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
一口气看了这么多的世界奇妙物语。
其实都是为了表达一个观点,好好的活在当下。。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第4个故事那样,发现周围的人都很虚伪龌龊,最终页明白了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然后明白了谁才是自己真正的好朋友,并活了过来。
结尾果然很奇妙,编剧也是为了鼓励我们有个正确的生活观那。。
第一个故事,比之前更好的人伊藤英明同学,从接触《阴阳师》开始就觉得他是“憨”的代表,果然,这次又是一个超级“憨”的角色。
看简介的时候,那张收缩的脸,我还以为是恐怖片,没想看了才知道是搞笑的,最后那个解决让我实在是笑趴下了。
不过这样的话就有无限可能的人生,和长生不老了,不错。
第二个故事,看这里感觉单纯是为了恐怖而恐怖,最后男女二人逃到图书馆,分明就是找死的,况且一个男人难道对付不了一个拿把匕首的女人?
所以剧情经不起推敲PS:那个小孩,哪找的,那么恐怖,耳朵是尖的第三个故事,生龙活虎之日超级体现了日本人的恶搞精神,我看得很带劲,感觉有《搞笑漫画日和》的味道第四个故事,透明的一天比较无聊,有韩国恐怖片的味道,看过没什么印象第五个故事,回放嗯……记得之前的《奇妙》也有出现过同样的装置,也是带点惊悚味道的故事一般,不过又看到堺雅人同学……
第一个真把我笑趴了。
那位大叔最后还要重新再过个十几年 = =小梨的那个让我很无语 - - 不知道为啥,看到那小孩就会想到咒怨里那个小孩。。。
默。。。
看了半天 - - 原来小梨是个跟踪狂。
我囧了。
第三个。。。
我无语 - - 我看这片子是想看鬼片的。
这段让我很莫名。。。
透明的一天还蛮感人的,不过后来那个教导主任。。。
秀逗了最后一个。。。
看完就一个感觉,日本科技真发达 - -|||呃。。。
推荐那些喜欢看灵异片的去看看,如果只求恐怖的话,还是表看了
看世界奇妙物语这个系列很久了,初看的时候觉得剧情短小却很精炼,构思也好玩,于是乎就一发不可收拾。
貌似俺是从2000年的版本看起的,因为再以前的都挺难找的,不清晰的又不喜欢看。
总之俺看的几部都不错的说,印象最深刻的要算那个“自动贩卖机男”,看完之后泪腺发达了好久,喜欢这样感人的小故事。
现在来评评08春的这个版本:1 比之前更好的人说实话,俺的恐怖点还素比较低的,当看到老婆婆的脸凹进去的时候,俺活生生的吓了一大跳。
好在后面明白了,敢情这就是穿越时空的大叔啊!
不过随着一次次的回去,俺也为大叔捏了一把汗呢。
人生这个东西,没了它不行,太多了也会脑残。
值得一提的是故事结尾那个诺贝尔奖的确很出人意料。
“如果我不做好事就不能前进阿!!!
”讲得那个激情洋溢啊!
看到这里的时候俺笑了,忽然怀疑身边的那些做了一辈子好事的人是不是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呢?
当然这只是俺小人的想法,不值得一提。
2 你看…这个…不说剧情,先说小孩的耳朵,好有特色的说。
这集的悬念不错,俺一直想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结果一切竟然都是女主臆想出来的。
其实女主挺可怜的,忽然想到某个电影的评论:“只要谎言美丽,女人就会变得很好骗。
”不可否认女人喜欢追逐美的东西,对谎言也是一样,只有谎言不美了,我们才肯去相信真相3 日出商店街 疯狂节这集俺看了几分钟,觉得很囧的说那打斗场面真漫画,锅子和铲子也很好玩。
一开始觉得怎么编剧会设计这么一集啊?
涉嫌幼稚的说。
不过当大北京和章鱼老头对话的时候,俺终于明白编剧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了。
人到中年,工作成了一种无意义的重复,人们甚至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
这个时候就是需要一个疯狂节来证明自己真的存在。
师傅的话也很有禅意:“男人有时候会做一些没道理的事情,所以人生才有趣。
”抱着这样的想法,也许我们就能对身边的男人们更宽容些了吧,笑。
4 透明的一天这集其实上挺黑暗的说,直到死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身边的人都那么自私,眼泪的背后是无尽的嘲笑。
然而当一切真相大白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也是那许多自私者中的一员。
貌似编剧大人是想告诉我们要相信友谊,做错了还可以再来之类的道理吧。
不过俺到有别的想法,我们常在不经意间成了一个愤青,指责别人的无知,指责别人的自私。
可是细细回想,也许我们也是别人指责的对象呢。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对别人宽容些呢?
看不惯的事情,先想想自己是否做过的好。
5 回放这集的剧情其实跟以前有两个故事比较像的说,那也是讲人沉溺于科技创造出来的真实体验中无法自拔。
怀疑编剧已经枯竭了,才会不断的重复这一题材。
不过换个角度说,俺对这种情节还蛮感兴趣的,体验一下自己没体验过的东西,貌似不错的样子。
相同的情节电影《黑客帝国》里其实也有涉及,拿个插头往后脑勺一插,坐在椅子上就能享受一切。
俺有时候怀疑,我们究竟是真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还是60亿人其实都是坐在椅子上,后脑勺插着一个黑色的三角插头呢?
“更好的人”是对好人好报类影视规律的颠覆,好人更有可能得到的是各种好人卡,另外我觉得暗合了一些佛教典故。
“你看。。。
这个。。
”应该算是94年“疯狂的爱”的翻版,但比“疯狂的爱”拍得好。
虽然结局我都猜到了,但“疯狂的爱”一开始我根本就没觉得那人是男友。
还有那个小孩儿我真的不觉得长得恐怖啊,好呆!
就是音乐色调配合而已。
“疯狂节”挺有趣,但结尾一般,僧侣没什么特技啊。
虽然主题本身不错,但主题高明的表达是让人感受出来的,最好是感受之后再思考一下再出来的,这样直接说出来的就没意思了。
“透明的一天”三观有些问题,就算是被背叛了,但这样就杀人了,之后还敢当朋友?
不能光用小清新掩盖一切啊!
另外我好奇的是,既然灵魂什么都会穿透,那她是怎么站在地上的?
主题其实也是很一般。
就是滥煽情而已。
剧情不合理的地方太多:如果真是朋友,背叛朋友这种事情能不记得?
完全不在意才会忘记,那么根本不是朋友啊。
然后被杀死了就觉得这个朋友是真心的了?
这个友谊就高大上了?
这不是抖M么?
杀人什么的冲动行为只能说明这人有病,不能说明这人对你有爱。
有时候真心搞不懂日韩这些煽情剧在暗搓搓地传达什么。。。
“回放”并没有让我感觉重复,反而感到“奇妙世界”的架构世界的一致性,就是在一个世界同样的新科技都会带来什么。
不过即使是这种程度的电影,也还是可以有演员来演的吧,只不过对演员要求更高些而已。
艺术是集体的梦境。
我想放弃电影的本体语言,直接面对剧本故事,单纯地以心理分析美学,分析故事的创作动力、创作方式。
弗洛伊德说:所有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东西,都是建立在对本能的压抑之上。
因为艺术作品中的虚拟世界给我们幻想的愉快,这种现实欲望的虚拟满足成为社会的良药。
虽然做为生活的一种目的,审美态度不能防范痛苦的威胁,却能成为康复、补偿手段和防御机能。
这个观点本是弗洛伊德的艺术作品的价值阐释,却也能成为电影剧本的创作灵感。
在《世界奇妙物语2008春之特别篇》中的《回放》,主角利用他人的亲身经历重放的机器,即五感体验装置,创造出一种极度逼真的虚拟世界,并在这个世界里得到现实中所积累下来的压抑的宣泄。
久而久之,这成了主角的生活必需品,只有在种压力的释放之后,她才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精神和生理的正常活动。
在《世界奇妙物语》中,许多短片都以梦为原型,变幻出各类故事,让读者感到千篇一律,产生审美疲劳。
其实,梦和现实关系做为电影中极为重要的时空关系,是很多电影的表现手段,它丰富了电影的结构。
只是在此系列片中,导演更多地把它做为许多影片的主题。
为什么梦在导演的眼里如此重要?
梦,弗洛伊德的观点为:被压抑的性本能得到发泄的最理想对象。
在梦境这种无意识的状态下,本能冲突脱离了道德的自我支配,本能欲望所控制的潜在冲动可以更为肆意地表露出来。
通过虚拟情景,我们可以更容易了解到主角的需求,或者是单纯的私人生活,理解人物的性格。
所以经常可以在电影中看到梦里的美女、香车、钞票或是仇人、过失等糟糕的经历。
这可以更容易推动故事的发展,牵引下一个情节点的出现。
一般地说,我们不能直接去解释一个人的梦,所以导演会经常把隐藏在梦境后面的无意识思想暴露给观众,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到主角的各种生活状态。
这也是《回放》中的故事建置部分。
电子机器创造的虚拟世界在主角的意识里,混淆了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让主角精神彻底崩溃。
电子机器就是《回放》中最为重要的人物道具。
而影片拍摄之前,编剧和导演也体验主角的幻觉世界,但是创造者为什么没有象主角一样成为精神病患者?
这在心理分析学中解释大致为:艺术家体验艺术作品中的病态世界,在现实世界中受到同样的挫折,却能保持正常,是因为他不会象精神病被禁锢在一个被僵化了的幻觉世界中去,他能找到返回现实的道路。
生活之下,我们不能没有一些辅助的心理结构,比如里比多转移——将冲动本能地转移到不被外部世界所挫折的方向上去。
比如从一种精神和智力的作品中获得愉悦。
但同时也有危险的转移,失去现实和虚拟情景分辨能力下的犯罪。
在《回放》中,主角在依赖这种虚拟暴力世界的电子机器,对自己进行心理治疗的同时,最终也情不自禁地走向了犯罪道路。
而这个悬疑的犯罪和具有辩证色彩的自救过程,也是影片的对抗部分。
融恩认为思想分为真实的思想和幻想的思想。
这两种思想的辩证关系是《世界奇妙物语》系列片中频繁出现的故事对抗。
《回放》结局也是由此展开,主角在虚拟世界里看到的犯罪景象在现实世界中发生了,而且就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之内。
于是受到人们的质疑,而自己又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失去的记忆中的犯罪痕迹。
主角的内心世界里那些梦的相似性,创造性想象,幻想与神经官能症之间产生复杂的联系,和观众一起展开对真相的激烈探索,最后一直逃避于现实的主角,终于成为无力抵抗现实下的失败者。
这是影片的结尾。
《世界奇妙物语》里,我们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的剧本创作模式:心理学式的创作和幻想式的创作。
一种是不超越可以解释的心理学事实之外,一种是深不可测的原始经验的曲折反映,不容易解释。
《回放》属于第一种,主角的病态大致是因为文明社会人和社会的不完善关系引起的人的精神内部分离,触发起神经官能症。
而整个《世界奇妙物语》系列片的人物关系都很简单,人物的动作许多在主角的幻想世界中完成,戏剧性来自人的内部和外部的冲突,看起来应该是导演在讨论个人的意识,而我更欣赏融恩的集体无意识观点,导演在解释整个社会。
我们知道做噩梦和一个人的知识构成、思维模式都没有关系,最理性的人也无法摆脱恐怖观念的困扰,那是因为人的原型观念。
和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不同,融恩认为人们的无意识更注重集体无意识的、种族的、历史的积累性质。
这种经验是意象几千年来生存斗争和适应的经验的沉积物,生活中所遇到的每一次重要的经验和冲突都会唤起这种意象所积累的珍贵贮藏。
而原始意识决定着我们的命运。
我的一位老师也在课堂上自豪地讲出,谁成功地挖掘出并表现出集体无意识,那么你的作品毫无疑问就是艺术品。
我不能保证这位老师的观念是否可靠,我也还没能力辨别科林伍德、柏格森和融恩、英美新批评派谁好谁坏,可我看到《世界奇妙物语》中对集体无意识的探索,或许这就是在艺术的涉及范围之内。
有句话这样说: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追求美并非是艺术家的直接目的,美仅仅是一种武器,一种防御手段或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
融恩这样说。
这样就能很直观地感受到岩井俊二一些具有神秘、悲观色彩的作品和一些清纯善美的作品之间的跨度。
那些通过艺术达成的希望: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重新复归到一种新的和谐状态。
而艺术家作为集体中的人,他就是人类无意识的灵魂生活的媒介者和塑造者。
看了这篇文章,也许你还没理解我在说什么,那是我的知识构成和语言能力有所欠缺。
不过我猜,你至少已经看懂了写《世界奇妙物语》式的故事方法,缺少的只剩外部素材。
第一个故事最悲哀。
只利己的人生,和只利人的人生,其实是一样的悲哀和无望。
所谓人生,在利己和利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才是最重要的吧。
第二个故事其实有点惊悚。
每个人的心都是一面镜子,世界在每个人的心里也不尽相同。
跟踪者眼里的事物,与被跟踪者,是完全不同的。
第三个故事,没看完,快进了,觉得没意思。
第四个故事。。。
这个世界上不戴面具生活的人是没有的。
第五个故事,某一集曾有差不多的构思。
看完以后突然觉得,也许人的心是感性的,而大脑是理性的,所以对一件事情的判断,人本身就是矛盾的。
人生总有一些逻辑判断无法解决的事。
就像迷恋FED的人,他们的心脏产生的身临其境之感,已经跟大脑的逻辑判断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所以悲剧就这样产生了。
先看完了秋,我还是觉得春季的好一点,每次五个匪夷所思的故事,五个不红不紫的明星,却没有视觉疲劳,关键是不长。
很莫名的给第四个故事给感动了一下,这个情节俗的不能再俗的套路,却给跳楼的一瞬间触动了,莫名啊。
本来想赞一下第五个故事的,结果,批评不断,没关系,我喜欢就好了。
【比之前更好的人】很讽刺的是为了无耐的帮人连女朋友都让给了别人,如果故事只到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结束还让人心理多少有些平衡,连因为帮人踩到别人脚都要倒回去重新来过未免有点吹毛求疵,生活本就充满了种种意外,完美也终究只是一个理想的词!
【看…这个…】诡异的故事,应该是精神分裂吧!
还是没搞懂那个小孩的角色设置,小孩有点吓人,耳朵尤其特别。
【日出商店街 疯狂节】这个简直让人无语了,完全跟世界奇妙物语不沾边,以至于它的主题都会让人淡化。
感觉就是滥竽充数,纯粹的一个真人版动画!
【透明的一天】故事是不新,但是却从一个绝佳的角度反映了人性中丑陋的面具生活以及“朋友”一词在现代社会中的含金量。
当你在背后摘下面具的时候,小心隔墙有耳,说不定有双眼睛正在默默地注视着你!
其实对结局有点小小的意外,应该是编剧心生怜悯吧!
【回放】主角在FED中不仅体会了亲情,还看到了自己犯罪的影子!
至于FED中的主角,就跟吸毒之类的东西没多大区别,自以为是种享受,其实是自作自受!
最喜欢的就是这第一个故事,同时也觉得这是我这类心软的人必须要看的一个故事。
之前看有人评论说这是在警告那些没有同情心的人。
刚开始看的时候,还不由地暗自嗤笑依照这么个主题编写的物语还真是烂俗没新意。
当我以为第一个短落的高潮就要在孝让座、老太太感激地说出谢谢之后结束,剩余的故事就在孝和恭子温馨浪漫的二人世界中平平淡淡落下尾声的时候,预期中平庸的桥段却陡然转变。
事实上,把整个二十多分钟的故事看完之后,孝的遭遇令人感到可怜可笑悲哀,我全然没有觉得这是讽刺没有同情心的人,倒以为是在用黑色幽默来警示那些表面“过度善良”实则不情不愿的好人。
人可以善良却不可以懦弱,人可以平凡却不可以卑微。
但一个人为了博旁人的一声称赞而放弃了自己的底线,为了不得罪人而舍弃了最起码的原则,那么人恐怕也不能为人了。
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全然为了周遭人的脸色,做着让自己身心俱疲的好事,让自己本性不复的好人,这样的人生还是压抑又悲哀。
惯于接受旁人恩惠的人也常常会养成一种惰性,最初受人的好还以为感激,长此以往,到了后来便觉得旁人对自己的好是理所应当,倘若别人不帮他,他就会百般埋怨。
就像宠坏了的任性孩子,你几句厉声厉语,他可能要心生怨恨了。
物语里面的那些个人就是被宠坏的孩子,他们有怎样的权力要求孝一定要帮助他们?
又有怎样的权力让不帮助自己的孝遭受如此惩罚?
帮助别人要出于道德出于良心,而不是为了讨好别人而委屈求全。
受人帮助要充满感激,而不该自以为别人的帮助是理所应当。
只有第一个故事情节很棒,第二个户田傻妹子和向经理搭伙演恐怖片段也还是不错的。其他三个,都好无聊。
第1个故事超搞笑的 囧囧 第2个故事反转了~户田MM杀气重;第3个故事是胡闹,第4个故事一般般~第5个故事里有雅人叔……阴气重得不行 =3= 迷上雅人叔也是这之后的事儿了 |||
户田MM,可怜了你的形象,居然要言跟踪狂,北乃MM还是一如既往得清纯,故事嘛,还是第一个最有趣
没啥意思啊...
只有日出商店节那个还能看看, 其他都是复制粘贴的吗?
一头一尾两个故事比较出彩,而且伊藤叔跟雅人叔演技赞,各给一星
还行吧,不过没以前的好看了~疯狂节那集挺囧的,漫画的风格~透明那集最感性~前两集有那么一点点小恐怖的说~
第一个土拨鼠之日未完版印象不错,其余普通了
无聊到爆 除了日出商店街有点意思 话说拉面店老板为啥要叫大北京啊 汗
第一个故事太逗~户田扮演的跟踪狂很不错~第三个很KUSO~北乃的基本上可以算喜剧~雅人桑你太有型了~
比之前更好的人
这是第一次看这个系列,看后很佩服日本人的想象力,觉得第2故事的结局逆转的令人惊喜,第4个故事,是比较欣赏的,其他的,大概有点扯,哈哈
第一个故事之前觉得蛮像土拨鼠日,看到最后发现,果然是世奇的风格囧||
第五个故事刚开始看有一种脱离的感觉,但立场的切换等等又使故事合理了起来。《透明的一天》把主角从第一人称视角转变成旁观者视角,故事想表达的东西很老套。第一个故事里的男主也太倒霉了,只要做错一件事就得重来,类似于一命通关的游戏难度。
不错!第一个故事好好笑,第二个故事大反转,虽然有猜到,第三个故事干嘛不直接拍成动画!!!第四个妹纸蛮可爱的~第五个那谁怎么感觉变娘好多……!
嘛,可能是因为出太多了所以创意度有所下降吧。
最爱<比之前更好的人>,<你看…这个…>小孩的耳朵好有特色。<日出商店街 疯狂节>师傅的话很有禅意"男人有时候会做一些没道理的事情,所以人生才有趣"抱着这样的想法也许我们就能对身边的男人们更宽容些了吧。<透明的一天>挺黑暗,看不惯的事情,先想想自己是否做过的好。<回放>后脑勺的那个插头。
世界奇妙物语有时候不是看剧情的,比如不久前的小丸子。“男孩子有时候会做一些没道理的事,所以人生才有趣” 拉面店老板那集的编剧应该不是小青年吧。|两个人在窗外拍黑板擦那里一下想起我的高中了>< |好人那个貌似好笑,其实悲剧感很强,我们难道不是为了迎合别人而活着吗。
1 比之前更好的人:单看可以五颗星,超精彩,喜剧成分浓厚,中间脸的变形其实也很恐怖。 2 你看…这个…:还不错,小演员像香港来的小僵尸,眼神到位,故事虽然很容易想到户田其实有问题但也算有趣。 3 日出商店街:神马东西!!!! 4 透明的一天:中等。 5 回放:中等。
被第一个故事莫名的触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