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绿夜》的宣传噱头还是蛮大的,范冰冰的复出,大尺度的表演都能吸引一大波流量。
不过,小编可能看的是删减版,所谓的“大尺度”基本没见着,好像也没太大的兴趣专门去找。
全程其实在想一个问题,当年的事儿闹得沸沸扬扬,现在小刚也出来“非诚勿扰”了,冰冰也出来“庸人自扰”了,就是小崔憋着,啥时候能再看到小崔,这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冰冰估计也是憋坏了,这么多年的“委屈”,让她在电影里头直接开了国粹。
只是不知道,究竟是在骂谁呢。
说起来,这次冰冰又是在踩钢丝了啊。
既想着出去,又想着守身如玉。
和当年既疯狂捞金,又不想交税有一拼。
这事儿,落在其他人身上,多少也是个“苦难”的人设啊,但落在冰冰身上,怎么感觉还是不够惨呢。
故事里头,冰冰还是比较“冲”的,基本上啥话都能往外蹦。
但是这台词是在说谁还是在自省,总感觉有点模糊。
不知道所谓的尺度,是不是这段“洗澡”的镜头,这对曾经的“范爷”来说实在太小儿科了吧,压根就不能凑成宣传的噱头。
剧情没什么好说的,大概就是俩“苦命”的女人,因为“剧本要求”凑合到了一起,准备干一票大的。
反正,在她们眼里,男人是“罪无可赦”的,尤其是小崔。
不管最后归宿如何,反正冰冰在电影里头是开心了,“手刃”了仇人,享受了报仇的快意。
从题材的角度看,《绿夜》所表达的层次其实是很丰富的。
中韩移民、人肉贩毒、家庭暴力、黑帮势力、LGBT,等等。
但是,电影实际表现出来的效果却异常单薄,与其丰富的故事元素极为不符。
透过镜头的轨迹,你能意识到导演想在范冰冰素净的美貌中挖掘一些意义。
你也能感受到,范冰冰用她清冷的演技,试图塑造更多的人物内涵。
可这一切并没有在影像上形成确切的说服力,电影似乎讲了很多,又好像啥都没讲明白。
就仿佛电影结尾中,绿发女的白色球鞋,镜头给了一个特写,这是表达危险的信号,可到底是什么危险,电影转眼以一个语焉不详的姿态给观众一个“留白”。
电影中,这种刻意的留白随处可见,极大降低了电影的表现力和意义指向。
留白在艺术表达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点”的精髓是恰到好处,绝不冗余。
当龙的主体尚未画好,就企图玩留白的意涵,那只会将这条龙大卸八块,七零八碎。
《绿夜》的差和导演、编剧的功力有很大关系。
虽然范冰冰个人的演技在片中并不惊艳,但整体符合电影对角色的要求。
静霞(范冰冰饰)这个角色在设定上就是个能量不断下沉的角色。
这就像,一个厨子拿到一堆高端食材,可自己手艺不过关,最终只能搞出一个毫无特色的大锅炖。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与之相对的,去年汤唯主演的《分手的决心》就是个很好的正面例子。
汤唯的演技算不上拔尖,尤其是看了《大明风华》后,我对汤唯的角色塑造能力是持疑的(糟糕的台词表现力)。
但是,《分手的决心》最终呈现出来的质感却韵味十足。
观众能明晰地感受到宋瑞莱(汤唯饰)身上散发出的谨小慎微,以及玻璃般的碎片感,这和她的角色身份是相符的。
朴赞郁非常善于挖掘女性演员本身具有的特质,使其融入到自己所创造的角色中,丰富电影整体的表达效果。
这是大导演的手笔,普通导演学不来。
事实上,汤唯的演技本身也不具有统治力。
什么是统治力,极端的例子可参考近期电影《五月十二月》中的朱丽安·摩尔。
其个人的角色塑造力完全超脱了剧本框架,令一旁的波特曼失色不少。
回到电影。
显然,《绿夜》在其创作上就有着巨大的问题。
电影是导演的艺术,这个锅,也不是范冰冰一个人能背的。
汲娄烨的摄影、《阿黛尔的生活》的角色设定、《分手的决心》《末路狂花》等电影风格于一身,把《绿夜》只定义成女同片未免太肤浅了。
很明显导演是想借韩国杀夫案表达女性意识觉醒、自由性爱和身份叛逃。
90分钟,掺杂了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无奈。
要我说,国际冰与痞帅的珠英的关系,就是在机车上越陷越深的。
两次遗弃,三次挽回。
是仓促的落荒而逃,也是象征自由的亡命私奔。
飞驰人生一闪而过,不被任何东西束缚,结尾她一人一狗,却仿佛拥有全世界。
匆匆两晚的反抗、越轨、犯罪、激情、勇气、愉悦,统统化为黑发里一抹绿,成为她生命中的独特标签。
感受到很多意象和段落的呼应。
铺垫入幻再叫回,任凭观众去体验这份感情的真。
比如警察递的口香糖就很有意思,像是是绿毛女孩一直说的“运气”。
小时候是母亲光脚出逃的契机,长大后是静霞自由的凭证。
很喜欢湿发的那一段,暧昧氤氲,却欲探又止,以柔情一击。
6.5分,半分支持一下5年无戏可拍的冰姐。
#绿夜#是初中那段时间吧…很沉迷于那种“执念”的爱情。
会很喜欢那种“共沉沦”的爱情故事。
后来我就在想,可不可以这样写。
一个女生被侵害时,一个人帮女主杀了人。
然后两个人开始逃亡。
想象中,是那种文艺气息十足的公路故事。
但我不得承认,这个想法确实或多或少受得是《白夜行》的影响,跟“女权”无关。
但我没写,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写,怎么写都会让故事变得乏味,怎么写都会让故事变成无病呻吟的空洞文字。
后来看了《末路狂花》开始庆幸自己没有写,没有玷污这么好的作品。
我说这些是为什么?
没什么,只是看电影的时候想到了。
导演在看剧本的时候,是否也想到了《末路狂花》呢?
不是非要“女同”才能体现“女权”更不会因为是“女权”所以会成为“女同”女性的思想成长是通过弑父体现的。
可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女性?
是性别符号?
是生殖器官?
是弑父杀夫?
女性的成长,为何,还要建立在男性带给女性的痛苦之上。
绿色在电影里就是充满希望的绿色,是烟花的颜色;烟花,是转瞬即逝的快乐。
试探性地踩着你的脚;接过你的烟灰,吹散你的痛苦。
最后,我们一起融入黑夜。
看到前面的绿色灯牌了么?
我在那里等着你。
有你在,我…不害怕。
电影我给了四星说不上电影多好,只是怀念我亡妻的颜值。
最后还是想说,“弑父”不是体现“女权”的唯一形式。
绿夜 (2023)5.22023 / 中国香港 / 剧情 爱情 同性 / 韩帅 / 范冰冰 李珠英如果这部电影我是在2021看的,那我会为打4星。
《绿夜》宣传方面很到位。
范冰冰久违露面,大尺度,张力拉满,讨论女性困境,诸如此类。
太期待了,太期待了。
终于上资源了,狠狠看一波。
搞笑呢,李周映的角色跟什么似的,油腻,前半一脸“姐,被我拿捏住了吧”,范冰冰就被这迷住了,莫名其妙地迷住了,几个棉絮一样轻飘飘的镜头和对话试图表现所谓困境,反显出情愫的开端,效果还不如没有呢。
编剧和导演对犯罪的想象力几乎为零,避免更深的描绘以免露馅,然而只描画水面涟漪也能让人感到其下暗流的功夫,他们没有。
想到fk patriarchy,好,杀老公,杀男朋友,杀老爸,一个背后勒脖子,一个拿东西敲头,能有点新意吗?
想到还能更全面地提一嘴性少数群体,找一失恋喝醉的queer,偷偷进他房间里做一个莫名其妙的爱,说一句“他为什么想当女人?
当女人活着真没意思。
”,好好好,好好好。
台本更是幽默,廉价无比的互文看得我皱眉头,围绕人物的碎台词没什么,可是人物的密度轻薄还不如棉花,想致痛,碎东西至少也得是玻璃吧。
结尾很逆天,我高考作文也是这么点题的,哈哈,表扬。
有一个短评说对韩国基督教的探讨如同隔靴搔痒,何止是这个呢。
最失望的点当然是那贫乏的一分钟,气气气😡
谁能想到范冰冰有一天也能西化了,看来为了复出也是煞费苦心。
早在年初,范冰冰出演的同性电影《绿夜》参展柏林电影节时,就掀起过一番讨论。
毕竟从释出的几张剧照来看,还挺文艺挺有电影感的。
上个月电影在韩国上映后,内地观众就在等着网盘见了。
终于等来了熟肉,也等来了某瓣开分,电影评分5.6分,彻底扑街。
真就只有那几张剧照能看了,整个电影槽点太多了。
即便我对文艺片接受度很高,这部电影也让我觉得不知所云。
范冰冰饰演一位润到韩国首尔的机场安检员,为了拿永居,嫁给了一个韩国男人。
有一天她在工作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韩国绿发女孩,她检查出了女孩的鞋子有问题,绿发女孩索性不要鞋子,光脚走了出去。
范冰冰下班回家时,绿发女孩又找了上来,说范冰冰欠她一双鞋,于是跟着范冰冰回家了。
两个人就这样认识了,绿发女孩一直在帮男友走私毒品,这一次在机场她临时改了主意,把这批毒品自己吞下。
范冰冰帮绿发女孩处理毒品,绿发女孩和范冰冰一起杀了一直家暴范冰冰的丈夫。
杀完丈夫也不着急逃跑,两个人还跑去保龄球馆玩,遇上了一个想变成女人的男人。
她们拿走了这个烂醉如泥的男人的钱和房卡,跑到男人的酒店房间里,发生了关系,就是网上流传的两分钟激情片段。
两个人都到这份上了,范冰冰又告别了绿发女孩,继续回到机场上班。
正上班着,被警察找上门了,丈夫的死暴露了。
范冰冰被警察带到现场,却发现作案现场被清理了,丈夫的死因变成了心脏病发作自己从楼梯摔死的。
范冰冰洗脱嫌疑了,回到家发现了绿发女孩的染发膏,给自己也染了几撮绿发,然后顺着染发膏上贴的标签找到了绿发女孩前男友的理发店。
在理发店看到了她给绿发女孩的白鞋,认为是前男友杀了绿发女孩,于是把前男友杀了。
这剧情到底是谁想的,哪跟哪都不挨着。
就像片段式电影,或者MV拼接,这块需要床戏,这块需要杀夫,这块需要骑摩托车兜风。
一段一段地拍,最后剪辑在一起,却连不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导演在采访中说这个故事的时间周期是两个日夜,两个陌生女孩要在两个日夜中完成这么多大事,是不可信的。
尤其是情感的推进明显不够,两个直女,咋就突然转了性向,爱上了对方,对女同的描述也太浅薄了。
从机场初见的时候,绿发女孩就演得像个流氓,演了一出乘客调戏安检员,还是在正当工作场合,真的很冒昧,女同也少有这么油腻的。
女同也是正常人,正常人之间产生感情也需要过程,不是关在一间房里就得上个床,不是上了床就代表情感升温。
人物关系没立住,两个人本来就是弱关系,要走到一起,需要有强有力的理由。
当人物关系没有立起来时,她们所做的一切事都是浮在半空的。
少有人把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带回家,还帮对方贩毒,帮对方杀夫。
导演说她想拍的是女性的处境和挣扎,女性的互助和救赎,但电影里完全看不出来。
整个电影最终呈现的就是一个大杂烩。
娄烨的摄影风格,《阿黛尔的生活》中的头发颜色,《分手的决心》中的韩国杀夫,《末路狂花》中的公路片设定,《末路狂花》的结局。
但这些来源都是好的,电影却只借到了一个粗糙的壳子,内里还差十万八千里。
范冰冰5年没演戏了,最后拿出这样一个作品怕是难以翻身。
很久没看到冰冰了,人到中年,最近电影电视里的新人都不认识,怀念起也好奇起年轻时的女演员们。
她们一定还挺好看的。
今早上遛弯的时遇见同岁一妹妹,保养的很好看不出徐娘半老的一点意思,主要是,她在跑,我依旧追不上!
冰冰依然是冰冰,就是,就是好像也没有多少进步,慢慢的从以前那种走路都能散发着女性魅力与荷尔蒙气息的女人变得……冰冷了。
而我可不是以前的我了,还珠格格的时候总觉得她不好看,是我浅薄了。
竟然迷恋紫薇糊涂啊!
最近看了几十部电影,也就这激情戏让人动情。
电影很搞笑的用十字架与圣歌去暗示什么。
棒子国本就是个神奇的地方,传教士都去中东去传教..内心是有多么空虚?
夜,太漫长这是改变她一生的夜晚,改变总得有点契机。
有的人一生都在等的契机。
原来以为是有末路狂花的意思,讲述的生活不如意。
又把女性放在弱势放在被迫的位置。
可你着人人不给,钱钱不付,在这个讲究求同存异互助共赢的时代,要讲信用。
再往后看,我去年买了个表,有些扯淡的故事,发生再棒子国,也就变得合理了。
中国女人就是太吃苦耐劳勤劳朴素善良简朴了,这是好的品德,但我不觉得这是好事情,希望我的女儿可以自由勇敢的躺平。
她的心理阴影是童年时的妈妈?
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对孩子得好点。
今晚就买蛋糕!
黑森林一个红丝绒一个!
那些天生敏感的人啊,每次都会一击必中,总能找到人内心中最柔软最珍视最不堪最怕疼的地方。
她又只是看看,不触碰不嘲笑不揭穿不安慰。
就像山东人喝酒,喝着喝着发现你确实不能喝,也不逼你不惯你,只是下次再遇见,说一句:你还是去小孩那桌吧。
有点暖,却又很侮辱人!
两个人没有cp感,或者说是导演没有拍出两个人的cp感,剧情里,两个人不小心相遇,但是爱上对方或者说喜欢上对方,并没有拍出来。
只是在浴室里的暧昧,一直是拿暧昧、或者说床戏去拍出两个人的cp感。
导演应该用剧情、事件推动两个人的进展,不然显得两个人很突兀,最后的结局就不是太感人。
一直进入不了她俩的世界里。
女儿这个角色确实不讨喜,总感觉导演拍出的她很油腻,不清爽,冰冰倒是挺清爽,我觉得演员是一部分原因,系鞋带那块拍的女二就还挺清爽的,不知道为啥前面拍的女二咧嘴、瞪眼怎么拍的傻乎乎的。
很油腻。
整个剧情情节有点地方太肉麻,因为拍的手法很现实、很记录的感觉,但是剧情又很“女生”,感觉是为了拍出剧本里的“系鞋带、摸头”才拍出来的。
但是真的很割裂。
女二刚开始给人的感觉油腻,冰冰还好,但是冰冰有些演技依然会给人感觉她并不喜欢女二,只是情节上平铺直叙而已。
所以两个人加在一起就等于负数了。
包括杀人、以及第二次杀人,女二杀人的动机都没有被强化,所以当那个男人再次被杀死时,我忍不住笑出了声,又来?
而且她们逃走时那么害怕,怎么冰冰见到男主时反而不害怕,刚被他强奸过、不怕他报仇吗?
如果真的心疼为啥第一次杀他的时候不抢救一下?
总感觉他俩的关系很无语,冰冰的角色也很空洞,别人让干嘛就干嘛,一点都不聪明,感觉接近“傻白甜”。
而且冰冰最后的选择也很突兀,另外扇巴掌本身是爆发点,但并没有爆发。
为了扇巴掌而扇。
如果慢慢的拍,可以拍出文艺的感觉。
如果拍的节奏强一点,可以拍出恐怖的感觉。
如果拍的惨一点,可以拍出人生的感觉。
如果拍的cp感十足,可以拍出爱情的感觉。
但是都没怎么拍出来,我觉得导演想要的太多,或者是导演准备的太少,整体都很空洞,不文艺、不恐怖、没有爱情。
只能说太空洞,冰冰就像个没有生命的机器人。
导演让往哪拍就往哪拍,拍完我觉得真实的冰冰很可怜,拍完强奸戏、拍拉拉戏,她不喜欢那个男的、也不喜欢那个女的,但必须得拍,为啥要去救那个男的?
又为啥要救那个女的?
感觉俩女的有点笨,看完捉急,又觉得她们自己对影自怜,就命运的捉弄没拍出来,命运的抵抗也没拍出来,就横冲直撞。
真的服了,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情,她俩早死一百次了。
以纯爱情来看这个电影可能会失望,因为这也不是女同电影。
感觉是女性主义电影。
电影刚开始就是两个经历相似的人互相走了一段路,为了三千五百万一起去了首尔,然后又一起逃亡取暖。
甚至那场性事,也是一场没有明天的慰藉。
人在痛苦不堪的时候,和很适合左爱。
不用去思考明天怎么办只需先享受那种快感。
被丈夫强奸的时候头被狠狠压在下面,闷声窒息的等着这一切结束,等着风浪平静再自己慢慢舔舐伤口。
和另一个女主做的时候,却是仰着头,感受光线的闪烁,愉悦的享受性爱。
冰冰姐,绝世美零。
我想到,前几天和同事散步回办公室的时候,两位男同事在楼梯上抽烟,他们站在同一层阶梯,自上而下的注视着我们走上来,我们的聊天戛然而止,空间变得狭小逼仄,氛围变得紧张凝重。
他们在开着不知所谓的玩笑,当走到同一个台阶时,他们继续吸烟,另一个男生稍稍侧过身,让出一点路,让我们依次通过。
这好像就是男性所能让出给女性最大的生存空间了,在夹缝中给她们一点呼吸的自由,当女性变得不乖不温顺了,另一个男的便也会站起来,形成一堵巨大的墙,让女性更加无路可走。
再笑嘻嘻的摸着她的脸说,"我原谅你了"多可笑啊!
造成痛苦的人对着反抗的人说我原谅你了。
范冰冰的挣扎纠结的情绪演的特别好,紧皱的眉头,额头的伤疤,吞吐出的缭绕的烟雾像解不开的迷题。
像《逃离》那本小说里的女主,是不断出走又不断回来,不断逃离又不断被拉回来。
当她看到丈夫没死时,乖顺的去拿他的衣服,搀扶他,并对女二说我走不了了。
我能切身体会到那种女性的困境与无助,与自我软弱的抗争的痛苦。
因为女二的一推,范冰冰再次被推上逃离父权的道路,又因为女二的死亡,彻底觉醒,杀了害死女二的丈夫。
这很像在进行着一项解放运动,女二的肉体死了,但她勇敢的精神永存,范冰冰承此衣钵,在血泊中完成对父权的反杀望向现实世界,父权被具象成一张张人脸,一声声姓名。
女性是否只能通过杀戮来获得喘息和自由,只能将他们从楼梯上踹下去那堵墙才会消失。
我们是否只能从血泊中跃起,杀父杀夫来完成对父权制的反抗。
大动脉的血喷射到范冰冰的脸上,开成一朵妖冶的玫瑰。
美丽自由的代价是我们被罪恶感笼罩。
两个女生的感情戏有很细腻的地方,轻轻抚摸背上的伤口,交叠的脚趾,接下她的烟灰再吹散(好喜欢这里!
像是接住了她的坏情绪又柔柔的帮她吹走),最喜欢的是范冰冰边抽烟边擦去女二嘴唇边的油渍,女二的一顿,慌乱的找烟。
只有那里,是让人感觉有别的情愫的。
有点可惜的是两位演员都太直了些哈哈哈!
而且感觉女二刚开始真的好刻意有点油腻t的感觉,浮于表面了,但是后面几场戏挺不错的。
电影三星,脚本和叙事有缺陷,很多地方假大空,对于问题挖的都不是很深刻。
加一星是给范冰冰,还有私心希望女性的电影能多拍能拍的更好更深刻。
希望女演员能更多的机会出现在荧幕上,而不是只能演妈妈婆婆。
希望各行各业的女性都能有更多的机会和生存空间。
女性一生都在与厌女作斗争,与自我的撕扯,与社会的反抗。
时常会陷入困境无法自拔,但是如同电影结尾一样,小狗会舔去脸上的血迹,天空会绽放绿色的烟花,别害怕觉醒,别害怕去抗争,别害怕去改变。
像船只看到朦胧的灯塔,我们终会迎来黎明。
(冰冰姐最后坚毅的目光真的好破碎好美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想了想还是可以为green night写点影评,毕竟是认认真真看了几乎每一个镜头吧……——含剧透⚠️——我最喜欢的一些片段,一个是她们第一次骑摩托车,打击乐咚咚咚的声音和震感随着夜幕展开,也像是女主的阵阵心跳,开启了冒险和未知。
是我最喜欢的一段bgm。
第二个是二人分别时,小绿喂食小狗时说想当一只狗,也对狗说“我已经把我有的都给你了,你还要怎么样”。
可女主在小绿邀请自己时,又决定不走了,但她没有直接拒绝,而是又点了一碗饭。
可心里总还是有不舍,所以又把小绿喊住,可什么都没说,只是蹲下来给她系鞋带,是她送她的鞋。
小绿知道她不会随她走,于是只是温柔地摸了摸她的头发。
这段离别前的隐忍和辗转,应该是最饱含感情的一段了。
但是剧情有太多不合理了,很多动机都不合理…冲突转折都没有足够的铺垫…最起码的,在背景上,女主结婚这件事本身属于一种法律和政治方面的换他国居留身份,不属于一种因为性别产生的委曲求全。
所以她和老公的矛盾根本没有展开,影片的第一个冲突也就显得特别奇怪,好像导演只是在刻画一个标准的女性主义的假想敌…和老公那段暴力床戏也非常不合理,剧情铺垫不合理,人物关系和冲突没交代清楚,甚至床都不应该那么震,镜头角度也太过收敛最不喜欢的就是,有太多意象用来拼凑了某些意图,太拼凑了
#Berlinale2023# 3.5/5 可能是我期待值太高 我个人觉得叙事很奇怪且不富有感情 后半段更是直线下降 从映后Q&A可以看出导演很有野心 想要speak out女性困境和challenge patriarchy 但这些呈现在电影里完全不够powerful 摄影是美的 冰冰也美虽然演技让我在场叹了八百个气(除了结尾 anyway我要说:范冰冰坐在我前面看电影!她真的好美!她在滚动credit的时候偷偷抹眼泪被我抓到了🥹
一部为冰冰量身定制的、全方位展现她的美丽与破碎的作品,某种程度上也是朴赞郁在《分手的决心》里提到的“来自东方的神秘女人”的一类角色吧。一方面,即便是多年没有作品问世,再度回归大银幕她依然是整个人发着光的,是镜头里让人挪不开眼的焦点所在。但是另一方面,她的美丽又是如此的空洞,落到这个悬浮的角色上显得更为致命了。演技这个东西,是天生的,当然也是需要习得的,希望冰冰能有杀回宫的一天,但很遗憾肯定不会是这一部。
故事有些莫名其妙,只剩下女演员的美了…
特别好,虽然有小瑕疵,但还是特别好。看之前一段时间听了导演在随机播客,她说片子公映之后有人讨论的时间就是等水凉。我总是想起这句话。看了这部之后,我想我也会总是和这句话一起想起这部电影里的镜头吧。选音乐的口味也极佳。
苹果2.0。缺少某种决定性瞬间的东雅杀夫类型片,结尾发挥空间全留给冰冰了,从心灰意冷到想活下去那一下戏里戏外形象高度重合有戳到我。双女主完全不来电啊,反正我get不到的,期待拉子朋友们的锐评。
想看BB攻全度妍
故事和想法都还行,就是功利性太强了,让人难以信服。第一场戏上来就开始勾引了,就暴露了完全是概念先行的意图,后续再做现实主义的处理,就处处觉得假。
是绿夜也是绿箭,两个女人为彼此卸下囚笼,结尾的合二为一,让绿色落下,张开手臂迎接新一天的降临。基本吻合预期,有佳句,爱就像口香糖,甜味褪去就剩背叛与伤害。初遇、告别两场戏尤其好,手语用来做结尾绿发女的留白更是画龙点睛。影片最好的一笔是在同性关系书写下,从压迫的异性关系到母女关系的女性双重解绑,女主与绿发既有爱人之实,又有母女之姿,女女之爱里也就多了一重女性自我救赎的内涵,把女主追母赴韩的隐线也勾勒出来了,影片最后要的还是踏上觉醒之路,哪怕那是“毁灭”之路,也得到了觉醒与自由。不过影片距离《惊世狂花》还差了一部《卡罗尔》,绿发的性张力开篇极强,但并没有延续,两人关系的变化层次比较模糊,可以说是直奔主题而去,概念强人物弱,也就带出段落间衔接生硬的问题。《阿黛尔的生活》是温暖的蓝,这是冷冽的绿。
又一个模仿娄烨的超低配版李玉,过多要素过于糟糕,但还是比周冬雨那一圈青年导演弄出来的东西有影像气质。范冰冰确实是热爱演戏吧,什么微商女王只是副业,五年不见有一种洗尽铅华之感,尽管这个表演完全就是复刻十年前的《二次曝光》。希望她等到她的《一代宗师》吧,这一部不是,这种片子再拍十部也不会是。
典型先设大体概念再往里填充内容和商业元素,完全不具备合理叙事脉络将情境串联。女同不是呈现女性主义的时尚单品,如果从物理出逃到精神弑夫才算真正摆脱道德困境,那么把“绿”看作本体的分身符号更好。文本与执行的僵硬直接拖累母题构建,情绪是飘忽的、游离的、暧昧的,却唯独不是落地的。李周映浮于表面的勾引和调笑,令人想立刻打开《阿黛尔的生活》重温蕾老师;范的某几场演得还行,但跟电影整体气质还是不太搭。
是诈骗吧?到底是谁在吹fbb的演技和美貌啊?不存在的东西 只看了肿胀的脸肥胖的身躯 十年如一日尴尬的演技和毫无美感的镜头
充分的冰冰人设电影,灵感诞生于微博自媒体和小红书。同性情最终毫不意外再次成为剧本意淫的对象,不如一张vogue封面独角戏来得爽快。杀夫桥段宛如一次对汤唯 晚秋 和 分手决心 的拙劣模仿…
狗给姐舔血,狗好。本片女同=被男人伤害后互相慰藉,导演还是忘不了男人。
最大的逻辑断裂在二次杀死丈夫后,拿了小卡片以为会去找那个人卖货,然后一起亡命天涯,结果就分手了。要女性勇敢也不是要莽撞送死吧?
她两就差了一点化学反应,不过冰冰真是美翻了可看性已经瑕不掩瑜,但也不至于分这么低,五星填上
#Berlinale73rd 大概知道导演想拍成啥样的,但感觉没拍到位。
73届柏林全景单元入围。把想表达的东西都很巧的融合在了一起,不矫情,很顺畅。
不至于烂到5.5,6.5比较合适。单拎出“范冰冰露出被家暴伤痕——李珠英破门而入出手帮助——逃离取暖慰藉”这段聊聊。我感觉像是在看炸厨房组员做番茄炒蛋,正常顺序是先炒蛋再炒番茄结果番茄混着蛋液一块下锅了。如果是“李听到范的叫骂声去帮忙——二人逃离——发现、抚摸淤青——范带着李的手往下”会不会没这么土和突兀?毕竟制止暴力并不需要知道被家暴这个预设🤔而慰藉这一段就是放些许盐能提味,但不放也没大碍,结果导演把盐当成糖大把撒下,那观众只能大呼难以下咽了。虽然能理解导演想讲的东西,如果实在没法打磨好细节,拍一部短片供人畅享可能更被喜爱,而不是用冗余又突兀的情节填充拼凑。
fbb太妈了好喜欢 角色间很有性张力 在互有男性伴侣的设定下两个女人转瞬即逝的爱意 跨越了性取向的边界 只是在一段奇异的时间内我遇见了你 主题音轨和暧昧的蓝绿色好像时间隧道的入口 至于身份和社会性的符号…还是理解吧 毕竟女同文艺片在亚洲市场挺难的
范冰冰的演技真的被低估了,本拉拉太馋冰冰的身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