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阅读更新,请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海边的西塞罗而今,震天的战鼓再次敲响……本文接近一万字,但绝对读有所值,我将借解析指环王的剧情,为您梳理一下欧洲一段不为人知但至关重要的历史脉络。
请在空闲时间阅读。
在上一篇文章《《指环王》密码(上):欧洲文明在惧怕谁?
》中,我们解读了电影《指环王》和同名小说中,托尔金老爷子借凯兰崔尔女王、魔君索伦和刚铎帝国各自有何暗喻,本篇中我们进入电影和小说的主要剧情,解析一下这场旷世之战(魔戒圣战)的原型是怎样发生的。
1开篇之前先解一个上回书留下的扣。
上文我们提到,已成废墟的刚铎旧都、“星之堡垒”奥斯吉力亚斯对应真实历史上的罗马城。
已经沦陷的“升月之塔”米纳斯伊希尔(米纳斯魔窟)则对应君士坦丁堡,
那么《指环王》中浓墨重彩表现刚铎新都、大战的发生地米纳斯雅诺(米那斯提力斯)又所指为何呢?
其实,我看很多朋友留言已经猜出来了,米纳斯雅诺对应的就是维也纳。
今天我们提起维也纳,觉得它只是一座欧洲中部的花园城市,是音乐之都。
但却很少有人认识到,这座城市在近代曾经当过数百年的“新罗马”帝都和保卫基督教文明的最前线。
被称为“基督之盾”或“欧洲之盾”。
就像《指环王》小说中“星辰堡垒”、“升月之塔”、“落日之塔”三城并立一样,在那个时代欧洲人的心中,维也纳的地位也与罗马和君士坦丁堡相仿佛,凝聚着“罗马帝国”这个现实中的刚铎最后的希望——它被攻克了,罗马就灭亡了。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罗马不就早就灭亡了吗?
是的,如果你去查中国世界史教科书,你得到的答案是在东西罗马分裂之后,西罗马帝国已经在476年就灭亡了。
但实际上,这个时间点是很后来才被定义——也就是说,西罗马帝国其实是被后人“说死”的,至少中世纪的人并不觉得罗马已完。
西罗马被说死的具体时间是在18世纪末,英国有位历史学者叫爱德华·吉本,出版了他的新书《罗马帝国衰亡史》。
这其实是一套巨著,推荐对罗马有兴趣的朋友一阅。
在该书中,吉本为了给书的第一部分有一个结尾,强行找到了一个之前并不太受重视的事件:476年,蛮族又双叒叕的攻陷了罗马城,按照之前的一般戏码,蛮族首领在逼迫罗马皇帝退位之后,应该自己接受“罗马皇帝”的头衔。
但此次来罗马打秋风的蛮王,这老哥叫奥多亚克,是个耿直boy,对忙不迭前来献上王冠的罗马教宗高傲的说:“强者自会为自己加冕。
”于是他拒绝接受罗马的帝冠。
于是这句装逼的话就被吉本揪了出来大做文章:看见没有,罗马法统在当时就断掉了,帝国亡国了,欧洲进入了中世纪,啊,多么黑暗、多么凄惨……但可惜的是,生活在中世纪的欧洲人,其实并没有吉本那么高的史学觉悟,他们依然觉得自己生活在罗马帝国里,只不过皇帝经常换,“新罗马”也经常迁都而已。
事实上,欧洲北方诸蛮族国王中,一共也就出了奥多亚克这么一个给罗马皇冠居然不要的二愣子。
这个道理就跟中国古代成事儿的草头王做到一定火候一定会要玉玺当皇帝,宣布自己承接前朝法统一样:白给你的名号,干嘛不要?
公元800年,德法两国的共同先祖查理曼大帝,就正式接受教宗的加冕,成为“罗马皇帝”。
此后这顶罗马皇冠经由奥托大帝(Otto I)一直在德意志诸邦中传承,在“巴巴罗萨”腓特烈一世时代,又给“罗马帝国”加了“神圣”这个前缀,于是形成了我们熟悉的“神圣罗马帝国”。
注意,这个神圣罗马帝国在当时欧洲人的理念中,其实就是西罗马帝国的法统继承人。
而它理论上其实是有着全西欧基督教国家法统的,甚至整个中世纪,教皇跟神罗皇帝关系好的时候,还偶尔发个教令啥的,提醒一下基督徒要尊重“罗马皇帝”。
但这种话基本没什么用,首先英法这样的小强都不愿听这个“冒牌皇帝”的调遣,西班牙和北非当时在穆斯林手中,意大利南部受东罗马帝国管控,北部则是教皇国的势力范围。
所以“罗马皇帝”真正说了算的地盘,也就剩下了德意志那点地方。
而这片地方正统罗马其实是没咋统治过的。
所以整个中世纪,德国人的宿敌法国人都在说这个国家“既不神圣,也不罗马”,到文艺复兴时代,大师伏尔泰又多加了一句“更非帝国”,就此凑成了当时法国人“辱德”必谈的“素质三连”。
整个可怜兮兮的样子,确实有点像中土世界阿拉贡“王者归来”之前刚铎。
2 而“罗马帝国”在中世纪这种不伦不类的属性,在小说《指环王》中也得到了刚铎帝国的完美继承。
看过电影的人都应该有印象,刚铎帝国很长时间是被摄政王所代管的,而且这个代管时间长的匪夷所思,从最后一任刚铎国王被戒灵首领安格玛巫王骗去单挑失踪开始,王室就绝嗣了,国家由之前的宫相家族所摄政。
而巧合的是,历史被加冕为“罗马皇帝”,开创罗马在中世纪法统的查理曼大帝,就是出身于墨洛温王朝的宫相家族,直到他父亲丕平三世(矮子丕平)时代,才通过贿赂教皇得到了正统确认。
托尔金在这段历史中得到了他写摄政王家的最初灵感。
严格说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虽然光鲜,但跟“刚铎摄政王”一样有点来历不正。
对这一点,不仅对旁边的法国人看不惯,就连异教徒土耳其人更看不惯。
在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后,奥斯曼土耳其苏丹像所有灭亡罗马的蛮族国王(除奥多亚克以外)一样,认为自己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
而为了逼迫欧洲人承认他们这个法统。
苏丹们能想到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攻克这个“冒牌罗马”的新都城——哈布斯堡家族长期盘踞的维也纳。
万里车书一混同,西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维也纳,饮马多瑙第一功。
——土耳其人这个梦想跟几百年前金朝皇帝完颜亮,是一样一样的。
所以,攻克维也纳,一直是土耳其苏丹们的首要目标,而最早对此进行尝试的,是苏莱曼大帝。
我有一个想法,虽然十分确定,但放在当下西方可能会非常不政治正确——苏莱曼大帝这个人,应该就是托尔金笔下魔君索伦的原型。
这不仅仅是因为两个名字在英文中发音有相似之处( Suleman、Sauron)。
更是因为苏莱曼可能是最接近毁灭西方的穆斯林。
他早年的英明神武与晚年的暴虐黑化,确实都有点魔君索伦的影子。
1529年,苏莱曼大帝领兵30万连克贝尔格莱德和布达佩斯、占领整个匈牙利,并一直打到维也纳城下,进行了史上第一次维也纳之围。
御驾亲征的苏莱曼大帝得意非凡,豪言要让整个欧洲都皈依真主。
但危难之下,整个基督教世界当时爆发了惊人的团结。
教皇颁布教喻,要求信徒集结维也纳进行“圣战”,大量志愿军以“十字军”的名义奔赴这座神圣罗马帝国的帝都参战。
当时哈布斯堡王朝所领导的神圣罗马帝国在肌体上还是健康的。
不仅境内的各诸侯都还听皇帝招呼,更要命的是,哈布斯堡王朝此时还联合统治了新兴的日不落帝国西班牙。
1529年,靠“下半身开疆拓土”的哈布斯堡王朝正迎来它的全盛期——皇帝查理五世建立了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以至于从版图上看从版图上,这似乎是一次“东西罗马”的较量。
于是第一次维也纳之围中,苏莱曼大帝的进攻遭到了几乎来自整个西欧的联军的迎头痛击。
准备不足的苏莱曼大帝最终铩羽而归。
他的欧洲扩张计划至此终于止步。
不久,奥斯曼帝国随着他晚年的日渐昏聩和最终去世陷入了内乱之中,欧洲随着这位君主的死暂且歇了一口气。
而在《指环王》中,开篇就是对这段历史的致敬——索伦企图征服整个中土,遭遇了人类与精灵的联合抵抗,人类君主伊兰迪尔父子与精灵至高王吉尔加拉德组成“最后同盟”共同抵抗索伦。
这就是《指环王》最后开篇的“最后联盟之战”而最终,也是索伦的意外死亡,给了中土世界喘息的机会……就问你像不像。
但是,魔兽世界里那话怎么说来着?
“自从联盟和部落并肩作战,共同抵抗燃烧军团的入侵,已经过去了四年。
尽管成功地挽救了艾泽拉斯大陆,部落和联盟之间脆弱的协议,却早已荡然无存。
如今,震天的战鼓,再一次响起……”
是的,在抵御了苏莱曼大帝的征伐之后。
欧洲人本来以为自己的文明安全了。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给欧洲人留下了一个刻在骨子里的叙事模式——联盟会崩解,而“魔王”会重来。
3 公元1683年6月,一封急报传入维也纳宫廷。
土耳其苏丹默罕默德四世,纠集了苏丹亲兵、安纳托利亚人、北非柏柏尔人、中东阿拉伯人、远东鞑靼人以及其他仆从国军队共计25万之众和150门各式火炮的大军,已经在贝尔格莱德完成了集结。
正浩浩荡荡的向西方挺进,目标还是那个:攻克维也纳。
此时距离上一场大战已经过去一百多年的时间。
神圣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当年之勇,皇帝不仅失去了对西班牙的联统,而且帝国也陷入了空前的内乱当中。
1618年到1648年,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积蓄已久的宗教矛盾爆发,新教与天主教的混战开始,周边各国随后纷纷选边站队,下场掐架,这便是著名的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把基督徒血流干的“欧洲内战”。
在此战之中,在法国、瑞典等国的轮番进攻下,天主教同盟节节败退,最终身为天主教同盟领袖哈布斯堡王朝被迫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合约》割让了神罗境内大量领土,尼德兰、瑞士脱离帝国,并且承认了德意志诸侯们拥有主权地位,帝国境内实行宗教自由。
这么一搞,“罗马皇帝”的威信已经荡然无存,德意志人口大量减员,说德语的男人当中有接近一半死在了这场战争当中。
此时的神圣罗马帝国,可以说已经名存实亡了。
祸不单行,帝都维也纳在战后又遭遇了一场大瘟疫,人口仅剩战前三分之一。
这导致在1683年战前,维也纳能调动的守军不足两万人,几近变为了一座孤立无援的空城。
反观奥斯曼帝国,在苏莱曼大帝去世后的这一百多年里,也出了点问题。
这段时间内,奥斯曼扩张速度一度放缓。
“耶里切尼制度”的副作用开始显现,苏丹亲兵开始尾大不掉,苏丹对其的掌控力也逐渐变弱,使其逐渐演化成一个庞大利益集团,战斗力严重下降,后期甚至掌握废立苏丹的权利。
但在这个至暗时刻,自认为是苏莱曼大帝再世的苏丹默罕默德四世即位了。
默罕默德四世算不上明君,但他确实是勤政的,此人上台后用铁腕弹压了反对者和贪官,曾在五年内杀死了三万名各级官员,并积极发动对欧洲的外战以转移矛盾,土耳其国势开始重新振兴。
默罕默德四世,其实无论性格、御下方式还是虚荣心,这家伙都更疑似崇祯皇帝再世。
但默罕默德四世深知,自己的功业还未真的能追及苏莱曼大帝,想要竟全功,就必须拿下大帝当年没有得偿所愿的那座坚城——维也纳。
于是进攻在1683年终于打响了。
默罕默德四世为这场进攻所做的准备,不能说不充分。
至少在外交上,他重新修复了与法国的“渎圣同盟”,挑唆法国跟他打配合。
“天主长女”法兰西在这段历史上起到的作用,很像《指环王》当中与索伦结盟的白袍巫师萨鲁曼。
在小说中,萨鲁曼在索伦魔军发动进攻时所打出的策应,一是出兵进攻圣盔谷,二是派遣手下葛力马,巧言腐化了洛汗国国王希优顿,让他不得出兵帮助刚铎王国。
而在真实历史上,法国为了对付哈布斯堡王朝,自16世纪的弗朗索瓦一世起就与苏莱曼大帝缔结了盟约。
到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时期,为跟默罕默德四世打的配合,这位“太阳王”也是连出两手。
在西线,法国出兵进攻了原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洛林和低地地区以为策应,留下了德法之间此后缠斗许久的阿尔萨斯-洛林问题。
在东方,法国则派出大使,动用外交力量贿赂与其交好的波兰贵族,让他们牵制国王杨·索别斯基,不要履行波兰与哈布斯堡王朝达成的盟约出手干预即将爆发的维也纳之战。
大概这个感觉……在这些准备做好之后,1683年5月底,默罕默德四世在贝尔格莱德阅兵、誓师,宣布“圣战”开始。
但奇怪的是,万事俱备之后,苏丹默罕默德四世却并不打算亲率军队发动这场志在必得的总攻。
他自己留在贝尔格莱德狩猎,而将指挥大权交给了自己的大维齐尔(宰相)卡拉·穆斯塔法。
这个细节证明默罕默德四世终究没有苏莱曼大帝的雄图伟略,却比他的先祖更“鸡贼”。
默罕默德四世惧怕自己承担战败的责任,他的如意算盘是,如此次战争胜利,那么功劳便是他苏丹的,若战事不利,就把锅甩给大维齐尔,他他承担战争失败的罪责。
于是神似戒灵之首安格玛巫王的卡拉·穆斯塔法,就肩负着背锅侠的重任,正式出发了。
他的背后,是苏丹殷切而野心勃勃的目光在注视。
4 跟卡拉·穆斯塔法“对线”的那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是利奥波德一世。
这位皇帝长这个样子,大家感受一下这位“罗马皇帝”的“君威”:
皇上长成这样不奇怪,因为哈布斯堡王朝是靠联姻收集领土的,近亲繁衍的结果是越到后来,基因劣化、遗传病等问题就越严重。
画师再怎么美颜也救不了。
而这位“望之不似仁君”的皇帝陛下,在此次维也纳之战中的作用,对应《指环王》中的摄政王迪耐瑟二世。
他们干的有三件事神似:一是在敌人大军即将濒临城下之时,还在饮酒作乐、狩猎野餐,完全一副文恬武嬉的样子。
二是在终于获知敌人军队到来时,不顾群臣坚守待援的反对,在没摸清土耳其人兵力的情况下,盲目命令自己军队冲出维也纳去送,结果让维也纳兵力更加空虚。
三是在前两条都无效之后,最终放弃治疗,在土耳其人濒临城下的前夜带着自己的家眷和宠臣们逃出维也纳,躲往林茨……
所以《指环王》里迪耐瑟二世的精神崩溃和瞎指挥真的是神还原……总之,利奥波德皇帝这一通骚操作搞下来,维也纳的守卫任务,似乎是更没指望了。
但东方不亮西方亮,危难时刻,一些历史人物的出现和选择,改变了看似既定的历史走向。
首先是当时担任教皇的英诺森十一世。
文艺复兴至启蒙时代的教皇往往都是贪腐堕落的代名词,但这位英诺森十一世教皇,堪称教皇里的战斗机。
在他上台后,通过厉行节约、惩治腐败、改革财税政策,一举扭转了教廷原本入不敷出,靠卖赎罪券等度日的窘境。
而在维也纳之战中,英诺森十一世教皇起到了有类甘道夫的作用——他给每个可能出兵援助的天主教君主写了亲笔信,尤其是对于实力强大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君主杨·索别斯基,不仅强调了盟约、教义,还许诺以重金回报。
在其高超的政治手腕下,杨·索别斯基被感动了,开始了属于他的华丽表演。
扬·索别斯基,波兰国王及立陶宛大公,此人后来被称为“拯救基督教世界的英雄”,而让他获得这个称号的,仅仅是当年在维也纳城下的一战。
显然,他也是洛汗国王尤希顿的主要原型。
其实,当时的波兰是一个类似于《指环王》小说中洛汗王国的国家。
小说中,在立国的五百年中洛汗王国是一个身处四战之地、与半兽人的战争、长冬、登兰德人的劫掠等诸多灾难的夹缝中艰难求生的国度。
而现实中波兰的处境与其神似。
这两个国家还都以志愿骑兵为其主要作战力量,小说中洛汗贵族男子平时获得封地,在战时要自备战马、圆盾、长矛、长剑、头盔及甲衣以响应国王的征召,而这个制度几乎是16——18世纪波兰翼骑兵的翻版。
两支骑兵大军采用的战术也是极为类似的,在《指环王》电影里,洛汗骑兵排成密集的骑墙阵列向兽人的长矛方针发起正面冲锋场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在现实的军事上,这种骑兵组成密集骑墙正面“硬抗”步兵的情况,其实很少出现。
唯一的解释,似乎只能是托尔金参照了波兰翼骑兵的战术中取得了灵感。
翼骑兵常常被编成拥有150-200人的中队,排成膝盖挨着膝盖的密集两列横队,出众的马术能让他们可以用如此密集队形进行冲锋,长长的骑枪则能保证他们先于对方捅出的长矛将对手刺穿。
这样巨大的冲击力,配以翼骑兵同样优异的近战能力,常常给敌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如果说真实的历史上曾经有哪支部队完美的演绎过《指环王》中洛汗骑兵那正面突击依然水银泻地般畅快战斗,似乎只有波兰翼骑兵。
5EdorasHowardShore-TheLordOfTheRings:TheTwoTowers(TheCompleteRecordings)而让翼骑兵名扬青史的那次冲击,发生于1683年9月12日。
这一天清晨,随着一颗信号弹划过清晨的天空,波兰国王杨·索别斯基纵马出现在维也纳城北的高地上。
他看到一场壮观而又可怕的围攻战。
从同年7月开始,奥斯曼的25万大军已经在维也纳城下猛攻了整整两个月,火炮和工兵挖掘的地道反复的炸开维也纳的城墙,而城内的守军又不断冲上缺口,与涌上来的土耳其士兵进行殊死搏斗,在无数炮灰的疯狂冲击下,守军防线几次都崩溃,甚至奥斯曼人已经把新月旗插上了维也纳的城头,但不久后还是被守军的优势火力击退了。
兵力居于绝对劣势的维也纳为何能坚守如此之久,后世史学家说法很多,但两个原因是不可否认的——首先是三十年战争的磨练让欧洲人因祸得福,维也纳此时星堡的设计、守军的战术、以及火炮的质量和应用,已经略微高出了对面的奥斯曼人。
其次,要怪默罕默德四世“溜肩膀”。
代替他指挥的大维齐尔卡拉·穆斯塔法因为忌惮守军的火力、不敢损伤苏丹亲兵精锐,每当炮灰部队打开缺口后,都不不敢派遣精锐进行冲击,导致奥斯曼失去了攻占维也纳最好的机会。
杨·索别斯基看到的景象就是,维也纳虽然岌岌可危,但依然挺立,城中心圣斯蒂芬教堂的钟声依然在鼓舞着战士们做最后的奋战。
波兰国王嘴角划过一丝笑意,微微向身旁的侍从挥手,后者吹响号角。
在丘陵遮掩的背后,是整整八万基督教援军!
对于杨·索别斯基率领的援军到来,不能说穆斯塔法全无准备。
在援军集结完毕前的9月10日,穆斯塔法还曾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策。
但在会上穆斯塔法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自小所受的“耶里切尼教育”让他严重低估了基督教联军的兵力和作战决心。
前方是“唾手可得”的维也纳城,后面则是“微不足道”敌方援军。
想了想苏丹给他定下的KPI,穆斯塔法决定分兵,一边攻城,一边守阵地,两不耽误。
他觉得,虽然沿途分兵,但奥斯曼军队此时仍有十五万之众,收拾前来援助的联军绰绰有余了。
但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他的预想。
9月12日,决战开始。
杨·索别斯基首先命令由德意志诸邦组成的步兵从左翼发起进攻,奥斯曼军队马上应战。
而且由于低估了援军数量,穆斯塔法误判了左翼是联军的主攻方向,为了防止阵地被联军突破而被包围,他将大部分机动兵力调至左翼与联军展开血战。
战至下午6时,奥斯曼军队逐渐呈现出师老兵疲之态,阵线开始松动。
此时杨·索别斯基突然下令骑兵触动。
在3000名波兰翼骑兵的带领下,多达两万之众的联军骑兵突然对土耳其人空虚右翼发起了兜击!
见此情形大惊失色的穆斯塔法,慌忙命令火枪手和长矛兵组成方阵进行抵挡。
可是为时已晚。
火枪手打出的排枪,如投入怒涛的小石子般转瞬就被淹没。
列阵的长矛手们感到大地在随着对面疾驰而来的骑墙一起猛烈的震颤着,发出对他们来说宛如催命的咚咚巨响!
而后。
土耳其人整整十余万人组成的庞大军阵,几乎就在与翼骑兵接战的一瞬间彻底崩溃了。
是役也,奥斯曼土耳其军1.6万人被歼灭,五千人被俘。
苏丹亲兵精锐不可战胜的神话也从此被打破。
而杨·索别斯基在获得大胜之后模仿凯撒用拉丁文给教皇写信报喜说:“Venimus. Vidimus. Deus vicit.”——我来了,我看见了,上帝得胜了。
对比指环王,我们会发现托尔金是如此喜欢这场拯救基督教世界的酣畅淋漓的大胜。
以至于在他的笔下的“圣盔谷之战”和“帕兰诺平原战役”几乎都是这场战役复刻。
若说有不同,只是后一场战役中,托老糅合了一点历史上西罗马与西哥特共同抵抗匈奴王阿提拉的沙隆会战的影子。
在沙隆会战中,西哥特老国王提奥多里克在率领骑兵冲锋时阵亡,而托老则也让率领骑兵冲锋的洛汗老国王希优顿战死沙场。
历史上的提奥多里克国王,据说是被身后的战马活活踩死的。
多说一句,其实这两场虚构战役里,托老还各埋了一个来自莎士比亚名作《麦克白》的梗:“除非树木移动”和“没有男人可以杀死我”。
这个……有机会再细说吧。
所以,在强调一遍,虽然托尔金声称自己的小说不影射任何历史,但他确实是个“埋梗大师”,作品里时时处处都有对既往历史与文学的化用和影射。
在真实的历史上1683年的维也纳之战与小说中的“帕兰诺平原战役”一样,是一个转折点。
败军之将穆斯塔法在逃回到贝尔格莱德后,很快就被急于退位卸责的默罕默德四世问罪并处决。
黙苏丹崇祯附体实锤。
这种“崇祯行为”让原本就依靠苏丹的铁腕勉强维系奥斯曼帝国更加离心离德。
瞅准时机,欧洲各国在教皇英诺森十一世的号召下重新团结起来,发动了“大土耳其战争”。
这场基督教国家的围攻让奥斯曼帝国遭遇了空前的惨败,土耳其失去了匈牙利、特瓦锡兰尼亚和第聂伯河以西大量欧洲领土,并从此再没有在欧洲进行任何扩张。
至此,那个昔日让整个基督教世界战栗不已、惧怕它统御欧洲的伊斯兰教“新罗马”由盛转衰。
它沦为“西亚病夫”的历程,也由此开始了
然而,《指环王》的隐喻,到此却还没有彻底讲完。
那个在书中被反复烘托强调的归来王者阿拉贡,究竟是谁?
对他其实也是有原型的,而且若关注新闻,你不会陌生。
作者又为什么要让来自夏尔的霍比特人弗罗多成为最终毁灭索伦魔王的英雄?
最重要的是,身为英国人的托尔金,为什么又要写这样一个故事?
这其中其实也埋藏着很多有趣的历史梗,我将在下篇当中继续为大家解读。
敬请期待。
指环王三部曲不仅是电影史上的壮举,更是奇幻文学的一次里程碑,是一部少有的兼具商业性与艺术性的作品。
与许多单纯的影视化不同,指环王不仅仅是对原著的还原,更是一部优秀的改编,在继承了原著精神的同时,还注入了好莱坞风格的现代剧本创作理念。
作为一部诞生于百年前的作品,指环王原著的内核为何?
又是怎样的文字蓝本,铸就了电影的非凡声誉与巨大成功?
这要从原著作者托尔金,中土大陆之“第二世界”创造者的理念说起。
1 托尔金的奇幻理念与许多只专注与虚构创作的纯粹作者不同,托尔金是语言学学者出身,对奇幻题材的文艺理论也有很深的研究。
为此,我们可以省去诸多无用的揣测,从他本人的话语中得出指环王的内核。
托尔金的奇幻观点体现在《论童话故事》的演讲中,他将自己所写的虚构作品称为神怪故事fairy stories,概念更接近我们现在所称的奇幻,以与传统的童话fairy tales区分。
托尔金认为这类题材包含四大要素。
一是奇幻。
奇幻故事发生在一个不同于现实的虚幻世界,托尔金称之为“第二世界”。
但与童话式的虚构作品不同,托尔金极度强调第二世界中魔幻元素的与世界其它部分的整合性与一体性。
换言之,奇幻世界既要不同于现实,又要能在逻辑上严谨自洽,使人信服,让人把对虚构世界的“不相信”抛到脑后,而能沉浸其中(如果有人再用阿虚的截图表示“在虚构世界中寻找真实性毫无意义”,大可以截图托尔金的语录进行回击)。
二是恢复。
奇幻故事能让人重新看清在生活中的熟视无睹而被忽视之物。
我个人认为这可以被理解为“陌生化”,让人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自己的世界。
这种做法常常出现在讽喻类作品中,如格利佛游记中大臣们比拼跳绳,不由让人反思现实中的政客作秀是否真的比杂技高级。
而指环王中人类为和平生活的痛苦挣扎,也将进一步让人认识到和平的可贵与生命的意义三是逃避。
逃避更接近娱乐功能,指给读者一个机会,从日常劳作中解脱,在奇妙的异世界中暂时忘记现实,获得放松与愉悦。
正如越是在都市中享受工业化成果的人,越是喜欢原始乡村的淳朴风光。
对现代人而言,中世纪风格的奇幻旅程也具备非凡的吸引力,是大多数人走进电影院的原因。
四是慰藉。
我认为最接近托尔金意图的词应该是“治愈”。
经历强烈而令人痛心的绝望后,主角一定会在转变中迎来一个光明的结局,托尔金为此生造了一个词eucatastrophy,国内有学者翻译为“善灾”。
这是指一个笑中带泪的结局,虽然结局光明,但也会伴随着淡淡的忧伤,一如指环王结局中魔戒虽然被摧毁,但许多美好的东西也将随之消逝:精灵文明的离去、弗拉多的创伤及与中土大陆的诀别、 阿拉贡 和阿尔文注定以悲剧告终的爱情。
在托尔金看来,圣经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eucatastrophy,耶稣的受难、复活与离去包含了无限的治愈与伤感。
所以按照托尔金的美学标准,在日式动画中他可能会接受魔法少女小圆,但一定会非常憎恨Fate zero这类作品的结局。
在他看来,把现实的丑恶引入fairy story,让好人不得好报是非常丑恶的作法。
按照托尔金的评价体系,指环王当然是具备四大因素的典型作品。
但从历史意义上,该作最大的成就在于第一点——奇幻。
托尔金第一个真正铸造了完全架构而细节丰富的奇幻世界,将童话中寥寥数语的设定变成了几近坚实的奇幻现实。
指环王之前,骑士与龙的童话传说只会告诉读者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主角是一位国王与一位公主,但你不会知道这个王国有多久的历史、其民族与文化渊源如何、气候地理为何、手下有多少臣民、多少封邑、多少军事据点,国内奉行怎样的统治策略、服装花纹为何等。
而指环王则是身体力行将虚构世界打造完整,其中人类、矮人、精灵、兽人与龙的设定更是成为了西幻的标准范式——精灵也是在托尔金笔下由童话中的小仙子转变成如今高大英武、智慧俊秀的完美白人形象。
但脱离其历史成就,单就作品本身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它?
如果只按托尔金自己的标准,指环王无疑是完美的奇幻作品,但这这种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作法可能不太令人信服,否则世界上也不会有许多对指环王的批判之声。
至少在我个人看来,指环王的最大缺陷不是体现在其作为奇幻这一类型作品上,而是作为一般性的文学作品,它的文学性非常薄弱。
2 指环王的文学性弱点可能与其学者出身有关,托尔金的作品有着夹叙夹议的风格,习惯现代小说的读者很快会有不适应:你会发现作者更关注、着墨更多的部分往往是设定——古老的传说、恢弘的建筑、神秘的古代语言与遗物,而非主流文学所关注的人物与情节,造就了其文学性的单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单调平板的人物指环王的人物形象高度固着而脸谱化。
一是体现为人物形象的高度固定。
这点很像一些古典作品,如三国演义,曹操永远是奸雄、刘备永远是善人、诸葛亮从登场之际就能指挥战斗,多智近乎妖,完全不需要成长与转变。
同样,指环王中的人物也是如此,好人永远是好人,坏人也永远是坏人,勇士永远是勇士,智者永远是智者,人物形象沿袭之前的设定一成不变,即使换了白袍,甘道夫的贤者形象也绝不改变。
二是人物挖掘深度的不足,导致形象雷同。
由于缺乏对人物心理的深度挖掘,多数同一阵营的人物是趋同的,比如正义阵营都是正直勇敢、邪恶阵营则阴险残暴,除了种族和技能很难区分众人。
而主角之一的阿拉贡就是一个缺乏性格特征之人,他具备了一切正面角色的美德:正义、勇敢、冷静、智慧、武艺高超、仁爱善良,但面面俱到往往等于一无所长,这样的圣人形象毫无特别,很难激起读者的共鸣。
斧凿痕迹极重的情节即使在细节设定上异常厚重,指环王的情节演进却极为牵强而不自然。
你会看到许多非常“刻意”的剧情:也就是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正确,但从当事人视角看来压根根本不合理的举动,极大削弱了真实性。
如果说斧子掉进河里被仙女捡起来是能接受的,但主角心有灵犀忽然预知河里有仙女,所以把斧子扔进去就很牵强了。
托尔金的情节恰恰给人后一种感觉。
例如第一部中,阿拉贡在队伍走散的时候选择追寻梅里和皮平,而放弃了携带指环的弗拉多与山姆,理由是护戒人的命运已经不能由他掌控,而且他不忍心看梅皮二人丧命。
预知剧情的我们知道,这是为了让阿拉贡开启拯救洛汗、刚铎并回归王位的剧情线,但在当事人的角度拒绝保护魔戒依旧是一个很愚蠢的决定——什么人能够放心两个战斗力低下的霍比特人携带至关重要战略性武器潜入敌人大本营?
又是什么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抛弃护戒的使命,只因为自己身为男人的直觉?
这个情节同样出现在联军进攻魔多以掩护弗拉多时,是非常生硬而不自然的转折,只有预先知道剧情的人才会这么做。
松弛的氛围与结构这集中体现为两点:反派太弱和闲笔过多。
托尔金原著反派的表现力非常不足,敌人战力忽高忽低。
安格马巫王是索隆手下第一大将,但在风云顶上联合四个戒灵被阿拉贡一人打走,还用了带毒匕首这种极Low的作战方式。
对主角一路尾随,更是被瑞文戴尔的护城河冲走,下场狼狈。
为此白城守卫战前夕,甘道夫大谈安格马巫王的可怕就显得相当可笑。
当读到安格马巫王以坐骑偷袭希优顿,最后被女子和半身人联手击杀时,给人的感觉只有巫王至始至终是一个弱者,不能像托尔金期望的那样,先给予读者绝望,再回报以感动和慰藉。
此外,另一个影响整体氛围的原因赘余笔触很多,即那些无法对之后情节造成贡献与影响的章节。
如汤姆庞巴迪的设定在剧情上除了增加解释负担毫无用处——作者不得不解释汤姆为什么如此强无敌,以及为什么正义方不能靠汤姆打败索隆,甚至不能让他帮忙保护魔戒。
刻板印象与种族歧视雷区托尔金的世界是典型的善恶二元——人类、精灵、矮人势力是好人,兽人、巨魔、哥布林为坏人,后者没有人权,正义势力也不需要以伦理对待他们,本身也是设定的一种。
但过于符号化的善恶对立一旦渗透到人种和地域上就有点微妙。
比如最先进的努曼诺尔文明源于西方之地的神,其在中土的据点也位于西方,而邪恶的魔多势力则在东方,如索隆以及哈拉德等文明。
西方文明的标志是白色,也是米纳斯特里斯的颜色,而东方则是红色与黑色;正义的西方人类是白人,东方人则是黑皮肤,还是因为和食人魔混血导致肤色变黑,兽人哥布林强兽人则更黑,更愚蠢落后、残暴而无理性。
看了这部作品,读者会直观地感受到西方文明,东方邪恶,白皮肤正义先进,黑皮肤邪恶落后。
但在国际舆论中肤色的政治问题远比东西之争大,加上女性美丽而戏份不够,所以如果在今天,这部作品播放时受到的抨击会更多。
以上就是指环王导演彼得杰克逊面临的问题,他的任务就是在保持原著精华的同时更好地回避其弱点。
事实上他很好的做到了,其所用的方法一言以蔽之,就是用剧本编写方法对原著进行了重构。
3 从原著到剧本的重构与传承之道同样是虚构创作,电影剧本和小说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
小说作者会默认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接受一个漫长的故事,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有更大的自由,可以快速浏览或者细细品味,也有充足的余裕完成整个故事的旅程。
但电影不同,不管是处在什么文化层次、具备怎样期待和动机的受众,都只能在两小时左右的时间内看完故事。
电影要保证的就是在两小时的时间内尽可能全程保持住读者的兴趣与注意,并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释放完全片的信息。
什么是最能让读者提起精神的元素?
人物的变化、紧张的氛围与强烈的戏剧冲突。
这恰恰都是原著有所欠缺而在电影中得以弥补的地方。
人物降格与弧光完善人物的变化与成长之所在剧本中如此重要,不仅因为它能为剧情的演进提供契机,更在于其契合着观众的心理:人人都希望转变,希望变为更好的人,比起一开始就很完美的主角,一个在磨难中变得强大的角色更讨人喜欢、也更让人有代入感。
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好莱坞故事都爱讲述开头不怎么样的人自我顿悟解决危机,即人物弧光的完成,因为市场就吃这一套。
而指环王原著角色平板无趣的重要原因则在于角色塑造得太满了,以至于没有什么成长的空间。
为此电影版做的就是把原著中过于高高在上的角色塑造得更世俗,更有弱点,更接近普通人。
阿拉贡增加了原著中没有的弱点:对自身的不自信与随后自我流放,在出现阿尔温遇险的危机之前,他一直没能克服先祖被魔戒诱惑的心魔;法拉墨变得更冷酷愤怒,不像原著中的阿拉贡第二,睿智冷静到仿佛读过剧本。
他对弗拉多一样刚开始满怀戒备与不屑,最终从哥哥的死中了解了护戒之旅的意义,做出了高贵的举动;弗拉多更像常人,他原著中睿智、高贵、令人敬畏的救世主特质减少了;阿拉贡未来的妻子阿尔温也不是那么坚定,一开始甚至打算顺从父亲的意志回到西方。
她的转变是最终战胜疑虑,选择相信人类与爱情的力量。
其父爱隆更不像书中那么智慧悲悯,而像一位担心女儿普通的父亲,从一开始强烈反对阿拉贡与女儿的结合到之后主动送上圣剑则是这个角色的改变之旅;而洛汗国王希优顿算是修改得较多,我个人也认为效果出色的形象。
电影中的希优顿非常真实,不是小说中英勇牺牲的模式化老英雄形象。
他有过在圣盔谷大战前的压抑、迷惑与恐惧,有过对刚铎不施援手的怀恨,在对峙萨鲁曼时的退缩与自责,接到烽火时一刹那的迟疑。
他表现得不是无所畏惧的传奇勇士,而是一个明知恐惧为何,却驱策自我努力克服的普通老人。
这个角色背负重任一步步在自我怀疑中前进,最终光荣战死,无愧于心地与列祖列宗相见。
这就是电影的处理之道:模糊了常人与英雄的界限,比起对英雄神性的赞歌,更突出歌颂凡人与其变化。
这种手法在艺术性上或许有争议,但相比原著,无疑是更适合现代电影受众的作法。
倒计时的加入倒计时是电影作品中的常见手法,作用就是让松弛的剧情紧绷起来。
这也是为什么反派装炸弹、绑架人质喜欢定时,这样能让主角争分夺秒地救火,调动读者全情投入。
倒计时常常在紧要关头出现,而且时间紧迫:如果名为暑假作业的Boss将在9月1日毁灭世界,比起让主角在7月份得知这一消息,在8月31日晚上才知道更有晴天霹雳的效果,战胜Boss的过程也会更有戏剧性。
而原著的松弛则也是缺乏倒计时的结果——没有一个线索推动主角尽快行动。
典型的是在白城守卫战结束后,索隆刚遭惨败,不可能立刻行动,弗拉多又行踪不明,正义势力是否该休养生息?
这一时机非常尴尬,因为没有促使正义方一定要行动的理由,只能靠甘道夫以神棍的方式预知剧情——我夜观天象,感到这时候我们应该出动了。
为此电影加了一条倒计时——阿尔温即将在索隆的阴影下失去生命。
单从设定角度这个情节见仁见智,可能有原著粉认为荒唐——索隆的头号马仔安格马都越不过爱隆家门口的河,毒药连个半身人都毒不死,还能靠念力远程杀他女儿?
但从电影视角,我认为这个情节是成功的,它成功让剧情加速:如果阿拉贡不在倒计时内解决索隆,他心爱的女人会死去,而爱隆也不得不克服成见,尽其所能地帮助女儿,其手段就是为阿拉贡完成圣剑的重铸。
为此,这一倒计时直接引发的断剑重铸、精灵王亲自送剑、以及阿拉贡最终奋起走向亡者之路,在第三部中制造了大战前的波澜起伏,也丰满了二人感情线的进展,而这条爱情线在原著中是几乎不存在的。
封闭回环的结构电影这一形式其实更像短篇小说,时长和剧情高度受限,所以需要提升角色与场景的利用率。
关于如何充分的利用作品中的每一个元素,有一个被称为契诃夫之枪的理论,就是作品中出现的元素最后一定要被利用到,用不到的元素则根本不该让它出现——正如作品中出现一把枪,就必然要让枪在某个时机打响一样,是一种力求节俭经济的创作风格,也非常适用于节奏紧张的电影。
但托尔金的创作恰恰与之相反,他的小说中充斥着诸多不响的枪——之前出现的元素对故事发展不起作用,或者作用相对于所花叙述成本过于低效。
这正是指环王电影版大幅删减的依据,汤姆庞巴迪、洛汗国的指路人、以天鹅骑士为首的刚铎诸侯、重夺夏尔等剧情都被删除,因为这些人物难以服务于主旨,也难以分配到足够的戏份完成人物塑造,与其白白增加叙事的负担塑造几个半吊子,比如全部删去。
腾出的戏份充实了圣盔古、白城两场大战,并补充了原著中缺失的暗线,如阿拉贡的感情线,也增加了体现英雄人性化特征的诸多细节。
恶势力的强化与戏剧性的塑造托尔金的反派战力问题在电影版中也未得到完全解决,但有了极大改善:这不仅依靠剧本的优秀,更离不开强大的表现力。
小说中不温不火的战斗场景得到了极大充实,在圣盔古与米纳斯提力斯守卫战中得到了绝佳体现。
遮天蔽日的兽人大军,撕碎城墙的投石机,在天空散步绝望的戒灵,乃至小说中一笔带过却在电影里大放异彩的哈拉德战象。
而战绩可悲的安格马巫王也终于在电影中获得了表现力增强的机会:他打碎了老年人甘道夫的手杖,并把他击落下马。
至少在那一刻,观众有了一种老头子会不会被巫王杀掉的紧张感,这是原著的平铺直叙所难以做到的。
好莱坞属性的其它方面当然,作为大制作商业电影,这部片在其它方面也留下了美国化、好莱坞化的痕迹。
例如迪耐瑟的形象就和好莱坞作品对政府的弱智化有所关联。
好莱坞英雄习惯从腐朽的政府手中拯救世界,政府一定足够要腐朽,英雄才能展现光辉,为此政府首脑如果不是最终Boss那最好就是白痴猪队友。
电影中的迪耐瑟被塑造得昏聩无能也是美国大众对政府政治正确的反映。
而原著中,迪耐瑟虽然已陷入极端失败主义,但尊严尚在,智力也未受影响,在睡觉时穿着盔甲佩戴宝剑,则体现了他意志被摧残前曾有过的不屈心智,如果没有多方势力相救,迪耐瑟的预见甚至是正确的。
或许比起美国传统,英国人托尔金对统治者的态度更加尊重吧。
而比起原著中血统高贵的半神形象,阿拉贡则被增加了更多奋斗者的色彩,增加他和岳父的冲突,强调了靠努力迎娶了比自己背景远为优越的女人这一原著中一笔带过的内容。
在腐朽的迪耐瑟倒行逆施时,阿拉贡力挽狂澜,一如罗斯福之于胡佛救美国于经济危机中:既有高贵的政治出生,又有奋斗的经历,的确是主角的不二人选。
此外,一些插科打诨与杂技镜头事实上削弱了本片的氛围与史诗感,如精灵踩滑板射箭,把矮人当武器投掷,洛汗国女子双持单手剑砍象腿,让半身人控马等杂技动作,颇有浮夸之感。
但难能可贵的是,整部作品依旧保持了人物的基本性格与氛围的严肃性。
中世纪重视品格的内敛风格被没有被张扬的美国风所覆盖。
可以认为,在本片中好莱坞风格的贡献远远超过造成的出戏效果。
4 后指环王的奇幻时代由其它媒介改编的影视评论中往往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作品失败的原因是没能成功地还原原作,这原作可能是小说、游戏或者漫画,在粉丝心目中比改编后的影视剧更美好。
这种说法的本质是把影视看做文字或漫画的附庸,认为编剧只要把已有的内容照搬上银屏就好,忽略了电影作为艺术体裁的独立性。
而事实上,正如前文所言,电影早就形成了一套独有的运作体系。
所以真正优秀的改编电影应该拥有电影独有的形式与节奏,而不是作为原作IP的还原机器。
所以诸多优秀的改编作品反而很有独立电影的质感,如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对原著漫画的解构与重构恰恰是其优秀之处。
而这个评价也同意适用于指环王三部曲的电影。
彼得杰克逊将结构相对松散的原著凝练成了一部结构清晰的商业剧本。
在情节上,删除了大量对主线缺乏贡献的角色和桥段,通过强化反派、设置倒计时来把控剧情节奏;在人物上,对英雄人物普遍采取的去圣化改编,赋予他们世俗化的动机与弱点,在保持原作风味的同时,传承托尔金奇幻四要素的同时,尽可能地迎合了当代观众的需求。
可以说正是改编后的剧本让托尔金夹叙夹议、平铺直叙的风格获得了更紧凑的节奏感与层次更为分明的人物形象,得以成为被更多人所接受的指环王电影。
但是否能说彼得杰克逊的改编已然尽善尽美?
或许未必。
我们可以看到电影版的情节固然标准,但也包含着些许俗套的桥段。
将传奇英雄凡人化的作法极大参考了好莱坞流水剧本的模板,受挫成长的青年主角、男女主的情感路线、吸引女性的精灵帅哥与搞笑的矮人,仍然无时无刻不再提醒观众这是一部走安全路线的商业大片。
但我认为,与托尔金的原著一样,彼得杰克逊版本的指环王的成功并不在于剧情的新颖与巧妙,而在于对“第二世界”的创造——正如托尔金头次一次创造出坚实可靠而包含无限细节的奇幻世界,彼得也以极高的编排技术将这个世界呈现在银幕之上——凯萨督姆的雄奇宫殿、罗斯洛立安的静谧夜空、西方之窗月夜瀑布、卫戍之塔的七重高城、与摩多熔岩奔涌的末日奇景都是极为震撼的视觉创造,将其集于一身的指环王三部曲更是成为了奇幻题材美学典范。
而这种独立于主流文学之外,辉煌壮丽的虚构美学恰恰体现了指环王作为奇幻这一类型文学所具备的独立性与生命力。
无论是托尔金的原著还是改编后的电影,都不是传统意义上富于文学价值的作品,相反在人物塑造与情节表现上相对于同为名著的主流文学作品,有极大的劣势。
但正如托尔金本人的观点,奇幻故事并不一定追求主流文学所关心的真实人性与社会,而能通过第二世界的缔造让人们再度变为听童话的孩子,给予人们传统文学中无法得到的向往、着迷与慰藉感。
但从另一个角度,托尔金将其奇幻价值理念推至极致的作法反而导致了这种理念更快走到尽头。
没有作品能在托尔金所设的四要素框架下挑战指环王,直到有人另辟蹊径,开创了全新的奇幻价值体系。
乔治马丁的《冰与火之歌》就是一个典型。
如果说托尔金将奇幻读者看作渴望慰藉的大孩子,给予他们歌谣一般温暖隽永的结局,那马丁则强调“人生并非歌谣”,用更为现代的存在主义价值观塑造了冰冷无情的冰火世界,把读者从白日梦里拽起来接受现实的鞭打。
而伴随着奇幻作品曝光率的节节攀升,这一类型也越来越多地和庸俗的大众产品联系在一起,如在异世界冒险的众多网文、轻小说中,托尔金的奇幻设定更是沦为了爽文的点缀要素,而让人见怪不怪了。
所以当今奇幻如此泛滥,这一切不仅要归因于出道即巅峰的托尔金做得过于成功,还有借电影三部曲将奇幻这一小众类型推广向主流视野的彼得杰克逊之功劳。
后者对经典原著的传承与重构让奇幻之风吹入千家万户,无数的编剧、作家与游戏开发者至今仍受益于其成就,不断贡献着水平参差的西幻作品。
在其最优秀后继者冰与火之歌持续难产的当下,我们也期待着,指环王的后继者能否走出一片天,让奇幻体裁在中世纪以外更为广阔的文化土壤中重获新生。
首发于B站专栏: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5522359
《指环王:王者无敌》终章定档5月14日。
至此,让众多粉丝大呼“爷青回”的《指环王》三部曲全部重映。
这部称得上“改写影史”的经典系列,不仅曾被认为是“最不可能拍成电影NO.1”,第三部还打败了《教父》,登上“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榜首。
2020年影评网站烂番茄会员投票在原著中,作者托尔金创造了一个极为宏大的奇幻“中土世界”,而完美主义+细节控的描绘又让人感觉特别真实。
连J.K.罗琳都说,自己在托老面前“是一个笑话”。
电影只是选择了最主线的部分,已经让粉丝们连续20年来震撼不已、回味无穷,可想而知,原著的故事和内涵有多么迷人。
The Lord of the Rings9.7J. R. R. Tolkien / 1999 / HarperCollins托尔金LOTR原著,yyds!
由于制作经费及片长时间有限,三部曲的剧本删减了原著不少内容,使得我们在观影时偶尔会产生一些疑惑:比如大鹰的存在,比如至尊戒到底有多强等等,作为“原著粉”,小阁细心梳理了一些“背景知识”和“冷门八卦”,让大家能够更畅快地欣赏这部经典之作。
(内容对萌新友好哦!
)1. 为什么“护戒小分队”是9人?
影片中,大家被弗罗多的勇敢献身精神所感染,纷纷表示要加入“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但人数没有刻意确定。
书中则是精灵王埃尔隆德提出人数要与戒灵数量对应:“护戒远征队的人数应该是九位。
九位行者,将对抗九位邪恶的骑手。
”这九个人,都在此后的漫长征程中发挥了各自独一无二的作用,最终不负使命,将希望铸成奇迹。
2. 精灵族与矮人族究竟有怎样的羁绊?
电影中并未详细说明精灵莱戈拉斯与矮人吉姆利相爱相杀的缘由。
按照原著中对“中土历史”的设定,这两个种族自诞生时,就有了龃龉,在之后的交往中又结下了世仇。
不过,双方也曾有过短暂的“蜜月期”,还留下了“物证”——
相爱相杀小分队“护戒小分队”抵达墨瑞亚遗址时,要通过一道秘门。
原著中这道门是由精灵与矮人共同打造,上面写有两个种族的文字。
莱戈拉斯和吉姆利对双方曾如此亲密无间,彼此后院密道相通,表示很惊讶!
原著中写道——“友谊淡化,并不是矮人的错。
”吉姆利说。
“我可没听说那是精灵的错。
”莱戈拉斯说。
“两种说法我都听过,”甘道夫说,“我也不会在这时候下断语。
但是我请求你们两位,莱戈拉斯和吉姆利,至少要做朋友,来帮助我。
(甘道夫表示,让我静静,我可太难了……)
为波洛米尔正名!
莱戈拉斯和吉姆利这对“患难真兄弟”,他们俩结局非常完美——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大雾)——不,王子与矮人一同从灰港乘船去了西方。
至于甘道夫为什么不知道谜底,那是因为他上次是从门里走出来的,从里面可以直接推开门就完事了
3. “跨界之王”阿拉贡唱的是什么歌?
弗罗多被戒灵刺伤的那个夜晚,“人皇”后代阿拉贡此前为他们倾情献唱过一首歌,名字叫做《露西恩之歌》,讲述的是精灵公主露西恩与人类少年贝伦的绝美爱情。
露西恩是精灵族从古至今最美的女子,也是高贵的精灵公主,而贝伦只是个普通的人类 ,但是他们相爱了。
接下来的情节也比较好猜:精灵王棒打鸳鸯,要求贝伦必须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魔王的魔王”魔苟斯手中夺回一枚精灵宝钻,才肯承认两人的爱情。
贝伦完成了任务却不幸殒命,伤心欲绝的露西恩用哀歌打动了神明,终于将贝伦从亡灵所在“曼督斯殿堂”唤回。
她又毅然放弃精灵永生的身份,与贝伦相伴终老。
而这首歌,其实是托尔金写给妻子的。
露西恩的原型,是托尔金的妻子伊迪丝。
他的妻子也是他的缪斯,促使他从贝伦和露西恩的故事开始创作,拓展出一整个中土世界。
1971年,伊迪丝去世了;两年后,托尔金也追寻妻子的脚步而去。
在他们合葬的墓碑上,刻有“露西恩”、“贝伦”两个名字。
在一封给儿子的信里,托尔金写道:“亲爱的克里斯,露西恩这个角色的无数意义不言自明,因为她是,她也知道自己是我的露西恩。
我从没有叫过她露西恩,但她却是《精灵宝钻》里那个核心故事的源头,我最初构思这个故事,是在约克郡鲁斯的一片林地上,那里满生着铁杉。
1917年我在亨伯卫戍区负责过一个前哨站,终于能短暂和她同住一起。
那些时日,她的秀发乌黑,皮肤光洁,她的眼睛比你曾见还要明亮,她常常歌唱、起舞。
但是故事脱离了正轨,我被抛下了,而我无法去铁面无情的曼督斯面前垦求。
我不愿再说下去了。
”【小阁注】1917年,托尔金老爷子当时在一战前线服役。
二战时期,他为了鼓励身处非洲战场的儿子,坚持了《魔戒》故事的创作。
4. 阿拉贡与阿尔玟:这个妹妹我曾见过?
影片中,拉贡与阿尔玟像是青梅竹马,因为阿拉贡作为埃尔隆德的养子,和母亲一同住在阿尔玟家“幽谷”。
原著中,双方则是在阿拉贡20岁时才首次见面。
当时,阿拉贡在林中漫步并随口唱起《露西恩之歌》,阿尔玟突然出现在少年的眼前。
为什么他们小时候没见过呢?
答案是,阿尔玟那时候在外婆家。
她外婆是谁?
在揭晓这个谜底之前,我们先说另一个重磅“八卦”——阿拉贡和阿尔玟是亲戚。
她是阿拉贡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妈妈的曾祖父的哥哥的女儿。
来源:官方中文wiki网站阿尔玟她爸埃尔隆德的双胞胎兄弟,就是阿拉贡往上61代先祖埃尔洛斯。
所以,阿尔玟算是阿拉贡姑奶奶辈。
精灵是永生种族,他们一代人的时间,人类已经过了n代。
从这个祖谱上,我们不难发现,阿尔玟的外婆是加拉德瑞尔——你没猜错,就是《魔戒》中那位住在卡拉斯加拉松的美丽精灵女王加拉德瑞尔(片中译作凯兰崔尔)!
另外,祖谱也比较好地解释了为什么阿尔玟可以在“人类与精灵”间自由选择。
作为贝伦与露西恩的后代,她家这一支本就是半精灵。
而她的祖父因见过众天神“维拉”,被赐予自由选择的机会,只不过她爸埃尔隆德选择做精灵,而她叔叔埃尔洛斯选择做人类。
5. 为什么不坐大鹰飞到魔多摧毁魔戒?
看过电影后,许多人对这点十分困惑。
其实,原著中有很多细节都透露过原因。
大鹰是一个独立的种族,和精灵、矮人一样,并非甘道夫的仆从。
《魔戒》中经常帮助甘道夫的那位是“风王”格怀希尔,他还有个兄弟叫蓝德洛瓦,他们是梭隆多最强大的直系后裔,居住在迷雾山脉。
这个种族扮演着“监视器”的角色,大部分时间只负责监视索隆的动向,很少参与各族的恩怨纷争,有点像中土世界里的“瑞士”。
他们经常是在形势明朗化后,来出来发动“关键一击”(捡漏大王)。
他们性格傲娇,不是随随便便可以使唤的。
比如,格怀希尔从萨鲁曼手中救出被软禁的甘道夫后,甘道夫曾想让他带自己飞远点,他直接怼回去:“我是被派来送信的,不是来载人的。
”
另外,甘道夫让格怀希尔和他的族人去收集魔多的信息,但是他们也无法躲过“索隆之眼”的威胁。
原著有一段写道:他(指格怀希尔)目光锐利,但他也无法看到山脚和树下发生的一切。
这说明,大鹰的领地范围有限,不可能发挥无限作用。
而且,任何人只要带着魔戒,就会被索隆感知到。
骑在大鹰上,反而更容易成为攻击目标。
6. 带上魔戒的甘道夫和索隆谁能打?
按照托尔金给读者的回信,双方将打个平手。
《魔戒》三部曲的基本设定就是“魔戒会认主”,它拼命也要回到主人索隆身边。
打斗中,魔戒会想办法帮助索隆,所以,带上魔戒的甘道夫会被它干扰。
而索隆,千年来已被腐化,再加上控制其他中土种群浪费不少精力,自身已不再巅峰状态。
不过,托尔金觉得,对中土世界来说,若甘道夫拥有魔戒,情况会比索隆更糟。
他会为了维持自己认定的“正义”,变得刚愎自用、自以为是。
书中在第二章就暗示过——甘道夫自己不敢接触魔戒,不然根本用不着弗罗多冒险。
7. 为什么弗罗多会成为护戒“天选之子”?
弗罗多能成为“护戒人”并非意外。
原著里明确提到:霍比特人爱好和平、性格坚忍,并且非常慷慨,也不贪婪,最显著的表现是“在自己过生日时送别人礼物”。
所以,无论是咕噜、比尔博,还是弗罗多,得到魔戒后,最多是有点“精神分裂”,但从未利用魔戒做坏事。
其次,比尔博·巴金斯这家人在夏尔很特立独行。
相比其他族人安居乐业的“死宅”生活,他们家血脉里似乎流淌着“冒险”的基因:巴尔博被“诱拐”做了“斗龙勇士”,弗罗多他爸妈明明不会游泳,偏要去河里划船,不幸溺亡……重点还有,托尔金在原著中早已牵好了“命运的红线”:比尔博和弗罗多是同月同日生,生日都在九月二十二日!
比尔博111岁生日那天,也是弗罗多33岁成年礼(霍比特人33岁才算成人)。
书中弗罗多持戒出发的年纪,和比尔博当年冒险的年纪也一致,都是50岁。
8. 魔戒除了能隐身好像没什么特殊法力?
这真是太委屈魔戒了!
电影对它的来历着墨很少,加上弗罗多自身力量太弱小,无法发挥其全部能量,才令人产生这种误解。
原著有过解释——“这些戒指会根据每个拥有者的情况来赋予他们力量?
在你能运用那种力量之前,你需要先变得远比现在强大,并且要训练你的意志去控制他人。
”之所以用“这些戒指”,是因为一切由精灵所造的魔法戒指,都可以称“魔戒”,只不过其中有些力量更强大的,则被称为“力量之戒”。
《魔戒》开篇的诗中提到过,“力量之戒”统共20枚(精灵三戒、矮人七戒、人类九戒和至尊戒)。
《魔戒》的故事主要是围绕这枚“至尊戒”展开的。
索隆偷了精灵的技术,背着其他种族私自铸造了至尊戒,当中注入了他大部分的魔力。
至尊戒的作用包括:1)控制和统御众戒及众戒的佩戴者,窥探和控制众戒指佩戴者的想法。
甘道夫拥有“火之戒”2)可以踏入另一个世界“幽界”,肉眼不可见(这是魔戒可以让人“隐身”的原理)。
但是,如果经常使用它隐身,最终就会褪隐为幽灵(九戒灵就是这么来的)。
3)可以洞察常人不可见之物。
例如,弗罗多能看到加拉德瑞尔手上的“水之戒”,但山姆却看不到。
4)可以洞察他人的想法。
5)可以蛊惑人心、诱人堕落。
6)可以控制、操纵某些元素。
魔多要塞巴拉督尔就是用至尊戒的力量建起的。
7)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这是精灵打造魔戒的初衷,他们想使美好的事物免受岁月摧残。
不过,至尊戒也有两个弱点——1)如果别人夺走了魔戒,且夺走魔戒的人本身实力足够强大,那么他就能够掌握至尊戒的全部力量,并且取代索隆,比如甘道夫。
2)一旦它被摧毁,那么索隆的力量就会被解除,他的肉身也会被抹去。
【小阁注】猜猜霸气侧漏的诗歌“One Ring to Rule Them All”是怎么写出来的?
据托老爷子自己说,是在浴缸泡澡时想出来的。
想象一下,他叼着心爱烟斗,躺在浴缸里吞云吐雾,眼前浮现出中土世界庞大的地图。
以后码字没灵感,或许可以试试(然而根本买不起帝都的卫生间……)9.萨茹曼的“耻辱”:我才不是索隆的爪牙作为唯一见过托尔金的人,“萨茹曼”的扮演者克里斯托弗·李老爷子对电影改编很不满意,因为影片把萨茹曼矮化了。
论出身,萨茹曼和索隆一样是次等神“迈雅”,且都同出自奥力神门下。
两人算是平起平坐的师兄弟。
在原著中,萨茹曼最初是假意与索隆合作,目的是为了找到并拥有“至尊戒”,成为另一个“索隆”。
“那萨茹曼难道不是叛徒?
”吉姆利问。
“他确实是叛徒——双面叛徒。
”甘道夫说,“……萨茹曼也存着私心,想截获魔戒为己所用……”他所在的艾森加德与索隆所在的巴拉督尔,是中土世界两股不同的邪恶力量,分处地图的东西两端。
而刚铎、洛汗这些王国,正好夹在他们中间,腹背受敌!
10.真实的“You Shall Not Pass”
甘道夫对抗炎魔时喊出的这句经典台词,其实源于托尔金对一战的记忆。
在著名的“凡尔登战役”中,为了鼓舞士气,法国将军在制服和宣传海报上印上了“They Shall Not Pass”的标语,之后用在了马其诺防线上。
随后又在西班牙内战、二战中被使用过。
很多人因此认为这是托老在写历史寓言,还有人从中看出了“环保主义”的隐喻,但托尔金老爷子说了,“这个故事不是寓言!
”他在原著第二版前言中,这样解释说:“我本来可以迎合那些喜爱寓言故事或时事暗喻的人的口味和观点,设计出别的情节。
但我打心底不喜欢任何形式的寓言故事,自从我足够成熟与敏感能察觉它的存在时便是如此。
我更偏爱历史,不管历史是真实还是虚构,它对不同读者的想法和经验有不同的适用性。
我认为,许多人混淆了“适用性”和“寓言”二者,前者让读者自由领会,而后者由作者刻意掌控。
”电影与原著还有很多不同之处,例如片中经典“洛汗国”王庭斗争及“海尔姆深谷”一战,深谙欧洲政治历史及亲历过一战的托尔金,在书中的描写更加波诡云谲,更有绝处逢生之感。
骑着白马离开的甘道夫,并没有像影片中那样,明确告知阿拉贡等人,他何时回来……影片虽已谢幕,但冒险仍在继续。
“ I think I am quite ready for another adventure. ——Bilbo Baggins”更多精彩,看原著中更过瘾!
The Lord of the Rings9.7J. R. R. Tolkien / 1999 / HarperCollins
我只希望你能重展笑颜,不要为大限将至的人悲伤,你要活下去,见证新时代的来临,不再绝望。
I would have you smile again...not grieve for those whose time has come. You shall live to see these days renewed...and no more despair.
我梦见一道巨浪,在绿野群山间翻滚,而我站在悬崖边,脚下是漆黑无底的深渊,我身后出现了一道亮光,但我却无法动弹,我只能站在那儿,等待着。
I dreamed I saw a great wave...climbing over green lands and above the hills. I stood upon the brink. It was utterly dark in the abyss before my feet. A light shone behind me...but I could not turn. I could only stand there, waiting.
我们忘记面包的滋味,树木的声响,还有轻柔的微风,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我的,宝贝。
And we forgot the taste of bread...the sound of trees...the softness of the wind. We even forgot our own name. My precious.
我不会叫你们,不要流泪,流泪并不总是坏事。
I will not say, "Do not weep"...for not all tears are an evil.
前进,不要惧怕黑暗,昂首挺胸,希优顿王的骑士,斩断长矛,敲碎盾牌,今日一战,血染黄沙,红日东升。
向前,向前,向前,向着毁灭,向着世界末日。
Forth, and fear no darkness! Arise, arise, Riders of Theoden! Spears shall be shaken...Shields shall be splintered...a sword-day, a red day...and the sun rises! Ride now! Ride now! Ride! Ride for ruin...and the world's ending!
你和那个哈比人一样,根本不懂得战争,当恐惧攫取身体,当战场上的鲜血与惨叫,吓得他魂飞魄散,你觉得他还能挺身战斗吗?
他会逃之夭夭,而他这么做并没有错。
You know as little of war as that Hobbit. When the fear takes him...and the blood and the screams and the horror of battle take hold...do you think he would stand and fight? He would flee. And he would be right to do so.
米那斯提力斯一战,将决定人类的生死存亡,决战时刻已到,洛汗勇士们,你们都立过誓言,现在是兑现的时候了,捍卫你们的国王和国家。
So it is before the walls of Minas Tirith...the doom of our time will be decided. Now is the hour. Riders of Rohan, oaths you have taken. Now, fulfill them all. To lord and land!
灰烬处火焰复燃,阴霾处光辉再现,残刃得以重铸,无冕者再次称王,重铸残剑吧。
父王。
From the ashes a fire shall be woken. A light from the shadow shall spring. Renewed shall be blade that was broken. The crownless again shall be king Re-forge the sword. Ada.
刚铎和洛汗的子民们,我的好兄弟,我在你们眼中,看到的恐惧,我也一样,也许有一天,人类会失去勇气,我们会众叛亲离,一败涂地,但不是今天。
也许有一天,邪将胜正,人类世界也将毁灭,但绝不是今天。
今天我们要誓死奋战,为了守护这世上你所珍视的一切,奋战到底,西方的人类。
Sons of Gondor, of Rohan, my brothers! I see in your eyes...the same fear that would take the heart of me. A day may come when the courage of Men fails...when we forsake our friends and break all bonds of fellowship. But it is not this day. An hour of wolves and shattered shields...when the age of Men comes crashing down. But it is not this day. This day we fight! By all that you hold dear on this good earth...I bid you stand, Men of the West!
中土世界,第二纪元1600年,魔王索伦诱骗精灵打造了三大精灵戒指,七大矮人戒指和九大人类戒指,并且暗中打造了戒中之王,至尊魔戒。
3441年,人类领袖埃兰第尔之子埃西铎用圣剑砍下魔戒,索伦化为乌有。
埃西铎声称自己是魔戒的持有人,拒绝销毁魔戒。
同年,Ñoldorin精灵统治时代结束,中土世界进入第三纪元。
中土世界,第三纪元2年,兽人在安都因河伏击了埃西铎的部队,射杀了魔戒的持有人埃西铎,魔戒坠入河底。
1601年,霍比特人开始定居夏尔。
2430年,史米戈( Sméagol)出生。
2460年,索伦重返中土世界。
2463年,史米戈杀死了自己的同伴迪米戈,成为了魔戒的持有人,后成为了咕噜。
2501年,洛汗成立。
2510年,刚铎遭受由索伦控制的东方人的侵略,东方人的分支Balchoth也侵略了洛汗。
洛汗和刚铎人类联盟成立。
2793年,矮人和兽人的战争开始。
2879年,矮人吉米厉(Gimli),Glóin之子出生。
2890年9月22日,比尔博·巴金斯出生。
2941年六月,比尔博巴金斯获得了魔戒。
2956年,阿拉冈Aragorn结识灰袍甘道夫。
2989年,比尔博巴金斯收养佛罗多·巴金斯。
3001年,比尔博·巴金斯庆祝自己的111岁生日,并且在甘道夫的监督下,把魔戒交给了佛罗多·巴金斯。
随后比尔博离开了夏尔。
3014年,索伦开始利用他的势力谗言影响洛汗的王。
3018年,戒灵开始寻找魔戒。
3018年4月12日,甘道夫警告佛罗多离开夏尔。
3018年6月10日,甘道夫被囚禁在艾辛格的魔塔里。
3018年9月18日,早间,甘道夫从魔塔中逃脱。
3018年9月30日,阿拉冈在布理结识佛罗多。
3018年10月6日,戒灵用Morgul之剑刺伤了佛罗多。
3018年10月18日,下午,精灵王族葛罗芬戴尔找到了佛罗多。
当天甘道夫到达了瑞文戴尔。
3018年10月24日,佛罗多在精灵王爱隆的宫殿里苏醒,刚铎摄政王长子波罗莫抵达瑞文戴尔。
3018年10月25日,爱隆在瑞文戴尔主持会议,讨论魔戒何去何从。
3018年12月25日,魔戒远征队在午夜出征。
3019年1月13日,傍晚,远征队到达矮人的地下城市摩瑞阿西门。
咕噜开始跟踪远征队。
3019年1月25日,甘道夫牺牲自己杀死了炎魔Balrog。
他的尸体放在山顶。
3019年2月14日,甘道夫复活。
3019年2月17日,雄鹰Gwaihir把甘道夫送到精灵领地洛丝萝林。
3019年2月25日,远征队穿过Argonath之门,并在Parth Galen草原露营。
3019年2月26日,魔戒远征队分裂。
波罗莫牺牲。
霍比特人梅里和皮聘被抓,佛罗多和山姆渗透到Emyn Muil东部。
游侠阿拉冈、精灵莱格拉斯和矮人吉米厉在追赶兽人的途中。
3019年2月29日,梅里和皮聘逃脱并找到了胡须树;佛罗多和山姆找到了咕噜,波罗莫的弟弟法拉莫找到了载着波罗莫遗体的棺船。
3019年3月1日,佛罗多和山姆开始穿越死亡沼泽。
同时树人会议正在进行,阿拉冈找到了白袍甘道夫,即日前往洛汗首都埃多拉斯。
3019年3月2日,佛罗多和山姆穿越了死亡沼泽。
甘道夫治愈了被荼毒的洛汗王希优顿。
洛汗军开始西进进攻白袍萨鲁门。
树人会议结束,树人在午夜前到达了萨鲁门把守的艾辛格要塞。
3019年3月9日,甘道夫抵达刚铎首都米那斯提力斯。
3019年3月14日,米那斯提力斯被兽人包围。
戒灵在巫妖王的命令下从城市的上空攻击。
午夜兽人们开始攻击米那斯提力斯大门。
3019年3月15日,早间,米那斯提力斯大门被轰开。
甘道夫从发疯的摄政王手中救下了法拉莫,但是摄政王被烧死。
希优顿的军队到达了米那斯提力斯,随后的战斗中希优顿被巫妖王杀死。
阿拉冈、莱格拉斯和吉米厉帮助解救了米那斯提力斯。
同日,佛罗多和山姆到达魔多。
3019年3月25日,由洛汗军和刚铎军组成的西部远征军到达摩拉南黑门,被比他们数量多得多的兽人所包围。
咕噜和魔戒一同掉入末日熔岩,魔戒被摧毁,索伦和他的黑暗军团随之毁灭。
甘道夫的雄鹰拯救了佛罗多和山姆。
3019年5月1日,阿拉冈加冕。
3021年9月29日,甘道夫、佛罗多和比尔博在精灵的陪同下去往海外仙境。
3021年10月6日,山姆回到树袋底。
原创整理,从我的观点挑选重要的事件叙述,完整编年史请看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http://lotr.wikia.com/wiki/Timeline_of_Arda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Lord_of_the_Rings附:看看自己的生日在魔戒的历史上发生了什么?
有些日期和上文貌似不是太吻合01/05Fellowship enters Moria01/09Fellowship reaches Lorien01/17Passing of Gandalf02/07Fellowship leaves Lorien02/17Death of Boromir02/20Meriadoc & Pippin meet Treebeard02/22Passing of King Ellesar02/24Ents destroy Isengard02/26Aragorn takes the Paths of the Dead03/05Frodo & Samwise encounter Shelob03/08Deaths of Denethor & Theoden03/18Destruction of the Ring03/29Flowering of the Mallorn04/04Gandalf visits Bilbo04/17An unexpected party04/23Crowning of King Ellesar05/19Arwen leaves Lorian to wed King Ellesar06/11Sauron attacks Osgiliath06/13Bilbo returns to Bag End06/23Wedding of Ellesar & Arwen07/04Gandalf imprisoned by Saruman07/24The ring comes to Bilbo07/26Bilbo rescued from Wargs by Eagles08/03Funeral of King Theoden08/29Saruman enters the Shire09/10Gandalf escapes from Orthanc09/14Frodo & Bilbo's birthday09/15Black riders enter the Shire09/18Frodo and company rescued by Bombadil09/28Frodo wounded at Weathertop10/05Frodo crosses bridge of Mitheithel10/16Boromir reaches Rivendell10/17Council of Elrond10/25End of War of the Ring11/16Bilbo reaches the Lonely Mountain12/05Death of Smaug12/16Fellowship begins Quest
看过一篇魔戒迷的文章,关于她两次去影院看[The Return the King]的朝圣之路。
我最难忘的是她在片末,字幕起的时候,起身向荧幕鞠躬,泪流满面。
她说; 对戒迷来说,一个世纪的等待结束了,对电影来说,七年的等待结束了。
那么漫长的时间里,友情诞生了,爱情诞生了,英雄诞生了,荣耀诞生了。
这是一则传奇,一个奇迹!
觉得自己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梦里笑过哭过怒过感动过,也有着等不急快点看到结局的焦躁。
现在梦醒了,心中却涨满了失落。
如果冒险没有终结的一天该有多好....... 大半个世纪的等待,一部魔幻经典如何用24格每秒的真理解读?
魔迷等待,期翼,也害怕。
但是多么难得和幸运,巨大的剧组就是一个巨大的魔迷群体,每一个镜头的拍摄现场都必要细细反复研读原著,哪怕只是一小段。
注意,是原著,不是剧本,这不是一部有了剧本就扔掉原著的电影,尽管PJ、Fran和Philippa为剧本的编写费尽心血。
一样热烈的爱一样深沉的爱,才让经典在另一个领域也成了经典。
第三部的花絮非常丰富非常感人,充满了回顾的感慨,那么长的一段时间,四年、五年、七年,已经不仅是在拍一部电影,对很多参与者来说,它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活环境,介入到生命里去。
一名饰演奥克斯的演员娶了一名饰演冈多士兵的演员的妹妹,士兵高兴地亲了一下奥克斯肮脏丑陋的大脑袋,多么奇异的景象啊。
拍摄结束后,所有的马匹都将出售,演员们是第一批顾客,很多人从来没想过自己会买一匹马,但那个时候,他们买了,这些年来不仅建立起人和人之间的深厚感情,还有人和马之间的相互依赖,一个演员牵着他的马说:He kept me safe, and I kept him safe. He was on the film for 3 years, from the time he was 3 to the time he was 6. 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一下子掉下来,感动极了,魔迷们是一样的,马也是一样的(甚至这段经历在它们的生命里比人要占更大的比例),一起走过这么多年,这么多年献给这部心爱的电影这部伟大的小说这个最动人的故事。
Viggo买下了他的坐骑,还为Arwen的替身Jane买下了那匹几乎生来就该与她相伴的马,它对Jane来说太贵,她从未奢望过能够拥有它。
Jane一直在手机里留着Viggo的信息:I just want to give it to you. 谈及这些,Jane开始哽咽。
他们建立起各种各样的联系,戏内戏外,这都是最打动人们的东西。
Aragorn在东征军前说: Hold your ground! Hold your ground! Sons of Gondor! Of Rohan! My brothers! I see in your eyes the same fear that would take the heart of me. A day may come when the courage of man fails, when we forsake our friends and break all bonds of fellowship. But it is not this day. An hour of wolves and shattered shields when the age of man comes crashing down. But it is not this day! This day we fight! By all that you hold dear on this good earth, I bid you stand! Men of the west!" 这段我专门背诵过,非常激动人心。
我相信,永远也不会有那么一天。
拍摄最后一个镜头:Frodo合上红皮书,交给Sam,the last scene,一遍一遍,PJ 不断说:“one more,one more…”这个时候已经不是一个严格导演的问题了,而是PJ,这个可爱的新西兰男人自己就像一个沉迷游戏迟迟拒绝听到妈妈催促回家吃饭的声音的小男孩,不愿意结束这个故事,这个游戏从几十年前一个确确实实的小男孩的梦开始,七年前他和妻子编写剧本,四年前开机,到如今,你让他如何叫得出一声‘cut’?
所有人都沉默,诺大的片场,密密麻麻的人群,只有注视,只有胶片缓慢卷动的声音,和PJ从未有过的喃语般的给演员讲戏。
那一声‘cut’,我听见周围有细碎的啜泣,PJ走过去拥抱Elijj,他唤:Frodo,Thank you,Thank you…PJ,亲爱的Peter,谢谢你!
谢谢你可以让我们在灯光亮起的时候仍然坐着流泪,然后起立,鞠躬,谢谢你为这个我们挚爱的故事做了这么多,并让更多的人爱它。
伟大,甚至在将来比我们现在所能想象的还要伟大。
拿到奥斯卡,PJ来到One Ring Party,谢谢所有的魔迷。
我都有些哽咽了,假如在现场,我一定会和身边的人抱头痛哭的,太感动了,我意识到我这一辈子都将如此爱这个故事这部电影这群人,再没有别的作品可以替代,最爱,即是唯一。
我可以理解PJ为什么一直不肯用搞怪的方式来谈魔戒了。
在2003年,演员们重新聚集到一起,为第三部补拍镜头,所有人都很高兴,但也知道,这一次,就是真正的告别了。
Legolas的弓在拍摄的时候坏了,Orlando当场就傻了,他停下来,表情非常疑惑。
他向PJ走去,不住地自言自语:My bow's broken…那感觉就像在说:My heart’s broken…几乎每个演员都保留着自己的剑自己的武器,霍比特人还额外珍视他们的脚,Orlando在化妆的时候亲吻自己的尖耳朵。
长长的字幕最后是向fans club致谢,数分钟滚动不止的名单,如果我的名字也在上面就好了,以这样一种方式参与这部巨制,这份荣耀已满足。
每次把碟放进电脑,也许只是为了要看某个情节,但最后都不免一直看下去,停不下来。
太多太多泪水,为太多太多复杂情感,有时我觉得自己很没用,电影里罕见的眼泪在我这里流不止。
一路回顾:高一去看[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开始迷,写了一篇幼稚影评。
找了中文版的书来看,半个高一下学期,晚自习的教室里,宿舍里,校巴上,身边永远是硬面的魔戒精装本。
[The two towers]看到中途有些难以坚持,但撑过去就是澎湃的[The Return of The King],第三本反反复复看,连书后补记附录也觉得精彩非常。
Torkin给我们的是一个完整的中土世界。
你会相信小精灵、霍比特人、杜林族、恩特、小矮人…他们在有巍峨山脉有大气原野有纵横溪涧有波涛宽阔的大河的古老大地上行走,他将列国诸王大事记和各族人的血统、渊源繁衍从远古年代一一道来,而在此之前他似乎真的研究过大量的浩如烟海的史载然后作为忠实的记录者告诉我们这个故事,然后我们就相信了这部架构恢宏,丰富细腻的史诗,相信最后故事里的人物在灰港登船去终西地,并至今仍生活在遥远海的对岸。
高二暑假在外文书店看到魔戒原版书,一套三本,就是原本只在网上看到过图片的千禧版,170元,本来想高考后再买,但隔了一个星期,不自觉地又逛到外文书店,想片刻,还是跑去取钱买下。
My precious!
高二时还做过一个关于魔戒的presentation,从书到电影,从J.R.R Tolkien到PJ,搜集了很多资料,从来没有如此用心地去做一个ppt,一个presentation,可惜的是后来电脑硬盘被无意弄坏,当初的资料以及那个精美的ppt都不可寻迹。
身边有一个小小的魔迷群,包括萱、邱、妮、Bia姐,还有被我影响下早我一步去看英文原著的煜,不过他的书没有我的官方版漂亮,嘿嘿。
和萱一起做过一张英语小报,主题是魔戒和The Matrix,得了一等奖。
非常帅的一张黑卡打底的报纸,全手工制作,还得到了生活老师的允许去她的房间赶工赶到凌晨一点多(12点就熄灯了)。
我用硬纸板仿官方logo刻的The Lord of The Rings,把字母一个一个挖出来,现在那块镂空的纸板我还留着,找美术老师指导画出来的非常艳丽的火山带,墨绿纸绳绕藤样的花字很古典,在小精灵王子照片旁边嵌的两个弹簧爱心,用银笔画很多小精灵文字作报纸的边框,参考某魔戒网站页面背景画的报纸底纹,有非常细腻的细节。
The Matrix部分也是相当酷,突出了钢感金属感,标题都是用回形针绕成的。
可是这张报纸展出完后也不见了,我疑心是校工把参展报纸当废纸扔掉了,这让我对学校对学生作品的极端不尊重感到极端愤怒!
有一年暑假还和萱商量,决定再一起做两套魔戒三部曲的套卡,一人一套,裱起来。
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动手。
很奇怪,看[The Two Towers]时才注意到小精灵王子,此前我迷Gandalf,一直对他没有感觉,可是他纵身飞越上马的一瞬,那样优雅舒展又果敢利落,立即爱上了。
他是精灵王瑟兰迪尔之子,是蔓蓉萝林里清新又刺骨的晨风,毫不怀疑他能担起重任,大敌面前他明亮的的额头从来没有暗淡过。
那段时间跟萱、邱、妮、Bia姐疯狂讨论,黑林子王国的王子,浅金色的长发,我觉得我都快要失去理智了。
甚至政治课讲到英雄主义人生,我都要在下面默念:Legolas Greenleaf。
然而没有想到老师果真用他的图片作注解,金色林霭,森森林木,遥远清澈的眼睛。
不过到了终结作,我不能免俗地爱上阿拉贡,他整天那么脏兮兮的,怎么就如此的男人!
还有法拉米尔,看书时就对他印象极好,尤其喜欢他和伊欧温在疗养院的那段,演员的感觉竟然也相当棒,真难得。
高三上学期末,夜里收到萱萱从英国发来的信息,她正在电影院里看[The Return of The King]!
那个羡慕啊!
苦苦等到3月,清楚记得官方公布的上映日期:3月15日。
但是12号傍晚接到圆的电话,她有两张当晚的电影票,是某企业包场之类的,立即决定去。
虽然高三,但妈妈也很理解我,真高兴啊!
作为终结作,一切都达到了巅峰,连同我的情绪,非眼泪不能抒发。
很可惜未能赶上三部联映的场次,坚定了决心,今后挣了钱,要去影院包场连映!
数家珍:现在我有一张[The Two Towers]的海报,一张小精灵王子的巨幅海报(可以覆住整个门),两张海报都是萱送的。
一张阿拉贡的原版小海报,温馨在北京海报专卖店买来送我。
一张[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的欧版原声碟,在打口CD里淘的。
[The Two Towers]和[The Return Of The King]的引进版原声碟。
一套千禧原版书,后来再去外文书店就没货了,庆幸!
最棒的是,一整套正版豪华四碟套装!
第一和第三部是萱萱送的,欧版2区,第二部是爸爸给我买的港版3区。
在此,我对萱萱是无以为报啊!
还有[The Return the King]的游戏,等买了新电脑就可以玩了。
最意想不到的是[The Lord of The Rings]现场音乐会的DVD。
到了英国后,又收了三部的完整配乐,The Hobbit,The Lord of the Rings Musical。
还看了两场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的现场音乐会,Howard Shore也到场了啊!
第三纪在歌声中远去,之后,历史变成了传说,传说变成了神话。
History became legend,legend became myth.极喜欢这句话,仿佛所有一切都曾壮阔地发生过。
附2fang找的一段资料:影片的导演,制片,编剧等一干主创人员都是新西兰本土人氏,而各位主要演员则来自世界各地。
影片中那些令人敬佩的特技、替身和群众演员全部都是新西兰的普通民众。
魔戒的全片在新西兰,其中后期制作有些部分在伦敦完成。
当年PJ导演带着初步完成的魔戒企划去找米拉麦克斯公司投资时遭到回绝,对方对PJ将这个故事拍两部的计划不抱以信心,只愿意拍一部;而当PJ找到当时还是小公司的Newline新线时,新线当即拍板要拍就拍3部。
尽管这样,当初魔戒的预算也只有1亿8千多万(只是第一部上映获得巨大成功才在后面追加了投资),平均下来每部只有6千多万的投资,只相当于美国一部中等规模的电影。
不仅大片算不上,除了新线的上层是华纳以外,魔戒和美国也没什么关系。
这部电影的成功是和新西兰全体人民的极大的支持和投入分不开的,可以说是这个国家的光荣,PJ导演最后更是被NZ人民视做国宝。
虽然新西兰是一个电影小国,但是仍不乏济济人才,和能为之不泄奋斗的梦想。
百度
“魔戒”这个意象清清楚楚地来自柏拉图《理想国》的第二卷:在关于人们是否应该过一种正义的生活的对话中,苏格拉底的弟子讲了一个故事:牧羊人Gyges在一次地震后掉入一个裂口,在那里发现了一枚戴上就会隐身的戒指。
他利用这一能力勾引了王后,杀死了国王,统治了王国(这个故事来自希罗多德的《历史》,但能让人隐身的戒指这个意象则来自《理想国》)。
这个故事提出了一个可怕的问题:如果人们能作恶而不被发现,进而也不被惩罚,人们会选择正义吗?
人们为何要选择正义呢?
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被回答,那么各种伦理学的教诲也就可以被扔进垃圾堆了。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的回答是,正义本身(而非其后果)就是值得选择的。
也只有如此,灵魂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但这个答案对已晓得并不存在“灵魂”的现代人来说显然有些自说自话。
《指环王》用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重新讨论了这个问题:Frodo回到魔戒诞生之地——注意,也是一个“裂口”——在火山的岩浆中摧毁魔戒。
但在最后一刻,他也被魔戒的魔性侵蚀,转而戴上魔戒,“魔戒是我的(The ring is mine)”。
尽管三部加起来10个多小时的长度里,人性无数次闪烁出夺目的光辉(Boromir为保护大家牺牲,甘道夫和炎魔同归于尽……),这一刻似乎无情地宣布:人性失败了。
但反转陡然出现:咕噜和隐身的Frodo拼抢魔戒,随后和魔戒一同坠入岩浆。
这是一个绝妙的安排:咕噜的贪婪拯救了世界。
但如果此前Frodo未想起甘道夫的话而留咕噜一命,那么这一拯救根本不可能发生。
这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秩序:仿佛冥冥中有一种神奇的“天意”,Frodo当时的善良预示了最终的结局。
这是咕噜和Frodo的命运。
甘道夫早就指出,在这次艰苦的旅程中,咕噜将扮演某种角色(may have something to do)。
不止结尾部分,而是《指环王》整个故事都是一个巨大的象征:魔戒拥有魔力,但运用这一魔力的同时人渐渐被其俘获,最终失去自由,也将害人害己。
正如现代社会的一切技术,它们帮助人类改造自然,却在“解放”人类的同时也俘获人类。
正如贪婪的矮人挖矿越挖越深,最终释放了隐藏于地底的古老恶魔。
环境污染、能源枯竭、自然灾害、新冠等现代瘟疫,无一不是人类“越挖越深”触发的挑战。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原子弹是魔戒,核技术也是魔戒,基因改造技术是魔戒……魔戒诱惑和挑战着人性的脆弱,而《指环王》的结局好像在说:自然,看似无序的自然,它本就有一种理性(rationality),一种超越人类理性的理性。
遵从自然的理性,自然会指引人走向可能的最好结局。
但这样的指引必须在人类竭尽全力后才可能显现,正如甘道夫的“死而复生”——甘道夫在矿坑中和炎魔搏斗,他说,“你不能过去(You shall not pass)”,随后炎魔的火焰将他也扯入深渊。
这应该是《指环王》第一部里最催人泪下的一幕,恰如《星球大战》第四部中欧比旺被光剑击中后“灰飞烟灭”。
这样的时刻是“成长”母题的一环:父亲角色的死亡将逼迫主角走上他注定的旅程。
但甘道夫并没有死。
他穿着白袍骑着白马回来了。
他宛若天神,带来了新的、战胜邪恶的力量。
这是一个明显的宗教隐喻:首先,希望始终存在;其次,在绝望的尽头希望才会浮现;最后,希望是通过不抱希望的、孤注一掷的牺牲换来的。
回到《理想国》,在Gyges故事开启的讨论中,出现了两个人的形象:一个人一辈子都在正义地生活,却受尽误解和欺压,穷困潦倒而死;另一个人一辈子都在不义地生活,但他伪装出正义的样子,获得了金钱、荣誉和地位。
前一个人,他的形象后来成为了耶稣。
后一个人,显然是僭主。
但是,人们要问,一个普通人为何要过前一种生活呢?
Frodo的忠实的朋友Sam有一个回答:并不是说人要追求伟大,而是普通人的生命历程也正像那些伟大的故事(great stories)。
“那些故事永生难忘,意义非同寻常(Those were the stories that stayed with you, that meant something)。
”很难找到另一个像Frodo这样“普通”的史诗电影主角了。
他既没有风暴降生,也没有解锁巨龙。
他也没有超凡脱俗的意志。
到最后一部,他甚至被魔戒摧残的奄奄一息,要靠好兄弟Sam背着向前。
但在护送魔戒的过程中,Frodo所经历的精神和肉体的挫折磨难,也正是普通人普通的一生中所要经历的雨雪风霜的缩影。
而他的旅程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结局,而是坚持到最后。
这正是《指环王》如此打动人心的原因。
《指环王》最让笔者惊艳的一刻是第一部里咕噜小盆友圆溜溜的大眼睛在黑暗中浮现出的那一刻。
他如此丑陋,却又如此真实灵动。
毫不夸张地说,那一刻我结结实实惊心动魄又惊艳到无法呼吸,同时赞美电影这种媒介的发明者——这是唯有电影能造出的梦。
咕噜的形象是由捕捉演员安迪·瑟金斯的动作实现的。
20年前,这还是一项新技术。
而这样的梦,在《指环王》里随处可见。
充盈着绿色的快活之地夏尔,白色的、哥特式的刚铎首都……感谢新西兰的绿野雪山,让我们随着护戒小分队每到一处都是新的风景。
《指环王》里对中土世界的宏伟呈现主要不是依靠CGI.相反,在拍摄诸如矮小的霍比特人和高大的精灵间的对比时,往往是用镜头角度实现。
这保留了一种无与伦比的真实感。
这样的真实感贯穿始终。
在小分队前往魔窟的漫长历程中,镜头前的我们会确信他们正在长途跋涉,而非《权力的游戏》那样到处都是传送门,因为随着人的前进,我们已经熟悉了他们的身形,但他们和不同环境间的对比在不断发生变化。
正如在矿坑中,移动的小分队看起来如此渺小,而到大战时,黑压压的大军里根本看不到人的样子。
如此变化所创造的距离感真实可信。
真实感只是一条底线。
从根本上说,《指环王》的影像魅力在于它不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场景,而是创造了一种又一种视域。
不仅是真实的山,而是让人感到无法抵达的、望而生畏的重重山峦,不仅是云雾,而是让人感到无法跨越的、遮云蔽日的重重云雾。
这种视域既由人物的运动和对比的变动创造,又和后者一道创造出了非同寻常的体验——好像这个世界的某处真的存在着一个中土世界,好像我们真的在回顾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一段英雄的史诗。
在这个世界里,奇迹都显得寻常了。
随时都可能出现奇迹,随地都可能出现神迹。
当震怒的树人大军拔地而起,“水淹七军”时,我们眼前分明是一个西方和东方哲学里都曾描绘过的万物有灵的世界。
而当亡灵大军浩浩荡荡而来,又全然不似其他同题材影视剧里那般丑陋可怕(如《权力的游戏》里的尸鬼,如《梅林传奇》里的亡灵),而只是壮观。
如此,扎实的影像和关于生命的哲学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指环王》的独特魅力。
原著作者、中土世界的创造者托尔金本人是牛津大学的学者,他在中世纪语言学和哲学上的背景给了《指环王》丰富的哲学意蕴,还隐隐约约有着关于希望、绝望和救赎的宗教内核。
但即使不从哲学和宗教的角度出发,依然显而易见的是,《指环王》是关于人的心灵历险,它启示我们幸福如何可能,以及正义的生活为何值得选择。
(首发幕味儿微信公众号)
想重温魔戒三部曲系列大概是一个月前的事情。
拖到近日才用两天时间三集连看。
主要也是十几G的1080P下载很慢。
又用一天时间查了电影里没有交代的背景资料,才发现自己对电影的理解很浅薄。
有打算买来原著好好读一番,但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实现了。
去电影院看的是前二部魔戒再现与双塔奇兵。
当时印象最深的情节是,洛汉国人民与敌军在圣盔堡激战一夜,到清晨时,强兽人们已经攻陷城墙进入内殿。
但即将成为下个纪元主宰的人类怎么可能那么容易灭亡。
白袍巫师甘道夫遵守诺言,准时的在希尔顿国王、阿拉贡之类的人物说完忘我热血之言后,带领来自刚铎的救援队助他们成就功勋。
那个镜头是如此恢弘,伴随着上升的旭日,骑白马的甘道夫带领骑士们与光芒一道冲下。
这次完整的重温加长版的系列后。
又将三部里的某些场景反反复复的看。
下的版本是中英文字幕的,太感谢网络上无私奉献的字幕组。
定格在喜爱的某处,我就将台词默默念,想将这些句子都牢牢记住。
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比如需要勇气时,说给自己听。
本来想描述所有让我肾上腺爆棚的情节,让我热泪盈眶的情节。
想想也没必要了。
看豆瓣上的影评,太多人只是讲这特效。
很少说人文意义,也有的是偏题了,说着对原著的评价。
这是目前为止,我最爱的电影。
说出来都觉得会被别人暗笑不够有内涵,爱这种特效大片。
对我而言,它拍出了,目前无知又傻逼的我,胸膛里滚沸的东西。
也许日后人格更迭,我会更换最爱吧。
哦,倒是有一个很俗的专一。
不论是2002年看第一部魔戒,还是现在2010年的重温,我都最爱Orlando 扮演的精灵王子。
人帅到这种程度,已经无话可说了。
第三部国王归来,保卫刚铎的战争胜利后,魔戒远征队商量着,要去攻打modor本部吸引索伦的半兽人大军,好给frodo销毁魔戒争取时机。
这是个很冒险的举动,一旦索伦识破他们的计谋,或是远征队实力不足拖不够时间,就有可能全军覆没。
就在那个场景,远征队里,算是没大脑代表的矮人说了我最爱的台词:“Certainty of death,small chances of success,what are we waiting for ?
必死无疑,成功机会渺茫。
我们还等什么呢?
”希望自己在需要勇气的时刻,也能将生死、得失抛之脑后。
附录魔戒上的字。
魔戒外圈英文:One Ring to rule them all, One Ring to find them.中文:至尊戒,馭眾戒;至尊戒,尋眾戒念法:Ash nazg durbatuluk, ash nazg gimbatul內圈英文:One Ring to bring them all and in the darkness bind them.中文:魔戒至尊引眾戒;禁錮眾戒黑暗中念法:Ash nazg thrakatuluk, agh burzum ishi krimpatul原詩英文:Three Rings for the Elven-kings under the skySeven for the Dwarf-lords in their halls of stoneNine for Mortal Men doomed to dieOne for the Dark Lord on his dark throneIn the Land of Mordor where the shadows lieOne Ring to rule them all, One Ring to find themOne Ring to bring them all and in the darkness bind themIn the Land of Mordor where the shadows lie中文:天下精靈鑄三戒,地底矮人得七戒, 壽定凡人持九戒,魔多妖境暗影伏,闇王坐擁至尊戒。
至尊戒,馭眾戒; 至尊戒,尋眾戒,魔戒至尊引眾戒,禁錮眾戒黑暗中,魔多妖境暗影伏。
——————即使影评众多,我也要将稚嫩之词写在这里。
for memory,and let it go
虽然年龄太小赶不上零几年的首映,但是最近由于疫情赶上了三部曲的重映,还可以在IMAX大屏上体验一番,真是应了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我和好朋友一起看的指环王三部电影,当最后黑塔崩塌,一切喧嚣归于平静时,身边还有朋友的陪伴,这真是十分幸福的事了。
4月18,4月24,5月15,一个月的时间,第四次的中途之旅结束了,每一次的观看都会有新的体会与发现,作为一个老托迷,感觉差不多到可以与大家分享感受的程度了,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让更多的人领略到那个神秘的中土世界。
第一章 世界观架构托尔金教授笔下的中土世界逻辑严谨,周密细致,最神奇的是,繁杂却自洽,丝毫不违和。
上至天神层级分明,分工清晰,下至花草虫鱼各有名称,分布考究。
在研读小说的过程中,你会惊奇地发现人物的活动路线和沿途地貌均与在托老绘制的的地图一一对应,这也让阅读的过程变得趣味横生。
托老构造的虚拟世界的细致程度让人叹为观止,小小的细节构成了巨大的真实,这也让读者更好沉浸于故事,也为电影的改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彼得杰克逊拍摄电影时也秉承着营造真实氛围的原则,这也是电影成功的一大原因。
世界观的架构还蕴藏了很多思想。
精灵高贵傲慢,与世隔绝,矮人固执勇猛,贪婪暴躁,霍比特人可爱安逸,弱小勇敢,人类纵欲自私,勇敢正义,每一个族群都有其优劣之处,而且都由他们的环境特点所决定,各个种族生活的世界也像极了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可以看做当今世界的映射。
虽然战争直至今日仍没有断绝(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但从托老撰写的故事中各族放下恩怨,齐心打败索伦,未来属于人类等可窥见托老还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这对一个参加过一战的老兵来说实属不易。
而且更强调合作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概从那时就开始了,哈哈。
第二章 人物分析可能普遍都认为托尔金的神话中人物形象都趋于扁平化,不够细腻,关于这点我有些自己的理解。
首先,由于中土世界的庞大恢弘,个人的事迹就显得渺小了,这是史诗故事无法避免的,换句话说,不是因为人物刻画过少,而是想更加突出历史的沧桑感。
再者,人物的刻画需要细细品味,不是流于表面。
阿拉贡曾经是一个落魄的游侠,不愿承认自己的血统,对身份缺乏认同,但是通过刚铎之子波罗米尔之殇的触动,发出庄严承诺,并渐渐能体会希优顿王的无奈后撤,再到带领全联盟直面索伦,终成王者之器,中间的变化是很细致的。
还有Gimli和莱戈拉斯的友谊也是跨越种族恩怨的,令人为之动容。
Frodo在会议上的的毛遂自荐段落很让人感动,他有着坚定信念,有随着对世界的了解不断怀疑甚至会迷失自己,还有与咕噜的怜悯又憎恶的复杂情感,难道还是扁平吗?
还有Sam不离不弃的真挚友谊,忠诚可靠,是最强辅助,皮聘的好奇爱闯祸,梅里的机智勇敢,希优顿王的王者风范,深明大义,伊欧玟的勇敢执着,默默付出,法拉米尔的聪敏儒弱,悲情人生,波罗米尔震撼人心的自我救赎,不再赘述了,每一个角色都是那么经典,可爱。
第三,人物突出血统传承。
可能大家不愿接受血统的传承,可是遗传是不争的事实。
有些东西你无法改变,但是要学会接纳和提高,才能蜕变升级。
第四,人物太多,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抓住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刻画更有效果。
第三章 情感内核指环王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是其中朴素的价值观和情感。
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不论是在黎明到来的圣盔谷还是硝烟弥漫的二战时期都成立,即使当黑夜笼罩,前路茫茫,也要奋力抵抗,只有放弃希望,才会真正失败。
人与精灵之间的爱情就更是难忘了,“宁愿只有一生一世,也不愿独自看尽沧海桑田”,爱情不仅仅是浪漫,还有彼此的支持与付出。
种族间的合作,人与人的信任,友谊的伟大,和平的向往,对自然的敬畏,这些亘古不变的情感只会被遗忘,但永远不会过时。
还有一大特点是对命运的探讨,有时无法摆脱宿命(可以理解为生活不可变和不可控因素),但可以换一个想法接受,鼓励自己继续向前,生活又是另一番风景。
第四章 电影特殊亮点配乐满分,合唱的使用把精灵的空灵,邪恶势力的庞大,宏伟的史诗感展现,Isengard的金属感音乐,夏尔的静谧美丽,洛汗的勇猛辽阔。
插曲和片尾曲都太经典了。
工匠精神——美术设计的精美细致,服道化。
剧本的把控,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再次感谢所有参与制作的成员,感谢你们把指环王搬上荧幕,让我们开启一段难忘的旅程,也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的文化。
当昨天成为历史,当历史成为神话,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交织,普通的你也可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虽然渺小,但很重要。
最近在补魔戒的花絮,看得好嗨森,于是记一些印象比较深刻的片段,自留向兼安利w因为我粉开花苏V叔,所以可能会比较多一点他俩的部分><拍SAM婚礼时候那个吻戏场景,西恩的妻子有来探班,PJ就腹黑地吩咐所有人,如果问起来就说是一次拍成的,但实际上拍了十几次都拍不好。
V叔就把睡眼朦胧的比利拉过来,坐在场下充当婚礼观众,然后V叔一把把比利搂过来,亲上去了。
比利事后表示,从来没有任何男人或女人那样吻过他,他竟然先有点恋爱的dokidoki感,然后觉得有点恶心,而且他感受到了V叔的舌头_(:з)∠)_好基友多米尼克在采访的时候表示完全不知情,并透露V叔好男色【x】至少亲过远征队里五个人。
不过这群人一直亲来亲去,抱来抱去的相信你们都习惯了_(:з)∠)_洛汗骑士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女性扮的,有段时间V叔搭讪了个洛汗骑士,几天之后发现他其实是个妹子,非常失落。
拍洛汗骑士进攻的时候,有一个临演从马上摔下来,他身后有200多名骑手在奔过来,大家都觉得他死定了,结果后面的马都超有灵性,全绕过他,然后他站起来,一点都没受伤。
剧组到皇后镇拍摄的时候碰上大暴雨,外景完全没法拍,于是他们在酒店的壁球馆里搭了石头布景,拍弗罗多和山姆的戏,拍了山姆的部分之后他们就转战到其他地方了,剧组和老板商量说能不能保留布景,过一段时间他们来拍,老板同意了,然后剧组过了一年才回去拍,所以弗罗多和山姆那段戏其实相隔了一年时间……而且剧组害皇后镇的人们一年没法打壁球噗。
伊恩爷爷和比利YY甘道夫的衣服谁来洗,得出的结论是大概莱格拉斯会洗吧【什么鬼巧言刺萨鲁曼的那段戏,PJ本来要指导李怎么演的,然后爷爷说我知道被刺的感觉,应该是什么什么样的,把PJ堵回去了。
不愧是参加过二战的人【拇指剧组剪了另一个非常糟糕的林谷会议版本 #官逼同死系列#有一次V叔开花他们要一大清早拍戏,V叔就提议说要么在片场露营,可以钓鱼烧烤篝火晚会什么的,本来只是喊上相关人员,结果V叔用他的人格魅力拐来好多人一起玩了个通宵,第二天筋疲力尽去拍戏www 大家纷纷表示所有事交给V叔做就好了,完全不用操心。
SAM在戏外也很爱操心,各种照顾大家起居,还指挥直升飞机。
约翰大叔除了身高,性格脾气和矮人一模一样,大家出去吃饭他能点够几倍的食物量,拍戏过程中各种即兴发挥超棒的。
因为矮人的妆,脸上过敏得很厉害,拍戏的时候眼睛肿得睁不开,最后杀青的时候,导演说可以把面具烧掉了,他毫不犹豫丢进了火里ww比利第一个见到的是开花,第一眼就觉得开花长得好像精灵!
演皮聘和梅里的两个人超活宝,幽默感十足,看花絮两个人互相调侃简直笑死,超爱玩超能演,完全是本色演出。
两个人,一张床,一个充气娃娃,信息量太大,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V叔掉下山崖在水里飘的那段戏,本来是替身来拍的,但是水流方向的问题拍摄不是很顺利,V叔就说自己上,然后顺水飘阿飘被暗流卷下去了,虽然救生艇都在但大家根本不知道V叔是在哪个地方沉下去的。
V叔说水温很低,暗流很险,感觉肺里的空气一下被抽掉了,根本使不上劲。
还好后来蹬到河床之类的地方浮上来了,实在太危险了〒▽〒飘上岸之后有一幕是V叔被马儿舔醒的,然后马儿跪坐下来V叔上马,用假人试拍的时候,马儿一屁股坐在假人脑袋上了,PJ本来不要跪坐这一幕了,但V叔坚持要拍,还好最后没出事。
V叔想展现阿拉贡和他的坐骑之间的感情,所以和这匹马培养了很久的感情,经常和马儿一起睡什么的,所以有谣言说他俩之间有暧昧关系。
【对,就是PJ大大放出的谣言wwww拍摄结束之后这些受训的马都要被卖掉,V叔买下了这匹马。
另外有一个替身演员,好像是阿尔温的替身,非常想买和她拍戏的那匹马,但是很贵+有部门主管也想买,V叔就买了送给她。
V叔实在太男神了,难怪全员苏V叔呜呜呜。
V叔会帮大家很多照片,然后贴在他化妆车的镜子旁边,到拍摄结束的时候照片已经贴了很多很多层,V叔想把化妆车买下来,因为满满的都是回忆。
V叔拍完最后一个镜头,回到化妆车上,有人提议说把车开到片场去,然后这么大一辆车子就浩浩荡荡地出现在片场,V叔从车上下来,其实大家都超不舍的。
现场的特技演员(?
)就给V叔跳了据说是只跳给他们很敬佩的人的毛利舞,跳完V叔挨个和他们撞头,超感动!!
V叔戏里戏外都是人皇!!
V叔很爱用头槌的方式和人打招呼,有一段花絮里大家集体吐槽V叔,V叔还很得瑟。
V叔还怂恿萨拉去撞开花,开花惊魂未定心有余悸地表示“白光,白光!
”,并且好几天不敢和萨拉打招呼。
化妆师气死了因为开花额头肿了一块,V叔还超开心的ww第二部里超喜欢阿拉贡莱格拉斯金雳小分队在洛汗平原奔跑的镜头,但拍到这里的时候这仨都受伤了,V叔踢断了两根脚趾,开花摔断了肋骨,矮人替身膝盖脱臼,于是演变成了著名的中土残奥会。
PJ一喊停,他们就哦天呐偶滴神呐呻吟起来,然后一瘸一拐走回来问PJ是不是要重拍。
说起来PJ真的很腹黑阿,还找了军队的地方拍戏,里面残留地雷导弹碎片什么的,军队的人清理了三遍,说比其他区域少很多了你们可以拍了,剧组的人都觉得自己说不定要以身殉职了。
然后这段他们找了军人来当临演,纪律超好效率超高,拍的时候是真打起来了,因为他们觉得很好玩。
PJ在片场说的最多的就是one more for luck,官方自带鬼畜,于是PJ客串海盗那里,叶子一箭射死导演ww开花对PJ死忠,表示PJ让他做什么都会照办,要莱格拉斯裸奔他就会毫不犹豫宽衣解带,就算要莱格拉斯和阿拉贡舌吻,想想好像也挺对。
【所以你们拍了么!
官方剪了一段开花在混战中一直喊阿拉贡的镜头,PJ大大一定是AL党【拇指叶子飞身上马和拿箭戳完再射的镜头都是开花想的,不过飞身上马那段是特效,因为拍的那天开花摔断了肋骨。
开花一直只说是自己摔的,但其实被替身压了一下也是原因,开花真是好孩子TUT 然后这段三个霍比特人对开花开群嘲,V叔还一本正经地说幽暗密林的精灵很脆弱的,超好笑wwww顺便,开花到处都伤过,背、肋骨、鼻梁、双腿、胳膊、手腕、手指、脚趾、头骨,大部分是4岁以前伤的,去医院医生还问花妈儿子是你亲生的嘛?
熊孩子长大了还很喜欢极限运动,当爸之后总算有点安全意识了_(:з)∠)_叶子从雪里冒出来那段,剧组在滑雪场挖了个坑把开花埋进去,作为精灵是感受不到冷的,所以开花穿的很少,但其实真的很冷,脸都冻红了,心疼。
拍室内的雪戏的时候,用的是米制的雪,开花熊孩纸尝完表示像是带有咸味的木屑,很恶心。
豆叔不敢坐直升飞机,大家坐飞机上山拍摄的时候,豆叔一个人默默爬雪山上去的,所以豆叔才是真•远征!
菠萝领便当的那段,拍到一半喊大家去吃饭,菠萝就吃饱饭再回来继续死www皮聘和梅里在拍树人戏的时候,都表示非常蛋疼,因为要一直坐在一个类似自行车座的位置上挣扎啦对台词啦,一度觉得自己生不了孩子了wwww圣盔谷那里,拍了三四个月,都是夜戏+下雨,演半兽人的群演都超辛苦,每天都要先淋湿再上场打,等待的时间又很长,无聊的时候他们就拿长矛击地,结果PJ很喜欢这个想法,就收到正片里了。
拍圣盔谷的所有人都表示整个人都不好了,称为肾亏谷不为过。
滑板少年叶子那段本来是让替身演员来的,结果开花表示为了让莱格拉斯更帅一些他要自己上,还把托老都搬出来说服PJ,其实就是觉得好玩吧熊孩纸wwwwV叔在拍有一段戏的时候被剑磕掉半颗门牙,他说没事拿胶水粘一粘就可以继续拍了,把其他人吓坏了,一定要他去看牙医。
还有打的时候都是不怕疼的真打,还要别人掐脖子的时候掐出印子来之类的,V叔真的超敬业!
大家在做划船训练的时候都很爱玩,目标就是把对方的船弄翻。
豆叔表示开花划船划得很好,很优雅。
【不愧是当海盗的人哈哈哈】开花翻船的时候说是因为约翰大叔太庞大噗,但后来和替身拍的时候还翻船,于是被约翰大叔吐槽了。
花絮里开花描述翻船的这段真是超可爱,自带音效,表情丰富!
剧组给甘道夫和爱隆都编了萌萌的少女发型,还拍了加冕那段-v-叶子射中巧言那段,是真的射了一支箭,并且射中了,开花好箭术!
叶子千杯不醉的节奏,但开花酒量很差,据说一杯倒噗,好想灌醉昂昂>< 不过开花说在拍加勒比海盗的时候跟普叔学会了喝酒【喝酒怎么也能学开花:Viggo感到威胁了,因为我的弓(蛋)比他大(bow和ball发音相似)V叔(眨眼 微笑):弓算不上什么,重要的是箭,你懂的。
开花开黄腔也黄不过V叔2333333看花絮能感受到这个剧组欢乐的氛围,真的是个很棒的剧组,拍出魔戒这么棒的作品!
以及深深苏了V叔><
指环王123是某一年疯狂英语到我们学校搞夏令营,其中有一天电影日,连播三部,然而我看睡着了。
看得我煎熬死了。。。没有一个真正意义的坏人,正义永远战胜邪恶,所有人到最后总会做出正确的决定,大段大段的战争场景我又完全没兴趣,到最后阿拉贡的老婆竟然也没有死。。。。。。要不要这么大团圆啊。。。。。。
最后没有咕噜魔戒还毁不了,凭什么只会扑闪大眼睛的傻逼白莲花男主成了英雄,精灵女王和精灵公主两个女神都成花瓶,唯一有看点的女性角色伊欧文最后竟然没嫁阿拉贡。明明一部好好的热血片因为槽点太多而看的极其难受,再加上冗长又鸡肋的最后一段,三星只能给这宏伟的构架和视效
屎的可以,奥斯卡评委脑袋闹洪灾了?反复就那么几个场景,模拟中世纪战争。打来打去,而且跳跃太多,逻辑混乱,情节冗长,一个结尾就TM四十分钟。导演你家亲戚是卖胶卷的啊?
IMAX2D/4K修复版重温。断剑重铸之日,国王归来之时。是史诗征途的终点,也是传奇之路的节点。敬最真挚的友情,致最伟大的冒险以及破釜沉舟的勇气。中土世界,后会有期!
剪辑、叙事节奏和人物塑造稀烂。不间断的内容只有台词。如此水准也是奥斯卡最佳影片,足见好莱坞看重的永远是立场而非影像,即便那个立场是用嘴说出来的。
每次看魔戒都会被奥兰度惊艳到~
把所有小矮人哥俩和女人的戏删掉,这片子才能称得上热血。把他们的拙劣演出放在这部片里,主要是为了省成本吧其实?弗罗多就是个傻逼
比前两部多一星是因为被精灵矮人人类之王的情谊感动..nothing to do with the 傻逼 主角&amp;巨傻逼无比的剧情..
一直都很不喜欢,书也不好看,光有场面没有内容,或者有,那就是我看不懂
终于补完。三小时人也看傻掉了
说实话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合格的视觉作品,大制作可能都体现在3D技术上了。
最后一部真的有四个多小时!其实整个LOTR最先拍的就是结尾~皮导的厉害之处在于,当你以为II中罗翰一战已经是巅峰级别的战场戏,刚铎一役却更高一筹!六千匹马是导演藏的私货,来自于他关于滑铁卢一战的记忆。Frodo四人在其他地方被视为英雄,回到shire地位却不如一只南瓜,我喜欢hobbit的价值观。
特效制胜,故事很一般,作为儿童片还算好的。
对生造的历史没什么代入感,感觉在听一个单口相声。
I can&#39;t get it
有生之年终于在影院打卡三部!十万阴兵大战半兽人,弗罗多深陷盘丝洞,姜太公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
彼得大帝看《阿凡达》的时候,必定会惊讶于卡梅隆厚颜的抄袭:有生命的树林、会飞的坐骑、甚至还有“I see you&#34;!另外,《指环王》对于中国未来的魔幻电影提供了重要启示:1.剧本!2还是剧本!3.为了180分钟就得花18个月;4.拍昆仑山就去昆仑山;5.演员要选准,CG要专业!
无关冗余的画面太多,莫名其妙就开始航拍拉镜头,不知道得还以为是旅游宣传片。基本就是阿拉贡在秀,佛罗多还没萨姆有用,我真的不理解这个第三部怎么会发展成这样,剧情的糟糕即使是优秀得视觉效果也弥补不了
亡灵之路那么多头骨,你想吓死我吧!那个大胡子小矮人真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