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破坏者

Systemsprenger,萝莉破坏王(台),System Crasher,Benni

主演:海伦娜·泽格尔,阿尔布雷希特·舒赫,加布里拉·玛利亚·施迈德,丽莎·哈格迈斯特,维多莉亚·塔拉特曼斯多夫,玛丽安·扎瑞,马提亚斯·布伦纳,芭芭拉·菲利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9

《系统破坏者》剧照

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2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3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4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5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6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3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4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5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6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7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8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9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20

《系统破坏者》剧情介绍

系统破坏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尼是一个娇弱的女孩,有着不受约束的精力。她是个“系统破坏者”。这个术语用来描述那些违反每一条规则的儿童;那些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结构的儿童,以及那些逐渐从德国儿童和福利服务的裂缝中跌落的儿童。不管这个9岁的孩子被带到哪里,她都会在短时间内再次被解雇。这正是她所追求的,因为她所想要的就是能够再次和她母亲生活在一起,一个完全无法应付女儿不可估量的行为的女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大阪蛇道白细胞夏日永驻看脸时代危机伺伏乔布斯恋上纯喫茶3邻家新男孩Beginners!RM向前冲犬神小智是女孩啦!少女索朗日我们的黎明七时吉祥五妹杰瑞和玛姬生活阔绰无辜者没有第二次机会巴希拉:正义执行嫌疑人暴风法庭一部警察电影黑暗动物亲爱的我对你发誓灵魂纸扎店恋爱指南亲密旅行最美丽的夏天老枪

《系统破坏者》长篇影评

 1 ) 我们都曾是这样的小孩子,只是她再不能长大

(短评字超了...😂)我当然也算不上喜欢这个孩子,易怒、随时失控、擅长破坏,就像身边放着炸弹一样。

但是,虽然电影未明言,问题不在她的精神疾病,而是她总被抛弃吧,然后就是排挤与敌对。

作为一个孩子,怎么做得到掌握分寸呢,妥协或者也不存于其字典。

她表现极端,最终想找到的是完全接纳吧。

她也有可爱啊,孝顺啊,体贴照顾人啊,可是妈妈抛弃,她视之如父者其家人视之如贼,那还有何处可去呢?除了荒野。

还有何地可容身呢?

除了死亡。

而且人之成长需要时间,修正自我、认识社会,都需要时间。

哪怕不通过教育,时间也有此魔力,尤其对孩子而言。

可这个时间,终究没有给予到她。

野营回来以后,其实她有很大改观的。

校卫要送走她,她再不乐意,也只是自戕,换以前她会怎样做?妈妈抛弃,收容机构阿姨绝望而哀伤,她去拥抱,换以前她会怎样做?滑冰场事件,若不是那个孩子去捂其口鼻,引起她创伤应激反应,也不至于失控?照顾婴儿如此拿手,以前应该也做过吧?

被人如此误解,也只是伤心,离开,未对婴儿泄愤,换以前她会怎样做?btw,想我小时,最受不得的就是被冤枉。

那种情况,那个年纪,我是有可能失控的,她其实并没有...逃入荒野,视之如父者终究还是止步,曾经深夜也要找到她的人哪里去了呢?

所以她的世界终究还是破灭了,狗有其窝,人不如狗...所以,我当然也算不上喜欢这个孩子。

但有无限同情。

我们都曾是这样的小孩子,只是她再不能长大。

我讨厌的人是她的母亲,生而不养,才会人不如狗。

其他人皆可谅解,哪怕没有太大的现实压力,毕竟对人性、道德、制度不能期望过高。

母亲不可谅解,哪怕口诉天大的困难,终究是自私过度,枉视责任。

也许当我为人父母后观念会转变?也许。

我可能不对。

但我更希望不出现此境遇,并无需转变。

 2 ) 再完美和人性的系统都是到处是窟窿

这部电影是一个非常感人和值得引起深思的故事。

可能打了低分是因为没有发现这部电影想讲的点。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作为Systemsprenger 的女孩子是如何越来越陷入绝境的,她不止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也在糟蹋自己的同时也在糟蹋他人,甚至威胁到他人的生命。

她成为了社会和周遭生活的极为不稳定的因素。

电影也全方位地诠释了造成这个女孩子陷入绝境的一些原因,比如家庭背景,尤其演她母亲的演员真的表演得非常好,母亲这个角色被演绎得非常丰满。

一方面母亲也深深爱着女孩,但是却是一个无法遵守自己承诺的人,也想离开女孩不喜欢的男朋友,但是一旦离开了,又无法自己谋生。

她也想将女孩重新带回家里,但是又怕小儿子跟着作为大姐的女孩变得一样狂躁。

女孩虽然越来越陷入一个无底的深渊,但是她身边却有一个“系统”在努力尝试着将她拉回正常社会中。

这个“系统”中有的人如紧急收护中心的两位养护员,以前已经吃到了女孩的苦头,女孩无处可去,又回到了这里,他们默默忍受着,但是打心底里希望这个女孩能够被移出自己的工作范围。

“系统”中也有只是追求“专业”的女医生,冷静而又似乎关心女生,但或许因为有太多的人需要她付出“专业的工作”,所以她也只能保持距离地“专业”地处理这个女孩。

“系统”中也有两位极度关心女孩的人,总协调员大姐,女孩让她吃了很多苦头,地区内几乎已经没有儿童收容机构或者家庭要这个女孩了,但是她还在努力尝试挽救这个女孩,甚至为女孩拥有这样的母亲感到愤怒,对女孩的往下坠感到无比的无力。

还有一位小大哥陪读,不但悉心呵护女孩,并且尝试用突破死板系统的方式,带着女孩去森林中感受,并且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女孩出现了一些正常化的倾向。

但是陪读大哥也开始内心纠结和质疑自己是否不够“专业”,已经超越了一个“专业人士”应该承担的专业范围,并且不断否定自己是拥有挽救情节,内心开始否定自己比一个死板的系统做得出色是否正确。

当女孩第二次要到他家和他全家过夜,女孩又犯错,光脚逃向远方之后,他还是下意识地去想追回女孩。

但是他可能想到了自己家庭的处境,以及这只是一个工作,自己不能不“专业”,再超越“系统”来挽救这个女孩了,选择了不再追,其实也是反映了他内心的放弃。

这个故事想说的东西太多了,人物描绘也比较饱满,但是需要观看者对于欧洲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了解的基础上,才会觉得这个故事的深意。

欧洲不少国家已经适应了一种类似于从摇篮到坟墓式的系统,出现了什么问题,也透过系统的思维和方式来解决。

必须要说明电影中这个为了尝试将这个女孩从深渊拉出来的而设立的小组,会将围绕着女孩的所有人一块集中起来开会一起想方案,这是一种典型的欧洲式leadership的方式,很多德企甚至欧洲企业也都是用这种方式来运作的。

比如有一个项目,就是由一位人士牵头,然后其他相关涉及业务人员一块集中开会制定方案,牵头人士一般只比其他人高半头,起到一个调节会议节奏和方向的作用。

可以说,这样的方式用于针对帮助这个女孩,不但是非常人性的,同时理论上也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但是这种方式的最大问题是,即使假使每个组员都是无比高尚,都想使出全力来帮助这个女孩,但是他们都也要遇到一个内心的问题,我已经做到了我专业范畴内的最大化,比如陪读的作用就是陪女孩去读书,看她课堂表现,如果我超越了自己的范畴和体系去工作,是否我会不专业呢?

电影是给出了一个比较理想化的状态,至少每个组员都是希望女孩好,并且愿意真心实意帮助女孩的。

但是在现实情况中如何呢,最明显的一个弊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组织方式往往会让组员只愿意呆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每个组员之间会留出巨大的责任窟窿。

一个美好的说法是,为了保持自己的专业度,但是实际上往往会觉得这只是一个工作,不能将自己投入太多。

第二个弊端是,无真正的领导,不但会让决策非常困难,决策的时间也会非常长。

第三个弊端是,逐渐的,所有组员的能力会太过细分化,不再有统筹应付问题的能力。

这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对于喜欢用这样方式的社会保障部门来说,长期来看都会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

我自己在德国的经历也有一些感受,如果你很明确这个人是负责某个具体的事情,你问他,他能答出来。

但是但凡你问一个综合性的困难,对方就很难帮助到你。

我还是得回家自己Google。

同时,我也始终坚信个人奋斗的重要性,系统再完美再人性,但是构成系统的每个元素之间都还是有间距的。

你不可能依靠一个四处充满间距的系统,躺在这个系统上成长。

只能通过个人的奋斗才可以。

而习惯了这样运作方式的德国企业,或者德国社会,未来如果遇到了某种巨大的冲击,也会令人非常担心。

不但可能没有这样具有统筹能力的人站出来力挽狂澜,甚至有可能不少这样的组员会打着“专业”的旗号,以“相信我们的系统”的信念,袖手旁观着,看着问题逐渐变大,甚至组织走入深渊。

 3 ) 系统破坏者破坏了谁的系统?

赞一下小姑娘的演技,从系统破坏者到世界新闻,表现不俗。

这是一部值得体味和思考的电影。

benni的人生路究竟在何方,也许导演和编剧自己也没有答案,所以安排了开放式的结局。

一次次让人看到希望,一次次又突然戛然而止,退回原点甚至更糟。

作为家长的观众,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的孩子,如何参与到他的成长中,如何真正给予他能够体会到的温暖关爱,如何在冲突中给予孩子引导而不伤害他…benni的疾病更多的是心理的,有些伤害也许再也没法抚平。

在这套看似完备的儿童救助体系中,她被一群善意的人包围着,其中不乏真心实意爱护她心疼她的人,但他们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只是帮他缝合伤口后不等它愈合又迫不及待的狠狠撕开。

当然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无奈。

但就在这一次次的被抛弃中,benni不断的放大着自己的歇斯底里来表达喜悦或愤怒,想要获得别人的关注。

而这却恰恰在既想帮助他又怕惹麻烦的人眼中,似乎他的“病情”已经无可救药甚至越来越重。

benni的病情和别人对她的抗拒也在这种螺旋纠缠中互相上升。

故事没有结局,只是带来思考。

不要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孩子,试着放低身姿,换个角度,站在孩子的立场看事情。

在生活中,在对待自己的孩子和身边人的时候,如果能从中得到一丝感悟,或许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吧。

 4 ) 破坏天使与虚伪人类

电影刚看完时的感受并不太好,但是仔细回想过后不禁大为惊叹,从而深深地被打动。

这部电影作为导演的故事长片处女座,展现了很高的导演天赋,这种天赋是电影语言上的,类似于贾樟柯当年在《小武》中展现出的那种开山辟路的天才之处。

所有的电影语汇都意在营造一种不安定的氛围,导演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了对人性以及人类所搭建的社会体系的失望,这种对人类的绝望很是枝裕和——这也是乍看之下令人感到不适的原因。

首先,镜头运动时不稳定的。

影片中几乎没有固定镜头,但是这与娄烨惯用的那种手持不一样,而是将不安定感融于每一个种类的镜头之中。

被摄主体快速运动时,镜头也会剧烈的摇动,甚至会产生些许的眩晕感,横移和摇镜头也是不流畅的;就连在拍摄不移动的正反打时,镜头也在微微的颤动,并且这种颤动有别于增添自然感的呼吸镜头。

其次,炸裂的声音、断裂的音桥和配乐。

开篇第一场戏就是贝尼在声嘶力竭地尖叫,资料馆的混音音量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尖叫的声音极为刺耳,我听过之后都忍不住揉了揉耳朵。

镜头间连接的音桥常常配合跳接镜头出现断裂的情况。

配乐之间的主题联系也是如此,运动场面的快节奏动感音乐与平时的现实主义配乐存在一定割裂感。

虽然这里是否是导演控制力出现问题依然存疑,但我认为这一点同样服务于主题。

最后,紧凑和混乱的构图。

影片室内戏居多,构图紧凑,拍摄人物时大多采取中近景(贝尼确实长得很可爱)。

镜头设计也是如此,贝尼坐在路边给妈妈打电话那一场戏,景深拉开,可以看到路边的大树一直在不安地摇晃着。

所有这些电影语言都是一个目的——让观众体验与贝尼相同的感受。

影片的表意体系是精密的,但是叙事是混乱而缺乏重心的,这也与所有的电影技法一起,将观众置于一个混乱无序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自身无法控制,他人无法依赖。

观众在镜头的驱使下被肆意驱赶,就像贝尼被这个社会到处丢弃,前一秒满怀欣喜地以为能和妈妈回家,后一秒又被抛弃。

看到最后一个镜头贝尼脸上大大的笑容,我也接收到了导演所要传达的那一种无力感。

首先说说个人对这个结尾部分的理解。

我认为,贝尼其实从来没有走出过那片森林,那一段贝尼在森林中迷失,最后和狗一起在狗窝中安眠的部分,现实与环境交杂。

在现实的部分,导演其实给出了贝尼被包上塑料袋抬走的画面——这是对死尸的处理方法。

而最后贝尼醒来见到母亲,之后被送往国外进行强化治疗的那一段,其实是导演的一段表意段落。

理解这个结局,首先要理解全篇要探讨的话题。

导演拍摄这部电影同时也在做一个关于遗弃妇女家园的纪录片。

本片也是一样,讲述一个异类被遗弃的过程。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德国社会严密的儿童保护体系,即使像本尼这样的孩子,仍然有三十多个儿童中心可以辗转,还有愿意接纳她的家庭。

但是同时,导演也通过这样一个极端案例来讲述了,人类社会所建立的根基是自我保护。

本尼患有的是所谓的PTSD,创伤被激起之后的狂躁反应是她无法控制的。

大家都深知这一点,同时也因为这一点而怜悯她,但是这种怜悯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要先保证自己的生活正常运转。

这种创伤从何而来,原生家庭和社会问题先不予探讨。

重点是这种事情发生之后,人们如何面对,导演所展示的结局就是抛弃。

我们可以看到没有病发时的本尼是非常善良可爱的,她渴求爱甚至到了小心翼翼去讨好的程度,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天使般的孩子在被伤害之后,又再次遭到了“系统化的”遗弃。

本尼从米夏家出逃后,跑到一片狂野上,米夏追出来后,看着本尼的背影渐渐停了下来,这时本尼回头看着停止追逐自己的米夏,她心里渐渐明白,此时的米夏希望她逃走,希望她从这个世界消失。

这时米夏个人对她的抛弃。

之后本尼被决定送往国外进行强化治疗,则是一种社会性的抛弃。

米夏在片中曾提到一个叫“拯救幻觉”的概念,心理学上对这个概念的解释是“这种心理功能系统利用有敌意的全能幻想来防御无助感。

治疗师拯救孩子的幻想中包含着对父母的潜意识敌意,可能是对父母的防御性敌意的反应性因素,而这加剧了工作的困难。

”这个是针对儿童工作者的,提醒他们产生这种心理会对治疗工作产生不利影响,这个概念在片中显得和其虚伪。

一个对我影响很大的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她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这个世界上多一点无条件的爱,这也是她决定做电影的原因。

或许导演想要通过这部电影所表达的,恐怕也是如此。

 5 ) 所有的憤怒,都是虛張聲勢的惶恐不安。

她能破壞一切外在系統對她的束縛,卻始終逃不出更為隱秘的內在系統——本能的渴望被愛。

她的陰影,只是來自於母親的一時疏忽大意嗎?

不,是母親對待她的方式讓她不由自主的學會了怎麼樣做才能繼續好好被愛的模式,形成了另一種飲鴆止渴。

她不斷地暴走,不斷地反抗外在的一切,不斷地自我傷害,可以看見,幾乎她的憤怒是她母親極度懦弱的反面,只不過也許她母親的憤怒是以另一種方式呈現——懦弱、反复無常、飄忽不定。

一個可以在她親自送走女兒的那一瞬間還是對女兒說我愛妳這種鬼話,混餚女兒的認知,然後轉過身舒舒服服過自己的生活,繼續把自己包裝成受害者的迫害者,還能充當好人,這手段也是足夠高明的。

所以就算她說她跟她男朋友分手了,會把女兒接回家,就在大家都在皆大歡喜的時候,她突然改變了主意,女兒再次暴走,調解員也在這個時候崩潰了。

我在思索,她崩潰的原因是在於看見自己的高興其實並不單純還是在於原來噩夢遠沒有結束?

仔細想想,能把女兒丟給機構自己逍遙快活的人,當她說出要接女兒回家這種話的時候,就需要忌憚三分。

人性裡頭的幽微複雜,連紙上的承諾都能作廢,口頭承諾更是過眼雲煙。

如果她真的愛女兒,就不會只是輾轉各色男人,而是在女兒出生的那一瞬間,養家糊口會是第一選擇。

如果不是,說著我愛妳卻幹盡傷害妳的事情,這不就是渣男的手段嗎?

怎麼到了母親這裡就可以變得高尚了?

母親不是免死金牌。

如果她能認清真相,在母親多次的反复無常裡,看清母親不再是唯一的幸福可能,必須自己開始艱辛的一步一步,走出自己的人生,對母親的溫柔毒藥說不要,當她被陪讀帶到森林裡,她會認出,沒有母親的愛,她自己也能過得很好。

而那些不知名的爆炸式的憤怒,也許會有更大的出口。

在調解員最大限度裡的幫助,她也可以經由自己走出生活的泥潭。

不會在誰對她多一點的傾注裡、關懷就陷進去而無法自拔進而糾纏,而是認清這些都將是過客,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掌舵者。

只是,每一次,當母親對她投向溫柔的目光,她都義無反顧的投降了。

一如外人對她每一次的傾注、關懷,都被她變成了另一種引火自焚的方式,更快速的隕落。

她不懂,為什麼每一次都對這種有毒的溫柔鄉投降,但每一次她都會為之奮不顧身、飛蛾撲火。

縱使只是片刻安寧,能夠安撫她心底的黑洞,她在所不惜。

於是那些過客都被她當成救命稻草一般緊緊抓著,甚至她會用盡各種方式去留住他們,包括傷害自己,或者就算對方只是一名小小的嬰兒也寧要佔為己有,堅決不會放走。

縱使後來都一一失敗了。

然而這一點,不正是複製了她母親的行為模式嗎?

只不過她母親用的是懦弱,而她使用了暴走。

所以,她失控的憤怒只是病情的症狀嗎?

不,也許正是來自於她對她自己的憤怒。

或正是一種可以得到母親更多關注的手段。

更確切地說,這憤怒背後更多的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恐懼。

恐懼母親再次拋下自己,於是用恐嚇的方式試圖阻止母親。

然並卵。

也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憤怒還加劇了恐懼本身。

於是每當夜半尿床,她都需要更多更大的彌補來安撫自己。

就像一個口子,經由大量的外來的力量瘋狂的左右拉扯,漸漸形成越來越大的坑,而這種拉扯是會越來越上癮的,就在這種毫無停下來的跡象裡,這個大坑終於進化成黑洞,裡頭還像上了發條的抽風機狂暴地吸走了所有陽光氧氣溫暖,最後只剩下陰暗潮濕冰冷,令人奄奄一息。

而她的恐懼,也已經在外在的各種碰撞下變得越來越巨大,直到她自己再也無法扛住這股強大的黑暗力量。

所以她只能用最笨拙的方式發洩出來——只要外界稍有一個不善良的眼神、話語、舉止,都能立即點燃她失控、怒火的炸彈,燃爆全場,令在場所有人目瞪口呆、受傷。

沒有一個人,可以站出來引導她。

因為她的存在就像揭開了所有人都不願意去正視的一口煮著發出惡臭味爛粥的大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虛偽與陰暗,誰也別說誰。

也許最合適對待她的方式,不是告訴她沒事,也不是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種鬼話,而是告訴她,現在就是這麼回事,現在就是這種鬼樣子,妳母親就是不要妳了,妳母親就是沒能力再把妳帶在身邊撫養了。

妳暴走也好,發瘋也好,這就是事實。

只有妳自己才能決定以後的一切是將繼續更加糟糕,還是可以慢慢好起來。

妳可以自己決定在這裡自己想辦法克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然後計劃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比如好好上學直到成年不想呆在這種只有傻瓜才會待的地方了,就自己去森林裡獨立過生活,也可以決定現在就去別的地方比如肯亞看看這個廣闊的世界。

沒有母親,妳不會死的。

因為這個世界很大,很大。

有那麼大的世界等著妳長大,只要妳還有一口氣,為什麼不想辦法靠自己活下來?

妳可以繼續戰鬥。

但不是向這個世界去戰鬥,而是向妳自己的心魔去戰鬥。

在妳最恐懼最恐慌無措的時候,學著自己安撫自己,不再奢望誰來替代這個部分。

反正妳的母親就是沒辦法再給妳所謂的愛甚至就是將會不停的拋棄妳不停的不要妳不停的放棄妳,妳是繼續無限期的憤怒到老到死到發瘋到變成終身廢物還是要想辦法自己愛自己自己不拋棄自己自己要自己自己不放棄自己,隨便。

反正這個也真的是他媽的巨艱難。

妳可以摧毀一切外在的系統對妳的束縛,但妳是不是要認出還有一個更為隱微的內在系統——本能的渴望被愛,不再不知所以然的一直在這個系統裡兜兜轉轉,自己走出自己的路?

隨便。

 6 ) 到最後一刻都沒人能真正懂她

我看到的是,一群没有资历陪护和治疗精神病患者的“好人”和“儿童机构”从头到尾在做一些无用功,Benni倘若在更早的时候(她妈妈说幼儿园就开始了)就接受正规有计划的心理治疗和疏导,不会继而演变成这个样子。

说什么“不够年龄”去某些治疗场所,将其妖魔化,想“用爱发电”,认为她只是“失控和发脾气”,纵容她做出的极端举动(她在溜冰场打了那孩子后,那老阿姨不仅没跟她阐明道理而是告诉她那孩子没事了,还马上转移话题给她庆生,她自己便也表现得毫不在乎)。

结果就是愈演愈烈地在她闯祸后用更极端的手法去控制她,到最后还不是眼不见为净地把她送走。

导演并不是想反覆用同一个手法去“恐吓”观众,而是作为没有自控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她的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时刻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她所有激烈的应激反应都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极端本能,她的童年一定不止是“被纸尿裤捂住脸”那么简单,这是长期的虐待和不被重视造成的心理问题,从很多细节(记忆片段闪进梦境里导致尿床、每次被吓醒都要有人陪才能睡)可以看出她其实很想感受安全的依赖,可是片中所有的人都辜负了她,又或者是她一直都不被理解,更得不到一直以来亟需的帮助。

Benni的童年是不幸的,懒惰成性的无能母亲连在怀孕期间都是Benni在伺候她给她做鱼条吃,反推一下她小妹妹的年纪,Benni照顾怀孕妈妈的年纪应该才五六岁,那就是她的垃圾男友们或者根本就没关心过她。

母亲频繁更换男友,不去找工作反倒是赖着各色垃圾伴侣,分手后被赶出住处只能再找下一个人“寄生”,那她的家庭地位一定是处于弱势的,从她另外两个小孩身上有伤就能看出他们也是从小遭遇家暴,而且什么样的家长会把年纪那么小的孩子单独留在家中?

弟弟暴力抢夺遥控器的行径是家长教的,像她男友回来后只顾着看电视让Benni滚开一样。

弟弟出现了精神问题不是Benni带来的,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她母亲的执迷不悟,不责任,愚昧无知,将会继续伤害那两个小孩。

就连Benni都清醒地知道弟弟妹妹应该看动画片而不是暴力恐怖电影。

这部片让我想起了《何以为家》,生而不养就是虐待,可能不久的将来,弟弟妹妹也会像她那样,一跃而下。

 7 ) ‘’你不可以这么对成年人‘’

她破坏了什么系统?

这个欧洲福利制度的结晶,电影中出现的儿童救助机构中的每一个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把她送到哪里?

哪里可以收留她?

心理医生明知药物治疗会给本尼带来后遗症,但她没有停止,把选择的权利不负责任的抛给了孩子的母亲,因为她的目的是制止本尼应激性精神障碍的症状,而不是治好她的心灵。

巴凡女士的和蔼可亲,但她为本尼做的所有事似乎都只是在为她找下一个住所,她在会议中坐在主席的位置,意味着她完全可以为治疗本尼破一次例,让她在救助机构住下,但她最后却还是把本尼打包去了非洲。

我们看到她面对本尼母亲放弃孩子的行为后的无可奈何。

现实是,她真的就像电影里那样在墙角边一坐不起,反而还是要本尼安慰她。

米查曾对本尼说“你的年龄越大,管制的力度将会越强”儿童救助机构的存在似乎只是去管制儿童,在一次又一次的收留、抚慰、驯化儿童后,我们可不可以把这样的程序看做是对待儿童的另一种冷暴力。

你没有机会选择是否和妈妈住,你也没有机会选择寄宿家庭,儿童救助机构用最温和和冷静的态度,一次又一次浇灭了儿童内心狂躁的火苗。

当我们都以为再这样的压制下变得温顺的儿童是真的从善了,有谁会知道,他们会不会在成年后迎来下一次的爆发。

教育与系统是否适配?

开头就有埋下伏笔,当医生问本尼以后想做什么的时候,本尼的回答是“教育家”。

本尼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完全是与她的自身情况不匹配的。

本尼的情况,甚至是与一整个福利系统不匹配。

所以与其说是破坏系统,不如说是适应系统,以自己的方式纳入本身就不属于自己的环境,这样想来,撞的头破血流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成长环节出现了那些角色?

首先是米查,作为第一个走进本尼内心的成年男性。

在森林疗养的时候将他们的关系误解为《Leon》,但其实本尼对米查的依赖只是缺乏父爱和友情的体现。

再有就是本尼对母亲的态度。

从本尼的成长经历来看,她的母爱是缺失的。

得不到的母爱让她珍惜也让她仇恨。

她对母亲又亲又打的态度一点也不让人疑惑,最令人感到当头一击并对本尼产生共情的一刻是当母女关系出现矛盾和僵持时,最先放手的竟然是人母。

最后是导演通过影像表达的一些絮语,一些模糊、零碎的女性意识。

从儿童救助机构的男女比例,到本尼第一次以暴走的形式出现在观众眼前时,与之撕打的男生,然后是母亲的男友…可以看到本尼作为儿童,也是作为女性所面临的男性凝视。

导演想创造的系统破坏者,不止是儿童,更是女性,撕扯社会的古老原则。

手持镜头尽显真实感,也像本尼一颗跳动、躁郁不安的心。

诺拉芬沙伊德用最柔软地色彩,讲述了一个最残忍的故事。

小萝莉的演技全程高能。

 8 ) 拽小孩,无关融不融入系统,你会好好地吗?

2024.10.5标记想看——看过那个拽拽的小孩的剧照,太好奇了。

▶说看就看,已看:我哭啊。

非常好看,而且片尾曲太太太加分了,Nina Simone(那个一直以来的奇异巧合又出现了:电影看到一半我去听歌了,正好包括Nina Simone弹唱的Stars/Feelings,结果看完电影居然又遇到她!

)。

奇怪,这一次我没有带入到剧情里审判剧情。

我在心里问过:这帮有监护职责的人是怎么能够做到让事情变成这样的??

不过完全能够抑制得住,可能在这种事情上我相对更能体谅。

在这种事情上我懂得尊重的重要。

我甚至期待一个大团圆结局(也许只是想求得一个心理安慰),电影没有给,但让我感觉它更好看了。

hhh。

电影虽然没针对这个小孩的问题给出具体明确的解决办法和最终的结局,但是我认为电影还是引发了很多思考啊。

我不认为“未尖锐指明和批判问题背后的责任方”是这部电影的败笔之处。

这个小孩面临的问题,有责任的各方都有在电影里头涉及到啊,父母,学校,医院,制度,社会/他人,孩童个人的“病情”,原因和责任已经很明显了吧?

观众难道还会被蒙在鼓里吗❓而且我并没有感觉到这部电影刻意特写这个不合群的孩子所散发的负面情绪以及她造成的破坏而忽视了“其他更重要的东西”。

额,是想要一个叙事电影多深刻。。

我觉得编剧导演做得挺好的,既让我们关注这(样的)孩子,也引导我们去反思背后的原因,一个也没落下。

💐本尼需要被看见。

我们只有看见她,才可能更好地面对问题不是吗?

这个社会、这个系统就应该先认真地看见他们。

一些细节:①我仍然不知道米夏当时在楼下一边打电话一边骂的是什么,还以为他有什么难言之隐——噢!

想起他说他有拯救情结,也许是他以前救助的儿童,由于他越过了职责界限,现在犯了事还是找上他吧。

祝一切都好。

② 只有妈妈能碰Benni的脸,后来她也让小婴儿碰她的脸了耶。

是整个系统没有从一开始减轻对她的伤害,加上很多巧合(就是这么巧她妈找的对象是个虐待婴儿的人,就是这么巧由于整个社会系统的规则,救助站只能保持距离地帮助儿童,educator如果给他们爱,那将是违反职业伦理的,就是这么巧,一步一步她变成了有精神问题的暴躁儿童)。

不能只怪罪于她不符合这个系统。

电影展示那么多她骂脏话、打砸东西、打人的片段,不正是给我时间思考的么。

当然,她抢人家婴儿的片段很可怕,还有她问educator能不能收养她,对方回答不能,她说如果我把你妻子和孩子杀了呢?

包括用头撞车窗,在滑冰场打人,没有生存能力但是仍然决绝出走,易怒的问题必须超儿童剂量用药等等。

她不是一个真正让我们害怕的孩子。

她自己也很害怕。

希望她有足够的爱、被全然地信任、有真正的自由。

她会好的。

每一个越过了职业伦理爱着这个孩子的救助者都是这样想的。

就这样。

③还想说在我心里她不是一个天生反社会的破坏者。

她爱妈妈,想见妈妈想和妈妈联系,给妈妈唱歌,由于婴儿时期被虐待所以无法忍受妈妈的现男友,但是并不伤害弟弟妹妹。

educator对她好,她也会爱屋及乌和米夏的妻儿友好相处,在救助阿姨为她伤心而流着眼泪坐下来的时候她也能安抚对她好的阿姨。

就算不喜欢上学,也许是因为不喜欢这个“系统”对她的异样目光,在教育员的爱护下她也能在教室里读完自己写的作文。

我觉得她并不是没有可能融入系统,需要爱来促成她的社会化。

但可惜这个社会、这个系统不一定能给她足够的爱来帮她实现她的社会化:一个高度体系化的系统对边缘人很冷漠,很讲究保持距离。

一切只不过是各种偶然的组合。

要么不被救助机构接受,要么对救助机构产生了依赖感就不得不被要求离开,个人领养者甚至可能不如救助机构的老师了解她,因此她也很难有被领养的机会;救助机构的老师真心关爱她,却因为职业伦理不能给她更多、更好的爱。

这个系统,能给她提供她需要的爱和依赖吗?

好像真的没有那么容易。

看到她的脸因为大剂量吃药而在玻璃窗里面抽搐的时候,好难过。

④一个小孩子兴奋地纵身一跃。

如果你就这样解脱了,为你开心;如果你不幸又被救上来了——既然你大冬天逃跑到雪地里差点冻死都能被救回来——祝福你在肯尼亚有一个重新幸福的开始,也许一个没有那么死板冷漠的系统会允许你更加自由地拥有被爱的机会。

如果对这样不幸福的你说一句“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会不会太轻飘飘、太讽刺、太何不食肉糜?

但你有试探如何更好地生存的权利,可以不在庞大冷漠的系统里生活,也可以试图摸索融入系统的方法,希望有更多幸福的“偶然”遇见你。

不论是什么结局,你的生命都因为你本身而有意义。

————————————————————————就像片尾曲《Ain't Got No, I Got Life (Live)》:Ain't got no home, Ain't got no shoes,Ain't got no money, Ain't got no class,Ain't got no skirts, Ain't got no sweaters,Ain't got no perfume, Ain't got no love,Ain't got no faith,I ain't got no culture,Ain't got no mother, Ain't got no father,Ain't got no brother, Ain't got no children,Ain't got no aunts, Ain't got no uncles,Ain't got no love, Ain't got no mind,I ain't got no country, Ain't got no schooling,Ain't got no friends, Ain't got no nothing,Ain't got no water, Ain't got no air,Ain't got no smokes, Ain't got no ticket,Ain't got no water, Ain't got no love,Ain't got no air, Ain't got no God,Ain't got no wine, Ain't got no money,Ain't got no faith, Ain't got no God,Ain't got no love.And what have I got?那我拥有什么?

Why am I alive anyway?为什么我还活着?

Yeah, hell,What have I got nobody can take away?我有什么是没人能拿走的?

I got my hair, Got my head,Got my brain, Got my ears,Got my eyes, Got my nose,Got my mouth,I got myself.I got my arms, Got my hands,Got my fingers, Got my legs,Got my feet, Got my toes,Got my liver,I got my blood.I've got life,I've got lives,I've got headaches, and tootaches and bad times too like you.I got my hair on my head,Got my brains, Got my ears,Got my eyes, Got my nose,Got my mouth, I got my smile.I've got my tongue, Got my chin,Got my neck, Got my boobies,Got my heart, Got my soul,Got my back, I got my sex.I got my arms, Got my hands,Got my fingers, Got my legs,Got my feet, Got my toes,Got my liver,I got my blood,我还有满腔热血,I've got life,我还拥有生命,I've got my freedom,我还拥有我的自由,Ohhh I've got life!哦!

我还有生命!

然后电影彻底结束,live音频里众人的鼓掌声音洪亮地响起。

好喜欢这部电影。

色彩搭配好看,剧情有意义,画面吸引人,配乐特别新颖,小演员特别出彩。

 9 ) 其实,就是个小精神病,可悲的是,爱没法治病

首先,有个概念,国内对小孩和对大人一样狠,不听话都是狠狠地打。

但是,欧美发达国家对于小孩很宽容,像女主这么闹事的孩子,剧中的大人一次次试着用爱包容,用爱容忍,只能说,德国社会福利体系发达、社工素质也较高。

但是!!!

女主一次次被劝退,最后甚至要去非洲,显然大家都忍无可忍了,只是发达国家不会打骂小孩,但一样会残忍地将你赶走。

因为孩子还小,由于他们法律,他们的国家不能治她,等她成人了,就是妥妥的精神病!

影片中男主提过一次,然后女主就乖乖不吭声,其实精神病是个他们不愿提及的真相。

出现在影片1:00:00左右很多朋友因为小女主有时候变得温柔就同情她,觉得她不该被大家抛弃,这正是导演的表现手法,制造矛盾,让观众为人物的命运揪心。

举个例子,某某心狠手辣的杀手,回家时孝顺父母,疼爱老婆,在某次兄弟要被杀死的一瞬间,他替兄弟挡了子弹,闭眼前手里还拽着女儿给的项链。。。

感人吗?

同情吗?

事实却是,他是个杀手,早就该死了。

回到影片,小女主的暴力倾向是种病,家庭不幸是一部分原因,但家庭不幸的孩子多了去了,他们都能学会适应环境,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正是人和野兽的区别。

影片中女主的妈妈说另外一个小孩也有这种倾向了,那就很可能基因里面的因素了,就是有病,要治疗,要管控,否则开车撞人、从楼上扔个微波炉下去、给她把机枪在心情不好的时候都能随时突突突一屋子人。

非要等她杀死了人才能治疗?

那被杀死的那人找谁说理去?

那个被她撞得头破血流的小孩如果在郊外没人看见,说不定就死了。

而且,女主的暴力倾向不只是单存地随机破坏,已经有盘算了。

如下图:

是不是有人觉得她后来跳窗逃跑时没把婴儿怎样,她还是个有良知的小孩?

还是举个例子,张三捅了你两刀送你去医院没收油钱是不是还要谢谢他?

以前我实习的时候遇到一件事,一父亲报警叫警察把他儿子抓去精神病院,他经常被打就算了,他怕邻居也被打,祸害他人。

他儿子虽然是精神病,但会烧一锅开水泼向进屋的民警,恐怖吗?

纯疯子不可怕,有逻辑的武疯子才叫恐怖!

我看电影的时候就想到了曾经遇到的这件事情,那个精神病在和民警对峙了很久觉得无聊了就拿着把刀去看电视了,边看电视边吃饼干,再后来就睡觉了,然后民警医生一起进去打了镇静剂才完事的。

这不就是长大后的女主吗?

谁一不小心惹她了真是倒了血霉。

写了这么多,那导演拍电影是为了什么呢?

我的理解是,非常有意义!

这是他们国家的一种难以处理社会现象,拍成电影让更多人去思考,去推动解决这个事情,而不是送去非洲眼不见为净就当解决了。

小孩子有可爱的一面,也有失控的一面,怎么办?

没有答案。

如果我们也有这样一部电影直面这种现象,那肯定会引起热议,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类似的不幸的家庭,引起社会关注就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支持,还记得《我不是药神》吗,那么多共鸣!

因为没钱的癌症病人太多了,医院病房里无奈的眼泪从来就流不停。

 10 ) 一个脾气暴躁的9岁小女孩

看完后说不上来心情,反正就是提心吊胆,从头到尾都在担心害怕本尼情绪的突然爆发,我只能说从头到尾这些大人都没能帮助本尼成为一个正常孩子,各种尝试都失败了,唯一能真正和本尼和平相处的应该只有巴法内老师了吧。

据说本尼遭受过幼年暴力创伤,在她婴儿的时候,脸上被扔了尿布,所以不能被除了妈妈以外的人碰脸,否则会崩溃。

米夏朝本尼脸上扔毛巾,也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为之,引起了本尼很强烈的反应,尚且面对一个成年男子,一个9岁的小女孩就有这么大的能量,更何况是跟她一起生活玩耍的年纪相仿的小伙伴呢?

本尼和贾斯汀滑冰一起摔倒时,贾斯汀的手碰到本尼的脸,本尼狂躁起来,我差点以为本尼要把他摔死了,虽然贾斯汀后来好像还活着,但是摔了一地的血,画面也是够恐怖的。

亲生母亲坦言很害怕本尼,受不了,还怕另外两个孩子也受本尼的影响变得情绪不正常,直言不能让本尼回家,巴法内老师要求她亲自向本尼解释这些真正的原因,本尼母亲落荒而逃。

我认为本尼妈妈和本尼的沟通确实是很有问题的,她不能满足本尼的要求和愿望,在她说出的话开始引起本尼情绪变得激动时,她居然还非要一直一直说下去???

多么强烈的表达欲???

一定要让本尼崩溃才肯住嘴???

本尼情绪变得越来越激动,无法得到满足又无法控制情绪的本尼要么通过伤害别人,要么通过伤害自己来反抗,狠起来特别可怕,对别人狠,对自己也狠,恨别人,也恨自己的无能为力,用头撞车子内玻璃到头破血流,死死咬住自己的拇指不松口,这样的孩子是挺可怕。

米夏的妻子同情本尼,不顾米夏的反对让本尼第二次住进他们家,早上本尼趁米夏夫妻熟睡的时候,偷偷把亚伦抱走了,我真是害怕极了,好怕小宝宝因为摸到她的脸被摔死,结果本尼居然神奇地允许小宝宝摸她的脸,没有发脾气!!!

但是!!!

艾莉醒来发现后,因为担心宝宝,希望本尼让自己来抱宝宝,本尼说宝宝跟她在一起很开心,艾莉表示本尼抱走宝宝,自己很担心,恳求本尼把宝宝还给她,本尼不同意,艾莉再三次坚持要抱回宝宝,这样彻底激怒了本尼,我想本尼此时其实只是希望能够得到信任吧。

艾莉不应该激怒本尼的,这样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好在本尼始终都没有伤害小宝宝,最后也只是放下小宝宝,自己跳窗而逃。

跟本尼相处,真的是提心吊胆,时刻都得保持警惕。

第一次,米夏因为心软把本尼带回家住了一晚,后来才导致本尼第二次的自己寻上门,他们都十分害怕本尼对某个地方产生依赖,我想大概是大家害怕本尼产生依赖了以后,就会更多可能带来麻烦吧,本尼曾表示希望米夏做她爸爸,说米夏可以收养她,米夏表示自己有家人、说她也有自己的家人,本尼甚至问如果杀了米夏的妻儿,是不是就可以独自占有米夏了,这样的小女孩留在身边着实很令人担忧啊。

说完了本尼的可怕,也说下她别的特质吧。

森林里,米夏带本尼去听自己的回音,本尼一直喊妈妈,歇斯底里,然后越喊越想哭,最后说了一句“妈妈讨厌我”,她幼小的内心还是能感受到一切的,虽然妈妈经常口口声声说很爱她。

而本尼真的很爱她的妈妈,虽然发起狠来,也会打她妈妈,但是内心深处是非常渴望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跟妈妈回家住,在电话里唱自己写的歌给妈妈听、向妈妈示爱,前面偷了店里的包包原来也是要送妈妈的,虽然她跟妈妈撒谎说是自己攒钱买的。

所以其实,她是一个感到孤独的、对自己的处境无能为力的、渴望妈妈的爱的、渴望别人信任的、情绪容易暴躁的、有暴力倾向的、蛮可怜的小女孩。

(第一次写这么长的影评>∏<)

《系统破坏者》短评

无语,精神病人再小也是精神病人,有病就得治!如此人道而又福利的社会太仁慈,成本太高了!对他人的负面影响太大了,不值当!佩服小女主的表演,担心她入戏太深,希望不要留心理阴影。

4分钟前
  • 半逗
  • 还行

#22th SIFF# 2.0 粉色的外衣下不断爆发出暴力的冲击,却始终只是在原地打转。唯一值得看的是小女主的演技。

8分钟前
  • 北投少年他
  • 较差

形式与内容高度融洽,声画俱佳,逃入森林一段极难忘。没有太多剖析,但维度并不单一:并不只是儿童福利系统,也是家庭的系统,最终是椅子/棒棒糖的系统。情感线乍看只是作为一种辩解和cliche,如果影片最终提供了任何一种答案或解决,也就仅止于此。但是,将本尼的情感与暴烈作为分裂的两面来看(来故作惊讶和惋惜)并采取“症结是缺爱”这种叙述,是不可接受的。影片展现的正是情感中这种暴烈的内在性,这种状况如何不是变异/特例,而只意味着规训的持续失败,系统对动物的改造在这里迟迟未发生。热评说“创作立场既不是社会的也不是病理的”,这恰恰是我庆幸它没有滑入的两条赛道,它保持为“知识的”,忠实地演练了一个穷尽的过程,一种不可调和。你我最初无非都是一条条野狗,而本尼的不驯是感人的。(Run Benni Run!)

9分钟前
  • 舌尖要越舔越…
  • 力荐

熊孩子的故事

12分钟前
  • 田螺肉碗糕
  • 较差

令人不悦的角色,小女孩到底是生理原因还是家庭原因没讲清。配乐不好,导演的紫粉色给人满满的不适。#39

14分钟前
  • 拍电影的喷子
  • 较差

以“蜻蜓点水”都不足以形容的电影。有没有人能告诉我柏林的选片门槛到底低到什么程度,这种东西都能拿奖?简直丑闻。导演利用一个小女孩天才般歇斯底里的演技,做些最浮于表面的廉价视听情境创作,从而把人物本身奇观化。这种观念和表达,蠢度满格。

19分钟前
  • 徐若风
  • 较差

暴力、破坏又撕裂的表达,不断撞击画框的手持镜头是宣泄也是突围,更是找不到任何出口的绝望,以个体之体验力透系统之淡漠,是社会的,更是情感的。真切感受到那种爱的真空与爱的无力,难受。

22分钟前
  • 闵思嘉
  • 推荐

【1.5】#2019山一女性电影展# 电影的功能当然不仅限于娱乐、正向教化,这只取决于作者的意图。或许导演想借对少数群体的关怀来反映社会制度问题,但就最后呈现的结果来看,似乎想让我们更讨厌他们。小心机的色彩运用、令人烦躁的声音、做作的动静反差剪辑、烂故事、反作用的人物弧光。主角被塑造成一颗定时炸弹,通过细节让观众对她的“爆炸”提心吊胆,破坏了影片也彻底引爆了观看者的忍耐限度。

26分钟前
  • DeckardYang
  • 很差

系统破坏者的片名有些名不副实,充其量只是做到了情绪的爆发,但内省空间明显不足,全程只是展示了烫手山芋是如何烫手,回到对整个大环境的质疑上又有些力所不及,所以结尾只能用短暂的逃离来中和彻骨的悲剧。女孩儿的表演足够有力,但过于密集且重复的暴力展示暴露出了创作者在控制力上的欠缺,观众看得也很疲惫,优点在于视听上有些小花样,以及用粉红色这样的可爱颜色制造出了一种反差感。

28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影片完全利用观众对于小女孩嘶吼,发狂的敏感情绪对抗去影片并未建立起来的社会背景板。以及,不论如何都不应该给小女孩的暴力行为做出可能的合理性解释。

33分钟前
  • 张小晗
  • 较差

特别不情愿给出四星,太压抑了。这是无解的,连亲生母亲都放弃了,小女孩的最后变成了一种社会病。好的地方在于它非常犀利地呈现了一种德国人无药可救的深层绝望,不好的地方在于中间段的节奏感太平

38分钟前
  • 绿小野马
  • 推荐

the endless pain

42分钟前
  • 乔治洗衣机
  • 还行

三星半。随时崩盘的神经,混世魔王的作风,小女孩“本尼”就是这样一个连亲生母亲都无比忌惮的狠角色。可她的内心世界满是脆弱单纯,太需要来自同一频道的关怀,却得失皆如微风般易逝。Helena Zengel以远超实际年龄的表现,将整部影片点亮,情绪转换不停。导演诺拉·芬沙伊德捕捉细节的能力了得,若能够学会取舍,结局会有更强力量。

46分钟前
  • HarperDie
  • 还行

所有的人物没有半点成长,看完了整部电影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回应他。他想让我们关注社会问题吧,毫无头绪;他让我们关注人物吧,人物也不立体,思想都不会进步;不过是让观众知道自己坐在座位上不可以离场,感受时间的流逝,随之紧张难受。你说他是个爽片吧,他还装文艺?WTF,现在对于全片手持的电影越来越受不了了,装什么伪文艺!要不就用设计好的定镜头展示影像空间,要不就用手持突出影像动作好不好。最可怕的是,借用儿童的视角,让人对他滥用的暴力完全批判不起来,因为你批判吧你就是王八犊子不懂得正视并理解问题孩童。可电影制作者们你们理解么”q

49分钟前
  • 布鲁斯-米
  • 较差

这部片让我想起了《何以为家》,生而不养就是虐待

54分钟前
  • 盐盐
  • 还行

归根结底还是原生家庭的问题,没有爸爸。妈妈没有工作,靠依附各种垃圾男人生活,男人会对她们实施家暴。利奥哪是学本尼,成长环境就这样,当妈的不找工作承担责任,只会懦弱推卸责任。

58分钟前
  • 一条安达鲁狗
  • 还行

一个弱鸡母亲不负责任地乱甩锅,一群好心的笨蛋用爱发电,看得全程恼火,要不是小女主十二分生动让人心疼,实在是难以看完。

1小时前
  • 王坏水
  • 还行

看不下去,小孩跟疯了似的嚎,剧情也那么回事

1小时前
  • 刘晗
  • 较差

pink!

1小时前
  • 推荐

无解的死循环,再一次看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之大,能闯入她领域的对她视而不见,想伸出援手的却又扣不开她真正的心房,情感之殇

1小时前
  • 曲有误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