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月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有幸观看了《灿烂的她》。
这部电影很难得地弥补了国内电影市场中孙辈和奶奶能一同观看的电影的空白地带、是一部非常适合带奶奶或外婆一起观看的电影,同时也成为了我心中,这个三月最温暖人心最治愈的作品。
电影讲述了慈祥宽容的奶奶与十二年前意外走失的孙女重逢的故事。
两人在相处的过程中,从生疏到彼此依偎,展现了深厚的祖孙情感。
这种情感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与奶奶相处的影子,那种由心而发的真挚情感让我为之动容。
电影的内核是非常温情治愈的,尤其是斯然与奶奶之间的双向救赎。
斯然,一个曾经的不良少女,在奶奶的关爱和接纳下,逐渐走出了过去的阴影,学会了如何去爱,勇敢地迈向更好的自己。
而奶奶,即使知道斯然并非自己真正的孙女,依然选择给予她无尽的爱,帮助她走出黑暗。
这种无私的亲情,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温暖,也令人潸然泪下。
电影中的金句台词更是感人至深。
“不能只看到阴影,你得看到光。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生活中总会有阴影,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自甘堕落、任凭黑暗面吞噬自己,而是要勇敢地寻找并抓住那一缕阳光,积极向上,打破命运的束缚。
另一句台词“不管过去怎样,从今天开始,不要跟过去较劲”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过去的事情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把握现在,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不禁泪流满面。
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情节都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
尤其是斯然在成长过程中的转变,让我看到了爱与亲情的力量,也让我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灿烂的她》不仅是一部可以带给家人温暖的电影,更是一部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家人关系的作品。
它让我们明白,亲情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并用心去呵护。
观看《灿烂的她》,仿佛是在两个世界中穿行游走。
一个世界是温暖明亮的,海边渔村,和善渔民,彼此亲切友好,互助互爱,共同面对大海的诡谲危险,以及现实生活的艰难曲折。
奶奶和孙女相依为命,也有伯父夫妇的帮衬和关爱。
而后一次离散,敲碎了这场美梦。
另一个世界是暗沉压抑的,总是让人想起《黑暗荣耀》,想起《少年的你》,残酷青春涌动着凶狠恶意,孤独少女与不良青年,被引导、被胁迫,去承受青春背后的阴暗残忍,在法律惩戒的边缘游走。
直到某一刻,这两个世界融合到同一条时间线。
家庭亲情、青春悬疑,割裂又奇妙的融合,交织起了引人入胜的故事。
影片将不同的氛围都做到了极致,海边的鱼腥气息和残酷青春的血色暴戾扑面而来,孙女被逼着从事罪恶勾当的同时,奶奶还在四处张贴寻人启事,求人寻回她在世上唯一的亲人;奶奶卖掉房子,凑足钱款让孙女去学习绘画时,孙女却不辞而别,留下一封揭开真相的纸信。
经验丰富的观众,应该在那封信出现之前,已经猜到了故事的真相。
可是谁又忍心揭开真相,让奶奶和孙女都承受现实社会如此沉重的击打?
情绪酝酿到位,影片以饱满深情催人泪下,观者与角色获得了共情,完整的情感体验热烈奔涌,影片背后,残忍的故事背后,导演的情感表达得饱满且深沉。
除了整体线索和架构的出彩,影片还用了多处细节埋下伏笔,为观者提供了饶有兴味的解密游戏。
比如蜡笔画,一直贯穿少女的成长,而奶奶未涂色的头发,又与最后的白发首尾呼应;比如蓝色海豚,成为少女身份的证物,自然也可以成为误导观者的“实物麦格芬”;比如饮酒,比如防晒霜,都成为情节线索中的细节物件,突然在某一刻出现,击中人心,应了那句“于无声处听惊雷”,不断推动着观者情绪升至高位。
直到那一场法庭戏来临,在《拯救嫌疑人》《最后的真相》,在《第二十条》,我们都感受过这样的时刻,可是,《灿烂的她》里面这场戏无疑最具有母性的柔韧和温暖。
隔代相守的温情,“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深沉博爱,瞬间点燃了全部的情绪。
引出眼泪并不是目的,真切的内心触动,温暖的善意表达,才是《灿烂的她》核心的主题。
有了这些闪烁的温情,我们便能走出影院,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心怀暖意,砥砺前行。
其实对刘浩存小妹妹的印象挺好的,惠英红阿姨也是非常喜欢的老师,所以对这部电影期待挺高的,看到网友评价还以为是偏见,没想到看了后,差点中途弃掉…《季春奶奶》这么好的一个本子,《灿烂的她》很多内容都是照搬,但是拍的完全不像一个故事,这一对比差距确实是大的离谱。
别的剧情改变一下也是无所谓,前面女主一个人在外漂泊跟着两个男生做坏事的日子,导演就一定要加入女生被侵犯拍照这种剧情吗,受苦就要受这种苦吗?
后面还被将照片贴到了学校?
反复鞭策这种题材真的有意思吗?
后半段就差拍成“道德”“亲情”和“法律”了,煽不了一点情,还出上庭了。
许久没有在电影院看到这样情感从胸腔到鼻腔再达天灵盖的电影了,身边人一个个哭到崩溃,不论是情节也好,还是出演的演员也罢,每个角色都将自己立在了人物之上,电影涉及多重反转,我就不在此剧透具体情节。
但在一场电影的时间里,它试图灌进观众们心里的到底是什么倒是可以探讨一番。
人是由自己所选择的文化产品雕刻塑造的,你看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
你的欲望都来自你的观测,你不能凭空渴望没有见过的事物。
所以我偏好看一部电影作品的表达主旨:是否在引导有同类困惑的人走出谜境?
是否超越观众的日常提供更复杂的处理经验。
《灿烂的她》在拆解“爱到底是什么?
”这个命题上,非常高级。
人降生到这片大地上,在血缘关系上长出来的爱,每个人天然就有,在此之外的爱在什么情景下会长出来,无缘无故的爱,不求回报的爱,不对等的爱……电影探讨了血缘爱,赏识爱,相处爱,错爱,回忆爱,邻里爱,朋友爱……或许我们来的时候湿漉漉,一堆湿柴若是没有爱的火引子反复的点燃,我们将无法提供温暖。
我曾观测过很多失去至亲的人,在面对巨痛绞杀,他们到底如何走出来的?
答案既不是鸡汤里所谓的足够的时间,也不是什么替代,而是将那些恨转换成爱散出去。
许多人开始做公益,将失去的至亲当作万物,去爱众生,只有更大的爱才能消解巨大的痛和失去,如果将失去的执念比做一股强大的能量,当事人不试图将能量按钮转到向外的话,能量会向内坍塌,将人禁锢在原地。
毋庸置疑,《灿烂的她》是一部超棒的电影,不论台词,情节,人物来龙去脉,故事立意,每一样我都喜欢,片尾字幕滚动,看到自己名字,心头一惊,顿时万般思绪奔腾,没错,这就是那个我一看到就喜欢上的电影。
希望你们都能走进电影,引燃潮湿已久的湿木堆,2024年这个春天,我们需要一些爱,也需要给予更多的爱。
刘浩存大名久仰,但没看过她片。
国内翻拍韩片的扑街也知道,但还是抱着侥幸心理去看了点映,结论是快逃。
而且这影评经历了审核N天未通过+其他平台饭圈攻击(我震撼刘浩存竟然还有饭圈)+片方监控控评不可说,我终于理解刘被黑的原因了,领教了随意吧。
这片好评多的原因懂自懂,我是怕了。
1这都不是煽情了而是泪水宛如自来水,所有情节就是哭,123哭,然后观众如刘浩存的演技般木无表情。
哭的莫名其妙,演员也毫无情感。
2第一次看刘浩存的片也是最后一次,她算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角色:混社会太妹,然而依旧演的稀烂,古偶流量都比她灵动,周也的恶女比起她堪称老戏骨,朽木不可雕。
我一开始以为她可以演妍珍那种角色,看完明白她压根撑不起来。
刘浩存全程仨模式:A 用“怎么不算呢”的气泡音也不知啥有气无力的音,说所有话。
爹问她要钱,有气无力;奶奶发现真相,有气无力;审判庭上,有气无力。
B五官乱飞的瞪眼西八式演技,我不看电视剧,之前总听说偶像剧流量这个演法,刘浩存也深谙此道。
“努力就能看见光”,翻白眼,“你想多了”,皱眉。
另外这片一直叨叨看见光我以为在看奥特曼。
C木无表情。
惠英红歇斯底里的哭喊,镜头一转她木无表情,或者她木无表情的流下泪,也不知咋做到的。
她在监狱捂嘴哭(我也不知为啥要捂嘴,因为好看柔弱?
),我都分不清她是在心机笑还是哭还是啥状态。
狗演的真比她好,她和狗在一起诠释了狗不理。
3惠英红演技被拉到同一水平,一声尖叫抽刘浩存耳光,观众笑出声。
非常符合张颂文那段模仿流量的演技视频。
刘浩存说你孙女死了,正常人应该是“你说什么”震惊下,有个缓冲思考时间。
结果惠英红一秒尖叫抽耳光,配合刘浩存的木无表情小白花流泪,绝了。
4导演一惊一乍的音效水平,设定在靠近华南/福州的渔村全员东北北京腔&惠英红香港腔,奶奶家里宛如样板间家具一点坑洼都没的餐桌,集市里的网红妆时尚干干净净女摊主。
5老师演的像要和刘浩存不伦师生恋。
6主角小演员属于播音腔棒读,算是我最近看过最差的小演员。
拿《怪物》比是降维打击,但连对手小演员都不如。
导演到底明不明白啥叫克制?
韩国片以哭和煽情出名,但真不是你这个整法。
都别说跟原版比了,就拿同样最近翻拍韩片的《无价之宝》说,我之前不大喜欢这片,但没想到还有更烂。
刘浩存能不能跟周依然学学演技?
里面小演员也更生活化。
无价之宝也没每隔五分钟哭一次,但最后通过剪切的手法描述父女不能相认还是有点触动,这就纯导演技法的问题,您这片太不走心也太笨拙了,啥技法调度都无,就是123哭……另外我还那句话,一部电影无论啥演员,最终责任肯定是导演,导演不是坐凳子上舒服看监视器的。
你能让这种水平过关也是服。
而且真诚希望片方别盯着空瓶了,手真伸得有点长,不多说。
本来这种电影真的不是我的菜,但是周六自己一个人的citywalk还是会有看电影这个选项。
最终在人少,便宜,对影院设备没有特别要求的几个因素下我选择了这个。
以下会剧透,而且不要在评论里KY演员的一些八卦,我会删掉。
韩国版的我也没看过,只说这部。
一开始觉得就是一部简单的温情电影,所以说实话当我看到后半部分里面的几个反转的时候还挺惊讶的。
惠英红的表演就不多说了,她几次的落泪真的让我也跟着流泪。
我明知道这种电影一定会让你哭,但是还是被电影中的感情打动了。
尤其是在奶奶知道眼前这个女孩根本不是自己孙女的时候那下意识的一巴掌,我认为是全片惠英红的演技最佳。
那一种你怎么可以这么说和我不相信你还有一种无奈和这么多年的委屈都藏在这一巴掌里面的感觉。
那一瞬间我在电影院哭崩。
这种真的和假的融合在一起最后你知道一定会走向真的的结局就很温情了。
当然在这里也要说几个缺点,一个就是很脸谱化,包括开始的那两个坏人,包括那个和女主一起跑出来的工具人。
包括最后那个父亲。
包括那个表弟。
甚至包括全村的人,他们的存在都非常工具人。
还有一点,我不太喜欢一直用台词强调某种含义的电影。
比如电影中一直强调,你是这孩子的光。
你要找到光,你不能心里只有阴影。
这种台词太直白了反而拉低了电影的层次。
其实电影最后那个奶奶拉着两个小女孩一起看向海面的画就已经说明一切了。
最后的最后一定提醒大家一句,微信一定要把让陌生人看朋友圈这个功能关掉。
切记!
无聊无味无趣,终于见到什么是完全的纯套路电影。
布景是抖音as MR助眠,是真的,一点儿也不生活化;配乐是无聊的不合时宜煽情,情感转折生硬,刘浩存演技只在哭的时候好一些,剩下不少时间是游离的。
“好好地活”,剧情让人摸不着头脑,2023年了当代社会依旧没有监控和法治吗?
最后的法庭审判是因为全市上下都找不到拍到她的摄像头吗?
剧本非常偷懒,用台词交代剧情,吃亲情可进去看!!!!
注意这句话!
,剧情大可不必这部电影的最大问题就是平庸,套路化的电影中间没有任何新意。
要不然也不能三月还打不过一个爱情片。
讨论剧情的来,粉黑争吵就不必了。
少给1星是因为很气愤,浪费了我的时间ps:如果你很想跟奶奶看一部电影可以选这个,因为现在还没有什么适合老人的合家欢电影ps:不是存黑,只提电影。
我也是因为存子才去看的这个电影,要不然我一点兴趣都没有贴片:解密,酱园弄,藏地白皮书,野孩子,我会好好的,胜券在握,伞少女,危机航线,出入平安,lf大酒店,末路狂花q,黄雀在后
之前还有人质疑选角,说红姐一点也不慈祥,存子《四海》里的眼神可以刀人,但看了后,还是相信演员可以通过演技来弥补外形上的不符合老谋子的眼光还是在的,存子的颜真的很适合大荧幕。
而且在这部的演技大提升,小白花的长相配上梨花带雨的哭戏,很适合这种催泪温情片。
《四海》里的表现,更多是暴露了韩寒作为导演只会讲故事,但不会指导演员更好的诠释金鸡还是赶紧给红姐一个影后吧,还是更想看她去演一些港片更丰富的角色。
这里她的表演没什么问题,本身翻拍韩国《季春奶奶》,剧情就有变化。
真孙女早早把一些跟奶奶之间的小秘密跟女主说了,女主很好的伪装了,奶奶一时高兴被冲昏了头,讲真的农村老婆子哪有那么聪明,被骗不是很正常?
主要重认走失孙女为什么不早早做血缘鉴定,这是个bug。
奶奶在警局抽“说自己亲孙女早死了的”假孙女耳光,这里的处理没问题,本身在谎言之中还能感受一丝幸福,被人戳穿后,还是沉重的真相,当然受不了还很愤怒难得的祖孙情,难得的温情片,难得的主咖纯女性电影,可惜还是翻拍,国内是没有编剧来原创了吗?
刘浩存饰演的角色“嘉怡”成年之后刚回到奶奶的家时,墙上挂着的是一本已经斑驳残破的日历,日历上的年份是2010年,日期是嘉怡失踪的日子,仿佛奶奶和这个老屋的时间都定格在了那一天。
可想而知孙女的走失对这个家的打击之大,连时间都可以凝滞。
第二天一早,墙上的日历被换成了新的,年份变成了2021年,崭新的油墨印刷让这个家的时间终于开始走起来了。
十一年的时光倏忽而逝,曾经有的人有些事就一直困在那里,总也走不出去。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时间对有些失去至亲的人又是格外残忍的。
因为失去他们以后,时间就不走了。
对于未了解原本故事的我来说,《灿烂的她》也是一次全新的观影体验。
我会困惑于刘浩存饰演的角色“嘉怡”归来之后的反常,她脸上带着桀骜和不屑,对奶奶也没有想象中的亲密,甚至儿时最爱的香煎黄花鱼她也兴趣寥寥。
直到看到情节发生反转,那个斯然——她的真实身份出现的时候,才顿悟她之前对黄花鱼为何口味会变。
整部电影的后半段仿佛是一个少女在跟体内的两个名字较量,一个是真实的李斯然,却是一个不能被提及的名字。
一个是披着“画皮”的李嘉怡,是一个可以骗来保险,可以骗来微光,可以骗来爱的名字。
于是电影里的少女成长故事线产生了,一个女孩先在童年背负上了别人的另一段人生,戴着她的海豚吊坠当盔甲,拿她的蓝色画笔当拼图,勉强拼凑出了一个让自己获利的身份,借着这个躯壳她也仿佛可以为所欲为,被迫做一些自己知道见不得光的事。
之后又尝试摆脱这个身份,勇敢地在画作落款署上本名斯然,宣告自己的重生。
最后却又因为奶奶老年的糊涂,再次换回嘉怡的名字哄得奶奶宽慰,重新回到了假名字的身份中。
日本的不少动漫作品,比如《阴阳师》、《夏目友人帐》等等,都能看到作者会把名字当成一个咒语,一个神符。
每个人顶着的名字,很大程度上是个体生命的象征符号和标志。
从嘉怡到斯然再到嘉怡的过程,是一个少女从无力反抗地被更名,到自我觉醒地改名,再到发自良善的换名的成长历程。
名字伴随了这个女孩的命运改变。
当“嘉怡”在病床前拿着那张海边的画作,问奶奶第三个人是谁,惠英红饰演的奶奶眼角向上一瞥,直视“嘉怡”的时候,就显得格外动人。
因为连养育她的父亲都不愿承认她的真名,眼前业已糊涂的奶奶却是分得清的,更是在某种意义上承认了李斯然的存在。
她不用再背负着别人名字冶炼的牢笼和枷锁生活,那一个眼神就像一把打开铁链的钥匙,终于将她释放,终于还她自由。
或许是因为导演徐伟有美术和摄影功底的原因,从上一部《冰河追凶》到这部《灿烂的她》,都有着非常突出且印象深刻的美术。
得益于故事发生在海边渔村,天气经常也是风云突变,阴与晴都在电影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气氛烘托作用。
当“嘉怡”的生活开始步入正轨,天气就会逐渐有了阳光变得晴朗。
当故事将急转直下,“嘉怡”拿着弟弟送的水晶仰头看天,天气便是马上阴云密布,敏感的观众可以根据天气预判到接下来的走向,整个故事也像天气一样,有高峰有低谷,有阴雨有密阳。
这跟每个人起伏的生活一样,被浓缩进短短的胶片里了。
奶奶将血缘这个东西看得很重,否则也不会放心又甘愿地把一切都交给孙女, 并“愿意陪伴她一千年”。
但是血缘这个东西,又不是一根枕上的发丝,一纸关系的鉴定可以否认的。
从奶奶第一次见到斯然,她已经凭着本能认定下了这个孙女。
十一年不懈地寻找,十一年停滞的时间,奶奶太需要一个完美的答案了。
正因为过于期盼,所以会忽视很多不合理的细节,会把不爱吃黄花鱼归于口味改变来自我和解。
后来奶奶走丢时,斯然开始上街寻找奶奶,到处问人,仿佛跟十一年前,奶奶到处贴启事寻找孙女形成了回环。
开头是奶奶给小嘉怡洗脚、喂饭,又对应上了后来斯然给奶奶洗脚、喂饭。
跨越了十一年,物是人非,但是电影用时间的魔法告诉我们,物是人也是。
因为人与人最宝贵的东西是血脉,它是联结我们彼此的纽带,让来到世上无所依靠的我们得到联结,有了依靠。
是不知道从哪来,也不知道往哪去的我们唯一的凭证。
我们会因为血脉而关爱、呵护除了自己的其他人,我们靠着血脉摸到了一点点人类终极命题的谜底。
但人与人之间比血脉更宝贵的,是超乎血脉的仁慈。
是你涂在别人脸上的防晒,是你涂在别人头发的彩蜡,是你种在别家门口的蔷薇,是你在别人阴影里给予的光亮。
就像电影《鲸》里说的,“人无法漠视彼此,这是人类最接近的神性。
”每个平凡的普通人,只要多那么一丁点对他人的仁慈,我们永恒的终极命题就将有了答案。
《灿烂的她》被骂惨了,打开豆瓣,高赞短评齐刷刷一星。
抨击的理由大致有二:过度煽情+刘浩存的演技。
看事情只看到这种程度,我觉得意义不大。
《灿烂的她》的确很糟,但最大缺陷不是个别演员的表演,而是影片整体的滥情:它将原本克制的原作煽到极致,却未真正厘清人物的心理脉络而使所有的感情流于表面——且趋于极化和碎片化。
这是抖音时代“审美”降级的产物,体现的是导演的无能。
具体来说是:对原作思想高度的矮化+剧本和执行层面的漏洞百出。
接下来,就好好梳理一下电影的问题。
作为一部主打催泪的翻拍片,《灿烂的她》反而将《季春奶奶》的最大泪点删除了:原来奶奶早在“孙女”偷钱未果后,就知晓她是假的了。
也就是说,原片是两重反转:1、孙女是假的 2、奶奶也知道孙女是假的——第二层反转是在影片结尾金高银聆听尹汝贞留下的录音时才抖落的惊天秘密。
《灿烂的她》虽保留了听录音一幕,却去掉了这层反转,改成刘浩存入狱期间,惠英红终于想通并接受了真相——那录音戏就失去了叙事功能,徒剩进一步的煽情。
但这一煽情又是无的放矢。
因为导演新加的庭审戏说明:从惠英红决定出庭作证的那一刻起,她的内心其实就承认了这个“孙女”。
再来一场录音戏,无非是“二次承认”,纯属多余。
原版录音戏的终极反转是有铺垫的,可你第一遍看时很难发现,它隐藏在尹汝贞和金高银先前几句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当中:尹汝贞:惠知啊,你说大海宽还是天空宽啊?
金高银:当然是天宽了。
尹汝贞:看来你都长大了。
这段话和影片开场不久的一番话遥相呼应。
当时小孙女问奶奶海更宽还是天更宽,奶奶说“海更宽”。
奶奶明明告诉过孙女“海更宽”,可眼前的“孙女”却毫不迟疑地回答自己“天更宽”,这意味着两个可能:1、她长大了(那长大的她为何不顾及自己的感受?
)2、她是冒牌的,所以压根不知道从前这番对话。
问“海宽”还是“天宽”是尹汝贞对金高银的试探。
从丢钱之后,奶奶就对她产生了怀疑;一试之下,心里便已然有了眉目(而不是像惠英红一样直到拿到亲子鉴定才获悉真相)。
这里要顺嘴夸下尹汝贞的演技,奶奶听到“孙女”回答后那份复杂矛盾的心理被其拿捏的极其传神:眼中掠过瞬间的失望跟幻灭,但更多还是依然舍不下希望的执念和对真相的疑惧。
奶奶明明猜到了真相,又害怕进一步了解真相是因为:如果这个熟悉孙女一切的人不是孙女,那真孙女恐怕凶多吉少。
因此当真相终于尘埃落定时(拿到亲子鉴定),尹汝贞的第一反应是拒绝,之后才向周围人发怒。
这种“自欺欺人”的心理层次就是比惠英红“走开又返回头”的单纯不相信丰富得多。
直到尹汝贞在警局再次面对金高银,她主动营造的美好幻梦才被迫坍塌,不得不直面梦醒时分的那个残酷追问:“惠知啊,你是惠知没错吧?
他们总说你不是惠知。
你说你是惠知,你就是惠知,看着奶奶......”(金高银)“对不起”。
“......那我家惠知在哪?
我家惠知......”
哪有什么哭天抢地甚至愤而一巴掌,却令人无比心碎。
正是这次“猜测成真”又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促成了奶奶内心的崩塌和神智的恶化。
但从另个角度讲:对真相的提前预知,也促使奶奶对“孙女”的感情,“不得不”很早就从血缘转向了大爱。
明知不是自己的骨血却能视如己出,是因为每个人都离不开希望与爱。
自打孙女失踪后,奶奶的生活陷入了暗无天日的孤独和黑暗,她想从这个失而复得的“孙女”身上,寻回久违的爱与陪伴。
因此这个故事的本质是在讲:两个沉浸在过去痛苦中的人,凭借对方的爱一起穿越黑暗。
这种超越血缘伦理,源自陌生人的相互成全才是《季春奶奶》最为动人之处。
当尹汝贞看到金高银的油画时,体现的正是这种成全:我爱这个假孙女。
现在我确信,这个假孙女也是爱我的。
如果她不爱我,又怎么会画我。
如果她存心来骗,那她就不会画两个女孩儿。
这幅画精准地传递出金高银的心声:奶奶,我知道自己不是您的孙女,可我感谢您像对亲孙女那样牵着我的手,游过幽暗的海底,迎向海面的阳光。
这幅画之所以让人如此感动,取决于原片的一个设定和一次铺垫:设定是:尹汝贞是热爱大海的“海女”,更是潜水的好手;铺垫是:她先前拉着金高银的手,教会后者潜水。
油画这一重要道具,到了《灿烂的她》手里全废了。
片方不知咋想的,将奶奶的人设从潜水者改成了怕水者——因为儿子溺亡,她甚至不愿出海祭奠儿子。
你改也行,那这副油画就需重新设计:既然惠英红如此怕水更没潜过水,刘浩存画一副“大手牵小手”的潜水图,这脑洞是咋开的?
还是导演只注意到画面传递的“迎向光”这一层意思?
那画一副雨过天晴、二人面向花海的画岂不更合理?
在地面上,同样有光、同样能“大手牵小手”。
“牵手”这个点,在原片中也是有着几次三番的铺垫的:孙女之所以会丢,是因为奶奶当时提着菜、没注意到身后的她被人一把抱走。
奶奶因没抓紧孙女的手而陷入长久的自责。
所以当金高银“回家”后,尹汝贞甚至要抓着她的肩膀才能睡。
《灿烂的她》有强调“牵手”这一元素么(除了复制俩人逛街的一幕)?
没有,那你让刘浩存画什么牵手。
就是这种细节上不假思索的照搬和改编过后的情节之间的冲突让人忍无可忍,这显出整个创作团队的低能。
仔细看看《季春奶奶》是怎么拍摄‘丢孙女’一幕的,就知道《灿烂的她》在执行层面有多敷衍。
原片是孙女拽着奶奶的衣角跟在身后;镜头略微上摇,孙女出画;镜头继续跟着奶奶,奶奶猛回头,发现孙女不见;伴随镜头180°环摇,奶奶转身,孙女已消失在茫茫人群中。
说实在的,这也只是常规的镜头设计,可就这么个平平无奇的长镜头,也甩开《灿烂的她》几条街:惠英红将孙女放在摇摇椅上,转身买衣服,扭头发现孙女不见了。
同样的长镜头,换成“左-右”摇,毫无想象力。
孙女不见后,伴随惠英红惊惶无措的那张脸,各种音效开始猛砸(跟之后刘浩存的跳窗逃跑戏一样:就算动作片,从头铺到尾、一惊一乍的音效都嫌多)。
除了‘丢孙女’,我们再来对比另一场‘见光戏’:《灿烂的她》中荣梓杉送给刘浩存一块反光玻璃石,后者借它看到了“光”,好一个唯美大特写。
《季春奶奶》是同学的表白让金高银感受到了爱,所以看眼前的树林渐变成一副透光的画。
论其中的情感因素和画面感染力,是不是还是比《灿烂的她》强点儿?
然而,仔细想想,原片的这一设计其实也是有问题的。
为孙女带来“光源”的,应该是奶奶啊。
一个暗恋她的人令她“见光”,有点喧宾夺主。
而且暗恋者这一角色十分单薄,理应删除。
结果新版对此毫无意识,还将他替换成更加单薄的亲戚荣梓杉。
原片的鸡肋角色本来就多,《灿烂的她》一个不落悉数继承,甚至还要新添角色。
导演大概以为:祖孙情的见证人越多,祖孙情就越感人。
所以它的庭审戏非要这么拍:惠英红赤裸裸的大段说教还不够,必须给一众亲戚、老师、渔民、小卖部老板.....每人一个流泪的大特写。
情,真不是这么煽的。
如果影片主题都到了要靠台词直接宣示的地步,那证明你对自己的表达一点儿信心都没有,所以还需旁人的眼泪来对主题进行“证明”。
就说小卖部老板这一角色吧,可能导演也觉得太鸡肋,于是给他加了一段辅助主题的劝说戏码:“哎,要说那孩子也真不容易,摊上个畜生一样的爹。
你给她的银行卡,她一分钱都没动。
”
——正是这番话把惠英红说心动了,于是她回家打开了先前一直不愿去看的油画。
发现问题没有?
一个小卖部老板都能看清“这孩子不容易”。
奶奶若对“孙女”真有感情的话,轮得着别人的话来“启发”或“提醒”她么?
“没花过你的钱”这种理由,不单把原片中俩人的感情矮化了,甚至还“物化”了。
惠英红相较于尹汝贞,真成了个“俗人”。
太多的改编,都是这样自作聪明又适得其反,再如众人送别孙女去考试那场戏:一帮人站在岸边,刘浩存眼看着惠英红的身影越来越小,终于情不自禁地喊出:“奶奶——”
这是去考试,又不是生离死别,至于么?
影片在此起的范儿和它实际传达的内容压根不匹配。
所有人的表演都用力过猛,所有戏跟戏都是断裂的,根源在于导演只顾着将每场戏的调门都拔到最高,至于戏跟戏之间的起承转合、内在逻辑压根不在其考虑范围内。
像前文分析的“二次反转”、“油画”、“牵手”那样原作中处心积虑、草蛇灰线的设计,新版一个都没有。
有的只是一味放大瞬间情绪。
就像老师曝光奶奶走后门那场戏,原作拍的很平静:随着老师将礼物一件件掏出来,金高银的双目湿润了。
新版则在“冲突”上大做文章:刘浩存激动、老师更激动。
老师“啪啪”地把东西往桌上砸并咆哮道“除了会逃你还会干什么!
你就不能看见光吗!
心里只有阴影吗!
为了你奶奶,你就不能努力一点吗!
”然后刘浩存“哗哗”开始哭并恶狠狠地抛出一句:“你以为努力就能看见光吗?
你想多了!
”
这个情绪太过了,因为过,所以假。
导演就没想过一个问题:其实那会儿“孙女”对奶奶的感情并不深,一个过去一直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内心应是很‘皮实’的,哪会动不动就哭。
刘浩存对“内心阴影”的诠释停留在生理层面,所谓“生理”,就是更多的泪水、更频繁的拳打脚踢,最好再来点儿鲜血+冻得半死的情节......这能完全怪她么?
都是导演的要求。
导演对“阴影”的理解就是卖惨。
“阴影”可以是不动声色、忍辱负重甚至貌似主动的,就像原片中的援交——那可比衣着暴露的直播带来的创伤更大。
如果以上所述还能用新人导演能力不足来找补,那以下就是纯纯的创作态度问题:依照《灿烂的她》的时间进度,孙女失踪于2010年。
在她被抱走前,奶奶用手机给她拍了一张相。
正是这张相,成了日后孙女的寻人启事。
可是,2010年智能手机普及了吗?
有是有了,但远未到人人都用的程度。
一个海边渔村的老太太第一时间用上,本身就离谱。
这个老太太可是迷恋《潇洒走一回》的,可见她与时代的脱节。
《潇洒走一回》这歌跟电影主题又有什么关系?
惠英红兀的一唱,我都以为她在撒酒疯。
我明白,导演是看中了“潇洒”二字,他希望遇到奶奶之后的孙女,能一扫往日的阴霾,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潇洒走一回”。
问题是和歌词严重不搭啊......《潇洒走一回》唱的是看透“红尘”的“潇洒”,这反而跟“孙女”从前厌世、避世的心态比较搭......
各种小槽点就不一一细说了,真是不胜枚举。
最致命的疏忽依然来自先前提到的对原片的重要元素“大海”的使用上。
《季春奶奶》问的是“大海和天空哪个宽”,《灿烂的她》将其改造为“蓝色是奶奶的颜色,因为那是大海的颜色”。
又是个自作聪明的改动,还是那句话:一个那么怕海、不愿出海的人,大海为啥就是她的颜色?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关键从这一改动上,我发现导演并没理解原作中“大海”的真正寓意,他没看懂“海更宽”后接下来的祖孙对话:“奶奶去大海和天空的尽头看过了吗?
”“没去过也知道(大海更宽)”“为什么?
”“人活久了,就会知道一些道理。
”
众所周知,大海象征着包容,天空则无此寓意。
因此这段话的实际意思是:孙女:大海为什么更宽呢?
(人为什么要包容?
)奶奶:活久了你就知道(因为时间)这是在为奶奶的大爱人格埋下伏笔,只因经历的时间足够长,她才会那样包容:即使觉得眼前之人很可疑,依然选择相信她并付出自己全部的爱。
“孙女”之所以会误入歧途,恰是沉溺于过往的时间不可自拔。
只有依然年轻的人,才总忘不掉过去,而忽略了未来。
所以《季春奶奶》最后以长大的金高银的画外音作结:有些事情随着时间推移才会明白。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这才是原片最想告诉我们的一件事。
它希望每个人不论拥有怎样不堪的过往,都能珍惜眼前、珍惜时间。
至于大海,不过是讨论时间的切入点。
结果《灿烂的她》并未建立二者的联系,一切都停留在概念和表面。
翻拍的前提是要看懂原作。
《季春奶奶》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韩式催泪弹,相反,它拍的很克制——无论尹汝贞、金高银的表演还是那些需要细品的台词。
《灿烂的她》完全反其道而行:丝毫不知克制为何物并通过直白的台词来宣教。
内核中空,只能依靠大量泪水填充。
平心而论:刘浩存的表演能力是不高,但连惠英红这样的金马影后也显出歇斯底里的琼瑶剧水准,锅当然不能全扣到演员头上。
须知演员的每一条表演,都要经过导演在监视器后喊“过”。
——你连这改来的剧本都不过,演员能过么。
剧本一星,惠英红演技一星,存子的颜一星
人间自有真情在故事片
如果生命中的黑暗无法避免,那就用爱来填满,祖孙俩的双向救赎好窝心。 刘浩存的演技进步了,那滴滑落的眼泪触动到我了!
红姐制式化表演有段时间了,这样下去是得不到金鸡的!(得到可能就是敬老奖了
刘浩存是真的纯(为啥2024年了 演混混还是要嘴巴里好像有个口香糖一直嚼嚼嚼的
翻拍能拍得这么烂也是挺难的。就弦乐起,演员哭,观众你们快跟上啊。不仅浪费演员,还疯狂剥削,刘浩存的某些特写镜头都是为了满足导演的意淫吧。
刘浩存的演技就像一盘煮了24个小时的饺子,烂透了
翻拍自韩国电影《季春奶奶》。铺垫不够导致煽情过度,总体来说就是感觉拍的太假了还有些狗血,还有这导演是有什么怪癖,喜欢来这么惊悚一下。
口音格格不入,剧情轻轻带过,节奏拖沓冗长,煽情靠音乐和大段高中作文水平的台词。红姨模式化演技,lhc不说话时我根本不知道她在演什么
上次看惠英红清唱还是在《血观音》里面大开大合的浪奔~浪流。
2024在院线看的最烂电影,从题材到调度到视听语言到表演配合到创作意图全都在我的雷点上蹦迪,尤其还是在有原版的衬托下,I mean塑造角色凌驾于故事讲述是不行的,就像打钩喜怒哀乐所有表演checklist也拿不了金鸡一样。2号点映的时候拿走了一朵向日葵放花瓶里养着,15号正式上映花就枯萎了,这可能是一种metaphor
三星半。后面的反转解释了我的一些疑惑,比如为什么女主总要独自面对那些坏人,不去找亲戚帮忙,比如被妈带走后为什么还会落入人贩子手中。但还是有些不理解,为什么奶奶面对那两个小混混会如此客气,在她视角里,这俩人应该欺负了她孙女很多年,为什么不报警,拿了手机就放走了。刘浩存的演技还是可以的,除了一些强烈的情绪表达得不够外,比如面对父亲的愤怒,其他情绪都把握得可以,但她的台词问题很大,很出戏。惠英红和刘浩存很不搭,一个在演苦情戏,而且普通话太不标准了,一个在演青春伤痛文学,常常流露出一些伤痛少女的倔强,被尬到。故事有点平,比如那两个混混要找上门来营造了紧迫感,后面却轻拿轻放。美术老师的鸡汤和法庭上煽情很尬。我最喜欢的情节,村里的七大姑八大姨利用自己的人脉去帮女主回到学校。后面的交换人生也有意思。
惠英红的演技没得说,只说刘浩存,影片里能够接得住惠英红的戏,在新生代小花里已经算难得了,颜值更是没得说,不过因为一些家庭原因,大众对她的恶意太大了,从而抹杀了她的努力。电影原本给了四星,发现又是翻拍的韩国电影,减一星。
去之前以为讲述拐卖,去之后才发现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真心换真心的故事
【年末补标】没有哪怕一分一毫的可信度和现实感,整个剧情像大脑抽筋后的产物,人均矫揉造作,并且时刻发一些刻板印象里的神经。难以相信惠英红会接这样的剧本!刘浩存实在美丽。
人生就是黑白交织的故事,有阳光自然便也有阴影,不同的只是你眼里看到的是阳光多点还是阴影多一些。电影里为观众呈现了奶奶与孙女隔代亲情纠葛,最终落脚于两代人的感情与血缘之间的巨大矛盾隔阂和最终和解,有些情节确实让人动容…7.5分
一个海边的小渔村,怎么聚集了这么多北京人?
奶奶为了嘉怡好像可以与全世界为敌,不管是灌酒还是偷走手机,她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嘉怡
【0】3x倍速都嫌慢的电影。从头到尾散发一股令人难以置信的脑残。说实话,国产电翻拍到现在已经进入一个我没有功劳我也有苦劳的状态了。更可怕的是通过一个脑残,不可思议且脱节的故事来show your time。惠英红演用一个模板拍了几套片,刘浩存更是emmmm一如既然地怎么不算呢。结尾的蒙太奇更是给本片屎上添花。本片的真实用意其实是看中国电影,是惩罚观众哟。
刘浩存是有演技的,几段哭戏很让人动容。说明演员只要肯下功夫,就能够锻炼提升。故事比较牵强,尤其后面的合家欢。导演摄影师出身,能够捕捉到演员的情绪高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