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

Black Swan,夺命黑天鹅,霸王别鹅(豆友译名)

主演:娜塔莉·波特曼,米拉·库尼斯,文森特·卡塞尔,芭芭拉·赫希,薇诺娜·瑞德,本杰明·米派德,克塞尼亚·索罗,克里斯汀娜·安娜波,詹妮特·蒙哥马利,塞巴斯蒂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年份:2010

《黑天鹅》剧照

黑天鹅 剧照 NO.1黑天鹅 剧照 NO.2黑天鹅 剧照 NO.3黑天鹅 剧照 NO.4黑天鹅 剧照 NO.5黑天鹅 剧照 NO.6黑天鹅 剧照 NO.13黑天鹅 剧照 NO.14黑天鹅 剧照 NO.15黑天鹅 剧照 NO.16黑天鹅 剧照 NO.17黑天鹅 剧照 NO.18黑天鹅 剧照 NO.19黑天鹅 剧照 NO.20

《黑天鹅》剧情介绍

黑天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纽约剧团要重排《天鹅湖》,因前领舞Beth(薇诺娜•赖德 Winona Ryder 饰)离去,总监Thomas(文森特•卡索尔 Vincent Cassel. 饰)决定海选新领舞,且要求领舞要分饰黑天鹅与白天鹅。Nina(娜塔莉•波特曼Natalie Portman 饰)自幼练习芭蕾舞,在母亲的细心关照下,技艺出众。这次,她希望可以脱颖而出。然而,在竞争中,她发现心机颇重的Lily(米拉•库妮丝 Mila Kunis 饰)是自己的强劲对手。在选拔中,她的白天鹅表演的无可挑剔,但是黑天鹅不及Lily。她感到身心俱疲,回家还发现了背部的红斑与脚伤。她一个人找到总监,希望争取一下。总监趁机亲吻她,却被她强硬拒绝。结果,总监居然选了她。队友怀疑她靠色相上位。在酒会上,Beth甚至当众发泄。这种压力外加伤病,一直影响着她的发挥。总监启发她要释放激情,表现出黑天...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科拉尔金矿2天地有情那年我对你的承诺农场小牛牛男儿王不言而爱Devidol!鬼影喧嚣第二季激情年代谁都知道我爱你两句话恐怖故事第二季艾玛的机会与鲨同游奥斯陆故乡请问您今天要来点兔子吗?BLOOM暂停365天:明日之欲侍女塔洛生活大爆炸第一季梁山伯与祝英台新传青春三选一惩戒香港厨神我不是妖怪棋魂亲爱的活祖宗怪物

《黑天鹅》长篇影评

 1 ) 《黑天鹅》:压力传导下的极具心理扭曲

电影中的Nina,起初就像总监所形容的一样:美丽,恐惧,脆弱。

就如同白天鹅一般。

Nina追求完美,但却一直规规矩矩。

影片中的妈妈对Nina有着极强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只要Nina不听她的话就立刻翻脸。

妈妈严苛的教育和过度的干预压抑了她的天性,她的外表看起来就像楚楚可怜不谙世事总是皱着眉头的小女孩。

从布景上看,对于27岁的她的卧室被妈妈装扮成粉色白色明亮的公主风,房间里堆满了小孩子才会玩的毛绒玩具,仿佛她就是生活在童话里的公主。

而之后Nina一股脑将玩具全部扔掉,也就是对这种束缚反抗的表现。

从Nina的穿着上看,从一开始色调是白色、粉色转变为后来的浅灰的训练服,灰黑色的毛衣等来看,Nina正在从纯洁的白天鹅慢慢蜕变为黑天鹅。

她的性格也开始变得开朗、性感,敢于表现自己。

在错乱的思维下,她杀死了脑海里想要取代自己位置的女生,一直被压抑的黑色性格终于逐渐显现出来。

最后登台完成的最后一场舞,表演黑天鹅的她挥舞着魔鬼般的翅膀,释放另一个完全的自我。

即使代表着恶但却是真实的她,最让人欣喜。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揭示了我们不要有过度的压力,要自己学会适当解压转移自己的压力,使自己思想健全。

不要给自己过度的压力,使自己出现不健康的心态。

 2 ) 考前综合征

想说,看了以后百般不喜欢。

不是不喜欢,只是无感。

想给两颗半星,豆瓣没这设置,给了三颗。

觉得亏了。

不知道为何,豆瓣上如此多的人追捧,甚至有很多我很喜欢的友邻赞不绝口。

但,这并不是一部我喜欢的电影。

这几年都不敢在豆瓣评论。

说喜欢,被猜疑;说不喜欢,又会被攻击。

不过随便好了。

不喜欢。

一开始还心怀侥幸,觉得没有交代的地方是悬念。

我错了。

这本来是一个情节很简单明朗的故事,要说清很容易。

要故意说不清,也有说不清的讲法。

惊悚最常见的方式是悬疑,悬疑最大的关键在于兜圈子和抖包袱(想到三苏,他在这点上做得太好)。

如果不屑于此,也有更紧凑的套路。

仿佛要讲点什么又什么都点到为止一带而过,让你怀疑所有人又在你准备怀疑前打消你所有念头。

这种方式拍惊悚片,还真是矜持。

所以首先这是个失败的故事,然后这是个失败的惊悚故事。

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恐怖。

首鼠两端的精神分裂,在欲望和克制上的顾影自怜,晃动的镜头和突然反打的招数,让我以为是落魄的法国导演流亡好莱坞不得不屈尊于主流,又找不到主流的定位究竟在哪里。

要么[两生花],要么[孤儿怨]。

你不能跳一支芭蕾舞就企图俘获所有观众。

但它要讲的东西我明白。

这就是大型考试前的一场噩梦。

梦见考试迟到,梦见进错考场,梦见答满的试卷写着别人的名字。

紧张。

慌乱。

犹疑不定。

又忍不住怀有一丝期望。

在镜子前面不断不断对自己说你能行你可以的,却在睡前关灯的一刹那涌起无限绝望。

片尾时心底泛起淡淡哀矜,于人于己。

音乐很好,演员太漂亮。

[天鹅湖]这个故事本身又萌又虐。

仅此。

 3 ) 藝術置生死於度外

香港有許多人都是跳芭蕾舞的,不少父母把女兒送去學芭蕾舞,但只是為了「教養」和「氣質」,一種躋身上流的想像,方便立足於名校,而一旦女兒想以跳舞為職業,父母馬上表示反對。

但《黑天鵝》(下稱《黑》)不是這樣的故事。

我為什麼喜歡《黑》,要兜一個大圈子說起。

港式藝術觀的局限曾田正人所著的芭蕾舞題材漫畫《舞吧!

昴》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品。

曾田正人把他在《消防員的故事》那種生死邊緣、極限與血淚的氛圍,移植到看似柔美高雅的芭蕾舞題材上,舞蹈亦便是LIFE AND DEATH的問題。

女主角宮本昴幼年時,每日以舞蹈和患絕症而腦退化的孿生弟弟溝通,就連「在街上看見一隻貓」這樣的小事,都要竭盡所有力量去跳出貓的樣子,否則弟弟就不能明白,昴便感到弟弟又被死神拉遠了一點。

對於昴而言,舞蹈是生死攸關的,在精神和肉體的極限處,就發生不可思議的突破。

比如昴要跳《天鵝湖》的群舞,卻因為她一直是孤獨的天才而無法融入群體的節奏,她迫得要蒙住雙眼在街上行走來學習,就在幾乎被卡車撞到的一剎那,她發現在生死之際,極端的專注之下,時間和一切事物的運轉都會變慢、萬物都可運於掌上,她便進入到新的境界。

在嚴肅的追求、極度的執著、真正的精英中,藝術就呈現它的殘忍。

它是理想國,但也異常殘忍。

昴的老師五十鈴婆婆,就是被發現家族遺傳會中年發胖而被世界一流舞團拒之門外。

而肥胖的五十鈴向昴說明自己的前事,問即將要到維也納跳舞的昴:「即使是這麼殘忍的藝術之宮,你也要進去嗎?

」昴也決然前去。

後來這套漫畫被改編成電影,由香港的李志毅執導,馬上變成異常平庸、中學生選拔賽式的場景,結尾是昴公開表演了一次《天鵝湖》,她父親本來反對女兒以舞蹈為職業,看了之後就轉向肯定女兒的志向,女兒亦大感欣慰,彷彿很圓滿的樣子。

這真是港式角度。

看完電影後我簡直是暴躁的:藝術本來是LIFE AND DEATH的問題,為什麼一旦到了香港人手裡,藝術連品味問題都不是,而只是職業選擇的問題?

年前有一套劇場作品《斷食少女K》,也有類似情況——立足卡夫卡,卻好像只想說服家長讓兒女從事藝術。

藝術超越日常道德《黑》是以一種通俗劇式的方式來談論藝術的,但有了那種對地位的虛榮追慕、對完美的追求、特殊家庭環境對性的壓抑,讓女主角妮娜(妮妲莉寶雯飾)從事藝術的張力得以被普羅大眾理解,也為藝術主題找到了日常生活的演繹。

而電影一直抓緊藝術的幾個基本原則。

必須堅持的是,妮娜被心魔糾纏、精神陷入混亂,以致妒忌前首席舞者、背叛母親、受性的誘惑之種種,電影並不視之為墮落,而是藝術的完成。

日常社會裡對於善惡、道德的標準,藝術經常不顧。

妮娜便恰恰是有道德潔癖,在性方面非常拘謹,又罪疚於自己搶奪首席舞者位置的欲望。

她無法面對自己黑暗的內心。

電影讓藝術淹沒現實,要求身心徹底的投入才能完美演繹,對於妮娜所代表的一般只追求技術完美、內心有所保留的現代人來說,便顯得非常苛刻、令人痛苦。

而電影明示,她這種自我欺瞞,是藝術突破的障礙(並以來自代表自由和解放的加州舞者作對比)。

日常規訓中要壓抑的黑暗部分,藝術卻要迫你面對,甚至迫你釋放。

[quote]否定現實肯定反叛《黑》幾乎全是主觀敘述,一個精神病患的主觀角度。

其實觀眾早知一切是妮娜自己的心魔,「什麼都沒有發生」,但大量的手搖鏡,緊隨妮娜背影、特寫髮髻,彷彿有鬼魅跟隨其後,驚悚片格局在可預計的劇情下仍然召喚感官反應。

電影張力在於觀眾的限知及與有幻覺的妮娜角度同一,一種「不知妮娜到底做了什麼」的狀態。

而電影又不同於小說的第一人稱限知角度,妮娜並沒有空檔透露心聲,她一切的時間都花來發現(真實/幻覺),以及遮掩,在受害人與罪犯兩個位置上接連轉換,性高潮總是伴隨驚嚇,電影就靠這幾點製造緊張感。

而這一以貫之的主觀敘述,走到最後,並不是要號召觀眾同情妮娜,相反,它要求觀眾與妮娜一起在極度的自憐中超越自己。

當妮娜知道自己受了重傷,但決意要演完全劇,對鏡抹上粧粉的釋然快意容光煥發,關鍵的轉換已經完成:妮娜甚至可以在狂喜中完成自己的悲劇。

像《鋼琴教師》的伊莎貝.雨蓓一樣,妮娜有個病態約束狂、關係曖昧的母親。

母親一方面是保護也一方面是陰影,妮娜很想從母親的控制下逃出來,但逃出也意味著危險。

無論這個母親多麼可厭,但從現實的角度看,她說女兒「有病」、「這個角色會毀了你」,原來都是實情。

而電影堅守著精神病患的角度、反叛女兒的角度,也就是藝術的角度:寧可拼了性命,也不向現實低頭。

末了女兒在幻覺和清醒的徹底交錯下作了技驚四座的演出,母親在台下也被演出震撼得熱淚盈眶。

當得到所有人包括舞團總監的肯定,本身又受了致命的傷害,但妮娜沐浴在完美的聖光中(可能是徹底自戀的狀態),根本無視於自身的受傷,甚至無視於他人的讚美——藝術的自我完成根本是超越於以上兩者的。

電影甚至不交代妮娜到底有沒有死,以示藝術置生死於度外。

片末悠繞良久的掌聲肯定了妮娜的演出、病態、反叛和不顧一切,肯定了不能自立的女兒對母親的勝利。

藝術與大眾現下在香港談藝術,說得最多往往是如何受周遭環境所阻而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一言以蔽之,是類似選擇職業的問題——而這只是藝術中最邊陲的部分。

從藝術創作的角度看,與其說服,不如直接演繹,讓那些不懂得的人也直接去被藝術的魔幻魅惑說服,而不是被藝術工作者的可憐狀況說服。

當然,這與藝術本身在香港的邊緣位置有關,香港人也許連《黑》中的在紐約第一芭蕾舞團當首席舞者是一件什麼事,都未必明白,或者更難明白在香港經常是非全職地從事的藝術,其實是 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藝術工作者也難免受到薰染,稍為專注投入藝術或堅持以藝術的標準看事物,就被認為是煞有介事。

但而像《舞吧!

昴》和《黑天鵝》這樣優良的大眾文化產品,便能以現實化的處境為起點,並在闡釋藝術的過程中,以藝術那種 LIFE AND DEATH的迫力去感染大眾。

良好的大眾文化商品,不一定是藝術,但起碼要懂得什麼是藝術。

一個女子的真實經歷,與藝術作品完全呼應——這種想法在香港藝術界往往會受到調侃,但它一方面既是某些大眾的夢想,也符合經典藝術的常青法則。

對於藝術和革命,有個相同的問題:為藝術及理想瘋狂,或清醒抽離的犬儒,我們要選擇哪一樣?

 4 ) 黑天鹅

《黑天鹅》几乎成为今年最为热门的文艺片了,阿罗诺夫斯基是个异类的杰出导演,他能用400万美元拍出惊世骇人的《梦之安魂曲》,所以《黑天鹅》出自他手,自然一点都不让人震惊,其风格与罗曼波兰斯基有些近似,电影风格偏为的古典,而《黑天鹅》基本上可以算为阿罗诺夫斯基的作者电影了,阿罗诺夫斯基的电影都偏爱于人性的挖掘,电影基调一直较为的灰暗,而《黑天鹅》全片都很压抑,除去室内戏,影片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晚上拍摄的,整体较为的阴郁。

天鹅是一种较为敏感不安的珍禽,而影片中的娜塔莉波曼正表现出了一种天鹅的气质,敏感不安,而又高雅。

此片的问世,应该可以把阿罗诺夫斯基归为“准”大师的行列了。

 5 ) 殉欲者•殉舞者

入评理由:一个人与自己的角力,可以这么狂乱而优美。

片 名:《黑天鹅》 导 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主 演:娜塔丽•波曼、米拉•库妮丝、薇诺娜•瑞德、文森特•卡索、芭芭拉•赫希上映时间:2010年12月 读 家:石头花园的歌女料不到年末竟有这样一个小高潮。

《黑天鹅》横空出世,广大文艺青年遂蜂拥而上,玩赏之,解析之,推崇之。

而这部电影的确艳惊四座,反正至少,它惊着了我。

故事很简单,关于一个芭蕾舞者如何艰难而疼痛地召唤出她身体里那只黑天鹅。

——舞者尼娜(娜塔丽•波曼饰)已经二十八岁,技艺无可挑剔,却始终只能跑跑龙套。

她的艺术总监,法国人托马斯告诉她,“四年来,你每一次舞蹈都毫无瑕疵,但我从未见你失控,从未见你释放自己。

”所以,尽管后来她终于有机会在《天鹅湖》中一人分饰黑白天鹅两角,成为当仁不让的女一号,她却始终惴惴不安。

不错,白天鹅的矜持、优雅和无害是尼娜本色,完全不成问题,但事情的关键在于,她要如何化身为邪魅而妖冶的黑天鹅。

一人分饰两角的尼娜,在现实中也日渐分裂。

她难以突破多年来“妈妈的小女孩”的角色,黑天鹅几番挣扎破茧,却又几番遭到压制。

托马斯布置给她的那个作业“抚摸你自己,投入地抚摸你自己”始终无法完成。

此后,电影的气氛趋于惊悚。

尼娜被幻觉和欲念折磨到几近疯魔。

这个状态,在我看来,基本可以概括为一个尼采式的术语:迷狂。

如果说白天鹅代表着日神精神,强调适度、节制、美德和优雅;那么,黑天鹅所代表的酒神精神则更为原始、更为蛮夷,却也更逼近本质,它追求的是忘我之境,致力于摧毁日神式的戒律清规,是生命与其本质的全面融合。

穿越此种酒神式的迷狂,生命便可达至一种从心所欲的澄明之境。

而这个境界,尼娜最终达到了——付出生命为代价。

标志是那一场黑天鹅之舞。

尼娜面罩黑纱网,眼影孔雀绿,浓烈,妖丽,斜飞入鬓,杀机四伏。

她浑身闪烁着欲念,逡巡,环顾,世间都是她的领地,世人都是她的臣仆。

每一次伸足与展臂,都有千言万语:“来爱我,不准爱别人;来吻我,不准吻别人”,那么专横,那么魅惑,她是不可违抗的。

当尼娜做完著名的三十二周挥鞭转,双臂扬起如巨大的黑翼扬起,四面八方,投下魔魅般的暗影,我听见耳畔有风呼啸而过,浑身一凛,低头看时,只见一臂汗毛倒竖。

啧啧啧,那种邪美,真令人望而生畏。

真正的美,多多少少带点魔意,令人有芒刺在背的不安。

《源氏物语》中,桐壶天皇就曾因爱子光源氏过分的美丽,而下令各处寺院诵经,为其消除魔障。

因为美与毁灭仅一步之遥,这是美之为美的宿命。

最令人吃惊的是娜塔莉•波曼,我简直认不出她了。

在电影的前八十分钟里,她懦弱、娇嫩、担惊受怕一如白鸽,将一身妖气藏匿得那么好,以至于我完全可以忘记她曾是杀手莱昂的玛蒂尔达,那个坐在楼梯口抽烟的十二岁小妖精。

演员这个职业的妙处正在于此,她出借自己的身体,让角色潜入,获得另一个灵魂,借由一部部电影,她屡次还魂、变身,而我们看着她,恍若隔世,两个钟头,过尽凡人的一生。

影片中的三次自慰,被波曼演绎得隐忍、热烈而逼真,似目睹海潮般黑暗的情欲一浪高过一浪。

我们的先民当中,最早的舞者,是巫。

巫扭腰摆臀,模拟与天地交媾,在生殖性的欢愉与疼痛当中,告诉凡人下一年的来龙去脉,灾厄与吉凶。

所以当舞者在舞,她们其实正介于神与人之间,是祭品一样的存在。

潜意识里尼娜知道,最大的障碍就是自己,于是她就杀了这个自己,让第二重人格,即,黑暗人格妖艳地上了位。

这个世界上,不疯魔不成活的,绝不止程蝶衣一个。

只要还有艺术这回事存在,那么,艺术家的疯狂就会千秋万载地存在下去。

而且,必须如此,必须穿越酒神式的迷狂,才有可能最终抵达美的本质。

亦幸亦不幸,舞者尼娜跳了一场最本质的舞,因为她把自己,舞成了祭品。

2011-1-4

我的微信公号:逍遥兽

 6 ) 这或许就是梦想到现实的距离,这或许就是艺术的代价。

梦想变为现实的时候,仿佛一切仍是那样,还是梦里那件雪白蓬蓬裙,那双光滑绸面舞鞋,那曼妙撩人的舞步。

区别在于现实中的蓬蓬裙被划裂,隐隐藏着个涔涔渗血的伤口,而那舞步的主人躺在血泊里。

这或许就是梦想到现实的距离,这或许就是艺术的代价。

艺术,是一种高效的表达。

但并不是努力就可以拥有这种高效表达的能力。

当艺术达到一定高度时,技术的重要性开始递减,进入拼理解力和感悟力,拼个性和阅历的阶段。

Nina面对的是两个同样高难度却黑白迥异的角色,这意味着她需要在内心安抚妥当两种相生相克的力量,让它们共存且达到高度和谐。

镁光灯下的几分钟,被残忍放大的绝不仅是演员脸上的毛孔,更是她背后的生活和内心的世界。

于是,黑天鹅出现,Nina的一系列异常开始上演。

比如一次重于一次的皮肤抓痕,比如在恐惧中不断看到另一个自己,比如同性性行为的幻象。

幻觉和现实在电影中交叉重叠,却因导演并未留下判别线索而变得无从细究。

虽然敏锐的人还是可以从配乐中得出一丝线索,但就整体而言,观影过后对于幻觉真相的重新判断显得意义不大。

倒不如珍惜当下的体验,尾随那些大胆跟在Nina身后拍摄的镜头,感受她不安恐惧的内心。

在这点上达伦展现了他制造吊诡气氛,安排紧密节奏的天分。

暗示足够多,让人大呼过瘾,众多细节和意象都值得回头考究。

 7 ) Dance (together) with your heart

在大规模上映之后,又去影院看了一遍。

了解剧情的情况下,这次更是能够专注到一些上回看不到或者注意不到的细节,也能对电影整体有些思考。

其中几点感觉比较强烈就加在开头。

并且补充两个关于电影中配角的理论整体上最强烈的感觉还是Natalie Portman的精湛表演。

记得在Lost剧终的时候,有听到美国的评论员夸奖Terry O’Quinn在里面饰演John Locke的卓越表演时。

说法是当他在饰演之后黑烟怪的时候:“His eyes changed”这其实是一种很传神的说法。

台词念好不难,动作做不对也可以纠正,但是要演对眼神却是非常难的,而要演出两种不同的神态眼神更是登峰造极难。

看过的人应该都能感觉到那种变化,他从之前彷徨无助的中年失败者到之后的阴险狡猾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千年老怪,一定用心把两人的心态都摸透了才能演成那样精确。

而这部里面的Natalie Portman的表演与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最后表演黑天鹅的时候,之所以有那么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除了音乐和舞蹈的视觉效果,她的神态和眼神也是无比惊人和有穿透力的,气势上充满了自信和魔力。

这次回头重新看到前面大部分时间里,Nina的唯唯诺诺,灰头土脸,担惊受怕的样子,其实震撼更加强烈。

她把二者都能演绎得那么精确传神,就不得不感慨这个28岁的女孩的神奇之处了。

除此之外,每次她在洗手间化妆室独自面对镜子的时候都是极其高难度感情表演,观众可以看到她那种平时在人前强行压抑,而到了独处的时候释放出来的感情。

这部里面用了极近的长镜头拍摄这种场景,其实是最充分地考验演技的方法。

而她做得天衣无缝而且一次比一次更精彩。

其中的最经典当数她获得Swan Queen角色之后给妈妈打的那个电话:一方面开心激动选上结果,一方面回首这个苦涩委屈艰辛的过程只有自己知道,又不由得泪下,而同时又有点紧张自己是否能演好……短短的一分钟,她的脸上完美诠释了这语言无法表达的万千感情。

观众看到了真是世界里的小女孩一个人躲在洗手间里为自己努力多年终于等到的成功而感情彻底爆发,这几十秒,超出完美许多。

不过看她12岁时就能有Leon里那种表演,其实也不会太让人惊讶了其后是之前说到过像我这种感兴趣的人,会回电影院去再看一遍,试图搞清楚那些片段哪些是幻觉,哪些是真实的场景。

可是即便我第二次看完,还是无法对一些部分是否真实给个确定的答案。

比如去找Beth那段到底是怎么回事之类的,影片本身似乎没有要视图把所有细节都自圆其说,留给了观众自己一定的分析想象空间。

如果作为悬疑片来看,由于这一点似乎略微有些不足,但是相信导演本身就没有将其定位为悬疑片,其实从某些角度看更像是现代文艺片。

我并不知道现代文艺片的精准定义,但是可以确定的就是这一点略微的不足对影片整体效果影响微乎其微,可能重看的时候会稍微少一些:“啊!

原来如此。。。

”的感慨,但是如果导演为了迎合完善的解谜效果而哪怕一点点削弱了感染力的话,必然是得不偿失。

这样想想现代文艺片的说法其实很有道理最后一点是我一个学音乐的朋友提出的。

他觉得这部影片整体节奏是他看过作品中最为出色的,起承转合是做得非常好。

在这种非靠悬念解谜为主打的片中,他这种惊悚悬疑的手法看似没有必要,但其实是导演编剧精心安排的。

目地就是自始至终牵引着观众,经常在紧绷和松弛之间不断地来回切换,既不如大部分文艺片一样始终偏于平淡,也不似恐怖片那样频繁越界。

而是逐渐吸收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越来越投入,注意力越来越集中,直到最后气氛上已经烘托到一个高点时,同时将故事带入高潮。

这时观众心理彻底被击穿,心里上在最投入的时候受到最强烈震撼,效果极佳。

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心理学手法,朋友告诉我这种手法音乐作曲中有不少人会试图运用。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情节上复杂度不够,但是又有很强的感染力;也说明了为什么影院观看的效果会比下载的好看很多。

国内引进的可能性很小,不得不说是个巨大的遗憾配角们作用的理论,这里抛砖引玉了:Lily/Beth理论(严重剧透):Lily代表的是Nina对现存竞争以及自己弱点的恐惧,Beth象征的是Nina对自己未来的忧虑,她担心将来会有新的竞争对手并且自己会老去。

一个代表的是近忧,一个代表的是远虑。

二者共同作用让Nina处在极大的精神压力之下关于Lily,Nina深知自己身处全世界所有舞者都艳羡期望取代的位子,同时她知道自己的弱点是无法放开,不能完全融入黑天鹅那种张扬放纵的表演要求,而Tom的不断强调和夸张的失望表现又让她越来越惧怕自己这个弱点,强烈畏惧会失去角色。

于是Lily作为她的竞争对手,并且是最符合黑天鹅表演要求的舞者,作用就随之无穷放大,混杂了她自己内心的另外一个黑衣Nina也就是与Nina性格本身完全对立面的一个自我交互出现,并且越来越频繁,成为了她的最大对手和阻碍她的假象敌人。

这种心理推动着那个黑暗Lily一次次充满了她的幻想视野,几次比较明显的包括她从酒吧后跟随她回家的那个Lily,以及最后在化妆室刺伤并且拖进洗手间的Lily,这两个部分电影中都利用黑衣Nina的方法强烈明示了那仅仅是她自己幻想,而她欢愉以及刺伤的对象都是她自己内心的黑色Nina。

此外也有几次不是非常明显的部分,比如在后台和Tom偷情的那个Lily,以及最终表演时和男舞者亲密接触的Lily,似乎无论真实与否理论上都能接受,但我更倾向认为这些也是Nina的幻想。

真实中的Lily一定确实是觊觎Nina的角色也希望她失败,但是她也并没有用恶性的方法去竞争,并且能够坦然承认Nina的出色表现。

这两点从她最后几次正常状态出现都能充分说明(看到Nina冲进剧场语气失望,最后一幕前到化妆间恭喜Nina的表现)。

关于Beth,Nina所看到的情况与真实应该相差不远。

老Swan Queen多半确实经历了很多痛苦,摔烂化妆室,失势后对Nina和Tom的直接咒骂,以及主动车祸断腿,多半都是真实的。

其实这种新城代谢非常正常,出现在所有地方,每时每刻在任何领域都会发生。

然而一般来说,刚刚得势的青年新一辈,意气风发,都不会感受到旧人的痛苦,之所以本片要有很多的篇幅描述她这种恐惧,首先是Beth一直是她的目标,从她偷窃Beth东西的部分已经可以看出,而当长期的偶像变得如此悲惨之时,不可能会无动于衷。

其次也是强烈突出了她偏执的患得患失,并且对完美的要求极高,无法忍受任何潜在的失败。

同时我也愿意相信这里面与Nina白天鹅的善良的本性有关,善良纯洁的白天鹅不愿意看到自己喜爱得人变得如此悲惨母亲理论(严重剧透):对于情节上大多数争议的焦点集中在Lily和Beth上,以及最后表演前夜Nina在练舞房熄灯后看到的Tom以及魔王是否完全幻想,然而关于母亲的真实性很少人有怀疑,即便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妈妈是很诡异的。

但是我的美国朋友提出过一个关于剧中母亲的理论。

刚听的时候我觉得很荒唐,但是仔细想想觉得确实还是值得推敲。

理论就是这个母亲其实是并不存在的,而是Nina心中自律性的一种潜意识意向。

她的母亲也许在她幼年或者是少年时候就离开或者去世,但是她脑海中一直保留了那个对她严格的母亲形象,并且母亲对待她的方式一直保留对一个小女孩的严格和限制,甚至她的房间都是按照幼女的方式布置的。

这位美国朋友最终放弃了自己的理论,原因是周围的人都用最终Tom接到Nina母亲电话说Nina生病不能演出来反驳。

他觉得确实这里无法说通。

但是我并不觉得因为这一点就能完全驳倒这种理论。

如果她的精神上确实分裂成她自身以及儿时母亲两个对立面,完全还是可能她自己“变为”那个对自己女儿非常Defensive的母亲给Tom电话,然后自己又变回女儿挣扎地跑去了剧院。

对于这个理论我从两个角度出发地想了下从而保留了其合理性:首先其实所有母亲对Nina讲的话都完全可能是她自己对自己说的。

想象一下她自己精神上存在这那个对她严格要求并且高期待的母亲,这股力量不断推动着她自己前进,努力,并且相信她。

在她极其渴求这个角色的时候告诉她:"you are the most dedicated dancer in the company"算是一种自我激励;然后在她畏惧Tom对她有侵犯的时候,母亲就站出来说:"i just hope he didn't take advantage of you." 一直到最终,整个过程母亲的态度和台词都紧密跟随她的心理活动。

都完全可以理解为她对自己所说另外一个角度更加重要:母亲每次出现的时机,很多地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

首先是母亲行为很诡异,似乎唯一职业是在家画极其诡异的的面部画。

并且除了给Nina买蛋糕和最后在剧院出现以外,都没有离开过家里。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其实影片中母亲并没有和任何除了Nina以外的人物有直接的交流对话。

仔细想想好几幕母亲场景,都有点自身内心冲突挣扎的成分存在:一. 吃蛋糕一幕:正常母亲哪会因为女儿不想吃蛋糕,就马上气着说着是垃圾要丢到垃圾桶。

Nina可能是自己买回了大蛋糕要庆祝,随后内心自律一面(也就是化身母亲)马上说不行这个太多了不能接受然后要丢掉,丢掉之前又觉得诱惑很大,自己用手指挖了一点奶油尝了尝。

(我不知道女孩和母亲的关系一般怎么样,但是这种舔对方手指上奶油我还是觉得有点奇怪的)二. Nina自慰时看到的母亲:妈妈那个时候出现相信吓到了不少人,其实前一天晚上Nina并没有太多不正常,母亲不太可能需要坐在旁边看着她一直到睡着。

这个时候可能又是她内心的自律出现,停止了她这种“放纵”,她自己也羞愧至极三. 真实的Lily来家里找Nina出去吃饭/喝酒,母亲开门后立马关上,几乎没有对话的时间。

然后当Nina出门和Lily说话的时候,母亲出来让Nina留下的几句话里,也没有任何一句是和Lily直接说的。

这一段理解成Nina自己对是否要去的心理斗争也非常合理四. Nina和那个假Lily过夜后,妈妈漠然地看着她迟到并且错过重要排练,我们已经知道之前的晚上Nina并没有带Lily回家,如果妈妈存在,她看到的无非也就是一个出去酒吧high过以后回来很迟的女儿。

无论出于任何理由,一个看重女儿职业的母亲都不可能因为这个原因让女儿的职业生涯受到毁灭性打击。

而那个坐在沙发上的妈妈,怎么看都像是不存在的,更像是Nina自我愧疚的挣扎除此以外的好几个母亲出现地方也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解释。

可能略微有点不好解释的就是手机不断接到的妈妈的电话。

可是即便是电话,也可以明显看出完全是Nina个人看到听到的感觉。

既然之前几秒钟她可以看到幻想中的黑衣自我走过,为什么过几秒不能接到幻象中的电话呢?

她完全可以构想出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妈妈不断紧盯着自己,当自己有任何不好的想法的时候都以电话形式出现,起到约束警醒自己的作用。

另外还有个细节,记得在最后表演白天鹅落台前她眼里充满的是谁?

就是她的母亲。

试问哪里有那么容易从万千观众中如此清楚看到一个人,当然我不否认这部分是真实的可能性,但是如果设想这个母亲是她假象出多年严格要求她并且对她有殷切期望的人,终于有朝一日她成功了,她潜意识在这个时刻一定会最想看到此时此刻的“母亲”,于是“母亲”就适时地出现在台下,看着她完美的表演。

这样的解释是不是也更加/同样合理呢?

简而言之这理论就是剧中母亲其实并不真实存在,只是她内心里一股严格自律的力量产生的幻影。

这个理论如果能够成立并被部分人接受,其实将这部电影的档次又推高了一些,就有一点Psycho和Fight Club的成分了。

这里拿出来开放大家讨论是否合理。

××××××××××××××××××很高兴看到关于母亲的理论能得到大家的注意和讨论,其实这就是我的初衷。

今天收到豆友忘词的歌手投条说Nina背后的抓痕只有她自己和母亲看到,也证明了母亲的虚构性。

我也觉得是个Good Point不过我慢慢觉得其实对于电影来说,并没有绝对正确的理论当初我提出这个说法也完全没有说就是认准了导演一定是带着这个理论和想法拍摄的,只是觉得如果这个理论可以成立的话,电影会更加精彩。

其实我后来再看黑天鹅,就逐渐觉得要板上定钉地去说服别人妈妈是不存在也是极其勉强的关键是从什么角度理解,会让人在观影的过程中有更加好的体验和感受,能够觉得电影更加精彩。

这也是为什么导演编剧从来都不会走出来认真解释解迷。

我甚至总是感觉他们一定在背后偷笑观众们的over analyze,其实很多东西他们自己都完全没想到。

作为个体观众来说,能说服自己,并且给别人或多或少的启发,就足够了。

××××××××××××××××××=================================“Dance with your heart” 套用前两年超女快男点评最喜欢的用词,可以是:用“灵魂”跳舞,但也可以有另一种理解:和自己的心灵舞蹈。

周二深夜已过12点,当我从纽约林肯中心的一个小剧场走出,内心的激动与震撼久久不能平静。

这是纽约今年入冬以来最寒冷的一周,深刻体会“冬天的纽约冷的这样直接”的同时,却感受到了很久没有过的巨大视觉听觉以及精神上的多重愉悦与冲击。

这是绝对一部电影艺术的巅峰之作"Masterpiece"。

对它我之所以不想吝惜任何溢美之词,因为它近乎满足了我对优秀电影作品的所有标准,并且在个人感情上也满足了我的所有喜好。

影片中宣扬了一种艺术上精神:芭蕾的完美-Perfection并不仅仅在于每个动作细节都做到最精确,并且在于情感上的投入与诠释。

本片在我眼中就像是最终Nina的完美表演,不仅仅达到了白天鹅的自然精确,并且做到了黑天鹅狂野的热情与放纵。

在电影拍摄层面接近登峰造极,而又在需要情感爆破的时候”Let it go”,漂亮地让一部108分钟的影片有着远超这个时间的内涵。

好了,影评还主要讲讲影片本身,下面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讲讲这部Darren Aronofsky的电影为什么能达到这个高度。

概念上,我觉得优秀的电影作品要达到的几个要求:1.近乎从头到尾让观众投入(开始可以有短暂的热身部分,但是不能太久),即便对主题了解不多或兴趣不大的观众也能被带入;2.剧本上有一定的复杂度,情节带有一定的回旋转弯(并不一定要像Nolan带你应那样有很多个弯,一个大的漂亮的回旋足以,例如Mulholland dr. 和Eternal Sunshine…那种);3.主角有非常出色的表演,这种出色同时涵盖动作上和感情上;4.高潮部分能有足够的剧情张力调动观众情绪随之升温,并且关心主角的遭遇;5.超现实部分的强度弱于能够让观众共鸣的程度;而从我个人偏好角度上也有几个比较喜欢的方面,放在这部分就是因为我觉得这并不是好电影的必要成分,但是如果有的话我自己会更喜欢:1.希望有一定的心理学元素,几乎所有我特别喜欢的电影都有一定的心理学成分在内;2.我更享受略微偏于黑暗的作品,你说我心理阴暗也好,说是需要发泄也好。

我就是客观感觉观看略微黑暗点的电影更好看;3.希望电影能有一点智慧的挑战,就是往往第一遍看不能完全看明白,能够有让观众回味多次的冲动,并且内容上也有这个深度经得起观众重复挖掘;4.除了影片第一主题之外,还有一个潜在内部的主题让观众品味;5.pp的女主角。。。

我开玩笑下面我试着来说说,并不一定按照上面的顺序但是应该能基本涵盖每一点。

总之就是这部电影在上面的10个方面都做得完美或近乎完美,才造就了这样一部我心目中的满分影片开篇梦境:对于情节的带入,Black Swan开头那段Nina与魔王在黑暗中同舞的的梦境具有极佳的效果。

即使我这种本身对于芭蕾兴趣不大的观众也为之震撼,从独舞部分到合舞部分,艺术表现力上近乎满分,而魔王的邪恶表情让人不由得关心主角命运。

从而让梦境一结束,观众就凝聚了一定的注意力去关心主角的命运,而其后马上开始的选角部分又加深了这种关注身后跟拍:本片非常多地运用了跟拍,其实我自己并不是一个这种类同第三人称冒险游戏的拍摄手法的粉丝,但是不得不承认这部影片里面把这种方法用到登峰造极。

影片的本身出发点和凝聚点就是Nina,观众能够不受干扰地全心关注她的命运和遭遇。

在这种大环境下,跟随Nina的拍摄就极为出彩,观众仿佛和她共同体会了忐忑不安,惊悚,担忧和挣扎。

很多时候,比如在化妆间里和酒吧等,明明可以用远景拍摄的时候,导演依旧利用了这种手法,就是更加加强了这种效果。

DA在他导演的影片中都喜欢对演员脸部近距离拍摄,梦之安魂曲里面也是有大量的正面特写,常常都有长镜头。

很考验演员功底。

不过跟拍运用得如此之多还是第一次以上两点都让观众加倍投入。

相较之希区柯克那种略带刻意调动观众情绪的剧情排列,这种手法显得更为自然,并且不需要像穆赫兰道那样要让观众看第二遍之时才大为叫好剧情波折:Nina的整个经历中大小波折无数,相信观众从头到尾都没信心最终到底是悲是喜,从和Veronica的选角风波,到母亲的怪异表现,到酒吧之夜和Lily的后续行动,到两次迟到和精神的近乎奔溃,再到化妆间的血案。

观众似乎一次又一次的被说服最终会是一个惨烈悲剧结局。

一直到最后一刻Nina从舞台顶端坠落,说:”that was perfect.” 观众才能放心。

而直到此时导演还是耍了一个类同Inception的花招,到底结束之后她的伤势如何,观众也无从得知。

在诸多回旋之中,最大的一个还是Nina在那么多事情之后还是得到了正式登台的机会,而她的表现,也同时将影片推入了让人窒息的高潮和结局高潮:高潮部分的表现张力甚至还要远胜过了开头的黑暗同舞。

当Nina在舞台上演绎黑天鹅的时刻,那一段身上的羽毛随之深长,她的旋转更加投入而加速,而设想镜头随之一起旋转,最终到正面,我们看到一个停下来的完美干净的Nina原身,全场鼓掌。

在这种时刻,相信所有影片观众都为之倾倒。

高潮并不仅仅是这部分,我的个人感觉当Nina在前一天晚上心魔加剧,化身天鹅开始,所有观众就不由得随之身体前倾,更加关注主角经历,是否还能够成型还是就如<百万宝贝>一样彻底坠落,之后的每一秒,都充满张力现实与超现实:这个定义是我最近想出来的;对于普通人来说,每部电影都有超现实部分。

然而导演和编剧如果恰当玩味,能够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内心的共鸣能够成为主旋律,那就是一种至高技巧。

之所以我如此喜欢穆赫兰道超过了同样讲梦境的盗梦空间那么多,就是因为觉得穆赫兰道就仿佛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的一个梦境一样,细节上刻画得无比真实深入真是,让我仿佛想起了自己在许多人生抉择,或者等待他人给我人生抉择的时刻的那些挣扎的夜晚。

而在Black Swan里面,这种元素同样存在。

对于每个渴望成功的人,他们多少都会有正在经历的或者必须要经历的心魔。

当心魔存在的时候,如何和心魔共舞?

战胜心魔并非最高境界,与心魔共舞直到将至感化并且收为己用才是最大挑战。

这部影片深入地刻画着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的内心的挣扎,共鸣在所难免。

而类似的主题,像Fight Club可能就是因为超现实部分略微胜过的共鸣成分,所以并不能让我喜欢到同样的程度黑暗以及镜面效果:心理学的部分我上一段就略微提及了,当Psycho讲的是人格上的彻底分裂,穆赫兰道用梦境表现潜意识,二者都表现得相当完美的时候,Black Swan更多是关于潜意识和渴望带来的幻境。

这种幻境大多是黑暗的。

特别是电影中另外一个主要表现手法镜面效果,本片用了无数镜子,酒吧里的洗手间,家里的厕所,剧场里的更衣室,很多次当Nina背后镜子里的倒影转身,其间的惊悚就不用多说了。

而她的身体的变化,很多地方和80年代电影The Fly一样,还好天鹅羽毛也要好看得多Double Entry Rate (骗二次电影票):有些电影就是第二次看和第一次感觉完全不同。

穆赫兰道就是极致,不到最后你很难认知到前面是梦境,当你知道是梦境的时候,重看电影的感觉就极其不同,最后甚至有高端粉丝做了专门的网站细细分析哪些是现实哪些是梦境;略微差点的像Fight Club和Prestige那种,当你最终知道怎么回事的时候,回头看起来会有很多很多复活节彩蛋去挖掘,这还是蛮有趣的。

可是鉴于电影嘛毕竟是收票的,要求太多观众都去再看一遍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感激的,所以穆赫兰道得不到高分可以理解。

做得算是恰到好处,当曲终谜底揭晓,她唯一的敌人是她自己,那么观众就会好奇,之前那些是真实的,哪些是她的幻想。

比如妈妈,Lily和Tom到底做了哪些事情等等。

但是这些元素回头其实已经又并不重要了,喜欢的影迷可以再买票去看一遍(我就一定会),其他人也足够带着满意地心情Let it go回家去到IMDb上给个高分,这就是最高境界吧。

性元素:性是这部电影里的潜在主题,电影中有很多很多和性相关的成分。

Tom很多次利用性来引导Nina放开来表演,而Nina自己的潜意识里面也无数次涉足这个领域,另有关于Lily在里面的相关作用也是。

导演丝毫不避讳地充分展现这个元素,并且对欲望诠释得入木三分记得很多年前有听到一个报道,说是前苏联体操队的一种比赛前促进女体操运动员表现的方法就是,让她们在比赛之前和教练组以及陪练组的男性过夜,据说这种方法效果极佳,促成了苏联体操队在90年代之前的统治地位,自然这件事情后来变成了丑闻。。。

恰巧导演也是俄罗斯裔,不得不说这里面有异曲同工的地方。

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孩从全心扑在职业上,样样追求细节上的表现完美,到她遭到各种内外的诱惑,对身体逐渐认识和感受的过程。

影片没有粗劣地直接描述她最终失身在哪儿,也算是一个点到即止了。

演员表现:这部电影近乎算是Natalie Portman的个人表演,即使最接近她的配角Vincent Cassel和Mila Kunis的戏份也和她相隔天地。

这个耶路撒冷出生的女孩再一次让人无比惊喜。

我不知道她儿时学过多少芭蕾可以支持她给出如此完美的舞蹈表演,而在情感诠释Nina,以及入戏上,她的表现绝对是堪称超一流。

如果不是一个对处在Nina那种位置的女生心灵有深刻的分析了解的人,绝对无法做得如此出色。

在影片差不多到一半的时候,朋友问我:“你会不会觉得她在这里面一点都没有吸引力,这么严肃。

”我不由得点头:啊我几乎忘了她是Natalie Portman,只觉得她是一个很放不开的稚嫩女孩;而在后半部她的释放,又展示得淋漓尽致,实在也是她自己作品中的巅峰。

我不知道她自身是否也有类似的奋斗直到突破的类似经历。

但是肯定的是,选择这位哈佛心理学的漂亮毕业生来演绎这个角色是非常聪明的,而她的表现,也比她的背景来得更为出彩。

为了拍这部电影,她的付出也同样惊人,拍摄前减肥了20磅,看到最后换装时她骨瘦如柴的背影,不得不为她的敬业所感动。

补充:昨天听说她已经和片中的男舞者Benjamin Millepied孕有一子并且订婚,黑天鹅让一对佳人在现实中喜结良缘。

导演DA(补充):借着这个机会,这两天重温了导演Darren Aronofsky 以前的作品,这次再看梦之安魂曲,能够对其理解更深一些。

三(四)条主线各自相关交结而又异常清晰,拍摄上甚至更胜黑天鹅,演员头部固定中心的摄影效果保持了第一人称的作用,又同时最大程度在荧幕上模拟了吸毒后感官异常敏锐但同时理性思考最大程度削弱的感觉,配乐上虽然没有天鹅湖这种历史经典铺陈,可是丝毫不为逊色,从头到尾紧扣人心。

尤其是那不断重复的经典敲击型伴奏,一次次绷紧观众心弦,极大程度吸引了观众的全部注意力。

推荐喜欢黑天鹅又没看过这部的影迷看一看。

总体上说,达伦是一名在摄影和配乐上非常考究的导演,他的所有作品在这两个方面上都是顶级,同时他深谙对各种“邪恶”的人类欲望,毒品等感官的描述,这个方面绝对无其他现代导演可以出其右。

在情节上可能略微有点依赖编剧,但是他也是非常有选择性地只接手很可取并且会出彩的剧本,并且在大部分电影中自己亲自上阵参与编剧。

这种优势和态度让他的每部作品都能给观众以至少视听上的冲击,而绝大多数也能震彻心灵。

是一名才华出众,并且有追求完美的态度的好导演。

花絮:小成本电影真是颇为不易。

回来后上网去看了一些相关介绍,说是拍摄过程也同样的不易。

Natalie Portman在拍摄过程中肋骨脱臼,但是剧组却没有随行医生。

她说如果真的资金如此紧缺,可以把她的独立Trailer (就是演员临时居住的移动屋) 拿走换来随行医生。

结果第二天她的trailer真的被移走了。。。

结语:记得在我大学低年级时期从学校FTP里面乱拖电影,没有选择地去看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片子。

而在那个时期基本算是自己定义对电影的类型偏好,是那种有带心理学层面挖掘,并且略带黑暗的电影。

当时看过的两部成为我最爱的电影是穆赫兰道和希区柯克的Psycho,尽管之后又看过大几百部形形色色的影片,优秀的作品比比皆是,但是在我心目中,能够达到这两部作品高度的影片却从未有过。

而今晚,本来准备回家睡觉的我被好友拉到了那个在林肯中心地下的一个专门放独立影片的小剧场看这部即使在美国都没有完全公开上映的影片,而这个和这个近乎算是无意地邂逅,又仿佛在黑暗的海面漂浮多年之后突然又看见了一座新的灯塔。

终于可以说服自己这是一部可以和前二者媲美的作品。

于是无法克制地选择它作为我在豆瓣上写的第一篇长评。

这部电影的内涵实在很多,我可以再写2个小时也依旧有东西可以挖。

但是这里就留给大家自己慢慢去观赏体会吧,我自己就打算周末再去换个影院看一遍。

Dance with your heart,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在生活中去演绎两个角色,但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或大或小有一只黑天鹅,他有不同性格,但是相同的是都与主体对立。

我们并不需要强迫把它放大并且展现出来,但当他某些时候变强的时候,我们要懂得如何去面对他,Dance with it-顺便评了下梦之安魂曲,可以参考: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598559/

 8 ) 黑白交融

妮娜,从一只纯洁胆怯却又渴望着美丽的白天鹅,一步一步的,转变成黑暗自我骄傲诱人的黑天鹅。

在家做着妈妈的乖乖女,洁白,少女,被保护着的同时也被圈在了一个压抑的世界里,才养成了无异于“性冷淡”的没有女人味的女性。

跳芭蕾,演绎的白天鹅高贵美丽经典地无人能及;可是别忘了,新的天鹅湖是黑白交融的双重奏。

黑天鹅的诱惑性感迷离堕落的那种来自地狱的黑暗感觉也尤其重要。

不错,从妮娜对总监的那一下的反抗就可以看出来,她确实可以,只不过那种人格那种感觉还未完全被唤醒。

慢慢地调教,慢慢地过渡,她会成功驾驭的。

嗯,她正在一步步地沦陷,从后背的红斑,到脚指甲的破裂,到手指的鲜血淋淋,到反抗妈妈,跟着莉莉去酒吧,去浪夜店,嗑药催情跳舞浪荡,把莉莉带回家发生的那一切,哪怕是酒精可这些不都是她的一个蜕变吗?

可是第二天人情世故,那个莉莉…可是那个愚昧自私的母亲,在她的心中只有白天鹅才是最好的,只有纯洁干净,白色粉色才配的上白天鹅。

嗯,这些,妮娜都是厌烦的,她也渴望打破这个从小到大的枷锁,做自己。

贝丝出车祸了,确实,她就是一只高傲黑暗的黑天鹅,不断坠入黑暗的黑天鹅。

血肉模糊的双腿,妮娜看到了,她的内心荡起了层层涟漪。

感受不到激情和诱惑,确实看着妮娜超着急的,达不到一个女性该有的本性。

后来,登台了,白天鹅依旧纯洁美丽。

后来到了黑天鹅的现身,她渴望成功,渴望骄傲,诱惑,迷人。

所以她成了黑天鹅。

后来,鲜血淌在她洁白的裙子上。

她做到了,做到了黑白天鹅的结合,嗯,不容置疑的。

完美。

 9 ) 新瓶装旧酒

一部电影想要行至中段的时候让观众们疑神疑鬼摸不到头脑是很简单的事情,结尾能否圆场才是判断高下的关键。

幸运的是,《黑天鹅》至少还能自圆其说,遗憾的是,它自圆其说的方式是如此的偷懒而且毫无原创性。

当然,结尾还是可以给我们带来差强人意的满足感,但是这更多的来源于感官的渲染而非理智的畅快。

这部电影的剧中戏是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讲述纯洁的公主被魔咒束缚于白天鹅的形体,唯有碰到王子的真爱才能回复自己。

就在她以为自己即将获救的时候,王子却被黑天鹅迷惑而误许爱誓。

而结局往往主要有两种:悲剧的王子公主双双投湖,以及大团圆的战胜魔鬼永远幸福。

电影中选取的是悲剧结局。

当然,如果用这部芭蕾舞剧的大团圆结局的话,那么整部电影都会站不住脚。

和芭蕾舞剧有关的桥段是片中拍得最美的部分,特别是追拍女主角的舞姿,镜头一气呵成,想来摄影师和演员都演练了很长时间。

加上改编版黑暗版老柴的音乐,实在是很震撼。

只是这些大概一多半都应该归功于老柴,作为电影部分的情节和人物都实在有些单薄。

导演Aronofsky在推销电影的访谈中说:“这片子的灵感来源于波兰斯基在1965年的黑白电影《冷血惊魂( Repulsion)》。

”这简直就是最大的剧透,我没有想到他竟然几乎是完全抄袭了《冷血惊魂》的概念:片中开头的缓慢平静,女主角中期的失去控制,甚至最后的解释,从节奏到逻辑都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芭蕾舞演员的设定以及随之而来的追求艺术完美的动机。

我从来不喜欢波兰斯基六七十年代的那些惊悚电影,总觉得它们太做作而故弄玄虚,但是因为我知道波兰斯基这个犹太人的童年是在纳粹占领下的波兰死里逃生地度过的,所以我可以弗洛伊德式地理解他的杯弓蛇影。

对于后来好莱坞无数的模仿者,包括Aronofsky,只能说是庸才蠢材了吧。

何况,波兰斯基的原作里面至少没有卖弄血腥和情色作为噱头,这更让《黑天鹅》显得有些江郎才尽而不值得尊重。

情节毫无新意,人物也仅仅不过不失。

女主角的母亲,前辈(感叹一下维罗纳的美人迟暮),以及竞争对手这三个女人似乎都有一点往事让她们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但又都欲说还休,不过既然完全以女主角的视角展开倒也无可厚非。

舞剧导演倒是一个有趣的另类英雄,他不关心自己手下舞者的身心健康,只在乎如何驱动她们让自己的舞剧更加完美,他可以用挑逗诱惑作为刺激手下进步的手段,却从来可以控制自己不迷失其中。

最后当然要说到娜塔莉,就像她所扮演的角色一样,她对于白天鹅性格的把握明显强于黑天鹅性格。

她唯一令人信服的黑天鹅表演是在结尾,而且那还是拜浓重的化妆所赐。

她的气质长相,实在不能让人联想到诱惑和艳丽。

 10 ) Black Swan: 战胜心魔

*微量剧透,不影响观影中字已出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139646/note/121930058/**真正展现芭蕾艺术的极致美丽:达伦·阿罗诺夫斯基谈《黑天鹅》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533948/不得不说美国电影市场竞争太激烈了,这么多好片热片在年底齐齐上映,都不能保证每家影院都能出现。

还好纽约戏院多,基本正在上映的片子在纽约都能找到:)而竞争的激烈,也让很多影片的上座率不足一成,至少我每周看两到三部,每部都是这样…(我看的片子也不冷门啊!

)但黑天鹅不一样,竟然第一次见到了union square 14戏院大厅坐满,natalie的号召力就是不一样啊。

看完电影出来,门口竟然还有很多人在排队--这是一部期待已久的电影。

导演是Darren Aronofsky,相信梦之安魂曲以及摔跤王都给大家留下了很深刻很好的印象(我给摔跤王的打分是5,看哭了),他的天赋在这部新作中更加展露无遗,且不仅仅是影片的拍摄、剪辑,包括音乐、角色设定,都堪称惊艳。

我是一个古典音乐迷,而电影给我的感觉,就像一部歌剧——个性鲜明的角色,层层逼近的剧情,悦耳动人的音乐,最重要的是在末尾达到戏剧冲突的高潮。

在观影的时候,感到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和窒息感,跟着所有观众一起经历了一场感官的冲击和洗礼!

Natalie扮演的Nina,是一个职业的芭蕾舞演员。

她为了得到天鹅湖这部芭蕾舞剧中的swan queen这个角色,非常刻苦地练习,甚至受伤。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Natalie为了这个角色也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

)而舞蹈的精髓在于,成功不仅仅需要刻苦的练习,还需要向观众敞开自己,完全地展现所有的情感——就像白天鹅所没有的,黑天鹅更多的是神秘、绝望、重生的色彩。

而Nina,就像那个重生蜕变的黑天鹅一样,总有一段黑暗的历程等着她。

她无法走出平庸,无法敞开心扉;她对待追求者小心翼翼,对待母亲的关爱从沉默到叛逆;她面对竞争者手足无措,而本能带来的欲望又让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深渊。

幻象里身体的各种变化,正是这种内心挣扎的外在表现吧。

(有些镜头确实血腥了点。。

)杀死旧的自己,才有给黑天鹅满堂的喝彩。

相信每个学习艺术的人都会有一定了解,不谈及很大的成功,就像要考试、要登台前的心情一样,电影给了我很多感同身受的地方。

作品练到后阶段,已不是技巧的问题,而是音乐语言的表达;本已经是很熟练的曲目,上台前突然会全部忘光,情绪失控。

电影毕竟是一种夸张的艺术手段,但那种面对聚光灯前的内心挣扎,确实如电影般跌宕。

而电影不仅是包括了这些舞者内心的挣扎,还有很多元素的加入,比如母亲对Nina的爱,也很是让人唏嘘。

母亲永远是站在你身后的人,她给你的比你知道的要多得多,但每天不同的情绪让你带上了不同的有色眼镜—只是她永远是没有变的。

至于更多的大尺度镜头—哈哈留点悬念吧。

Natalie的表演给我深深地震撼,印象里这是她第一次这么大尺度出演。

扮演一个舞者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战,而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会随着她一起呼吸,更让我刮目相看了。

今年学院奖的大热啊!

再提一下男主,是不是挺面熟的,不过我看的时候就是没想起来是谁。。

汗。

非常合适这个角色,有种病态+变态的美。。。

落幕那久久不停的掌声令人不愿离去,黑天鹅,令人窒息的美。

《黑天鹅》短评

故事流畅,表演精准,配乐优秀,貌似一部不太好去挑刺去批评的片子,实则存在很大的硬伤,可能就是在故事实在太意料之中还有情绪的方面,还不能达到一种攻共鸣的高度。

6分钟前
  • sonic monk
  • 还行

memory is the person sat beside you.

10分钟前
  • bellawong
  • 还行

娜塔莉演的很惊艳。可还是感觉被女配抢戏了。片子绷得好奇怪好不舒服。还有就是这个故事要表达什么

13分钟前
  • 凹凸代餐
  • 还行

娜塔莉演技不错,所谓大师级作品还真没看出来

17分钟前
  • 谭不爽
  • 还行

完美不是控制出来的,是爆发出来的。

19分钟前
  • 南笙
  • 力荐

作为惊悚片它的悬念设置是老套而不合格的 但过程的心理刻画让人看得非常揪心 压抑恐怖效果不输鬼片 摄影和配乐更是大亮点 一直不喜欢Natalie 但这部的表演我服了(可惜舞并不是她本人跳的 是特效)

22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力荐

怎么没人提前告诉我主角是精神分裂的变态啊。。。看得我郁闷死了,胆战心惊的

23分钟前
  • AGPの黄昏
  • 较差

真没有觉得特别好。要说恐怖惊悚竟然还不如Murderock,要说舞蹈的魅力和舞者的悲剧,离《红菱艳》更加差得远了。Portman也并没有什么特出的表演啊,Vincent大概就算是全片最大的亮点了。拍《天鹅湖》主题居然没有挥鞭转的镜头,改天我要全面bs一下本片导演

25分钟前
  • 小斑
  • 还行

一直压抑,隐约的黑暗,然后释放,不疯魔不成活的老套原型,装在新瓶依然有可看之处。叙事结构和逻辑太弱,Natalie的努力加一星。

26分钟前
  • 青年哪吒
  • 还行

真欣赏不来

28分钟前
  • U
  • 较差

重看大幅减星,各种惊吓出现频率高了些,明明是朝向内里的坍塌,但形式上过于外化的戏剧性堆叠匠气明显(拍法也是典型的行活);且今日回望此片,难免觉得主题表达的俗气。以反噬的毁灭实现艺术上的涅槃,战胜心魔。初看深深赞叹波特曼的表演,现在只觉无味,再次证明有些片过了某些时境心境就不再动人。

2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看了想掀桌(╯ ̄Д ̄)╯╘═╛运镜牛掰,女猪舞技牛掰加★★,演技烂减★。剧本弱。黑天鹅全片中愣没出现过。伪命题。

33分钟前
  • momo
  • 较差

疯狂到极致是精神分裂才能达到的境界,急于成功必先入魔,黑暗励志片典范。

36分钟前
  • 榜上有名猫
  • 推荐

黑天鹅、白天鹅,会跳舞的就是好天鹅。

41分钟前
  • _wej
  • 还行

即使很喜欢swan princess的脸,但是发自内心不喜欢这部片=。=

44分钟前
  • 西海岸有树
  • 还行

失望,远没我所期待的那般精彩……还有现在对破碎的指甲甚是恐惧

48分钟前
  • 佛米
  • 较差

故事比较老套,缺乏新意;而且少有深入的发掘。但对气氛、精神的把握十足,镜头非常紧张、细碎、漂亮。波特曼的表现很出色,但就像角色一样,她还是太像白天鹅了。

51分钟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推荐

为什么浅白的剧情自有一帮人来附庸风雅,狗血之极的桥段,潜规则、女同、单亲、高尚的职业。可怜了娜塔莉,果然是自古余恨常美人。。。。如此惊悚,实在消受不起。。。

54分钟前
  • 厚切西红柿
  • 较差

tag里居然有个惊悚,不是很懂😄😄😄

59分钟前
  • 大耳朵图图_
  • 还行

看过最失望的电影,没有之一

1小时前
  • 弭。嵇康养生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