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情书》就是这样的!
围绕着一个已经过世了的人物展开的一系列剧情“被逐渐地抽丝剥茧,真相大白。
而对几个当事人来说,就如同在挖掘宝藏一样,突然之间,发现时间深处,居然有一段如此宛转曲折的心意存在”不晓得是不是故意的总之这个片子不错,蛮有趣的,就是结局拖了点省钱的好片选了好久总算有点兴趣的片子,看了后倒真没失望
一部小成本制作电影,讲述明星如月美纪自杀一年后,五个粉丝举行纪念会并推理如月之死的真相的故事。
在一个极其不吸引人的开头之后,竟然是个如此精彩的故事。
不过,最后如月小姐露出真容的时候,我崩溃了。
就是这个妞让几个大男人死去活来?
其场景基本在一个房间内完成,由于编导的精心编排,情节扣人心弦,同时不乏温情的人文关怀。
片不在大,而在于精。
悬疑气氛表现的非常好,但是几位主演却表现的笑料满满,反正笑死我了,香川大叔又扮演了猥琐变态的角色,不过这个设定最后也有反转……小栗旬演的这个帅气的追星狗真是.....太能表现迷妹的心态了,哈哈哈哈
重温了这部致敬作品,非常接近于1957年的《十二怒汉》,依然是房间内的推理,但不同是,过程中有设想的快进情节出现,结尾部分让女主角出来唱歌,做ending,然后弄个小悬疑,这破坏了整部电影的美感,最终搞笑气氛以及用心占据了始终,也暴露了导演的无措,作为电视剧导演出身,导演本是擅长叙事的,但是沿用电视剧的噱头等,降低了本电影的美感……电影的构图和场面调度相对精美,毕竟,相对12怒汉,这部电影只有五个男士,因此调度起来还是相对容易的,音乐和音效很少使用,结尾破坏了这个风格,叙事上逻辑基本是完整的,是典型的抛出素材然后层层递进……电影的最大特点,就是日本的文化感,包括宅文化以及偶像文化,这是区别其他国家电影的重要标杆……此外,电影中的核心如月是唯一的女性,是被五个男性所关注喜爱的对象,她是五个人视觉消费的对象,这可以说是偶像文化,也可以说是对女性的窥视,但是电影主体却不让观众搞清女性的外貌,这是导演的故弄玄虚,配合主体的神秘以及叙事的逻辑,但是也可以解读成,对女性窥视的一种反抗,可惜,最后的一首歌把一切幻灭,变成了纯粹的搞笑,导演泄了气,也可以说是对现实的一种戏谑……
五个男人在一个小房间里,推理一个女人的死因,和《罗生门》中的三个男人,在罗生门下讨论一个男人的死因,实在是相同的模子,不过《如月》毕竟比《罗生门》简单的多。
如月的死因在影片中似乎已经得到比较完满的诠释,大团圆式的结局和《罗生门》相比,“罗生门疑云”要比前者浓厚的多,关于武士的死,依然疑点重重,不知去向的长刀到底在何处,依旧让人沉溺于《罗生门》的世界,舍不得离开。
《如月》片尾的那段铁丝,不过是一段有意加入的噱头罢了。
很欣赏日本这种风格的电影,“真实”究竟如何,“事实的真相”到底有没有可能接近,岛民向内心世界发掘的努力,应该予以鼓励。
有趣的推理,结构上更像风声,一个个抛出嫌疑并排除。
推理很简单啊,没有什么诡计,就是一个个说出人物身份,然后一个个抛出信息,一个个排除,太简单了吧。
可能密室推理的形式很新奇吧。
但实际上不是什么密室,我理解的密室得同时是案发现场吧(至少疑似案发现场)。
比起大部分喜剧,这部电影我倒是笑了更多次,更开心。
笑点主要来自家元从完美粉丝洋洋自得到一次次被其他人其实离如月更近的真相打击崩溃。
这种心思貌似夸张其实人人都有吧,不一定是对偶像。
新奇有童心又能引起共鸣,自然会让人会心大笑了。
有趣!
真的是个启发!!!!!!
家元的那种小心思,不就是童心吗!!!
他将童心放在追星的场合里,这样就不会让人觉得做作不自然。
但这本质是小孩子的心思,所以我们才会共鸣啊!!
所以明明不像刻意的搞笑手法,却能让我们笑出声来。
不是那种屎尿屁,黄段子,跌跟头那种笑。
而是发自内心的、会心一笑那样的、看着孩子般的那种笑!
真是喜剧的新思路,新方向!
童心、童心、童心,重要的事说三遍!
当全世界的许多电影制作者,都在苦心冥想着如何为电影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时,有时候反其道而行之,反而能够取得别出心裁的另类效果。
比如在别人都像拍染坊一样玩色彩革命时,拍一个像《辛德勒的名单》、《愤怒的公牛》或《南京!
南京》这样的黑白电影,反而会让人有种膜拜的冲动。
当然还有其它模式,比如说对白欠奉的“准默片”电影,又或者,当剪辑凌厉渐渐成为电影快感的通行标准时,运用恰当的“长镜头”却是导演在各大电影节上攻城掠阵的有力武器,就像《俄罗斯方舟》那样,“一镜到底”,听起来比电影创始鼻祖们还懒惰,但事实上,这其中却要绞尽脑汁的精心编排,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但不管如何,因为这些电影的艺术特质,我依据个人的口味将它们归纳为“返祖现象”。
而日本低成本电影《如月》,凭借它只有“一个房间,五个演员”的舞台剧格式,也进入了我的视野,好吧,我就批准它加入“返祖”电影的序列中吧。
《如月》还有一个翻译名叫作《如月悬疑》,就为它的风格定了性——悬疑。
多多少少此举有些“剧透”的嫌弃。
故事里的人物很简单,只有五个演员,他们在网络上相约一起聚会,为三流演员如月美纪“自杀”去世一周年举办追悼会。
五个人碰面之后,很快就开始彼此怀疑对方的身份。
通过一番互相质疑与验证,五个人的身份渐渐浮出水面。
身份的透明化,使得“粉丝聚会”变味了,除了一位在警察署任职的公务员是名符其实的粉丝之外,其他四位,都是与如月美纪有着亲密关系,分别是她离别十几年的父亲,她的男友,她的经纪人、她公寓附近小超士的送货小弟。
悬疑感由此而来,通过一番抽丝剥茧般的真相挖掘,如月美纪的死亡原因被颠覆——原来,她并非死于自杀,而是死于对生活琐事的处理不当:杀蟑螂后,不小心引起火灾。
日本是著名的侦探小说消费国,这种“密室死亡”的情节,在许多本小说里司空见惯,但通过这种另类方式的重新结构,辅以扣人心弦的悬疑气氛,其观影体验并不比那些短兵相接以视听特效刺激人的电影差——当前,前提是情节铺开之前,你得有耐心进入故事。
技术的别具一格,给予《如月》以口碑与票房的双重荣誉。
另外引起人思考的是:《如月》也旁敲侧击地对日本繁荣发达的娱乐文化进行了反思:粉丝的期望是一种双刃剑,既能促动艺人的奋斗意识,但另一方面,也使艺人朝着虚妄之境飞去,失去自我的生活,纯粹为了娱乐消费者的期望而活。
基于《如月》的这种“返祖式创新”意识的启发,日本有个怪才福田雄一复刻了这种特定密室疑云密布的舞台式电影情节,同样是五六个人通过分析、叙说一个女人的方式,把一种本属“小众”的电影效果发扬光大,推出后续产品。
因此,请容我在结尾处对这部同样具备怪力乱神气质的电影进行推荐:《在大洗,星光依然闪亮》。
一开始让我写影评,我是决绝的。
因为看完一部电影已经很累了,还要让我花时间去码字推荐电影更觉心累。
可是看完《如月疑云》,在憋着不笑后,内心近乎奔溃后,暴雨梨花迷之感动后,我突然想静下来写些东西,毕竟也好久没写了。
各种电影推荐排行爆炸后,再也不存在片荒的问题了。
现在选择看哪部电影都是选择哪种频繁排行榜中的电影了。
要不是之前有个撒比叫我帮忙下载,我要不是有下载到电脑就要看的病,我就直接扔进回收站了。
然后开始影评,但我又不想剧透。
全篇的拍摄场景超级简陋,就一个100平米的小房间里,五个大男人挤在里面还要夹杂挥小刀和翻滚的闹剧。
简陋得有点像《十二怒汉》和《这个来自地球》,有点讲故事的嫌疑,但它却可以成为逻辑的经典。
以逻辑出彩,电影情节没有一丝无关紧要的成分,每一个片段都是悬疑剧的伏笔。
从片头伊始,演员的浮夸演技会令人生厌,但进入情节后,笔锋逆转,之前的滑稽表现都显得理所当然。
优秀编剧的魅力在于使每一个突如其来显得理所当然,所以你会发现你陷入了剧情,被导演牵着鼻子在逛。
然后立一个FLAG让你打脸,你还会暗爽窃喜。
再以演员的演绎点缀,五个大男人的形象可以说被他们演得魅力十足。
真正演得好的演员是怎样的?
是想到这个角色就知道他可能会做出什么行为,表现出什么神情,这叫深入人心。
电影在构筑一个沙漠城堡然后再将它摧毁殆尽。
就是在摧残玻璃心的近乎奔溃的内心。
最后可惜的一点就是结尾散了,这么缜密的节奏就是应该要有突如其来的结果直接结束而不是言情加煽情。
所以你是想抱着悬疑逻辑的心态找电影看的话,看完这部没错的。
所以你是想抱着荒诞搞笑的心态找电影看的话,看完这部没错的。
所以你是想抱着追梦偶像的心态找电影看的话,出门左转小时代片场。
之所以给五颗星,是我就想这么干。
前半段虽然有些枯燥却不乏生活化的喜感。
到中段突然发力,终于有些带感了。
随着疑点一点点的推移直至最接近的真相,我也终于大笑着哭了出来。
也许和另外四个和如月大有联系的男人相比,家元是如月最熟悉的陌生人,却也是对如月来说最重要的人。
因为是粉丝啊,是如月坚持走下去的动力啊。
所以才会拼死去护住那些信吧,比生命还要重要的东西。
所以,即使是C级、不,或者说D级的明星,家元能有个这么好的偶像也是件幸福的事情啊。
到最后,真相已经不重要了。
如月留给大家的回忆才是最重要的吧。
就像粉丝们不会因为偶像退隐或者去世而遗忘TA,反而会记得更清楚。
想着TA留下的点点滴滴和自己过去的回忆,就这样伴随着自己走下去。
感觉其实偶像和粉丝离得还是很近的。
因为TA就在你的心里,你在那,TA就也在哪。
在看《如月》这部片子之前,如果你看到了关于这是一部难得的推理悬疑片的简介后,带着一种希区柯克般的期待去看,那么你可能有两种反应,一种是,妈的,什么玩意儿,就几个小年轻儿在扯淡。
一种可能是,有意思,一部悬疑片能这么热闹。
其实,对于这部片子的类型上,我们不必花太多力气去定义,悬疑片?
KUSO?
纯情片?
……别在这方面费劲了,最懒惰的定义为剧情片不就完了,还是专注于电影本身吧。
片子开头好一阵子估计就已经让不少期待尸体、悬念、惊悚的人恼火的把片子删掉了,本片的开局一点也不悬疑,几个看起来有些或者脑残的、或者假正经、或者娘娘腔的明星粉丝在偶像去世一周年之际聚会纪念。
只见几人打闹,尴尬,耍宝,其中胖子一句“不穿丧服高兴不起来”让人疑惑,悬疑在哪?
这是一部青春偶像剧吗?
但是耐心等待后,从一开始就很酷很严肃的织田引出了关于如月死因的探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对氛围的把握,开始还一派热闹景象,如何让气氛骤然紧张,导演巧妙的利用了灯光,让灯光逐步黯淡下来,配以鬼魅气息的音乐,让故事力马转向。
在日美恐怖片比较中,就有很多人提过,日本恐怖片不像美国恐怖片一样一阵血雨腥风,搞的热闹无比,看的时候一阵亢奋,看后立马就忘,而日本恐怖片往往显的很内敛,让人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状态,看完后还后劲十足,让人很后怕的念念不忘。
本片虽然不是一部恐怖片,虽然开始拍的很热闹,很搞笑,但是在进入如月死因的推理后,就一直营造着一种让我感到不寒而栗的阴森气氛。
当然,本片毕竟不是一部纯粹的悬疑片,所以不会将弦一直崩的很紧,而是层层递进,张持有度。
本片的人物设定值得称道,每个人都不是配角,每个人都有其作用所在,家元作为悼念活动的组织者,是引出故事的人物,同时在场面几度混乱时,又充当了理性输导的角色,将主线摆正,还有最后引出的本片的意外结局,可谓承起而又点睛的人物。
而织田则将一场普通的悼念活动引向推理探案,层层分析,同时其线索又是后面多条分支线索的引子,属于侦探似的人物。
当然,通常有侦探就有些衬托性质的“呆瓜”,斯內库就是这样一个“华生”似的角色,不时的在一次次推理中帮腔,将气氛烘托到最高潮,同时也是让片子保持KUSO气息的搞笑人物。
而最值的一提的还是那胖胖的安男,他一开始是一个松弛气氛的角色,每当一个高潮来临,他总会带着一副憨厚的面孔“适时”出现,而当你认为这是一个明显的配角时,他却又道出吓人一跳的身份,一下子成为主角,可谓本片最令人大吃一惊的人物之一。
说他是之一是因为,还有个“草莓小姐”更是让人惊异,开始一副猥琐的样子,后来却也是推动片子转向温情的重要角色。
本片的角色设定和每个人的鲜明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就像转盘上的一格一样,依次在故事中成为真相指针的焦点,道出一个又一个秘密,同时也让片中另一个神秘人物入月的形象渐渐清晰。
在整部电影中,除了最后一个有些无厘头结尾亮相外,入月一直带着神秘的气息,从未露出真容,这也是本片的一个巧妙的悬念设置,是谁让几个男人如此崇拜,是谁成为将几个男人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正是几个人物的渐次表述将一个个小的悬念解开,又带来新的悬念,而入月与几个男人的关系也渐渐清晰,她的生活片断被逐一捡起,终于拼接出令人意外的结局。
本片的结局是一大亮点,使得片子从一部悬疑片脱颖而出,成为展示更丰富情感内涵的影片。
从五人的叙述中,我们渐渐知道入月其实并不是一个巨星,只是一个二三流的演员,但是她带着少女的梦想,带着少女的天真与马虎,有微笑,有泪水,一个追梦的少女形象就这样被烘托出来。
而正是这样一个少女,得到了父亲、昔日情人、同事、朋友、粉丝的爱,特别那两百封信将她和家元的无形而又高于生命的友情烘托的非常感人。
如果说,开始我还为几个大男人为一个死去的不知名女星神经兮兮不解的话,那么此时就很理解他们了。
我们常常也对无数痴狂的粉丝们不解,似乎我们只能理解他们为父母的养育感动,为老板的斥责犯愁,为情人的吵嘴失眠,甚至为物价的上涨抓狂,为股票的跌停沮丧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些人,这些事情与我们“相关”,所以,为什么为一个“口齿不清”的歌星疯狂,为什么为一个“性别不明”的超女沉醉,至于为一个N流明星睡不好觉就更是有病了。
但是,让很多人为之痴狂的原因或许就在于这种过程,这种脱离现实的过程,就是因为这个过程能让人快乐,这就足够了。
粉丝们总是关注着偶像的一言一行,因为这个过程便是将他与偶像联系在一起的过程,不必近在咫尺,不必有切身利益,不必有情感瓜葛,就如片中的几个人慢慢的发现都与入月有着或近或远的关系,但是却没有本质不同,因为他们都是爱入月的人。
所以,还是让我们尊重他人的“莫名其妙”的痴狂,因为我们都会有为一个充满了距离感的人或事痴狂的时候,正是这种超越了切身利益的感情才显的珍贵,才让我们脱离一天的现实劳累可以舒展下神经,或许以后回想会觉得可笑,那就等以后再说吧。
本片最后的煽情还是把握有度的,我看到最后一段时还生怕导演来个入月其实没有死,是有意造成事故假相“过正常人的生活”的结局,毕竟这片的基调不是《天鹅绒金矿》似的,让几个男人感伤的看着星空,遥想少女的天堂笑脸,有些俗套,但是却恰如其分。
置于最后的铁丝,我个人认为属于导演留下的彩蛋,对于影片主旨其实不大,正如片中家元所总结的,当晚的结论也只是从他们角度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真相,但是能从这个真相得到安慰和温馨,这就足够了。
所以,影迷接着把玩这个导演留下的小玩具,不亦乐乎的抓住它分析玩玩,倒也确实是个乐趣。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d3fc62604f8b6540eaf8f8f1.html
如月的死,是死于关爱,不是粉丝!
我本人是一个地道的粉丝,有真爱的偶像。
但!
这部电影不是讲这个,他不是一个粉丝和偶像感情的故事!
尽管电影中展现的粉丝感情也着实很符合很真实!
请相信我!
他是借由这样一个故事解构人性的关爱。
5个人映射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会面对的5种关爱,亲人的伤害或过度侵入,友情的浅淡与丝丝温情,工作的巨大压力与抗争,童年的记忆和依靠,还有貌似陌生人的爱慕与支撑。。。
这些,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
并非故意,但也许会联手毁掉一个人。。。
看似悲剧,然而,导演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大火中让如月选择不顾生命安危去寻找温暖,这时人性充满飞蛾扑火般的矛盾和感动。
5个联手的人也因此如释重负,陶醉于人性的温情。
如月最后现真容,更是强化她是一个普通人的意像。
每个普通人,不都是自己世界的主角吗,是身边人的“偶像”吗?
并非真的光彩照人,但无时无刻不被身边的人关注,洞悉。
最最后的一笔,是导演太精彩的设置。
他在讲述完这一切很合逻辑的人性和人生之后,又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人生其实还是有很多偶然,人生其实不见得如我们推理般严密,不是吗?
每个人都很满足自己給予如月的关爱,温情的推理也许只是麻痹他们自己的安慰剂?
不禁抚掌大笑。
其他,剧情的层次,表演的到位,都一丝不苟。
难得的还充满趣味,可以一口气看下来。
大师级的精彩!!
当红灯熄灭,没有人会回首,过去已成往事,眼前只剩一个问题,谁的速度最快?
VR46 and MotoGP.
看的热泪盈眶啊~为了梦想的执着~
罗西,我记得你了,你一定要再拿个世界冠军!
拉丁民族的强项,前面还有点吸引人,到开始讲科技时就有点闷了。各个人物分散都讲到了一些,最后反而有点像赛季总结。
回顾Rossi的100胜太美好了!!从faster拍到fastest,Rossi的对手们换了一拨又一拨,呵呵~~也让我想起来这赛季又拖了四站还没看了。。补。。。
7.5/10
8.0 2011MOTOGP赛季结束后的纪录片,盘点了罗西进入GP组之后近10年的经典赛事,特别是开场09年加泰罗尼亚那场最后一弯,那时我正观看直播!当吉比尔努、比亚吉退役之后,着重介绍了斯通纳和洛伦佐对罗西王位的冲击,也呈现了摩托运动的危险残酷,因为下一年赛道就发生了西蒙切里的事故
这其实也算粉丝片吧?
燃!
罗西占的篇幅太大了看得我直冒火,节奏也不如直击弯心好,而且这两部对佩德罗萨都不是很友好
优酷看不了
moto gp,肉包铁~
我的小飞侠 永远的46
纯粹因为1W的风骚小嗓子找来看的,结果一路看得小心肝疼,各种摔出赛道简直太折磨观众的承受力了。但能理解这种追求速度的游戏,大伙都知道飙车危险,但催油门的时候还是兴奋爆表不是?片子整体有些繁琐,前半部分一直认不清楚人,后面却开始谈Rossi如何循环悲催。意大利人的英语实在有点搞
虽然有鬼一样的字幕时间轴 我还是看完了 Rossi!!!!
哇太厉害了!!
感觉这部比Faster好看一些!虽然这几部配乐用的都是一个人/乐队,但这部配乐存在感挺强的。喜欢远镜头追着赛车手转弯,周围的一切都模糊起来;还有几段montage也很喜欢。另外Ewan的配音水平也有进步。时隔多年回看这些人的事业发展就很感慨,有的人当年感觉前途无量,可后来表现好像也没有很亮眼;有的人感叹别人转去superbike可惜了,可过几年自己也转去了superbike。采访这些赛车手时大家都是从几岁就开始骑摩托,但好多人的高光时刻真的很短暂,不过转念想想,能站到过领奖台上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不是吗。
罗西好帅!对赛车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负伤之后的表现,感动的不要不要~
钟爱速度与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