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来自中国,影响世界…十集的篇幅,逻辑安排上有一点总分的结结构的影子,第一集从生命起源开始,到植物演变,再到各种植物的前世今生;第二集选择了水稻和谷子这两种供养了南北大地的植物;第三集说了橘子家族,说了猕猴桃的改良,说了苹果的选择,说了桃子的变化,水果因为人类而变化;第四集茶树的变迁,因为人类有意识的改变,让茶树成了如今的样子;第五集,竹子这种有特质的植物的用处它们的习性诸如此类;第六集,桑树与春蚕之间的关系,还有丝绸的出现;第七集讲述大豆科植物被人类从野生培育到粮食类生力军;第八集,本草植物漫谈,黄花蒿等;第九集园林植物,兰花,荷花,梅树,菊花,各种为中国园林提供了灵感或者美感的植物;第十集对于各种花香异常的观赏植物…总的来说,旁白介绍居多,采访专家或者育种工作者或者种植者不多,画面的呈现很美,结构上逻辑清楚,不过大多数还是泛泛而谈,有些流于表面,每一集的风格也不统一,"影响世界""中国的"这两个特质并没有凸显的很清楚,不过还是值得看一看魅力十足的植物的,个人评分8.9分,推荐指数四星半。
《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共10集:内容目录如下——播放平台:爱奇艺VIP1.植物天堂:植物演化,地域分布2.水稻3.水果:柑橘类,杨桃(狗枣),猕猴桃,苹果,桃子,4.茶树5.竹子6.桑树7.大豆8.本草:银杏,塔黄,石斛,黄花蒿9.园林:荷花,兰花,梅花(劈梅),菊花,10.花卉:大叔杜鹃,绿绒蒿,月季,蜀葵
小时候没有电视剧可以看的时候会看纪录片,第一次接触到的纪录片是《人与自然》和《动物世界》,动物的纪录片总是会很有趣。
反过来回到这部植物的纪录片,他用另一个视角展现了植物天堂,再兼之科普,用现代化的拍摄技巧,无数镜头另外惊叹,每一帧的截图都可以当壁纸。
看完片头就被吸引,目前看到了最喜欢的第三集,跳过了水稻那一篇。
全部看完的话再继续评价。
1、总体概览历史沿革。
2.水稻。
最后的杂草稻是敢于牺牲自我的勇士。
3.水果。
中国的猕猴桃到新西兰。
柑橘家族的杂交。
新疆600年苹果王。
桃子的祖先雅鲁藏布江的光核桃。
4.茶树。
云南锦绣茶祖。
英国坦克里的茶炉。
全世界30亿人饮茶。
5.竹子。
一片竹林只是地表根茎的分支,竹简,竹煌羽化,竹子开花即死亡。
6.桑树。
7大豆。
唐代鉴真和尚东渡传播大豆。
美国田纳西州马丁市大豆节,大豆花粉少和蜜蜂的配合。
8.本草。
银杏果,喜马拉雅4000米雪线,塔黄开花到两米,石斛,马达加斯加疟疾靠黄花蒿的青蒿素。
9.园林。
千年莲子可开花,佛教传说西方极乐世界长满莲花,兰花,宋朝兰花画作,梅花,不屈的精神,空心煤树可开花,劈梅,菊花,北海公园皇家养育菊花,品种和手艺。
10.花卉。
高黎贡山的大树杜鹃,蓝色花朵的绿绒蒿,斗南花市的交易,蜀葵最早传播到西方,
1.寄主日渐衰落2. 结出金黄的种子,完成生命的轮回。
3. 她没有时间享受夏日的慵懒。
4. 已经初见端倪。
5.她看到过生,看到过死,经历过战后的洗礼,感受过秩序的重建,不论繁华还是寂灭,光核桃树都站在这里。
6.高不盈尺,叶片细长。
7.凝神专注的禅修之中,茶平和和亲近的性格,让她恰如其分的融入了僧人平静的生活。
看完整部纪录片,让我感觉到非常惊讶的一种植物是水母雪兔子,可以防寒,并且抵御过多的雨水,因为他们普遍分布在极端的高度和极端的环境下,所以必须需要特别的工具,而且你让我感觉更加神奇的是雪兔子的近亲苞叶雪莲,因为她为自己的花设计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温室,用半透明的苞片储存阳光和他的热量,也就可以加速花的发育,并且这一个温室里温暖挡风,也让传粉者感到舒适,也会更容易繁殖,让我为植物的智慧而惊叹。
若不是有这样的智慧,植物也无法遍布整个世界,在任何困难的地方,都能看见植物的身影。
看完第一集打算继续往下看。
第一集大致介绍了中国植物资源以及分布的概况,认识了青藏高原的水母雪兔子—厚厚的苞片能够保护花器官,同时也为昆虫提供了栖息地,西双版纳的海芋—昆虫为了防御植物毒素在海芋上咬了一个又一个大洞,绞杀榕—一种寄生性植物,生长气生根,能从寄主植物上获得营养和水分,一旦根落到地上能够独立生长,一般只寄生在健康状况不太好的植物上,能够推动雨林的新陈代谢,望天树-雨林中最高的树种,阳光的宠儿,沙漠中的梭梭树—从出生起就不长叶子,根系发达,看着一部分的时候真的为植物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珙桐—第四季冰川的孑遗植物,由于长着白色的苞片,又被叫做鸽子树。
纪录片中提到,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北纬30度是荒漠地区,在中国地区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北纬30度是植物天堂。
这集的最后讲到植物和人类的相互影响,人类驯化了植物,同时植物也在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由此引出第二集的内容。
第2集 水稻野生稻有长长的芒刺以及落粒的特征,人工驯化后的水稻不再具有这些特征,方便人工收获。
人类对稗草的驱逐,导致稗草与水稻具有相似的外形,难以在苗期清除稗草。
水稻自花授粉的性状不利于物种的多样化,雄性不育水稻的发现为杂交水稻的栽培提供了条件。
目前,水稻田中出现杂草稻,对于水稻来说,这是拓展多样性的尝试,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一个难解的谜题。
第3集 水果这一集完全就是果树栽培学课程配套视频教材啊,很多内容老师讲过,之前全凭想象没见过画面,脑子里只有PPT,看了视频以后加深了印象,真的太美了。
为啥就没有专门讲蔬菜的一集呢?
这一集讲了柑橘类水果,猕猴桃,苹果和光核桃的故事。
柑橘类水果起源于三大祖先:橘子、柚子和香橼,许多柑橘类水果是这三者相互杂交的后代,比如橘子和柚子杂交得到橙子,柚子和香橼杂交得到雷檬,橙子再和香橼杂交得到柠檬等等。
从细胞融合实验也可以看出,不同种类的柑橘水果之间具有很高的亲和力。
脐橙是一种没有种子的水果,依靠嫁接得到繁殖。
猕猴桃起源于中国,100多年前引种到新西兰开始人工栽培,早起的猕猴桃比较软,海沃德猕猴桃硬度适宜,耐储存,得到广泛销售。
我国目前广泛栽种的苹果是日本品种红富士,但品种的单一对物种是不利的,在我国新疆地区有大片的野苹果林,能够提供丰富的苹果种质资源。
其中最大的苹果树被叫做“苹果王”。
由于检疫措施不到位,野苹果林在与内地枝条的嫁接过程中感染了小吉丁虫,这是一种噬咬树心的害虫,为了保护苹果种质资源,苹果专家陈学森等人每年都会去新疆的野苹果林调研。
现代桃起源于青藏高原地区的光核桃,这种桃的果核表面光滑,因此得名。
我国有种质资源库保存专门植物资源,防止物种的损失。
第四集茶叶 首先介绍了茶树的起源与生物学特性,茶树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野生茶树是高大的乔木,茶树根系繁茂,生长在斜坡上,完全花,异花授粉,果实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成熟,因此出现花朵和果实同时在树上的现象。
最著名的茶树昆虫是茶小绿叶蝉,体表呈现隐匿的绿色,体长3-5mm,茶树被茶小绿叶蝉侵害以后会在空中释放信息素,引诱天敌猎蛛捕食茶小绿叶蝉。
此外,茶叶分泌茶氨酸、茶多酚和咖啡因等生物活性物质以抵御真菌和细菌的侵害。
茶叶的全基因组已经被测定,在进化过程中发生过两次全基因组复制事件。
然后介绍了茶叶驯化与制作。
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被称为吃茶的民族,沿袭着一种吃茶的习惯。
云南凤庆县的香竹箐生长着一棵被称为锦绣茶祖的大茶树,是人为矮化茶树的代表。
从热带到温带的传播过程中,茶树逐渐由乔木变为灌木,灌木型的茶树更适合人工栽培和采摘。
茶叶的制作需要经过“杀青”这一步骤,杀青能够灭火茶叶中的酶,去除酶以后,茶叶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得以保留,进一步减少茶叶中的水分能够延长茶叶的储藏期。
最后介绍了茶叶对世界的影响。
茶叶初到英国是贵族阶层的宠儿,在工业革命以后,由于茶叶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工人阶级开始增加对茶叶的需求。
英国人罗伯特·福琼将中国的茶种引入到印度的大吉岭,该地区适合茶树的栽培,后来成为世界三大红茶产地之一。
日本茶道是最高的待客之道,茶超越了饮品的概念,草庵,露地,一期一会,强调精神世界的追求。
1753年被植物学家林奈命名为 Thea sinensis 意为中国茶树。
第五集 竹子竹林不是许多竹子构成的,是一棵竹子长成的。
竹子不耐冻,只能分布在南方地区。
竹子的维管束由内向外逐渐增加以加强抗风能力。
大熊猫曾经是肉食动物,肠胃无法很好地吸收竹子中的营养物质,只能以量取胜,一天要吃相当于成年人20天的饭量。
竹子制作成的乐器——尺八,唐代从我国传到日本。
竹子滋养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可作为记载、许愿的载体等。
竹子开花也就意味着死亡,竹林的死亡对周边生态系统的影响很大,但是竹子开花的规律还没有被人类发现,目前仍在研究。
第6集 桑树桑树具有高超的蛋白质合成能力,自然条件下的野桑树树形高大,寿命可达千年,人工驯化下的桑树逐渐矮化,便于栽培和采摘桑叶。
野生蚕呈现暗褐色的外表,而家蚕外表纯白。
意大利的美第奇家族经营纺织厂积攒财富。
桑果雄花具有强大的弹射能力,可将花粉弹射到尽可能远的地方。
第七集 大豆野生大豆匍匐生长,豆荚成熟时会爆裂以弹射种子,这些性状不适宜人工栽培,在人类的驯化下,大豆逐渐形成直立生长,豆荚不爆裂的特性。
豆腐由鉴真和尚传到日本。
美国的一个小镇每年有大豆节,美国的牲畜主要靠大豆喂养,美国机械化生产大豆。
大豆的根瘤菌具有固氮的作用,能够起到肥田的作用,大豆与玉米轮作。
大豆自花授粉不利于新品种的培育,人工异花授粉成功率很低,借助蜜蜂授粉,寻找大豆雄性不育的品种。
第八集 本草介绍了银杏,塔黄,铁皮石斛和黄花蒿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药用植物。
银杏是世界上唯一具有扇形叶片的植物,雌雄异株的特点导致其授粉比较困难。
塔黄是一种生长在青藏高原上的植物,与蕈蚊共生,厚厚的苞片为昆虫提供了栖息的场所,目前还无法人工栽培。
铁皮石斛在中国古代被誉为仙草,生长丹霞地貌的峭壁上,它的根高度特化没有根毛,生长在地表的根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根还与真菌共生,它的种子很小能够在高空飞散。
在逆境下,石斛的茎上积累了多糖类物质,帮助它保持水分。
黄花蒿是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的来源,马达加斯加的人民通过种植黄花蒿获得了高于水稻的经济收入。
第九集介绍了四种园林植物:荷花/兰花/梅花/菊花。
荷花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开花植物之一,历史悠久。
荷花有着特殊的生理构造,不容易沾染灰尘,因此被人们视作高洁的象征。
荷花同时也是佛教的重要象征物,意味着洁净的世界。
世界上兰花的品种很丰富,中国的兰花因其低调内敛,香味淡雅而独具特色,宋人将兰花引入室内,作为君子的象征。
兰花根系发达,小小的花盆难以容纳,因此需要采用分株和去除枯根的方式扩大兰花根系的生长范围,使兰花能够在室内花盆中生长。
梅子作为调味品,能够满足人类的温饱需求。
梅花的普及与我国历史上的“靖康之变”有关,南宋文人借凌冬开放的梅花表达一种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
另外,梅花坚强的生命力,使得“劈梅”这样一种独特的嫁接工艺成为可能。
现代园林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人工创造的“枯荣相对”的艺术之美,即衰老的枯桩上抽出茁壮的枝条,开出灿烂的花朵。
世界上菊花的品种有2-3万种之多,菊花品种之巨得益于它易于杂交的性质,养菊人每年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通过杂交的方法创造出新的品种。
菊花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成为日本园林艺术中一种重要的植物。
原产于中国的许多植物都成了园林植物,进入世界各地的花园,因此中国也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
公园是对自然的模仿,是植物的第二故乡,也为人类提供了寻求美感和栖居自然的极佳处所。
第十集的主题是花卉:绿绒蒿/大树杜鹃/大花黄牡丹/月季/蜀葵。
绿绒蒿是一种生长在青藏高原地区的草本植物,品种丰富,色彩绚烂,给无数的登山者带去了一次又一次的震撼,有科学家专门研究绿绒蒿的人工栽培方法,这一集的绿绒蒿是在太美以至于我迫不及待换了头像。
杜鹃在我的认识中是一种矮小的灌木,没想到杜鹃也可以开放在高大的树上。
蜀葵在中国各个地区有不同的称呼,在古代就由中国传播到欧洲,比月季等植物还早两三个世纪。
片中模拟了蜜蜂视角下花朵的样子,核心部分的颜色比较深,用以吸引蜜蜂。
人工栽培的花卉拥有更大的花冠,更丰富靓丽的色彩,人类帮助花卉免于自然界的生存压力,同时将花卉改造成符合人类审美的样貌。
野大豆(大豆的祖先)茎紧紧缠绕在一起,趴在地上或者缠绕在粗壮植物的茎杆上,秋天种子在豆荚中成熟,用豆荚的爆裂将种子弹射2-5米,从而拓展家族生存空间,种子会进行休眠可能1年,2年或者数10年,以这种方式防止一时间由于外界环境而全部覆灭
雄蕊花粉 雌蕊离得很近,且在开花前完成受精大豆
大豆的小花卤水豆腐(日本)将大豆浸水碾碎,然后加水进行过滤,滤出豆浆,趁豆浆还有香味时,用苦汁使其凝固(额,这个讲人文有点多)美国田纳西州的马丁1765年,英国殖民者引进美国制作酱油,用大豆喂养鸡 牛 猪 火鸡将大豆/棉花与玉米轮作,大豆与根瘤菌共生,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氮肥,大豆发芽后,根瘤菌进入根部,依靠大豆吸取碳水化合物 水分 等营养物质存活,大豆根部形成有固氮能力的根瘤,开花时根瘤输送氮肥给大豆植株,大豆成熟后它的根茎叶 根瘤归还给土壤,起到肥田的作用
大豆根上的根瘤受精在开花之前就已完成,自花授粉,雄蕊 雌蕊之间距离很近,轻微的振动就会使花粉粒落到雌蕊上完成受精,但是这样使得大豆失去杂交优势
雄蕊花粉 雌蕊离得很近,且在开花前完成受精接受别的植株的花粉唯一的办法:它自己不产生一粒花粉,可能找到这样的野生大豆植株,它胞质雄性不育,但是送来别的植株的花粉,花粉数量少,沉重,花开得小,不易被风吹走,人工授粉容易碰到柱头,柱头受损之后就会死亡,而且一天的工作量有限,白垩纪时蜜蜂祖先已出现在地球,距今已有一亿多年了,工蜂采集的花蜜给它们提供能量,在大棚中蜜蜂帮助异花授粉,空旷的田野中,花小花蜜少,花香少,对蜜蜂吸引力不够,人们利用引诱剂,把蜜蜂引到大豆地中,蜜蜂采集花蜜具有专一性,从而使杂交大豆走出大棚成为可能
大豆的小花新疆伊犁:高温干旱少雨骆驼草,很好的蜜源植被,它的开花时间比大豆开花时间早,先把昆虫培养起来,大豆开花的时候不太抢蜂源,而且是天然植株,不用人工栽培,苦豆子可以吸引多种蜜蜂,黄花草木樨是分布最广的蜜源植被,向日葵在大豆开花后才开花
骆驼草
苦豆子
黄花草木樨有红白蓝等多种颜色的大豆花朵
多种颜色的大豆花朵
国家种质资源库储藏人工栽培大豆31039种,野生大豆9685种
中国西南部喜马拉雅山东麓,印度洋吹来季风,带来雨水(躲过寒流袭击,成为许多植物发源地),茶树起源地
茶树(山茶科 山茶属)不到十厘米的小茶苗,长出发达的根系,带来困难:6月雨水多且雨季长,为防止根部腐烂,茶树常长在斜坡
小茶苗长成少年,保护树叶:茶小绿叶蝉(3-5㎜)它的针状口器刺入茶叶吸食里面的汁液,茶叶细胞组织就会遭到破坏,茶叶枯萎、卷曲从而失去光合作用的能力,每月生产一代,茶树防御机制:1)当茶小绿叶蝉的口腔分泌物接触到茶叶时,茶树释放几种特殊气味的信息素,吸引捕食者—猎蛛捕食茶小绿叶蝉;2)受细菌 真菌感染,树叶凋落,茶树死亡,抵抗机制:咖啡碱 茶多酚等物质杀菌。
茶小绿叶蝉
茶多酚 咖啡碱等物质成年,胸围超过3米,高越25米(巨人)
能够抵御寒冷的矮化茶叶果实成熟时间一年半左右,成熟到一半又有花朵开放,成熟时褐色果皮裂开,种子落向大地
未成熟的果子
成熟的果子与开放的花朵年复一年循环,形成种群,云南西双版纳茶树起源地,茶叶是食材也是药材,需求增加,需要人工栽培,云南省凤庆县香竹箐生长着锦绣茶祖的大茶树(早期人工栽培代表),显示出人为矮化的痕迹
锦绣茶祖的大茶树茶树到了温带,热量水分减少,乔木茶树淘汰,小型乔木茶树增多,在四川,为适应温带环境,出土分支,丢弃主干,变成不足一米低矮灌木,叶片细长加厚蜡质层,抵抗寒冷,中华民族将其传播
能够抵御寒冷的矮化茶叶茶树进化史上发生两次全基因组复制事件(抵御自然灾害),还有许多基因发生串联复制,导致叶片中合成风味化合物的关键酶基因数量明显增加,但油茶中风味物质较少,风味物质:茶多酚(杀菌) 茶氨酸(类似味精的鲜味) 咖啡碱,从药品—到饮品。
通过制茶工艺来保存茶风味(离开茶树,体内的酶开始消耗风味化合物):杀青(使酶失活 失去水分,易储存)可运输至青藏高原 不丹 尼泊尔 印度 西亚
茶与文化
茶百戏(类似咖啡拉花)
宋代御茶龙凤团饼红茶(福建武夷山)被带向了欧洲,征服英国,19世纪工业革命,茶+牛奶+糖使工人保持精力,波士顿倾茶事件引发独立战争。
茶树全球化种植:罗伯特•福琼带着茶苗 茶种子到印度,茶树能够在大吉岭生长(三大重要红茶产地之一): 环境相似 茶树独特授粉机制:既有雄蕊也有雌蕊,阻止自花授粉,而通过异花授粉进行基因重组,产生更优势的植株。
茶树种植过程程序化(印度种植园),并碾压成碎茶,颗粒在风与热催化下成红褐色,为降低运输成本,英国在印度修建铁路,茶树亚洲出发,1880年代到欧洲,19世纪初到非洲,20世纪到美洲 大洋洲。
日本 僧人成为传播茶的先行者,孕育出日本茶道,建造草庵植物学家林奈命名为Thea sinesis(中国茶树)
青藏高原上的植物,水母雪兔子,一生只开一次花,在一粒种子时蛰伏许久。
苞叶雪莲,用布满毛细血管一样纹路叶脉的花朵包裹起来,抗冻
这种地貌叫流石滩
流石滩地貌
雨林的星空
雨林
雨林资源极大丰富,随之而来的生存竞争也极大
绞杀者,死亡与新生
在沙漠的一粒梭梭树种子 她渴望水,却不过多索取约46亿年前,火山大喷发约38亿年前,地球上开始有生命约35亿年前,岛屿出现,蓝藻是第一个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约4.2亿年前,最早的植物 苔藓 登陆约3亿年前,蕨类植物出现,桫椤是最古老的蕨类植物之一约3.6亿年前,水杉,种子出现约1.45亿年前,出现了最早的有花植物约6500万年前,亚欧大陆与印度板块撞击形成了青藏高原的雏形约200万年前,第四纪冰期 干冷气候使西北沙尘沉积在黄河中游 形成了平均80米黄土高原
……不喜欢
绝美
还不错。能记住猕猴桃,橘子,水稻,月季,银杏,大豆。
刚开始我觉得慢,听着困,后来开始发现格局的宏大,每一种植物都从祖先开始聊,梅兰竹菊,水稻桑树本草,还有各种奇怪的知识点。最后那个云南花卉市场很有意思,一群人像在阶梯教室一样拍卖花朵。而重要的节日和月季联系在一起,让人觉得无奈,是啊,情人节你们买到的花儿,有多少是那会有多少是月季呢?总之,很棒。
除了画面好看,主题不突出,东拉西扯,不知道想说啥。
前四集不错!后面就又些东拼西凑,滥竽充数。摄影不错。但文字缺严谨,不历练,较浮夸。舌尖上的中国文字也是这样。
每一帧都赏心悦目
冲着大名而去,首先发现英文名和中文名存在很大的出入,为什么会这样呢?第二,镜头技术拍摄手法已经趋于和世界水平看齐,但文稿,剪辑,内在逻辑等内在实力方面和BBC相比,被甩出了几百条街。很多内容转接都显得非常突然,让人感觉很错愕。不能说是粗制滥造,但赶工和献礼性质很明显。
动植物纪录片都躲不过软体虫类,哭了。
5星好评
看看中国人对植物有多喜爱!能吃则吃,不能吃则入药,不能入药就变着花样种着欣赏。中国人不爱吃猕猴桃?为啥不自己培育更多的品种?原来竹子是草!在开花的时候,也结束自己的一生。真是绚丽又凄美!承载一个民族的文明和服饰桑树,独属一科,功德无量。植物们充满智慧的进化,千奇百怪独辟蹊径的生存方式,延续了它们种族的生命。镜头极美,不过强加于植物们各种拟人化的人格品质,恍如中学生的鸡汤作文,略煞风景。殊不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第一集还可以,后面的选题立意,叙事总觉得哪不对,内容冗长、拖沓、简单。努力坚持看到竹子终于还是睡过去了。
🍀🌳🍃
1.植物天堂,2.水稻,3.水果:柑橘、猕猴桃、苹果、桃,4.茶树,5.竹子,6.桑树,7.大豆,8.本草:银杏、塔黄、石斛、黄花蒿,9.园林:荷花、兰花、梅花、菊花,10.花卉:大树杜鹃、绿绒蒿、大花黄牡丹、月季、菊花、蜀葵。前几集好一点,后几集越来越看不下去。水稻、茶树较好,大豆最差
水稻篇:对学术史不清楚,六十年代的稻作研究提了袁隆平不提丁颖等人?
镜头太美了!喜欢植物同时怕虫真是个无解的设定,我是用看恐怖片的半捂眼方式看下来的,像提防闹鬼镜头一样提防虫子镜头,其中最恐怖的一集当属介绍桑树的……
其他物种还在为生存宁死不屈挣扎时,人类你为了一点小事愁眉苦脸,何必呢💪🏻
镜头已经国际化了,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总体已经很棒了。
植物类型较少,解说有些刻意,可以再精简些
一直以来,中国的优秀纪录片题材,都以人文、社会、美食为主,自然科学类纪录片,受限于资金技术等客观条件,特别出彩的作品不多,让我们只能看BBC的作品眼馋,这部作品刚看了两集,远不能说完美,但看得出来,在拍摄手法、故事表述、逻辑结构等方面是下了工夫的,尤其是拍摄条件明显上了几个档次。四星给本子本身,一星算是鼓励,希望这类作品多多益善,让中国的纪录片人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