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仁妮和多丹对于爱情这道菜应该怎么煮,有不同的看法。
1:35:40“您知道我是怎么度过夜晚的,因为这些夜晚有您陪伴。
但其他的那些夜晚,您想知道它们是什么样的吗?
”,“有很多夜晚,我的大门都为您而开,也有很多夜晚,我给门上了锁。
还有很多个夜晚,我躺在床上,想象着您,从您的房间走到我的房间,却一声不响。
非同寻常的事发生过两次,我想象您一声不响地走出房间,走上那段楼梯,右转来到走廊的尽头,接着再爬上后面的楼梯,再走几步来到楼上,才能来到我的房间,最后,你把手放在门把手上,只有两次,当我想象着您打开我的门的那一刻,门真的开了”这段话是观众能看到的欧仁妮对多丹讲的最后一段话,她也唯一一次在电影中露出了悲伤的神色,似乎表白或者告别,第二天清晨她就猝然离开了。
这段对话所在的位置如此重要但第一次看的时候让我觉得困惑。
在一部精心讲述身体性、物质形态的转换(烹饪)、四季轮回、人的本能快乐与渴望的电影中,这段明显带有隐喻的文字是什么意思?
电影详细地用影像交待了多次,“现实”中多丹是如何一次次从房间走到欧仁妮的卧室,而最后一次,则是欧仁妮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在她的想象中,一切显得更加漫长,更加惊心动魄。
观众只能看到烛光中比诺什动人的表情,带着残存的影像记忆,共同期待着那个“非凡”的时刻。
我认为两个由自己控制着是否敞开的卧室,是两个独立个体的隐喻;而连通它们的曲折的走廊和楼梯则是心灵上连通的实体化。
欧仁妮留了门,但多丹没来,或者相反,都代表两人在这一刻没有默契。
那她留了门他也来了就是最完美的境界吗?
在欧仁妮看来,显然还缺少一些最重要的东西,最后的“酱汁”——延绵的渴望和其与现实偶然的重叠,也就是在她想着门把手转动的时候门真的开了,这个瞬间就是“极致”的。
她渴望这种完美的状态,一种介乎于两个人和一个人的状态。
1:26:11 “您说人生有如四季,而我们已经入秋,只是在说您自己吧,我觉得我正当盛夏,等到与世长辞之时,那也仍是夏天,我喜欢夏天”,“四季都是我所爱,第一滴雨水,第一片雪花,壁炉里的第一捧火,树梢上的第一株嫩芽,这些年年复始的新气象,都让我欣喜不已” 订婚后两人林间漫步的对话,能窥见男女主人公对于“美”的理解是不同的,多丹认为每个时节各具美态,重要的是去充分体验;而欧仁妮则对“极致”情有独钟,她最喜欢夏天,因为她需要这种燃烧般的温度。
这么看来,她是比多丹稍高一筹的厨师和享乐者。
所以在影片中,多丹总是在问别人欧仁妮在哪,总是在寻找欧仁妮,他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最终也趋同于欧仁妮。
关于爱情这道食谱,她认为一切的基础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并非二人融为一体。
而发生在两者之间延绵不断的想象和渴望,是真正成就这道佳肴的秘密酱汁。
所以她在多丹求婚时纠正了他对“妻子”这个词的用法,还有在影片最后想郑重其事地确认多丹内心是否还充斥着男性的占有欲,她无法接受成为附属品,甚至只是二人永远融为一体的状态。
2:10:06如果说圣奥古斯丁认为“幸福就是始终渴望本就拥有的”,欧仁妮和多丹最后的共识则是“幸福就是始终渴望似乎拥有的”。
爱情中,两人有百分百默契的瞬间只出现过两次,但是在一起烹饪的过程中,在影片的头三十九分钟,他们似乎无时无刻不在这样的状态里,或许是导演提供的另一个角度吧:对于欧仁妮和多丹来说,一起烹饪和享受美食比爱情更接近爱情。
看了一个片子《法式火锅》,法语是La Passion de Dodin Bouffant,直译过来是“Dodin Bouffant的热爱”。
Dodin Bouffant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有想象力的美食家,也很擅长烹饪,有一个和他一样热爱厨艺且极其有天分的主厨。
在影片开始的半个多小时,都是他俩带着两个小学徒不慌不忙的做菜过程。
场景是19世纪末一个城堡里的厨房,宽敞明亮,处处鲜花(喜欢花的真该好好留意那些插花,有种毫不费力的自然和美),炉火温暖,巨大的灶台和料理台,足够好几个人从容地操作。
所有人的动作都精确、优雅、一丝不苟。
每一道菜都十分复杂,运用的食材众多,需要好几道程序。
虽然做菜过程很长,但实在是赏心悦目。
看完了有点迷惑这个Dodin Bouffant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似乎没有餐厅,也不对外营业,只是身边有一群食不厌精的好友,他也乐于做饭给他们吃。
真有其人吗?
查了一下,原来这个电影是根据一部法国小说改编的,作者是Marcel Rouff,小说原名叫La Vie et la Passion de Dodin-Bouffant, gourmet(美食家Dodin Bouffant的生活与热爱),出版于1924年。
小说里Bouffant是个很富有的美食家,生活几乎完全围绕着寻找、准备和享受美食展开——这样的人设,又住在风景优美的法国乡下,去天堂也不换吧。
小说里Bouffant原来的主厨去世了,他花了很长时间寻找下一个主厨,因为他的标准奇高无比,几乎没有人能达到他的要求,直到他遇到Eugénie。
在影片开场,Eugénie就已经和他相伴二十多年,是他的主厨、知己和情人。
Eugénie和Dodin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在二十多年共同度过的日子里,他们早就成为世界上联系最紧密的伴侣。
白天,通过一起研究食谱和烹饪,他们心意相通。
夜晚,有时他会去敲她的门,她也总是欢喜地迎接他的到来。
但是她不愿意接受他的求婚,希望保持自己的独立,保持关着门的权利。
从这一点来说,这个女主人公有着相当现代的灵魂。
在影片末尾,镜头绕着厨房摇动一圈,最后停在他们身上,黄昏美妙的金黄的光线笼罩着他们,她问他:我是你的厨师还是你的妻子?
他回答:我的厨师——这是对她作为独立个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
两个人,通过共同热爱的事(不论这是什么),在庸常生活里保持对彼此的激情和爱意,真是非常动人。
主演Juliette Bioche和Benoît Magimel也曾是恋人,在分手二十多年之后合作,那种幽微的默契还在。
这个电影对法国传统美食有地道而正宗的体现,等我看完发现导演是陈英雄,真是很惊讶。
我以为这一定出自法国导演之手呢。
不过查了一下他12岁就去法国了,也算是个法国导演啦。
陈英雄的片子我以前一部都没看过......这次被他影片细腻优雅的美感打动了。
看来得把他别的片子也看起来。
影片可以说是为传统法式的美食而生,又十分唯美和纯粹。
我读过《纽约客》作者Bill Buford的书Dirt,他在里昂的星级餐厅的后厨实习过,揭示的是更为真实的美食背后的世界:忙碌混乱紧张劳累,等级森严且歧视女性。
而在这个影片里,Eugénie算幸运吧,她只需要对一个认可、欣赏和尊重她的男人负责,做饭时候一滴汗没有。
电影自然也不会呈现乱糟糟的备菜过程和装满用脏的厨具餐具的水槽......所以,观众享受场景和氛围的美就好啦,难怪得了戛纳的最佳mise en scène奖。
片中美食如果深究起来可以写个几万字。
有个特别有趣的片段是几个老饕围在一起吃小鸟,吃的时候把餐巾罩在头上:
我查了一下,这种小鸟叫ortolan圃鹀,是一种会唱歌的小鸟,很早以前就被视为一种无上美味,据说大仲马和拿破仑三世都很爱这道菜。
传统做法是抓到小鸟后白色小米喂胖它们,然后浸在白兰地中淹死,接着调味、拔毛。
影片里显示了这种小鸟做的时候用热油不停地浇熟。
吃圃鹀的确有特别的仪式,就像电影表现的那样,要把餐巾罩在头上,一口吞下小鸟。
这样一是为了封住香气,二是不然别人看到自己咀嚼的样子。
法国大厨Michel Guérard曾经形容这道菜:“它被包裹在肥油之中,有榛仁的微妙口味,趁热一口吃下肉质、油脂和细小的骨头,感觉就像进入了另一个空间。
”现在这道菜在法国已经被禁止了,因为小鸟的生存状态堪忧。
我希望小鸟能快乐地活着、鸣唱,不要成为老饕们的盘中餐。
其实我更感兴趣而且跃跃欲试的,当然是片中的甜品。
影片里介绍了一道甜品叫omelette norvégienne,以前从未听说过。
字面直译是挪威煎蛋卷,简直跟实物没有半毛钱关系。
它的做法是把海绵蛋糕和冰淇淋分层叠加,然后外边抹上打发得比较硬的意式蛋白,裱上花,最后用高温把外边的蛋白烤一下。
影片中说因为蛋白的导热性比较低,所以即使在烤箱中烤过,也不会融化里边的冰淇淋(我估计火候会很难掌握)。
在端上桌时,还经常会浇上君度酒这样的烈酒烧一下,吃的时候就有热的蛋白霜与凉的冰淇淋混合的口感,再加上弹性丰富的海绵蛋糕,啊,想起来就觉得应该十分美味!
片中的小学徒Pauline形容自己吃第一口的感受:我都快哭了。
网上有许多版本的食谱,当然也有简单些的。
我找了一个看起来最靠谱的,但步骤多达51步!
而且冰淇淋还是买的,不是自制,否则就更加繁琐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https://www.meilleurduchef.com/fr/recette/omelette-norvegienne.html
陈英雄真是…强悍如斯!
今天又是没怎么见过世面所以吃点好的开心得脑花变烟花的一天[抓狂]镜头和拍摄太惊艳,室外场景里是一种清透流动的暧昧,是一种南方彻底被雨浇透后凉风习习的质感,室内的烛光搭建出一种世外桃源但格外庄重的氛围,戛纳最佳导演的privilege已然尽显再次证明就跟没有我讨厌的小说题材只有没用的作者一个道理,没有我讨厌的电影题材只有废柴的导演…故事性很弱一样可以被光影诠释成很伟大且信息量巨丰富的作品,这几乎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了,而且到底是怎么想到梨和女体的…完全是天才但是我又觉得其实这部非常需要在影院环境观看,2小时多的片长没有bgm放在现在是很少见的事,但也正因为如此每一个环境音:篝火噼啪作响、鸟鸣、犬吠、猫叫、厨房里忙乱的脚步、刀叉与盘子碰触(但应该有柔化所以不显得刺耳)、人类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在某个重要但完全昏暗的环境下这种呼吸的声音几乎承担了主要传递信息的作用)、手掌抚摸身体的声音甚至能感受到体温。
电影本质在探讨的关于爱情与婚姻,事业上的灵魂伴侣以及一些其他比较隐晦from female gaze的角度我觉得得等我睡一觉再盘一盘,这些又不得不联系到导演和他的缪斯aka妻子aka合作对象的故事…总之很有意思很有意思
一餐一饭一昼夜,将所有的背景、意义和冲突压缩尽,生活可以至简如斯。
只有画面丝光润滑,鸟声啾啾日光流泻。
每一次忙碌的交错默契衔接,一顿顿对坐原来是未知的倒数。
生活的深意在滋味,尝出的或过出的,自品在心。
春花秋实,就让我留在这炙热的夏阳里,炽亮余生。
青木瓜之味以来的陈英雄,每一帧都是回归最具表现力的画面。
外国菜看起来一点也不好吃,好几道菜都煮成糊糊,鱼也一样,然后往里倒乳酪,白白的。
这种怎么敢吃,汤里不都是刺?
唯一羡慕的是刚烤出来的面包,也不是什么法棍类型的面包,是松软的大面包,刚从炉子里拿出来就撕开分着吃了,感觉面包的香气冲出来了。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道菜,据说是把类似鹌鹑?
的什么禽类剥皮后煮,然后用热油一遍遍淋上去,淋一两个小时,端上来后五个男人把白色的餐巾打开盖在头上,把自己面前的这盘菜藏进去,然后开始进食。
这一场面很诡异,很宗教,当然我只是宗教的门外汉,这样的评价不知道是否正确。
场景是这样的,一个长桌,宽的那头对着窗子,五个人围坐在那头,画面是冷色调,所有人身着黑色套装,领子是白色的,进食的时候,所有人的头都蒙在白布下,只有进食的声音。
这一场景让人忍不住想象他们进食的方式有多野蛮,再佐以“呼哧呼哧”的声音,感觉所有人都退化成为只有生物本能的野兽,饥肠辘辘地对腐烂的尸体狼吞虎咽的样子。
让人有点恶心反胃。
看完也难以表述法式火锅到底是什么,女主中途去世了,因为莫名其妙诊断不出来的急病。
男主找到新厨子继续准备法式火锅,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关于爱情的部分更是难评,求婚求了20年,拒绝了20年,还不懂什么意思?
为什么一定要一个结果,为什么一定要对方答应呢?
我看到女主的爱,没有看到男主对等的爱。
无论是女主谈到夜晚不上锁的房门,还是自己无数个等待但落空的夜晚,甚至是对人们恭维的拒绝,都体现出她对爱情和婚姻的思考。
她只想做一个厨子而不是妻子,她当然爱男主,甚至比男主爱得多,因为她让渡了很多,她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对方,她忍受了那些男主没有到来的夜晚,她默默地把台前交给了男主。
男主始终都有主动权,被拒绝?
没关系,对方总会同意的。
门锁了?
没关系门总要开的。
客人邀请赴宴?
ok我会去的。
而女主只能从他人口中听到这场晚宴的流程和他的感受。
他拥有的足够多了,所以失去对他来说好像微不足道。
很传统很土的一种爱情。
画面再精美都无法掩盖的土气直冲天灵盖。
谈谈为什么我不喜欢这一部吧 其实开头还不错 做饭的镜头看着很治愈 但随着切到男人们聚餐 女人在后厨忙进忙出 就觉得有点不适 男人们来到后厨问女主 你应该来和我们一起吃 女主只是笑笑 后来用有些拘束小心又像是试图说服自己的语气来说其实因为自己提前准备食材 多宝鱼什么的 所以在他们之前就已经品尝到了菜肴的滋味了 其他男人也只是笑笑 并没有对她的话有任何评价和回应 可见说的你应该一起上桌吃饭只是一句客套话 看到所有男人在台上高谈阔论 坐享其成 而女人根本没法上桌 只能在厨房吃一块被切下来的食物 没法欣赏到精心的摆盘 享受优美的环境 同样忙进忙出的女仆的付出是得不到一点视线或认可的 男人们夸女主是个artist 女主说theyre talking nonsense 她可能自己也明白只是场面话 是恭维的话就算是导演关于cook vs wife的解释我也不觉得很满意 因为男主希望女主听到 但是从他一次次的求婚其实得以看出他在内心是很希望将女主视为妻子这个身份的 且这样的身份认同给他到来极大的满足感和意义 让他会说出11世纪中国诗人花一年工作 一年陪伴妻子的话 可是最终她为了让妻子欢心 或者表现出他对她的理解 他还是说出了违心的答案 就让我觉得观感不好的是这样的男人总是通过这样的话术赢得了别人的喜爱 给世人留下爱妻子的美名 而女人的身份不能靠自己去定义 而是永远被禁锢在了别人口中的名分某某中 在这背后的女人却隐身了 就像qna时导演常提到要感谢妻子 都是她的功劳等话 可是真的让她去发言 给予她话语权的机会却是少之又少(对现实中的创作者no offense 很有可能是时间原因 但是在电影中女性角色是在这样男权社会中失去话语权了没错)她知道她时日无多 所以在有限的生命里想要给男主一个她的丈夫 这样的身份 她到最后还是没有坚持做自己 而男主明知女主不想要被婚姻束缚 不想吃这样一道开头上来是甜点的大餐 还是一次次向她求婚 我觉得就是不尊重女主的意愿 关于开门 女主说 如果结了婚 我就没有锁门的权利了 以及男主征求女主今晚可以不要锁门吗 女主好像说了类似我关不关门你都会进来这句话就好像在两性关系里男主一直是处于主宰的地位 他的欲望永远是排在第一顺位的 而女主就是作为一个附属品依附于男主而存在 女主在晕倒后男主给他做汤 照顾她 她也会说你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两个人的感情也很莫名其妙 看不到什么羁绊 王子的线也觉得很多余 本来以为那是主线 还在想为什么一直在和女主谈恋爱根本就不去拍宴请王子的备菜过程(以为这才是重头戏)然后就越看越迷 直到完全lose track 女主死的很突然 后面的戏也是寡淡无味 不知所云 也没有看出男主最终觉得这个火锅也没做成是因为女主 真的是有种如坐针毡的感觉 感叹为何时间流逝得如此缓慢 就怎么说呢 虽然有爱 但是不对等 总是一方是付出 另一方是被动接受的 一个一直在给予 另一个则是被给予 被赋予 这个power dyanmic一旦形成就固化无法改变 这一点让人很难受 甚至想要做一个独立女性不被这段关系束缚独善其身的女主除了拒绝男主的求婚也没有做任何实质性的举动去践行她的思想(没有说这样不好的意思 只是觉得很割裂) 完全没有被打动 两个人亦business partner亦情人的关系纯靠嘴巴说说 并没有很看得出来(比如用一些合作 分工反映两人的势均力敌)还有就是感觉西餐的烹饪花头实在是太少 最喜欢搞这种stuffed的 看得我都没什么食欲 感觉做来做去就是换一种食材 但是同样的做法 虽然拍的是很唯美 感觉他们这个菜没有烟火气 没有锅气 大概真的是中西胃有壁吧还有非常讨厌男主的人设。。
爹味十足 太爱说教 尤其是对着pauline 说她不懂骨髓的好吃是因为她太年轻 什么“人不可能在40岁之前成为美食家” 口感 味觉这种很主观的东西都不允许别人的评价和异议 实在不知道该说啥好。。
感觉处处都充满了高高在上 高人一等的俯视感 说violet连烧水都不会。。
我看她兢兢业业工作从未出过岔子。。
除了因为那个女人来穿着女主的围裙在厨房被男主骂了 但这都是背锅明明是他朋友的主意。。
有人说是eat pray love我是信的(虽然没看过 但听说很烂所以我信了)人是唯一不渴也会喝水的动物 这句台词印象深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这是经典电影《饮食男女》中最精髓的一句话,食欲和情欲,是我们与生俱来,又伴随我们一生最大的欲望,而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往往会给我们以巨大的心灵慰藉。
比如,当我们与所爱之人一起品尝美食的时候,空气中弥漫着的不止有食物的香气,更有着浓郁的爱意,彼此的心在此时也能够贴得更近。
而说到食欲和情欲,那就一定绕不开法国,毕竟,法国既是世界浪漫主义的起源,也是西方现代美食之都,这里从来都不缺关于美食与浪漫的动人故事,而今天我要为大家推荐的,便是一部法国电影《法式火锅》,又名《火上锅》。
01看过电影《饮食男女》的朋友一定不会忘记,在那部电影的开头里,有着一段长达4分钟的美食制作镜头,郎雄老爷子慢条斯理、技法娴熟的做菜过程,让人垂涎欲滴。
我本以为,这个以美食制作的漫长开头已经是我这辈子看到的电影里最长的一部了,但没想到,《法式火锅》这部电影却在开头用了足足30分钟,来为我们呈现出一幕完整的法国私人宴会料理过程。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电影中,少有的能将做饭过程拍的如此美轮美奂的,柔和的光线,朴素而整洁的厨房,没有浓烈的油烟,也没有紧张忙碌的汗水,只有被称为“美食届的拿破仑”的美食家多丹带领其他三位女性制作者一道道过程繁琐却又色泽诱人的美食,伴着环境音中各种动物的叫声,一切都宛如油画般美丽。
而在这一段镜头的后半部分,还同步穿插了宴会上食客们对于这些我们亲眼看着做出来的美食的品尝与评价,虽然不知道其他观众是什么感受,反正我在看的时候,仿佛也跟着电影中的人一起品尝到了这些美食,内心里不自觉地感受到了愉悦。
同时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以前总听说欧洲的宴会能长达数个小时,这确实是一场极致而漫长的享受。
而这一场“漫长”的美食制作戏,在满足了我们“食欲”的同时,也引出了片中另一个主题,那就是“情欲”。
02在影片的前半个小时中,我很自然地将女主角欧仁妮视作是美食家多丹的妻子,毕竟她的一切行为都像是这个家的女主人,但随着影片情节的展开,我却发现她并不是多丹的妻子,而是与多丹相伴多年的合作伙伴。
欧仁妮凭借着高超的厨艺走进了多丹的生活,无数个日子里,多丹研究着各类菜谱,将其描述的如诗句一般美丽而又虚无缥缈,比如“这道菜就像奏鸣曲,其中的每个部分都要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和独特韵味,在力量与和谐中构成一个整体”这种乍一听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但欧仁妮却总能领会多丹的美食,将其实现为一道道冒着热气的美食。
如此珠联璧合的两人,却在同一屋檐下始终隔着忽远忽近的一层窗户纸,尽管多丹也曾多次向欧仁妮求婚,但欧仁妮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但这也并不妨碍两人一起度过许多美好幸福又充满激情的时刻。
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两人就这样一起研究食谱,将其做成菜肴,再一起吃下,共同享受美味和欢愉,虽然不是夫妻,却要比好多夫妻在一起的时间都要长,感情都要甜蜜。
我想,片中欧仁妮和多丹的这种关系,可能也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维持一个长久的亲密关系提供了一些参考。
很多时候,像婚姻这种带有某种强制性的社会关系,会让本来在爱情之中平等的男女关系慢慢成为更加倾向于男性一方的依附性关系,而这种关系会在日常的琐碎生活中,生成无数细小的裂痕,这些裂痕有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显现,也有可能会在一瞬间让一段关系土崩瓦解。
而在这部电影里,欧仁妮和多丹因为共同的志趣生活在一起,但因为没有婚姻关系的束缚,欧仁妮也可以保持最大程度的独立性,我的房门可以为你敞开,也可以为你关闭,一切的选择在于“我”,而如果成为了夫妻,这种本来独立的选择,却往往要让位于所谓的“婚姻义务”,从而会产生出很多烦恼。
03这部电影中,两人关于各自对人生四季的讨论让我觉得挺有意思。
欧仁妮喜欢炙热的夏季,她也希望自己的人生如同夏日一般的热烈,身体炙热、情感也炙热,一辈子都活得阳光明媚,没有春天的躁动、秋天的沧桑和冬天的沉寂,只有夏天永远的热烈,即便是自己死去,也是死于自己人生的夏季,用最热烈、最鲜活的状态离开这个世界。
我想,这也是她这么多年都没有答应多丹求婚的原因,只有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才能没有束缚和伤感,活得如同夏日一般灿烂。
而对于多丹来说,作为一个美食家,他太热爱生活了,即使人生有四季,他也平等地爱着每一个阶段,即使人生已入秋,他也能接受并发现秋日的美好。
因此,当欧仁妮离开这个世界之后,多丹虽然十分悲痛到几乎要放弃美食事业,但最后还是走了出来,继续寻找合作伙伴并且亲自训练欧仁妮曾经看好的学生,因为他在接受人生四季的各种美好的同时,也能接受人生四季的风霜雨雪。
两人虽然在这个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当他们谈论此事时,多丹却在最后温柔地说了一句:我懂你。
当然多丹这句话并不是敷衍,因为在最后,当欧仁妮问多丹这么多年来究竟是把自己当成厨师看待还是妻子看待的时候,多丹回答:“我的厨师”。
能理解对方的想法,不去占有和掌控对方,这就是爱情的最高形式。
04最后再来说说这部电影为什么会叫《法式火锅》这个奇怪的名字。
在片中,一位富有的王子宴请了多丹,正常宴会用料多样考究、做法纷繁复杂,看起来极尽奢华,但在美食家多丹看来,却是一场毫无逻辑和美感的“假讲究”。
而对于回请这位王子的菜单,多丹想到的却是朴素的火锅,没有任何华而不实的装饰,也没有什么别出心裁的用料,只有最朴实、最生活化的火上之锅,虽然见过许多繁华之物,但多丹之道,生活的至味和美感,都在那一锅普通的火锅里。
这一瞬间让我想到了有着日本“茶圣”之称的千利休,这位日本茶道的巅峰人物,在见识过丰臣秀吉极尽奢华的茶会和“黄金茶屋”之后,却用最朴素的茶具和茶屋给出了一记暴击,精神世界最高级的美,就在最朴素的日常生活之中。
最后,说说我觉得片中让我觉得最好笑的一幕。
多丹和几名好友用白布蒙着头吃圃鹀的这一幕,虽然十分地怪异与滑稽,但却是还原了历史上的真实场景。
原因就是这种如麻雀一般的小鸟在制作完成后,需要趁热一口吞下,同时为了防止滚烫的油脂烫伤口腔,需要在咀嚼时大口地呼气和吸气,最后连小鸟柔软而细小的骨头都一并吃光。
由于吃相过于不雅,所以要蒙上一块白布防止被别人看见,另外一个原因是这种吃法过于罪恶,蒙上一块白布也是防止被上帝看见怪罪。
上帝说:你糊弄谁呢?
#Picturehouse#qawithJulietteBinoche 食色性也,就如同影片内所说的,亚当夏娃也是在吃了苹果后…,整个故事还是不太喜欢,太过平滑与保守,还好最后说的不是“Wife”,几次烹调没有特别强的层次感,可能只有生病那会儿的爱欲感强一些(摸着那个梨和摸着屁股也是比较直白),同样是做饭,阿克谢以食物进行了信仰的飞跃,PTA则用食物表现了一场权力游戏,陈英雄则用食物讲了一个极其平缓的爱情神话(其实能从影片中看出一些讽刺,不太清楚是不是我的问题)。
视觉上,几次手持特写镜头游离在食物与人物之间做的挺好,流畅感很强,远景几人散步的运动镜头和葬礼的远镜固定镜头还是能展现出一些情绪上的对比。
光影比较有代表性,整体呈现出暖色,只有在重病时呈现出冷色调,这也大概能让观众猜到故事走向。
整体剪辑偏碎,非常不喜欢,尤其是开场,感觉大量情绪都被一次次的剪辑中断了,感觉也是镜头没有力量的原因。
(结尾处的光线之门还以为是致敬《搜索者》)听觉上,现场收音效果很好,环境音对于整部电影的作用很强,时不时响起的小动物叫声非常棒。
最喜欢的一场戏肯定是最后的环绕镜头,打破时间的同时也利用两人的对话构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空间。
只带了一本书!
不过她说很喜欢
暌违七年,越南裔法国导演陈英雄(Anh Hung Tran)的最新作品在今年戛纳电影节首映后引爆了话题。
《法式火锅》(Pot Au Feu, 2023)的美食题材、非常规电影语言、以及法兰西文艺女神朱丽叶·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与演技派演员伯努瓦·马吉梅尔(Benoîte Magimel)的浪漫演绎,都使影迷们难以将视线移开这部趣味性十足的作品。
对陈英雄来说,这部电影的拍摄也充满了挑战与趣味。
《法式火锅》剧照本采访于2023年5月27日发布于Variety原作者:Elsa Keslassy法国越南裔导演陈英雄的《法式火锅》可能是今年戛纳电影节角逐金棕榈奖的电影中最激进的一部。
这部充满了感官愉悦的影片设定在19世纪末的法国,以一场令人垂涎欲滴的烹饪戏开篇,这场戏持了近40分钟,以极简的情节刻画出了男女主角间爱意渐浓的浪漫氛围。
虽然陈英雄以戛纳金摄影机奖获奖作品《青木瓜之味》(The Scent of Green Papaya, 1993)和威尼斯金狮奖获奖作品《三轮车夫》(Cyclo, 1995)而闻名,但是他告诉《综艺》(Variety)杂志,他相信《法式火锅》不仅能打动美食爱好者,也可以打动其他普通观众,而电影的映后反响也证实了这一点。
《综艺》杂志的影评人称赞这部电影带给观众“美的愉悦、感官的沉溺以及蕴含在烹饪艺术中的人文关怀”。
《法式火锅》剧照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885年的法国美食界,它的梗概基于马歇尔·鲁夫(Marcel Rouff)于1924年创作的小说《激情美食家》(The Passionate Epicure)。
小说讲述了虚构人物:享乐主义的多丹·布凡(Dodin Bouffant)的故事,这一人物的灵感来自于著名的法国美食家尚·安特姆·布里亚-萨瓦兰(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
电影则是关于尤金妮,一位备受尊敬的厨师,和她已经为之工作了二十年的美食家多丹之间的关系。
随着彼此越来越亲近,他们的纽带逐渐演变成了一段浪漫的感情,也催生出了令世界上最杰出的厨师都刮目相看的美味佳肴。
当面对尤金妮对承诺的犹豫时,多丹决定开始为她烹饪。
这部电影标志着法兰西女神朱丽叶·比诺什和演技派演员伯努瓦·马吉梅尔的重聚,他们在1999年主演迪亚娜·库里(Diane Kurys)的电影《恋恋红尘》(The Children of the Century, 1999)时相爱,并育有一名女儿。
在《法式火锅》中,二人的对手戏十分动人。
在接受《综艺》杂志的采访时,陈英雄提及了拍摄精致烹饪场景时的挑战、看到比诺什和马吉梅尔重聚的喜悦,以及十八世纪法国美食在影片中的地位,还谈到了他的梦想——拍摄一部有关佛陀的电影。
《法式火锅》剧照以下是采访正文,记者-Q;陈英雄-TQ:您是否预料到《法式火锅》会在戛纳赢得影评人如此高度的赞誉?
T:请原谅我的坦白,但每次我拍一部电影,我总确信它会大获成功!
我坚信人们会喜欢它。
Q:您为什么想拍一部关于美食的电影?
T:对我来说,重点不是电影的主题,而是在呈现美食的过程中,电影拍摄所遇到的种种挑战。
我首先遇上的挑战就是要拍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
一开始的构想是将美食融入一段爱情故事中,看看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对烹饪艺术有着相同的激情,一起生活逾25年,如何形成一种精神纽带。
Q:您为什么想改编马歇尔·鲁夫的小说?
T:当我阅读这本小说时,有几页是关于食物的,它触动了我,激发了我的灵感。
电影从小说开篇展开,就像是一部前传。
这个虚构的多丹角色一直备受人们喜爱,他促成了一个美食家俱乐部的建立。
在巴黎甚至有一家餐厅,这是前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的最爱。
直到今天,南法还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晚宴,特别提供了小说中王子给多丹的菜单。
我实际上是通过读吉姆·哈里森(Jim Harrison)(注:美国诗人、小说家)的一本书了解到这个晚宴的,他曾参加过其中一次盛宴。
《法式火锅》剧照Q:您的电影还表明,美食在法国历史和外交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T:是的,美食在外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所有那些伟大的厨师都受命于王子和国王。
当大革命爆发,贵族开始掉脑袋了,厨师们就发现自己失业了。
这使得皇宫周围兴起了餐馆和妓院,人们会去那里享受美食和肉体带来的感官愉悦。
这成了一个举世闻名的景点。
法国人以他们的生活礼仪(savoir-vivre)而闻名,并创造了一个观念,即为了达到和谐,一顿饭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上桌。
就算是拿破仑,他本人并不在意吃食,也深知餐饮在外交谈判中充当润滑剂的重要性。
这就是为什么他会把一座城堡赠送给查尔斯-莫里斯·德·塔莱朗-佩里戈尔(他的外交部长),并让他雇一位厨师,安托万·卡雷姆(Antonin Carême),作为他的耳目。
而在卡雷姆去世十三年后出生的奧古斯特·埃斯科菲耶(Auguste Escoffier)(注:法国媒体称他为西餐之父),则将法国美食带入了现代,并推动了餐饮的工业化。
Q:《法式火锅》以一段长达40分钟的烹饪戏开始,描绘了一顿餐食的精心准备。
即使在烹饪节目中,我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场景。
T: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在银幕上展现一些观众前所未见的内容,同时,这些内容却是十分质朴的,没有多余的华丽元素。
我当时觉得,如果我们以电影化的方式拍摄下这一烹饪场景,它必定会美妙绝伦,就像一场芭蕾舞。
《法式火锅》海报Q:片场要处理如此多的食物,你们怎么应付的?
T:对于皮埃尔·加尼耶(Pierre Gagnaire)(注:知名法餐厨师)和我们的现场顾问米歇尔·纳夫(Michel Naves)来说,情况相当复杂,令人困扰。
因为他们看到我们先拍摄已经烹饪好的食物,然后再拍摄生食材。
我们用了大量的食物来拍摄!
比如,制作法式火锅时,我们用了40公斤的肉!
Q:你们怎么处理那么多食物的?
T:我们把那些食物全吃掉了!
剧组很庞大。
我们应该是伙食最好的片场。
每天早晨我来到拍摄现场,没人注意到我;但是当米歇尔到来时,所有人都会为他鼓掌。
我有点嫉妒他,他把我在片场的导演光环偷走了。
Q:在这么多年后,将朱丽叶·比诺什和伯努瓦·马吉梅尔重新聚在一起,您感觉如何?
T:他们都是很优秀的演员,非常专业。
他们很快就进入了各自的角色状态。
了解他们二人在现实中的故事,并看到他们在银幕上演绎这个故事,对我来说非常感人。
在拍摄过程中,有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时刻,比如朱丽叶给了多丹一个吻,尽管这个动作没有被写进剧本,伯努瓦便感到不知所措,问我:“这不是在剧本里的吧?
”或者有时,伯努瓦会忘记台词,告诉我:“抱歉,我迷失在她的目光中了”。
Q:您有没有梦想要拍的电影项目?
T:我的梦想是拍一部关于佛陀的电影。
人们对他的了解太少了。
他不像耶稣基督那样吸引人,但我认为拍一部关于他的电影会非常有趣,因为他的精神遗产非凡卓越,并且跨越了二十五个世纪。
他在这个世界上治愈了如此多的人,他的教义应该被人了解。
我还想在越南拍一部全部由女性演员出演的电影。
译者:chan©《法式火锅》(Pot Au Feu, 2023)中国大陆地区独家版权方
美食评论家和厨师相伴走过了二十多年,漫长的时间在做菜、吃饭之间过去,他们是同事、知己、恋人,唯独没能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夫妇。
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夫妇”关系,也许就是导演陈英雄想要打破的吧,他正在东方男权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之间寻找平衡。
即便是在拍摄一部法国电影,他也永远是怀望故乡的,那些宁静的、禅意的、含蓄的镜头描述了一个东方式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关系,男性抛头露面、大声评论、百无禁忌,女性生性腼腆、不喜交际、埋头苦干,在一蔬一饭中平淡度日、默默爱着。
又是充满个人主义思想的碰撞,即便他们是这样的相处方式,仍然充满了自由、平等与尊重,彼此之间的欣赏和认可,工作之中的互相配合,拒绝婚姻的独立行走,让他们的关系——在美食评论家多丹与厨师欧仁妮的势均力敌下得以并肩而行,而不必让妻子的身份依附于丈夫的存在而绑定。
高光是在最后一刻,当欧仁妮问多丹:- 我是你的厨师还是…你的妻子?
- 我的厨师
也许这是陈英雄终其一生在自己出身和所获得后天教育之间找到的和解,毕竟在《青木瓜之味》(1993)里面的男女关系,答案是以男性钢琴家主人教育女佣梅读书写字、怀孕结婚而结局。
当然了,英文译名the taste of things确实更接近陈英雄的风格和在六十岁之际的心境吧,things涵盖了无限表达,有了一点世事无常,顺其自然的意味。
我常常觉得男人对浪漫过敏,但我始终愿意去捕捉那些台词里的小小浪漫:- 但是夏天的太阳…我喜欢它在我身体上的灼烧感,就像我每天处理的炉火余烬- 我明白的
- 我们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了二十多年,你是如何保持对我的恒心和毅力?
- 圣奥古斯丁说过,幸福,就是继续渴望我们已经拥有的事物
舌尖上的法国(法国地主阶级版)。会做饭的女人,只能拴住男人的胃,永远得不到他的心,爱来爱去,最后还是被爱判处终身孤寂。纵然厨艺超群绝伦,还是有人可以替代。从做菜角度来看,大段大段的做菜镜头太过冗长催眠,从感情戏而言,只靠只言片语交待俩人的过往又苍白无力。法式火锅,不过是陈英雄的自嗨锅罢了,置身事外的观众,还是吃好自己的重庆火锅。
很久没看陈英雄 脱离了越南潮湿的空气在法国继续写情诗 以一种极其暧昧和游离的方式构建电影//这个19世纪末的小厨房 仿佛一间乐队礼堂 金属器具的碰撞的声音和汤汁翻滚的声音互相配合 食物摆成有趣的样子构成造型 餐具和进食的声响组成声部 层次丰富的口感则为情感 指挥家却因为烹饪耗费的心血而体力不支//因为类似的追求和理想 在一次次精心又复杂的烹饪流程中生出一种独属两人之间的默契和浪漫 能体验到的总能体验到这种隐秘又浓郁的爱意//虽然会想吐槽多丹作为男性失去爱人和伙伴之后的行为和感觉 但是欧仁妮一开始拒绝他的求婚时有句台词好打动我 她几乎想都没想就拒绝了然后说“如果我们结婚 我就不能再锁上自己的房门了”(大意//比诺什在镜头里有种疲惫又专业的美 好迷人
很难不把它和饮食男女比较,特别是开场的美食制作桥段简直太像了。两相比较的话,饮食部分难分伯仲,但是法餐少了中餐乒乒乓乓的乐感;饮食外的话,陈英雄的故事可就比李安单薄多了。7
虽然画面声效很极简主义的清爽,但沉闷的情感诉求和无驱动的后厨纪录,还是不时袭来阵阵疲惫,还有有洁癖的观众,真的无法忍受那块抹布出现在清理灶台,隔热端盘,浸在食物里,最后被塞在腋下好几次,毫无饥饿欲望的法式料理过程,浓稠的汤汁和炖煮的粘液后来都有了催吐的效果…
在夏天般热烈浓郁的法兰西注入秋天般含蓄幽微的东方情调。7/10
法餐果然贵有贵的道理啊,各种费时费料。看的时候精力全在各种菜谱的思考和风味搭配,看完了忽然有一种淡淡的忧伤,生命就是这样在日常细碎中漫长相伴,又是如此骤然若失。
好美好喜欢。电影里许多法餐菜式和技法如今已经很少见的,但也多多少少吃过变奏版,但就是圃鹀!啊!那圃鹀到底是什么滋味!头盖餐巾吃圃鹀那一幕真的笑死又馋死了。还有法式火锅到底是怎样啊!!!要安排女主猝然病逝能不能煮了那顿法式火锅先啊!!
沪北会惩罚每一个不信邪的人,观影条件大大降低了对影片的沉浸度
灯光很美 摄影很美 布景很美 环境音也很好 但是剧情像狗屎 一直在胡说八道 为了说而说 通篇非常男凝 我称为狗屁不通的男性“创作”
戛纳颁奖夜,去资料馆打卡去年的导演奖,惊为神作,属于陈英雄的“人生电影”了,他迄今的最好作品。多处与《青木瓜之味》《夏天的滋味》互文,又名“老年版《青木瓜》”aka《万物之味》《秋天的滋味》。极简的情节,极繁的美学与生活细节,极度淡然又深厚的情感,极具感知通感与韵律感的影像呈现,以及最重要的——极致的美食银幕体验。最后“是厨师还是妻子”的辩证关系,更把整个余味都往上提了一层。幸福并不是始终渴望已经拥有的,而是始终渴望若即若离的、似有还无的、最初的那一刻。双方内心不断交手的旖旎和深邃,让人感受到这份两性权力关系的反转。
真的很好吃。两位厨子共同工作二十年,因热爱彼此的菜肴而爱彼此,在做菜的行云流水中,生命的逝去不是终点,她的味道还留存着。没有必要过分地重视结构,而且本身做菜吃饭和感情戏并不是割裂的,因为美食和味道就是情感寄托,无论是自我价值,还是对彼此的情感,原名直译是《多丹的欲望》,食欲,只展现肉体而不拍床戏的那种门开或不开的吊着的渴望,都是融合在一起的。
想報警:1)求婚、梨直接接到比諾什的酮體 2)吃到了和心意的新廚子馬上就能棄鍋而去 即便上一秒剛說完i miss her 然後竟然可以360度環視廚房 接是廚子還是老婆的對話 我覺得⋯太不對勁了 //我看不得所有東西都淋汁⋯看不得蔬菜過熟⋯
没有上桌共食的资格,多宝鱼你已品味数载。拒绝王子的盛宴入梦,宵夜我已品尝了半生。未曾拥有你,我持续渴望幸福。不曾嫁给我,你拥有关门权利。两次幻想令我推开房门,无数金秋你却留在盛夏。还会有人做出炙烤圃鹀,松露火鸡,火焰阿拉斯加,却再也无人做出你的那道汤,我的宇宙从此弄丢了一颗新星。
4.0。BC法国电影展,陈英雄和陈女燕溪映后。1.用制作美食来表达男女主关系,甚至不惜用长达30分钟来呈现,相比《青木瓜之味》关系隐喻包裹得更严,表意藏得更深,以致于很容易被当成美食电影。2.美食梨食材特别暧昧,直接表意女性裸露的胴体。3.属于导演献给自己和陈女燕溪的一封情书,戏内的发问也应对着戏外,“献给燕溪”,导演自己解读“作为厨师”是为了表现女性独立自主的一面,而不是成为谁的妻子。
在《饮食男女》之后就没怎么看过这样食物为主角的片子了。摄影 布景 做饭镜头都很美很舒适。
和三年前在SIFF看的那部《美味奇缘》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基本叙事推进完全让位于料理呈现,给人一种感觉良好并且严重作减法的感觉。除了对话偶尔提及的拿破仑,在这个看不出什么准确时代背景、并且外界纷纷扰扰都和这里无关的地方;食物是所有的纽带——它可以成为交际的谈资,表明态度的出场以及对过往的牵挂,“毕竟,新菜式比发现新星更要让人愉悦”。于是不断地料理,不断地品鉴,直至观众看到快被“撑死”(褒义)。能懂它不那么被喜欢的点,但它的优点也相当鲜明。
确实是文本极简的唯美系视听挂电影,丝滑流畅的手持摄影与靓丽动人的光线处理令人陶醉,发戛纳最佳导演表彰点很准。但是光看这些是很容易看腻的,可以说它在过于空旷的古典室内场域中只用了过少的交际、言语与情绪元素。但是其实陈英雄真正大力着墨的烹饪过程生动地凝聚着他对于最后点睛之笔的深刻诠释——爱,不是把你娶进家门为妻那么简单的身份转换,而是灵魂相通的契合、心灵相知的默契;这种感觉在琐碎的平庸的日常里、在忙碌的无止的劳作中,不断地磨合、交融、沉淀,最后凝聚成一道道佳肴,那便是生活仅需的甘甜,是至尊重彼此的无价之爱。“你是我的厨师”为什么是最深情的告白,因为原始劳作中积累的真情,是胜过婚姻契约的连接。
很久没有过这么糟糕的观影体验了,邻居仿佛有多动症,后排在吵架,不断有观众离席又回来,不知道哪个方位飘来浓重的香水味;电影里莫名其妙的做饭吃饭做爱又过世;男女主极其努力的通过繁冗的步骤做出看起来并不诱人的食物;男主做饭时的喘息声加粗又加重,不仅不欲还极其有压迫感;摄影也极其诡谲,好几次上菜了镜头却转过人后脑勺或背后,最后冒出的无名厨娘做的菜纵使男主夸的天花乱坠导演也死活不给特写。到最后法式火锅也没有正式登场,但通过描述和试菜我已想像出这基本就是道水煮减脂菜。
不结婚就不会死
当土猪们在桌上拱美食,互相ken ken you时,在幕后经营着这一切繁荣的女性不能上桌。女主角为男主角在地下室里当了一辈子影子厨师,只为得到“你是我的厨师”这样一句来自于官方的名分。女人为男人卷了一辈子到过劳死是理所应当,男人给得了绝症的未婚妻做了两顿饭就应该被感恩戴德。甚至还有一场用食材和比诺什的裸体做的相似场景剪辑,简直是油腻猥琐到极致。为什么不拿男主角做这样的设计呢,是因为他隆起的肚腩真的只能和猪剪在一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