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心理悬疑片是个令我产生怪异感觉的片种,它不像港台鬼片,弄些白面僵尸吓人,你知道那是假的,所以心理并没有太多害怕。
它也不像美国的恐怖片,弄些面目狰狞,血肉模糊的怪物或是尸体从感观上刺激你,初看很可怕,但是看多了也就“审恐疲劳”了。
心理悬疑片给我的感觉是这样的,看片的过程是一头雾水,感觉往往不是太爽,但是有没有想放弃的想法,而是坚持看完,得到一个往往意外的结局,很多心理悬疑片的观看感受简直可以用痛苦和折磨来形容,特别碰上那些又想揭示些哲理或是怪异学说的影片。
这部《秘窗》在我看来是心理悬疑片中不太折磨人的一部,何况还有性感男人约翰尼•德普,所以在观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中你是绝对不会有“半途而废”的想法的。
在《加勒比海盗》中,约翰尼•德普扮演了一个神经质的海盗,而在这部片中,他又成功扮演了一个神经质的作家,是的,神经质,至少在结尾之前这是他给我的印象。
约翰尼•德普在片中的演出非常出彩,把起初一个以为自己遭遇离奇事件的作家的敏感,恐惧,愤怒都表形的淋漓尽致,而末尾摇身一变为一个变态杀手,演出也非常到位,可谓影片一大看点。
《秘窗》这样的悬疑片其实很常见,通常是一个活在自己精神世界中的人的精神历程,起码,看过《蝴蝶效应》的人对这种风格不会陌生。
但是,这部片子还是把我唬了一把,影片开始时,那个看上去明显有变态倾向的舒特的出现让我以为这应该是一个作家的忠实Fans,崇拜成狂,以至于变态的故事。
所以当影片一步步进行时,我完全按照导演的意图被牵着鼻子走,我看到了舒特的一步步走向丧心病狂的过程,我想结局应该是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打斗,舒特被约翰尼•德普扮演的作家打败,在一阵惊悚感中皆大欢喜。
但是,结局还出人意料,舒特只是作家自己制造的一个人物,那烧房,杀人的疯狂举动都是他所为,一个人格分裂的作家现象令我感到毛骨悚然。
影片在制造扣人心弦的效果上,采用了传统手法,但是应该说做的非常的好。
如诡异紧张的音乐,神秘出现又神秘消失的人物,离奇古怪的死亡等等。
在我看来,这更大程度上是部强调娱乐色彩的悬疑片,而非要揭示人心理的问题或是人生的哲理。
不过,影片对人心理阴暗面的揭示还是入木三分,尽管看起来有些诡异。
约翰尼•德普扮演的作家从任何角度看都不像是一个杀手,但是,表面温和甚至懦弱的表象下往往隐藏着阴暗的心理。
作家的职业使得主人公以一种在心理上虚构一个强势冷酷人物的方法来克服自己在现实中弱小卑微的一面,这样他才能以虚构人物的心理去干出一些残忍的事来,加之作家在这个过程中以一种完成完美作品的心态,这样的谋杀故事看上去就十分变态了。
导演从一开始就将作家心中虚构的故事现实化,而且做的很合逻辑,让我开始就为作家的命运担心,在心中期待一个弱势作家反抗强势杀手的故事,而最终突然的转折让我又大吃一惊,再次期待的是作家最终被制服的一个悲剧性故事,但是结果再次让我惊讶,作家完成了他的杀人计划,他的“完美结局”得以实现。
当然,看一部心理悬疑片,我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所以,我认为《秘窗》是一部比较大众化的心理悬疑片,没有过多的恐怖血腥,也没有过多专业化的心理分析,适合你一人静静观看,然后慢慢回味。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047195.html
一个作家的老婆被捉奸在床,然后精神分裂了,以致最后杀死老婆和奸夫的故事!
前面的铺垫还不错,临近结局还是得反转还是可以的,一部精神分裂类型的悬疑片。
有一点很匪夷所思,警方既然怀疑他杀了人,说早晚有一天会找到尸体的,怎么不派人去他家附近搜索一番呢?
让我想起了另一部中国香港电影《天使死神》,当年的零票房电影。
本来想给4星的,想想还是3星了!
一切都毫无新意。
从Depp的神经质,到人格分裂。
我在他报警时就猜到了结局,惟一的意外是我以为艾米不会死。
我不好意思给这电影贴上悬疑的标签,从那个戴帽子的疯狂书迷出现的时候我就想说该不会是讲人格分裂吧……但转念一想怪叔叔的电影哎,怎么可能被我这样笨蛋一下子猜中,于是耐着心看完了,结果真是出人意料……作家这个职业的确值得探讨探讨啊,他们能为了完成一本书作品,在千千万万个无人的深夜潜进自己构造的世界并创建理想中的人物,难免会因太过沉浸而出不来。
但这样的身份换成痴迷角色的演员扮演天鹅的舞者手持大刀的主厨也一样可以架构出相同的故事,影片将如此显而易见的事件硬是包裏成了悬疑片实在让人郁闷。
不过为了看德普的颜也值了,这是我看这叔影片中最平易近人的一部了,原来他没有浓眼影也帅成这样!
斯蒂芬 金 是个好作家。
一个好作家需要的素质:胆小,懦弱,敏感,自我,以及分不清现实的幻想。
这不是精神分裂,这是一个作家先天带来的写作的天赋的那一种DNA序列里同时隐藏的性格。
作家不应该有强健完整的人格,否则只能变成巴金或者冰心。
痛苦的看着世界我是世界的神所有不贞的女人应当受到惩罚
秘窗的確是充滿了噱頭的一部電影。
改編自Stephen King的小説,導演是David Koepp,主演又是Johnny Depp,陣容很是強大。
但是電影卻沒有給我什麽大驚喜。
不太强大。
一個與妻子分居的神經質作家,一個人格分裂的簡單故事。
電影毫無驚喜的給了觀衆這一個梗,然後揭破這個梗。
太過乏力簡單,儘管電影不乏味空洞,當然重要的是有Johnny Depp吸引票房。
雖然是Stephen King的小説,但文字真的是和畫面不一樣,文字中細微的心理描寫就可以成就一本書,但是放到電影中就難以顯現,這完全無關Johnny Depp的表演,即便是David Koepp也無法將其改編的充滿懸念。
這是改編心理懸疑劇的必然問題。
作爲翻拍,這樣一個題材似乎是不太討巧的,況且這個懸疑推理的梗本身就已經被用爛,隨處可見的爛港劇中都有很多。
我是半夜看得這部電影,完全沒覺得有什麽所謂的驚悚恐怖之處,倒是狗被殺死的時候太集中注意,被聲音嚇了一跳。
Stephen King的作品被翻拍有很多,良莠不齊,而當中最出名的當然是[肖申克的救贖],這個里程碑式的翻拍應該是無法超越了,而這部電影當然和它是相去甚遠的。
值得一說的是影片最後那個鏡頭,還有那句her death will be a mystery,驚悚的架勢顯現了,狠是喜歡啊。
于2007-07-22
看斯蒂芬·金的人很多不会注意到《秘窗》这部小说,因为作为千千万万个精神分裂题材的作品之一),它并没有一个可以一下子脱颖而出的点,而约翰尼·德普的粉丝即使在将加勒比海盗刷了十来遍,还会过上很久才会把《秘窗》这部德普叔并非颜值和演技巅峰的作品加入看单。
单看它的主要元素:湖边别墅,小说作家,捉奸,闹离婚,抄袭,都是那种貌似很有爆点的平淡无奇。
取景地实际上非常美丽,但导演显然对此不大在意,于是就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情节上。
经典的情节总是有一瞬间让人觉得似曾相识,比如说被推到湖里的汽车,在《看不见的客人》里同样客串了一把,比如说写不出来的小说,一瞬间也让人觉得像《闪灵》。
导演打足了精神要卖的关子无非就是精分这个点,先让德普饰演的莫特戴了一顶绿帽,然后让头戴一顶礼帽,对小说抄袭不依不挠,好像除此以外啥也不干的肖特出场,对欲哭无泪的莫特展开全方位跟踪,威胁,杀警察,纵火。
最后,怎么圆回来呢?
莫特捡起肖特的帽子戴在了头上,忽然明白自己就是肖特,之前的坏事全是他自己做的。
(这么看好像精分的是帽子……)莫特用他并不白皙的牙齿,津津有味地啃着玉米。
这一波心理暗示就很强了,吃着用死人做肥料长出来的玉米,不就是间接地吃人了吗?
莫特吃得越香,越坦然,越没有心理负担,观众就越觉得毛骨悚然,因为这个人的不正常之处就在于他觉得自己完全没有不正常,再联想一下他之前用铲子锥子等等日常起居必不可少的工具杀了四个人,这种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杀人手法可以担得起“田园牧歌式杀人狂”的名号了。
精分在电影中的作用,类似车祸,类似失忆,无非是一个契机,用来推动情节发展,怎么用,才能精分得别致,精分出新意,是个大问题。
导演在这里,把精分看做一个释放人内心洪水猛兽的闸门。
莫特痛恨妻子背叛自己,但在分割财产时还保持着绅士的风度,一到变成肖特的时候,就立刻放火烧了妻子的房子。
他找警察,找私人侦探保护自己,但变成肖特之后,一转眼就把他们都杀死了,因为他作为一个失意作家,本来是想要一个人躲起来寻找安静,但是内心不能平静,他便把对这种不平静的烦躁转移到了无辜者的头上。
导演通过电影的媒介,大胆想象了“如果我们的负面想法都可以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之后的可怕结果——很多精分主题电影中,比如致命ID,穆赫兰道,导演的想象止于对个人心灵的探索,他们一心一意地描摹着一个人心理失衡之后的天人交战,焦灼不安,以至于毁灭自我,对于这种基于心理障碍或是生活阴影的恐怖,我们安慰自己,我的心灵健康着呢,不会出问题。
当《秘窗》这种由内心的黑暗蔓延到周围人之上的情景发生时,我们不会表现的像影片中一样极端,但是会做出各种各样的事情用来排解,比如匿名发帖,比如背地里大骂。
但是,每个人都会有一刻,想要随便拿起一个锤子或是刀子,去敲打,去碾碎,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去立刻解决问题。
这就是每个人家里都有的秘窗,在窗子下面,泥土上开着花,泥土下埋着我们意念中的牺牲者。
在所有的恐怖故事讲到最后,都要努力到达一个恐怖的巅峰,原本只在精神层面滋生的恐惧,忽然跳出了牢不可破的笼子,开始作用在物质世界,让人物的生活环境彻底崩塌。
当莫特和自己的分裂人格当面对质的时候,他居住的小别墅墙上出现了一道裂缝,他顺着裂缝往上看,发现缝隙一直延伸到屋顶。
这一幕像极了爱伦坡的著名哥特小说《厄舍府的倒塌》中的结尾,老宅的缝隙自地下延伸到房顶正中,在主人公的妹妹诈尸,主人公惊吓而死之后,房子从缝隙中开始裂开,将这个家族的一切埋葬。
每个小孩子都担心过床底下有鬼,这件事之所以可以被拿出来讲,是因为床底下实际上什么都没有,一切是想象,要是哪天真的有一双手从床底下伸出来,当事人可能就直接吓死了,而且成为,被一只手吓死的第一人。
随便说说,又是旧话。
又是一个关于人格分裂的故事.似乎最近好莱坞尤其热衷于此类影片的拍摄.从<美丽人生>到<搏击会>再到johnny depp的
到是johnny depp的演出让人赏心悦目至极.被称为个人秀在情理之中.这种绝对围绕个人中心的电影在近期似乎并不多见,更多的是如<神秘河>那样的多线发展,感觉是depp一次比较淋漓的个人发挥.
再帅的约翰尼德普都不能掩盖剧情的苍白,只能讲又是一部胡扯蛋的片子。
所谓的惊悚悬疑通片看来不过是一个漏洞百出逻辑牵强的故事加上刻意渲染的紧张氛围而已。
作为近几年流行的人格分裂题材电影,这部内容实在过于乏味,节奏缓慢,叙述冗长无味,连揭露真相本该是高潮的重头戏都匆匆划过虎头蛇尾
恐怖,惊悚,不不不,我愿意把它看做是剧情片。
跟着来吧,进入一个典型的人格分裂的内心世界。
从表象,渐渐的走进内在。
当Depp在房子里面对自己,当房子裂成两半,原来一切争执,一切矛盾,只是独角戏。
只不过是内心的挣扎的外在演绎。
一切精彩的外在表象映射出一个变态的内心世界,完完全全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恐怖?
可能比不上《电锯惊魂》里的血腥;惊悚?
甚至比不上《小岛惊魂》让我心跳。
但是,就是那么恰到好处的让人沉浸在一个变态的灵魂里,沉思在一个疯子编导的故事里。
远离尘嚣,半隐居在风景如画的木房。
算不上大的空间,禁锢了问题颇多的作家。
绿帽子的困扰挥之不去,一个作家没有了灵感,一个多愁善感的文人失去了方向,一个脆弱的男人丧失了理智,我们看到了,别把情感丰富又不知道去那发泄的人惹毛。
就如镜头告诉我们的,碧蓝的湖水,只有从窗户里才看得到;茂密的林地,只有“别人”有约才会涉足;喧嚣的城市,只有出了事情,Jeep才会开去。
睡觉,工作,听佣人的唠叨,偶尔回忆起曾经的甜蜜。
怎么办?
一个懦弱,手足无措,另一个暴戾阴暗,“两个人”共处一室,傻子都知道谁会赢。
这就是悲哀,这就是教训。
透过那个略显滑稽的眼镜,时而茫然,实际凶残。
邋遢的睡衣,转过身就是利落的杀手。
Deep,不会让我们失望,不会让这个故事表达的有缺憾。
就像带他进入影视圈的凯奇。
总能让我们轻轻松松的沉溺到剧情里,feel what you feel...记着,别去惹脆弱多愁的男人,尤其是个宅男...
jd就算演悬疑也要演得像船长一样 搞得片子既不悬疑又不严肃更谈不上黑色幽默 一出不伦不类的无聊狗屎
剧透要不得啊。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我断断续续看了一天。打算找个不用动脑子的sb港剧来看看调节下心情
十年前可能会觉得不错,现在这种套路太多啦。
看的美国烂片并不多……
你妈逼,结果就是一个分裂症。。。有劲没劲啊,靠= =
再看Johnny Depp演技饰演精神分裂角色的功底,干掉所有人而平安无事的智商,自创来自密西西比的帽子农夫,修改秘窗结局,玉米地地下的尸体,洗
看过几部类似的电影,看到johnny手拿铁锹的时候,隐约猜到了结局。倒是很喜欢湖畔的那栋小屋,虽然透着一些诡异的气氛。有什么理由不爱Johnny Depp?
看了一多半才想到是人格分裂,是不是作家笔下人物做的事情,都是现实中自己想做,却不敢做的事?
当年的9区D5多贴心啊,居然有评论音轨和花絮!
很一般,用力过头
人格分裂迹象太明显,还不到一半就没悬疑了
剧透不影响心情,剧情白烂,看开头就知道结尾,全靠强尼戴普一张脸撑台面,真心魅力真心帅。btw,还是觉得他很像Queen的主唱。
人格分裂的编剧 SHOOTER SHOOT HER
其实剧情还比较老套的,但是Depp的表演是到位的,要说还是缺了点什么,可能就是因为那种“哦,和那部×××片子一样的”的感觉。
电影拍得很失败,但是德普的表演无可挑剔。他在本片的造型还掀起了一股潮流。
结局有点变态。。。瞿慧你别看。你不敢看的。哈哈哈哈哈哈哈
简版《闪灵》,没事儿不要惹作家。
约翰尼德普又奉献了一次自high的表演,而除了他本片也似乎没什么亮点了。
这类片太多了,开始就猜到结局
剧情被看透的有点早,后面收的有点急促,或者就是铺垫的有点明显,本来可以是个更扑朔迷离一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