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华尔街之狼看了,去看了讲原型的,说原型最后在监狱写回忆录,自我分析是这一切根源是自己为了求关注,让所有人看到他,肯定他,比如他曾经救了一个落水的人,救护员赶到说“你真是一个英雄”他要求对方重新说一次,因为有人说他是英雄他感觉太好了。
而消费时代金钱至上也就是钱越多赞誉他的人越多。
电影里前妻当他因为股票暴跌失业,说“那要不要咱吧结婚戒指卖了吧”,他因为垃圾股又赚钱,说“你赚穷人血汗钱不太好吧,要不要去赚富人的多余的钱?
”也就是这句善良的话,让他打开了思路。
发现他出轨,问你爱她吗?
得到肯定答案,离婚。
第二位妻子,他因为工作嗑药性瘾成性都熟视无睹,当他吃了官司问要不要出卖朋友,说“你不是说过华尔街没朋友吗?
”再说“我不爱你,我要离婚,你最好接受,否则我会拿走你更多的钱,你以后可用的就更少了!
孩子归我,你这辈子都别想见到”然后他妻离子散锒铛入狱。
我觉得一个男人在一个地方迷失自我,如果有一个家庭,那家里的那位多少脱不了关系。
面对重新找工作,他说要不要当仓库管理员,前妻说“你怎么可以做这个,你是股票经纪人,你要找适合你的工作”我想起当年李安说要不要学电脑去挣钱,老婆说“学电脑不缺你一个李安,你还是憋剧本吧”,而且第二位妻子每天吵架,说你是个shit,你看看你像个父亲的样子吗,你不要碰我。
在富丽堂皇的家里得不到妻子的肯定,只能迷失在金钱里了。
《华尔街之狼》,马丁斯科塞斯的最新作品,除却冲奥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就电影本身而言,在今年看过的诸多颁奖季强片里,最中我心意的,除了斯派克琼斯的《她》,科恩兄弟的《醉乡民谣》,让马克瓦雷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外,就是本片了。
你可以说《华尔街之狼》癫狂过火,披着讽刺的外衣大肆鼓吹物质追求,但是,在我看来,这片子展现了一位老年电影人难得的依然存在的创作激情,因此,身为老马的忠实粉丝,《华尔街之狼》我看得还是相当过瘾的,电影之外的东西,没多大的热情去探讨。
因为档期紧张和分级限制,老马一次次焦急的赶工和妥协,但《华尔街之狼》依然长达三个小时,可见老马这次所倾注的热情。
电影讲述了一群以小李子饰演的贝福特为首的华尔街金融痞子纸醉金迷并最终咎由自取的荒诞人生,这种题材在老马的作品里并不新鲜,《华尔街之狼》可以说是一部黑色幽默版的《好家伙》或者《赌城风云》,这么讲并不是说《华尔街之狼》不够厚重,众所周知,这次老马玩起了喜剧,老年的他拍了一部比自己年轻时的片子还要充满荷尔蒙气息和活力的作品,《华尔街之狼》里有更多更炫的花招:我们可以看到小李子如《纸牌屋》中的凯文史派西那般直接冲着镜头自说自话,这种零距离互动能更加调动观众与角色的互动,从而达到更高频率的共振;大量的吸毒和群交场面伴随着斯坦尼康的快速移动制造了极强的迷幻和狂欢氛围,甚至连观众也想加入影片的奢靡盛宴中,这也是影片遭人诟病之处,但从另一个层面上说,老马在影片情绪的营造上着实是成功的,这些花招让《华尔街之狼》更加好看和热闹,但情绪太放纵的结果便是后半段明显的有些收不住,作为喜剧,影片的许多桥段都让我笑抽了,意大利海难,小李和乔胖的嗑药过量,杜雅尔丹与小李互相瞧不上眼的潜台词,这种桥段很多也很讨喜,却占据了片长达两个小时之久,当老马决定冷静下来剖析人性之时,才发现时间已经不多了,《华尔街之狼》后三分之一与前三分之二在姿态上明显的抽离感,不得不说是电影颇为遗憾之处。
小李的金球奖喜剧类最佳男主拿的实至名归,仅仅嗑药过量后从俱乐部挣扎回家的那段就足够称帝了,但《华尔街之狼》在表演方面的可看之处并不止这些。
近年迅速崛起的马修麦康纳这次贱帅的一塌糊涂,虽然戏份只有那么几场,但有他在的地方小李几乎没有招架之力,马修仅靠一段“一天撸管几次”的荒诞对白便把戏全抢走了,确实是难得的好演员;刚刚因为《她》成为心目中男神导演的斯派克琼斯这次竟然呆萌了一把,满心欢喜;至于热衷客串的乔恩费儒自然是见怪不怪,连罗伯莱纳都来捧场就不得不佩服老马的人缘了;每次见到杜雅尔丹都想笑,这次依旧,而且笑得更厉害了;值得一提的是乔纳希尔,小胖子再次验证了一条真理:哪位大牌和他配戏,风头一定被他抢掉一半。
好久没看到老马这么有活力了,在我看来,《雨果卡布里特》是一部老人电影,不知以后《华尔街之狼》这种电影还会不会诞生在老马的镜头下,他自己都说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如此卖力了,何况老爷子还能拍几部片?
前些日子读了老马致女儿的公开信,字里行间皆是对电影与孩子最真挚的爱和祝愿,在此,身为老马的影迷,我衷心的希望老马能够继续“为老不尊”下去,直至燃尽自己那最后一丝对光影的激情。
如果将我们普通人的一生比作是一个屈陈乏味的肥皂电视剧,而那些过早成功的成功人士的一生则会是一场绚丽多彩的时尚电影。
他们年少多金,才华横溢,放荡不羁,美女如云。
拥有穷奢极欲的物质,享受着放浪形骸的生活,掌握着自己的人生走向,诠释着不一样的生存符号。
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激励起我们为他们卖命的士气,又可以随意嘲弄着我们卑贱的生存环境,因为他们拥有我们没有的财富与实力,拥有自然而然的尊贵与权力,当然这主要靠的是拥有实力。
毫不夸张的说这就是天才与普通人的区别,毫不夸张的说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不管你是不是在自己的心理咒骂他们痛恨他们,表面上你还会装作一副谦虚恭敬想要讨好他们的样子。
《华尔街之狼》注定是一部毁誉参半的电影了。
不管在尚未揭晓的奥斯卡上能有多少擒获,仅是映前试水,72岁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就遭到了学院评委指着鼻子的斥责。
影片改编自股票经纪人乔丹•贝福特(Jordan Belfort)的自传。
跟《魔鬼交易员》(搞垮巴林银行的那位)尼克•里森相似,这位被终生禁止从事证券业的诈骗犯在牢狱中完成了他的写作,并成为超级畅销作品。
在自传里,这位富翁巧思妙笔展现了自己曾经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金钱、毒品、性爱、跑车、游艇、一起填充了他神经病般的人生。
马丁•斯科塞斯在足足三个小时的电影里大段再现自传中的大尺度场面,并且有男神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亲历亲为的表演,可谓活色生香,极尽癫狂。
驱动金融市场的元素常常被认定是人性,“人性”表示很冤枉。
如同运动员一样,拥有高于常人的生理调控技能、耐力和敏捷度,是交易员的赖以成功的基本条件。
再坦白一点,运动场上的荷尔蒙迸发,带给运动员和观众的官能刺激,与金融市场里交易员面对巨额资金的得失受到的生理刺激是一样的。
有一项来自剑桥的研究报告如星座预言般证明了这一点:在受孕期荷尔蒙水平高的人,无名指比较长,而在华尔街无名指长的人能比其他人赚到更多的钱。
因此,“打飞机、可卡因、妓女是在华尔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这是给乔丹•贝福特传授金融知识启蒙课的 Mark Hanna (在电影里叫Matthew McConaughey)的三字箴言。
至于M君本人,更是“日射飞机两架起”,如此方能保证大脑神经元平稳应对频繁跳动数字的洗礼。
(真该去华尔街开一堂中医肾经理论课。
)乔丹•贝福特遵循了启蒙导师的教诲,他并没有去从事交易工作,而是开了一家经纪公司。
他的公司像个马戏团,或者是脱衣舞俱乐部。
他每天给员工做两次励志演讲,他只雇佣初入金融界的菜鸟,他鼓动大家,像组建起一支军队,把各种“垃圾股”推销出去,然后,他们计算分红癫狂地开始Party Hour。
据说每一个和乔丹•贝福特有过交谈的人,都会深深地被他的推销能力折服。
即便是主审案件的检控官,也邀请他去做演讲。
这也使得他的刑期只有26个月,远远低于FBI的预期。
(FBI只好无奈地警告广大投资者,贪心不足被狼吃啊。
)“金融市场林子大,有牛,有熊,有冲动和欺诈。
”罗伯特•希勒的“泡沫论”有一条重要提示:民众对投资可能带来的回报,总会怀着不切实际的期望。
因为冲动,或者因为不切实际的期望,使得各种金融产品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尽管2013年Edelman Trust 报告表明,美国民众对于金融业的信任度仅有46%,在十八种行业划分中排名垫底。
但这显然并没有影响到华尔街人的相对收入水平。
这足以说明一个事实,金融市场里充满了愿打愿挨的菜鸟和狼群。
乔丹•贝福特只是个小角色,一匹小狼。
在金融罪案界,能进前十的案件最少需要10亿美金(尼克•里森排第八),而乔丹•贝福特的最终的刑罚涉及赔款是1.1亿。
但他有好莱坞和华尔街都喜欢的特质,他拥大波大波美女在怀抱,赚大把大把钞票到账户,他上得了厅堂吼得住药丸,养得了猩猩罩得住兄弟。
福布斯杂志曾称他为罗宾汉:把富人的财富巧妙地掠夺过来,装进自己的口袋。
有趣的是,被福布斯杂志报道一事,所言属实,但“只掠取富人财富”这一条,属于乔丹•贝福特为数不多的杜撰(Fiction)。
有好事观众专门考证了诸多影片中的细节,诸如开直升机摔在自家草坪、在意大利游艇失事、嗑药开车、副手近亲结婚等等荒唐桥段,结果竟然都是属实(Fact)。
这是老道的马丁•斯科塞斯和曾经同样癫狂生活过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最淫荡”的一次合作。
尽管两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极力尝试用镜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向观众传达信号:乔丹•贝福特是疯狂的,个体的,甚至是可怜的,遭报应的。
但看过电影的观众显然更喜欢成为乔丹•贝福特,幻想能够过上那样癫狂的生活。
这真是个为难的局面。
新浪财经专栏《交易时光》http://finance.sina.com.cn/column/lifestyle/zhangzifan.shtml
但凡看到老马和小李子的合作,不用看到电影,大部分人已经抛了四星以上的预期。
特别是看了又骚又劲爆的预告片之后,更是迫不及待想一睹究竟。
25日晚上看完演出后买票看电影,居然两场都售罄,无奈,只有今天白天赶着朋友来家吃饭前去看。
整体观影感受三个小时长度的电影,节奏酣畅淋漓,笑点也排的满满的。
本片的特点在于,把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拍成三小时的电影,且每个段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缺一不可,多一刀都少了一分趣味。
老马和小李的组合,早已渐入佳境,老马对简单故事的填充能力,小李的三个小时的癫狂表演,两者合二为一,把一个青葱大学生到奢靡华尔街之狼的转变,刻画的妙趣横生。
特别是嗑一个81年的药那段,简直是全场爆笑。
小李今年上画的电影,从盖茨比到华尔街之狼,虽然同是纵情享乐之作,盖茨比维持了摩登年代的优雅,所谓糜烂的有品有调,金钱不再,爱情长存。
而华尔街之狼,就好比丛林生活,糜烂更胜前作,画面更加夸张大胆,喧嚣,爆动,气焰嚣张。
性,毒品,两者在金钱打造的永动机里相互更迭,那世界俨然即可。
爱情,丢掉没事,可以用金钱买到更好的肉体,更美妙的Pussy.朋友,通通培养成狼群里的伙伴,金融团体里的干将。
开会前嗑药,开车时吹箫,集体在公司里开性趴,这些不过是些小点缀而已。
戏弄FBI,跨国偷运百万美钞,玩翻掉一艘私人游艇,也就是些人生里比较大的浪花罢了。
电影里并没有重点情节去描述在这小李子金融骗局里的受害者。
华尔街之狼里刻画的交易往往是,一通貌似挖心掏肺的电话,目的不过是想把客户账户里的几位数,移到自己户头上。
这种直奔目的的操作方式,与一边以骗局环节为主线的情节处理的不同,就如,一个是刷卡消费,另外一个是现金支付。
无肉痛的感觉,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观众对糜烂生活的批判。
而作为观众的自己,不经自问,喧嚣,糜烂,金钱,美女,游艇,豪宅,哪个不是平常人梦里的东西?
需要去批判吗?
难道你不想要这种金钱堆叠的生活,只不过是你羞于描述。
而老马一次性用三个小时打包了这个糜烂的梦,义无返顾地扔给观众。
不是想要在电影里去体验生活么?
这糜烂的梦。
就是他给观众的。
电影话题外的,骗局里,骗子和受害者都是“贪”字号天平上的两个筹码。
为什么,天平最后总能倒向骗子呢?
不过是骗子总能巧妙地用“希望”去“温暖”地交换对方手里的筹码。
中文解字,贪,贝字头上挂了今。
所谓贪得一时,今天手里的宝贝,谁人知晓,明日是否就会易主了?
本文章非本人编写,版权归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王大拿所有©️
“如果你想变得富有,就要全身心投入。
”这就是贝尔福特的秘诀,不管在哪一行,他都充满探索精神,追求永无止境的进步“如果你想变得富有,就要全身心投入。
”这就是贝尔福特的秘诀,不管在哪一行,他都充满探索精神,追求永无止境的进步。
(全文3765字,读完大约4分钟)1998年,美国长岛岸边的豪华别墅内,香烟和酒精的气味蔓延,年轻的男女跳进舞池中疯狂扭动,派对上一片奢靡。
忽然,一阵尖锐的警笛声传来,穿着警服的人鱼贯而入,走向正在品味香槟的乔丹·贝尔福特,将手铐扣入他的双腕。
两分钟后,人群一哄而散,只留下偌大的别墅和酒精刺鼻的气味。
乔丹·贝尔福特(Jordan Belfort),股票经纪人,被《福布斯》杂志誉为“股市中的罗宾汉”,31岁便坐拥上亿资产。
从出生平凡到亿万富翁,一个毫无金融背景,甚至只有高中文凭的人,是如何在资本世界中异军突起,并以最快的时间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
事情还要从他的少年时代说起。
商业天才养成记1962年,贝尔福特出生于纽约市一个中产家庭,父母都是会计师,在纽约,这样的家庭不计其数。
如果按照常规家庭的模式发展,贝尔福特应该会上大学,毕业后进入企业打工,然后结婚生子,永无出头之日。
青春期的他个子矮小,又样貌平平,但是也像同龄人一样喜欢漂亮女生。
因此,他被同学嘲笑,这让他感到十分沮丧。
父母削尖了脑袋想要跻身上层社会,而终究是做无用功,母亲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贝尔福特身上,一早为他制订好进军医学院的计划。
这些都对他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影响,他认为,被拒绝和嘲笑的原因正是自己没有钱,于是下定决心要成为有钱人。
无可置疑的是,贝尔福特拥有与生俱来的商业头脑。
他小的时候,就主动在暴风雪后拿着铲子,敲开一扇扇大门,询问对方是否需要提供铲雪服务,并收取20元美金的酬劳。
“我是个天生的商人,赚钱对我来说易如反掌,只要有心,遍地都是商机。
”16岁那年夏天,贝尔福特在长岛附近的海滩闲逛,天气很热,他发现人们想要购买冷饮时必须穿过几条街,才能找到唯一的冷饮店。
于是他灵机一动,买来冷却箱,放入大量冰激凌和饮料,沿着沙滩叫卖,吸引了不少人购买。
就这样,凭着细致入微的洞察力,他总是能抓住一些小商机,利用几个暑假的时间赚够了上大学的全部费用。
高中毕业后,他前往巴尔的摩牙科学院上大学,开学典礼上院长的演讲,如一盆冷水朝他兜头淋下:“牙科的全盛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如果你想要挣大钱,趁早打消这念头,因为你来错地方了。
”贝尔福特当即作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开学第一天,他立即办理了退学。
60年代的美国,拜金主义盛行,带来了残酷竞争、精神空虚和道德沦丧。
美国青年追求金钱,陷入狂热的迷惘,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贝尔福特受到了拜金主义的强烈影响,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抛弃学业闯荡社会。
自立门户狂吸金不久后,他遇到了第一任妻子特蕾莎。
为了负担起家庭的重任,他开始挨家挨户推销冷冻龙虾和牛排,基于年少时的基础和良好的口才,使他的销售量很快打破公司的记录,成为最优秀的员工。
但是这种稳定的生活显然不能满足他的野心。
他辞去工作,自己推着车贩卖肉类,凭着超凡的销售本领赚到了不少钱,然后在24岁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当上了老板。
好景不长,由于经验不足,仅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公司倒闭了,他还背上2·4万美元的债务。
但是他毫不气馁,又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美国金融的心脏,华尔街。
华尔街充斥着投机取巧,发财心切的股票经纪人,而对于贝尔福特来说,股票和冻肉没什么两样,都是把产品卖出去而已。
由于没有金融背景,他被分配到最底层的职务,也就是联系员,整天跑腿打电话。
经过半年努力,他考取了股票经纪人执照,准备干一番大事业。
1987年10月19日,是他上班的第一天。
当天下午四点,公司忽然警铃大作,整个欧洲国家股市崩盘,跌到了508点,那天被人们称为“黑色星期一“。
贝尔福特所在的老牌股票公司,一个月后竟然宣告倒闭。
就这样,他成为富人的美梦再次破灭。
失业后他进入一家仙股交易公司,并在那里发掘了巨大商机。
仙股特指低于一美元股票,投下去的钱通常泥牛入海,所以它也被称为“垃圾股”。
懂行的有钱人不会购买垃圾股,贝尔福特就致力于攻下那些底层人群。
要知道卖出仙股的佣金有50%,而蓝筹股的佣金还不到1%。
也就是说,每卖出一支仙股,他可以从中收取一半的高额佣金。
但是在美国法律里,向弱势群体售卖仙股是违法的,属于典型的金融诈骗。
被欲望冲昏了头脑的贝尔福特以身试法,拨打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诈骗电话。
2分钟后,他得手了,并获取高达2000美元的佣金。
初次试水成功后,他开始肆无忌惮地推销仙股,将垃圾股说得天花乱坠,骗过无数个电工、邮递员、司机,利用他们想一夜暴富的心理发了一笔横财。
不久,他不仅还清所有债务,还拥有了7万美元的资本。
左边的是Danny Porush,乔丹·贝尔福特最初的创业伙伴贝尔福特的成功秘诀,就是永不妥协,永不满足。
他再一次辞职,与住在同间公寓里的家具推销员阿佐夫另起炉灶,自立门户。
渐渐地,他的团队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然而这始终不是长久之计,向弱势群体推销垃圾股违法,而富人又不会购买垃圾股,如何权衡两者呢?
只赚穷人的钱,公司显然无法做大,而且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聪明绝顶的贝尔福特决定对公司进行彻底改造,这一次,他瞄准了美国1%的有钱人。
他的目标,从小鱼小虾变成了食物链最顶端的富豪。
1989年,他注册成立斯特拉顿·奥克芒公司,向员工传授柯达推销术,首先推荐让富人获得利润的蓝筹股,以此为诱饵,抛出垃圾股。
这个方法成功利用了人性的弱点,不少人上当受骗,金钱源源不断地涌入他的口袋。
“我们只要敢想,就可以把整个公司捧入云端!
”在疯狂的扩张下,他每周进账6万美元,拥有豪华别墅,跑车和私人飞机。
这种肆无忌惮的敛财引起了相关部门的警惕,美国证券委员会派出专家调查,但当客户名单摆上来时,调查人员也无能为力,因为名单上全是身家数百万的富豪,而美国法律只规定了不许向弱势群体出售垃圾股。
首次调查草草收场,最后,委员会只得找了几个鸡毛蒜皮的理由,向奥克芒公司开出10万美元的罚金。
这些钱,对于贝尔福特来说只是九牛一毛。
这次警告贝尔福特全然没放在心里,他继续扩张自己的商业帝国,用尽一切手段敛财。
有一次,证券委员会的调查人员正在公司进行查账,贝尔福特却面不改色的坐镇办公室,指挥经纪人哄抬股价,创造了3分钟内入账1250万美元的奇迹。
如此藐视法纪和商业道德,但所有人都对此束手无策。
此后,他更加没有顾虑,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开派对,酗酒,嗑药,甚至纵容员工一起参与,请来大群美女到办公室里为员工助兴。
他渐渐迷失在自己亲手构建的帝国大厦里,滑向罪恶的深渊。
但他不知道,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特工柯乐曼已经盯了他很久。
柯乐曼多次向奥克芒公司的员工探听消息,不料每个人都守口如瓶,不得不说贝尔福特拥有笼络人心的超高手段。
调查进展缓慢,但贝尔福特却先自乱阵脚,柯乐曼穷追不舍的坚持让他十分忧心。
于是他决定主动出击,哄骗第二任妻子的婶婶在瑞士银行开户,然后将大笔资金非法汇入其中。
贝尔福特的第二任妻子Nadine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次,他失算了。
洗钱正是柯乐曼最擅长的领域,最终柯乐曼搜集一系列证据,说服以严守客户信息著名的瑞士银行出示,然后用充分的理由逮捕了贝尔福特。
一夜之间,贝尔福特变得一无所有。
公司倒闭,亿万身家被政府收回,妻子提出跟他离婚。
他重新变成了当年那个苦哈哈的穷小子,不,比从前更惨。
繁华过尽,从头再来他的帝国轰然倒塌,十年如一梦,如今梦醒,等待他的是联邦政府的十项罪名控告,和长达30年的牢狱之灾。
贝尔福特恍然醒悟,原来,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走进偏离轨道的人生,而且还走了那么远,走得如此心安理得,最终滑向犯罪的深渊。
他从来不是坐以待毙之人,想明白过后,他决定自我救赎。
贝尔福特积极配合联邦政府调查,主动收集合作伙伴的资料,协助联邦调查局破获多起诈骗案。
由于表现良好,加上其他几项罪名涉案较轻,他最终只被判了4年,并处以1·1亿美元的罚金。
过了一段时间,贝尔福特被送到加州监狱,开始了服刑生涯。
在监狱中,他认识了因贩毒入狱的喜剧明星汤米·钟,两人很快就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汤米·钟汤米·钟很喜欢听他讲华尔街的故事,时常因为他幽默夸张的语言被逗得捧腹大笑。
“你应该把这些经历写成一本书。
”汤米·钟鼓励他。
贝尔福特便拿出当年钻研股票的热情,提笔把这些年的经历都写进书里,并为其取名为《华尔街之狼》,他曾像狼一样勇敢,也曾如狼一样贪婪。
自传体小说《华尔街之狼》封面很多出版社听说这个消息,闻风而动,最后一家出版社花200万元的稿费买下了他的书稿。
在监狱中也能赚钱,贝尔福特的确是天生的商业头脑,而且他此前从未接受过与写作相关的培训。
这只是他转型的第一步。
后来,好莱坞著名导演买下了故事,并由莱昂纳多担当主角,拍摄了同名电影,上映后获得了不俗的票房,于是全世界见证了贝尔福特如过山车般跌宕起伏的人生。
此电影《华尔街之狼》海报他还因此获得了100万美元的版权费。
由于表现优异,他只在监狱待了22个月就被提前保释,出狱后,他的新书售出,成为纽约畅销书榜首。
“如果你想变得富有,就要全身心投入。
”这就是贝尔福特的秘诀,不管在哪一行,他都充满探索精神,追求永无止境的进步。
除了写书,他还在各大高校巡回免费演讲,让学生们以自己为戒,不要触犯法律的底线。
通过励志演讲积累了人气后,贝尔福特回归老本行:做销售培训,同样还是靠口才吃饭,不过这次,再也跟犯法无关。
经过几年的努力,他成为全球最热门的讲师,每次出场费高达15万美元,虽然跟从前赚过的钱相比,这些钱微不足道,但是却再也不会将他引入罪恶的深渊。
如今的贝尔福特用自己的能力养三个女儿,住在美国纽约郊区的普通三居室里,虽然不再有宝马香车,别墅美女,但繁华后的平静,才最让人心安。
有人说贝尔福特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但他已经在积极补救自己犯下的错误,他出狱后的收入,全部要分出一半给曾经的受骗者,也用自己所知道的方式,默默回馈着社会。
过去的日子,已是十年尘梦,历经两种人生,才知做人底线。
(世界华人周刊 2017-10-18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
举报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
先说嗑完后那段太tm形象了,幻觉中自认为毫发无损现实中已经遍体鳞伤,不成人样本片以华尔街为背景,以男主创业经历为线揭露了富人社会中金钱至上、“你出卖我我出卖你”式的荒谬现实及纸醉金迷背后的卑劣人性,颇具喜剧色彩,以180分钟715句脏话的成绩取得“影史最脏电影”荣誉,小李子和乔纳的花式演技成为本片成功的关键
从初涉金钱生活到忘乎所以然再到锒铛入狱,就像一场美梦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完美齐全的物质生活是每个年轻人的梦想,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为了美国1%的财富头破血流,狼仔的激情演讲透露了这个社会的病根——拜金主义99%的穷人的欲望养活1%的富人,为什么不把垃圾股卖给富人而是穷人,因为穷人贪婪而头脑简单,富人套路纵深欲望是一个无底洞,华尔街无朋友,唐尼从最初入圈到最终不可避免地出卖了男主,男主最后又出卖了所有的同事,滑稽而讽刺性的笔触引发了人对自我价值和权利的思考一部感人肺腑的奋斗史,一部淋漓尽致的犯罪史
Can you sell this pen now? 这句类似的话在电影中一共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Jordan与Danny壮志酬酬拉来一群主要以卖大麻为生的sales在餐厅中说服他们卖金融产品就是卖东西,而当时的sales回答的非常巧妙,他问Jordan xxxx(原话实在脑盲不记得,感谢各位大牛脑补,无论是填表格还是在餐巾纸上签名,这位都很聪明好嘛!
)。
第二次是电影临近尾声,Jordan从监狱中被放出后,来到一个满是迷茫眼神的大房间做motivation speaker时候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
这些人不是诺诺的说着这只笔有多么多么的好,就是傻傻局促的笑着说不出话,紧张的看着Jordan。
这个时刻,也应证了电影其中的一个隐喻更是Jordan成功精神之一,卖东西要了解顾客的需求。
看看the wolf of wallstreet“小说”当年的畅销记录,再看看同名电影现今的轰动,不禁默默感叹难怪Jordan Belfort可以在31岁那么年轻的年纪成为billionaire. 小说改编电影虽然对外公开只赚了1million,在金融街中只是沧海一粟,可是以一个问题大人的身份,在经历各种随时能打垮一个正常人的遭遇后,依然可以准确把握公众需求,sell his pens to you successfully, 这便是主人公天才的地方了。
可以说在过去的时代,Jordan给投资者卖垃圾股票(or penny stock),现在,Jordan给公众卖自己的故事。
他依然很好的掌控着他参与的市场。
经常关注美国金融界应该或多或少听说过Jordan这号人物。
2013年的他在公众面前依然是非常非常的抢眼,不仅仅是因为华尔街之狼这部电影,更是因为他依然存在fraud的嫌疑(早期Jordan与美联储有过协议,必须要讲所得收入50%还给当年受骗的投资者,但实际上他在2013年依然被美联储怀疑隐藏大笔存款,还给受骗者只是收入的非常少的一部分。
Jordan本人的人品实在不敢恭维,嗑药抽麻乱交花钱流水,这些只是个人生活方式不予置评,可看看他本人在小说以及电影中对他欺骗的那些投资者的表面恭敬热情而实际的各种不屑,我们便可见一斑了。
而且他也确实有家暴殴打妻子和嗑药后险些间接伤害小女儿的记录。
现在说说Jordan 与他的合伙人Danny的故事,Danny是真实存在的,电影只是根据Danny本人和家庭要求将他的last name虚构成了Azog。
电影中,Danny被讽刺成一个又胖又有些“weird” 的与自己表亲结婚并扬言小孩有病就要抛弃小孩,最终rat out (出卖)整个公司大多数人的猥琐男。
实际上Danny的last name 是Porush, 他的确出卖的大家,却也同时被Jordan出卖。
坐牢时间比Jordan更长,为四年。
出狱后做过卡车司机,随后娶了一任据说非常有钱的妻子,现在与自己一个儿子一起在美国一个医药公司工作。
无论Danny人品如何,Jordan有多么恨这个曾经的partner,相信看过电影的人能从这些讽刺的台词中得到一些启示。
但无论Jordan与Danny表面上看起来关系有多么不好,如今工作有多么middle class (演讲和医药公司的咨询师),两人现今生活品质依然属于土豪的水平。
Jordan以卖书和版权为理由,Danny以娶了一个有钱的第二任妻子为借口。
可是不要忘记,他们都是从什么多没有的nobody变成了操控信息控制华尔街的饿狼。
Danny的前任妻子曾透露过二人当年事发前私下成立过一个以出口鸡肉为主的公司通过虚假提供鸡肉价格,将骗来的钱保留并且继续运作下来直到现在。
事情自然无可考证,对这两个好基友说不清道不明的八卦感兴趣的可以移步http://www.esquire.com/blogs/news/real-wolf-of-wall-street(不确定国内是否需要翻墙)。
再来说说关于电影中一些真实的故事影片开头Jordan遇到的变态老板Mark Hanna,是确实存在的,并且在Jordan供职在罗斯切尔德家族旗下的某家交易公司时教给Jordan成功之道是 “masturbation, cocaine and hookers, in addition to making your customers reinvest their winnings so you can collect the commissions” (来源TheDailyBeast.com)影片中那个被剃头的女职员也是存在的(她是否有生病住院的家人需要几千刀这回事不确定),这姑娘当时被付了1万美金,并且拿这笔钱做了个隆胸手术,成功跻身D奶世界。
囧~ (来源-MotherJones.com)即使真实的Danny不像影片中那么疯狂看到金发美女就能当中自撸,他的确娶了自己的表亲,并且有三个孩子,那个吞金鱼的事件也被他本人亲自证实过。
还有关于Steve Madden的故事也是真实的,Steve与Danny两人确实是childhood friend,而且经常在一起抽抽麻喝喝酒,当年steve公司IPO因为Jordan成功将股票卖给很多知名大佬,一时间成为华尔街最热门股票之一,而Steve这只狐狸在股票价格最高的时候背着Jordan卖出兑现,害得股票大跌。
最后Steve 也被收监近乎一年时间,并且不能在公司出任重要工作。
现在这货依然在公司担任creative consultant, 创意咨询师,就是拥有收入的闲职了。
(来源 NYTIMES)最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莱昂纳多最后作为培训师或者是motivational speaker 出场的时候那个介绍他出场的哥们。
那哥们就是Jordan本人!
对电影其他真实故事感兴趣的可以移步http://www.historyvshollywood.com/reelfaces/the-wolf-of-wall-street.php 当年还有一部电影也是以Jordan的故事为主拍的,是不一样的视角,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名字是Boiler Room ,抢钱大作战,豆瓣链接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5603/--贴一篇最近港版彭博(bloomberg)的背景介绍,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新闻地址:http://hk.bbwc.cn/uwyfqx.html新闻作者:未知新闻原文:紐約金融區被稱為「鍋爐房」的高壓推銷證券公司集中地「他們的獵食目標,是少數仍接聽固網電話的人」塔博阿達(Paul Taboada)在華爾街120號經營證券公司Charles Morgan Securities時,他的西裝使他顯得與眾不同,因為上面繡著公司的名字。
2012年該公司在受到監管機構調查後關門大吉,他便轉投華爾街100號的Blackwall Capital Markets。
在這裡,實習生每日致電數百名陌生人推銷股票。
「華爾街做的事,便是讓普通人有機會參與機構投資者的交易,」塔博阿達說。
20年前,Stratton Oakmont公司透過長島的辦公室騙取投資者逾2億美元,最近的熱門電影《華爾街狼人》(The Wolf of Wall Street)便是講述相關故事。
40多名現任和前任證券經紀接受訪問時表示,如今所謂的「鍋爐房」(高壓推銷證券的公司)仍然存在,而紐約金融區正是此行老手的集中地。
他們利用數十年不變的劇本,逼投資者作投機買賣。
「他們的獵食目標,是少數仍接聽固網電話的人,」紐約資產管理公司Ritholtz Wealth Management行政總裁(CEO)布朗(Joshua Brown)說。
證券經紀稱這種公司為「劏人店」(chop shop),而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附近幾個街區,至少有15間這種公司。
其中較大的一間是原本位於華爾街14號的John Thomas Financial,已於去年關門。
在這個鋪鵝卵石的街區,除了華爾街60號的德意志銀行外,其他大銀行已相繼搬到曼克頓的其他地方。
John Carris Investments和Aegis Capital這兩間利用電話推銷(cold calling)證券的公司將辦公室設於華爾街40號的摩天大樓;這棟為Manhattan Company建造的大樓有72層,1930年建成。
Carris的創辦人凱利斯(George Carris)正為美國金融業監管局(Financial Industry Regulatory Authority)的指控申辯,後者指他挪用公司59萬美元支付個人開銷,包括花在紋身上的逾1萬美元。
凱利斯未回應記者的提問。
Aegis的律師Michael Ference說,該公司只有三名經紀在華爾街40號從事他所稱「尋找客戶」工作。
Sean Scott表示,他在Carris工作期間,好景時一個月能賺2萬美元。
他說:「一名經紀這裡幾單交易、那裡幾單交易,一個月便可能賺很多錢。
」他2011年在Carris工作,如今是美林駐佛羅里達的顧問。
現在多數經紀的日子並不令人稱羡。
如今實習生的周薪是250至300美元,而經紀表示,他們有時可能幾個月都賺不到佣金。
城中證券公司的發薪日一般是每個月的15號。
經紀表示,16號上班的人會明顯減少。
一位要求匿名的Blackwall前經紀稱,好景時他會致電相熟的毒販,並去大西洋城玩兩手。
百老匯道45號Meyers Associates的一名前實習生說,他的老闆會給他100美元,讓他到街對面去兌現數千美元的支票。
電話推銷證券完全合法。
1990年代的「鍋爐房」之所以惹上官非,多數是因為相關人士透過經紀,將他們秘密持有的蚊型股(股票低於5美元的小公司股票)大量賣給不疑有詐的投資者。
這種騙局非常賺錢,組織者甚至可以支付經紀高達20%的佣金。
經紀稱,如今沒有人會付這麼高的佣金了。
監管當局對付證券欺詐越來越老練,而美國謝絕來電登記計劃(National Do Not Call Registry)既限制了電話推銷,也使這種做法變得更不可接受。
經紀表示,多數人知道他們花10美元左右便可以在網上買賣股票,而用Google就能搜索證券公司的資料。
「Stratton Oakmont是互聯網時代之前的公司。
現在要騙人比以前困難得多。
有人向你推薦股票,你只需要上網查一下,就什麼都知道了,」Stratton的總裁Danny Porush說。
他因證券欺詐坐了兩年牢。
但是,有心的經紀並未因此放棄嘗試。
他們只需要一些公司老闆的姓名及電話,便可以叫實習生打電話去,而且用的是多年未更新的劇本。
「不要開玩笑了,我不是隨便翻到一個號碼就打電話給你。
這種機會不是每日都有的,」Meyers一名前經紀提供的推銷劇本這麼寫道。
如果有人接聽電話、而且沒有掛斷,實習生就會吹噓公司的華爾街地址,說他們的老闆稍後會致電推薦好股票。
然後,老闆會打電話推薦某隻有名的股票。
幾個月後,他們會催逼投資者賣掉該股,轉買其他股票,每次交易收取約3%的佣金。
「大公司絕對不會這麼做,」Ritholtz行政總裁布朗說。
經紀稱,一些聽從最初推薦並賺到錢的投資者會被要求加碼投資,然後被推銷蚊型股或參與私人配售,因為這些交易的佣金較豐厚。
一名有18年經驗的經紀說,他的客戶最終總是輸錢。
數百人接聽電話,往往只有一個人願意聽推銷。
「有時你不停打電話,但連續數日一無所獲,」Blackwall的經紀Jorge Ferreira說。
他至少在20間其他證券公司工作過。
他說:「我不數有多少間了。
我碰到很多人渣老闆。
」那名會穿特別西裝的經紀塔博阿達在他24年的職業生涯中見過很多事。
他曾工作的公司中,有四間已經被踢出證券業。
一名客戶2010年因欺詐被判入獄,檢察機關稱塔博阿達協助詐騙,但他未遭起訴。
塔博阿達說,他不做電話推銷,而且將他與已停業的證券公司聯繫起來是錯誤的。
Blackwall行政總裁Kevin Chen說,他的經紀所做的都是合法的,而塔博阿達是一名有用的員工。
塔博阿達的律師Michael Bachner說:「他未遭起訴說明了一切。
」經營Charles Morgan期間,塔博阿達在2012年Facebook上市前,為投資者設立了一個基金購買該公司的股票。
四名前員工稱,客戶因為發現他們支付的價格比預期高10美元而非常憤怒。
塔博阿達並未因為該基金或任何不當行為而遭控告。
但是,美國金融業監管局的記錄顯示,他自2012年以來就一直遭到調查,涉嫌違反某些規定(細節未明)。
這並未妨礙他積極工作。
據1月提交的監管文件顯示,他為投資矽谷數據分析公司Palantir Technologies建立了名為Mogo Industries的基金,已經籌集了950萬美元。
撰文/Zeke Faux 翻譯/張君琦 編輯/傅婷婷、李文博總之 華爾街劏人店的經紀與實習生利用推銷股票的舊伎倆引誘投資者。
他們利用數十年不變的劇本,催逼投資者作投機買賣。
1、夫人收到游艇做新婚礼物的时候,开心的要疯掉了,crazy!
收到大钻戒的求婚,当然没办法拒绝,百般宠爱不说连糟糠之妻都踹了,难道这都不算爱?
当乔丹打官司的时候,她提出离婚。
她说“你娶的我”。
对,你娶的就是这样的我,我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你才娶的,你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
夫人是聪明的,吕不韦当初劝华阳夫人“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聪明的女人都会懂这个道理。
所以乔丹的这位女娇娥,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再说,乔丹完全被物质迷住脑袋的性子已经扶不上墙了,已经穷得只省下钱了。
乔丹当初迷恋她,正以为她知人心,乔丹在车里脑子里一片浆糊想找理由上楼去的时候,她主动提出来解了这个围,虽然是当小三,但是上流社会么,呵呵,不算什么。
恩,如果这是爱情的话,乔丹因为个人物质条件的改善,他一并把爱情都改善了。
至于是否善终,外人不知,当事人喜欢足矣。
2、胖子运钱的过程中出了纰漏,第一反应不是赶紧想办法补救,而是去搞定乔丹,掩耳盗铃。
一起嗑药,high了之后打电话差点暴露了自己,这一段简直是“猪一般的队友”,可正如乔丹的小娇妻一样,这就是他选的人,这样的队友就是他的选择,也是这样的队友成就了他。
都形容小米手机,得屌丝者得天下。
乔丹也是深谙此道,把自己塑造成大家的偶像,用崇拜来管理员工,每天打鸡血,疯狂的boss+疯狂的员工战斗力简直无敌。
乔丹被赎金为难的时候,胖子临门一脚,乔丹是想求人却不能出口,胖子也争气意会而至,我带你驰骋沙场衣锦还乡如今哥哥有难,你当小弟的还不得热血来帮,这是义。
可美国人又不是中国人,没有义薄云天的关二哥当偶像崇拜,胖子钱多了不算是替你交点罚金这没啥,可真正考验友情的时候。
华尔街是没有朋友的,所以该出卖谁时还是得出卖。
这也是美国文化跟我们文化的区别的,换做中国人的话,到了乔丹这份,就得学前面被抓那哥哥一样,怎么能出卖朋友呢?
呵呵,自始至终,乔丹都没在这群人里交到朋友吧。
3、乔丹当时知道跟证券所撕破脸的下场,后果不堪设想。
可道别会上,拿着麦克风的他,情到浓处,满心的热血沸腾,哪里还有一丝理智可言呢。
年纪轻轻的他,就享受到了极致的物质。
这人间的快活事,还有什么能让他快活呢。
房事腻了,嗑药都有抗药性了,钱成厕纸,如此这般唯一能让他感觉到存在感、成就感的事,就是带着公司一群人赚钱了。
不是需要钱,而是需要赚钱的这个过程这个感觉。
不然的话,得跟我们一群皇帝一样,修仙求长生不老才不活的发慌了。
4、曾以为自由就是想做啥做啥,后来才发现自律者才会有自由,当一个人缺乏自律的时候,他做的事情总是在受习惯和即时诱惑的影响,要么就是被他人思想观念所扰,几乎永远不可能去做内心真正渴望的事。
乔丹就是这样,他肆意妄为,纸醉金迷,自由吗?
电影的角度其实有问题的,把乔丹整个敛财的过程拍成了一个靠勤奋跟聪明获得财富的过程了。
那个女职员,单身妈妈,描述的还挺励志的,靠着自己的努力,从一个预支工资给孩子交学费的落魄母亲,摇身一变身着名牌的职场女强人。
可是还有另外多少位单身母亲,因为被欺骗买了垃圾股,把孩子的学费贡献给他们这群纸醉金迷的人了。
在道德层面,一切都是因人而异的,只是各自的生活方式取舍而已。
但是违背法律,就不能因为购买股票者想发财、贪财才被骗,这不是行骗的理由。
这群人积攒的财富的获得,是一群人背后的失去,真正的财富积累是双赢的。
5、奇货可居的吕不韦不说了,但当然会忍不住对比沈万三了,同样是白手起家积累了一辈子都花不完的财富,可这个消费,中国人还是挺可怜的,被道德压制着不敢追寻物质上的快乐。
这样对比看,乔丹的这种自我解放,挺爽快的,起码不憋屈了,隐忍不一定是克制。
对财富的追寻绝不违背道德,物质条件的改善当然提升幸福感。
小李演的很卖力,电影也很卖力,以致给人美国人民很好骗的错觉,作为销售能引导员工如此火热的激情,必然有战斗力。
而且乔丹的“抓住客户不放不挂电话”的工作理念,也是销售最基础却最难做到的。
想想刚开始进入华尔街,被胖子带着吸第一口的惴惴不安跟后面的对比,人对物质的把控,决定是否安稳。
打江山,也要守得住江山,负责永远只是一名牛叉的销售,而非一个牛叉的人。
乔丹虽然后面吸毒差点伤害女儿,但自始至终,他一直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不知道是不是玩性虐那场戏他叫的太欢乐让我跳戏了,后面我一直严肃不到哪里去,觉得这是一个可爱的逗比。
6、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得撑着才能看完。
看完要不是我在去客户的路上,坐车实在无聊我也不会闲到扯这一堆淡打发时间。
全片啪啪啪啪,都是无前戏,急着发财,急着一切,急着进棺材的生活模式。
情到浓处,不是因为他人,是爱自己被崇拜被需要的状态,拿着麦克风声嘶力竭的喧嚣证明自己存在,不是那十一秒。
今年看了两部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华尔街之狼》,两部影片都是极尽奢华之能事的勾勒了美国上层社会的纸醉金迷,但讲的仍是同一个故事:一场美国梦的幻灭。
前者将其具象为一个女人,后者叙述成一个患有金钱追逐瘾的个人奋斗史;前者是舞会、乐队、美酒、盛宴,后者是粗口、毒品、滥交、癫狂。
即使两部电影不是在同一年上映,主角不是同一个演员,内容背景不是在同一个纽约长岛,他们之间仍有必然的联系:将美国社会贪婪的物欲、道德的沦陷、灵魂的不安和沉浸在金钱中的飘渺集结在一起,爆发,然后凋零。
从另一方面讲,这是两个盖茨比或者两个华尔街之狼的故事。
他们表面风光气派众星捧月,实则空虚孤独毫无安全感。
只不过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故事情节比盖茨比一味的炫浪漫刺激许多——视野所及尽是豪华游艇、海滩别墅、裸体美色,直到一切轰然瓦解……难得的是,观影过后,我能记住的仍是盖茨比幻想中码头对面的美丽黛西,还有李奥纳多拿起酒杯时,混杂着幸福、期待、无奈,但看着却让人无比心安的微笑。
在斯科塞斯的影片中,财富是通过贝尔福特自己努力得来的,即使他并没有多少专业知识,只是凭借一条三寸不烂之舌和一个近似黑帮的兄弟团伙,所谓的爱情、女人、兄弟无一不是他为了得到金钱而消遣或利用的;贝尔福特的受害者也没有在影片中具体展现,因为影片仅是对大众提出问题而非回答,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为了娱乐而观影的大众是不会在意那些被迫害而遭受不公的人群。
同样,盖茨比中也没有受害者,唯一的受害者就是盖茨比自己——太过于相信真爱而被这冷酷虚伪的上流社会谋杀。
我想,在菲茨杰拉德心里,即使盖茨比是因为因他人的罪孽而死,他的灵魂仍然是高贵的、神圣的,这甚至是不容置疑的,这必然跟原著作者的社会领悟不无关系。
贝尔福特的世界里只有金钱,和为了得到更多金钱而必然走向的堕落,菲茨杰拉德更多的思考则集中于对美国梦实现所付出的代价。
想做富豪只有三种可能——要么继承一大笔财产,这个是看起来最简单但也最难实现;其次是填补某项社会缺口,当然仅凭个人努力依然很难达成;第三个相对比较容易:破坏现有规则,贪污或欺骗。
活在谎言里永远比活在现实里容易,但以此交换的是内心永无休止的不安。
无论怎样,《华尔街之狼》只是特定年代的特点产物,对现实不具任何指导意义。
或许,马丁斯科塞斯的本意即是让我们看到电影中财富背后的虚假、贪婪、痴狂和冷酷,让观众带着厌烦、痛恶的心情离开电影院,进而讽刺那些操控金钱的人的丑恶嘴脸。
但如果,观众看完影片之后仍然是对贝尔福特鼓掌,对他的生活为之向往,那么这部影片给人的指示仍是空虚和充满负能量的,它将成为另一种心理暗示,一个只要有钱即使践踏全社会秩序和良知也不会遭受指控的逍遥。
无论是在繁华呼啸而过的20年代,还是充斥着投机泡沫90年代,是为了金钱将自己埋葬于声色犬马,还是在悄然而逝的时光去好好爱一个人,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选择。
或许《华尔街之狼》和《了不起的盖茨比》最终展现的是一个统一的主题:金钱不是万能的,一个人存在世上的价值不能仅凭银行账户来判断,再富有最终结局也是只身一人。
回头来看,贝尔福特和盖茨比都是小李子最擅长的角色:意气风发风流倜傥的富家公子。
无论如何,当我们再回头品味2013年迪卡普里奥奉献的这两部影片时,我们能为在夺得第二座金球奖的《华尔街之狼》喝彩,也应该为他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塑造的坚贞、痴情的盖茨比赞许,要知道最终直达人心的,仍是对爱从一而终的恒定信仰。
什么垃圾玩意。。。。。
被班里伊朗同学硬拉去看的,对金融毫无兴趣的我一开始差点睡着,好在后面high点亮点还挺多被提起了兴趣。拍这么一部影片不容易,但还是觉得挺空洞的,没能给人留下什么思考空间。我还是比较适合看细腻点儿的电影吧。。。
即便以西科塞斯的水准这片也太烂了
全片3小时,秒秒钟打了鸡血,就像嗑药一般,小李子的演出太用力,有点模式化了。拜金物欲带来的疯魔癫狂,到最后的锒铛入狱和自省作结。其实是部悲剧!
对美国金钱梦的讽刺本该是晦涩不讨好的,但马丁却用背离主题的疯癫口气去讲故事,口是心非直到狂欢结束,既没有玷污还没死的贝尔福特,又未曾偏离拍摄此片的初心,外加殿堂级别的剪辑,精神内核与观影体验一不小心就完美糅合了。
要不是李乐多这三个小时我绝对坚持不下来OTZ 看完磕了过期药片的那段之后我觉得他们可以考虑让李乐多去演史蒂芬霍金,我是说得病以后的那个。李乐多真的不能再和马丁合作了,那个抬头纹快赶上黄土高坡了。
强大的卡司,却是这么恶俗的效果。除了马修麦康纳十五分钟的表演。
三星半。这片完全应该引进国内啊,就是标准的揭露资本主义腐朽堕落和资本家的荒淫无耻嘛,多好的政治教材啊。黄赌毒俱全。小李吃药后发作那场戏把我惊呆了,怎么能扭曲成那个形状的!对片长难以忍受!
看了三遍终于看完了,真是难看。。。小李子通篇发疯到如此地步还是没有比仅仅吃了一顿饭的马修老师更像个神经病 。。。
在为奴十二年面前,华尔街的最佳影片根本没戏;在地心引力面前,老马最佳导演也根本没戏;最佳剧本和男配也玄的很,倒是最佳男主方面,奥斯卡早就欠小李子一尊奖杯了,如果这个也铩羽而归,那华尔街之狼的提名算是全军覆没了。本片就是一个法克大赛
裸体裸体BANGBANGBANG嗑药嗑嗑嗑嗑买股票鼓动 只能说J天生是个推销员 但悲剧是没掌握见好就收 把这电影关于嗑药胡搞可能就剩下30分钟吧
一只狼的骄奢淫逸和他的猪队友,其他好像也没说什么~
画外音旁白,脏话连篇的台词,探戈般华彩的跳切,不动声色间流水一样的镜头运动,最熟悉的斯科塞斯又回来了,讲述着一个似曾相识又略显陌生的故事——犬马声色,纸醉金迷,穷奢极欲,癫狂糜烂,与黑帮如同一体两面;充斥着激素与金钱的狂欢后是一地鸡毛,不负责痛定思痛的反思,只有关极尽能事的陈述
本片根据前华尔街股票经纪人乔丹·贝尔福特的个人自传《华尔街之狼》改编
a film of abusing……老马小李都倾尽全力,三个小时马不停蹄,比鸡血咆哮更狠的是爬车的长镜头,拍出了一种美国才有的贪得无厌的生命力,就好像胃口是第一生产力(总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那句“美国还不是人欲横流!”),everyone is asshole, every ego is asshole 这种asshole到麦康纳正好,到小李子就变得神经兮兮,因为make millions so what? 对财富的允诺建立在一些苍白的观念上,比如赤裸裸的性别歧视,有什么意思呢?另外不知是不是老马老了,有些穿帮镜头,比如“最后一次做爱”裤子前后不一。
男神非常适合这个角色,尤其是磕药后的那段表演,真心难为他了,演得太赞了。故事一路癫狂到底,剧情热闹浮夸,但如果不是穿插了大量的光屁股镜头,有点看不下去。
小李用多了,连马丁都跟着一起打了鸡血,从头嗨到尾,对老导演来说,这需要多娴熟的工艺技巧。小李子撒开花彻底豁出去了,这片里两大绿叶都是奥斯卡影帝,即便如此他还是没能沾到一点影帝的仙气。
8.0/10 老马丁又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毁灭与重生的故事,那种感觉这么多年依旧没变,虽然确实更淫乱了。PS:小李表演很精彩,但马修·麦康纳却是最出彩的一个。
高强度快节奏的黑色幽默喜剧,全程嗨到飞起。香车美女,纸醉金迷,钱欲之巅,皆为泡影。夸张的表现手法,极致的隐喻暗讽,结局也是很令人玩味了。平心而论,小李当年错失影帝不冤,比起这部更喜欢同期的《盖茨比》。
已经完完全全厌恶了小李演人物传记类电影了,都是一个样!而且神奇的是,这类电影看完,都不知道这部电影想表达什么情感,看完我总会很呆滞地问:完了?然后呢?他过完这一生,又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