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这音像产业这油水(儿)大着呢!
没错!
我跟你讲啊,中国现在有两千七百万台DVD ,每一台机器每年消费十张DVD ,每一张DVD我们抽一块钱的版税。
这一块钱乘十是十块钱十乘两千七百万,这就是两亿七千万哪!
两亿七千万!
2,想靠电子商务挣钱的那都是糊涂蛋,网站就得拿钱砸,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啊。
高薪聘几个骂人的枪手。
再找几个文化名人当靶子,谁火就灭谁。
网站靠什么呀?
靠的就是点击率啊!
点击率上去了,下家儿跟着就来了。
你砸进去多少钱加一零儿直接就卖给下家儿了,我还告诉你啊,有人谈收购立马儿就套现,给你股票你都免谈!
你要是感兴趣,你投个八百万到一千万。
多了我不敢说,我保你一年挣一个亿!
真的!
——我说的可是美金啊。
3,一定得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电梯直接入户,户型最小也得四百平米。
什么宽带呀,光缆呀,卫星呀能给他接的全给他接上。
楼上边有花园儿,楼里边有游泳池楼子里站一个英国管家,戴假发,特绅士的那种。
业主一进门儿,甭管有事儿没事儿都得跟人家说:may I help you,sir? 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儿, 倍儿有面子。
社区里再建一所贵族学校,教材用哈佛的,一年光学费就得几万美金。
再建一所美国诊所儿 ,二十四小时候诊。
就是一个字儿,贵!
看感冒就得花个万八千的。
周围的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你要是开一日本车呀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米你得卖多少钱?
我觉得怎么着也得两千美金吧。
两千美金?
那是成本!
四千美金起!
你别嫌贵,还不打折。
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
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
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
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儿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葛优):有那么一家儿疯人院,疯人院病人太多,都是傻子,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人手又不够,院长就想了一个主意:用病人管病人。
每层楼里选一个病人当楼长,当然得选那种神志比较正常的。
于是院长就来到了一楼,他拿着个苹果问他们这是什么?
好多病人摇头。
(关之琳):哎。
(葛优):这时候突然有一个病人举手:“我知道”。
院长说:“你说你说。
”“苹果”。
院长说:“干什么用的?
”“吃的”院长说好你就是一楼的楼长。
(关之琳着急):哎,他们在测试你呀,你不要搞砸啦。
(葛优):院长又来到了二楼,他拿了一个香蕉问病人:“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
”病人都表示不知道,忽然又有一个病人举手;“是香蕉”院长问:“干什么用的?
”“吃的”院长问:“怎么吃啊?
”“剥开吃”“好,你就是二楼的楼长”院长又来到了三楼,他拿了一个…… 那个……有一大喇叭,还有一摇把儿那是……那是什么什么来着?
:“留声机”。
(葛优一拍手):你就是三楼的楼长。
《大腕》表面上看这只是一部使人娱乐的贺岁片,为那些文人雅士不屑的平民电影,它通过小人物尤优为著名导演泰勒跟拍记录片的故事,传递着中国当下林林总总的文化现象和时代虚症:广告的无孔不入和泛滥、电视剧名导的幕后卑劣行径、圈内为了成名的不知廉耻、盗版现象猖獗、版税问题、知识产权的问题、传媒的八卦化。
冯小刚在一如既往的京味幽默中透露出导演的良知和正义感以及对民族、文化的种种忧患。
这些在我们的生活,在我们面对的现世中 。
应该是,哪里需要……就变成哪里人。
广告做的大,假的也成了真的了。
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
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
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这么多年之后,重看《大腕》,还是那么舒服,不得不骂一句:他妈的,真棒!
关之琳扮相极好,穿什么都极合身,非常到位的私人秘书的身份。
泰勒竟然引起了关于皇帝、人生境界、生死轮回的哲学讨论,引出了对美国的电影制片体制的反思,引出了天才的创造力问题。
王小柱这个形象太意思了。
他猜优尤找他是借钱的,一开口就是叹苦经,最有意思的说国泰民安,连救灾义演的钱也赚不到。
老百姓是很难理解救灾义演之类对这些幕后操办的代理人是一个赚钱的机会。
王小柱会见露西的一段更有意思,那种假正经,真是演绝了。
惟一不太自然的是优尤代冯小刚出来大骂盗版商一段,有点过份了。
明明是黑社会来砸场,优尤却说了句:中国没有黑社会。
真是黑色幽默。
臧天朔现在已经因为黑社会活动被抓了,他在电影中那段动画《朋友》,是不是也是用黑社会的方式插进来的呢?
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样情节流畅自然,高潮叠起,酣畅淋漓的电影了。
真棒,真棒!
当市场上信息过多时,各种弊病尽显,但你能据此不认可或哀叹时代的前进么?
1.广告效应:广告做大了,假的也成真的了。
【某保健品广告】2.重组上市:抽一块钱版税乘以巨大的量,然后再买个壳,重新包装上市,原来的价格蹭蹭的上涨。
【韭菜成长之路漫漫】3.网站:骂人的和被骂的,点击的和被点击的,都是一个老板。
【赌场里,赢家和输家,全被庄家吃】4.故事讲好了,局做大了,有了五形资产效应了,立马变现,给股票都免谈。
【实业金融化,创业】5.业主的心理:面子、里子,外国的车子、保姆、诊所,还有游泳池,喜欢什么,就放什么。
【是文化先没落的,还是人类自己先忘记最初的、最简单的需求的。
】当时这片上映时,从票房来看,确实是引起了轰动。
当十八年后的今天,一个平头老百姓都看得懂,自认为错过机会时,无论是反面教育意义还是反面指导意义,这片都卖出了看时呵呵一笑,不同人有不同的共鸣的商业价值点。
如果我真的是有一部分钱,我又没跟上大家的节奏,我会不会对现在别人手中大把的钱而眼红?
当把这些内容,拍成笑话讲出来时,讲笑话的人,也获得了另外形式的成功。
有人说,疯子和天才的智商是一样的。
而如今只能安慰自己,风水轮流转。
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得到的,只有那些嚼烂的,没有营养的残汁药渣。
一边眼红,一边继续卖弄所谓的情怀和知识分子自视的清高和体面罢了。
《大腕》是一部好电影。
2001年猜测当时社会现象有可能荒诞的发展,以冯小刚喜剧的形式搏观众一笑,我笑得很开心;只不过不会想到,十年后的今天,当我再看这样一部电影的时候,社会已经变了,按照自有的发展轨迹前行,然而今天的这个社会却成了十年前的这部电影荒诞情节的复刻,然而当情节到了现实中,现在的我们还笑得出来吗?
我想只要有点思考又不至于太红的人都会知晓其中的某些端倪吧。
十年前的喜剧对于影中人有他戏剧性的未来也算是结局;十年后的今天,现实的社会却不会给我们这样一种戏剧,让我们有些许安慰。
十年悲喜剧的互换只因我们的位置不同了。
黑色幽默置于现实之中有的只是多数悲剧。
影片最后,疯人院选楼长的笑话在我看来包含着冯小刚和编剧的思考:我们当今的社会一如这个疯人院,很多事很多人都不会去认识,而就算有少数的所谓更聪明的人认识到了也不能说明什么,因为我们存在于这个社会,在这样一种类疯人院的选人体制下,认识只不过一种虚假的安抚,毫无力度。
我们也只不过是这样的一个疯人院中可能比较适合体制的一个精神病患者,在这里,院长制定的选人体制操控着一切,每个想要成为楼长的人用自己的认识去争取这样一个位置,而每一个成为楼长的人也成为了院长控制其他更多数人的棋子。
院长这个体制的制定者看着这样顺从的楼长,有点能力却不渴望自由的楼长的确是省了太多的事。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去认识这个体制,却没有决心,没有能力去威胁体制,冲破体制,很多人做的只是去努力认识体制,而后依附于他替自己去争取体制中更好的位置,更好的享受。
那些有心却无力冲破的人只能在逃避中斗争,或者进入重症病房,直到体制有一天轰塌。
这部电影的讽刺桥段在往后的时间里应验,一遍遍检验着它的前瞻性。
在流量的时代里,一切皆可消费,一切皆可变现。
有人说恰饭不可耻,他们把情感当成商品出售,生活就是真人秀的舞台,观众想看什么他们就投喂什么。
有人以身入局,真亦假时假亦真,道德感比较高,却也不如前者坦率。
在这场闹剧中,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他们都身不由己,参与其中
前两天看了一个电视剧《沉默的真相》,整部剧都拍的特别的好,甚至有很多人评价这部剧可以说是国产电视剧的巅峰之作,我个人也是非常认同的。
但是今天我想吐槽的是,这部电视剧当中的广告插入,一个关于坚果的品牌广告,电视剧当中一群大老爷们儿,不时的手里拿着一袋零食,在那里大吃特吃,实在有一些违和。
这些场景的插入都感觉特别的搞笑和突兀,也许导演也是煞费苦心,只能在这些地方插入广告吧。
今天因为想写这篇文章,我就又看了一遍冯小刚的电影《大腕》,对于电影里边的关于广告插入的构想和方法,以及创意真的是叹为观止,我觉得能写出这样的剧本的人真的是天才。
尤其是在那个年代,广告的投放还不是那么发达的年代,能够有这么超前的意识和想法的人真的是太厉害了。
而且我感觉自从《大腕》播出之后,就好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影视剧作品当中的广告插入越来越多,越来越直接,甚至有一段时间,一集电视剧的播放中间也会插播广告,结果这一行为弄得全国人民口诛笔伐,天怒人怨,后来央视不得已禁止任何电视台在影视剧播放的中间插入广告,这件事才告一段落。
我想这是很多人心中的一段永远都不会忘记的痛苦的经历,那个时候的手机视频和游戏还不是特别的发达,看电视是很多人休闲的唯一选择,结果却因为不堪忍受的广告插入,兴趣和快乐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广告的潘多拉魔盒威力之大,影响之深。
所以人们对于《大腕》这部电影的评价如此之高,真的是有他的道理的,不论是拍摄手法和叙事的手法,以及电影里面传递的一些现实意义的思想,比如电影最后那段李成儒的独白,都让大家欲罢不能。
真正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电影当中关于广告植入的那一段的精彩表演,可以算得上是一部影视剧如何插入广告的教科书。
(因为字数太多……被迫写了影评)98年的我看冯小刚大概是从《非诚勿扰》开始的,然后《私人订制》,《潘金莲》ect吧。
以前觉得说,冯小刚算是冷幽默的,特别是遇到葛大爷,只有他才能演出冯导电影里人物的怂和有趣。
但《大腕》真是让我刮目相看。
其实中国是有很好的黑色幽默电影的,国家的电影业,地产商是可以让我们幽默讽刺的。
整个电影的节奏真的是太流畅了,可能主要是因为剧情很简单。
但人物的对话真的太棒了,葛优的角色甚至能让人完全忽略其他角色的性格塑造,忽略故事情节走向。
葛大爷这种揣着明白卖傻的人设和冯小刚作品里的底层人物,那些说自己沉迷于世俗,其实比太多人看得清楚的人太tmd契合了。
黑色幽默是什么?
像低俗小说和两杆大烟枪那种,荒诞的、猝不及防的,甚至让你觉得意外到有些好笑,好笑到又有点悲伤,是那种平等地讽刺。
我讽刺你不是为了抬高自己,也不是有所谓的正确的价值观。
就像电影一开始就讲了:“我是个俗人,钱和女人才是天堂。
”往往坦白自己俗不可耐的人,心理才会有高雅。
本来想打四颗星的,但这类型电影在中国市场的缺乏让我不得不打五颗。
(觉得评分应该上8啊🌚)总之,看电影时觉得好笑,看完瞬间有点膈应,回味的时候总觉得莫名惆怅。
往后真遇到4000美金/平米的房子,和默默买下10块钱一本的盗版书时,才会恍然大悟。
woc,原来小钢炮讽刺的就是我们这群人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消费文化的困局,解构与重建 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喜剧片不同,《大腕》中蕴涵了与其形式几不相称的大命题。
即对所存身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反思与部分的反动。
在其中蕴涵的独特思考使该片有了卓然的气质。
泰勒无疑是导演本人理想化的自况(现实中却以尤优的面目出现,借用一句话,冯小刚对泰勒是“社会层面上的认同”对尤优是“个人层面上的认同”)在精神领域的追求使他成为一个“被上帝放逐的人”。
在孤独的世界中探索,是所谓现代社会中的知识良心。
在片中,他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全知全能者”的符号而存在。
开头所表现的泰勒“因为无法获得灵感而停止拍摄”,象征了在现代文化环境中,从事者面临的匮乏现状--由于对主流价值过多的消解而导致内容的无以为继。
面对“陈腐的过去”,虽然感到了颠覆的必要,却找不到颠覆的武器。
唯一的道路,就是否定过去的否定,重新拾回一些价值,在片中的表现就是泰勒重拍《末代皇帝》(修正过去的西方/窥视视角),并问道于尤优--所谓真正中国人的代表。
(其实尤优在片中的作用就是中国当下群体精神的代表。
集下岗,没钱,离婚,惟利是图又有种隐藏颇深的义气与血性等所谓普遍特征于一身。
典型的当代都市平民,混沌的大多数。
)尤优还代表着现世中的另一种匮乏--“no woman,no money,我的一生才是悲剧的。
”自然,无法指望处于基本匮乏中的“大多数”给予在孤独中求索的泰勒太大的支持,这是他所面临的另一重困局。
然而他所面临的外界现状逼迫他必须作出超越,否则就会被更加无聊不堪的人和物所替代。
“他认识到自己孤立无援,他必须想一个办法,让自己得救,他迈出去了,就必须向前冲,可他对自己毫无信心” 随即导演在泰勒的寻找中开始了对现状的突围,首先摆出的是所谓“境界”问题,作为首要问题,导演认识到境界(亦即眼光)一定要远,这样就和一般的“小”的文化划清了界限。
这是整个突围行动的思想方针。
泰勒在寺庙中提及的“死亡即新生”,即突围的手段:至之死地,将消费文化中所有的负面一并发挥到极至,以取得一种无比荒诞的效果,从而换取变革的出路。
(其实与他们解构正统文化的手段一样,用无比的正经来揭露正经假面下的假正经。
)但是在王小柱(即为当下文化环境现状的象征)手下,迅速加上了功利化,全球化等话语痕迹。
说明导演一方面希望突围,一方面又无法掩饰自己的悲观倾向。
正如片中做出的似乎毫不经意的结论:“王小柱是真疯了…………”,在“疯狂”的现代语境下,一切个人单方面的突围行动无不被其所裹胁,成为又一场三无(无聊,无趣,无望)闹剧。
有一个细节成为本片的转折点,Lucy去教堂祈祷,该教堂正在翻修,围着脚手架。
这一幕象征了突围,即精神家园的重建的开始。
随后泰勒/精神人开始好转,发现,或者正可以说是导演了接下来的变化。
将“喜剧”与“葬礼”这两件大相径庭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本片的戏剧冲突和叙事张力。
从中取得既突破传统又不落窠臼的表达形式。
因此,“葬礼”更象是影片的“戏中戏”,有不同于“本片”的表现形式和实际内容。
“葬礼”中,名义上的主导者尤优的动力是“一不做二不休”。
由于没有知识分子积压的所谓文化道德和文化使命感,尤优所奉行的就是现实意义下的务实,以想象力为手段,以底线状态的道义为标准。
泰勒对此采取一种放任的态度,象做实验一样,让尤优把一切荒诞的可能揭示出来,以开展疗治。
由此出现的各路消费文化符号:大片,明星,无处不在的广告品牌,被改编的严肃文化符号....悉数登场并一一被笑骂。
这是一个展示阶段,用列举的方式来论证生活的荒谬(当然,这样拍本身是为了抖包袱)。
尤优在不停地为自己与社会找平衡点的过程中,渐渐发掘出生活本身的价值所在。
也就是说,精神重建的过程是通过对自身的消解完成的。
由泰勒“复活”而导致的众人发疯在叙事上实在突兀,所以我更愿意看作是一种象征(尽管这象征也太明显了一点),即世界的疯狂底色。
一众“商界精英”在精神病院汇合,他们的种种言论,既是荒诞无比的疯话,又恰恰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成为直接的现实观照。
整部片子中,最有力的就是这个场景。
关于这个场景还有一个细节,精神病院墙上挂着一幅油画--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这副作品中拉斐尔把希腊、罗马、斯巴达以及意大利的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聚于一堂构筑了人类精英的精神殿堂。
它代表着人类的理性、自觉和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和向往。
但它出现在了疯子中,这种反讽是对时代虚症的最大限度的嘲笑。
”这是影片中唯一的超现实镜头,也是点睛之笔。
然而,泰勒/冯小刚毕竟是商业片导演,他反抗的目的即为能让这种消费主义创作继续下去。
同时本身《大腕》就是一部供人消费的商业影片,所以他不会,也不能彻底否定一些本质的东西。
只能作改良,不能作颠覆性的革命。
所以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了尤优对精神病院医生---主流的代表的调侃,和他为电影作出的“I,Lucy,together,go to bed,long time kiss,music,stop”的结尾。
因为救赎已经完成,所以心甘情愿地落入窠臼。
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了小皇帝在继续喝他的可乐,消费主义的秩序被恢复,一切还是那个“三无”的老样子,不同的只是泰勒不再为此感到烦恼。
这结尾无形中流露出导演的悲观情绪。
相对于片中表现的文化整体上的浮躁和肤浅,里面的小人物有时会流露出和他们身份不相称的严肃态度和真诚的使命感。
王小柱的“会见国际人士”的正式,尤优维护泰勒尊严和保护知识产权的举动,一方面是搞笑,一方面也寄予了导演对这些“小人物”能拥有“大精神”的期望。
葬礼是场喜剧,而生活是场悲剧,这就是冯小刚要告诉我们的。
http://blog.163.com/lt2591@126/blog/static/2485758320071172552387/
当年的冯小刚真的很有趣啊。。。
疯人院那段长镜头的台词几乎都已成真。“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米你得卖多少钱?我觉得,怎么着也得2000美金吧?2000美金?那是成本!4000美金起。你别嫌贵,还不打折。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么?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8/10。神奇的社会现实,泰勒假情人捧红影视演员、假冒伪劣产品争着投标都体现出产品好不如广告名气大的道理,傅彪哭丧吃钙片一场是我见过最精辟的黑色幽默之一。整出闹剧的幕后BOSS只有泰勒,他跟葛优谈论生死境界、乐于发现灵感,宽容面对自己贴满商标的尸体模特,而耍小聪明的承办商归宿是精神病院。 @2016-05-07 21:23:58
我觉得看得很累人
未曾想到的是,在二十余年后的今天再看《大腕》,甚至可能比在电影原初上映时观看更加有趣。众所周知的,中国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作为亲历者的我们,回望冯小刚在《大腕》中用重拍《末代皇帝》的桥段来修正西方的狭隘视角,用无孔不入的广告来批判消费主义的风行,更不要说对于互联网、房地产和电子商务的预见性观点,这些有趣的内容被嵌套进“元电影”的结构中,充满了讽刺和荒诞意味。而最有趣的则是,《大腕》所反映的情况在二十余年间不断被映射、被放大乃至被完全复制(甚至冯小刚近十年后在《非诚勿扰2》植入的广告就多达数十条,已不见《大腕》时的批判力,可谓是完成了最佳的自讽),或者被否定、被完全推翻,电影与现实的两相照应,才是最大的“黑色幽默”。
段子合集,拼凑感太强,节奏太差,而且整个故事编得太飞了,后面就开始失控,一些台词是有意思,但整个故事是分崩离析的,而且冯裤子前期电影的摄影确实不行,看着跟电视剧差不多
cctv-6
“不买最好只买最贵”等戏说桥段当段子看还挺乐呵!当电影看这TM什么玩意儿?人家贝托鲁奇动用紫禁城大场景、动用那么多群众演员拍出了《末代皇帝》。冯也同样动用紫禁城大场景、也动用了很多群演、老外,竟拍出这么个玩意儿。
葛优在这片子了可不丑~~满帅满个性的~其他的好我就不说了,反正身为一个80后的中国人~您一定要瞧~
标题很有意思。谁是大腕?是因为自己的名号而招来投资的大导演,是因为一出奇思妙想而震动广告界的摄影师,还是精神病院里一个个“叱咤风云”的“成功人士”?片子拍得很荒诞,正如那个刚刚起步还不知道方向的时代。
非常搞笑不假,可必须严重抗议广告太多!
终于明白,冯小刚只会讲段子,这就是无数个段子的平行剪辑,毫无叙事逻辑可言。关之琳的演技还可以再烂一点吗?葛优的演法我真心看厌了!萨瑟兰老爷子你到底是为什么要趟这趟浑水?!!终于明白,冯小刚的烂,是一贯的!两颗星给冯小刚流氓一般的吐槽和某些今天看来意味奇特的幽默。
经典电影。李成儒精神病院那段房地产畅想属于经典永流传,傅彪的小片段也是十足的经典。在当年看来也许还算超级荒诞的行为,如今看来却成现实,甚至于房地产部分报价还保守了。于是,这也成了“神预言”的电影。一切都可以牟利,一切都可以资本化,葬礼暂时还没这么整的,但是明星婚礼却已经有这样的了。电影里甚至还有美式政治正确梗,版本相当超前🤣电影里各种为了葬礼卖广告的行为,甚至于那个演示小动画,都相当的“行为艺术”。傅彪那段补钙台词过于好笑,彪哥演技也是真强,可惜英年早逝了。
台词精雕细琢,故事一气呵成,人物入木三分,精彩,这么看现在是退步了,不进则退啊!也不单指他一人儿,大家都猫起来了,没劲,实在没劲。
这部我愿称之为是葛优颜值巅峰,真的有种特殊的小痞爷气质。电影在黑色幽默的基础上,用荒诞的叙事,对商业化社会和形式主义有着高强度的讽刺。但是女主真的有点茶,泰勒这个人物也很扁平,like这个love那个的,台词几乎也全是资本主义装b的废话。尤优作为一个完全摒弃与脱离商业化的模范楷模角色,却始终被当作提线木偶一样任人摆布,难道这部片的主题是小人物永远无法摆脱资本主义的愚弄吗?
彪哥说 中国男演员都集体补过钙了···
除了王菲的插曲,没有亮点
二十年前的电影,有梗,有料,有声色;对于社会问题,不避重就轻,极尽讽刺,拳拳到肉。有些事回头看才知道,二十年原来可以改变这么多,现在的喜剧电影玩的梗,不疼不痒,实在逊色太多。是人变了,还是环境变了呢?
冯小刚想学伍迪艾伦,没学出内味儿,又想杂耍 夹私货想把自己的京圈笑话打造成大众口味儿可惜屁味太臭了
真戏假做的《大腕》是讲给白痴的一个侮辱性寓言。停滞不前的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在东方投机主义者灵活的秃脑门上看到了一道令自身起死回生的佛光。理想主义者在乌烟瘴气的天使投资里最终失去了“做人要厚道”的现实底线,狡猾的资本家与媚俗成性的文艺工作者狼狈为奸给这荒诞的本质又换了一套浪漫的伪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