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总想着爬多高,要多想着根扎多深。
” 在观影之前,李保国的名字对我而言只是一个陌生人;而通过这一部电影,我如获了一位良师益友。
电影中的李保国,作为一名农大的老师,有着意气风发的雄心壮志与非同寻常的毅力:他愿意前往太行山这一片贫瘠的土地,只为“让千万个农民变成我”。
面对一群从未接受过专业农业知识的村民时,他循循善诱又坚守原则,将先进的农业技术与品牌策略倾囊相授。
我始终忘不了影片中村民们为果树系上红丝带欢庆苹果红时,他一个人默默坐在树下,仰望着葱郁的果树与彤红的苹果,露出了如慈父般欣慰欢乐的笑容。
这是对于丰收的喜悦,也是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
这样一位满怀赤诚之心回报农民的农业大才,却并不以此自矜。
无论什么时候,甚至是在病魔缠身之际,他任然说着“活着干,死了算”,未曾来得及换下病服便赶赴那篇热土,只为了能让那批红树莓安然“落户”,只为让太行山的人民们更好地脱贫致富。
而正因如此,这位苹果树之父终于累倒了,在58岁时与世长辞。
然而,他的信念与精神,却永久的保存了下来。
陆超默默将一块砖与一只苹果放于二位老师墓碑之侧,仿佛宣誓着他也要似前辈一样,担当起属于他这一代的责任。
而最后李保国带领着千万菁菁学子,眼神坚定,慷慨以赴的景象,配合着“愚公移山”的诵读声,不禁使我潸然泪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若有李保国之辈林立中国,何忧华夏无光!
李保国,是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而我辈,自当以愚公之后,自省自励。
李保国的为祖国献身的伟大事迹感染着我。
《李保国》这部片子,不仅用影片来告诉世人,李保国是怎样的人。
影片没有一丝一毫的浮华和矫情,有的只是对李保国这种精神的敬佩和赞扬。
我相信,在当今社会中,这股正能量的风会刮得更加猛烈。
我们都该走进电影院,去看看《李保国》。
因为我们都需要这样的人,这样的片子来提醒自己,我们生而为人,我们身上的责任和使命,该怎样去完成它。
我定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献身自我。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电影中李保国被比喻为现代愚公。
大学教授李保国,在农村科技和经济水平几位落后的条件下,毅然决然下基层帮助农民,引领农民致富。
他的力量如愚公,而他的困难如太行山。
改革开放至今只有四十年,而李保国在太行山一干就是三十五年。
愚公的坚持,有人觉得“太傻”,有人觉得可敬;当愚公精神真正出现在现实中时,我们所感到的只有敬佩与感动。
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做过一个“西西弗斯之石”的比喻,每次巨石被推到山顶,又滚落山下,西西弗斯需要顽强地重新开始。
他说:“虽然有些石头从我们手中脱落并滚下山坡,但我们还是把一些大石头推到了高山的顶峰。
当我不必再用肩膀抵住那些顽石时,我想我会怀念那座山。
”愚公,西西弗斯,两个相似的人物,两颗相同的火热的心。
愿你我是愚公,是西西弗斯,用信念与坚持创造现实中的神话。
看完《李保国》,作为一个泪点随着年级增加而不断变高的博士,我被深深地触动了。
全片不同于其他的主旋律,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个宽厚、朴实、善良、坦然、心系百姓、有血有肉的、平凡而伟大的人。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我想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说的那句有名的话,“哲学家们都在解释这个世界,而关键在于改变世界”。
但现在理论和实践出现严重脱节,使得它在人们眼中变得越来越不接地气,仿佛生活是生活,理论是理论。
误解、肢解、曲解……如何消解这种偏见,让这个理论真的能够给人们的生活、给这个世界带来改变?
最关键的是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它。
理论不应该是晦涩难懂、不接地气的。
它应该是富有力量的,是能够给世界带来实在改变的。
在实践中运用并且有用了,大家自然就相信了、接受了。
那么如何让实践中运用并且真的有用呢?
片中的一段话是它最好的诠释:“最骄傲的就是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了我。
”这个实践就扎根群众的实践,把自己变成农民的一员,让农民拥有科学的思维、技术、方法。
就是发挥共情的能力,站在人民的立场,心系群众。
电影中我最喜欢的画面是最后许多学生一起出现的画面。
那是一种殷切的希望和期许。
作为享受如此优渥教育条件的北大学子,是一种责任。
就像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所说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要跑好我这一棒。
舍友拿到的签名海报
林永健老师 赵琦老师 曲是飞老师因为豆瓣的bug这是我第三次打开app为《李保国》写影评......很荣幸能通过学校组织这个平台,参加《李保国》的观影和主创见面活动。
对于观影,之前虽然不抵触但也不抱太大希望。
活动结束后我第三次写下这句话:很荣幸能参加观影和主创见面活动。
电影刚开始,“李保国”趴在桌子上,直到有同学来叫他:“大爷,您不能在教室里睡觉”,他睡眼惺忪走上讲台开始讲课;镜头切换,一个帅气自信、事业爱情双收的年轻人跟他说“老师,我想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却被他严辞斥责。
他是一个有些不修边幅、偏执固执的大学讲师,却让人讨厌不起来。
他看起来土土的,可他说“我就是要把自己变成农民,把千万个农民变成我”;他顽固,是因为他认为“我心目中最高的山就是太行山”。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生活相对富足的大学教授要不管不顾呕心沥血扎根贫困山区,只为让那里的人们更加富足。
正如导演赵琦老师所说,改革开放到今年是四十周年整,而他一个人帮扶这个村子一帮就是35年。
他有“一个人最大的成就不在于他能爬多高,而在于他的根能扎多深”的情怀;他有“活着干,死了算”的耿劲儿;他有“舍得”的悟性;他跟贫困较劲,跟别人较劲,更跟自己较劲。
这样的李保国让在场的观众,尤其是带着任务来的同学们感动不已。
看电影之前我经常为一些琐事烦恼;直到看完电影的今天我依然轻言放弃叫苦不迭。
所以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很是羞愧与懊恼。
我们总是为了个人得失心急如焚,为了小小挑战抓狂失意,所以我们也许不能完全感受到李保国的心焦,同样的也不能完全体会到他的幸福。
我不奢求能像他一样名垂青史,但希望今后的自己可以眼光长远,可以让这个世界因为自己发生一点点好的改变。
活着干,死了算。
作为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这部影片从形式和故事上给观众以吸引力,情感上将观众带入其中,其中所包含的伟大精神也给观众以感染和激励。
影片中李保国对学生说,一个人不要总想着爬多高,要想着根扎多深。
这对于我们青年大学生来说有很深的指导意义。
影片的最后,循环往复来自《愚公移山》的“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震撼人心,伟大的精神定会代代相传!
很高兴能有缘观看这部电影。
正如导演所讲的,这部电影若是在电影院,我可能连看都不会看一眼,所以十分感谢学校能给我一个欣赏优秀影视作品的机会。
其实我个人本身也是对这样励志,弘扬中国精神的电影比较感兴趣,以前学校组织的观影活动也都积极参加了。
而这一部带给我了相同、却又不一样的感觉。
相同的是,电影带来的精神上的充实,十分的触动人心。
让我不仅以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更让我觉得我应该以我的努力去为祖国做些什么。
不一样的是这部电影给我一种温暖的感觉。
和一般的红色电影,抗战电影不同,这部电影的故事是发生在和平年代,一个普通背景下一些普通农民的故事,这更贴近于我们的生活,更有真实感。
演员的演技自然是没有话说,林永健老师更是春晚的老朋友了,算得上是伴随着我长大的。
这部电影反映了很多,奈何语言太贫瘠,我就用比较喜欢的一些台词来做结尾。
“撸起袖子加油干。
”“不能站在今天看明天。
”“咱们都是党员,要实事求是,多下去走一走。
”“今天饿不着,明天吃得饱。
”“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
让技术长在泥土里,让科技变成生产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我们这一代,要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全世界的目光都在关注着中国。
”“我的未来,在中国。
”“中国农民最善良、最勤劳。
”“人活着就要干事。
”“一个人的名声坏了,一辈子也捡不回来。
”“农民的事就是天大的事。
”最后,让我热泪盈眶的一句话就是:“保国兄弟回来啦!
”
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我感觉以后很难有这样一部和我的专业和理想如此贴合,如此打动我的电影了。
我是一个农学学生,这部电影真的让我从头哭到尾,一开场,林永健饰演的皮肤黝黑的李保国教授往讲台上一站,人物形象就立住了。
我们学院很多农学老师就是这样的,穿的简单普通,下地的时候比农民还像农民。
而且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当李老师去祭拜他的老师时,鞋上还粘着很多泥土,一下子就把他扎根基层的形象立出来了。
去之前我想的是了解一下农学先辈的事迹,本以为是一部又红又专的主旋律电影,但是没想到这部电影在让人感动之余还有很多搞笑的地方。
比如李保国在被村民误解后,晚上和妻子谈心跳舞,却不小心被妻子甩下了台阶;在生学生气的时候学生被求婚,正好被他撞见,一句带着口音的“你们这是干什么呢”,体现了人物有点稚气可爱的性格。
这部影片对李保国教授的塑造可以说并没有是个完全完美的形象,影片里,李保国固执脾气大,不想让学生去美国,想让他留在太行山上继续自己未完成的事业。
看到这我觉得他太死板了,这种事难道不应该尊重学生的意愿吗?
后面学生说“我只是想出去看看外面更高的山”,李教授说“别总想着爬的多高,要想想把根扎多深”,这句话一下子就戳到我心里去了,我一直觉得,一个农业从业者有多厉害,不是看他自己有什么成果,而是看他的力量改变了多少农民的生活。
电影后半部分有几幕很打动人。
当还穿着病号服的李保国来到地里,看到自己白发苍苍的老师来替他工作,那一句“老师”真的是叫到人心里去了。
当李保国去世后,他的学生用一砖一果在老师和老师的老师墓地边上给自己留下一个位置的时候,这三代人之间那种传承的联系就更强了。
这部电影讲传承,讲奉献,有人说它假大空,但是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农业工作者的形象。
不仅懂栽培技术,也有实验能力,既要不断研究知识,又要把知识普及给农民。
对于李保国教授形象的塑造可见创作团队真的用了心去研究。
如果不是农业行业的人,看这部电影看的更多是拍摄技法,故事连续性等。
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背后的那份情怀,是对农业的热爱和对农民的负责。
无论何时,农业都是国家的根本。
借用我校一位教授的话:“可以不事农,可以不知农,但不可以轻农。
”农业的发展不光是靠技术,更是要靠几代人不停的努力,当初选择来学农业,就是受到父母的影响,我的父母恰好都是毕业于河北农大,他们就像李保国夫妻一样,虽然没有那么大的贡献,但是至少改变了我家乡的农业发展情况。
看完影片后,我觉得李教授的一生就是我想要的一生。
“有热爱并可以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他人的生活,有一个有共同志向的人共度一生,如此甚好”
突然不知道该怎么说才能表达自己,在看电影之前,觉得这样的电影不会有人看,在看电影时统统打脸。
每一个角色都演的如此的真实,打动人心。
,李保国的带病工作的形象很让人感动,不仅仅是为了他自己的事业,更是为了农民的事业,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值的传承的的,这样的缩影隐藏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剧中李保国说的一句话使我心潮澎湃,他说人这一生不在于爬得有多高,而在于这根扎的有多深!
语带铿锵,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我认为,在中国,这样的千千万万个的“李保国”就是中国的脊梁!
李保国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为了扶贫,自己发钱给农民以此来让他们听完他的呼吁。
他面对权势从没有露一丝怯懦,而是说自己当说的,为自己当为。
对优秀学生留洋的打算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
面对绝症时,他说活着干,死了算。
初看这部片子时,我是持保留态度的。
因为我不能确定,如今这个时代,像李保国这样光明正大地阻止后辈自由选择自己的出路的做法,尤其是以这种强硬的态度,是否值得肯定。
同样是年轻人,如果站在陆峰和他女友的立场上,如果换作那是我,我真的会认为自己应该留下来吗,留在乡土气的大山里,而不是前途无量的美国?去美国就是自私利己吗,只有留下来才是对的吗,当然不是。
正因为这样的纠结,我在“陆超发言”的情节过去很久后,仍然在思考着这个情节所蕴含的逻辑。
陆超的另一位老师为他所作的辩护句句在理,陆超只是去学习一段时间,他还可以带着更先进的农业知识回来的。
而李保国坚持m对陆超目前最需要的,最有用的就是留在太行山,太行山就是他在领域上进步的应处之地,同时也是太行山,在急切地需要着他的投身建设。
可是当我回忆起电影的情节时,想起陆超和他的老师的对话,陆超说,对不起,我只是想去到更高的地方,看看更大的世界。
老师说,不要老想着往高处去,你以为还有什么更大的世界?!
我告诉你,最高的山,就是你眼前的太行山。
我卒然间想起在自己高考失利,向家人哭诉对大学的不满意时,父亲也曾劈头盖脸地向我说过类似的话。
而当我平静下来结束无心学习的状态时,我方才意识到,能够心平气和地干好看上去没什么奔头的平凡事,这本身是多么伟大的举动。
可电影毕竟是电影,我不禁想,现实当中,能够像电影结局时的陆超那样,把苹果放在墓碑旁,把自己留在太行山上的又有几人呢。
有几人能充分理解自己的师长对自己的热切期望,和社会发展对自己的迫切要求呢。
欢迎来到怀疑论/认识论/科学哲学/传播学101......导演非常用力的一篇。
被结尾爽到了
平淡的故事,因为影像的表达变得超有冲击力。像李佳琦卖货的时候不断按铃铛。对的,就是这种感觉。一个彩色的油画铃铛。
7.5/澳门/没细看简介进来看,只记得有外星人,其实是非常黑色幽默的一部电影,感觉创作者已经在尝试了各种主义对人类社会变化的推演之后对人类的存在终于失去希望了只好创作一部可以一戳戳死所有人类的最终幻想以平息自己的怒火🤣简单来说:没招了,都得死!
Sacred Deer以来的生涯最佳,但又完全不像他。近两年关于当下的电影里最切中要害的一部。DiCaprio靠边站了Jesse Plemons需要拿奖
既然coda 绿皮书能拿奥斯卡,这个电影凭什么不能是好电影
电影本身没有emma stone演戏好看。。。中间有几段15禁看得很爽,但是看着非常隔靴搔痒,感觉该说的东西讲到一半又住口了,但是,艾玛四通你真的赢得了我的心。。。
石头姐一如既往的顶级演技
七分,观感介于善良的种类和可怜的东西之间。最后的revelation和展开不太喜欢,如果是人斗人或许讽刺意味和现实性都会更强一些。有点类似Conclave,结局荒诞到底反而让观众出戏。
35mm Chineses Theater A Perfect film for Halloween!
兰西莫斯又随手甩出了一部世界观层面大爆炸的前卫概念电影。《拯救地球》讲的是劝说的艺术:信念、说服,以及那古怪拉扯的逻辑内核。他标志性的冷调子混上那种他独有的扭曲幽默,让整个过程既冰冷变态又好玩。我没看过原版的韩国电影,所以对我来说这一切都很新鲜惊喜。我听说剧情几乎和韩国版一模一样,而且韩版更变态更折磨,但这个概念和兰西莫斯的导演风格契合得太完美了,所以情节虽缺少新意,还是一部各方面成熟的好电影。
蘭斯莫斯的視聽選擇依然怪異且無趣,相比片中艾瑪斯通到底是不是外星人,他為何能被捧到今天這個高度才算是一個謎團。
还是兰导一直以来的大脑洞+阴谋论,但是这次最后反转有种wtf的感觉。然后片子观感上出了最后的大底,前面全程都很像冰血暴,我觉得如果往那个类型拍会更好看一点?然后建议兰导和石头姐各自冷静期一下,有点审美疲劳了。
Lanthimos真的太聪明了 拍了一部左派和右派看了都拍手叫好 到最后都觉得自己赢了的片子 牛逼!
石头姐继Poor Thing后,又到了next level!演技大爆发不说,为电影直接剃光头也牺牲太大。电影荒诞之余不会让人觉得无聊,最后的大反转直接让一步绑匪类型片上升为科幻伦理片!
这次是真喜欢。
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拍这么长,无法理解为什么石头姐沉迷于各种B级意味的半疯不疯的角色演绎,无法理解为什么能把现代话题变得如此cliche。不过片尾很好,然后挺喜欢Don的设置的,对话里的迷你掉书袋很到位。grammar is an Andromedan construct真是笑死我了,上个月真的说过grammar is a social construct hhhhh
看完本片,我还感慨兰斯莫斯终于会好好讲一个故事了,殊不知这是翻拍自一部千禧年初的同名韩国电影。看本片过程中,时不时想起《宇宙探索编辑部》,而孔大山营造的那种氛围还就是来自这部韩国片。杰西普莱蒙的表演基本掌控全片,石头姐再怎么表现都没办法把戏抢过来。像这种跨类型元素的影片,很容易就引起跨主题的效应,而本片就恰恰如此。兰斯莫斯估计也是对人类彻底失去希望,索性也就翻拍了类似表达的电影,但隐约就是觉得导演有些江郎才尽的感觉。从人类本身角度出发看本片,从结局倒推的话,其实会发现观看全片的立场就应该站在杰西普莱蒙一边,他的“牺牲与放弃”实在是太大了,其实还是会为这个角色动容的,反观石头姐这个角色,用她超脱人类视角看本片时,反而会失去很多乐趣了。化学阉割自己,断了七情六欲,真的会好专注,葵花宝典名不虚传。
依旧是很美好的精神状态
据说韩版弱在资金短缺所以完成度并不如导演所愿,看剧本来说也算是个好看的故事,轻描一下关照一下现实,冒着劲冲到结尾。ps,石头姐是不是要做第二个于佩尔抢掉疯女演员的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