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月前,路上碰到只流浪猫,因主动跟随,抱起也顺从,送宠物医院检查自带抗体,因此收养之。
此猫在家不安分,发情乱撒尿,没事望窗外嚎叫,但凡门窗有疏漏便逃之夭夭三回:一回顺防盗窗入邻居家被送回;一回一宿未归,次日傍晚偶遇抱回;最后一回出走当晚被寻到,居然口咬手抓挣脱逃离。
至今两周有余,今夜再次偶遇,居然主动头来蹭,脚来跟。
无奈已领养四月大的小猫一只,担心其身上病菌传染,亦一屋不容二猫,故只喂食并无领回家。
其饱餐一顿后,便在楼梯口趴着,久久不离,唤其上楼,不理,唤其离去,亦不理。
后不见踪影。
孟子有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当初猫跟随且顺从,唤起恻隐之心而领养。
今夜弃之,因担心其影响小猫健康和生活,亦为恻隐小猫之心弃养。
孟子有云,“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当时决定领养前,有两个考量,其一是否有健康问题,故带至宠物医院检查,其二家中今年闹鼠,猫可用于捕鼠;而此番拒之门外,亦有考量,其一是收养两月来,乱撒尿影响环境,二是其身在屋中,心在大自然,再次领养又有何益?
陆阳心学讲心即理,不假外求。
孟子提出人皆有之的心,即为理之心否?
倘若真如上述,所做决定均由心即理自然而成,何需有感撰写此文?
阳明先生说的“破心中贼”,如心中无贼,又何须破之?
恻隐之心,既人皆有之,则如同佛祖慈悲大众,众生平等,岂有厚此薄彼之理?
是非之心,既人人皆有,何需经世俗常理思索判断方知对错呢?
如此岂不是罗生门般,每个人有自己的是,对方的非不成?
突然感觉写此文如同恶行之后向佛祖叩拜,向神父赎罪般,无非求个心安理得,哪里有什么心即理呢?
再换个思维逻辑,若两月前弃之不理,亦或今夜再次收留,心是否又有理呢?
两月前不收留,可为“是非之心”判断,流浪猫难以熟家,养也白搭;今夜若收留,可为“恻隐之心”,使其无需再受流浪之苦也。
心还是那个心,但理却不是那个理了。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之句突然浮现脑海。
收养或不收养,一旦有了善恶之分,便已不是心之体了。
因为心本身并无善恶,孟子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虽说人皆有之,其本就带善恶主观色彩,故并非心之体,而是意之动。
既已动,即自成理,故上述四心并非心即理的心。
无善无恶的心之体从哪来?
这其实是个哲学问题。
如果非要套用个逻辑的话,也许真如佛教所讲之阿赖耶识即每人与生俱来之心,其藏在我们无法发觉之处,只不过通过末那识产生意之动,从而与外界发生联系。
那么孟子的人皆有之四心,其实已是在末那识层面。
举几个例子,同样看到可怜之人,为何有人怜悯之心施舍,有人却嗤之以鼻无视呢?
何故小孩大庭广众撒尿不见羞恶之心,成人却有呢?
君不见小孩骑长辈头上,却无人谈起恭敬之心呢?
既有是非之心,何故孔融让梨还需用来做教育启蒙呢?
想到这,才明白阳明心学的心与儒相去甚远,与佛却是殊途同归。
其破心中贼,破的恰是佛所讲的“贪、嗔、痴、慢、疑”五毒。
猫收养与不收养否,世俗自有其理,但这并非心之体,而是意之动。
换句话说,世上之人所行之事,都是由意之动而付诸实施,而并非心之体。
因为这个意之动受到心中贼影响,即会与心之体相差甚远,甚至大相径庭,背道而驰。
我过去一直有个疑惑,为什么《西游记》开篇就讲孙悟空,而不是讲取经的领头人唐僧。
后来我终于明白,其实西游记就是本佛经,讲的就是孙悟空破心中贼的过程。
西游记中讲孙悟空的心有这么一句话,说是“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又讲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其实说的就是孙悟空的猿心复杂多变。
唐僧收了猪八戒后,就遇乌巢禅师传授《心经》。
到了第八十五回,孙悟空还笑唐僧把乌巢禅师的《心经》忘了,提醒其有四句颂子——“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还向其解释“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跟下。
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
如此看来,一部西游记,恰讲的就是孙悟空破心中贼的心路历程。
再一想,其实《西游记》的取经与我上述思考的养猫与否本质上并无区别。
我今日之思索,恰如第九十八回唐僧发现被骗,取到白纸真经的短叹长吁:“我东土人果是没福!
似这般无字的空本,取去何用?
怎么敢见唐王!
诳君之罪,诚不容诛也!
”这话充满了世俗之念,又是埋怨东土受西方歧视,又是担心见到皇帝交不了差。
我们一生中的事,抛开表相,无非与取经或养猫无异。
当我们纠结于无字经书如何交差,纠结于养不养猫之后果时,即坠入了佛家所说的五毒之中。
换言之,王阳明倡导的事上练,恰是告知我们要抛开世俗之扰,着眼在练而不在事本身。
只有把事看成练的必经之路,把练作为事的终极目标,才能达到老子道德经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之境界。
知易行难,知行合一更难。
难怪阳明先生会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圣人,难怪西游记会诞生在王阳明先生去世之后不久。
为什么被禁啊?
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历史人物,我们中国人自己拍摄的不行吗?
我很喜欢陆建民这个演员,同时,我也想了解一下王阳明这个人物。
现在哪里能看到啊?
请兄弟姐妹们推荐!!
同时,咱们全国各地的王阳明的遗迹哪里有啊,请各位推荐?
我们中国人得继承历代先贤的先进思想啊,别自己出了这么伟大的人物,然后让日本继承了,过若干年,开王阳明研讨会还得去人家那边取经
之前在B站看到过这部电视剧,就很正剧范儿,或者说这部剧就是历史正剧。
好看,特别好看。
不管是剧情,还是演员(我知道陆剑民老师,我小时候看过他的《汉武大帝》里的卫青,超牛逼的,我印象特深刻的就是应该是卫青打仗归来吧,陈宝国老师饰演的汉武帝蹒跚下台阶迎他内场戏。
真的,老戏骨演戏是真的带劲!!
)还是服化道我觉得都特别好。
可惜了这部片子没有在内地播。
为什么呀,妥妥的正剧。
一众群演虽然挺多不认识但是大家演得都特别好哈哈哈。
朱老师演这部剧的时候也不大吧,二十四五岁?
大概刚从北电毕业不久。
不过朱老师饰演的朱厚照真的很让人惊喜啊。
(其实明朝的皇帝也有好多故事,之前看《明朝那些事儿》时就觉得特有意思,可惜拍明朝皇帝的电视剧不多)朱一龙把小皇帝的聪明机灵演绎的活灵活现,小事儿糊涂然而大事儿绝不犯浑,处理要务刚毅果决,审时度势,一点不含糊。
应该说年轻的朱一龙用自己的演技把历史上这个颇具争议的小皇帝演活了!!
看了这个剧,尤其是最后几集气愤不已,明朝贪污腐败奸佞横行,光靠一个王阳明如何支撑,王阳明是圣人又怎么样!
积重难返,尾大不掉,明朝必亡阿!
正德皇帝貌似清醒,但是说实话,智慧不足,矫情有余!
想当个普通人,首先得是个人,做不好人,勿论其他。
王阳明做到了知行合一,无愧天下,这个皇帝还是算了。
1.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多结善缘,等到你有事的时候就会有人帮助了。
但是知恩不报、忘恩负义的人没必要去帮助,过度吝啬的人没必要去慷慨,做人永远吃半分亏。
2.判断一个人的善恶要看它做事的发心,如果好心办坏了事,是可以原谅的;如果出发点是恶的,才是恶人。
3.一个组织里,尤其非民主的组织里,最重要的是要接近掌权人尤其是大老板,要多争取跟老板相处的时间,多跟老板汇报工作,因为再聪明的老板也有认知局限,他接受谁的信息多就更容易偏向谁的立场。
《王阳明》中刘瑾扳倒文臣集团就用的是这一招。
所以要多跟老板接触,然后让你的对手少跟老板接触。
4.领导之所以能够被小人蛊惑或利用,就是因为领导与其他人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矛盾,小人的建议迎合了领导的利益,比如最主要的是其他人影响到了领导的权力和尊严。
其实人与人之间,都是既有共同利益又有矛盾的。
5.知行合一才是正道,知与行是一件事的两面,是有始有终的,相互促进的,不可分割的。
凡事不要空谈,而要身体力行。
知与行应该是同步进行的,知而不行实际上是不知。
我现在就是知而不行,戒之!
6.王阳明靠开办书院讲学来传播自己的思想,我也要通过线上新媒体与线下演讲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既可以为自己积累声誉,创造事业机会甚至直接收益,又是古代圣贤“立言”的要义。
7.起心动念必须是善的,但可以利用人心人性去成事,能够分清善恶,知道后就要做到,这就是心学。
8.理论讲出去了,自己就要做到,这就是立言与立功。
所以知行合一,其实就是立言和立功,再加上一个立德,就是圣人的三不朽了。
9.演讲能力和沟通能力太重要了,你的想法再好,无法跟别人说清楚,也是没用的。
10.赣南剿匪,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管理和竞争也是这个道理,人心都有其优点和弱点,调动人心就能调动一切,调动人心先要洞察其七情六欲。
降伏其心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不算全功。
11.赣南剿匪,一面要剿匪,一面要安民,一面要沟通同僚寻找帮手,一面要汇报朝廷。
王阳明做事真不容易啊,说明做事要成功,不能一心做事,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比如在企业里,既要会做事,又要会做人,会协调同事,会安抚上司和公司,这样才能工作顺利。
12.心学要义:对己知行合一,对人攻心为上。
13.求取学问真理,最好从做事中去寻,读书次之,清谈更次之。
14.成事需要一个果断的领导,但是果断的前提是认知水平要高,不然就变成武断了。
宁王就是一个武断的领导!
不听谋士意见,终至落败。
15.竞争之道,自身的实力是一方面,善于舆论宣传也很重要,舆论宣传能够鼓舞士气,获得友军的力量支持,震慑那些捣乱势力,争取骑墙势力。
所谓有勇有谋,文武相济是也。
16.上下同欲者胜,管理之道,鼓舞士气很重要,纲领和口号很重要,宣传很重要,演讲很重要,要每天让员工操练企业文化,而且必须全情投入,才能融心入魂。
17.赏罚缺一不可,激励措施和约束处罚措施都要有。
恩威并施才能对付不同的人。
18.战场上,靠武器和人数去拼是常规方法,人人都会。
高手还要会攻心(兵不厌诈,没有好坏之分,看起心动念是否为善),鼓舞己方的军心,动摇敌方的军心,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比如王阳明散布援军信息让对方起疑虑,派人混进城内散布大军攻城信息来稳定百姓不帮叛军,水战中利用士兵的家人(亲情)和免死牌来瓦解敌军士兵军心,利用家国大义来引领士兵在决战中死战。
另外,谋划处处多考虑几步,走一步看三步,所以才能以少胜多。
攻心是心学之要,重在洞察人的七情六欲而左右之,但本质在行善去恶。
而且攻心之法的作用,对于认知水平越低的普通人效果越好,对于认知水平越高的人效果越差。
19.心学跟禅法最大的区别就是入世和做事。
只悟不做是禅法,边做边悟是心学。
心学要知行合一,如果只说不做就变成了禅法和魏晋玄学了。
20.计谋是个中性词,本无好坏之分。
坏人用它,诬陷好人,干尽坏事,那是阴谋;好人用它,除奸惩恶,造福百姓,那是阳谋。
21.以攻心之道感召对方,就能把敌人变得少少的,朋友变得多多的。
攻心需要洞察对方的七情六欲,以这些为出发点。
22.情和欲要分开,情包括亲情、友情、爱情,欲包括色、权、名、利,欲望要尽量克制,但是情义可以自然流露。
23.一个人有许多种想法,但必须以一种为主导;一个城市有许多种人物,但必须提倡一种。
这个就是魂,是一个人或者城市的精神文化。
比如杭州推崇苏东坡和钱越王、胡雪岩、马云,这是闲适文化、安民文化、拼搏文化、经商文化,那么武汉或者桂林的魂是什么呢?
24.人生无常,所以胜不骄败不馁,得失淡然。
无论有多大的好事或坏事,喜悦平和地过好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25.正心诚意和致良知是心学的首要,其次才是知行合一、攻心为上。
一个人只有意诚心正,秉存良知,才能活得坦荡心安。
26.是否是圣人完人,不在于官位权力大小,王阳明时代比他官职高的人多的是;不在于财富多少,比他财富多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而他能成为圣人,正是遵循立德立言立功之道,帮助百姓,追求真理创造心学,知行合一建功立业,虽职位不高,却能尽心尽力而行,虽历经磨难,却不改其志。
27.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8.知行合一,除了言行一致之外,还要求精一专注,将认知和行动灌注于一件事上,才能有所成就。
29.心中只有天理,而无私欲,就是圣人。
30.真正的儒生都是文武双全的,譬如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皆通骑射与兵法,一是为了健身,而是为了建功立业。
那种文弱书生不是真正的儒生,更离圣人之道相去甚远。
31.心即理,不用从万事万物中去格物寻求真理,只需从做事中去磨练,用心感悟,不断提升认知,就可以寻到真理了。
32.与小人斗,需要谋略、灵活与耐心,不可冲动,不可不屑,阳明先生这样的圣人都会为小人所扰,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只要小人不害人,便可不理不交,若是害人,便要斗一斗。
33.做事要恩威并施,灵活变通。
杀人不一定是坏事,有时候杀人是为了救更多的人,两害相权取其轻。
对于可以感召的人则感召,不能感召的则用强力。
该仁慈的时候要仁慈,该强硬的时候要强硬。
34.教育孩子,琴棋书画都是次要的。
最重要的是明白事理和有自驱力。
明白事理则不会迷惑,有自驱力则会勤奋有行动力。
至于学习成绩是第二位的,其他的所谓素质教育课程,更是第三位的。
电视剧《王阳明》2011年拍摄,2012年播出。
朱一龙 在剧中饰演小皇帝朱厚照,刚刚毕业1年的演员朱一龙在剧中表现可圈可点,强推。
第34集最后,看的我忍不住哭了出来。
王阳明走后,他坐在那里。
之后脱掉外袍一步步走向床。
最后躺在那个偌大的床上。
孤零零,没有其他人。
好恨我学的是理科,对这段历史了解太浮于表面,不能用更多的文字来分析居仔演绎的朱厚照。
但我只知道,想去重温这段历史,想更深入的去了解朱厚照。
我更加佩服你,赞美你,演员朱一龙
历史剧里,此剧是我看过的最棒的片子,内容丰满,朴素不做作,主线清晰,剧情合理,有些情节感人至深,寓教于乐,是非常正能量的片子,适合在央视频道播放,演员的演技完全没有表演痕迹,尤其是王阳明和朱厚照的扮演者堪称完美……小皇帝召见王阳明,一起吃饭,并诉说自己的委屈那一段,可以完全感受到小皇帝的孤独寂寞,痛苦无奈……朱一龙把小皇帝的那种希望得到理解和关心,却又不得不独自面对所有困境的状态演绎的非常到位……
之所以打这么低,是因为我本来对这部剧期望很高,而且这部剧还是9.0分。
这部剧和海棠依旧一样,剧中人物很激动感动动情,就导致强行煽情。
我感觉将观众带入感情的最好方式是让观众去随着剧情展开,自己感动。
就像孔子那部电视剧一样。
王阳明的一生非常精彩,他的性格我不清楚,但我想应该大多时候是沉默的,沉默的格物、深思。
他周围的人太吵了,话太密了,他的媳妇、他的书童总是像惊弓之鸟一样,随时带着那种大祸降临、王阳明太牛太无私的感情在演戏。
我记得孔子中他的一个弟子把自己的肉割下,煮熟给孔子吃,那一段是非常感人的,那个镜头是沉默的,观众的感情是饱满的。
这部电视剧镜头太满了,观众感情很尴尬。
因为演而演,明明有那么好的剧情,但这些演员太拉胯了。
王华的诠释还好一些,比较正常,王阳明周围的其他人真的太跳了。
还有刘瑾,他演的太夸张了,正常人会那样说话吗?
就算他是个死太监、历史上有名的大坏蛋,也不用这样吧。
他的坏是体现在他做的事情上面,又不用天天带着坏人面具。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先天下之忧”你从未忘,“后天下之乐”却是个“归去来兮”的梦,你永远都行在路上。
虽然你只说:“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而我依然深深感激,今时今世,我遇见那一缕幽远的清芳。
不知道王阳明是不是和弟子讨论过“孔子诛五恶”,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有过“孔子诛五恶”。
可这的确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
可以让毒日头下的王阳明骨头缝里都钻出凉气,瘫坐在冰冷的大石头上嚎啕大哭。
他终于明白了从前有人说过的圣道的失传源于何时何处。
少正卯,春秋时代鲁国大夫。
少正卯和孔丘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
少正卯的课堂多次把孔丘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讲,只有颜回没有去。
少正卯成为鲁国的著名人物,被称为“闻人”。
鲁定公十四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上任后七日就把少正卯杀死在两观的东观之下,暴尸三日。
孔丘的弟子都不明白为何要杀他,子贡忍不住向孔丘提出自己的疑问,孔丘回答说:少正卯有“心达(或作“逆”)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五种恶劣品性,人的品性只要有这“五恶”中的一种,就不能不施加“君子之诛”,而少正卯是身兼“五恶”的“小人之桀雄”,有着惑众造反的能力,他和历史上被杀的华士等人是“异世同心”,不可不杀。
少正卯被杀后,其学说没有流传下来。
听起来就好像是说,有人和孔子抢生意,孔子趁着自己当时还有几分权力,找个由头就把人家办了。
实实的小人行径。
是孔子所为吗?
如果真的是,那恐怕根本就没有什么圣道,或者说圣道也跟着少正卯一样,不明不白的早死了。
孔子传的是什么道,他为何传道?
闻孔子周游列国,过楚境,遇狂士。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
凤兮!
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
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你是凤凰,却是生错了时代的凤凰,如此还不如一只鸡。
过去的再美好,终究是不可挽回的。
你要挽救这个时代,让它再重回过去的美好?
你想从政,想拯救这个已经破败腐朽的时代,你真是太危险了。
你还是省省罢。
孔子知道他说的不简单,想下车来与他讨论。
只是楚士唱完就走了,好像是给孔子下了一则预言。
讨论没有什么益处,好比万物各安其责,不是你说句话就能改变的。
奔走,传道是孔子的使命。
他不为一个结果,也不可能为一个结果。
事实上,所有曾立下圣贤之志的人,都不会有什么结果,只贵在义无反顾。
原来那位楚士不是在讥讽孔子,他是在叹息,是在怜悯啊。
然而似乎圣贤从来不需要什么怜悯,也不需要为自己辩解,更不赞同有人为自己辩解。
他们只固守自己心灵的一方净土,拥有一片光明的心地也就罢了。
几番读到王阳明传奇的人生,我总会产生一个荒诞的念头,难道这些圣贤一样的人,都是外星人派来拯救地球的么?
如果不是,为什么一个小屁孩无来由地就有了做圣贤的念头,那一定是外星人植入他脑子里的概念。
如果不是,为什么光着屁股被“好生着实打着问”了四十廷杖还不死,他一定被移植了外星人自我修复的基因。
圣贤的灵魂和身体都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
多少年后,同样有人追着王阳明的轿辇怒斥讥讽,那是如狼似虎直入南昌城的北军。
前面亦有百姓涌过来,握着锄头铁锹愤愤不平地怒视着。
王阳明终于被逼下轿来。
他说:“北军将士们,你们骂渴了吗?
饿了吗?
想家了吗?
乡亲们,你们谁去端一碗水,拿几个烧饼过来呢?
”于是,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也许人可以什么都不怕,只是最怕被审问良知,倘若他还可以算作一个人。
人们可以什么都不怕,最怕那种以德报怨、无私无畏的胸怀。
如果说王阳明有什么魔法,那也仅仅是“良知”二字。
仅仅是这两个字,造就了高尚的自我和这混沌的俗世完美融合的典范。
穿透长夜才能换来光明。
如此圣人每出于乱世就是一种因果轮回,如同昼夜交替一般长存而又平淡。
所以他们才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吗?
是否一种学文,自它被官方认定为正统时起,就注定了要被腐朽的命运呢?
这不是孔子的初衷。
然而人总是这样,一面期待着那个高尚的自己摆脱这俗世种种,一面又不甘寂寞要借着这个世界去实现那个高尚的自我。
所以荀子才编出了“孔子诛少正卯”这样的事来迎合的吗?
所以汉家就迫不及待地把这个写进《王制》,终于下了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决心?
你要讲什么圣贤之道随你去讲,对我来说只有一条,你不能说得天下人来反我,不能让我不高兴。
你要是让我不高兴,我就要打杀你。
我有打杀你的权力,因为圣人都说了“五恶当诛”。
原来圣贤之道在君权看来,就是可以让他们把“打杀”合法化的一个最能忽悠天下人的借口。
你最信的是什么,我就用你最信的来打杀你。
古来多少谏臣直臣,最怕的不是死,而是被归为“五恶”。
他们最怕的是被剥夺书写、哭喊以及死的权力。
没人需要你去死,没人需要你尽忠,你就一无所有,一文不值。
如果你是忠臣,那谁是暴君?
你所哭喊着要为之去死的那点东西恰恰是君权最厌恶的。
你为何非要靠着一个主观随机的君主去实现你那一点高尚的情操?
你太寂寞了吗?
你太寂寞了吗?
这好似一个永久性的疑问。
不止对于那些圣贤人物,也对于所有普通人。
人人都需要实现自我,这便是人人都要面对的课题。
然而寂寞不是因为孤傲和偏激,有时候人是需要一种气节才能历经磨难而不失真我本色的。
“花开堪折直须折”,这话已被引用烂了,可是“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似乎少有人闻到那一缕幽香。
所以说,归根结底,人们最怕的还是寂寞。
所以即便我们被现实撕扯得鲜血淋漓,却仍放不下“寂寞”二字。
可这没有什么不好的呀。
你若让君子不去尽忠,就如同让淑女不去爱慕君子一般,那这个世界该是怎样惨兮兮的可怜样儿呢?
不论寂寞不寂寞,让我们各得其所,安处于自己的那番心境中去罢。
倘若倦了累了,就放空。
在昭昭春日的天台上晒一晒太阳。
此刻我和那些被晾晒的白色衣裳和被单也没有什么分别,只是一片空白地任清风吹拂,任阳光照耀。
就像是做了一个美丽的梦。
于是我终于理解了那一日孔子为何最欣赏的是曾皙想在春日里出游这样平庸而淡然的志愿。
无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那都不是我最想做的自我。
终有一天我必然要卸下重负,回归到那片最初的梦想里去。
非常好看的一部古装正剧,很多老戏骨,剧本表演服装道具台词一流!
正德初年,小皇帝对“八虎”太监言听计从,王守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结果被廷杖四十,逮入诏狱。
最终被贬往贵州龙场驿。
在那里王守仁发现了一个山洞,起名为阳明洞。
由于王守仁早年就诗名在外,远近诸生纷纷前来就学,一块蛮荒不毛之地,就这样成了其乐融融的传道讲学之所。
王守仁数年面壁一朝顿悟,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知行合一”,既是他苦苦思索后的悟道所得,也是他广收门徒进行教学的命题。
谪戍期满,朝廷安排其为江西庐陵知县。
此时的王守仁不管是学业还是思想都日益精进,已经正式提出了“心即理”、“心外无理”的命题。
当时那一带民变四起,王守仁对兵制进行了改革,事变很快平息了。
由于父亲王华去世,王守仁回乡守制,出自守仁之口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流传久远。
难看
为啥国内不播
呵呵
妈呀这么好的剧居然被禁了,被韩国买了,这部剧拍的很好,正剧班底,很多老戏骨,剧本表演服装道具台词一流,每个角色都立体丰满,连小太监满满都是戏,剧情也很棒,真实地还原了那个时期的君臣,八虎现状,看的出来很有诚意,下了很大功夫做这部剧。优酷上已经有人上传高清画质了。听说朱一龙演小皇帝的时候才23岁刚毕业,把小皇帝的荒诞不经爱玩有心机演的很不错
真是拍的好,演员演技扎实剧本扎实,各方面都用心的历史剧,结果被禁辽 ;)
以为被禁了肯定很有争议,加上评分这么高,必定是神剧了!结果,完全看不下去,开端就这么幼稚粗糙,都不知道是剧情片还是纪录片
评分把路人骗进来杀,还是看书去吧
好剧被禁,满屏反人类的垃圾剧横行。
为撒只有韩版?
很失望。
gd真的不能说,手撕鬼子,毁三观的雷剧脑残剧不禁,唯心主义一点点不一样的思想就要禁,反应社会现实揭露社会的不足加以改正的也要禁,,,气的都快没脾气了
太难看了,挣扎着1.5倍速快进看了12集,依然觉得是浪费生命。边蹬车边看烂剧不如踏踏实实静心直接看书。偷懒是我错了!!
我就单看演技吧,剧情已经不抱希望了
虽然bug众多 但还算不错了!
一生俯首拜阳明
又看了一部烂剧!被豆瓣评分骗得最惨的一次!这评分绝b是某演员粉丝打出来的。也是很神奇,全网只有韩语字幕。
看了五集我gg了 这金手指开的???台词设计我也不行……
什么玩意儿
还不错
境界高远,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