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
La traversée,The Crossing
导演:弗洛朗丝·米埃勒
主演:Emilie Lan Dürr,弗洛朗丝·米埃勒,Maxime Gemin,Arthur Perreira,塞尔吉·艾维迪吉安,阿克塞勒·奥赫扬,乔斯琳·德斯维彻尔,马克·布鲁内特,Aline Afanoukoe,Polina Borisova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21
简介:一个小村庄在黑暗中被洗劫一空,一家人被迫逃离。两个最大的孩子 Kyona 和 Adriel 很快就与父母分开,独自面对流亡之路。他们踏上了一段英勇的旅程,从童年到青春期,他们都在寻找庇护所、和平以及找到避难所和家人的希望。穿越因战争和移民迫害而四分五裂的大陆,这些勇敢的兄弟姐妹克服了难以置信的挑战,最终到达了一个..详细 >
一路穿越过无数奇幻而残忍的考验,逃亡是影片唯一的主题。新的世界是否更自由我们不得而知,这段漫长的路程构成了两个孩子在童年至青少年阶段最独特的经历。#myFFF2023
近期看过最喜欢的电影!!!用质朴的笔触和台词写出了特别饱满的情绪,在色彩中和女孩一起恐惧一起燃起微渺的希望。生活是不断地告别与遇见,记忆和伤痕一起累积。可我多么希望在风平浪静的某一天,那些被命运卷离的人,也会被它缓缓地送回到某个街角某个路口😭😭😭
重回埃米尔·雷诺的动画电影。首先,与文艺复兴确立的透视原理相异,影片用去纵深式的绘画增添了影像的平面性与装饰性,甚至其以“画册”打开记忆装置的处理方式亦可对位至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法兰西特派》,不禁使人再思“电影空间”的本质。其次,影片形式上与定格雕塑动画、版画动画、剪纸动画、油画动画等共有的“不流畅性”亦在迪士尼、日本动画之外显示出另一条道路。在文本上,流亡电影的叙事模式使人想起《我在伊朗长大》、《明天会更好》,经由路线中所遇的流亡群体、森林老奶奶、马戏团、集中营的设计,影片显示出现实与魔幻、残酷与童话并存的叙述风格,这一点从集中营中出现的衔着金饰而来的飞鸟中即可看出,然而影片似乎在展现“痛感”上过于轻盈,未能经由个体而阐释出更深层面的内容。(马戏团部分使人想起《哥白尼的呼吸》
视觉美
动画的油画,看完觉得人类的笔触才真正有力量,比ai绘画好了不知多少
她在伊朗长大,而她和他则是在逃亡中生存,……
看画,故事就算了
一路逃亡 一路成长 一路失去 一路得到 便是成长
第一次看这种画风的动画电影,很喜欢每一幅画面。姐弟俩在成长过程中有争吵,但是两个人相依为命终于一起离开了边境,在这么长的旅途中两个人没有分离。从现在起一往无前吧
一一看过
故事背景似乎作了一点模糊化处理,不知是不是讲1905年敖德萨的屠杀,但似乎其中又有一个讲手机的镜头(或是错觉?),但无疑“逃亡”是核心主题,而逃亡的主题中又永远会包含“反战”和“反暴力”。无论是武装冲突、乱政或种族清洗,为此付出代价的并非发号施令、手握重兵的人,真正牺牲的依旧是平民,不只是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平民更会将自己的孩子送上战场再任由另一拨平民的孩子宰割,他们会失去一切,孩子、住所和金钱,并失去谋生能力,再不得不接受一种新型的奴役。而孩子便是大街上常见的流浪、偷窃的孩子,只会被驱赶、被贩卖或满足富人们各种奇怪的癖好,没有人关心他们何以流落街头,不会从根本上扼止人类自行制造的劫难。以史为鉴明明是古训,却并没有被现代人真正领悟。战争和政治迫害依旧不断把人赶出故乡,让人不知“何以为家”。
动画电影很多 但是这部真的惊艳了!色彩浓烈 画风瑰丽但又奇诡 像小时候妈妈讲的奇幻童话 战争、流亡的百姓、女巫、甚至还有被诅咒的森林女主视角中的明星养父母幻化为凶残暴烈的动物 在里面某几个段落看到了《千与千寻》《养家之人》《群鸟》的影子
#9th丝路电影节·西安# 最佳动画片。前获2021安纳西评审团奖。画风非常独特且吸引人,色彩绚丽(有点野兽派或者原始主义的意思),算是亚历山大·彼德洛夫那种玻璃板油画动画的延续。故意模糊或者没去交代故事背景,一方面使得故事获得了某种关于难民的普遍性,但另一方面也使得故事缺乏了一些锚点。
逃亡,成长,带着一点慰藉,认识这黑白灰的世界。绚烂粗粝的画风,带着记忆,饱含情感。
动画片真还是法国的好看啊,画面真的太美了
挺棒,独特画风!!不过法语听起来真是不如英语顺畅,音节短磕,还有好多咳痰音,说的费劲,听的就,,,,
就这个色彩,这个转场,这个画面,给满分
一切都很难说
画风很独特,但故事无感。
对于人类暴政史上的「绝对受害者」的自我讴歌式艺术表达早已日暮西山,一方面是这样的作品占据道德制高点,另一方面也只能通过技术上的个性化来呈现所谓的「新意」,反而另观众如面对祥林嫂一样不厌其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