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看过这部片一段时间了,在百度搜索这部片的演员,看到豆瓣的评分,忍不住进来发泄一通!
这里的专业评论家实在太多了!
只能说越专业的评论,越不代表大众的口味。
就像奥斯卡获奖的作品,并不见得观众有多喜欢。
说回这部片,周围不少看过的人都说不错,而这些人,像我一样,都不是彻底的电影迷,或者说平时不喜欢评价谈论电影……如果承认豆瓣有点影响力,不至于误导人看或不看某部片;如果这里不仅仅是表达个性的平台,希望这里对电影的评价中肯一些,大众一些,而不是以“专业的”的眼光,先给电影一个主观定论。
不知这些很投入很激昂的评论家们有没有想过,其实你们看电影之时,早已经给这部电影想象好了自己设定的情节情景,“意料之中”,“意料之外”,都是你已经想象的了……
这部剧的前小半部分为了故事情节的展开而墨迹。
故事真正开始是在茉莉被绑架后...警察不相信女主其实情有可原...毕竟什么证据都没有而且那个坑爹的大坑也没找到...但是看着那些警察一副不相信的嘴脸(特殊是那个女警官!)我真的好替阿曼达姐难过...看的我特憋屈...怎么说呢...可以说整部剧不断的在铺垫铺垫铺垫...比如说帅哥警察胡德...本来以为那个警察真的会帮忙,谁知道本来还挺感人的,谁知道半路还企图欺骗女主!没欺骗成功还给他妈妈送汤去了...看到送汤那边的时候,我还以为他找到女主要去帮忙呢...就算不帮忙,也起码是个最终BOSS,借送汤为理由而抽身对付女主吧?谁知道他真心是去送汤了...= = 孝子啊!还有那个茉莉的小男友...本来也以为他是BOSS呢,结果他真的是小男友啊...= =我刚开始还以为女主去那个破旅店的时候遇到的管理员是boss呢,没想到只是为了借她车而出现的人物...这个剧里面,管理员,她朋友真心是为了提供道具给她才出现的人物啊...= =但是最后结局让我有点不能接受!我感觉这部局本来挺好的,结果全败在过于简陋的结局了!女主开车时,杀人犯说:"他们说,你是唯一一个逃出去的,他很生气."这个他们是谁?他又是谁?杀人犯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团伙?难道杀人犯还精神分裂了?还有那个前言不搭后语的爸爸跟女儿的故事是咋回事?我还以为是爸爸跟女儿过着快乐的生活,结果女儿被杀害,爸爸伤心难过导致心理变态,看到年轻女子就掳来杀害呢...= =结果人家JIM说警察是找不到大坑还有爸爸跟女儿的...= =说实话,我还是挺佩服女主的心理素质的...如果我是女主,我要是看到那个发卡我就绝对不会去挖那个土...挖完发现骨头还掰下来把杀人犯给捅了...= =不过最终BOSS啊BOSS!你真的是太不成材了...就您那样还是BOSS啊?你那一脸挫样乞求女主不杀你又是怎么回事? = =你起码也得死的有骨气点儿啊!你起码得邪恶地笑一下,然后来句:" I'll be back."啊...这样才能给女主幼小的心灵上来个重重的一击啊!不过,编剧还没那么狗血,大坑旁边的煤油不是穿越来的...是BOSS买的...可是你也不能烧死他啊!如果你不烧死BOSS,最后一幕,他起码还会忍着痛爬上来,然后给个他的手抓到了大坑边缘的镜头...这样才能留给观众们悬念呀!难道死的不是BOSS?难道那个帅哥警察是幕后黑手?或者你就干脆狗血点!其实茉莉和女主合作演了一场戏,就为了警察能相信女主之类之类的呗!
≪夺命追踪≫,讲述女主角的妹妹神秘失踪,费尽千辛万苦寻找最后却真相重重的故事。
首先本片的剧情还算可以,但一看完全片就会让观众一头雾水。
虽然这故事很难会让观众理解,但所谓的真相在影片最后出现会让观众大吃一惊。
配音,虽是总监一贯水平,但再邀季冠霖配女主算是一大亮点了。
总之,爱看不看。
学习勇敢——电影《Gone》观后感刚刚看了电影《Gone》(中译为《踪迹难寻》),感觉是最近看的最好的电影。
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主人公(女性)曾经被人绑架囚禁(是不是有些耳熟呢?
),后来又逃出了囚禁她的地洞(那里是凶手囚禁、残杀并埋葬多名受害者的地方)。
她向当地警局报案,警察展开了搜索,却并无收获。
加之主人公几年前因为双亲在一月内相继辞世精神崩溃,住进了精神病院(是她的姐姐将她从医院接出来的),后来与姐姐一起住。
一天,主人公发现姐姐失踪,坚信是曾经绑架她的人绑架了姐姐。
她到警局报案,但是警察并不相信她。
于是,她自己调查这个案件,百转千回终于让案件水落石出。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如果你喜欢阿曼达•塞弗里德(Amanda•Seyfried)这位有着《美少女战士》般大眼睛的演员,更不要错过这部电影。
故事说完了,说说我为什么称赞这部电影。
先说一个前提,我本人不是女权主义者——我的意思不是说自己是一个男权主义者,而是“女权主义”做为西语背景下的舶来品,与后现代主义、环保主义等新近的思潮和行为同属一个时代谱系;换句话说,离开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大环境,这些后学和主义就无从说起,至少挪移到汉语语境中,就会形成南橘北枳的诡异现象。
——试举一例:美国高校中的主流思潮是左派的,左派学者批评美国政府不遗余力(比如乔姆斯基这位著名左派学者);而中国的“新左派”学习西方左派的批判语法,在西方学术界受到礼遇,而在国内却继续批判西方的普世价值,向体制献媚。
“新左派”照搬西方的左派话语,对于中国目前经历的社会转型于事无补,甚至是帮倒忙,至于“新左派”诸公的本意,我就不想关心了。
——换句话说,目前中国还不到奢谈“女权主义”的时候,至少让我们拥有基本人权之后再说什么“女权”,而在此之前,我们还是努力争取“人权”吧!
但是,西方的“女权主义”也有大约四十年的历史,至少取得了“政治正确”的话语地位(多扯一句,西方的“政治正确”是民主制度疲软的表现。
美国在二战、冷战的时候,什么时候在意“政治正确”了?
邪恶要践踏自由家园的时候,没有什么“政治正确”可言,必须做的就是用尽一切力量消灭极权帝国。
到了“历史终结”后,政客们变得八面玲珑,用“政治正确”做为左右逢源的遁辞,殊不知,历史还没有终结!
只要任何一种专制制度存在,世界就不可能实现永久和平!
希望西方有远见的政治领袖可以尽早明白这一点,世界范围内的民主,还有许多要做的工作),因此,一些著名的女性电影都多少有着女权主义的倾向和表达(比如《末路狂花》),我觉得这部电影也有着“女权主义”些许痕迹。
当然,即使如此,也不妨碍我对这部电影的解读。
主人公是一名弱势群体的代表或符号:女性、蓝领、精神病人、丧失双亲、遭遇绑架……很明显,影片这样设定主人公的形象,意在让观众承认或意识到,主人公的弱势地位。
在看惯了银幕上的超级英雄或人间英雄后,很少见到如这部电影里主人公一般的弱势形象。
一方面,这样的设定容易让观众产生关注和同情的心理投入;而另一方面,也为故事的展开增加了戏剧张力。
在主人公调查案件的过程中,面临的真正威胁或者说困难并不是凶手——凶手出镜的总时间没有几分钟,而且几乎都是模糊的,我禁不住想:电影是否有意淡化凶手的形象?
如果确实如此,那么我的直觉就是准确的。
电影也认为主人公置身的险恶环境,并不是由罪犯——一种社会的非常态因素——造成的,而是由警察、精神病医生这样的权威所组成的一个常态化的社会结构。
也就是说,相较凶手对主人公的罪行,权威机构(警察局、精神病院)对她的不信任和伤害是隐秘且持久的。
主人公即使可以摆脱凶手,却不可能摆脱权威机构对她的“规训和惩罚”。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让人想起福柯。
福柯对现代社会的权力进行了知识考古和谱系学的研究,他认为权力不完全是消极的,实际上,权力在对现代社会意义上的“人”的塑造中贡献着主要力量,权力使“人”成为主体,这在十六七世纪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即使不说像警察局这样的明显的权力机构,精神病院也是一个权威机构——福柯的《诊疗室的诞生》、《疯癫史》等作品,正是通过精神病人的知识考古,来查找权力对人的塑造过程。
福柯对权力的不停追究,正是源于他对自由的热爱,这种热爱已经超出了制度的框架,而回归人性本身。
福柯是一位思想家中的思想家,他的人生比他的思想更精彩。
在他看来,权力是无所不在的,或明显或隐蔽,人们在权力中生存,与权力形成一种互动。
于是,主人公调查的绑架案,也就成为了她与这种种压制人的力量周旋的过程。
主人公参加散打训练,并且随身带枪(这说明面对生活要随时做好准备)。
在主人公与陌生人接触:无论是调查案件,还是躲避警方的围捕。
她几乎都采用了说谎的办法,在电影中她说了各种谎言。
必须指出的是,在西方的公民社会中,诚实,已经成为了一种基本的公民生活规范,但是,在这部电影中,主人公却颠覆了这一公共生活的常态。
这也是引我思考的一点:在弱势的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手段才与反抗的目的一致?
假如我们承认,手段和目的一样重要,而在一种制度向某一群体或阶层倾斜的环境中,在一种常规手段不能达到诉求的情况下,什么是行动的底线?
比如,在电影中主人公的说谎,是可以被原谅的(至少我可以原谅她)。
但是,在现实中,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
比如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以及金领导的“民权运动”,这二者都是在当时政策向某一阶层倾斜的情况下发生的,非常态的人权行动。
两者都取得了成功。
而需要指出的是,两者的成功恰恰是因为在一种民主的制度框架之下。
而在非民主制度下的人权诉求,往往采用暴力方式,而暴力已经突破了和平的底线;重要的是,暴力,几乎是专制制度下,人们惟一可以选择的方式。
而在制度转型的过程中,为人们提供了暴力之外的选择,虽然,每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数量在增长,但是,还是可以看到在暴力之外的理性选择(成功的有“广州px”、“大连px”等)。
是否要用暴力的方式完成制度转型?
这是手段和目的之间的权衡和选择。
如果我可以说出自己的愿望,当然希望采用和平的手段完成制度转型,民主制度需要用一种民主的手段来实现;而重要的是,和平转型需要权力改变思维和手段,否则,只能是暴力的重演。
而具体到个人,在一个无法相信、不可依靠任何机构的环境中,个体如何实现正义的伸张?
在电影中,主人公的手段的确溢出了一般公共生活的底线。
在我看来,影片已经不停留在制度的讨论上,可以说,影片更倾向于哲学和社会学探讨,关注于个体在与社会权力的较力中的弱势处境和精神状态。
有趣的是,虽然主人公在电影中一直在说谎,但是,她周围的人也在说谎,只是不以个体的身份,而是以权威的名义。
电影中主人公的精神病医生配合警察诱捕主人公,向主人公说谎,但是却被主人公识破。
让我想到:说谎,仅限于一种个人行为吗?
为什么权威用权力话语说的“谎言”就不是谎言呢?
从来以“宣传”为面目的谎言,由谁来承担道德成本呢?
我想,权威的“谎言”,无论是权力的意识形态,或是以泛权力(经济的、科学的、文化的等等类型话语)为前提而说的谎言,最后伤害的是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
看我们的历史,帝制专制的时代的谎言,极权时代的谎言,还有现在的谎言,让人不住怀疑我们的道德存量是否已经接近赤字?
影片中还有一点引起我的思考。
警局里一名新调来的警察相信主人公的话,而且,他也希望可以帮助主人公。
但是,主人公却不相信这名“好警察”。
在我看来,弱势群体对权威的不信任,很有可能在权威中某些开明力量有意与弱势群体谈话时,由于弱势一方的不信任心理,而让对话错失机会。
必须承认,在历史上,扭转社会走向的机会稍纵即逝,在权力主体不愿做出改变的情况下,权力内部开明力量的动作就非常有限,假如开明力量创造了一个微小的机会,却不能被弱势一方理解并把握,那么,接下来就是权力主体对两派力量的双重打击!
听起来有些似曾相识是吗?
可惜,从某种角度而言,这种微弱的机会似乎也不太可能出现了。
最后,我想谈谈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
这也是影片结尾留给我的思考。
实质正义比程序正义古老得多,可以视作人类对自身族群实施的正义规则,这一点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初期状态,在法律还没有诞生之前。
相信对于那些侵犯族群或同族利益的人,族群按照罪责的程度对其进行惩罚。
古语常见“人人得而诛之”这样的用语,抛开具体语境,显然,这体现了实质正义的精神,未经法律机构审判,没有公诉人和双方律师,一个人就可以身兼检察官、法官、律师和行刑人等多重角色。
至于红色电影中革命战士对反面角色的终审判决“我代表人民枪毙了你”云云,则是另外一回事,不在讨论之列。
程序正义与制度的进化和完善密切相关,在这一点上,西方走得比我们远。
帝制时代虽然有细密的法律,但是,这种法律体现了前宪政时代的意识形态特征,在某种意义上,民间文艺中对那些行侠仗义的“不逞”之徒的赞扬,正是人们对实质正义的认同和向往。
吊诡的是,几年前杨佳案件中,民间对杨佳的意见支持,似乎衔接了古代实质正义的谱系,不过这又是另外的讨论了。
程序正义的建立首先是法治社会的全面实现,换句话说,使人们放弃执行实质正义的前提是,法治比自我执行正义成本更低,而且更有保障。
这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化的标志之一。
但必须指出的是,程序正义是制度产物,而实质正义则是自然法的体现。
在程序正义不发挥作用的时候,实质正义就会被不公激活,行使其古老的人间职能。
进一步思考,程序正义是否是实质正义的最佳体现?
只能说,在目前的人类经验中,程序正义是最不坏的选择。
也许只有上帝才有完美的正义解决方案——当然,是在天堂里,在尘世还是先用人间制度来凑合着吧。
电影中,主人公最后采用了实质正义的方式,即使电影是虚构,但是,这依然申明这样一个意指,即使在法治社会中,即使程序正义被普遍认可和接受,只要有一个人遭受不公正的待遇,那么,这个人就天然具有了行使实质正义的权利。
罪恶在火光中结束,火光映在主人公的脸上,人间正义得到伸张。
电影看完,我却思绪起伏,在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中,个体都未能被制度所保护,甚至成为制度结构的受害者,而寻求实质正义的救济。
那么,在一个法治不健全,甚至连法制都未全面实现的环境中,人们如何能免于权力的弹压而保有自我的尊严?
也许,我们可以从主人公身上学习一项我们极其缺乏的品质——勇敢!
我愿意再次引用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公墓上的演讲》,他说:“有自由才会有尊严,而要勇敢才会有自由!
”让我们学习勇敢,并运用勇敢,为了自由!
为了尊严!
写于2012年6月6日至9日 午后
片子就像是为阿曼达•塞弗里德个人制作的宣传推广片,被绑架过一次就整日神叨叨的。
其实片中有很多无聊的地方。
根本不知道那个声称想帮吉尔的警察到底想干嘛,到最后也不知道他到底是坏人还是好人或者说真心想帮助女主,反正我觉得不像后者。
结局凶手也太没用了吧,整部电影明显的头重脚轻,前半部分一直到接近片尾的时候凶手的地位已经被铺垫得很高了,而且相当神秘,至少应该是个职业、成熟的杀手,结局就被受过几天拳击还是什么的训练的女的打败了,还被汽油烧死了,片子的结局太扫兴了,落脚点太低。
看到结尾时,女主明明已经私下解决了与凶手的恩怨而且看样子并不想让警方知道发生的这一切,可为什么还要把受害女纸的照片和地图寄给警方。
同时,整部片子并没有给人以很强烈的真实感,女主顶着一头金发在城里逃跑,还长着那么密集突出的五官,稍微有点常识的人也知道逃跑应该低调一点吧;结局在森林公园放那么大把火真的会不被发现?
这种事情不可能一了了之。
片中警察的酱油打得真是不忍直视。
就连明明是一个看点的阿曼达•塞弗里德在片中也显得很脑残。
还有一点,片中的大部分色调都跟暮色系列相仿,低沉阴暗中营造出的紧张感,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女主角吉尔受过伤害,但不气馁。
虽然被警察和别人误认为“疯子”,但是她却很勇敢、坚强、聪明,以下几点分析可以说明:(1)一次一次的去寻找自己受害地点、并在地图上排除(影片开始不久她妹妹说“你又去了”,说明不止一次去)。
(2)练柔道摔跤,为了使自己有能力应对,这也为后面的情节中打倒管理员、与凶手对打做了铺垫(也许以前就会,也许从受害以后,影片没交待清楚,不过不重要,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有目的的新学的,因为从她练习时的狠劲可以看出来,这也是导演的高明之处,没有过多的废话,只用一些细小的情节来表现,这就是视觉艺术与小说描写的重大区别)。
(3)一个人逃避警察追捕、一个人深夜到偏僻的大森林中去,一方面是为了自己唯一的亲人(估计父母都不在了,从她妹妹睡觉前看那一张全家福可以得知,而且妹妹面临很重的学习任务都来陪她也可以得知),另一方面也是心中不服气,一定要洗刷掉“疯子”“精神幻想”的嫌疑,来证明自己没说慌(其实她太会说慌了,为了获得线索,她不停的编故事,看了真好笑,也佩服她的机智)。
(4)她的机智和聪明到最后显现出来了:A、为了惩罚罪犯,她把深坑的软梯搬掉了(如果第一次这样做的话就没有这个故事了,当然那时她很惊慌);B、为了套罪犯的话,她骗了罪犯;C、用油烧死罪犯显出她的仇恨;D、当警察问她“那个人时”,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反唇讥讽警察说“那个人根本不存在,是自己幻想的”,让警察无可奈何,你看那几个警察的傻态真的很解气;E、为了进一步证明警察的无能,她把地图和被绑架过的女孩的照片匿名寄给了警长……总之,感觉这电影不错。
好久没有看过这样引人入胜的剧情片了。
故事讲得不错,导演很会讲故事哦没有血腥,没有太多的暴力,有的只是对现实社会的讽刺.嘿嘿.唯一遗憾的是,大BOSS,击溃得太容易了.虽然前面有了铺垫,但是最后打BOSS的时候,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意犹未尽的感觉呢不错的 片子哦。
推荐
这是部评分被低估的电影。
有网友认为结尾很草率了。
在此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一,这不是一部大片爽片。
想让结尾处有一个女主和坏人的终极对决太容易了,但这不是这部影片的目的,也不是这部影片的主题。
不是所有的电影为了所谓观众的爽感,为了追求戏剧性而刻意拖长最后的对决。
第二,电影其实塑造了一个真实的反派。
这个反派,是个变态,专挑女生睡觉的时候下手,但是这就意味着反派一定就很睿智,很牛逼了么?
这部电影中的反派,对女主的逃脱耿耿于怀,于是自作聪明想要抓到女主。
但是女主自从逃脱后,就一直时刻准备着他的再犯,拼命练习格斗,还准备着枪,时刻警醒。
这样的一个女主,遇到只是会下阴招的反派,正面对抗时,难道还要拖个十几分钟才能惨胜么?
第三,这也是电影的一个主题。
就是通过结尾和反派打斗的迅速胜利,以及杀掉反派的果决,电影主创把对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一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女主不通知警察来逮捕他?
因为女主更愿意相信自己,相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和目标。
女性可以谁也不依靠!
这就是这部电影结局的高明之处。
总而言之,在一个商业大片,为了所谓爽感打来打去的时代,这部电影能时刻恪守自己的女性独立意识觉醒主题,难能可贵。
冲着这个,给五分一点儿也不过分。
看了些评论,很多人说情节很搞笑,铺垫了一大堆,最后一下子就ko了坏蛋太过简单。
其实仔细想想没那么简单,这片子要么是剪坏了,要么就是留着伏笔准备拍续集。
我认为新来的警察胡德是坏蛋,有以下几个理由:1. 从胡德跟女警察的交谈里可以得知胡德调来这里之前曾住院很久,个人认为是女主上次刺伤的其实是他,而不是死在坑里的那一个。
2. 当胡德知道女主找到了锁店,会追查到五金店的时候,胡德偷偷给她打了电话,编了谎话想约她单独见面。
注意,是瞒着其他的警察单独约她,如果是出于想抓她归案,用不着找个角落偷偷打电话。
中间他又很多次的打给女主,都没有其他警察在场铺垫。
3. 女主开车去森林,快到位置的时候,通话时断时续,“坏蛋”说,这里信号不好,女主奇怪的问“可是我们一直在通话啊”。
其实这时候胡德藏在她的车上,或者开车跟在她后面,所以前段时间有信号,而后段进了森林就没有信号了。
4. 女主去森林时候,那个警察小头目,问过一句,说胡德哪里去了。
女警察说给他妈妈煲汤去了。
以此印证第三点。
5. 女主回到家跟茉莉拥抱的时候,镜头后方胡德出现了。
再次证明第三点。
6. 仔细听,死在坑里的jim其实声音跟电话里不太像。
跟胡德长的略像,也许是兄弟?
7. 女主去找他睡不着觉的邻居的时候,邻居说有面包车停在她门口,而且很大声的按了喇叭,如果坏蛋只是一个,需要按喇叭么?
按喇叭说明是两个人,一个进屋了,一个在车上催他。
8. 最后的照片可能不是女主寄出去的,第一地图很新,不是女主那张做满了标记的地图。
第二女主跟警察说一切都是幻觉,扔了枪,目的就是私下报仇,不想让警察发现她杀人。
所以没有道理寄出照片并标记地点,让警察去追查,那样警察就会怀疑女主杀了坏人。
ps,说最后情节太牵强,坑边上正好有桶汽油的同学,您看的忒不仔细了,前面的购物小票上有提到煤油,因为煤油灯买来是不带油的。
还是比较喜欢电影里的森林画面,纯绿色的画面,让人震撼,但是整部电影情节却是有些絮叨,说不出整个电影情节让人说不出来是什么意思。
不过,电影里的姐妹情深还是让人觉得甚感欣慰。
不过整个故事情节却让人都不敢恭维,大片有震撼,可是却没有什么温情和跌宕起伏的情节。
不过女主角的飙车技术让人震撼,可是总没有速度与激情的震撼来的真实和刺激。
有人可以告诉我这个片到底想表达什么咩!
整个过程都很好看 最后那个变态死得有点太快 阿曼达好适合演悬疑惊悚啊 好美!!
居然包场了,哈哈
侮辱智商吗!!!!
故事比较垃圾啦
前边还行,结尾疑点不少,我也觉得警察胡德可疑。
好莱坞的悬疑片要是都这么拍就没有这一类型片了,导演应该是Amanda的脑残粉吧
多麽愚蠢的人类啊...阿曼达作为一名女同志,不但把所有人的活都给干了,而且还干得那么出色,交出了完美的答卷,实在不该获得这样的怠慢啊,其实单凭最后jill那句他是我臆想出来的就该获得四星好评了啊,整部片子就等这句了,傻逼学着点!!!
很有感觉!
我很喜欢这个金发碧眼的女孩。
前面这么多铺垫,结局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到让人失望。
看开头觉得把精分做成迷失案的设定挺好,看到结尾发现这还真就是个迷失案。。。呃,说好的高潮呢?绑架犯为什么不是警察?那个新来的神神秘秘的警察还真不关他事啊!变态绑架杀人魔战斗力为零不说,脑子也不好使,女主不是他引诱来的,一把小刀对手枪,而且洞口为毛有汽油呢,准备好了烧死自己么?
看完影片我只想剧透,中文译名中的「命」,是凶手的命哦:)
女主角真好看,可是连演了3部都超烂,真可惜.....
前松后紧,整体不错,细节不佳.
大反派弱爆了。阿曼达的片子就是阿曼达一个人的戏
在电影院看睡着了好吗。。
我挺喜欢这女的的长相的~
还不错!
amanda演技不错,居然还有卡瑟琳默念,不过剧情有硬伤,两次就这么逃脱毫发无损,劫匪脑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