穿着一双象我父亲那样的一双小小的带绑腿套的皮靴。
”《突然在海滩》(又名《恐惧》)(57’)
原文:这里是一个穿着红大衣的男人,这里是克拉斯——或者说,是一个令人一下子就能联想起克拉斯的人,……。
他(画家)正把男人的那双从红大衣里伸出来的山怪似的脚改短,他正在加深蓝的底色,把大衣的红色衬托得柔和些。
这件大衣在冬天黑色的北海边荒凉的海滩上闪着光——闪着光并违反一切重力原理,因为尽管穿大衣的人用手支撑着走路,甚至在跳舞,但是,像钟形罩似的大衣下半截却并不倒挂下来。
大衣不倒挂下来,也没遮盖住那个男人苍老的面孔,即使他用手倒立着,那老谋深算的样子仍在他那张脸上表现出来。
他的手腕多细啊!
弯曲而保持平衡的身体多少柔软!
他显然在笑,痴痴地笑,并想用自己的笑声来感染克拉斯……他无意识地在我哥哥身上引起的恐惧,一种闪耀着绿白色光焰的恐惧,迫使克拉斯想转身走出这个场面。
克拉斯的手指张开着。
他的头往后仰。
张开着的嘴下的阴影使人感到他是欲叫不能。
很明显,电影把倒立的男人改掉了。
《波浪上的女舞蹈家》( 1:48、1:50)
原文:画的是希尔克,她在跳舞。
她在红色的天幕下,紧挨着海滩,在平滑而又翻滚着的波浪之间跳舞。
她的头发披散着,只穿一件带条纹的短裙。
她的乳房似乎妨碍了她的舞蹈动作,于是,她用一只手按在乳房上。
那张向后仰的脸上,显得厌烦和精疲力竭。
她和海浪一起跳舞,迎着海浪,舞蹈的节奏随着海浪的节奏。
看得出,翩翩的舞姿会使她离海滩越来越远,她将向着大海,一直跳到自己舞蹈终结的地方。
对于画家的评价另外,小说中借评论家之口对画家做了点评,也可以和画作进行比对。
原文:他开始叙说,论述,“从恐怖的自然力的体验者”谈到画家南森的“强有力的艺术表现激情”。
画家惊讶但却赞同地看着评论家,当他谈到关于画面组成的新概念和隐喻的表现方法时,他点点头,当谈到南森在人的身上寻找人的本来状态时,他也表示同意。
……他提到画家的具有同样意义的画的构成,如表面、色彩、光线和装饰,马克斯·路德维希·南森又点着头。
……他正谈到南森随时随地尝试着把色彩序列统一成一个所谓“整体共鸣”,一个转变与调整一切的色彩总紧张关系等等,对此,画家并不反对;当他谈到创造“整体共鸣”乃是他和伦勃朗的最大课题时,他也不持异议。
……许布舍尔最后说:被感受到的内容如何通过色彩的共鸣结构转变为绘画的,这里展出的作品便是明证。
画家人物原型小说中画家的原型据称是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埃米尔·诺尔德。
埃米尔·诺尔德(Emil Nolde,1867年8月7日-1956年4月13日)是德国著名的画家,擅长水彩,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他独特的用色方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名埃米尔·汉森(Emil Hansen),生于德国和丹麦边境的村庄诺尔德。
早年当过木匠。
1898年,他在被慕尼黑美术学院拒收之后,开始到各地游学,参加私人的绘画培训课程。
这时期他开始接触当时非常流行的表现主义。
1901年移居柏林。
1902年改名埃米尔·诺尔德。
1906-1907年短暂地参加了表现主义画家组织桥社(Die Brücke)。
1913年到1914年间他随同帝国殖民局的考察团到访了南太平洋、莫斯科、西伯利亚、朝鲜、日本和中国等地。
这次旅行对其今后的创作影响很大。
20世纪20年代他倾向支持纳粹党,但仍没得到支持。
战后诺尔德被聘为教授,他在许多展览上展示他的作品并多次获奖。
他的作品色彩绚丽强烈,在德国前卫艺术中受到很高评价。
找了几幅埃米尔·诺尔德的代表作,可以和电影中的画作进行参照。
△ Large Poppies,1942
△ Mocking of Christ,1909
△ Autumn Sea VII
△ Flower Garden,1908
△ Crucifixion
△Forest Path,1909以上。
白色囚服黑色斗篷,海上燃烧的画帆,陈屋动物腐尸,生日颂唱葬礼空枪,落日余晖的颜色是雨水冲刷的血迹,被惩戒的右手咬了艺术家;尽职是寄生的蛭在滩涂之地上吸食信任,食腐海鸥无处不盘旋等待啄食。
一部被画出来的电影,穿越滩涂的男孩,另一种意义上的「无主之作」。
印象深的有那一场舞者画作被发现后希尔克对母亲说“你的痛苦与我无关”,继而四人爆发的肢体冲突,像是某种畸形转变和命运的预兆。
边境感在滩涂得以展现,而恶也就更显其可怖。
西格弗里德·伦茨的经典小说《德语课》,继1971年Peter beauvais导演的版本之后,在2019年又被搬上大荧幕。
导演克里斯蒂安·施沃霍夫曾和本·卡隆一起执导大热的高分剧作《王冠》,执导的《坏账银行》剧集口碑也相当不错,此次电影中他的画面把控、氛围把控、故事推进也都可圈可点,但似乎少了几许更厚重的“经典”色彩。
电影改编自画家埃米尔·汉森的真实故事,保留了压抑又叫人细思极恐的主线,但相比于载誉颇多的经典小说版本,呈现似乎有些不尽人意。
豆瓣评分7.3且一降再降,影片毫无疑问完成了内核的构建,但提炼密度的手法似乎略有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之嫌。
一,剥离人性的工具化。
《德语课》是战后创伤反思的里程碑之作:是什么把人变成刽子手变成恶魔。
电影中,小男孩西吉的父亲是一名警察,不打折扣执行着纳粹的“禁画令”。
丝毫不分对错、不问善恶、执行纳粹指令的基层刽子手,与其说是人、不如说是人形工具。
画家是他发小、曾经救过他性命,但在他眼中禁画令面前一切私人情感都不值一提。
昔日好友可以恩断义绝,就连亲生儿子都可以置若罔闻。
军队中的大儿子朝自己胳膊上开了一枪、用尽最后一口气逃回了家,却只敢藏在屋子外、不敢进门。
滂沱大雨中的一步之遥,父子家国对错是非叫人唏嘘。
电影中父亲用装物品的小推车推着重伤的儿子之时,那张凶狠阴鸷的脸庞上终于写满了对命运的无奈和恐惧,终于能让人察觉到他不是机械的指令机器、而是一个具体的有情感有伤口的人。
然而,最终他依旧将儿子交了出去。
无尽的冰冷与怨恨,在那辆简陋的所谓医疗车车门关上的瞬间倾泻而出。
儿子、女儿、妻子对他的态度都疏离甚至怨恨,村子里所有人的画风都和他有次元壁,但他依旧坚决且凶悍地执行着所谓“职责”。
不加思考完成指令,不留余地去破坏,不问是非地信任,从执行指令的层面来说他是一个完美的按钮,但从理性反思角度来说,这不正是一个将人异化为工具的可怕过程吗?
电影中没有详细分说他为何如此。
很难说清那是愚蠢而导致的愚忠,还是恶毒催化出的作威作福,抑或两者皆有之,自始至终他作为一个刽子手工具、没有展露出对自己毁灭行经一丝一毫的悔意。
这一家人狭小、阴郁、黑暗的住处和画家宅子明亮、通透、舒展的模样,形成鲜明的对比,郁郁不得志的寒酸或许是诱因、茫然无所适从的自我价值或许是导火索。
他近乎以人形鬼怪的面貌出现,毒打妻儿,背叛亲朋,割舍幼子,只为“尽职”。
把温暖的血肉变成空洞锋利的刀,这很可怕。
二,父权阴影后遗症。
因为父亲有冷血甚至是残暴之嫌,幼小的孩童逐渐对这位血缘上的父亲产生抵触之情,而和画家越走越近。
前者是生物意义上的父权,后者是社会意义上的长辈。
一个延续着绝对控制的阴鸷,另一个执行着复杂但大体温暖的教化。
在因为禁画令不能画画的日子里,画家带西吉去一所废弃的大宅子外、偷偷教他画画。
那所人去楼空的宅子主人遭遇了什么样的变故电影没拍,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的唏嘘故事大多有着同样的悲剧内核。
这所空宅,后来成了西吉的秘密花园、精神堡垒。
哥哥重伤归来无处可去,被他带来此处。
荒废的楼阁里,破碎的玻璃前,一地野兽骨头飞禽尸体,荒凉腐败之气和少年的不幸童年的无助之感,共同构成了一副叫人毛骨悚然的画面。
从画家处“偷”来的画,也被他藏在此处。
孤独成长的岁月里,不能倾诉不能沟通不能释怀的心结,都深深埋藏在荒凉的角落里。
与其说这处荒宅仅仅是物理存在,不如说这也是西吉心灵世界疮痍满目的具象呈现。
在残暴父亲冷血权威之下长大的孩子,外表一切正常、内心始终流离失所。
比暴行本身更可怕的,是漫长的创伤后遗症。
电影开局处,西吉父亲要拿走画家的画,西吉帮他隐藏。
电影结局处,禁画令已经被废除,画家已经回到了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煊赫画展之上,可是那少年依旧不可抑制地想偷走他的画。
就像他父亲依旧带着惯性焚烧画一样,这对父子都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病态后遗症。
数年之后,少年时代的西吉和归来的父亲之间,关系变得更加微妙。
年幼之时他对父亲心怀恐惧但无力反抗,少年之际他选择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毁灭亲密关系里的纠葛。
两场戏里的生疏质感,都很微妙。
一次是老父亲让西吉帮忙搓背,他表现如同陌生人般疏离、甚至带着恐惧。
一次是他终于表露温情、为父亲披上衣服,口中话语却是你那一套已经过时了不灵了。
这位父亲也曾对孩子有远大前程的期望,但一个被剥离人性的“工具人”,如何能维持正常的家庭亲密关系?
比悲剧更可怕的,是悲剧复刻悲剧的自我繁衍能力。
三,单线条的摘录式呈现。
小说以一个少年的口吻来行文,电影保留了男主在少管所中回忆往事写作文的叙事线索,但没有完全展现诸多第一人称的所见所思所想。
四百多页的长篇小说,改编成两个小时的电影,内容体量的取舍很困难。
从某种程度上说,原小说越饱满,内容密度越高、改编就越困难,因为没有闲笔可以随意舍弃。
电影呈现了小说中的核心矛盾和故事主脉络,也如出一辙拍出了压抑甚至是死寂的氛围,叩问了叫人细思极恐的“尽职的乐趣”这一主题。
海滩之上画作熊熊燃烧的画面,冬日孤存里压抑、死气沉沉的氛围,都让人印象深刻。
但相比之下观感有些单薄、跳跃,诸多转场都毫无关联、生硬切换。
以重要结点替代小说绵密叙述面相的拍法,有些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突兀。
每个人物每条角色关系线都很复杂,很难用简单粗暴的定性来概括,而他们在电影中能分到的体量可能只有寥寥数个镜头。
画面构图非常惊艳,但某些镜头里叙述手法的成熟程度,似乎也都未必达到预期。
西吉的姐姐为画家做裸替模特,画作登报以后父亲母亲都勃然大怒,女儿摸着母亲的下巴说“别把你的不幸推给我”,母亲掐着女儿的脖子撕扯。
这不像是母亲教育女儿的方式,反而更像是情感争执纠葛,缺乏前情铺垫和后续余味,显得有些怪异。
无论如何,虽然未必完美呈现了原著,但电影版依旧拍出了压抑可怕的反思:人沦落为工具的可悲一生。
舒心结语电影中小男孩的父亲,毫无疑问是恶势力的爪牙、帮凶、鹰犬。
盲目尽职,细思极恐。
更为可怕的其实是:成为一个罪恶鹰犬、人形工具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体验?
在窒息的父权之下长大又是什么体验?
海滩上烈火燃烧,被焚烧的画作没有答案;荒宅里动物尸体堆积,重伤逃亡的哥哥不敢说答案;少管所牢房里不见天日、臭气熏人,终于开始讲自己故事的少年,戳中了最痛的良心。
小说里那孩子写:“大海对什么都守口如瓶,大海很快抹去了炸弹的痕迹”。
那看不见的疮痍,就真的不存在了吗?
开场是男主成年以后在监狱中上语文课,然后通过男主写在本子上的一句话~尽职的快乐(主题:为了尽职泯灭亲情、友情,泯灭人性)。
【故事闪回到男主少年时期政府下达禁令禁止画画,而身为命令执行者的警察父亲要监视和自己一起长大的画家马克思(也是少年西吉的教父)。
最后教父被父亲告发,画作全部被没收。
(40:53秒32%)】~时间再度闪回到监狱中的现在时,写出命题作文的西吉被认定何以出去了,但是西吉坚持要写完尽职的快乐。
~【时间再度闪回到从前。
新人物克拉斯出场,他是自己的哥哥也是逃回家的逃兵。
最后四处躲藏的哥哥受伤被父亲亲手送给宪兵。
没收马克思的全部画作。
搅乱马克思妻子的丧礼现场。
自己被英国士兵带走。
看到马克思在小屋里画姐姐的脱衣舞写生被姐姐发现。
(1:36:25)】~再度闪回到现在时,监狱里的过成年生日的西吉,收到姐姐的来信后警察劝说西吉只要交出作文就能被释放,西吉依旧不愿出去。
(1:38:20)~【时间闪回到少年时期。
已经长大的西吉和即将出门的姐姐遇到了被释放回家的父亲。
回家的父亲依旧病态的执行着已经被取消的禁画令,甚至这次不是没收而是直接烧毁。
最后连自己以前藏画的废弃房屋也被父亲尾随发现并烧毁。
过了一夜,马克思画的姐姐的裸体画像被报纸登了出来,父亲和母亲大怒,双方打了起来,姐姐因此再次离家,临走前问弟弟要不要一同离开,弟弟没同意。
弟弟偷了马克思的那副姐姐的画像,被马克思报警调查,无果。
在马克思的画展上,西吉想要偷窃雕像,离开的瞬间看到马克思画的自己,忍俊不禁的拿起了那副画,被设伏在一旁的警察抓捕。
跑了一路警察没有抓到,在晚上埋雕塑的时候被赶来的父亲和马克思抓获,并在第二天被警察带走。
在送往警察局的一路上,尽是战争结束后回家的伤残士兵(1:58:25)】~时空闪回到现在,即将被释放的西吉带着一大厚摞自己写的命题作文离开了监狱。
(1:59:35){导演景别节奏:先近景、特写、镜头深入人物内心情绪,然后再对切,结束后跳全景交待人物所处空间环境,然后再切中景。
}父亲尽责贯彻上司的命令,即使泯灭友情、亲情、人情。
西吉从旁观者一步步演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父亲,尽责的要保护这些画,直至到偷盗被抓的地步。
大魔王的两个孩子都不是省油的灯,其中的这个男主角喜欢偷画。
大魔王的爱好则是烧画,这就让大魔王和男主角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这也就为以后父子间的激烈冲突埋下了祸根。
在大魔王烧掉男主角画的时候,男主角表达了抗议。
结果他被大魔王一拳KO。
过了几天女主角那衣衫不整的艺术照登报了,这让大魔王觉得是奇耻大辱。
可是女主角作为女儿却毫不在乎父母的感受,于是大魔王的老婆被激怒了给了女主角一耳光。
大魔王也被激怒了想要过来夫妻混合双打。
男主角想到上次被大魔王揍的一拳,猛的冲上来把大魔王推倒接着男主角狠狠的修理了大魔王。
这个家是没法再呆下去了,男主角想找到一个包吃包住的地方可真不容易。
男主角把画家的一副画偷出来埋在地下。
第二天画家就发现画丢了。
画家找来了侦探,面对侦探的盘问男主角装疯卖傻打死也不承认。
侦探只好暂时把男主角放了,但警告男主角不要高兴的太早,迟早会将他公事公办绳之以法的。
男主角也的确太嚣张了。
就在画家办画展的时候,他竟然又在众目睽睽之下偷东西。
但这一次即使是两个侦探依然没能追上男主角。
因为他跳河里甩掉了追兵。
男主角想将偷到的艺术品和上次那副画埋在一起,就在挖土的时候画家突然出现。
男主角被捕了,从此过上了包吃包住的生活。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明白偷东西是一种习惯。
不见得家里就一定是穷的揭不开锅。
当他偷习惯了之后,就很难改掉这个恶习了。
今天跟后浪观影团又看了一场云上放映,好想整个投影仪,浪费了我这堵大白墙。
终于染指上了后浪的电影活动,和现在电影app合作放映,映后嘉宾是看电影的阿郎老师,关注他很久了,终于见到活的了,虽然也是隔着屏幕,但是能感受他对于电影的研究,对于文学的热爱德国电影,好像是第一次看,以前都是听德语音乐剧,尤其德扎!
太爱了!
现实主义➕严谨➕压抑这部片子也是,有些浓浓的欧洲电影风格,写实,严谨,压抑,沉重,但精致,美丽,艺术,深度Deutschstunde德语课读法:diu te si dangde以前只会Ich liebe dich和Ich liebe dich auch、nien…… 现在又学了个长单词。
真心觉得德语很好听,以前没学后悔了都说下电影,很平静,很让人喜欢枯藤老树昏鸦,二战德村烧画一部非常适合秋天看的电影,昏黄的色调,阴暗的光线,枯萎的植物和沉重的战争侧面表现,所有元素综合而成的压抑之感尤为浓郁 但是大场景、空镜、海边、天空这些画面又如油画般唯美,让人心情开阔,极为舒适。
每一帧都不舍得删除,都能当朋友圈背景图。
“这画是病态的”烧画,成了德镇版的焚书坑儒,它是对艺术的抵抗,也是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压制与否定 在这其中,画出优秀画作的画家,男主1号马科斯,就成了牺牲品,他的画每一幅都很好看,却都离不开被销毁,被处理,被撕碎,被燃烧🔥的结局 烧画这一段,不禁让人想起了燃烧女子的现象那段,都充满着浓浓的衰败感。
开头那段“尽职的快乐”还没get到是意思……原著里的梗吗?
开头的倒叙,再到中间插叙,然后回归现实,节奏很慢,平平静静地讲述一个“画作检查制度”的人性过程……镜头太美了,想再看一遍
故事里头基本没出现战争的场面,但战争的气氛一直阴森恐怖。
这头怪兽一直隐蔽在墙角窥视,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出来肆虐一番。
当年的德国,全民皆兵。
要保证上下一心,还是用了很多的手段。
禁画,大概只是其中一种。
一幅画,有这么大的威力吗,就能动摇整个统治基础?
或者只是害怕吧,一切有可能动摇权力的,都应该扼杀在摇篮中。
因为这一纸文件,两位好朋友从此分道扬镳。
一个是制度的捍卫者,一个是自由的捍卫者,矛盾不可调和。
但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到底谁有理,有时候得看“拳头”。
你认为有理的,哪怕是真有理,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只能给我憋屈着。
不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位画家也不是省油的灯,为了报复朋友,画家倒也是做了些不那么光彩的事儿。
这也导致了和小男孩的决裂。
故事中的“画”,基本是无处不在。
这或许就代表着来自底层无言而苍白的抗争。
故事中的老爸,是个不折不扣的“制度执行者”,哪怕是自己的儿子“冒犯”了制度,那也得铁面无私。
这“可贵”的精神难道一点也不香吗?
至少当权者很喜欢这样的。
人类学会思考,上帝都要哭泣。
人民学会思考,上帝不知道应不应该哭泣。
这位父亲,并没有那种明知不对但无法反抗的纠结。
是个彻头彻尾的“走狗”,哪怕“禁画”已经废止,他还在愚昧的坚守。
满清遗老,德国也曾有过。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可怕。
可是,洗脑这回事儿,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权者倒台了,另一个又上台了。
思想统治这回事儿还得继续。
故事里头的男孩,在接受再教育的同时,还得写一篇作文。
《尽职的快乐》,你写了没?
没写?
那赶紧啊,专家组在等着呢。
没有看其他的影评,不想破坏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这种反思类型的电影,毫无疑问是压抑的,这部电影每次触动我的情感爆发点,关系都很戏剧。
马克思夫妇的爱情,在生命的紧要关头他们不约而同的对西吉说要好好陪另一个人。
西吉从小到大所有的柔情与善意都来自马克思夫妇,所有的悲伤都来自自己的家人。
电影是围绕着病态的画来的,可真正病态的是那个社会,极权笼罩,衍生出病态的家庭关系,病态的人际关系。
什么是尽职?
电影由这开始由这结束。
西吉父亲为着所谓的尽职,不顾友情,亲情,爱情,在那个时代好像是理所当然。
可电影却真实的告诉我们无视感情的尽职,才是真正的悲剧。
他什么也没有获得。
西吉也一直在寻找尽职,可他也想他父亲一样,也迷失了,从帮助藏画到偷画。
但没有办法责怪西吉,错的是那个社会,小孩不知道该怎么办。
电影的结尾,西吉从监狱里出来,也许他完成了那片文章,但希望他可以真正明白所谓的尽职。
在这部电影里导演经常使用大远景,表现出人物在那个时代的艰难与孤独,谁也不敢帮谁。
还经常使用极俯镜头,视觉效更强,把我们置身事外,观看这部悲剧。
还有很多隐喻,西吉的父亲代表极权社会,海鸥代表西吉的父亲,电影刚开始西吉拿着死去的海鸥尸体,代表极权社会一定会死亡。
大概我的想法就是这些,这种电影不能只看一遍,但谁又有勇气再看一遍?
纳粹对人性的蔑视,霸凌带来的扭曲,在这对父子的身上全部显现出来,绝对的集权统治下不假思索的恪尽职守和公民义务,已然和正义毫无关联。
少年西吉欣赏崇敬画家和他的画作,不满父亲对画家的迫害,对父亲的抵抗无形中和灰凉麻木的社会成为了敌人,这份天真和悲伤将影响和伴随他的整个人生。
战争结束后,纳粹父亲依然无法停止“尽职”延续纳粹主义残留的荒唐精神,少年西吉更是在感化院里写下“尽职的快乐”,父子俩无一逃脱成为恐怖力量的受害者。
狂热份子也许是少数,也许大多数人也不会双手沾满鲜血,但宗教式的宣传和绝对的集权统治麻木了整个民族,也许战争会结束,黑色的时代也终将会结束,但回忆和反思依然会继续描绘过往,于是,少年不会改变,会依然在灰冷阴霾里艰难度日。
原著作者伦茨也一样,战争和暴力政权都曾在他的作品中盘桓不去,也许这就是一个时代的创伤,无人幸免。
在一座叫做格吕泽鲁普的海边小镇,住着警察局局长延斯一家:爸爸延斯,妈妈,西吉,西吉的姐姐。
西吉的姐姐经常不在家住。
延斯是警察局唯一的职员,他负责镇上的安全事务,并执行来自首都的指令。
那会儿还是纳粹当权的时候。
镇上有个画家,叫麦克斯,他和延斯是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
纳粹头子不喜欢别人画画,他就下了禁令不让人画画。
延斯严格执行他的任务,严密监控麦克斯的日常活动,不许他画画,还没收了很多麦克斯的作品。
这样一对曾经要好朋友,彼此之间的关系陷入了很尴尬的境地。
西吉喜欢麦克斯的画,麦克斯也教西吉画画。
西吉不喜欢父亲,因为每次违反父亲的意愿,西吉都会遭到毒打,这让西吉很惧怕父亲。
而父亲总是说,我在帮助你让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西吉还有个哥哥克拉斯,为了逃避战争从部队逃出。
西吉一开始把哥哥藏在到附近的空房子里,可空房子里动物的尸体让克拉斯感到害怕,他待不下去。
西吉只好把克拉斯弄到麦克斯家里。
延斯发现了些端倪,他横冲直撞的在麦克斯家里搜寻,最后在地下室发现一个地铺。
警察之前已经来询问过了,延斯知道自己的儿子当了逃兵。
在那张地铺前,他哭了。
后来英国人反攻德国,飞机低空扫射,把克拉斯打成重伤,西吉跑去告诉父亲,父亲把克拉斯用小推车拉回家,然后报告军队,军队的人把克拉斯带走。
日子就在这种尴尬和紧张的氛围中过着。
西吉在麦克斯指导下画了一幅画,后来被延斯发现,麦克斯被抓走,很多画作被没收。
后来麦克斯被放回来了,因为他说出了那幅画的来历,这让延斯非常没有面子,延斯觉得他被全镇的人嘲笑。
他自己一直在严查画画这件事情,而自己的儿子却画了一幅画,他又错怪了麦克斯。
恼羞成怒的父亲把西吉的右手压在火炉上。
西吉也为麦克斯告发而愤怒,见到麦克斯的时候咬了麦克斯的手。
他俩扯平了。
西吉慢慢长大,纳粹失败,父亲被抓走,画家又可以开始画画了。
父亲回到家乡,纳粹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他却认为清算的时候到了。
他烧了挂在沙发上面的那幅画。
西吉提醒父亲时代不同了,却被父亲打了一拳。
卧室里的那幅画,被西吉藏在了老房子里,被父亲尾随发现,父亲把那栋房子整个烧了。
西吉崩溃。
画家发现少了十几幅作品,向警察报案。
这次作为权力机关的警察又来到延斯的家,因为西吉有盗窃嫌疑。
父亲又一次到了尽职的时候,他积极配合警察调查案件。
在一次画家举办的会展上,西吉试图拿走画家的作品,被现场的警察发现,所幸西吉逃脱了抓捕。
他把从画展拿来的雕塑埋在自己藏画的地方,父亲和麦克斯出现在了他面前。
父亲通知了警察,西吉进了感化院。
前面的故事都是从感化院的德语课开始的。
影片一条主线是西吉父亲的顽固,他作为警察局长,脱离人性般的忠于自己的职业操守,放弃了多年的友谊,放弃了自己的大儿子。
另外一条主线就是主人公西吉,在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他的内心没有得到正常的成长。
最后表现在完成《尽职的快乐》命题作文的时候要完完全全的把自己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事情全部写出来才肯罢休。
在影片最后,西吉拎着打成捆的作文本离开禁闭室。
本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部分镜头都很美,每一个镜头就是一幅画。
随便在哪个时间点按下暂停键,展现在你面前的都是一幅带着古典气质的油画。
好美丽的滩涂
6/10
男主角也的确太嚣张了。
沉郁昏黄幽冥的油画色调,少年插叙的方式讲述了那篇命题作文《尽职的快乐》所串联起的回忆,海边滩涂上两户人家,警察和画家,在帝国荼毒艺术扭曲人性的阴霾下遭遇的分裂和创伤,是尽职的快乐还是权力带来的快感?从画面上看这一部也可以称作“被涂污的鸟”,故事上和《残影余像》《无主之作》相呼应,但意涵比二者单薄些,后半段父子ptsd后劲儿表现稍显刻意。
片名《德语课》不够有概括性,反而是德语课的作文题~尽职的快乐更能概括影片内容。影片讨论了二战纳粹德国文化高压下的一个小乡村的故事,为了尽职男主的爸爸(警察)不分是非对错,不讲亲情友情,残忍对待自己的朋友、孩子。很久后上级的画画禁令停止后,他还继续执勤,继续仇视画家,烧画,而男主也继续偷画藏画。父子俩都犯了后遗症。每个工作都有职责,但是一些特殊时期,我们能否分清是非对错,尽职就永远是对的吗?影片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灰色的的画面,有些压抑但又不至于喘不过气,故事也不血腥,值得一看。是二战反思题材的重要作品。
原来童年也未必是最快乐的时光。
三个被战争所束缚的男人啊,传统的德国对战争反思,片中几乎看不到什么二战或纳粹的痕迹,但又处处刻画了他对人们的影响。画面是老传统的风格,配这部电影在合适不过了。
比较闷,看不进去。
没看过小说原著,电影只能给三星半。对类似“职责”“自由”之类母题的处理,好过《气球》,弱于《无主之作》。探讨“尽职的快乐”想要更深刻,重点应该在后俩字才对。
在最黑暗的时刻,没有人可以帮你,所有人都站在你的对立面,希望我可以成为你的一滴眼泪。
画面很美,画家家里也很温暖,姐姐的裸体太美了;父亲回家,没有拥抱没有叫爸爸,一家人都不希望他回来的父亲真是太可悲了!
作为二战剧情片很一般。没有突出的角色,剧情和意义。情感也缺失,看了几乎都忘记了。
故事有些虐心,拍得有点沉闷,画面比较美,情节与德语课关系不多,更多的是与父亲、画家之间的故事。不知为什么,看到后面有些拖拉,只好草草看过。
低饱和度外景太美了,时至今日将反动思想归罪于艺术仍然是不可取的。
很難有同理心 只是覺得他爸很像台灣早期的老芋頭
人类是脆弱的,战争能让人类透过这脆弱看见恐惧
最近反战片多了
怎么看都有一股很假、很做作的感觉。画面一级棒!这样一对德国精神病父子的特例是很难有代表性的,德国的专制理念来自于愚昧而非精神病。
非常有力道的一个故事,特别高级,但是片子最后半小时的节奏在改编上显得略仓促,男孩长大后的心理变化有点跳,但这正是这个故事的厉害之处所在,如此处理就显得不够细腻,让主题的冲击力变弱,可能是原著小说改编难度太大吧。男孩游走在父亲和画家时间,在两个男人的对抗中,画家也没有比父亲这种人善良多少,甚至更糟糕。
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