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因北京国际电影节第一时间看到了这部期待已久的《音乐家》,起初以为这会是一部冼星海的传记电影,但事实上完全不是,影片并没有选取冼星海在延安创作黄河大合唱的辉煌时期,而是聚焦在他流落异国的生命最后几年鲜为人知的经历。
本来想在观看前做些功课,结果发现这段经历鲜为人知到不仅没有影视作品呈现,甚至在冼星海多数传记中也是很少的篇幅一笔带过。
影片除了着重刻画冼星海对家国的思念,更重要的是通过他这段经历表达反战的主题。
影片最大的特色是叙事上时空的切换,除了首尾冼妮娜和卡莉娅两位老人九十年代见面场景外,主要以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经历为主线,穿插同时期妻子钱韵玲带着女儿在延安生活的场景及其离开延安前一家人的回忆。
这种切换不是简单随意的,而是依据角色的思绪变化自然而然地通过情感连接。
影片的音乐运用非常对得起片名了,可以说音乐是贯穿整部影片始终的。
“音乐”除了是情节上必不可少的因素,比如冼星海一直离不开他的小提琴、在乐团演奏、坚持创作等,更是起到了与剧情互相推动的作用。
冼星海教卡莉娅唱自己创作的《只怕不抵抗》,稚嫩的童声加上略显生硬的汉语让人忍俊不禁,紧接着导演却把镜头切换到延安窑洞中冼星海自己的女儿同样唱这首歌的情境,一个平行镜头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相信很多在评价中提到“感动”和“催泪”的观众都无法忘记这个画面。
《只怕不抵抗》此外值得称赞的是整个剧组的匠心,制片人带领团队对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做了充分的实地调研;整个剧组辗转三国,为了真实的雪景从夏天拍到冬天;演员胡军为了冼星海这个角色减重四十多斤,其中为了更好地展现冼星海最后病入膏肓的状态在二十几天内就瘦了十七八斤。
这种匠心自然也让影片的细节十分真实,语言上百分之九十的对白都采用俄语包括胡军,道具上更是十分考究,比如影片后段有一个黄河大合唱延安首演的场景,可以看到当时的乐器十分简陋,这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而这个镜头在影片中的时长不到一秒;此外钱韵玲为冼星海手画五线谱也是历史上的真实情况。
《黄河大合唱》首演 影片之所以能打动人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演员的表演,不仅是主要演员甚至是群演的演技都十分在线,比如开头战争场面失去儿子的母亲那个绝望的眼神,令人印象深刻。
所有演员的表演都是克制的,如果演员自己嚎啕大哭那并不能打动观众,正是演员的克制才更符合角色在残酷战争条件下的坚韧,也更能赚足观众的眼泪。
胡军在这部影片中充分展现了作为一个演员的真诚,让人相信他就是那个因为战争流落异国、思念妻女和祖国的音乐家。
几场关键戏份的度都把握的恰到好处,如窗前落泪的背影、边境线上未出眼眶的泪水。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音乐家一定要是柔弱忧郁的,但却忽视了冼星海本人的情况,冼星海出身于一个渔民家庭且是一个遗腹子,从小就经历风吹日晒和各种艰难困苦,相比于所谓的“艺术气质”,他更多的表现出的是坚韧的气质,不然也写不出黄河大合唱这样的作品。
哈方女主演的表演极具层次感,把失去丈夫的达娜什独自一人支撑家庭的坚韧诠释的淋漓尽致(这里评一个心中最佳女主);袁泉老师真是太让人心疼了,每次出现都是泪点;小女孩的表演更不必提,相信看过的观众都会十分认可。
看过这部片子我最大的感受是人在战争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和无能为力,那时的人们所经历的困苦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永远无法想象的。
影片开头敌机轰炸车站时,有一个冼星海救小男孩的片段,导演并没有通过冼星海救了小男孩来表现其作为一个革命者高尚的品格,而是通过他想救却不能救来表现战争的残酷。
冼星海离开延安时,面对鲁艺热情的送行学生,没有再抱一下自己的妻子和襁褓中的女儿,他以为自己半年就能回来,却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冼星海在遥远的异国只能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对家国的思念,只能站在边境线远望自己的祖国。
导演通过这种“无能为力”更深地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渴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影片中有两处关于“家书”的片段,一是冼星海1941年在莫斯科写的信钱韵玲1943年才收到,二是达娜什在丈夫被错误处决很久后才收到他死前六个月写的信。
除了表明战争年代家书难抵之外,更让人联想到冼星海眼前这对母女所经历的正是自己的妻女所经历的,也是战争年代下千千万万家庭的现状。
而最温暖人心的在于残酷战争下互帮互助的人们,在于这种跨越国界的人与人之间的友情。
大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就明白导演为什么被称为“西部暖流”派的代表了。
总之,《音乐家》作为一部电影,无论从画面、音乐、细节还是导表演上都称得上优秀,十分值得去影院观看。
并且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了解耳熟能详的《黄河大合唱》的作曲者冼星海生命的最后五年是多么悲壮,他这位人民音乐家走得那么匆忙、那么唐突,甚至没有看到东方的黎明,也没有最后抱一下自己的女儿……
5月17日上映
期待了很久的影片,终于在上映后的第二天去看了,令人不解的是本片在影院的排片极少,购票观影的人也极少。
这部影片拍摄过程历时五年,拍摄的地域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中哈两国也因此多次密切交流,该片也成为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
中国音乐家冼星海在二战期间离开自己的祖国,受命为《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却没想到在此期间苏德战争爆发,这时他的女儿冼妮娜才八个月大。
他被迫留在阿拉木图,因通行证过期,无法回国,在多个地方艰难创作和生活的经历。
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下,他得到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的救助,成为乐团的小提琴手,并住在音乐家妹妹家里,妹妹有个女儿卡利娅,她的父亲在战场上牺牲,她常常去父亲离开的地方等待,每天都盼望着他能回家。
冼星海和卡娅相处的过程中,已经慢慢把彼此当做了亲人。
卡利娅会在夜里悄悄看着冼星海创作音乐,冼星海会送给卡利娅珍贵的礼物。
他们期间有多次不舍的离别,让观众和卡利娅一起流泪。
冼星海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想早日回到她们身边,这种在战争期间想回却回不去的绝望,让人感到痛心又无奈。
电影中最打动我的一处,也许也是最心痛的一处,是当冼星海来到毗邻祖国的异国城镇,兴致勃勃地指着远方说“我的家就在那里”,他的眼里充满希望,可他却过不了边境,只能日日在高压电线外凝望祖国。
守卫边境的军人感概,为什么不能放他过去呢?
是啊,为什么,这也是这部电影的无奈之处。
当冼星海再次因为工作调动,必须离开这里时,下雪了。
临走前,他的手穿过边境,抓起一把祖国土地上的雪,久久凝视,看得到,却无法拥抱。
转身离开的那一刻,他知道,他再也回不去了,与妻子女儿的生离,便是死别。
在这样的无奈和沉痛中,他没有放弃音乐救国的希望,他坚持音乐创作,创作出的《阿曼盖尔德》鼓舞了饱受战争摧残的哈萨克人民。
最振奋人心的还是那首《黄河大合唱》,民族精神中演绎出的家国情怀,是最不可动摇的声音。
冼星海这位音乐家,是哈萨克人民的英雄,也是我们中国人的英雄。
这部根据真实历史故事拍摄的电影,值得我们所有人去欣赏和领悟。
又是一部纪录片风格的电影,记录化名黄训的冼星海二战时期在哈萨克斯坦的生活。
影片拍摄风格写实认真,黄训接受了阿拉木图的音乐家及收留他小姑娘家人的很多善意,大家多体谅这位中国音乐家,相互感情十分真挚!
那年代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需要音乐的慰籍和鼓舞!
战争年代的友谊超越国界!
很为冼星海的命运惋惜!
如果能回国和回到延安,可以想象会留下多少作品。
好电影真情动人,虽然是悲剧,确实让观影的很多人在别人的故事里留下了自己的眼泪。
想象中里冼星海是个文弱书生式的人物,惊讶于导演选胡军演音乐家。
不知道惯于演硬汉、演军人角色的胡军是北京人艺话剧演员。
话剧演员当然功底深厚,什么角色都能演。
“吹起小喇叭,嗒嘀嗒嘀嗒,打起小铜鼓,德隆的隆冬……”小卡丽娅用生硬的中文唱起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等待再也不能回来的父亲和日夜思念的阔克(俄文,最亲爱的亲人,指冼星海)。
画面流转,远在延安的小女儿也在哼唱这首歌谣,一首熟悉得再也不能熟悉得歌谣,串起了思念,瞬间将有了含含后不能看到小女孩受苦的爸爸打得稀里哗啦,眼泪在鼻尖上打着转转……战争在俄罗斯拍摄,总是那么充满质感,包括美到炫目的日光划破云层,如丝绸般照射;包括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一碗稀饭汤、一块熟土豆,因为寒冷紧缩的身体,苍白空洞绝望的神情;包括风情万种的爱意在隐忍里流露,凄婉而缠绵;但是俄族人不屈的性格,热血的意志却又让希望点燃。
为了国家,毅然远赴俄国,却因为二战爆发,归国无门,对家人的思念,对故土的依恋,让音乐家几近绝望!
但是为了鼓励人民的斗志,他又与当地的音乐斗士拜卡达莫夫相重相惜,在恶劣的环境中创作了以俄族民族英雄为底色的《阿曼盖尔德》。
但是思乡之情并没有实现他的归国梦想,音乐家只能在边界线上远望祖国的落日,咫尺天涯,黯然神伤……远方漂泊,无处寻根,这样的生活的无味的,但是小卡丽娅和母亲却在异国他乡给了音乐家温暖的小家,虽然只是个小阁楼,但是遮风避雨,舒适惬意,日久必然生情,对小卡丽娅的关爱让感情难舍难离,与小卡丽娅的母亲相敬如宾,相互关爱,其乐融融!
苦难对身心是摧残,但是对于创作的灵感应该是富足的,所以我想音乐家除了思念,他的精神世界应该是幸福的!
还是希望,不要有战争,不要有伤害,因为这样的伤痛实在是太痛太痛,让人嘘吁……《音乐家》,与心灵有共鸣的剧作,必须推荐[强][强]
大家好,我是激动的小仙儿。
我们拥有那么多厉害的音乐家、艺术家,但却很少有关于他们的传记片。
以至于我们对这些伟大人物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中学课本冰冷的文字上。
但其实,这些伟大的人物的力量毫不逊色于政治家、科学家。
艺术的力量往往被人忽视。
洗星海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
但是,除了中华民族经典之声《黄河大合唱》的作曲者这个头衔,你又对他了解多少呢?
这周五,一部以洗星海生平为原型的电影《音乐家》就要和大家见面了。
我们终于正式有了一部讲述音乐家的传记片。
已经看过此片的小仙儿现在还难掩激动的心情。
洗星海现在对于我来说是如此的鲜活,而他的音乐的力量,让过久了安逸生活的小仙儿在听了《黄河大合唱》后忍不住泪流满面。
看过《音乐家》的小仙儿现在充满了力量和希望。
1905年是动荡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而俄罗斯发生了一场没有组织的革命。
就在这一年,澳门一户普通贫苦船工的家庭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
他就是洗星海。
然而,在他出生之前,他的父亲冼喜泰已经不幸入海去世。
洗星海从出生就注定了他为生计奔波的一生。
6岁时他的音乐天赋被挖掘,13岁正式开始学习音乐,洗星海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半工半读中度过。
母子相依为命的家庭,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困苦可想而知。
才十岁出头的洗星海在当时就已经一边学习一边同时打两份工。
青年的洗星海好不容易考入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却因为参加学潮,被迫退学。
但是,从小炼成的刚毅性格使得洗星海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
这个时候的洗星海,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那就是去法国继续学习音乐。
就算是放到现在,出国留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而在当年,交通不便利,洗星海家里又是穷得叮当响。
他是怎么做的呢?
洗星海靠着朋友的帮助,自己去开往法国的船上当苦工。
就这样硬是让他在1930年的春天,来到了法国。
你以为这时候就该柳暗花明了,其实洗星海的苦日子才刚刚开始。
洗星海自己描述过当年那段经历。
“我失过十几次业,饿饭,找不到住处,一切困难问题都遇到过。
有过好几天,饿得快死,没法,只得提了提琴到咖啡馆、大餐馆中去拉奏讨钱。
忍着羞辱拉了整天得不到多少钱,回到寓所不觉痛哭起来,把钱扔到地下,但又不得不拾起来。
有一次讨钱的时候,一个有钱的中国留学生把我的碟子摔碎,掌我的颊,说我丢中国人的丑!”当他好不容易成为中国第一位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的学生,老师问他要什么物质奖励,他回答饭票。
是怎样饿狠了的人最想要的东西才是饭票。
当年这样困苦的日子,洗星海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呢?
他也自己提到过。
“我忍受生活的折磨,对于学音乐虽不灰心,但有时也感到迷惘和不乐。
幸而教师们帮助我,鼓励我……在困苦的生活的时日,祖国的消息和对祖国的怀念也催迫着我努力。
”洗星海提到的老师其实都大有来头,一位是巴黎歌剧院乐队首席奥别多菲尔,一位是巴黎音乐学院的著名教授加隆。
这两位老师,知道洗星海的窘迫处境,又爱惜他的才华,所以,都没有收取他的学费。
但真正让洗星海坚持下去的,是他对祖国的思念,是他想要挽救祖国危亡的信念。
他拯救祖国的力量就是音乐。
1935年,洗海星回到祖国很快加入到抗日救亡的活动中来。
在1935年至1940年这短短5年的时间,洗星海创作出了几百首抗日歌曲。
洗星海曾经给母亲写过这样一封家书,这封信写于淞沪会战后。
“亲爱的妈妈,我是在上海开火后五天离开那素称安逸的上海的,同行十四人一样地不顾一切向前。
但,妈妈,你得明白我们并不是逃难,我们十四个都是救亡的勇士。
虽然还没有实现我们预期的愿望,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明了自己对国家应负的责任。
”事实上,振奋人心的抗日歌曲,确实像无形的子弹,打击敌人,鼓舞同胞。
洗星海参加上海学联的救亡宣传活动,国民党派了保安队去组织学生,阻止学生的活动。
这时候,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了洗星海。
激愤的洗星海看着诗,五分钟就为它谱了曲。
当场,这首歌就在学生们之间唱响,随后老百姓也加入了行列,到了最后,甚至连前来阻止的保安队也跟着一起唱起了这首歌。
很多人边唱边流泪。
这就是著名的歌曲《救国军歌》。
在洗星海创作的这些抗日歌曲之中,最著名的就要数《黄河大合唱》。
你是否参加过《黄河大合唱》的合唱?
1938年,武汉沦陷,光未然东渡黄河,目睹了船夫与狂风恶浪的搏斗,创作了诗词《黄河吟》。
1939年,洗星海探望病人光未然,光未然把这首诗词给了洗星海。
而这个时候,其实洗星海也身处疾病折磨之中,他抱病坚持创作6天,终于谱出了这首流传百世的《黄河大合唱》。
对自身,当时的洗星海营养不良,又被疾病折磨。
对祖国,烽烟四起,抗日战争打得很是艰苦。
在这样的情况下,《黄河大合唱》的曲子却激烈昂扬,充满了力量。
它唱出了当时中国同胞的愤怒,也表达出了中华民族抗争到底的决心。
这首歌曲,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非常大的鼓舞作用。
甚至到了2015年,广电发起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它也位列其中。
创作了《黄河大合唱》不久,洗星海前往苏联为大型新闻纪录片《八路军与老百姓》作曲配音。
但是没想到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洗星海被困在了异国他乡,有家不能回。
而《音乐家》就是讲述的他在国外的这些日子。
在战争这种大势下,洗星海也无能为力。
当他站在边境眺望自己的祖国时,不会有像《小萝莉的神猴大叔》那样的密道。
他能做的只有隔着铁丝网抓起祖国土地上的一培土继续他的生活。
在异国他乡,他曾经给自己的妻子写过这样一封信。
“两地遥隔,能不依依?
我在这里身体比前健壮硕大,精神健全,食欲增加,工作更比以前进步,见识亦较以前广泛,身心非常愉快。
今年她(洗海星女儿)是两岁了,长大一些还是送她到幼稚园,免得你分心,有碍工作和学习。
”这封信,表达着他对妻子深切的思念,这封信中,这个男人并没有聊什么爱国情操,他话着家常,对妻子撒着自己一切安好的善意的谎言,这封信就像每一个深爱妻子的丈夫会写的一样。
洗星海无疑是一位伟人,但他却又像是一个普通人。
他会思念家人,他会因为饿得紧了放下尊严,他会开善意的谎言。
在大环境下,他有太多的无能为力。
但是他在信中不谈爱国,是因为他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在异国他乡,他从来没有放下过音乐,放下过祖国。
在苏联,他又重新整理加工了《黄河大合唱》。
最后,他在指挥着《黄河大合唱》合奏时倒下。
青年时候的洗海星就说“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中国人所需求的是普遍的音乐。
”所以,他的音乐是如此能够打动所有人的心。
不仅是中国人民,也包括苏联人民。
小仙儿最感动的就是电影中一群俄罗斯人在广场上激动地唱着洗海星谱曲的歌曲,那一刻,贫困、战争都似乎远去,音乐从来能治愈和激励人心。
艺术从来充满了力量,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这种巨大的力量。
这种力量,不分国界,无关种族。
而这一曲《黄河大合唱》就具备着这样的力量。
-FIN -公众号:小鲜电影(xiaoxianmovie)
对电视剧的印象是从中央八台开始的其中印象最深的三部电视剧《冼星海》《乞丐王子》《意难忘》三部剧对我各有影响,《冼星海》让我开始懂得家国情怀,所以我一直记着这个名字,是我的偶像之一说起来我爸还是音乐老师出身,我却一点这方面的天赋都没有,有些好笑对吧,但我依然喜欢音乐,这也许是家学影响吧去广州的时候,还特意去中山大学看了那座冼星海雕像,差点没赶上城铁也是这个星期才知道电影即将上映,立马买了张票,下午到了电影院,空无一人,果然是包场了,艺术电影果然观众少啊,也好,挑了个更好的座位看完的感觉,其实不知道说什么,整部片子的主调是反战以及对祖国的期盼,有家不能回,有志无处报,冼星海作为音乐家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也无助的像个普通人,只能将情感寄托在音乐上,可终究越不过那条边境线引用下电影中的台词吧我的表面平静我的内心熊熊火焰我可怜的生命将要被那熊熊火焰所吞噬
原刊載於個人網誌 https://blog.zty.cc/6235 二0一九年是《黃河大合唱》問世八十週年,在《黃河》首演紀念日的四月十三號,北京國際電影節選擇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合拍的電影《音樂家》(張遂遂、哈依夏.塔巴熱克編劇,西爾紮提.亞合甫導演),作為開幕式放映影片。
《音樂家》以《黃河》作曲者冼星海流浪前蘇聯地區為敘事範圍,尤其集中刻劃冼氏在哈薩克斯坦生活、創作的事跡,展示大多群眾不甚瞭解的「人民音樂家」晚年面貌,相當珍貴。
《音》片計畫自五月十七日起,於大陸地區各地影院公映,然在正式上映前,已有多地影院開始「點映」,於是我有幸趁此方便提前觀賞此部電影。
在《音樂家》之前,亦有涉及冼星海、黃河議題的影視作品,如一九七九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怒吼吧黃河》,講「文革」末期恢復演出《黃河》之情事,自話劇腳本改編;一九九四年珠江電影製片廠的《冼星海》,以傳統愛國主義敘事手法,描述冼氏創作《黃河》過程;二00五年由多方出品的電視劇《冼星海》,有偏離史實、徒增虛構之感,尤其為滿足大眾口味,加入冼氏赴法留學邂逅金髮女郎露易斯,畫蛇添足;至二00九年,大陸與澳門合製的電影《少年星海》,更是「關公戰秦瓊」,大幅置放不合史實的情節,招致學界惡評…… 而澳門出生、多地遊歷、創作刻苦的「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其實也因諸般原因承載過多「敘事」,以致其真實面貌難以示人,甚至冼氏晚年流浪前蘇聯時,創作多部較具藝術性的聲樂、器樂作品,至今也難有演出機會。
冼氏代表作《黃河》,常年演出「文革」時期改編版本,至於原版究竟如何,始終未受太多關心。
對於長期研究冼星海生平及作品的我而言,聽聞《音樂家》的公映消息必生興致,但也不免擔心,是否《音》片也會如同前述各類影視作品一樣,淪為遮掩歷史的應卯產物?
《音》片沒有過份的煽情與花邊,故事交待清楚,也不會予人突兀尷尬之感。
電影伊始,冼星海參與膠捲剪輯工作的短暫鏡頭,及隨之而來的空襲、逃難場景,明快緊湊且有效地交待主人公的處境,以及特殊時期的慌張不安感。
籠罩全片的戰爭背景,飢餓、貧窮、失落、死亡種種細節,足令觀眾沉浸其中,且無龐大主義教條壓迫喘不過氣,顯見編劇及導演在敘事的手法上,有較為人性化的見解,這是與之前相關影視作品的較大區別。
冼星海客居哈薩克首府阿拉木圖的情節,看似片片瑣事,可從中頗能窺視主人公的感情世界、心理狀態。
城市、劇院,樂團指揮(拜卡達莫夫)、指揮胞姐(達娜什)及達娜什女兒(卡莉婭),諸多圍繞在冼星海周遭的人和事,豐滿故事厚度,也讓觀眾更為親近冼星海作為「人」的層面。
早年左貞觀考察,冼星海在哈薩克庫斯塔奈曾與俄籍猶太女子結識共居、形似夫妻,但各界因「為賢者諱」多避之不談,《音》片雖未表現前述段落,但隱晦地暗示冼氏與達娜什、卡莉婭的「類家庭」關係,呈示大局之下人物的必然緣份,情理之中、尺度合宜,絕非俗套的為戀而戀。
可以推測,電影中插敘冼星海記憶中的中國(延安)情節:與髮妻錢韻玲的甜美生活、與女兒冼妮娜的天倫之樂、接受組織任務啟程、中國抗戰的艱辛、作品在延安演出的情況……,或為避免敘事過於單調呆板,也相當程度地維護著冼星海的形象,表現其心繫祖國、思念家人的重要意志。
無奈這股意志,與時局(世界戰爭、軍閥作亂)所限,交互形成全劇揮散不去的衝突,提高電影的可看性。
在主敘與插敘之間,電影使用冼星海創作的兒童歌曲〈只怕不抵抗〉作為黏著劑,一方面,冼星海在阿拉木圖教卡莉婭演唱,而卡莉婭以生疏的中文及不全的音調唱著旋律,既表達對完整家庭、親人關愛的念想,也控訴戰爭的殘酷;另一方面,在延安牙牙學語的冼妮娜唱出該曲,體現家國根源的牽引力量。
童真質樸的樂聲,將兩條敘事線短暫合一,觀眾應可體會故事主人公內心的複雜交錯。
吾輩已難單憑文獻,知曉冼星海生命最終歲月緣何輾轉數地,又如何創作不輟。
不過《音》片提供尚為合理的敘事:因戰事緊張,阿拉木圖樂團解散,冼星海奉派赴邊境小鎮繼續音樂創作、演出及教學工作,又因時局變動需遠離邊境、改赴他地,並在一次演出中病倒,方被送往莫斯科療養,最終病逝,得年四十。
其中,冼星海欲闖邊境被阻,以及大雪中在邊境遙望祖國,隔著鐵絲網輕抓一把中國雪堆,最終無奈離它遠去,幾乎沒什麼言語對白,卻情感真摯、不流痕跡。
或許這種沉默,某種程度也反映不諳俄語的冼星海,在流浪前蘇聯地區有苦難言的狀態。
在電影首尾,各有一小段旁線倒敘,即一九九0年中年冼妮娜與卡莉婭在阿拉木圖的相認互動,既作為情節補充,亦收束故事,平和安祥地完結全片。
演員表現方面,我認為《音》片是一部實力雄厚的作品,雖然網絡上不少言論涉及不習慣胡軍演出藝術家而有差評,但這純屬刻板印象,實則胡軍不少面容、肢體,充份傳達出一個幾乎「失了根」的文人,如何擺蕩於期待與絕望之中,我甚至認為胡軍扮演的冼星海,最像一位真實的「人」。
而來自哈薩克扮演拜卡達莫夫、達娜什及卡莉婭的演員(恕我未能記清姓名),甚有水平,技藝精湛。
特邀扮演錢韻玲的袁泉,以及扮演中年冼妮娜的劇雪,科班出身,戲劇經驗豐富,尤其片尾劇雪帶話劇式的臺詞表演,誠懇流露。
《音》片也存在幾處問題:「交響詩《阿曼蓋爾達》」字幕寫成「交響組曲《阿曼蓋爾德》」(但畫面中樂譜上的題名正確),應該是翻譯失誤未校勘而致;所謂《黃河》的改編曲樂譜,除題名更動外,五線譜上所寫看似仍是《阿曼蓋爾達》旋律;胡軍演奏小提琴的畫面與音樂未能吻合,也缺乏演奏特寫;片尾字幕敘明冼星海曾就讀「上海國立音專」,應為「上海國立音樂院」,說明歷史細節問題的考證還有進步空間。
但綜覽全片已很大程度地還原時代,包括道具及音樂的設計尚能考慮全面,甚至片尾一小部分試圖還原延安版本的《黃河》音響,難得可貴。
這部由冼妮娜作總顧問、在「一帶一路」及《哈中合作拍攝電影協議》背景下拍攝、以我國重要音樂家冼星海生平為主體的電影,總體而言確是較為成功,值得一看。
5月份上映的电影,要是没有小伙伴的建议,可能就错过了,那真的好可惜噢!
整部电影以一个新颖的叙述角度,以冼星海女儿的口吻来讲述那个年代,音乐家们的故事。
它没有用以往叙事片那种主人公视角来描述,也没有纪录片那样第三方口吻般生硬。
而是将两者结合了起来,女儿的角度充当了必要的旁白,而整个故事的描述又采用了主人公视角,让整部电影看起来那么顺畅。
同时感觉镜头拉距感十足,很能在适当的情感下对场景进行缩放。
说实话电影开始两个女儿的见面让刚坐到电影院没多久的我有点懵,直到影片结尾我才明白了谁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会有那么深情的凝望。
整部电影看起来很舒服,没有多余的剧情,也没有无聊的对话。
电影名为音乐家,是在以冼星海为对象来描述不同的人在当时那个场景下不一样的选择和遭遇。
同为音乐家,有的人自甘堕落,买醉麻醉;有的人扛枪报国,战死沙场;而有的人又坚持本心,忠于信念。
电影中有两个场景让我一个大老爷们儿都险些热泪盈眶。
第一幕是冼星海在教这边的小女孩唱歌的时候,镜头切换到家中自己的女儿也在唱这首歌,妻子还在桌边画着五线谱,还是当年为自己的丈夫画线谱的姿势。
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似乎冼星海依旧在家一样。
这对夫妇的思念与坚持,属实让我感动。
我们这一代人能坚持的东西真的太少了;第二幕是冼星海要被调离距离祖国最近的那个镇子,去别的镇子执行任务,他临走时站在边界上痴痴地望着自己的祖国,蹲下身子伸手去抓了一把祖国土地上的白雪。
祖国就在眼前,可是作为一个有使命的人,为了更远大的理想,要放下自己的一切去完成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
那种留恋,那样的告别感觉很悲怆,但很伟大。
在那个年代的背景下,每个人的悲伤都会被无限放大,可又显得那么渺小。
一江河奔腾、不舍昼夜,诗仙李白曾经感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诗圣杜甫曾经乘舟眺望长江沿岸星辰低垂的原野,记录下水天之间「月涌大江流」的壮阔。
长江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一代代人生长于斯、歌哭于斯。
上世纪30年代,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土沦陷、山河依旧,青年作家光未然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以唤醒同胞共赴国难。
1939年,作曲家冼星海为《黄河大合唱》谱曲。
看了讲述冼星海人生故事的的传记电影《音乐家》,看电影的时候想到了唐朝诗人杜甫,和杜甫一样,冼星海也曾将江河融入自己的创作。
他们都命运多舛,犹如漂萍四处浪迹,但是一直未忘忧国。
他们在忧国中创作出的作品犹如江河,流传不息。
杜甫出生在一个官吏之家,走上仕途既是家族对他的寄托,也是他个人的志向。
然而造物弄人,他的一只健笔能够写出惊风雨的诗句,却无法写出符合科举考官心意的文章。
饱读诗书的杜甫屡试不第,他唯有蛰伏在唐朝的首都长安等待政治机会。
他没有等来登上天子堂的荣宠,四处奔走为达官贵人献赋呈诗仅仅让他谋到了小吏的差事。
唐朝的叛将安禄山起兵反唐,攻陷长安,曾经开创了开元之治的皇帝李隆基携杨贵妃出逃。
在纷乱的时局中,杜甫被叛军抓捕。
出逃陕西、辗转甘肃、栖身四川,诗人杜甫发出了「国破山河在」的悲叹,「一洗苍生忧」的壮志难酬,杜甫因为囊中羞涩而英雄气短, 「囊中孔羞涩,留得一钱看」。
当西南的生活无以为继,杜甫携家带口前往湖南,准备投奔在那里为官的旧识。
然而旧识亡故,杜甫只能带着家眷乘船在湘江上漂流,「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杜甫原计划带领家眷北上汉阳从汉江走水路抵达长安,然而他身染重病,天不假年,最终,一代诗歌天才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辞世。
二电影《音乐家》刻画的是在抗日战争中,冼星海只身飘零哈萨克斯坦那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冼星海和杜甫一样生逢乱世,一样为自己生长于斯、歌哭于斯的土地不息创作。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一个贫苦的澳门渔家,自幼显露出不凡的音乐天赋。
通过一路的勤学苦练与负笈深造,上世纪30年代,冼星海成为了上海滩著名的作曲家,他供职于百代唱片,他的音乐作品又叫好又叫座。
30年代末期,受到延安精神的感召,冼星海放弃了在国统区优渥的生活,毅然前往延安投身红色革命。
1940年,冼星海接受组织安排前往莫斯科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制作配乐。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以后,冼星海几经辗转,落脚在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当时的首府阿拉木图。
胡军和袁泉主演的电影《音乐家》让观众得以知道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际遇,得以知道妙手天成的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千锤百炼以及创作者在创作功底登峰造极之前所经历的千难万险。
音乐没有国界,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冼星海凭借自己的音乐才华打动了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
因为拜卡达莫夫的援助,冼星海有了栖身之所与工作赚钱之机。
在「国破山河在」的悲愤中,冼星海奋笔创作。
他根据带领哈萨克斯坦人民抗击沙俄、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民族英雄阿曼盖尔达的事迹,创作了交响乐《阿曼盖尔达》。
音乐家有自己的祖国,身在哈萨克斯坦的冼星海时刻盼望回到中国。
然而因为军阀盛世才控制了新疆,冼星海无法取道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新疆回国。
在「归路从此迷」的无奈中,冼星海在异国痴痴遥望祖国的方向。
多年的漂泊摧折了冼星海的健康,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病,被转送到莫斯科接受治疗。
然而天不假年,1945年,四十岁的冼星海在莫斯科一家医院辞世。
三评价与被评价是创作者的宿命,杜甫对唐初四杰的作品有共鸣,然而在杜甫生活的时期,有文人认为唐初四杰的作品流于平庸,杜甫质疑那些批评者只有描绘花鸟的功力并无擒纵瀚海巨鲸的道行,「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正是在反击批评者、为唐初四杰正名时,杜甫写下了「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长江万古流」这样流传千古的佳句。
江河万古,流水不朽,和江河同样不朽的,还有杜甫的诗句。
中唐时期的诗人白居易推崇李白天马行空的浪漫,也被杜甫记录的民生多艰所感染。
白居易在《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这首诗中写道,「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晚唐文学家韩愈也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人间等待好的作品,人民呼唤好的创作者,好作者携好作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诗人杜甫、音乐家冼星海创作出了光焰耀人间的好诗、好曲,他们的作品唤起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共鸣。
他们的诗、曲之所以不朽,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正如清代诗人赵翼所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身处国家危亡之际,杜甫、冼星海为了倾诉家国情怀呕心沥血「赋到沧桑」。
我要想批评却总是被感性冲昏了头脑。
这部电影的剧照师谢浩和我认识好些年了,他喊我叫兄弟,喊我爸爸叫“老人家”又是也喊“局长”,我既认识这部片子的导演西尔扎提,当然,也是为了谢浩兄给他捧个场。
作品的苏联/北方风格是极为明显的,总是在下着雪,可能是为了突出冼星海漂泊在异国他乡的不易,影片中我从未看到过哈萨克斯坦的夏天(当然诸如很多拍俄罗斯的宣传片也总是拍大雪纷飞、拍新疆的宣传片总是拍戈壁胡杨一般,这个时代传媒的宣传也犹如戏曲一般有脸谱化的问题)。
有人扒出来冼星海其实有好几段婚姻,其中就有是他在哈萨克斯坦结的,这对一些好追求历史真实感的观众老说肯定是一个巨大的八卦和槽点,但是我认为这属于可以接受范围内的艺术改动。
有关于艺术与真实的话题,我自己经历过,也见过听过太多的讨论了,在此不再赘述。
尚飨!
就故事来说,真实事件改编,还是不错的,就是这个胡军啊……有些个演员真的不适合当演员,一看就是在演,怎么看都不真,胡军同志算一个,袁泉老公也是一个。
集体观影。想到那句"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是音乐家是有祖国的。"黄河大合唱一响起来就忍不住掉泪。
稍微普通了一点 没有什么特色 这种题材本身就好 如果其他方面比如摄影、剪辑、配乐再优秀一点就更好了 不过成片明显没有那么棒 但是也值得一看 起码没有消费历史人物 还是有真情在里面的(关键是除了合唱部分 对于音乐的创作部分还是有点轻描淡写了)
【英皇点映】剧情有些凌乱,煽情有些过分,不过音乐是真好听,有些感动。现场的胡军很活跃,女主很高
因为本身人物传记的局限,电影未有过多的跌宕起伏,重点突出在主人公思念故乡与呕心沥血的创作上,人物本身就有悲情色彩,只是剧情太过跳脱与煽情,很多片段像极了mv中的慢动作,把冼星海这个伟大的人演的有些刻意了。
只能说胡军不适合
对男女主角感觉都不好,为哈萨克斯坦兄妹一家的表演点赞。还是有点不喜欢纯红色的电影,爱情的分量基本没有,不习惯。
哈萨克斯坦军嫂这一段,浪漫也好,情愫也好。幸好有这一段,否则音乐家的异乡不归路真是有够悲摧的。
陪老娘系列
摄影很美,实景拍摄的魅力也是如此。。。配乐的确不敢恭维。当胡军抓起电网那边雪地里的雪时,我多希望他可以吃下去。
主旋律下的冼星海晚年故事。咁一听到主旋律,你就知道同真实历史有几多出入咁啦,里面每个角色都人友善到你没办法相信,考虑到是描写一个伟大的作曲家,这种稳扎稳打的剧情还是可以理解的。其实对冼星海的理解也只是学校学过《黄河大合唱》,电影中冼星海最后一次演出也正是指挥这首曲子的改编。一个因为战争的意外导致不能回国,依然不放弃音乐创作而病倒,遗憾地客死异乡,想必当时家离他有多近,就有多痛苦吧。
作为北影节的开幕影片,看见有很多人跟我一样,字幕出了很久后才慢慢离场。听到走在前面的观众这样说:没想到是这样的冼星海……确实,除了黄河大合唱之外,我们似乎对这样一位音乐家知之甚少,更别提他音乐家般细腻的情感过往,以及不为人知的家国深情。游子的离愁别绪,回家之路的种种艰难,直至片尾时空交错的《黄河大合唱》响起,每个人应该在心里默默的响起掌声。一个男人最好的年华,最浪漫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或许出于某些原因,故事线的表达有些碎,但我遵从内心,能让观众共情的主旋律影片真的不多,《音乐家》算一个。
3.5星,同样是主旋律作品,这一部的留白好很多,虽然仍然有尴尬的台词,但整体可以看,音乐加分。
“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故事大多都是悲剧”,独特的选题和视角,让我们看到家喻户晓的冼星海 那段鲜为人知的岁月和触不可及的家国情怀。
冼星海二战时期流落俄罗斯的故事,俄罗斯小女孩演技不错。
北影节开幕电影,称得上颜面之作。亲情爱情、小提琴、情情落泪。哈萨克斯坦的小嫂子实在太美了,纵有风情万种,偏偏含而不漏,只在眉眼间微微徘徊流转,就能摄人心魄、凄切动人,最后胡军连碰都没碰一下。
#跟着六公主看电影无论何时,音乐都是人类的光。
剧情一般,特别是爱国的剧情有些无语,情绪是真的 催泪 倒不是因为爱国 而是战争的残酷 哈萨克演员演技好 特别是萝莉女儿与她的妈妈 但是中国的女儿与她妈就一般了
当一段历史了解一下。拍的真寡淡。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