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照进现实

梦想照进现实,Dreams May Come

主演:徐静蕾,韩童生,贺鹏,孙少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6

《梦想照进现实》剧照

梦想照进现实 剧照 NO.1梦想照进现实 剧照 NO.2梦想照进现实 剧照 NO.3梦想照进现实 剧照 NO.4梦想照进现实 剧照 NO.5梦想照进现实 剧照 NO.6梦想照进现实 剧照 NO.13梦想照进现实 剧照 NO.14梦想照进现实 剧照 NO.15梦想照进现实 剧照 NO.16梦想照进现实 剧照 NO.17梦想照进现实 剧照 NO.18梦想照进现实 剧照 NO.19梦想照进现实 剧照 NO.20

《梦想照进现实》剧情介绍

梦想照进现实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某部正在拍摄中的电视剧的女主角(徐静蕾)深夜短信该剧导演(韩童生),称有事想面谈,见面寒暄完毕,她即提出罢演,原因是实在恶心剧本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演不下去,导演好言相劝,说该形象本是为她量身打造、要以大局为重等等,无奈女主角铁心罢工,导演作罢。 导演称当初接戏相当被动,女主角的辞演让他如释重负,得到女主角讥讽,导演暴跳如雷,两人开始争执,导演怪女主角歪曲事实,女主角嫌导演做人太假。最终,话题又回到剧本,围绕它,两人就做人的技巧、人生的困惑、现实对梦想的凌驾等方面展开辩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宇直吉尔我叫为何权欲第二季肯尼迪家族阿荣与阿玉MONSTERS:一百三情飞龙侍极李尔王冰雪11天飙速宅男第二季通往火星梅赛德斯先生第一季新蝙蝠侠被消失的凶案佛顶山下鸳鸯湖浴血坚持向阳之处必有声对戒捕鸟者芳龄十六宝莱坞双雄之战空巢也疯狂大嫁风尚荧屏在发光一夜四十万我是第三季水果硬糖怪物少女妮莫娜旋风管家OAD玻璃婚我们的假期故事

《梦想照进现实》长篇影评

 1 ) 用电影手段来实现的文学——《梦想照进现实》

在电影是不是具有文学性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一些争论,周传基老师认为国内的“电影综合艺术论”是荒谬的,电影也不存在什么文学性,电影万万不是“用电影手段来实现的文学”。

不过《梦想照进现实》这电影的确“很文学”,这当然是因为影片中的大段台词和一个单调的场景,让我们觉得这电影很不电影。

照王朔所言,这都是为了省钱;为了省钱,所以把本可以用视听语言表现的东西全都转化成了啰里啰唆的台词;为了省钱,所以空间就在一间屋子里搞来搞去了事。

在一间屋子里要把90分钟拍的丰富不单调实在太难,这不是把茶几上的东西换换摆设,由客厅走到书房走到卧室门口,换个发型换个灯光就够了的,观众并不会因此而满足。

况且,咱们也还都不是大师,就踏实点吧。

当然这不是讨好大众的作品,从电影的创作来看,王朔说了自己想说的,老徐也表达了自己想表达的,他们对待这个电影的态度都相当轻松,这就像是他们二人完成了一个练习题。

而这种轻松的态度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多少压力,一部分原因是这个简单的电影他们制作的相当不费劲。

没有付出太大的精力,也就不会有太大的期待。

 2 ) 语言是一张网

看了老徐的《梦想照进现实》,收获颇丰,最深的感触——北京人真的不是一般地能说……两个人在一间屋子里,不停地聊了个1半小时。

这便是全部的剧情。

不要问我谈话的主题是什么,因为没有主题,我能给你的只有那个字,“侃”。

也许真的是文化的差异,随着剧中两人谈话的深入,我愈来愈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然后我开始走神。

最可悲的是,我试图从双方的对话中,抓住那些掩盖在华丽词藻后的真实,but我失败了。

他们的眼神、语气是这样让你信服,可是所说的内容却又前后矛盾……最终,我也没有分辨清楚哪些是他和她真正想说的话。

场景这样简单,人物这样简单,可是为何看完这部电影让我觉得如此混乱和烦躁呢?

我绝不是贬低它,我贬低它我是孙子!

(你能判断我这句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么?

)老徐还是那么有气质,只是这一次,她真的让我刮目相看。

想起小时候曾经抄过的一句名人名言,少年的我一直不明白那句话想表达的意思。

直到很后来我才恍然大悟,而且越回味越觉得是真理:语言是一张网,通过它,所有的真实都逃逸了。

 3 ) 无关梦想,也无关现实

无关梦想,也无关现实——《梦想照进现实》观后导演徐静蕾,主演徐静蕾,这部影片对于我基本上是有致命吸引力的,我基本上对徐静蕾是没有什么抵抗力的,因为《将爱情进行到底》,因为高二春天上午照进学校综合楼的阳光,因为那个年少轻狂的年代,所以我决定去看这部戏,是,得去看。

故事讲的是一个剧组的夜晚,整部电影就两演员,一男一女,一个觉得空虚、绝望、恶心以致决定罢演的女演员,一个因此糟心、拧巴以致频临崩溃的男导演,两个人就这部戏、就女演员的罢演,就人生,就现实,就梦想,就我不能理解的痛苦与彷徨,就能联想到的一切的一切,聊、侃、谈、讨论、争吵、笑骂、矫情、互相讥讽,胡言乱语、自以为是、无病呻吟。

刚开始时,我还是饶有兴致往下看,挂着黑眼圈,瞪着肿眼泡。

两个痛苦的人用可笑的、不可笑的、深刻的或假装深刻的语言互相喷涂着心中的垃圾与毒素。

我觉得挺有趣,至少没舍得不看。

但渐渐的,我累了、厌了、倦了、腻了、也有点恶心了,画面渐渐模糊,剧情渐渐遗忘,感觉也渐渐麻木,就剩下两个声音,一男一女,一高一低,一紧一缓,说得是什么不知道,说话的人是谁不知道,我为什么跟这听着也不知道。

电影结束许久,依旧处于懵懂状态,就像电影所说的那样有点“拧巴”了。

我实在觉得自己不是一个轻易就多愁善感、胡思乱想的主儿,可此时怎么就“拧巴”。

就这样折磨了自己许久。

但外面天一亮,我突然就释然了,我真觉得自己傻冒了一回,就这一电影跟我有关吗?

这一导演,一演员,他们的生活我不清楚,他们的思想我不了解,他们的痛苦我不明白,他们努着劲想让自己成功、伟大、独一无二、高人一筹,这些我在乎吗?

我不在乎啊!

他们的生活太遥远,我够不着;他们的感觉太敏锐,我太迟钝;他们的痛苦太高级了,我还没资格!

梦想照进现实!

那个现实是他们的,梦呢?

也是他们的,与我无关!

我看这戏不就为了徐静蕾吗,看见了!

满意了!

模样没怎么变,就是没前两年水灵了!

成熟没成熟,没太在意!

说话还那音儿!

成,看见了就成了!

就是这样了,没看过这戏的,我不打算推荐;想去看的,我更不打算反对。

徐静蕾说,这电影可能很小众。

就是这样了。

这电影在我心中的评介可能也就是还行,可能还要低,主要看心情。

也许我看这电影时心情就不好,不知道,谁知道啊!

 4 ) 梦想只负责在角落里放光

喜欢这片子得符合以下几条:1.不讨厌王朔,也不能太爱他。

2.能适应北京人侃,不晕,不烦。

3.绝对不能讨厌徐静蕾。

4.真爱电影,至少是真爱看。

(公映什么看什么,随大流的那属于慈善人士)符合上述条件的,看了出来估计不会大骂。

电影方面,我觉得要做好一些前期工作就更好了:1.人手一剧本,头进场半个小时发,早看了也不好。

(新京报连载过剧本)实在不行,建议还是买盘回家看,被侃晕了的地方还能倒回来重看。

2.咱要是有俩房间就更好了。

开灯关灯,放音乐,吃饭抽水烟袋,老徐换发型、戴墨镜,上厕所,有沙发不坐坐地上。。。

能耍的地方不是一般小,看出导演尽力了。

现在详细说。

影片开始的超近镜头很有感觉,不过进屋了以后就没再用了。

也是,地儿太小,玩镜头显得太不真诚。

而且这片子话太密,镜头再乱就有点不道德了。

说到台词部分,的确很有王朔风采。

那些关于“说话一套一套的,不真实”的评论,绝对是没见过俩北京人深聊。

可能是说得流利了点,但一套一套,话语中透出的想象力特丰富,这是一定的。

王朔一直以北京方言写作,并创出了一类风格。

但,口语化写作写出来的毕竟不是真正的口语,特别是在对白很多的情况,还是会有点文,断句或语气稍微不到位,观众就晕了。

韩童生的台词相对比较多,有几处还是能感觉在背,背得太熟了语气就有点乱。

而且故事一上来就聊,虽然后来铺垫了导演和演员很熟,还是稍显突兀。

当然,爱听这一口儿都等着呢,甚太长时间也不现实。

导演方面,主要任务就是把握节奏。

把几大段台词分开,让观众感觉得出来翻篇儿了,到下一章了,或者主题进一步深入了。

上述的徐导用的开灯关灯等计谋的确达到了这个效果,分寸把握得比较到位。

演员方面,韩的表演没什么挑,除了上面提到的台词太熟,但这谁都难免,最怕的一个字一个字蹦没出现,真好。

老徐感觉前面有点紧,或者也可能是我还没适应电影的气氛。

后来两个人的嬉笑怒骂,气氛的几次改变,都很好地掌控了影片的节奏,可以使观众一直都集中精力,并且没跟丢。

广告方面,除了百合网,其他的都可以接受。

百合网没少砸钱吧,太TM明显了。

鉴于为了艺术的尝试,都忍了。

主题非常有意思。

让话从导演和演员的对话里说出来,满足了观众偷窥的快感,也满足了自个儿泄愤的需要。

其实如果非要从梦想照进现实这个主题上较真儿,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话题。

无数人说过了,要不是王朔的贫法儿,话说出来可能会变得特别老生常谈。

记得当初对冯小刚就有又爱又恨的复杂感情。

他没有一般大陆导演的要么变态的内心,要么高大全的虚荣,有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加上对电影的热爱,一步一步在自己稳赚的情况下,走出一个商业化模式来。

但同时,又觉得他对所谓的艺术不够衷心,能为了养家糊口而做出一部分自我放弃的人,总感觉有点危险。

老徐的出现让我觉得另一个入世的大陆导演出现了,而且还带着女性视角。

公平一点说,中国电影先需要像上面两位这样的专业电影人,等电影业繁荣得跟好莱坞似的了,再出几个非要跟艺术死磕的人也不晚。

而这个想法,也很靠近梦想照进现实的主题大意。

谈了一夜,导演和演员都拧巴了,或者都豁达了。

接下去这戏还拍不拍,生活说了算。

建议把这电影拿到电影学院给学生们看看,结局自个儿决定。

您要是不缺钱,就不拍了,扭头找艺术去;要是指着这电视剧吃饭,就废话少说,给人家拍生孩子去;要是您都红到家喻户晓了,还给人家拍生孩子呢,那您就站窗口沉思吧。

 5 ) 鸟儿问答

若干年前,王朔写过一篇《鸟儿问答》的文章。

凭空杜撰出一个记者,与自己斗智斗勇。

文章具体讲什么问题我忘了,可这种自己跟自己较劲的形式令我印象深刻。

《梦想照进现实》就是“鸟儿问答”的电影版,那个较劲的人可能是徐静蕾,也可能是王朔,又或者是两人的混合体。

因为梦剧的导演是老徐,而编剧则是一脸坏笑的王朔。

梦想与现实,这个话题并不新鲜。

老早以前赵传就在《我是一只小小鸟》里问到: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

老徐要表达的,可能更多是一种“呈现”: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深入、质疑、否定,却并不阐释、回答。

对于我们无法解决却又难以回避的东西,把它晾在那也是一种态度。

电影在文本意义上的试验色彩很浓,两个人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通过对话的形式来缝合一场叙述,而叙述却又非单纯的“呈现”(记录片),而是披着“讲故事”的外衣——老徐的勇气值得敬佩。

正因如此,台词之于电影变得格外重要。

语言既不能太平淡,失于沉闷,又不能太闹,失于油滑。

王朔的力度把握的不错,台词里抖着机灵,却又不是那种浮在表层的单纯搞笑。

如果没有王朔操刀,不知道老徐的勇气是否会打折?

老徐同学有点文学青年的气质,当导演还凑合,演起戏来却总是一个模子,千人一面。

我始终觉得她一直都是本色演出,也只能本色出演。

身边也有类似性格的朋友,有点神经质、偶尔歇斯底里,有时候会很“唧唧”,内心世界经常掀起风暴(纯属主观臆测)。

所以,她的表演看起来毫无惊喜可言,老韩演的也中规中矩的。

结尾那个面对面发短信的桥段很有意思,特生活。

人真可以无聊到无耻的地步,比方在qq上有一搭没一搭的说废话,吭哧吭哧的发图片;比方在电话里没完没了的腻歪;比方面对面的发短信……这事咱不都干过吗?

梦想放在哪了?

聚光灯打在哪了?

路走到哪了?

生孩子的车已经出发了,导演,我们还出发吗?

 6 ) 王朔小说就该这么拍

我看了一次以后,又看了一次,然后陪着别人再看了一次。

王朔的小说,就是靠语言推动情节,你无需去看人物的样子、服装……那都不是重点,只需要听他们侃就直接嗨了。

本来就是口腔文化,情节都在话里。

所以,大可以只开音频,闭上眼睛——听。

以前看过王朔的小说改拍的电影,90年代拍了好多,被当时的电影风格所影响,都很不对味,包括一般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等等。

现在想来,真正叫排出点味道的掰着指头都能数出来—— 阳光灿烂的日子 和青春有关的事(电视剧,最牛) 甲方乙方 过把瘾(电视剧,徐和佟的电影不能看,挺毁的) 还有就是这个,这个算次之的吧。

看完这个电影,我突然想起王朔的新书千岁寒里头有收录原本,还没来得及看呢,于是马上翻回去看。

搞了半天这么长呢,搞了半天删除了这么多呢,要按他写的那个拍,估计得要4小时。

我觉得以后王朔的片子都能这么拍,估计 1、制作成本会大幅度下降 2、演员演起来太累,还得北京话溜的,外地的不行 3、票房会很差 我还是很期盼的!

 7 ) 跟老徐有乜关系啊???

明明是王朔制造,结果我看一批人还说什么老徐作品。

靠,豆瓣里不着调的人越来越多了,素质降得厉害!

懂不懂的都人五人六的来两句,到是严体了言论自由。

就这电影,这手法,没人家王朔的本子,老徐能拍吗?

从头到尾,就在一个屋子里,场景没换过,就凭两个人言语支撑,这么长且吸引人的小品,相声,段子,别人谁能写出来??

编剧是影视作品的灵魂,人家王朔是因为跟老徐铁,才给了她这么个本子,说老徐作品的人都看过小说没有?

没有的,去《我的千岁寒》里好好补补。

人家王朔那都是成熟的物件了,换他妈的张纪中也能拍出来!

另外,那些说不好看的我也不能怪你们,就没有一部电影能是人人叫好的。

文化,教育。。。

人人不相同。

口味各异很正常。

但不能说你觉得不好的就是臭狗屎。

这片子就是给北京人看的,因为玩的就是北京话。

而且还要是北京小知识分子看,大文化人不看,他们估计都跳着脚的说自己不屑。

所以觉得没劲的你就别叫嚣了,显得你特有文学素养啊?

 8 ) 电影也可作噱头——小议《梦想照进现实》

2006年的夏天,两部电影的名字充斥着整个国内网络,无数虫子在热切议论它们——《疯狂的石头》《梦想照进现实》。

我就个人观感对《梦》片小小发表一下意见。

电影电影是一种视觉媒介,应该是用图象来讲述故事,当然还包括声效、语言和字幕等,但它最基本的特性,还是得用画面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梦想照进现实》单就这一点而言,已经不能将它归之为一部电影。

相反地,我认为它更多地是用电影这个称呼来为这场双人相声当了一个精致的噱头。

《梦》片毫无故事情节可言,从头到尾就听老徐和韩导两位小愤青和老愤青喋喋不休没完没了地发表他们的艺术观、人生观、世界观去了,种种观点看似精辟深奥,台词句句珠玑,噼里啪啦冒出来让人想逮一句以供日后生活中当经典对白调侃调侃都来不及。

整个一出戏就这么说完了,细想起来却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看完片子最大的感觉好像是在自家墙上凿了个洞,偷听了一场邻居刘二和王四麻子的闲龙门阵。

不时地还被里边的台词刺伤了幼小而脆弱的心灵,吃着咱观众的粮食还骂咱是傻B。

真受伤。

老徐估计是把这片子当小白鼠作实验来了。

但左看右看它确实是没有什么出彩画面及剪辑技巧可言。

不讲故事的电影也多了,像反情节、反戏剧化的电影中,《黄土地》算是一部经典了,89分钟,你愣看不出个什么具体故事来。

可是别人用油画一般厚重的画面语言,来表达人的某种潜意识,反映了我国黄土高原上,黄河岸边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3个成员的命运。

比画面比不得,就拿同类相声形式的电影来说吧,赖声川的表演工作坊就够令人拍案叫好的。

《千禧夜我们说相声》《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等等,不但形式丰富多样,台词也让人忍俊不禁,看着看着,却有种笑到深处是悲凉的心酸和无奈。

同样讲道理,别人从不喊口号,就让你在黑色幽默中去静静回味,细细反思。

《梦想照进现实》你说明个啥问题了?

不就是将王塑老师对待娱乐圈对待人生的个人观点,通过两个人的嘴,搬到大屏幕上试图引起我们的共鸣吗?

要引起共鸣,看书就得了,犯不着坐那一个半多小时,到最后蜷在沙发上落了个莫名其妙和后悔不已的表情。

这个夏天,还是让疯狂的石头,砸得更猛烈些吧:)  

 9 ) 你卖你的梦想,我买我的现实

我不能说梦想是不存在的,但我现在已经不能承认它了。

尤其是90年代后出生的人。

其实大家对梦想都是个很空茫的概念,都是跟着学校走,跟着家长走,其实学校也没路了。

他们也就是在谋求自己的路,怎么赚学生的钱,以后的事他们都不管了,他们根本不负责任。

他们不管把学生教成笨蛋白痴还是不如笨蛋白痴都算完成任务了,都赚着钱了,所以现在的学校也就是和所有投机的人一样,都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可就是这一点可恶,他们赚钱了还要装成道德卫道士,好像他们高尚的不要钱似的。

我觉得现在的人就是要他们有梦想他们都不再有了,让现实折磨的麻木了。

比如新闻上捡垃圾捡成亿万富翁,卖混沌买成亿万富翁的,这样的事很容易就让那些有理想的人迷失,很容易动摇你的价值观,就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很多路根本走不通,比如什么这个家,那个家,走不通保不齐就得破产。

很多大学生毕业了挤破头得去当个公务员,报纸茶水过一天。

这就是他们的理想职业么?

不见得。

但是他们就让这个社会逼到这条路上了。

简直是条绝路,不吃别人,别人就得吃你。

到最后什么梦想啊,什么现实啊,钱才是真的。

要是以前问一个小孩,说你的梦想是什么。

他可能告诉你,科学家一类的。

他们那么轻易的说出来就是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科学家就是一个词,它的意义就是使你显得与众不同。

说了好像真能成科学家似的。

对这句话他们不用负责任,大人也未必当真。

但是长大了你再问他,他可能说没有梦想,不知道。

这个时候你就说现在孩子没梦想太可怕了。

其实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现在的孩子看到走什么路都难,都走不通,就怕了。

就算他们想走什么路,前面还有无数只拦路虎,实话说,没前途,老实说,没希望。

社会也告诉你没钱就滚蛋。

这个时候你能做什么?

我觉得就是丧失梦想。

 10 ) That's the closet thing to crazy

昨晚看了《梦想照进现实》。

我一直有点儿怯这片子,很担心是两个人摆个桌子没完没了地唠,然后再夹杂一些尽管已经在北京待了快四年而且或许将继续待下去的我都听不懂的北京话儿。

不过在英语逐渐攻陷我的语言思维之时,赶紧拿一部话语量极大的母语电影来反攻,还是极有必要的。

片子挺好的。

说实话。

很多逗乐又让人叹气的话。

比如:“你这是酒后忧郁症。

那不是你,是一漫画。

正常时候,你还是挺好一人,大家都觉得你挺哥们儿的——真的。

”又比如:“男:不奇怪,偶然都是必然和巧她妈生的,早晚有这么一天。

女:巧她妈是谁呀?

男:赶巧。

你是巧儿,谁能给你往家赶呀?

”再比如:“装,不可耻。

装得可耻才可耻。

我强烈建议你观察生活。

某人说他不装,从来没装过,你赶紧上去记住他长什么样,您见到不要脸本人了”以及:“相信幸福存在。

死扛着也要信,否则就只剩死路一条了。

还有今生来世、下辈子见。

梦想不灭,梦想不死,生生世世,做梦的人下辈子也还能遇上,可梦想就是遇不见现实……”最后:“要轻松,要快乐,遇见什么事都是含笑的,多倒霉都一样,生活就是这样的。

”场景也不是就两个人和一个桌子,至少还有沙发,桌子上有汇源果汁,威士忌,两包不知牌子的烟,一堆从“状元娘”买来的吃的,水烟,fan小资的琉璃灯。

两个主角还会边聊天边流窜到厕所附近,电脑桌附近,最后在卧室门前终结,各自做了一连串鬼脸之后面对面用手机短信聊,任凭门外“二处”用各种工具敲门。

看完电影之后的梦里,我梦见自己又一次从高中毕业了。

这次毕业不一样,每个人都能带着自己的桌子和椅子走,所以到处都是半张桌子。

然后看到我病态迷恋的那个人穿着正经的西装,打着红色领带迎面走过来。

梦里的老规矩,他依旧是不认识我的,永远第一眼认不出我的。

这次我长骨气了,大大方方走过去,瞥都没瞥他,倍儿趾高气昂以及扬眉吐气。

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功效。

阳光灿烂。

生活,只会越来越好吧。

因为就算生活折腾你,你可以顺着生活折腾自己。

That's the closet thing to crazy.

《梦想照进现实》短评

内段白呼还挺硬可

6分钟前
  • Daaaaantje
  • 较差

唉,自恋狂

7分钟前
  • 有戏
  • 很差

用片子里的一句话,整个剧本读下来,人物印象不深,编剧印象很深。王朔在自嘲中自嗨着那点时间简史和金刚经的事儿。

9分钟前
  • 铁志
  • 较差

更像一部话剧。

14分钟前
  • 紫漠
  • 推荐

编剧有才。。。毕竟是王朔。。。差一点点就五星了。

15分钟前
  • 我亲爱的偏执狂
  • 推荐

话唠。。。。

16分钟前
  • Pewpewpyo
  • 还行

满足神侃的愿望

20分钟前
  • 以昼为夜
  • 还行

我觉得还不错!

25分钟前
  • 葡❤️萄
  • 推荐

光和光怎麽打招呼您知道嗎?最黑的地方見。

27分钟前
  • 匡不怕
  • 力荐

一个真实的老徐

29分钟前
  • 酱豆腐数据库
  • 较差

我就不評價了

31分钟前
  • 嘉沐難再續.K
  • 很差

看这个还不如听广播 就听两个人在哪嘚啵嘚 嘚啵嘚 嘚啵嘚 您觉得这有意思吗

36分钟前
  • 要啥自行车
  • 很差

说相声的两人,呵呵,纯粹喜欢那么语言。

40分钟前
  • 路人乙
  • 推荐

太絮叨了,看的稀里糊涂

42分钟前
  • 悯笈
  • 推荐

这样的一个本子内容 需要够级别的导演才能导得让人叫好 真不知道当年我怎么忍受着把这片子看完的。。。

46分钟前
  • 滑溜小姐
  • 较差

太罗嗦了

51分钟前
  • 甲马不是马
  • 还行

至此我对中国电影极大失望……

53分钟前
  • MONONOKE
  • 很差

很喜欢这个剧本。

54分钟前
  • 胖跳跳
  • 推荐

我记得当初是和我一个姐们儿一起看的这部片,然后她在还不到15分钟的时候就睡着了,半小时的时候醒了一次说:还没聊完啊!刚刚他们俩有没有打架?我默默的摇摇头……唉……光说话不打架有什么意思……然后转头又睡过去了。不过我其实觉得听他们聊天挺有意思的……

59分钟前
  • 猫语猫寻
  • 还行

60分钟前
  • 誰|ぼくちゃん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