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性格或许决定了他们适合且擅长拍文艺电影。
清新又温暖的文艺电影。
大叔和幸一也许命中注定有这样一场相遇,大叔鼓励幸一最终找到了自信,大叔在与幸一的相处中也慢慢理解了自己的儿子,终于与儿子和解。
缘分也好,其他也罢,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真是一件很奇妙的东西呢,我们跟各种人接触,与很多人产生感情,正是与爱的人互相温暖扶持我们才能走到今天。
有时候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帮助,可也许却温暖我们许久,给我们很大的鼓励与力量。
有时候我们努力的动力仅仅只是因为别人随便的一句鼓励或肯定。
克彦大叔一开始只是看幸一那孩子太傻,出于长者对晚辈的关心才帮他的,可没想到这成为了他们成为朋友的开始。
幸一只是因为兴趣才想当导演,当他得不到别人的肯定,便懦弱的断然想逃离。
因为大叔的鼓励他逐渐真正爱上了自己的职业,有了自信。
大叔通过与和自己儿子一般年纪的幸一接触也慢慢理解了自己的儿子的想法,开始去理解自己叛逆的儿子。
大叔给幸一做椅子,他们一起吃饭,这些小细节很平常却尤其打动人心,最后大叔和自己儿子穿着同样的伐木工人的衣服,儿子学着他将海苔下饭吃的那场戏又将我感动的稀里哗啦。
看着这些和我们的生活无比类似的平常情节,觉得真是熟悉又温馨。
一瞬间明白,我们一直追求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普通人的生活中。
人与人之间通过相处建立起的真挚的感情就是我们活着最有意义的事。
因为小栗旬找到了这部电影。
作为粉丝,很喜欢他演这样的电影呢。
觉得作为演员在演艺生涯里演几部这样的文艺片很有意义呢!
役所广司大叔的演技真是太赞了!
自然又舒服!
看了建国那么多剧,不知为什么格外喜欢他在这部剧中的表演。
呆萌又很认真,木讷却也善良。
为建国演技点个赞,什么角色都能驾驭的来!
希望他能有更好的作品。
认识冲田修一导演是在《横道世之介》。
导演比较为人所知的电影可能是《南极料理人》、《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火花》、《我啊,走自己的路》以及最新的《孩子不想理解》。
一直在准备去森林住一晚。
为了先在脑子里存一点森林感,不至于到了丛林突现恍若它世,想着看森林的电影吧。
不小心点开了《啄木鸟和雨》,没想到还是冲田修一的电影。
比《横道世之介》早了两年。
在人生中某个阶段会偶遇的导演,我选择的其中一位是冲田修一。
他很擅长塑造一位在世界路上迷茫行走的少年。
他可能有点胆怯害羞,今生第一次做自己的决定。
但一旦决定,就算懵懂也会乐观做下去。
即便不被其他人理解,也坦然按自己的路走下去。
普通人的成长轨迹总有磕绊,但也坚定。
电影从一棵树的倒下开始。
一名60岁的伐木工大叔与一名25岁的年轻导演相遇。
他准备在森林中拍一部丧尸片,可是人员缺乏,资金不足,连拍摄地选择都仓促到只是因为他看了一眼地图觉得景色很美。
生性敏感脆弱的他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完成这样一部电影。
或许拍电影只是内心的普通幻想而已,这样想的幸一为自己写的剧本取名为《自我》。
以普通人的人生姿态去看伐木大叔与年轻导演的互相鼓励。
喜欢伐木大叔的那句:那你也得按他的意愿啊。
失败不要紧,可你得看他的意愿啊。
正如导演所言,看起来像随处可见的普通人,相遇时的某个温暖瞬间就令人感动。
这周我应该会将冲田修一看完的。
以及,这周的森林日志可能会献给《看不见的客人》。
拍电影,就像生活一样啊一老一少在这期间建立起来的友谊,很让人感到舒适。
其中好多幕画面都非常喜欢。
在温泉里的两次对话,看着树问树龄和年龄,伐木老头为年轻导演制作的很可爱的椅子,老头穿着橘黄色雨衣跑过来告诉大家一定会放晴,就是带来希望啊,还有以椅子和海滩为定格的画面,太有文艺片的调了。
随着电影的拍摄,老头与导演的交谈使他更加理解年轻一代,最后他与儿子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
导演从最开始的畏畏缩缩,到最后大声吼出cut,这部电影也见证了他的成长。
这是一部节奏缓慢的文艺片,精致的镜头,平铺直叙的情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人与自然的那种联系,都通过电影讲述出来了。
结尾是源桑的主题曲
这首主题曲实在是太棒了,深刻地传达出来电影的主题,还给人以天空放晴的希翼。
记得源说,这首歌激励了病后的他重新去面对生活。
我想,果然如此。
影片最后,我听着源桑的声音在字幕后响起,虽然不记得歌词,但是感觉有一股暖流流入我心里。
就像天空素晴,就像雨天里伐木大叔那橘黄色的雨衣,就像温泉里水汽氤氲...很久没有看情节简单的文艺片了。
看完《啄木鸟和雨》后,又能再次感受到电影的力量,它不像书本文字,可能通过语言的转换就能把意思传达给读者;电影镜头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的,它仿佛突破了视听二感,在脑海的空腔里形成了共鸣。
在这时候,观众不需要去记忆,不需要去刻意思考,只要细细去看每一个镜头,顿悟就是在那一瞬间。
我想,啄木鸟指的就是伐木老头。
啄木鸟是与森林亲近的生物,也是帮助树木除害的“医生”,是共生者也是拯救者的身份。
伐木老头在这场电影拍摄中,是摄制组的好帮手,也是经由电影完成了个人观念和理解上的转变的人。
他“琢”的是“木”,表面成果是他送给导演的那把树椅,而实际成果更是“琢”出来年轻导演这块“美玉”。
是他的鼓励和认可,潜移默化地帮助导演成长成了一个能独当一面的真导演。
这“雨”,也是很有象征意味的。
它看似是指岐阜的天气(电影中前后都有放天气预报,说大部晴朗),实际上指的更是人生中的不可预料之事。
你看,天气预报总是说“明天是晴天啊”,可是雨就是冷不丁地下起来,打乱了你全部的计划。
在狼狈不堪的雨中,伐木大叔一身橘红色的雨衣跑过来,带来的消息仿佛点亮了黑暗——“一定会突然放晴,继续拍吧!
”然后,雨果然淅淅沥沥地停了。
在太阳出头的那个时机,导演完成了他最棒的一个cut,完美收官。
接着,雨又下起来了...这样的场景何不似人生?
整场戏的平淡基调就像山里的啄木鸟,和无声到来的雨水,不见其身,但闻其声。
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寸步难行的人生。
雨过天晴,一切总会有转机。
声を上げて 飛び上がるほどに嬉しい,提高嗓音 雀跃般的欢呼,そんな日々が これから起こるはずだろ,那样的日子 今后会有吧,すべて憶えているだろ,一切都将成为记忆吧,これから起こるはずだろ,今后会有吧。
——星野源《フィルム》
大叔是闷骚的,人前气宇轩昂不假辞令,人后在澡堂学着僵尸哇哇乱叫,生气儿子不接电话把被雨淋湿的衣服甩在儿子身上,一巴掌过去儿子还没回过疼味,大叔已经扑上前去询问打伤了没。
要不是副导演软磨硬泡逼着大叔帮忙找找适合拍摄的山涧,阴差阳错与摄影组搭上线,他的生活或许就像缺少一点火花的内燃机汽缸,循环往复且冰冷淡味。
大叔说:大树参天,尚需百日。
年轻导演说:二十五岁和六十岁的树看不出差别嘛。
导演仔也是无差别闷骚的,导演椅不敢坐,不敢对拍摄效果发表意见,对自己的剧本不自信,想着趁夜逃回东京还付诸行动,双手常年插在衣兜,肩膀下塌,不见导演只见怂货。
两个人都是天然的M,碰巧凑到一起便相互成了S,大叔的文艺情怀被勾得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差点忘了爱人逝世三周年祭日;导演仔的导演气场初见端倪,起码可以片场对德高望重屁股痛的老演员温柔而坚持的重拍镜头。
人生总是一通百通,大叔终于明白了儿子的心声,儿子反过来又成全了大叔;导演仔终于敢正式拍摄而不用试拍,也终于敢坐在导演椅上,并且还试着主动搬椅子到摄影机旁,新电影的咖似乎也更大了。
有豆友写冲田修一的另一部电影《横道世之介》的影评取名为:“与君相逢,何其有幸”,把这句话放在这里似乎同样合适。
两个啄木鸟相遇而相互扶持,不在怕雨而守望天晴。
就像二十五年和六十年的树看不出差别,主角两人同样闷骚,也同样有一颗等待启发的玻璃心,他们在人生在不同阶段却共同面对着困顿,但总会有天晴的时候。
相遇是缘,相助是福,这样的电影,倒也暖人。
这个片拖了大半年反复看了三次,才终于在今天给看完了,看完之后雨还没停,没带伞出去淋了会雨,心中温情涌动,舒服。
役所广司和小栗旬都是我的最爱!
日本好像没几个演员,电影电视演来演去就这几个,所以感觉熟悉的不得了,小栗旬真是演什么像什么,戏中还激凸了(捂嘴偷笑)。
整个片和以往日本文艺片一样,节奏慢的不得了,但绝对不会无聊,故事本身挺简单,后半部渐入佳境,竟然还有不少笑点。
没有女主角,没有爱情,没有眼球刺激,就是这种简单到无聊的日常生活,却饱含了最坚硬的内核,好片喜欢,8.2分。
说起小栗旬,不少影迷可能会脱口而出一个耳熟能详的词:男神!
无论是《热血高校》系列,还是《花样男子》,亦或是《Border》,在大多数时候,小栗旬给人的银幕印象基本都是帅酷而富有气质的模样。
要么如下面这种坏坏的、屌屌的、酷酷的霸气模样。
要么如下面这样脸庞干干净净的、眼神清清澈澈的、脸型有棱有角的小鲜肉的模样。
他有着一种坏坏的酷,又有着一种纯纯的帅,关键是,其身高腿长会穿衣,多才多艺会演戏,理所当然的,收获了一大批迷妹。
大抵上,喜欢他的人首先喜欢的是他的颜值和气质。
这没什么好指摘的,在这个鲜肉横流的时代,小栗旬的气质显然硬朗不少,被喜欢才是正经事。
但在电影《啄木鸟和雨》里,他一改以往帅气的模样,演绎了一个颓废、懦弱、不自信的年轻导演。
可以说,大部分自信的人在初看小栗旬饰演的田边幸一在电影《啄木鸟和雨》里面的表现时,多少都会有一种怒其不争的感觉。
他头发乱蓬蓬的,走路低着头,耷拉着肩膀,双手插在卫衣兜里,一副松松绔绔的样子。
但比起表面上看着毫无生气的样子,他迷离怅惘的眼神,慌里慌张的神色,以及总是一副卑微懦弱的姿态,似乎更叫人觉得,这样一个人,一身的颓废,一脸的不自信,唯唯诺诺,毫无气质。
作为一个导演,一点霸气都没有,一点威信都没有,叫人忍不住叹息。
他还不愿和人交流。
在剧组,常常一个人孤僻地端着盒饭兀自吃着,或者拿着剧本默默地低头看着,不仅没有剧组核心的样子,甚至看上去都不像是剧组的人。
和剧组的人没有什么交流也就算了,和遇见的村民也没有什么交流。
在车上,在澡堂,遇见老伐木工人岸克彦时,总是有种主动避开的心理。
颓废、懦弱、不自信,加上一副不修边幅的造型,小栗旬毫无帅气气质可言。
倒是役所广司饰演的岸克彦显得很有几分男子气概。
作为一名居于乡下的伐木工人,岸克彦所做的工作需要付出最多的,便是体力。
在树木林立的山中有序地砍伐树木,在和工友配合将砍伐的树木归整到林场,是他的日常工作。
尽管看上去,他只是一个卖力气的工人,但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常有一种热情与温柔交融的霸气。
他逝去的妻子大概是他内心的一道伤痕,常常在独自吃海苔拌饭的过程中,陷入某种忧伤的思索。
而他那个不思进取的儿子则常常让他既无奈又生气。
大为光火的时候,甚至会对儿子大打出手。
以貌取人的话,他就是一介粗人。
就是这样两个人,一老一少的,因为一部电影拍摄而走到了一起。
小栗旬饰演的导演带着剧组在岸克彦所在的村庄拍摄一部“僵尸电影”,进展不顺,信心缺失,使得这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压力山大。
一次偶然的帮忙,岸克彦和剧组搭上了关系,并在慢慢地接触中,发觉到电影的乐趣,于是带着极大的热情主动地帮助剧组忙活各项事务。
差点因压力而逃避拍摄的导演田边幸一将剧本送给岸克彦,后者阅读完剧本坐在车内哭得眼泪哗哗,前者则被剧组同事拉了回来。
两人开始对坐在一起吃饭,下棋,泡澡,排戏,渐渐地拉近距离。
年轻导演从伐木工人那里寻得一些信心,慢慢地变得自信;伐木工人从年轻导演那里收获人生的一种新鲜乐趣,在剧组跑前跑后不亦乐乎——竟差点忘了自己逝去的妻子的祭日。
但就是在彼此的这种微妙的相处中,彼此的心境都发生了一些改变。
小栗旬饰演的导演开始有了自信,并在一个知名演员前辈的认可中,大哭一场,释放压抑已久的压力。
伐木工人从参与电影的过程中慢慢找回生活的激情,也慢慢找回和自己儿子相处的一些心态放松。
影片最后,年轻导演虽然可能还是拍了一部粗糙的烂片,但他坚持完成了拍摄,在雨中等来了晴天,也等来了内心的圆满;伐木工人则和儿子坐在了一起,一起吃饭,虽静默无声,却十分和谐,他们接受了彼此,父子关系回归融洽。
影片在对白的处理上,似乎总是慢一拍;在影像的处理上,似乎总是冷冷的。
一方面,这种慢一拍的处理并非制造某种迟钝的喜剧效果(尽管影片的确有不少地方很有喜感),而是表现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一些隔阂:就好比影片开始,岸克彦迟钝地反问一样,凸显了他久居山中对于拍电影这样的事物的不了解,也凸显了他与突然闯进村里的人之间的关系隔阂。
而另一方面,影像的冷处理(安静的场景氛围、不咸不淡的对话、冷色调的画面等等)在某种层面上也是为了凸显人际关系的一种隔阂:近乎于冷漠的关系,体现在剧照当中,体现在一开始的父子关系当中。
这种冷漠的基调,虽然被村民与剧组直接的互帮互助冲淡了不少,却仍然占据了主要色彩。
但影片导演的厉害之处在于,能够在这样一个看似松散的电影叙事中,清晰地勾勒出其想表现的主题:人与人的和解。
伐木工人最终和有着矛盾冲突的儿子和解,共同安静地听着天气预报,吃着海苔拌饭。
年轻导演最终和自己和解,在完成电影拍摄之后,找回自己的信心。
剧组成员与村民也实现了和解,共同完成电影之后,大家不再有围观与闯入的尴尬。
而纵观全片,年轻导演与伐木工人,又何尝不是一种父与子关系的微妙沟通呢?
一个是原本麻木于伐木生活且操心于儿子发展的父亲,一个是丢掉旅馆事业为电影梦想而奋斗的年轻孩子,两人都有着各自的心结,却通过这样一种相遇,互相打开了彼此的心结。
这是影片在看似缓慢的节奏以及调和着欢笑与忧伤味道的外壳之下,传递给观众的一些内核。
一个值得注意的镜头是,影片开头,老伐木工人岸克彦独自在山中伐木;影片结尾,仍然是老伐木工人岸克彦独自在山中伐木。
没有变化的,是他又回归到了原来的伐木生活;但变化着的,却是从开头的闷头苦干,到结尾的抬头遥望——突然进入他生活的那个年轻导演改变了他的生活,但当他们离开村庄之后,他一再遥望的地方,一如往常那般寂静无声。
有些改变了,有些则没有改变。
一种近乎圆满的结局里,难免又会有一种新的怅然若失。
这就是生活本质的一种:来来往往中,会有让内心得以释然的,也会有让内心添加怅然的,但不管怎样,只要来过,就会留下痕迹。
小栗旬可能没以往那么帅,但这部电影,则比以往大多数都值得回味。
《啄木鸟和雨》,推荐。
PS:文字为作者原创,图片均源于网络,谢绝不打招呼的转载。
公众号【木易的岛】(muyidd2015),欢迎交流。
在《啄木鸟和雨》里,小栗旬饰演的幸一导演要拍的是一部僵尸电影,在和役所广司饰演的伐木工人克彦同行的路上,他讲述了这部电影的剧情梗概:近未来,文明毁灭,日本人口仅剩下当今的2万分之一。
幸存的人口遇到一个问题,生下来的小孩有时会是僵尸,生了僵尸的小孩,只能杀了扔到河里。
因为僵尸会吃人,还会传染……幸一是个没什么信心的菜鸟导演,所以在克彦不断称赞他的剧本有趣的时候一边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一边在不断的确认着。
而他之所以没信心,一方面是来自于对自己能力的质疑;另一方面,恐怕确实也是因为这个僵尸的剧本实在是泛滥,克彦大叔的称赞更多的是因为他的少见多怪罢了。
尤其是对于从小看林正英,长大看《僵尸世界大战》,《生化危机》,《釜山行》熏陶起来的我们来说,除了其中的一句话,上面的那段设定根本完全不用讲解,只是一句“僵尸电影”就可以完全概括清楚。
片中在幸一讲解时还特意配上了烘托悬疑气氛的鼓点,然而结果就是惊悚的气氛没有达到,倒是多了几分搞笑的意味。
不过这一段的讲解在《啄木鸟和雨》整部电影中十分重要,首先当然是因为拍电影就是电影里的中心事件,电影的剧情推进和这个事件的发展同步进行;更重要的,“僵尸”这个意象充满隐喻,尤其是在父子关系这个电影中想要探讨的主题之下。
幸一的剧本中,最与众不同也最为大胆的设定在于:生下来的小孩有时会是僵尸。
剥去所有混乱的设定和离奇的情节,”生下的小孩是僵尸“这句话恐怕最能锤动人心,它直白了揭开了片中两代人的鸿沟和对立,同时又非常准确的定义了代表着社会和传统的上一代人对于他们并不理解也不想理解的某些年轻人的观感,以及这些年轻人不甘,自卑而无力的自嘲。
僵尸会吃人——啃老的年轻人,对于父母的消耗;叛逆的年轻人,对于父母的反抗;僵尸会传染——年轻人“带坏”年轻人,从一个人到一个群体慢慢变质,无论是奢侈攀比,还是蛰居自闭,抑或是无缘冷漠,都是成群结队的出现,不懂的中年人的发问从“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了”,到“80后是不是垮掉的一代”,“90后是不是没有希望的一代”,“00后是不是数字僵尸的一代”。
一代又一代,像是人类和僵尸的对立一样,两代人的对立没有沟通,和解,只剩下在一起时的逃避斥责和不在一起时的剑拔弩张。
无论是幸一(片中主角,导演)还是浩一(克彦儿子,日语发音与“幸一”相同),在一开始时都与克彦保持着距离,他们就像僵尸一样无力,迷茫,也像僵尸一样沉默,拒绝与“人类”沟通。
克彦阴差阳错的乱入到“拍电影”事件中成为了改变关系的契机,当他深入到“僵尸”的世界中去的时候才发现孩子们的东西是多么的有趣,老人也都年轻过,老人也不是不明白事理,改变他们的顽固既需要年轻人用耐心来说明,更需要年轻人用实力来证明,偶尔有时候,还需要让他们有那么一点参与感。
这样说的话当我们回望现实时会觉得有些苍凉,因为“拍电影”这个契机实在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没有这个由头剑拔弩张的两代人似乎都很难迈出向前一步,无论是“人类”还是“僵尸”似乎都无意去主动制造沟通的情境,能做的,只有各自生活,静静等待某个事件的出现。
导演冲田修一对于固定长镜头情有独钟,而在他的镜头下经常出现的全景和远景让环境,物的形象格外突出,人物要么只是居于画面边缘一端,要么只是画面中的一个小点, 他们在画幅内的移动,对话有时会有一种看舞台剧的感觉。
而以物为中心,比如结尾处2分多钟的对准导演椅子的固定长镜头,则有一种新奇感,以及导演和观众默默的达成一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默契。
然而一直在拍这种平平淡淡,生活小品题材的喜剧似乎让冲田修一少了些许艺术气息,在深度上似乎总有不足。
鲜明的主题,通俗易懂的情节,柳暗花明的治愈已经固定住了他现有的风格,然而就这样把“冲式喜剧”拍下去也未尝不可,毕竟一个国家的电影除了需要艺术大师来不断探索,提高上限之外,更需要电影匠人来吸引观众,充实中坚。
“今天不要穿黑色的袜子。
”“穿蓝色的也不好。
”“在拍摄期间不要吃甜食,拍摄就会成功。
”“我对自己说的。
”看到这两个情节我想到很多生活中的对应。
紧张的话握住右手的无名指就可以缓解,做很多事情前数七下就能过关,高考放榜时守在电脑前,把手一只放在膝盖上,一只放在鼠标上,关掉其他所有页面,不能盘腿。
保持这样的姿势的话,就会有好的结果。
常常给自己很多心理暗示,如果这样做的话。
保持这样的习惯很久,也没试过去探究原因,但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有一次,预备要数七下的时候,忽然觉得“为什么非要这样不可呢”,然后没有数。
对一些事情的执念不再像以前那么深。
依然坚持的习惯还有些许,对此也只是抱有模糊的意识。
看到幸一的时候,感受到一种相似性。
只不过我从来不知道那是不自信的表现。
不像幸一的不自信是外漏的,也许有一些不自信是潜藏得连自己都不甚了解的,原来如此。
从以前就很喜欢小栗旬。
但是从“自己喜欢的人”到“能看到自己一点影子”的人的转变,好神奇。
大叔硬把甜食塞到幸一口里,然后幸一笑了,两个人开始争着吃的场面,是整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情节。
“今天不要穿黑色的袜子”然后幸一穿了黑色的袜子。
有时候,心里的声音不一定是对的。
如果你的心在逃避什么东西的时候,不妨相信肢体。
能认出各棵不同年龄的树的大叔,送给幸一一把自己做的椅子,幸一最后的“当然拍啦还用问吗!
” 还有结尾的海边。
每个细节都有动人之处。
那种忘年之交的情感很大气,让它不同于一般的文艺片。
很特别的故事和视角。
最重要的是动人。
原本只是想说找部电影来看吧,室友随便传了一部给我。
却完全是超出期待的喜欢。
也许最高兴的就是意外相逢时吧。
所以动人加上意外加上小栗旬,就等于看完后我到操场跑着跑着跑了五圈,还浑然不觉。
很喜欢冲田修一的《南极料理人》,都是闷声不响一句话不说的宅男戏,小栗旬和堺雅人可以说真的是不相上下。
尽管全员便秘式交流,以急死观众为己任,本片却是相当喜感,温馨又可爱。
年轻的编剧兼导演惴惴不安地带着一个没啥钱的剧组,来到宁静的乡下,拍一部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僵尸电影。
路人伐木大叔从开始的好奇不解,到被郁郁不得志的小导演的剧本感动,最后发动全村劳动力帮助剧组完成拍摄。
整部电影的戏中戏与戏外戏都不同程度的憨直且呆萌,像小朋友过家家乱七八糟又怡然自得。
役所广司和小栗旬这对儿忘年交看的人心软软得满脸姨母笑,貌似不善交流难以交流的两个男人,默默地互相传达心灵世界的默契与完美合拍。
好想看看最后拍出的电影是啥样,会不会受欢迎。
平静的村庄,树林的伐木声,一切又会恢复如常,但温暖奇特的经历令人回味无穷,每个人的人生困境也都会随着大雨云开雾散。
大叔那把手工打造的质感厚重的柏木木椅,年轻导演会永远带在身边吧。
一部温柔缱绻阳光清新的男人戏,高境界的喜剧,笑中带泪。
一片紫菜一颗梅子一口饭,尽管没有女人和爱情,看完真是甜的不得了,爱不释手的喜欢。
五指袜
“棋子怎么黏糊糊的”感觉很少见到男人吃零食啊
横道士之介里平静的小孩
像啮齿动物
超过了我前面人生中听到的电锯声音总和。
片子舒服可爱,微微的励志,时不时穿插一些冷梗(屁股痛是怎么想到的!
?)僵尸村),不能说亲密,但每个人都相互尊重彼此扶持。
伐木大叔受父权社会影响外表严厉,其实内心细腻,看到他就想到脚掌,规定,基础,重头再来,不管怎样都能活下去。
导演几乎没有抬过头,瑟缩的,易碎的,因自知之明而软弱,提一句要求要说一百句对不起,不管怎样都觉得,不行,不配。
(让人很想穿灰色卫衣。
)跟另外几个伐木工聊天的时候,感觉几乎下一秒就要说出“不正经”“男人怎么能干这个”之类的训话,结果每个人都是“酷”那我有没有什么可以帮你。
忘记妻子忌日那里,心也停了一下,我觉得我懂,我们见不得自己快乐,不应该,不能够,警惕“太快乐”,我们从上帝那里得到的祝福是,要怀抱愧疚度过一生。
人生有时候就是需要这样一个暑假 才有力量继续向前 笑点比较不到我的心理预期
很欢乐的励志喜剧,类似扶桑花女孩,相关主题的日本电影不少。隐忍的情感、反复的对比的线索实为我心水。执拗的静态镜头&缓慢节奏是日影的特色,或者说通病。三星半 PS:小栗旬的性感身板太闪眼了
看来我已经过了看日系励志片的年龄了。带着僵尸妆平和生活的场景挺诙谐的。
超级超级萌!役所叔萌,小栗子萌,村民们也萌!怎么这么可爱!
用镜头记录事无巨细的日常,是日本人特有的闷骚。
看完日向彻这个角色再看,各种惊呼“好可爱”!特别是温泉那三段嘿。
栗子
静静的生活在短暂的相遇开始升腾前进,在自己的脑里刻下了某种微妙的动力
有够烂,故弄玄虚浪费时间,空洞得一无是处
渐入佳境的电影,建国果然是各种角色都能驾驭。不断出现的笑点化解了文艺片比较沉闷的气氛。
不相关的就不要扯进来啦!:)
越到后面越看不懂
大叔是可爱的 关西腔是可爱的 电锯声是不可爱的的 笑点是超冷的 剧情是慢热的 结局是狗血的 _(:з」∠)_
简直有[那年夏天宁静的海]的气度,电影化程度极高,调度精湛,剪辑美妙,同时又是元电影,走得是独立制片的喜剧路线。看好冲田修一。本片果断旬报十佳。这次日展除了是枝裕和之外最好的一部片。
温情
怎么会觉得慢和闷呢,简直是太好看了,所有的一切都喜欢,大叔看样片着迷的样子,开车路上讲起僵尸片的末日剧情时路边就真的出现一具具尸体,想逃跑的栗子跟真逃跑了的小场务,拉来村里的人演戏所有人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大家当群演都画着僵尸妆,送给【监督】的木凳子,名演员的痔疮,为了拍片顺利许愿不吃甜食的迷信栗子,啊,可爱至极!
和南极料理人一样节奏很慢,但是人物刻画很好。不习惯慢节奏电影的人估计会睡过去。很多日式的冷梗,拍得很有耐心。不推荐给非日影迷看,睡着的可能性很大。
喜欢这类静水深流、笑点偶发的电影,就像真实的生活一般。
说真的,不知道看了个啥,无聊透顶
进度非常慢,非常非常慢,拖进度条看,又快了。。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