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拉有个常人看来太过不幸的童年,父亲不知所踪,母亲是个嗑药的瘾君子。
他11岁,还是上小学的年纪,却不得不设法养活自己和妈妈。
可一个11岁的孩子要怎么赚钱?
他养斗犬、参与赌博、卖鸽子,小小少年过早地混入社会,养出了一身痞气。
课上调戏老师,课下打架斗殴,撩妹的手段高杆的不行,妥妥的是个“问题少年”。
对于查拉来说遇上最好的事情应该是让他遇到唯一懂她的Cermela老师。
Cermela老师的教育理论使用真诚,耐心,爱去教导孩子改变的,电影电影中多次描述了这一点,Cermela老师的这样的教育理论不仅仅给自己赢得了尊重,也让很多人改过自新,比如说再教育老师,又比如ignacio,Carmela说“如果你需要一个少年犯,那么就像培养少年犯那样培养他”。
痞气十足、张扬不羁、惹是生非的查拉本性其实是非常善良的,他坚定、仗义、有担当却从不抱怨生活,不放弃他的母亲、不放弃希望。
这里是古巴,是“再长也没有执政党在位的时间长”的古巴。
影片的色彩热烈而明媚,镜头中古巴街头仿佛一个粗犷的汉子,散发着勃然的生命力。
我喜欢这样的电影,讲述苦难却不拘泥于苦难,带给人心酸无奈却又充满希望的遐想。
看完很难过,不知道从何说起。
一开始查拉出场的时候我也有点反感他。
之前去乡镇教小朋友也遇到过类似的孩子,有一个印象很深刻,感觉他特别狠厉、社会、暴躁。
作为一个还不太成熟的人,我想我当时不够包容。
虽然没有做什么,但是孩子能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情绪和看法。
父母一直挺希望我当老师的,万幸我并没有从事这个行业,我想我真的不适合。
老师并不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职业选择,实际上他们在很关键的节点影响着很多人的人生。
随着故事的展开,我才渐渐知道查拉的坚强和无奈。
父母的缺位已经让人生足够艰难,母亲还吸毒,年仅11岁独自支撑一个家庭,太辛苦了。
全片最让我心碎的是查拉的母亲吸毒差点死掉,住进了医院,查拉去看望母亲。
虽然两人有时候会发生争吵,查拉也会对母亲生气。
但是母亲遇到危险,他说“他们说你差点死掉了,你要丢下我一个人,妈妈”。
他的孤独、脆弱、无助,在这一刻表现的淋漓尽致。
之前看欧美剧我一直觉得当儿童遇到极度不靠谱的家庭的时候,有社会机构和工作人员来陪伴和保障成长是一种比较中立和幸运的存在。
但是其实机构和工作人员肯定参差不齐的,父母再坏,也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感情的。
(部分)人类不同于其他物种。
父母有漫长的养育周期,儿童不能独自好好生活;人与人有独特的亲密依恋,人始终需要关爱、陪伴。
有时候这让人显得脆弱,但正是因为这些脆弱让我们紧密相连。
最后故事逐渐展现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关怀和机构的矛盾,现实真的挺无奈的,有时候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是能怎么样。
还有种族、国籍、信仰的种种问题,太苦了。
我想很多人其实只是缺少一些理解和好好生活机会,就如同儿童只是缺乏一些正确引导。
今天居然解锁了一部古巴的电影,解锁完之后就是觉得说:“en,很不错的一部电影。
”我看到了一位非常负责任的卡米拉老师,卡米拉老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关爱学生,教书育人...卡米拉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辅导学生...虽然只是一个小学老师,但是卡米拉真的是在用实际行动做一名老师。
即使在自己心脏病复发的情况下,卡米拉老师也在休息之后立刻回到了学校。
她实在是放心不下自己班级上的那一群问题学生。
班级上有一个小男孩,问题重重;小男孩的母亲因为吸毒而身无分文,对小男孩不管不顾,小男孩一个人赚钱养家,小男孩赚钱的方式是通过给别人养“斗狗”,养狗倒是没有什么。
但是养狗的过程中查拉耳濡目染,学会了跟别人斗殴的技巧,所以查拉在学校里面经常惹是生非,一言不合就会跟别人打起来。
处于少年期的孩子们,性格还有很大的可塑性,更多的时候他们需要父母的引导。
可是查拉不仅仅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自己的母亲又不管不顾,所以孩子缺乏了引导。
而且查拉的行为,打架斗殴,养斗狗...这些行为足以让查拉被送到劳教所。
可是卡米拉老师作为查拉的老师,一直坚持着,没有送走查拉。
(一)身为教师,我们应该放弃差生吗?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问题。
“身为教师,我们应该放弃差生吗?
” 我想了很久都觉得没有什么理由要去放弃差生。
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我的班主任姓王。
我的这个班主任是一位语文老师,虽然我们老师教课一般般,但是我们老师很负责任。
隔壁班有一个问题学生,他不仅仅学习成绩不好,而且长得又胖又丑;但是我们班主任从来没有放弃过教导这位学生。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就是,别的老师上完课之后就撤了,不管我们其他同学是否学会了这节课的课程,但是我们的王老师就会单独给这位同学开小课,每次这位同学的作业也会认认真真批改,不仅仅认真批改,还事无巨细地告诉这位同学应该怎么做!
只不过这位同学经过小学六年的耽误之后,即使王老师再怎么想要做一些弥补,也错过了孩子学习知识的关键期。
但是在初一一年的时间里面,这位同学从来没有被放弃过。
升到初二的时候,初二的班主任实在是看不惯这个学生,把他给劝退了。
虽然王老师已经做了自己能够做的所有,但是我还是为这位同学的未来感到叹惋。
转念又想到,“这世间的事情,自有因果。
”也不是我插手的了的。
大学毕业之后,我也选择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在做教师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位同学非常聪明,但是他就是属于我们班级里面的问题学生。
记得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我跟孩子们讲说:“上课不要讲话,非得老师一动不动地盯着你们才不乱讲话吗?
” 然后那个孩子便接话道:“老师,你让蚊子来盯我们呀。
” 我当时觉得特别开心,因为这个孩子的思维很发散,他的发散思维让我觉得这个孩子特别有创意。
但是为了课堂纪律我还是只在内心深处小小的雀跃了一下下。
还有一次我和学生讲说:“认真画作业哦,不要讲话。
” 然后又是这个学生,他笑眯眯地和我说:“老师,你不是说“话”作业吗?
说话的“话”.” 我做梦都没想到其实这句话可以这么理解来着。
所以说,《学记》里面讲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我在教书的时候,孩子们不经意之间的言语也在开阔着我的思维,让我觉得也许有时候,我隔着时空,穿梭回了自己的小时候,我坐在教室的某一个角落里面,默默地,静静地听课堂里面的喧嚣打闹之声。
(二)多希望这些孩子都能够飞起来!
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我觉得有一点点的难过。
孩子们拥有一个飞不起来的童年,身为老师,卡米拉已经做了所有能够做的事情,她目光坚定,有一个完整地理想信念。
卡米拉为了孩子们付出了很多很多,虽然如此,卡米拉还是被某些上层以强硬的方式强制退休。
卡米拉在整部电影中没有掉过眼泪,但是我看到她的坚定的神情之后,我时常掉下眼泪。
这是生命之中的指路明灯,即使道路有多么的困难,身为老师,还是应该身体力行,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为学生负责。
不是说自己有多么的伟大,只是在为学生负责的时候,觉得自己的良心深处似乎得到了填补,身为人就是应该这么做。
电影名字叫做“飞不起来的童年”,这些飞不起来的孩子,他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他们应该怎么样才能够飞起来,教育无国界,我看到有些孩子还生活的那么惨,我的内心深处就觉得特别特别痛苦,我觉得怎么这个世界上总有人那样凄惨,怎么古巴这个地方还如此地落后,怎么这个社会是这个样子的。
电影里面说:“教育孩子,你需要四样东西:家庭,学校,严慈相济和爱。
但是走出校门,孩子们就要面对社会百态,作为一个教师需要知道,外面有什么东西正等着他们。
过去生活比现在简单多了,我也清楚地知道给学生们准备什么,但现在,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别给他们准备什么!
” 看到这里,真的为教育堪忧。
因为我们把孩子生下来了之后,其实 并不是负责任的,我们可能会伤害孩子。
比如查拉,他身为一个小孩子,为什么要去承担起养妈妈的责任呢?
查拉其实并没有这样的义务,可是事实就是这样发展的,我们又能够如何呢?
所以说,真的想在管好自己的时候,为这个社会尽一点点的绵薄之力。
本故事有点拖,剧情陈述得有点乏味~童年顺景的人看此片多多少少有点不是滋味,兴幸我国政府这种情况较少。
主要讲述了一个11岁的儿童,不愿离开毫无责任感而且吸毒的母亲。
母亲常年不工作,儿童查拉为帮补家用养了些鸽子,还为母亲的情男训练狗拿去地下斗狗长赚钱,自己有时还偷偷下注。
但他在学校经常闯祸,还好有个互相尊重得老师。
社工认为查拉应该被送去教育学校。
卡米拉生了病要住院一段时间。
新来的老师看他不顺眼把他送去了教育学校。
后来卡米拉老师回来一意孤行把查拉接了回来。
因此得罪政府的人,并强行要求他退休。
社工认为只要查拉不参与斗狗的事情就可以避免。
一波未停一波又起。
查拉再次闯祸。
后来卡米拉要求母亲的情人帮忙让他不要参与斗狗的事情不管他是不是查拉的父亲。
有一次母亲吸毒过量入院,查拉去可卡米拉家睡了一觉。
关系就像孙子奶奶。
事情始终没有解决。
查拉的麻烦一直未能解决。
#飞不起来的童年[电影]# 关于家庭家真是一个复杂的地方。
都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千秋。
查拉可以说生活在一个很不幸的家庭里了。
母亲是个瘾君子,父亲是谁也不知道。
小小年纪就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责任,而提供养家糊口的来源很有可能则是自己的父亲。
照顾斗犬让他更加暴戾,常常在学校与人发生争执以至于被送去再教育学校。
如果能有技术使得胚胎在成形之前有所选择,那该多好,那么像《何以为家》以及《飞不起来的童年》是不是可以少很多。
起码小查拉可以说,我不想选择你做我母亲👩,也不想出生在这个家庭。
关于教育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玛塔一接手查拉的班级就按照规矩和社工们的想法,将查拉送去再教育学校。
耶妮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却因没有哈瓦那的身份证明而无法注册入学。
玛塔按规矩暂停耶妮上学资格直至耶妮父亲设法获得哈瓦那的居住证明。
然而他们是被歧视的巴勒斯坦人,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生意人又怎么会有办法呢?
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帮助孩子,理解孩子,根据不同的家庭情况作出不同的应对措施。
卡梅拉是一个在当地备受爱戴的老教师,她帮助很多问题少年重回正常轨道,她说:如果你想要一个少年犯,那么你就用对待少年犯的方式对待他。
在她眼里,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而她要帮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并自我认可。
关于政策也许作为时代的一粒灰,根本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耶妮和父亲因为父亲不能在公职或国企获得工作机会,始终不能成为哈瓦那的合法居民,这导致耶妮无法上学🎒,最终不得不离开哈瓦那。
所以对于时代,我想我们只能顺应并谋求自保。
我想不会有人不喜欢帅气的Chala。
Chala给妈妈钱,让妈妈去交电费,反复交待她不要把钱花在别处。
同样的场景往往发生在唠叨的母亲和调皮的儿子之间,这种角色上的错位令人心疼。
妈妈喝醉了,妈妈哭了,小小的Chala抱着妈妈,给予她男人般的温暖与照顾。
问及Chala为什么不愿意去劳教所,Chala说因为他要照顾妈妈。
直到妈妈转身出门,他叫了一声“妈妈”,稚嫩的童音才令人意识到这还是个小男孩儿呢!
无论是对母亲、对兄弟、对老师,还是对心上人,甚至是对自己养的斗犬,Chala都是像个男子汉一样的真心守护,生活的重担没有压垮他,而是磨砺他,令他热烈着怒放的成长,长成一个有情有义、顶天立地的男人。
当然,小演员演的非常好,长得又帅,勾起嘴角的邪魅一笑非常撩人。
cr:雪后林中有鹿
恶劣的环境没能击垮这个小男孩,从他身上看不到灰心和失落,坚毅的眼神蕴含着小小的年纪却有着成年人一般的担当,或许在他年纪更小的时候他也曾偷偷哭泣过、伤心过,周而复始也就麻木了,在母亲对她怒吼,在那个不知是否是自己亲生父亲的男人对他怒吼,还是警察的逮捕,他的眼神始终很坚定,充满着愤怒。
好在他人生的轨迹上出现了两个闪光点,一个是他的老师,还有一个就是他喜欢的女孩。
善良慈祥的老师给了CHALA无法从他母亲那里得到的爱,那个女孩则是他生活的追求,是他生活中除了母亲可以想念可以牵挂的人。
但他喜欢的女孩也同样面临户口难题,最终要回到原先的城市,两人最后在火车轨道边上的离别拥抱让人觉得无比暖心。
因此这也并不是他一个人的童年“飞不起来”,他所生活的环境折射出来的是古巴所现有社会问题,毒品、赌博、治安混乱、人民生活问题都迫切需要解决,不然只会有更多想CHALA这样的孩子遭遇不幸的童年。
而现世充满着无奈。
深夜看完《飞不起来的童年》,全程被一个年龄仅仅11岁的小正太给震惊,喜欢他不仅仅因为他的帅气,还因为他实在是完美了诠释了Chala这个角色,一个年龄才十一岁的小男孩过上了31岁男人过的日子,一个人扛着这个破碎的家。
看这部电影没有一分钟不敬佩这位小演員,演技与颜值是成对比的,希望以后能有更大进步,加油。
下面我谈谈我对这部电影的看法,有时候看电影的理解层次取决于年纪的多大,这电影我今天看了,再过几年我还是会看,再过几年我也还是会看,每一次看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这部电影的特点。
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Chala这样的童年,命运给了他一个吸毒的母亲,一个不承认的父亲(ignacio),Chala就像是一个孤独的战士一样,不断成熟的支撑一个家。
他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玩的东西是一样的,追漂亮女孩,打架,搞恶作剧都是我们以前童年玩过的,可他做的事情可比我们强太多,比我们承担的东西多太多了,当我们被母亲呵护在怀中是,Chala要养鸽子,养狗赚取家里的唯一收入。
承受的责任太多的童年飞不起来。
对于Chala来说遇上最好的事情应该是让他遇到唯一懂她的Cermela老师。
Cermela老师的教育理论使用真诚,耐心,爱去教导孩子改变的,电影电影中多次描述了这一点,Cermela老师的这样的教育理论不仅仅给自己赢得了尊重,也让很多人改过自新,比如说再教育老师,又比如ignacio,Carmela说“如果你需要一个少年犯,那么就像培养少年犯那样培养他”。
意味深长。
Cermela和Chala最让我感动的是,两人在出租车,Chala说“她不是我的外祖母,但我希望她是”,这一幕可以知道小男孩就是一个11岁的小男孩,他也想要别人的呵护,别人的关心,另一幕是Chala看到自己朋友的爸爸从监狱放出来时开始的那份高兴,之后的沉默的眼神,也只能无奈而笑,转身离开了。
在这不得不说Chala与 yeni的爱情故事,一个是支离破碎的Chala家,一个是充满父爱的yeni的家,不过他们同样要面对的是社会给他们的困难,或许这段爱情故事是这无奈的童年中最美好的回忆。
这样的童年,真的飞不起来。
——影帝16.9.20
本片片名《Conducta》(behavior)中文直译为行为。
虽然本片是有批判态度的,但仍旧是积极的。
我住在一条叫Hamel的小巷对面,傍晚时分,热气退去,海风吹起天边的一股黑烟,天色再黑一些,可以看见那黑烟处有火光。
电影中有这样一幕场景,那就是哈瓦那老城对岸的工业区,那里的工厂大多都已废弃,只有一处高耸的烟囱不分昼夜地冒出浓烟。
我常常上到天台望着这座城市,起起落落的屋顶中间竖起一处教堂的尖尖角。
对面楼是一幢教学楼,学校已经放暑假了,只有羊在操场上吃草,和顶楼的国旗像荡起的海水,“红星闪闪放光芒”的童谣也一直回荡在耳边。
委内瑞拉出现问题而对古巴停止供应石油之后,这个国度仿佛也停止了一切运作一般。
游客们一面爱着这里一面抱怨着,如何买不到东西或者古巴人如何从外国人那里骗取一杯酒、一包烟。
同时游客们对古巴的前景抱以乐观的态度,认为美国会为这里带来改变。
然而,只有古巴人自己没有信心,这个国家所经历的伤痛就如笼罩其上的暑热,让身处其中的人受煎熬,但同时也生出关于意义的沉思。
对于那场发生在这里的革命我了解甚少,它就像那天边的硝烟仍旧影响着此地的生活。
墙上的革命标语触目惊心,但人们好像已经忘了它,又好像并没有。
而关于主义我也不想说哪一种更好,但的确他们的主义是反宗教的,可我在古巴却又看到一种很奇特的宗教,信徒需要从头到脚穿戴白色坚持一年。
所以影片中贴在板报一角的基督教的卡片影起了学校里的争议我是又能理解又感到惶惑的。
记得有一次走在街上看到几个小学生佩戴着红领巾,自己上小学时候的记忆突然翻涌。
再比如影片中的户籍制度。
我觉得欧美人对古巴的情感是不如我这个中国人那般切身的。
中国虽然改革开放了那么多年,曾经的革命仍然烙印一般,是因为我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所以格外觉得它是谬误的是羞耻的吗?
我离开了故土很多年,突然才觉得它可爱起来。
我遇见许多古巴人,他们对制度有诸多的怨言,他们渴望去美国生活。
然而和影片中的一样,在美国生活的古巴人他们相信古巴永远活在他们心中。
我一直热爱摇滚乐或者说是热爱摇滚乐的“反叛精神”,这部电影与其说讲的是教育问题不如说是与体制的对抗。
然而我所眼见的现实是,这个国家的命运就如同这里朝生暮死的青年人们的未来,无路可走。
他们为此也并不是毫无感知,但他们更害怕思考,他们相信那是无用的因此只会带来痛苦,所以他们只顾寻欢作乐。
古巴的成年礼是15岁,每一个女孩在15岁生日这一天都会拍艺术照办派对。
所以古巴人是早熟的,十几岁刚出头就开始恋爱了。
当我看着电影里的小男孩在喜欢的女孩面前耍帅,不禁想象起我的古巴男友的少年时代。
古巴人是很爱漂亮的。
记得男友16岁的妹妹第一次带我去夜店,着了浓妆,穿一身红色紧身连衣裙,踩一双红色镶钻高跟鞋。
她的朋友搬去美国前送给她许多衣服,为此她特别高兴地试了一整个下午。
男孩子亦如此,一天要换好几身行头。
当时离开古巴,男友想要的礼物也都是衣服鞋子。
大约是为了吸引异性吧。
关于恋爱,我常常为古巴人及时行乐的态度而感到吃惊。
有一次,一个金发碧眼的女孩带着她的女儿来探访。
女孩才16岁。
后来我才知道那竟是男友的孩子。
男友解释说那只是意外,而且当时女孩同时跟几个男孩子交往,所以也不确定究竟是谁的孩子。
在古巴这样的情况很常见。
电影中的小男孩让我感到忧伤,虽然我并不能完全想象父亲的缺失在孩子的成长中究竟带来怎样的影响,毕竟到底他们也都长成了善良的人。
我的男友,他也早早就丧失了父亲,每每听到一位墨西哥歌手的歌他都不禁哭起来。
那是他父亲最喜欢的歌。
她的母亲也哭过好几次,虽然我并不能理解他们之间的爱情。
她说他们相爱,可是他后来又另外有了家庭。
而她现在的男友更是同时有三个家庭。
我常常以为古巴家庭是有些畸形的,虽然我也不喜欢用责任捆绑彼此的观念,但古巴人显得也太随性了些。
男友几乎每天都要和他的母亲大吵,有句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家庭的经济困境也必然会带来诸多的矛盾吧。
古巴的教育是免费的,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并不选择“知识改变命运”这条路呢?
还是说这个国家已经让人完全丧失了信念?
我常常听古巴人抱怨制度,可是像影片中的那位女教师真正为这个国家的未来(孩子就是未来)思考的又有多少人?
古巴的出路究竟在哪,绝不是对美国开放口岸就能带来改变的。
在古巴的时候,我常常为男友以及他的家人的处境感到忧心。
大妹妹在学校学习管乐,可是在古巴都没有那样乐器可以买。
而二妹妹因为一次手术事故患了血癌,因此不能见阳光,并且也没有得到任何医疗赔偿。
他们对于外面的世界有许多天真的想法,却从来不曾也没有机会了解这世界有许多好吃的食物,绚烂的夜景,我常常想要带他们去见见大千世界的繁华,但却又每次为他们可怜的求知欲與奋斗的愿景而感到恨铁不成钢。
如果他们有一些闲钱都用来买酒與大麻了。
或许他们太需要麻醉自己了吧。
如果永远都不必清醒,究竟是一种幸还是不幸呢?
Chala在很多人眼里是个问题少年:外表有些桀骜不驯,吊儿郎当,父亲身份不明,母亲是个无业游民的妓女。
就是这样的家庭,Chala多了比同龄人的成熟和责任感。
放学后的课余时间,他靠养斗犬、卖鸽子挣钱,来养活母亲和自己。
有次母亲在他面前失声痛苦,还是Chala拿出钱,让她把水电费交了,就如叮嘱孩子般:”这些钱不许乱花在别的地方”。
眼中充满了男性的温柔和成熟。
这样的男孩,注定会被特别的人关注和喜欢着。
生世不幸的他遇到了一个如同祖母般疼爱他的老师Cermela。
也是这个老师一点一点改变了他。
《飞不起来的童年》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11岁的古巴问题少年和老师Cermela的故事。
不用多描述,大家也该猜到一些类似这样体现师生情的情节。
老师Cermela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把Chala从再教育学校(类似中国的青少年劳教学校)拯救出来,让他回到正常的学校里。
就是因为她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而Chala 也从来在Cermela面前最听话,在他如此缺少爱的环境里,自然会对Cermela产生亲情般的依赖。
可终究你在乎的人也会离你而去,Cermela面临退休的年龄,过不了多久,她便要离开古巴,前往美国去和自己的儿子住在一起。
她不能一直陪着Chala。
但我想老师Cermela和我一样相信:Chala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可以好好过好自己以后的人生。
毕竟老师Cermela陪他度过了学校里美好的童年时光。
在我们的生活里,也有那些在乎你的和你在乎的人。
有些你在乎的人,会突然消失,比如突如其来的要离开原来的城市。
刚走的那段时间,你们可能还彼此网上联络,后来因为时差或者地域的不同,彼此有了彼此的生活。
有些人,一开始你并没有那么在乎,可某个契机让你们彼此了解,甚至慢慢亲密起来;但也是因为某个观念或者事情的发生,慢慢又疏远起来。
甚至发现对方好像不是那么诚恳。
是误会也好,是彼此气场不合也罢,你都要去接受被你视为“闺蜜”的人已经离你而去。
一些人,存在你的朋友圈里好久好久,可一年说不上十句话。
可就突然有一天他变成了一个非常关心你的人。
你们彼此更加了解了些,悄悄然地,他成为了你在乎的人。
可终究他还是有太多你不知道的事情,也就是突然的某一天,你们又回到了“一年说不上十句话”的状态。
还有一些人,明明你很在乎,但却要装得不那么在乎。
因为你在等待他的在乎。
然后等待中你在乎的他和你渐行渐远,离你而去。
是不是又有一些人呢?
我也一时间想不起来。
但我还是相信:在乎你的人还是会彼此深藏于心,等待重新走近和再度重逢的时刻。
即使终究你在乎的人会离你而去。
因为“天下的筵席都有散的时候”,也有重聚和重组的时候。
就如《飞不起来的童年》里的Chala长大之后肯定就会飞起来,飞到他敬爱的Cemela老师身边,重拾那年童年的时光。
2023年4月22日CCTV6观看。
我反正是没遇到什么好老师
男孩演技还是挺好的 影片主题也很不错 但是整体看下来 我没有太大的触动 就是感觉很平常地看完了一部影片
失败的教育吧
真好啊!太好了!都说孩子难拍,导演太会拍小男主:孤傲的性格、痞帅的脸庞,如果是成年人就是个万人迷啊。片子探讨了儿童教育、原生家庭、宗教信仰等多个议题。小男女主的情愫也把握得很好,多一分过火少一分未达。没得奖可惜了。
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个体因素,导人向善,都应该是老师的职责所在。而很多时候,在面对着教育已经成为了一桩生意、一个颜面、一个门槛的时候,是奋力抗争,还是委曲求全,电影给出了一个温柔的答案 ——是要懂得互慰互助。让人想起同样温柔的《中央车站》的老教师和小孩,《放牛班的春天里》的老师慧眼识珠,以及《何以为家》中懂事又高情商的小孩子,被迫长大和被迫老去是一样的,一边无力地接受着,一边不服地反抗着。
影片有很多东西想表现,一个有着吸毒母亲的少年,面对着进入再教育学校的境遇。家人搬离古巴,自己却不愿退休坚持着自己认为的对的教育的老教师。成绩优异却有着外来不法身份的女同学……往大了看是古巴这座城市的不明朗,错综复杂,小了看是一个看起问题少年的努力生活
第一次看古巴电影,我们的共产主义小兄弟,红领巾、少先队礼处处模仿老大哥,以致一度感觉像是发生在天朝,单亲家庭、暂住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尖锐地把矛头指向了教育的决策者,这方面古巴还是优于我们的,至少人家可以过审。PS:有这样的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真是孩子之幸、学校之幸、国家之幸。
所以教育到底是什么?谁去拯救那些缺爱的人?每个人本应该拥有自己的完整童年…
卡米拉老师的坚持告诉所有的教师职工和学生,孩子不应该被差别对待,好坏并不能以“行径”来区分。而这样的“行为”成了面子工程的麻烦,所谓的坏孩子、麻烦制造者或许他们的行为并没有错,因为各自生活的水平天差地别。
“我需要的是理解和爱”
好看
很好的一部传达教育理念的电影,小演员演得非常好,以及磕早恋磕到了(捂脸
小小男子汉,撑起国家未来。
再苦再累都可以谈恋爱
生活从来都不容易,却也没有惨到无路可走,如果能够有良善之人的指引,想必会少走许多弯路。也许该说是幸运的,这个社会还并没有全然放弃我,我的生活里似乎还有一些光亮可寻,未来似乎还是在射程之内的。可是现在谈及未来又总是觉得会十分遥远,也许脚踏实地的过好如今的生活才是更为现实的选择。如果童年无法飞翔,便可以积攒力量留待日后的飞行,终会有一天我会打破这所有的困境,真正改变这注定的命运。
片尾默默的向着镜头走来的两个身影,觉得好无助啊。这样的童年很不幸,能遇到这样的老师,又是如此的万幸。
看过多少烂片才能捞出这些好片 推引 2022-9-15 查拉没有因为家庭的残缺,而唯唯诺诺苟活于世,反而十分勇敢阳光的,超越年龄的成熟照顾家庭,和社会的不完美较量。这不是一个完美的社会,还好是一个有爱的社会。当被社会枷锁囚禁时,依据规则法律行事是最好的选择吗?法律只是道德的最低线,而不是用法律上纲上线。宗教信仰貌似就是一种无形枷锁,当个人与宗教站在对立面时,是世界上最危险的事,无论宗教做法正确与否,你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群体,即使那个群体是错误的、偏见的、无知的,你也没有能力与之抗衡。班主任的开明、海纳百川,遇到困难,不卑不亢,不妥协,笃定自己做出的决定,每次解决问题都从善进行选择,这是一种大爱。
“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需要4样东西:家,学校,严厉和爱。但是走出校门,就要面对社会百态。作为一个老师需要知道,外面有什么东西正等着他们。过去生活比现在简单多了,我也清楚地知道给学生们准备什么,但现在,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别给他们准备什么。”
教育经验让我并不相信“奉献”,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