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片名叫《杀死这个爱尔兰人》?
因为这是一个杀不死的爱尔兰人。
兄弟遇害前寄给他的信中写到“当面朗诵这段我会觉得不好意思,所以干脆就以信的形势寄给你了。
献给丹尼·格利的民谣:他们开过枪,也放过炸弹,绞尽脑汁想置丹尼·格利于死地,然而战士依然屹立不倒,传奇仍在继续...给我的船长、我的兄弟以及我的朋友。
”在顾及女友安危时,她却说“我不需要安全,我只需要你。
”这就是那个杀不死的爱尔兰人,这个来自爱尔兰的凯尔特人有着上帝的恩赐,讲原则、有头脑、会打架、重兄弟、疼女人,从工人出身到“现代罗宾汉”再到“黑帮公敌”,他是媒体的明星、公众的偶像。
电影改编自Rick Porrello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丹尼·格利这个性格饱满的传记人物的一段真实故事,同时勾勒出了70年代美国黑帮的群像。
那些几度想杀死他的黑帮却在这个暗杀过程中讽刺性地导致了他们自身的逐个瓦解,那个最后派来的从未失过手的Killer仿佛如宿命的化身,终于结束了连绵不断的火拼,结束了该结束的一切。
一个人的生命终结了一群黑帮的时代,这就是传奇。
虽然故事设置在70年代的美国克利夫兰,由于丹尼·格利爱尔兰人的身份以及这个身份给予他的精神支持,影片布满了象征着爱尔兰的绿色和风笛声,尤其是前半段丹尼·格利以一个“现代罗宾汉”形象崛起的时候,他的穿着始终是绿色的,车是绿色的,就连楼梯也要刷成绿色的,这是影片的考究,也是一种精神象征,后半段黑帮生涯时他的穿着和轿车都变成了黑色。
最后爱尔兰风笛再次响起,在现已逝去的兄弟们往日开怀的笑声中,在这个倔强的男人独守暗夜想念女友的抽泣声中,在一瞬间灰飞烟灭的钦佩声中,将这个怎么也干不掉的爱尔兰人的传奇宿命渲染到了极致。
Danny Green从码头装卸工开始,进入工会,再做到黑帮头子,最终在帮派斗争中被杀。
又是一部黑帮片,结局都是一样,出来混,还是还了。
电影告诉我们,要做大,还是要有权利。
如果Danny没有做工会头子,那后来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
然后就是要有一帮兄弟,Danny最得力的手下都是那帮码头工人。
然后就是要有guts,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
这样,金钱和美女,地位和品质生活就接踵而来了。
不过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要巩固地位的话,就要不断吸收合并其他敌对势力,做大做强,形成垄断之后那就所向无敌了,可惜Danny最终不敌更强大的纽约家族。
本电影应该是根据小说改编,在强大的美利坚是这样,在更神奇的国度我想也是一样的。
老大是那么好当的吗?
普普通通的当个工人虽然要受气,但是没人会往你家里扔炸弹,你老婆孩子不会离你而去,兄弟朋友不会因你而死。
何必呢?
还有Laura Ramsey,第一次见到她是在《魔界契约》让人眼前一亮啊,后来看了《恐怖废墟》发现她演技也值得称赞后来我甚至google到她的网站并留言,当时觉得这完全会是一个明日之星!
后来又看了《足球尤物》《中间人》发现她还是脱离不了花瓶和打酱油的命运来到这里,一如既往的打酱油,甚至还有比起《恐怖废墟》更大胆的裸戏,难道她就如《穆赫兰道》中的女主那样,来到了紫醉金迷的hollywood,并因此沉醉?
何必呢?
最后,说说白发老爷子吧一开始我也觉得他就是电锯老爷爷但是电锯老爷爷叫托宾·贝尔 Tobin Bell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25219/这里的白发老爷子叫克里斯托弗·沃肯 Christopher Walken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53574/完全是两个人,但是都出生在NYC的皇后区而且长得如此之像!!!!
以前看香港的黑帮片,老大或是小马仔总是在强调,我们是有尊严/理想/道义/爱/道德/底线/的,我总是会哈哈的大笑。
感觉手中有强大力量的人再说这些话,很滑稽。
和香港的黑帮片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片头“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一小行英文字母。
影片也没有香港黑片那种血肉横飞和华丽的打斗,即便是砰砰砰的各种炸弹和偶尔飞溅出来的血花,也没有让我感觉到一丁点的残酷和刺激。
没有快意恩仇,也没有忠肝义胆,平淡的就像讲述一个男人的成长,就像讲述你我的生活,即便被讲述的那个人,是那么地不平凡。
凯尔特人,这个怎么听怎么像一个篮球队的名字,我直到今天才知道,他们是无惧死亡战斗到底的战士。
其实,无论哪个被欺压,历经苦难的民族,总是有一种反抗的精神或方式的存在,例如犹太人的聪明和吉普赛人的狡诈。
但是爱尔兰人之所以是爱尔兰人,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无所畏惧,而是格蕾丝那句让我感动的话,有些事比做个伟大的人更重要。
我不知道爱尔兰人是流着反抗的血液还是丹尼特殊的成长环境让他充满着斗志。
那些对他没有什么好处的善良,让他没有变成一个嗜杀成性或是一个贪婪下作的人。
上帝的庇佑让他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刺杀,他也尽力的履行着保护身边人的使命。
他只是想要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那一份,只是想告诉希腊人或是其他的什么人,爱尔兰人的生意将由爱尔兰人自己掌握。
这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黑手党,更像我们自己。
即便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刺杀,没有生意,甚至连TMD上帝都没有,但是我们依然和丹尼一样,在生活和命运中挣扎。
每当有人威胁到他的家人和妻子时,他就会显得那样暴躁,在亲眼看到丹尼杀人后,妻子离开了他,他靠着凯迪拉克蹲了下来,屏幕上打上了“Four years later”,那个年轻人突然就显得那样的沧桑和寂寞。
女人是不能理解男人的世界的,即便男人一直都在为着他们流血。
但是这种流血,我也承认,不是女人可以接受的。
所以,即便是丹尼,他也只能无力的蹲下来。
女人总是喜欢男人的都柏林酒店,喜欢他们的农场和牛。
丹尼也一直想着换一种生活,即便是回不到爱尔兰,至少也要回到故乡应有的生活。
但是他回不去了。
当他躲开第四次追杀,追着杀手开枪却一无所获,懊恼的扔掉手枪的时候,英雄迟暮的字眼突然就在脑海中浮现,我猜,那是最后一次了。
不知什么时候,爱尔兰风笛就开始呜咽起来。
然后他的手下和约翰都在更为强大凶悍的力量面前摧枯拉朽。
然后就是爱尔兰人的无能为力。
无论前面铺垫的再好,结局总是显得很仓促,当他把象征着上帝的庇佑传递给下一代爱尔兰人的时候,我居然感觉到了心痛。
当一个英雄开始被人崇拜的时候,就说明,他已经老了。
那个号称不死的人,那个睚眦必报的人,死之前,没有恐惧,没有仇恨,只是用手告诉那个职业杀手,他厌倦了。
于是,那个双手捧着心带着皇冠的戒指,成了那么突兀的一种痛。
“上帝让你死,你就死了,没别的原因。
”——丹尼•格利因以上是我最欣赏丹尼•格利因的一点。
尽管我是个无神论者,但是我经验告诉我,笃信某种信仰的人都会充满了勇气和力量。
这可以通过丹尼•格利因跌宕起伏的一生得到佐证,他历尽许多磨难,不是将其战胜,就是死于其下,但是绝不认输。
他与海明威有某种相似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常常被男人们奉为准则。
和那些优秀的黑帮片一样。
电影没有将黑帮分子简单化。
而是既把黑帮分子英雄化,又把黑帮分子平民化,同时,涉及到黑帮分子之所以成为黑帮分子的原因。
把丹尼•格利因平民化在于,电影挖掘了丹尼•格利因的爱情和家庭,在这两个领域,格利因表现得与常人没有太大的区别。
把他英雄化的地方在于,他对信仰、友情尊崇。
探索黑帮分子之所以成为黑帮分子的原因在于,观众能够从影片的开端知道格利因最初并非是黑帮分子,他是在受尽黑帮分子的压迫之后,起而反抗成为黑帮分子的。
他的人生道路是邪恶的,但环境对于这些邪恶也该富有一定的责任。
这并非美化黑帮分子,而是让人们更加全面地看待这一部分人,更全面地看待社会。
一般来讲我是不写长评的,无奈这次感觉有点写不下。
故事简单地说就是讲一个爱尔兰黑帮分子的传奇一生,有那么一点像《全民公敌》之类的电影。
从叙述方式上,这种直线叙事方式看得我很舒服,根据事实改编的电影基本上都用这种。
但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丹尼发迹前的事迹简略的用警探的视角以及几个快速镜头直接带过,虽然对于人物内心等描写略显苍白,好在该片的侧重点也并不是要真的还原丹尼的真实面目,总体说来还是带了些传奇性质。
直到涉及到黑帮纠纷才开始显现丹尼的传奇人生,也许这跟他成为联邦调查局的线人有关。
黑帮纠纷其实很简单,就是黑吃黑。
但充斥于后半部分的爆炸场面使得纠纷带了些惊悚和震撼。
俗话说的好木秀于林风必毁之,丹尼好景不长,伴随着好友已经得力助手的被杀,一代传奇也同样死于汽车爆炸案。
对于他的被杀,该片的描述实际带了些爱尔兰的宿命感,这应该是前面那位婆婆给他饰品片段埋下的伏笔。
该片的配乐,个个人认为做的很出色。
在剧情略微带过的片段以及爆炸片段用轻快地调子,意在连接剧情,弥补人物表现以及话语上的苍白。
在最后但你被杀的时候,响起的风笛声居然让我再一次声临《勇敢的心》的悲壮以及宿命感。
可以说配乐很好的弥补了剧情故事上的空白点,是该片一大亮点。
丹尼这个人的传奇性应该在于媒体以及群众对他的褒贬不一以及他那种不死小强的神秘感。
在后半段中不断闪现的记者报道以及报纸报道的真实片段,一来在于告诉我们该事件的真实性;二来也是在展现这个人的fearless heart——光明正大的告诉敌人“来杀我,我就住在这个简易的房车里,我跟我妻子平常就呆在酒吧的二楼。
”他在警察眼中是需要重点的监视人物;他在黑帮敌人眼中是令人畏惧的悬赏对象、不死爱尔兰人;他在当地人眼中既是令人畏惧的黑帮分子也是让人崇敬的侠客;他在红颜知己眼中是不同于那些酒吧里的奇异男子。
用片中的爱尔兰谚语说“He's a man you don't meet everyday!”
1、这是我近段时间看过的最好的黑帮片。
2、影片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剧情表达的明白、干净,不拖沓。
3、人物刻画的比较到位,各种黑道人物很立体,尤其是男主角。
4、丹尼.格林的本人如果像影片描述的那样,那么此人当真牛X,运气也是真好,一般人早就挂了。
5、爱尔兰风格的配乐配合现代感较强的节奏,给影片增色不少。
6、男主角表现的还可以,气场稍稍差了一点儿,可能是长的比较面善的原因。
对了,长的非常像保罗.加斯科因。
7、特别喜欢扮演第二任女友的演员,小巧玲珑、精致甜美,导演眼光真好,和我比较一致。
8、喜欢马丁.斯科塞斯风格黑帮片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本片,真的模仿的很像。
下载这个片子很久了 一直没顾得上看 难得晚上有闲工夫 一个人静下来 演员的表演不用多说 觉得他们本人就是那个角色一样 就是觉得片子的节奏似乎稍快了一些 可能也是导演的影像风格 全片紧凑无尿点 但是很多地方如果多着重些笔墨也许会更有黑帮史诗的感觉 比如主人公如何一步步做大做强自己的事业 比如黑帮上层众大佬的阴谋权术勾心斗角等等 感觉应该完全可以拍成三个小时的戏 特别是格林的警察朋友 互动和冲突在多些应该更好 但是整体看 这部片子已经无瑕疵可挑了 以前的黑帮有原则 有底线 最重要的是有头脑 现在的黑帮也有头脑 但是原则和底线似乎随时都可以模糊 坏人也有让人爱的地方 而且让人爱的极致 整部片子配乐太赞了 爱尔兰风格音乐勾勒出的悲情配合影像将情绪渲染到极致
下载这个片子很久了 一直没顾得上看 难得晚上有闲工夫 一个人静下来 演员的表演不用多说 觉得他们本人就是那个角色一样 就是觉得片子的节奏似乎稍快了一些 可能也是导演的影像风格 全片紧凑无尿点 但是很多地方如果多着重些笔墨也许会更有黑帮史诗的感觉 比如主人公如何一步步做大做强自己的事业 比如黑帮上层众大佬的阴谋权术勾心斗角等等 感觉应该完全可以拍成三个小时的戏 特别是格林的警察朋友 互动和冲突在多些应该更好 但是整体看 这部片子已经无瑕疵可挑了 以前的黑帮有原则 有底线 最重要的是有头脑 现在的黑帮也有头脑 但是原则和底线似乎随时都可以模糊 坏人也有让人爱的地方 而且让人爱的极致 整部片子配乐太赞了 爱尔兰风格音乐勾勒出的悲情配合影像将情绪渲染到极致
自1931年梅尔文·勒罗伊的《小凯撒》以降,黑帮电影走过了八十多年的历史。
其中既有被《海斯法典》压抑限制的低谷期,也经历了从七十年代到世纪交替的黄金时代。
尤其是八、九十年代,以好莱坞、日本和香港三地为代表,黑帮电影的创作进入井喷时期,诞生了大量黑帮片史上最经典的作品和角色,从而奠定了这一类型片的成熟。
但新千年伊始,黑帮片日渐衰微,步歌舞片和西部片的后尘,成为了另一大遭遇困境的类型电影。
不过,虽然辉煌不再,却亦会偶尔出现几部上得了台面的佳作,比如巴西的《上帝之城》、韩国的《与犯罪的战争》、墨西哥的《无名》等,即便有别于我们心里的那些殿堂级作品,但它们的不按常理出牌反而带来了些清新的空气,乔纳森·汉斯雷的《杀死这个爱尔兰人》也正是这么一部不走寻常路的佳作。
《杀死这个爱尔兰人》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讲述了七十年代美国克利夫兰著名的爱尔兰裔黑帮头子丹尼·格利因的传奇人生。
说起来这位仁兄的生平确实堪称「传奇」,当过兵、做过码头工人、担任过码头工会的主席、后来直接拉了一帮爱尔兰后裔自立帮派搞黑社会,甚至明着和意大利裔黑帮互怼抢地盘。
但最牛逼的事情是,这哥们怎么弄都死不掉。
根据原著小说,丹尼·格利因至少躲过了八次暗杀行动,包括枪击和炸弹,影片中有一次连整栋房子都塌了居然都能毫发无伤。
这部电影基本上是目前为止看到的汽车炸弹最多的电影,黑帮间的争斗和暗杀几乎都用的是汽车炸弹。
片中介绍,在丹尼·格利因领导的爱尔兰裔黑帮和意大利裔黑帮战斗最为频繁的1976年就有超过36起爆炸案,简直炸得克利夫兰全城人心惶惶。
当然,若是整日价打打杀杀也就没什么意思了。
黑帮电影之所以吸引人,特别是吸引男性观众,除了暴力,还有友情;除了罪恶,还有浪漫。
在不能曝光的道德禁忌之外,总有那么一点正面的东西能触动人心。
老一代的黑帮片会说「家族」、说「仁义」,不过《杀死这个爱尔兰人》没有用这些俗套的梗,而是开发了爱尔兰裔身上的「凯尔特基因」,将黑帮题材与思乡情怀、民族精神结合在一起,不仅不违和,反而别有一种趣味。
因此,本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勇敢的心》。
一个是苏格兰义军领袖,一个是爱尔兰裔黑帮大佬,威廉·华莱士为苏格兰人民的自由而战,而丹尼·格利因则为同族帮会的利益而战,虽然两者的出发点有天壤之别,但是源于英伦的强硬气质却极为近似。
同时,格利因也被塑造成了一个「华莱士」式的悲剧英雄。
既有心狠手辣的一面,也充满了个人魅力,在勇敢强硬之外,他爱读书、爱动物、有头脑、有善心,片中特意用一个小桥段表现了他的善良:一次在炸弹引爆前的一刻,将一位老妇人拉到马路另一边而免受波及。
影片的末尾,伴随着爱尔兰风笛的呜咽,自知要死的格利因先是将代表凯尔特人精神的项链送给一个孩子,然后对着杀手以手做枪,在爆炸中英勇就义,场面甚为悲壮。
这里提一下其扮演者雷·史蒂文森,这位长相酷似乔治·克鲁尼和科林·费斯结合体的演员把外表粗犷、内心细腻的黑道传奇人物诠释得十分到位,令人过目难忘。
纵观黑帮电影颓靡的原因,不外以下几点:一是叙事模式和艺术深度很难有所创新与挖掘,在内容上遭遇瓶颈;二是黑帮类型因题材所限,难以搭上特效技术革命的顺风车,显得有点过时;当然更重要的是如今的大众口味已然集中在科幻、奇幻、喜剧等类型片上,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引领一时潮流的黑帮片自然没有了往日的风光。
《杀死这个爱尔兰人》虽说够质量、有创新,不过也只能让我们对黑帮片做个小小的缅怀,终究挽救不了大势所趋。
P.S.:年前暂时搁笔,节后再见,祝豆瓣好友们新年健康快乐!
意大利黑手党弱爆了.
勇敢率真的凯尔特人。片尾那段爱尔兰笛声非常好听。
无感 白瞎了挺好的卡司
平庸无趣的黑帮片
没看出感觉
这片里人逻辑诡异到一定境界,情节无轻重还有那渣一般的OST,年度最好黑帮片?呵呵。
喜欢这种形式的传记片,不知道算不算传奇人物,不过的确有很多值得钦佩的
纪实类的黑帮片,在其他类美国或日本黑帮片讲家族讲义气之外,讲了传奇爱尔兰的凯尔特人精神与神奇不死,结尾的风笛凸现宿命意味,但是否真符合纪实性还是编导艺术加工就不得而知了。除了纪实之外,电影元素作用都比较差强人意,故事冗长而重复缺乏高潮,场面全是低级炸弹风,人物脸谱化看不就出区别,情节逻辑简单粗暴,影片基调模糊,这就是纪实传记的正反面,看好的人,都觉得人物立得住,无非是真人真事,不看好的,就是对比其他创作出来的黑帮电影,娱乐性较差。
实在不喜欢这种自我感觉十分良好的黑帮头目
这人活着真累。
方基默现在各种龙套啊 太悲催了
一点都不花里胡哨的黑帮片。其实换个人物,就是一部英雄成长的史诗片。这片子反而让我想起梅尔吉普森的《勇敢的心》,同样是具有很强的民族性的刚毅男人,豪情万丈又柔情万千。
这什么节奏啊 我完全入不了戏啊 死气沉沉
《预言者》之后最好的黑帮片。
如果不是她说出“我爱你”之后,丹尼的那么一哭,这片子怎么也不会值4颗星。是真实故事,是有文化的流氓,是不屈不饶的爱尔兰教父,但顺风顺水的剧情太近乎低龄学生作文,除去大量的炸弹boom boom boom,还有什么? 【作为黑帮片还是值得一看,本来2011就好片不多】
黑帮片要是变传记了就多少无趣了些~
傻逼一直在吹笛子,一个黑帮小头目搞得跟神一样,傻逼导演是爱尔兰人吧,意淫
只要他活着,迟早都会死;一旦他死了,就永远都活着。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美国犯罪片,没太大感觉。
历史上爱尔兰这个民族混得真的是很不如意,总在社会底层徘徊,男的干苦力,女的做帮佣,还以暴力和酗酒著称,一度生活质量在美国黑人之下。电影里充斥着爱尔兰人自卑中激发的自傲,就像墨西哥人也总声称别惹墨西哥人,混得不如意的民族总这么莫名其妙地孤傲着,生怕别人看不起,包括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