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有点文艺的女性电影,虽然我是一位男士,但还是看了进去,而且有了很对感慨!
三位导演,三个女主,三个故事。
在疫情期间的亲情,爱情,更可以体现真实的人性。
可能电影里表现的更含蓄,更温婉。
真实的疫情是那么冷酷,那么残忍,那么可怕。
我们经历了痛苦的时刻,但我们还是昂首挺胸的走了出来。
面对各种困难,但依然有亲人的陪伴,最终走出了黑暗,奔向光明。
最后说说电影,简单的叙述,一切都很平淡,没有高低的起伏。
总之还算是一部好电影
每个演员都演的很出色,贴近现实,能够真实的感受到,疫情来临时大家的恐惧和希望。
在三段不同环境下突发疫情之下,再次深受体会刚开始爆发的时间与身边家人朋友恋人之间种种事件。
“她”是你,是我,是我们每一个人。
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那一个会先来。
面对情感、婚姻和生活的多重冲击,这一刻,她们比我们想象的更坚强。
纵然世事无常,只要有爱,便能战胜一切
用了三天时间,终于看完了。
是一上映就想去看的电影,但是忘记了为什么没去。
第一部分,只想说一句,妈宝男没什么好自豪的,你完全可以有更多珍爱母亲的其他方式。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就会比较有感触。
第二部分,两个人分开时候的那种思念,当昭华确诊之后,小路的那种寝食难安的担忧以及想要立马飞奔到昭华身边的那种迫切心情,完完全全可以体会,没有真正深爱过一个人,是不知道那种感受的,其实不管他得的是新冠、感冒还是肠胃炎,担忧都是一样的。
结局是我没想到的,就那么戛然而止,我甚至不知道,小路接下来的日子要怎么过,很爱很爱过一个人之后,还有力气再去爱别的什么人吗?
也许,此后很长很长的时间里,都只能靠回忆度日。
第三部分,梁静思和何仁达,曾经也是深深相爱的伴侣,所以才走入婚姻,不想要小孩的梁静思妥协生子,可是随着生活琐事的增多,矛盾却越来越多,互不理解、互相埋怨,我们常常因为相爱在一起,因为在一起而产生了其他的事情,最后这些事情反而变成了破坏我们相爱的罪魁祸首。
想想最初是为了什么呢?
最初我们要的,也不过是彼此而已。
为什么要争吵,为什么不能相互妥协相互改变?
“以女性视角切入疫情下的生活”首先,我是因为看到阵容才买的票:张艾嘉、陈冲、周迅、李少红……基本上是集结了华语影视圈里的女性影人,这都是两岸三地的杰出女电影人/导演/编剧,看到片方给的名单的时候,我就知道:女性的声音有了。
至于质量如何,一个个来说。
先说三个短片质量在我心中的排序:张艾嘉>李少红≈陈冲先说说张姐的片子,发生在香港地区的这个疫情之下的故事。
我只能说不愧是张姐姜还是老的辣。
只能说是主旋律的题材/又红又专/伟光正限制了她的发挥。
“以女性视角切入……”她是切的最好的,把女性真正的困境:在职场、家庭、社会关系、家庭关系、男性化思维的问题暴露无疑。
特别是那场郑秀文和冯德伦饰演的丈夫在客厅争执不下,唾沫星子乱飞,最后搞得两人都是狼狈不堪以泪洗面,狰狞的面貌收场时。
真是觉得太绝了!
因为现实生活就是这样,甚至还有更甚,且不论女性的维度,当曾经的亲人/恋人不再互相理解、价值观念有了偏差时,就是会相互怨恨,互相伤害……大家只能是争个头破血流,然后骂骂咧咧去收场(睡觉)……谁也不听对方的话,只觉得自己最正确。
这种典型的亲密之人的愤恨、针锋相对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觉得如此生动,生活化。
只剩下埋怨、诋毁,和不信任了……再说回这个短片的女性向问题了,为什么说就算是命题作为“疫情”这个话题也不违和,切入的也很好。
疫情放大了这一切矛盾郑秀文饰演的妻子同时也是一位女记者,善于拍摄,她也很喜爱自己的工作并且和丈夫是同行。
由于疫情的原因,各方面物资紧缺并且两个孩子停课在家,家里更需要有人照顾。
这个时候,担子就落到了身为女性的妈妈(郑秀文)的肩上。
按着传统的男性化观点来说,尤其在香港,妈妈/女性婚后应该在家养育儿女,而本片中的郑秀文并没有,她有一份和丈夫一样的工作,甚至比周围男性做的更好(吵架中有提到)她抓拍的照片更多、更快。
这就引起了身为丈夫极大的不满,自尊和身为男性的传统观念。
一方面是:他害怕身为女性的妻子工作能力水平超过自己,但他又不得不承认老婆就是比自己优秀,自尊心受挫。
另外一面是:疫情下本就艰难,老婆又不愿抛弃手头工作去照顾家庭,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自始至终都主导着他,在他看来是妻子自私添乱的表现。
由此,才有了片中我们看到的那场客厅吵架大战。
既没有偏题,也不牵强,紧扣“疫情/女性”两个唯独展开讨论,合情合理,很生活化。
郑秀文的演绎也是很精彩,那种蓬头垢面心力交瘁的感觉对了,作为观众局外人而言很有代入感,把我拉回现实生活,以至于观望反思。
总之,不冗长不啰嗦,是我最喜欢的短片,尽管时长短很有电影质感。
希望此类题材张姐有更大的发挥,期待🙏接下去是周迅的短片,也是排在电影的第一个。
感觉中规中矩,疫情之下老公和孙子离开,当婆媳共处一室的故事。
讨论婆媳关系、稍微涉及到厌女(指的是女性自身以男性化价值观来审视女性,以男性价值观衡量自身处境、命运、遭遇)。
但是,最终这些指向也没有更深层面的探讨,可能受限于时长,也或许是创作者才能的问题 ,只是以妻子感化婆婆,婆婆救了妻子一命,婆婆感染新冠两人最终和解的大团圆结束,而且还是以婆媳关系的和好来结局的。
短片最开始涉及到的问题最终也没有再次提及,比如:婆婆的厌女价值观问题(认为儿子孙子更重要,自己便是为他们而活,投射到儿媳身上也一样。
指责儿媳没有完完全全和自己一样,一心扑在他们身上,不给他们送带鱼……等等。
还有这个家庭中丈夫在婆媳关系中的失语状态,处于一个巨婴被照顾的位置。
在面对妻子的指控和母亲的过度关爱保护时,两人矛盾拉扯时用一句:“让着点。
”草草应付,只能说,这样的丈夫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就是所谓的“妈宝男”。
但是,个人觉得这个家庭在疫情下暴露的问题实际没有得以解决,可能在婆婆出院痊愈后,当他们再度共处一室该发生还是会发生……不过,也有可能是我格局不够了,可能在生死面前可以化解一切,婆婆在经历和儿媳的共患难之后,一切矛盾都不复存在了吧。
或者,再往黑暗处拍,婆婆/儿媳有一方真的因为感染而丧命了,这个家庭又会发生怎样的更大的矛盾?可以试想一下,比如说婆婆没能出来的话。
不过这可能就是家庭片了,我或许会更想要看到接下去围绕着(周迅)媳妇的生活会有着怎样的变化,会有着怎样的算计与波澜,周围和家人的态度。
这里面着重要说下我迅姐的表演,之前在网上看过一句话:如果不是内娱没有与之匹配的剧本,可能她就是中国的于佩尔吧。
对她表演的评价,放在本片也不为过,这也是我的心声。
最后一个是陈冲的短片,讲实话个人是比较失望的。
演员演的很动人真挚,尤其是饰演女友的黄米依,非常不错,代入感最后那段哭戏层次很不错,优秀演员!
本来就是隔着手机屏幕演戏,又是情侣,还要演出种末世情侣之感。
那种是男友的救命稻草,活下去的希望,但又不能太用力过猛,显得过于做作。
她拿捏的刚刚好,张弛有度。
角色的难度也是几个短片中最大(个人认为),如果说周迅的好是意料之内的好,郑秀文是属于一位演戏多年专业演员的经验性、丰富性,那么黄米依带给我的是属于意外的惊喜了。
对她最开始的印象就是《隐秘的角落》里张东升的老婆,只是对她嘴角的痣格外深刻,剧中没有太多戏份,只是感觉这个形象很冷漠,看不起丈夫出轨的女人。
除此之外就没有了。
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果然好演员是不会大于角色的。
冷漠妻子演的一点不拖泥带水,和本片的痴情女友完全是两面。
也就是网友评价的共情能力强,她的哭戏意外想到《少年的你》周冬雨了,期待她未来的表演。
好演员总会被看到,只是际遇问题。
除开这位黄米依,我想具体说说观感上几处不适的问题:1、她和易烊千玺的CP感真的弱,不知道为啥尽管演的很动情,怎么说呢,就有一种姐弟感——北京大飒蜜和她沉默寡言的弟弟。
不管怎么代入,怎么看都是这样。
刚刚说了,表演悲伤难过痛哭流涕和周冬雨有点像,但就是和易烊千玺搭不起来。
希望以后导演选角不要因为谁火又风评好,还是那句话:演戏水准+与角色贴合度🙏 2、片中易烊千玺原声词问题!!!
我真是惊了,不知道有谁和我有一样的感觉没有,总是听着难受,也就是他们之前吐槽过的“气泡音”。
我不知道这是他本来声线比较飘的问题,还是确实是台词基本功问题。
不管哪样,我还是觉得他去练下台词吧或者改善下,先不说台词是为了怎样为角色剧情服务,就是非常普通的层面:听着难受。
3、不谈演员,浅聊本片的剧情和试听语言方面。
说比较失望是因为它写了疫情之下一对小情侣的故事。
聚焦隔着手机屏幕实际是生离死别,最后男友也不幸感染去世。
是以女方也就是女友的角度来叙述的。
但是我想说的是女方≠女性向我并没有看到更多更有价值的在这个情况下探讨性别、困境的议题。
可能时长有限,所以深度不够。
如果作为疫情下的爱情片,那当然很真挚感人,陈冲老师自己说过:电影就像小说,而短片则更像诗歌。
她用黑白影像很浪漫,也隐喻结局。
但作为女性向题材,可以说是不如另外两位,如果说在这个方面张姐是优秀,李少红是勉强及格,那她的就是跑题了。
在我心目中,陈冲一直都是一位有传奇色彩的优秀女性电影人,从上世纪远赴重洋到惊艳世界《末代皇帝》再到自编自导自演的优秀佳作,某种程度上讲和张姐履历颇像,甚至还有海外经历。
而这又是跨界,又是跨国的传奇经历也应该决定了她对性别困境的思考维度之深、广、复杂而全面。
换句话说,我对她的期待是高于其他两位导演的。
张姐不出所料会一如既往的稳、李少红有周迅也差不到哪去,但这个短片只让我看到了一个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并且选角违和甚与剧情(某些片段还有种春节广告的既视感/ipone广告手机镜头感。
)并无其他东西。
所以,有些失望。
正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以上,是三部片优劣的逐一看法,不论孰优孰劣,对于本片中集结的所有女性电影工作者致敬并持续抱有期待。
我相信是时长和题材限制了你们的发挥,望有生之年能继续看到诸位的合作,创作出一部真正的女性片,为性别发生,不拉不踩,反应现实🙏希望本国也能出现像《我的天才女友》这样具有启迪教育的女性题材影视作品。
第一个短片,讲的是婆媳和解的故事,是属于典型的神演技拯救剧本硬伤。
因为篇幅的关系这一段删了许娣的一段戏,这里很可惜,映后导演有讲到这段删减的戏份,导致有一些转折的点有点儿硬了,加上之后会更合理。
不过因为这个短片是情绪感染力最好的一个,整体来看又没有很突兀。
情绪带动最大的发力点是周迅的一段打电话的哭戏,就像我前两天刚提过的,是那种婉转隐忍的,情绪缓缓流淌但是很有力度的哭戏。
这段开始观众席就各种擤鼻涕拿纸巾,代入感特别强。
第二个短片我觉得是三个里剧本最好的一个,配角演员表现和影片整体氛围也最融合齐整的一个。
但是男女主演的表现都差点意思。
女主的方向和整体人物调性我觉得是没问题的,但是细节处理上很多地方还是没到位,因为这个剧本很多地方都是点到即止的,你点不到那个力度就出不来。
男主那边属于,站在他的角度这个角色是他的安全区,站在角色的角度,这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还有画面色彩的运用上,如果想用黑白或彩色来表现一些心境的区分和变化,像单身男子那样切换更灵动一些会更好,因为人的心情变化应该是更敏感的,不然会稍显笨拙。
第三个短片,重场戏很明显是那段超长的夫妻吵架,你看的时候很难不去和婚姻故事里那个名场面比较,然后男演员的那部分真的是瘸得比较厉害。
这一篇反而是最后郑秀文躲在集体婚礼新娘们的裙子间那段非常灵动美好,还有其他配角,比如菲佣和等人吃饭的爷爷,很细节很有温度。
三段以YQ为背景发生的故事,组成了这部电影,电影里的那些“她”,就正如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她”。
YQ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远,为了安全,为了健康;也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为了生命,为了爱。
“生活中那些寻常的日子,因为习以为常而被我们忽略,我们的生命热情,常常只有在突如其来的变化面前被激发出来,对那些舒缓的日子反而有了距离感。
但是,岁月终于有一天以猛烈的方式把我们反转了过来。
”故事从这段旁白讲起...
【祖孙三代,爱与守望】在亲情之间爱很平常,偏爱也很平常。
婆婆总是会更偏爱儿子和孙子,而忽视儿媳的感受。
可当婆婆在听到儿媳给亲家打电话报平安时泣不成声,那一刻,或许她看到的不是儿媳这个身份,而是另外一双父母手心里的宝贝。
在一个家庭面对生死存亡的困难时,平日里的那些偏爱也会被打退,一家人被紧紧地捆在一起。
只有相互扶持,相互守望才可抵挡万难。
【情侣二人,爱与牵挂】这是一对异地过年的小情侣,男生留在了武汉。
女孩想方设法想回去,男生独自承受病痛,最终离开人世。
这段故事的色彩蕴意深重,全程黑白,可在情侣间的视频里对方是彩色的。
小小的屏幕,点亮了整个生活。
或许是因为只有彼此才能看到对方的色彩;或许是因为只有彼此才能给对方带来色彩。
【一家四口,爱与相伴】在香港的一家四口,正在闹离婚的这对夫妻,在生活的矛盾中爆发,决定放手;又在生活的磨练中感悟,明白相爱最重要的就是在一起。
“当我们以为的寻常日子,现在变得如此珍贵;当我们以为的重逢,却变成最后的告别,才知道,盼着家人回来吃饭的等候、和爱人一起牵手的身影、带孩子们去吹吹海风的日子才是生命本真的样子,才是爱在熠熠发光的时刻,才是我们放不下的世间岁月!
”
中秋带着家人去看了世间有她,冲着周迅姐姐去的,结果果然没有让我失望通过3个故事讲述了疫情背景下女性的无力和窒息感带入感很强疫情常态化下 我们都应该思考我们的人生和生活就是故事情节稍有些单薄,人物故事应在丰富些。
不过总体来说还算不错演员阵容也很强大,易烊千玺,很久没看到郑秀文了
这电影怎么做到这么难看的 头一次在电影院没看完就走人了全程无笑点 无泪点不知道这是什么艺术手法 就开头第一段是彩色 剩下都是黑白的 我以为我看的黑白电影呢易烊千玺出场到去世 家属领遗物就20分钟而且还是出现在手机的视频屏幕里讲的又是武汉口罩第一部分 婆媳吵架第二部分 情侣视频通话第三部分 夫妻用粤语吵架剧情很烂 看的上火 没看完就开始骂的电影还真是头一次,花钱不是为了看吵架的,主要是粤语听不懂还得看着字幕吵,还不如街边大妈吵架好看。
最后实在受不了 ,没播完就走了。
没看出来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看完更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了 真的谢谢🙏🏻
说真的一开始看该片的预告片,发现只有一段跟抗疫防疫有关,还真以为这是一部讲述女性故事的影片。
在看过《穿过寒冬拥抱你》《你是我的春天》后,似乎对抗疫题材电影早已不再觉得新颖和新奇了,很多描述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情感几乎没有突破,让观众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
另外影片主打的女性视角感觉也没表现得很突出和很出色,夫妻情谊、恋人情谊和亲人情谊也都没有很充分体现出来,剧情上亮点严重缺失。
世间有她这部电影描述的是武汉疫情期间的几个小故事。
最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个故事:周迅扮演的媳妇和婆婆等一家得了新冠后。
婆婆对媳妇的各种挑剔,对孙子和儿子的溺爱,冷落了为家庭付出的媳妇。
经过疫情期间的战争,从小小的家庭琐事而引发的婆媳之间由小矛盾到互相理解的感人故事。
还有一家四口居住在香港时遇到疫情的情景,电影贴近现实生活,深受感动。
赵薇的粉丝有什么脑子问题吗?自家薇薇被封杀了,就来别人电影下刷差评
现实题材类作品最怕什么?最怕“上价值”。任何想要替现实本身去进行总结和阐释的“言说”,都注定失败。你当然可以选择以所谓女性视角去切入任何一个年龄段下的任何一个侧面,也当然可以如董文洁所表述的“作为电影工作者要为疫情时代留个见证”。只不过,历史可以把握,现实却难以把握,尤其是一个正在进行的当下,更是不可把握。因此,这三段从任何层面看都不应该出错的拼盘,才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怯和陋。除去创作者过于浮躁地进入以及定然可以想见的审查上的阻碍之外,最核心的问题是,这个项目最初怀有的态度就是不可实现的:它试图解释、总结一个过于切近又过于沉重的时期,这个时期至今没有离去,身处其中,又怎么可能左脚踩着右脚上升呢?
只能说国产电影不行,拼盘电影更不行,女性题材的电影想法是好的,就是拍的稀扒乱……
李少红知道自己拍了一部垃圾出来吗?陈冲和张艾嘉一人一星,虽然比李少红敷衍潦草的好一些,但碍于题材命题和片长都很难拿出更好的表现,稍显薄弱。黄米依很好。
终究难逃割裂之苦,通过情感冲突及视觉呈现,像极了 台 港 大陆的三重奏,瞬间又会觉得大局观出来。
3个我喜欢的女导演,讲述了各地疫情爆发的世间故事,感觉又回到了那个时候,演员的表演真情流露,特别喜欢郑秀文那part,就是特别的真特别的生活,希望疫情快快过去。
“我就是妈宝男!我被她们伺候惯了!”真的会笑
剧情感人,感染力强
一星半给周迅,半星给秀文……
很喜欢第二段,平缓叙述疫情下生活~。
周迅的表现怎么也如此平庸,对,是平庸,是眼神无光,肢体语言也是五官乱飞,整个人的表现就是鸡飞狗跳,还有某个流量男明星也拖累了整部电影的质感
叙事上,三个故事是有联系的,但风格各异,属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女性自我意识、家庭、职场等普通人关心的社会议题,里面的很多情感矛盾和冲突都如此的熟悉,就像是截取了某些人的生活片段,他们也面临着相似的困扰,如何调和妻子与母亲的关系?如何让父母接受自己和异地男友的恋情,并相信两个相爱的人未来可以过得很好?职场女性要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的关系?这是很多小夫妻、小家庭都要考虑的问题,或许你可以从电影中找到一些灵感,感受到那份温暖与治愈。看完我印象最深的是郑秀文,说实话能从那场精彩的吵架戏中看到很多情侣、夫妻的影子,甚至是现实中的Sammi,不后悔对家人、家庭的付出,但是也不想放弃对喜爱事业的追求,导演真是太会拍了。这世间,有情,亦有爱。
三段式小故事,分别是李少红陈冲张艾嘉三位女导演拍摄的,其实各有地域特点。李少红拍得就很婆媳关系,婆婆存在感很高,丈夫是缺席的,最后丈夫跟老婆说,我就是妈宝男,我被你们伺候惯了,我离不开你们,其实就很体现大陆家庭的人际关系的,之于为啥是婆婆和他们一起住(可不仅仅因为婆婆丧夫),婆婆为啥对儿媳怨气那么大,就不能深究了。陈冲常年居住在美国,拍得也有点纪实和挖内幕,但国内上映肯定不能深究男孩为什么死嘛,但她采用灰白色调,其实就是她的立场了!有一段女孩穿内裤,男友刚洗澡俩人视频,其实是有情色意味的,但是四字长得太小孩儿了,完全没有那种感觉了!整体完成度最好的是最后一个,港味十足,最感人的是女主回家发现菲佣不在家,结果人家是电话祝孩子生日快乐,就很细节又很动容!夫妻吵架那段,挺热烈的,郑秀文的演技一般!
马德里回重庆航班上看的。
世间有她,这个她是谁?
拼盘真的就不太行…
看完才知道,是着重描写疫情发生的那一年最艰难的岁月里
5.9分,以后还是不要挑战豆瓣低分国产电影了。𣎴谈这电影塑造的形象,宣扬的价值观是否正确,但观感确实很无聊,只能用如坐针毡来形容了吧。作为疫情题材的电影,其实比《中国医生》强,但两部的质量都lowlowlow。。。
此片低星的原因,可能是疫情题材只能批判,不能讲谅解,而家庭关系,必须是虚伪与互杀,不能天真与简单温情。旁白有点败笔,最喜欢香港篇。
围绕疫情不是有很多可以拍、值得讲的东西吗,为什么最后还要落脚到婆媳不和、男情女爱和一堆关起门来的破家务事啊?幸亏不是当年首映时候看的,不然真的会觉得既晦气又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