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出的生天看了这部电影,才知道,什么叫男人的世界——硬朗的、粗砺的、不擅表达的、苍凉而悲情的……这个世界是男人的,却又是被抛弃的,卑微、无序、边缘、自生自灭。
钢铁工人罗塞尔是一条硬汉,他相依为命的弟弟曾是伊拉克老兵。
当哥哥劝弟弟好好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的时候,弟弟却带着一腔的激愤怒吼——经历过战争的人,内心的创伤是常人无法看见的。
为了多赚钱,弟弟主动要求参与黑市拳赛,却又故意输了比赛——他内心的放弃随时都在左右他的灵魂。
被激怒的黑帮老大擅自枪决了他。
哥哥求助警方不得,走上了只身复仇的路。
他在警察用枪指着他的时候,依然向黑帮老大射出了致命的子弹。
因为与警察是朋友,罗塞尔的行为似乎并未受到追究。
影片结尾,他坐在房子里,身边一圈的椅子曾是他朋友们坐的,有警察,有弟弟,如今,只剩他自己……这部电影的节奏是那种随意切分的,不紧不慢,零零碎碎的,你冷眼看着,却还不敢怠慢——多少大牌明星的脸充斥其中,魅力四射,而画面的凌乱,却在传达无尽的颓废和绝望。
罗塞尔兄弟代表了社会底层的男人,他们被黑、毒、贫困、不公所包围,与安逸、平和、欢乐、公正没有交集。
熔炉,热力无边,他们被炙烤、辐射、吞噬,逃与不逃,都无生天。
据称,该片意在奥斯卡。
《纽约时报》有这样的评论:一部关于亲情的影片,沉重、严肃,充满戏剧化的冲突,对于男性世界、美国以及暴力的抽象和暗示,因贝尔、阿弗莱克、哈里森三人的表演而变得清晰明确、激动人心。
http://blog.sina.com.cn/pingshalyqf
我想要一个哥哥,在我被欺负的时候站出来指着欺负我的人大喊 草尼玛!
上面这句话是我在百度贴吧里随便找来的一句话,比较具有代表性。
中国的孩子们,因为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使要一个哥哥的梦想只能是梦想。
但无论是谁,能够有一个哥哥来翼护,都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逃出熔炉》的故事,就是讲诉了一个哥哥为了弟弟而走向深渊的故事。
中国对内输出了计划生育,断了广大的姑娘群体没有了哥哥;中国对外输出了价格低廉的中国制造,断了不少老外的生意。
《逃出熔炉》的背景,就发生在美国中部的一个小镇。
那里,美国制造已经不再吃香,曾经辉煌的企业正濒于倒闭的边缘。
拉塞尔·贝兹(克里斯蒂安·贝尔)是本地一家炼钢厂的员工,每日兢兢业业地工作,以期过一个安稳的生活。
但美国经济的不振,体现在中部工业地区上的场景,恰如末世,很多人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浑浑噩噩过日子,这样的代表正是拉塞尔的弟弟罗德尼·贝兹(卡西·阿弗莱克)。
罗德尼是一个大兵,曾经四次出入中东,响应国家的号召参加战争,出生入死,曾眼睁睁看着兄弟死在自己的面前,而且还要去收纳他们被炸弹炸得四分五裂的尸体。
但作为战场上的英雄,回到国内却发现并没有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
为了生活,他只得去赌马,结果却输了。
为了还债,又不得不去打地下黑拳。
为了挣钱,还得打假拳,装作被打倒,但是一旦到了拳坛上,不服输的个性又使得他忍不住继续打下去,直到把对手打倒。
结果,当然是欠的钱始终还不上。
一次又一次,直到罗德尼认了命,想要彻底还清债务,并跟随哥哥去过安稳的日子。
但地下拳坛的黑暗又岂是罗德尼随便进出的,进得去,出来难。
当他终于如愿按照黑社会老大柯蒂斯(伍迪·哈里森)的要求打了一场设计之中的假拳,但柯蒂斯因为看到罗德尼并不是那么容易控制的人,对他并不满意,进而将罗德尼杀害掉了。
一个彷徨的青年,终于决定要在泥潭中走出的时候,却被人干掉了。
这是何等的悲哀!
拉塞尔作为哥哥,一直关爱着自己的弟弟。
当他得知罗德尼因为赌马而输钱的时候,还拿着自己的工资去为罗德尼还债。
而且,跟债主商量好,弟弟的债务有他按月供还掉。
但一次意外的车祸,却使得拉塞尔自己进了监狱。
这一意外的存在,还钱计划只能终止。
因为无法还钱,正是罗德尼不得不去打黑拳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拉塞尔除了监狱,与罗德尼一起生活的日子并不旧。
但哥哥对弟弟的影响,却发生了作用,哥哥成功劝回了弟弟,将他从社会边缘拉回到了社会正规之中。
尽管,那个炼钢厂的未来是怎么样的,谁也不知道。
但一起赚钱,然后逃出钢铁厂的熔炉,一起搬到其他的地方去,总是一个办法。
问题,就是先要攒钱。
可是,这个卑微的计划也无法实现了。
因为,罗德尼被杀了。
愤怒中的拉塞尔于是走向了复仇之路,举枪冲向了凶残的柯蒂斯。
尽管心怀慈悲的拉塞尔,连一只鹿都不忍心猎杀,但还是用计谋将柯蒂斯骗来,并在警察的警告之下,坚决开了枪。
拉塞尔的未来无疑将再次进入监狱,而且是长年不得假释的那种。
但是,作为哥哥的责任,还有哥哥的悲愤,都使他做这一切做的义无反顾。
有这样一个哥哥,一生足矣。
只是,那个沉闷的社会熔炉,再也无法逃出了。
这是一曲悲歌,演绎的正式底层民众无法摆脱的宿命感。
在末世般的社会熔炉之下,社会衰败,民生凋敝,美国梦已经远去,美国的屌丝们,苦难到看不出生活的希望。
这个程度上,《逃出熔炉》的主题是让人感到绝望的,充满了灰色。
但从兄弟情伤,作为哥哥的拉塞尔对弟弟罗德尼无私的奉献,并愿意为他去做任何事情,这种深情又是伟大的,使得这部灰色背景上布满了亮色。
就像一条灰色的毯子,上面绣了明亮的花。
明暗之间,使得这部片子拥有了独特的气质。
当然,这部片子在欣赏上,有些沉闷。
不过,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说它另类,因为前半部剧情确实很慢,另外整体缺乏商业元素,很难得到大众的赞赏;但单看卡司,就足以亮瞎很多人双眼。
说它黑马,因为在没落工业城镇的悲凉生活,退伍军人的创伤,以及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描绘上,都能深深地感动一部分人。
且先看下我的简介版剧情:主角一家2代钢铁厂底层工人,老爸劳累到老还因此得上癌症死去,即便如此,儿子还是只能依赖这份工作。
更倒霉的是,本来的甜蜜生活还因酒驾事故入狱而彻底改变,女友劈腿找了有稳定工作的警察局长,也从没有探过监或者接送出狱!
(还好他去了老爸的葬礼,没到变态程度。
)现实就是现实,主角说她是聪明女人,真是既赞又讽!
能怪女人吗?
她们是社会弱势群体,我们的主角也未因此去憎恨哪一个,而是又本份地重操旧业。。。
但就是这样的卑微工作,还因为某国的便宜钢材将遭关闭(天大的讽刺)弟弟多年前应征入伍,却因为stop-loss政策不得不4入伊拉克,饱经残酷战争摧残(我相信历史上再神圣的战争也必定有很多残酷的方面)。
最终退伍后也不能适应社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打上黑拳,正在他准备洗手找份正常工作的时候,悲剧却发生了。。。
能只指望官方吗?
拜托,现实不是理想电视剧!
俗话说,关键时刻还是真情最可靠,最有动力。
连年入古稀的老叔也提枪上阵了。
主角更是从连猎鹿都不忍杀生的本份角色变到最后虐杀BOSS。
复仇后的长叹可谓感慨万千!
我们的主角会因此下半生入狱吗,结尾以老大形象示人的一幕算是给大家的一点安慰吧。。。
另外片中作为男配角的Casey Affleck真是一大亮点,虽然哥哥Ben Affleck有强大的光环,但感觉弟弟的表情及情感戏更细腻多变一些。
“项庄舞剑,志在沛公”,电影的重点不是讲复仇,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故事背景设置在像沈阳的铁西,辽宁的鞍山、本溪这样的老工业城市,我想导演关键是要讨论在这样的城市里,老中青几代人的生活状态,和未来年青人的生活的走向。
新晋导演斯科特算上这个作品到现在一共出来两部片子,这部电影在题材和内容上,甚至连海报都跟他上一部《疯狂的心》惊人的相似。
有雷德利.斯科特为电影坐阵好处就是,能有一票大牌演员帮着捧着这个片子。
相信在东北老工业城市生活过的人肯定都有同样的体会,比较容易和主角产生共鸣。
那里的生活状态好像和外界永远都慢半拍一样,从高炉中吐出的黑烟不意味着蒸蒸日上,而是一种苟延残喘。
对着有伍迪.哈里逊饰演的这种简单粗暴的人物的存在就不感到奇怪了。
年青人们不是选择离开这里,就是继承了父辈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继续走下去。
而贝尔这样的年青人就属于后者,他对未来没有太多的要求,一面小心翼翼的尊重着那些曾经辉煌的父辈们,一面循规蹈矩的持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而弟弟卡西想要凭自己的力量来主宰自己的命运,结果却没能有丝毫的机会。
这也侧面看到了在这座钢铁之城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以后,人们找不到什么能够依靠的了,也只有通过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硬碰硬的肉搏,从而寻找自己的价值。
最后的结局,贝尔也面临着一种选择,是在选择了暴力以后,成为伍迪那样的简单粗暴的人,还是继续苟延残喘的老死在病床上?
这也是导演留给观众的一个问题。
说句题外话吧,我现在逐渐适应贝尔接戏的口味了,他演的电影总带着某种颠覆性。
即便是类型片也有“贝尔式的调子和节奏”。
看看《决斗犹马镇》、《重见天日》、《公共之敌》、《美国精神病人》这些电影吧,没有一部不是打着类型片的幌子,讲述一个晦涩的故事。
这次的《逃出熔炉》也不例外,血腥和暴力的戏码很少,复仇的段落也丝毫不给观众任何视觉和生理上的快感。
但贝尔在整部电影中的表演是放松的,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是最接近角色本身的。
再次说句题外话,现在豆瓣的网友真难难伺候,总喜欢把自己装在条条框框中,复仇片就必须得快意恩仇、血溅当场的,稍不按套路出牌,就什么失望、沉闷啊,甚至垃圾啊云云。
一部作品要想走别的路子或是给观众多一种选择都不行,这不是太奇怪了么?
你说电影的主创团队都有勇气不走“万年船”的路线,你们这些看电影的反倒不能有一点开阔的思路么?
反而作茧自缚。
只要看到海报上有什么警匪、悬疑、复仇等字样儿,就得按照你们脑海中的戏码来开演。
幼稚!
如果所有导演都没有点儿性格,专拍你们爱看的电影的话,那电影也就没法看了。
镜头语言冗长透着冷意。
老工业时代的悲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沸腾的熔炉这个意象反复出现,既代表工业没落,有代表泥沼缠身。
前段,两兄弟共同的父亲,时日,已经瘫痪在床多时。
正如结局的辉映一样,Russ为弟弟复仇,叔叔替爸爸送终,两对兄弟终将相伴迷途。
中段,猎鹿人的过程和新泽西野人抓住弟弟双线合一,Russ对鹿的不忍心和Rodney被杀同时蒙太奇。
最后,Russ枯坐餐厅,窗外日出日落,融入熔炉。
甫出狱后的Russ准备良多,他焕然一新地鼓起勇气终于找到Lina,Lina却告知她本人已经怀上了警察的孩子。
从满怀希冀来找Lina复合,表达爱意;到听到女友背叛怀孕的震惊,强忍泪意;振作祝福,失落望着Lina离开,强颜欢笑。
整段意难平,他独自承受,体面放手。
起承转合无一不压抑安静,仿佛湖水微波,再无声响。
Russ接到警局的电话,杀人悍匪依然逍遥法外,背景是在家里的厨房,叔叔坐在厨房前安静地陪伴着。
这一刻,他情绪失控,手里的电话像纸质玩具一样被他暴打从墙上扯下敲碎。
这一段,克里斯丁贝尔把一个狂怒的陷在痛失亲人的血性硬汉,演绎得入木三分。
Russ为何不一枪把恶人打死:追逐,告知,在远处击落。
最后的最后,没有潸然醒悟的放下,而是选择复仇,浪漫的带着告别的复仇,最终尘埃落定,找到迷失的自我。
总的来说,很难将蝙蝠侠的便签贴在贝尔身上。
应该説是贝尔式的蝙蝠侠,因为看完这部片子,你很难怀疑还有谁适合演蝙蝠侠,因为他就是活生生的蝙蝠侠。
好吧,回到片子本身。
最终的复仇场景真的很另类。
不会嬉皮的那种,属于一个猎手或是説是杀人的那种,充满了思考与冷静的。
发生在美国小镇上的故事,给人很颓废的感觉。
仿佛他们没有生活在我们周遭的这个世界一样。
原生态的美国故事,对于这个社会底层的人来说,你不能乞求什么,因为生活本身就没有任何希望再赋予你什么。
当然,这全然不是真正的美国人的生活。
但是,透过故事,你可以感受到一种真实。
对于亲情呵感情,对于生活的本身。
当我们还是世俗的生活中时,往往忘记了其实人生本身的意义。
但是,有的时候老天真的很喜欢跟人开玩笑,特别跟善良的人。
告诉自己,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
告诉自己,一定要珍惜在这世界上的人生。
只有脱俗精神的片子才能高分吗 not for me, 朴实的画面加民谣吉他让我享受每个镜头。
演员阵容光是贝尔就秒杀了我、伍迪、山姆 达福叔加上这样一个背景故事对我无疑是种恩赐。
从头到尾情绪被每段戏牢牢把控,哈里森强大的气场在他其他片子中从未感受过,山姆叔角色依旧坚韧 他与贝尔踩点那段表现出他已不是tough guy 更现实贴切, 达福叔与阿弗莱克将美文化下父子情完美演绎,不知为何这么多人埋汰此片还是豆瓣新手多了。
剧情无力吗 真相是那些给力的故事题材都是伪现实 能达到传奇高度的故事离我们生活太远 此片真切描述了现实下人与事的发展及结果,说剧情太平淡的是因为心被物欲侵占只有在心中激起点波澜 迎合点个人喜好才能让你高抬贵手给个高分 在当下环境中多数人不可能只为自己而活 亲人、恋人各种情欲责任将人捆住 磨砺沧桑 影片中穿插种种遭遇展现一个完美好人面对现实的无奈 不论你做的多么好。
关于复仇,因仇恨无辜的人不断被拉下水 本以为会以宽恕收尾 直至此片认识新道理 宽恕定能升华自己 but not for this shit place , 烂环境下只有其道还其身才能平衡 片名“逃出熔炉”不是一个肯定词 是对它的向往 贝尔这个角色如此精致;开车很讲究 经过路口特意倒一下再拐弯、胳膊上典型士兵纹身暗指他也服过役 对弟弟的经历让他身同感受 也是他不断包容弟弟“败家行为”的理由,监狱生活让他内疚铭记 于是又在小胳膊上纹上铁链图案 面对现实他这个过来人对拥有的已经知足 重新粉刷父亲的房子享受自足的生活 ,“谨慎生活 知足常乐”。
狩猎时他没有开枪因已不想杀戮 父亲去世后和得知弟弟死讯后都去教堂听教 不断的遭遇甚至让他自省将责任归于自己这个跟《摔跤王》《冬天的骨头》《斗士》差不多 但觉得是此类中的巅峰 重点不在于故事是否传奇 是平淡中的光辉
影片介绍剧情有误,重述如下。
罗塞尔和弟弟罗尼相依为命。
罗塞尔子从父业在炼钢厂工作,弟弟无业。
老父亲从事有害工种晚年已无法自理,靠罗塞尔叔叔照顾。
罗赛尔有个女友从事幼教工作,两人关系亲密。
罗塞尔酒后驾车出事入狱,出狱后,父亲已故,女友弃他而去随了本地仅有的有政府养老保障的警察。
罗塞尔没有怨言,继续去钢厂上班,一切似乎也都没有出圈。
罗尼欠当地Boss佩蒂钱,佩蒂并不急着要,但罗尼为了不让哥哥为自己还债,逼佩蒂推荐自己冒险参加新泽西黑道组织的地下拳赛,却反而因此让自己和boss送命。
在警察处理无效的情况下,罗塞尔不得不拿起猎枪上路。
这是美国边缘一个被遗忘的工业小镇,没有财富,没有前途,也没有野心。
居民各自找到营生对付完自己的一生。
电影没有讽刺谁,也没有把角色符号化。
它讲了一群有爱心勇于担当的好人,在面对仇恨危机时的无奈做法。
即使被形容为极乐世界的美国,仍然有众多不被人知的穷困城镇,那里的人似乎从没有被体制的优势照顾到,在他们遭受不公的时候,体制也没有办法保护他们。
而他们没有选择把自己的家乡变成丛林,他们安分守己,勤劳勇敢,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来此一世,但仍然追求平静的幸福。
罗塞尔的车祸完全是意外事故,酒驾成为体制给他定罪的证据。
罗塞尔甘愿入狱服刑,乃至在日后最困难的时候仍然回到事发地向死者哀悼。
然而警察夺走了他的未婚妻,在他的伤口上撒盐说他撞死了人,丢下女人,最后又告诉他对罗尼的死没有办法。
罗尼并不是不学无术的浪荡子,他和哥哥的争吵告诉我们,战争给他的肢体和心灵都留下伤痕,然而国家并没有给他一个归宿。
他不愿意再像父亲一样在钢厂为国家卖命,早早了此一生。
但面对为他担心的哥哥,他最终也做了妥协,只是要求进行最后一战把债还完。
佩蒂是当地的老大,但仅此而已,他不愿意罗尼为他冒险,无奈之下也只好车接车送当起了经纪人……这个故事里,没有人打算逃离哪做熔炉,一切只是为了生活。
父亲为熔炉献出了生命。
罗塞尔为了回到熔炉前工作,在监狱忍辱负重。
罗尼冒险和黑道交易也是为了和哥哥一样去钢厂工作回到正轨。
面对死亡和威胁,父亲说我有点冷,罗尼说我不在乎,罗塞尔说我要报仇。
他们被剥夺了这么多,却已经习惯了这个国家不去为他们做什么。
生命的最后时刻,陪伴老父的是叔叔;卖命还债,陪同罗尼的是酒吧老大佩蒂;独闯毒枭巢穴,站在罗塞尔身边的依然是叔叔。
甚至最后知道自己难逃一死的黑道凶手,也是认赌服输,一命换一命的态度。
所有人已经在熔炉里太久,像钢水一样无力改变自己注定要冷却定型的命运。
他们只希望这一过程平静安详,不出意外。
这一点从给猎物剥皮和电影最后的镜头里都有体现。
只有从警察身上,才能依稀看到一点现代社会制度的影子。
所以,叫逃离熔炉,是不符合这部电影内容的。
Out of本来就有源自的意思。
应该叫做出自熔炉,熔炉中走来,甚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更为贴切。
如此阴暗的题材,应该是拍之前就可以预见与奖项无缘,票房亦不会大卖。
拍成这样,委实是本着想把这样的一件事情讲好的诚意吧。
说的是件小事,本身甚至不值一提,一个人被战争摧毁的人生,一次痛快淋漓的复仇,一段逝去的爱情。
但这就是人生本身,那些等待消息的日日夜夜,自己的亲人生死不明他人不作为的愤恨,没有能够等待下去的爱人,桥上的离别,对自己是简直无法渡过的煎熬,与旁人无关。
整个电影里都是大牌,却没有人身上有之前的影子,大家都生活在那个法律不能企及的小镇里,希望能过只要可以安稳的病死也好却不得安稳的日子。
对镜头的运用尽显功底,音乐亦精心制作,几近无痕的融在整个故事之中,几段分线的穿插令人心惊胆战。
看完看了下导演,发现与疯狂的心居然是同一个……当然是他,几乎用着上帝的视角怜悯的看着世人,说着无法改变必然如此的故事。
生活这只大手,会在如意的时候夺走如意,会在幸福时送点意外,会在以为能够掌握自己的方向时夺走方向盘,会把自以为很美好的事物无情的剥下华丽的外装,它会随时去左右人的下一秒,以此来彰显它的威望,它把人推入熊熊燃烧的火炉,去灼烧,用炙热去煎熬,有的人绝望,灰飞烟灭,有的人麻木,烧成了石头,有的人挥着烧红的拳头捶打,其实这没什么用,只是想证明自己的不甘和愤怒,让手上的痛楚来证明自己还活着。
最终,还是逃不过。
影片正如网友说的,冗长,甚至闷到 乏味。
我也险些抱着本子睡倒。
可是,整个影片不正如现在的生活一样?
都说人生充满意外,可是没有意外,人不就主宰了生活?
人总以为能做到很多事情,能实现很多事情,能随心所依。
可是,一旦生活感到你的行为不符合了生活的准则,生活一定会给你找点意外或者事故,迫使你改变自己的生活路线,感情状态,和对生活的看法,正如楚门的世界,生活就像那个导演,一旦发现你可能突破桎梏,或者你已经对当前的状态已经完全满意,或者有了很好的计划去实现自己的防线,那只大手一定会出现,让你错愕,让你疑惑,让你痛苦,让你发现一切都是虚假表象,从而让你不得不改变那美好的念头,改变方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一切。
有的人会习以为常麻木的顺着生活的意志走下去,有的人会绝望,丧失了自我,有的人会愤怒,痛着,挣扎着,虽然大多时都是突然的,虽然大多时他们也知道是徒然的。
可是,总有一些人,不会让心里的火熄灭。
“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会用火”只要还能挣扎,只要还能感到痛楚,就能证明:我还活着。
我希望我是这种人。。。。。。。
这片子虽然冗长,但一点也不糟糕。
被生活愚弄过的人,会感觉到电影的好。。。。。。。
有点隐晦。。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拍得很好
整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没能吸引我融入这个故事,电影前半段的铺垫感觉很刻意,节奏慢点也就算了,故事也太俗套了,毫无看点。结尾部分开了那么几枪算是最提神的了,但是结局也太简单粗暴了,没有出人意料,也没有什么转折,太无聊了。
故事太不精妙。
大量实力派演员参与,欣赏演技真的就够四星,只是剧本后半段实在过于潦草,只能说编导都很感性……除了情感的表现以外,片子很难找到太多亮点,想起了具有共同特点的《松林外》
严重怀疑豆瓣用户的鉴影能力。
无聊、没劲。看在贝尔的份上,给个三星。这个导演的风格就是没风格,罗里吧嗦没个性。
故事从第1小时11分钟开始。贝尔做了牢,跑了老婆,死了老爸,弟弟被杀,孤身一人,但霸气内敛
Bale。。。
真的闷好么
装腔作势!
剧情节奏太慢 看得要睡着了 为了贝尔大叔加一颗星吧
2.5分,剧本不好。
没什么shock的,难为这些卡司了
无趣。
叫来一堆奥斯卡级别的演员却拍了这么平庸温吞水的电影,导演也是厉害。剧情实在平淡,节奏十分缓慢。支撑我看下去的只有演员和弹幕。为黑色弥撒补课。
太拖沓
牛逼卡司精湛的演技撑起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有深度和层次的故事.
说这片子节奏慢的人一定没看过there will be blood
重看完《熔炉》,于是就顺便也看下这部《逃出熔炉》。—— 卡司阵容比电影本身更喜欢。
慢节奏,心理刻画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