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情人

Mistress America,纽约新鲜人(台),美国情妇,美国女主人,美国女杰

主演:罗拉·科克,格蕾塔·葛韦格,艾米·沃伦,莎珑·华盛顿,凯瑟琳·厄布,贾思敏·西法斯·琼斯,马修·希尔,朱丽叶·布雷特,Shelby Rebecca Wong,Shana Dowdeswell,Alfred Maca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美国情人》剧照

美国情人 剧照 NO.1美国情人 剧照 NO.2美国情人 剧照 NO.3美国情人 剧照 NO.4美国情人 剧照 NO.5美国情人 剧照 NO.6美国情人 剧照 NO.13美国情人 剧照 NO.14美国情人 剧照 NO.15美国情人 剧照 NO.16美国情人 剧照 NO.17美国情人 剧照 NO.18美国情人 剧照 NO.19美国情人 剧照 NO.20

《美国情人》剧情介绍

美国情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特雷西(萝拉·科克 Lola Kirke 饰)是一名平凡的女大学生,落在人群之中毫不起眼。一成不变的生活和日复一日平淡令特雷西的内心备受煎熬,她一直向往着能够前往纽约生活,在她的内心里,纽约这座灯红酒绿的大城市代表着更多的希望和更璀璨的未来。 终于有一天,特雷西的梦想要成真了。她联系上了即将要成为自己同父异母的姐姐的布鲁克(格蕾塔·葛韦格 Greta Gerwig 饰),在特雷西的眼中,布鲁克就是她想要成为的那种女孩。在布鲁克的带领之下,特里希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两人参加聚会,结交朋友,肆意挥洒着青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布鲁克所隐藏的秘密渐渐浮出水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宇宙中最明亮的屋顶看见看不见刺客复仇这一夜唐朝异闻录穷途有路鲍勃心动第二季猜猜情寻兴风作浪风之王国洛奇6:永远的拳王法医宋慈假如我们可以见鬼小两口警界雄风骄傲的玛丽地牢围攻爱探险的朵拉:消失的黄金城世界奇妙物语2021秋季特别篇魅力四射禹城人的故事天罚2河马皮肤鬼作秀第二季鬼滴语2我的秘密室友超次元游戏海王星~充满涅普涅普的感谢祭~汤山驿站凯瑟琳大帝第一季

《美国情人》长篇影评

 1 ) 美国女主人

之前忙找房子搬家,忙德语考试,忙申请季申请学校,经常凌晨才睡,六点多起来补作业,就算闲下来了也丝毫不想去任何精力去补充营养,相反只是想要被一些毫无价值的短视频或者无聊小说把自己包起来,让自己觉得很轻松。

但是最近越来越觉得自己空洞无物,就像女主说的是一具“腐尸”。

朋友说他之前就经历过这个阶段,对任何事物失去兴趣,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狭窄,最后形成思维定势,对世界保持一种偏见。

搬了新家之后决心,重新找回之前热忱的灵魂。

布鲁克 说,“我对一切事物都有热情,但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在这个世界生存。

”布鲁克是一个美国女主人,热爱一切事物,时常会有创意的想法,但从来不实践,最后只是作了成功朋友的嫁衣,但是又不甘心沉沦拜金主义,所以一直在寻找出路,寻找如何在这个世界不改变自我的生存下去。

这种傲慢或许最后还是会臣服生活,但是又要怎么定义臣服,没钱没事业就只能定义为loser的臣服吗。

这些成功的标签只是消费主义营造的陷阱,布鲁克自带的那种,不知疲倦寻找和世界之间的联系的冲动,让我觉得特别热血。

虽然她本人也不是个能一直守住一个想法从头到尾坚持的人,但是各种想法各种尝试就让我觉得很钦佩,因为小菜鸡的我,已经开始逐渐失去发散式思维的能力了。

我刚到德国的状态甚至现在的状态都和崔西一样,想要认识真正的德国,但是每天都是在重复相同的24小时流程,从来没有走进过这个城市的心脏,像一个游子一直漂浮在外,但是这种慢热的性子也不想去打扰其他人,参与他们的生活。

啊好想希望能碰到一个我的布鲁克(实话说,布鲁克真的是那种会给朋友强大勇气和毅力的人,因为看到她一直这么有活力,真的很难不被激励)

 2 ) Defend me against these monsters!

美国情人这部电影非常温和,它没有尖锐地指出任何人的过错或者社会的病态,而且即使是小角色也是充满个性的,让人能找到生活的共通点。

通常情况下,人无法忍受过于尖锐的作品,尤其是触及非常稀松平常的生活题材,稍一不留神,充满朝气而敏感的抒情就会变成虚无主义的讽刺,披着看似是文学青年的哲学思考,实际充满着肤浅的牢骚。

导演和主演合作的先前一部作品Frances Ha就有点陷入我上述的矛盾中。

Frances Ha里Frances与现实社会的不相合性过分理想化。

在Frances Ha里,主线之一的友情也被描写成不牢固的:朋友和自己给世界的形象反差太大,朋友Sophie远去日本在临行前才告知自己,朋友对生活和爱人的选择和自己的人生观念相差巨大...在Frances Ha中,Frances Ha是近乎被背弃的角色,她面对陌生人,上司,朋友都用尽了真诚,只讲对错,不谈利弊。

这是一种勇气,却也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来源于对生活敏感而真心的体悟。

Frances Ha对外界是近乎indifference的,从而少了一种对生活的焦虑感。

角色个人的进步到尾声变成了一种真诚的必然结果。

相比之下美国情人里的B和T的故事,他们的冲突就显得更有活力,在活力中弥补了 Frances Ha里欠缺的个人在社会中地位的焦虑,从而更加写实。

美国情人通过一系列纽约繁华而有趣的生活抓拍展现,没有涉及性的男女情感展现,戏剧性的反差,横向的性格反差,和纵向地故事发展的反差来展现青年摸索人生的故事。

导演和编剧在美国情人没有只主要立足于这类充满热情而或许无法适应社会的青年人无力,继而坦然地在日继麻木中期待未来,美国情人中安排了很多冲击性,将人物社会性的一面和文学化的平衡了起来。

在普通文艺电影里,充满了创造力的Brooke,可能不会同时是健身教练,而且是在纽约拥有很多朋友的社交达人,而且她非常用心地着手经营一家餐馆;Tracy作为一个倾慕文学的大学生,也不会有刻意涉足进他人的生活中,机警地发现并攫取一起素材的行为。

这两个主角色的个性设置,都突破了常规此类型电影中的单一感。

-Brooke“闻着腐烂”,“注定失意”,“世界最后的牛仔,充满浪漫和失败”。

Brooke会因为看电视而激动地睡不着觉——她是一个很敏感的热爱者。

相比 Tracy的尖锐,她是一个包容者。

她的热爱胜于一切,热爱本身比热爱内容重要很多倍,所以很多热爱都可以不被付诸实践。

然而她又会在时候很天真而又一本正经的抱怨,好像不好的结果应该都是别人的错。

她本质,像所以过分聪明又过分真诚的人一样,是很自恋的。

他们看到自己的智慧和创意,知道这样的品质是世界推崇的,因此为理由挥霍。

听起来像是不争气的孩子,但是那种无法持之以恒已经属于这种性格中的一部分。

他们知道自己如果在理想的世界中会是多么完美而可爱,因此他们把现实降了级。

纵然现实里他们的套路行不通,他们还是会坚持自己的聪明,可爱和善意——这些优点非常纯净,在必要时候会令人感动地流泪,但是,他们也总会有一些无法在现实生活的时候。

遇到这样的境况,就出现了两种评判的人,一种反对者和一种支持者。

反对者的理由我们已经听过太多遍,支持者的理由似乎也千篇一律。

但看起来所有人都在支持和自己相像的那个人物模型,配合着无所事事之人的一些幻想。

而真正的公平,应该留给不给过分主观的人——真正审视权留给那些,愿意抛下自己的概念自己的历史去审视一种生活,一种价值观的人。

虽然不把角色与自己身上的特点重合是一件很难做甚至无法做到的事情,但是当我们真正看到Brooke,而并非有我**特点的Brooke的时候,我们就能理性地看她的热爱,她的热爱方式,她的对与错,她的方向和她的反方向。

那些“浪漫和失败”都是相对的,那么从一个作家(Tracy)口里说出来,又会是怎么样呢?

-TracyTracy是个毒舌妇。

但这种言语上的残忍不是她内心的黑暗赐予的,而是专属于一个作家的敏锐赐予的。

这种作家的天才迫使她去审视身边的人,审视一切那些被隐藏的或潜意识的想法。

有时候,他们因为能看到的太多而不能承担。

那些不属于这些敏锐的洞察者的东西,却落在了他们的眼睛里。

这些细节,性格,穿透性,消耗着他们——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对世界越来越来熟悉的惊喜路上转到对对世界越来越失去兴趣甚至绝望的路上。

他们跟人相处一个晚上,就能看清楚那人的生前身后事,了解清楚那个人会在杀人游戏里选谁当杀手又选谁当警察。

而Tracy,也作为这样一个“天才少女作家”,没有白白浪费她的才华。

她近乎残忍的描写了Brooke,近乎残忍的引导故事的发展。

如果用很幼稚园式的心理分析,Tracy在Brooke身上看到了一种未来的影子,这种未来虚幻但充满活力,满足了T每一种积极的幻想,而又留下一个悬而未定的结局。

T热爱B的才华和积极。

但是每一个积极的人都会招人喜欢;而作为傲慢的作家,能够扮演上帝角色的身份基础是对被自己宰割的众生有一种坚定的(即使有爱和敬意)轻视。

这就是T对B怀有的情感。

她不像一个摇滚小孩,在遇到鄙夷的东西必须要大声骂出来并乐意为此打一架,她拥有足够的普通人社交技能可以让自己敬佩与轻视共存,并在说话的时候完全放下身躯,两眼闪光的真诚。

但是即使更相信自己的才华和毅力,T依然热爱着B,即使纽约城再大,即使某个人的缺点再大,美好的事物总是美好的。

Tracy的才华不仅仅再看清,更在于区分。

在电影的最后一刻,T说其他类别的人相比较B什么都不是,那些人只是她篝火的火柴。

从一种角度,这是一种对美国文化的抗议,那种再崇尚创新和热情也最终通过资本来评判的价值体系。

这种资本的最终成功,是很广义的,也是扎根在每个人心里的,即使是这个非常有洞察力的大一文学女青年。

她区分出了B,知道她是个失败者,但是在怎样的框架下失败呢?

她无法精准的定义,那样做的话对谁都很残忍。

但是她同时知道这种“失败”的所有根基就是一种框架,这个框架倒塌了,B就是那个世界上最后的牛仔,只不过完全充满着浪漫没有失败。

B浪漫的对象是生活本身,是被偷走的花t恤的创意,对前男友淡然的嘲讽,对于T一阵无力的咆哮,重新考SAT, 申请大学,搬家,和仇人一起过感恩节。

和B相比,T的确还是个孩子。

或许她作家的犀利洞见让人觉得她更加成熟。

然而她的整篇故事,也可以戏谑为——一个纽约大学生的过家家游戏:今天我要让她当一个失败者;明天我要让她穿上最好看的裙子,她要浪漫而成功。

到头来,失败与否,以及浪漫与否,都是T一个人定义的,而被那种生命活力吸引的感觉却是自己无法控制的。

T冷静而克制,一个人吃饭,在乎成绩,不过分在乎社交,开心时有热情的点子,不开心的时候走到party门口又折回宿舍。

她是一个不典型的酷小孩。

但是她再酷,都有终结。

在一步一步发掘一个有趣的纽约人的时候,她的内心也同时被各种颜色各种款式的氦气气球包围。

她感到充盈和兴奋,作为一个观察者。

B就是她青春火焰的消防员——T的笔下可以讽刺男女老少每一种人,唯独B这样的,像高中的那一种神奇的同学,可以把本来一清二楚的数学题问得自己也有点晕头转向,于是接着想了很久,才发现,哦,这里错了。

T太聪明,太敏锐,太习惯聪明,太习惯敏锐。

T是温泉,泡着舒服就再也不想出来了,B于是运了很多很多冰块过来,这样温泉上空得氤氲全部散掉,T可以拿着镜子,看到自己的眼角也是红的,但自己依然很可爱,很美,笑起来可以迷倒一片男生,可以豁然开朗地说:“Yeah, fuck those Columbia girls, and those self-elected douche bags.” 但是实际上,看不看得清又有什么要紧呢?

我们能看清一秒,也永远不可能长久。

现实点又浪漫点地办法就是,学会那种看不清状态下准确摸瞎的本领。

 3 ) 只是另外一个荒芜城

看完总觉得格蕾塔不像是主角,尽管影片前半部分镜头几乎都围着她转,而且虽然是剧情需要,但不停的换装,。

从BF衬衫高腰阔腿裤的性感利落装备到紧身背心紧身运动中裤的乐活girl再到条纹衫眼睛加冰岛蓝开衫的知性装扮,确定不是导演出于对女友的一片星星眼么?!

哈哈剧情展开,尤其是豪宅那一段吵闹开撕的群戏,几乎是火力全开,每个人的性格达到了深刻的刻画,每个人都化身为主角。

女主布鲁克。

布鲁克妹妹tracy,tracy同学及他的爱吃醋女友,以及布鲁克昔日好友,以及前男友格伦(已经好友成为丈夫)。

几个人都不是完美,闪光的角色,但各有各的缺点,凑在一起却可爱的很。

包括完成“开门/敲门”动作的打打酱油的邻居先生,压根儿就是个爱牢骚,假刻薄真孩子气的儿科医生嘛。

还有那个戴着眼镜脸颊通红的可爱神灵老头子。

初到纽约的tracy,满怀敬意和不安来到这个城市,再加上天生自信心不足,又被心仪的文学社拒绝,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联系了妈妈再婚后,新家庭里即将成为姐姐的布鲁克。

结果就被她迷的神魂颠倒。

和布鲁克在一起相处,在她看来就是在和摩登纽约相处。

布鲁克兼职健身教练,在骑车运动仪器上大汉淋漓地发言:你做一件事的态度就是你对每件事的态度;玩乐队,认识很多人;即将开一间很stylish的餐馆;住在商务区的楼里,装修酷毙;又是个freelancer,几乎无所不能。

tracy几乎坏着小心翼翼的心情去仰望她,爱着她,想粘在她身后。

布鲁克随口一句做点意大利面,就惹得她惊慌,到超市电话求助妈妈和男同学,到底买那种意面比较好。

结果后来干脆各种面都买回去。

但同时,她又几乎以看透一切真相的态度,旁观着布鲁克最终开不成的餐馆计划。

但我一直认为,tracy是抱着顺便取材的意图,并非全部目的就是完成小说Mistress America(即便小说名字idea也是布鲁克的,这和抄袭布鲁克衬衫idea的那个女朋友,在某些方面来说是一致的嘛)。

对待布鲁克,她还是想粘着她,经历着她的生活,也学着做一个cool girl。

用恼人又具杀伤力的语句“腐烂的身体”来描述布鲁克,这些只是文学化的夸张手法,并不代表她的真实想法呀。

再来说说,这里几乎每个人都有着自欺欺人的一面。

比如布鲁克,心底也不算是酷到没边的女生,她的冒险即是安全范围内的。

比如被男友知道亲吻乐队里的人,面对被撤资餐馆没了门路,公寓也被换锁的境地,哭成了泪人儿。

在餐厅被高中同学认出来并被翻旧账,虽然在一番很精彩的口仗之后,看似占了上风并不care.但其实内心还是别扭和不爽的。

以及她总是自称,某种不光彩的事她偶尔也会做,但这并不是她的性格构成。

以及,tracy的男同学,绝壁是一个输不起的娘娘腔。

和女友妮可玩象棋都输不起,更别说去喜欢tracy。

还有脸说,“有时候我会觉得我是个天才,希望时间快进到我成名的那天。

”啧啧,照影片里来看,你大概永远成不了天才了。

只是个不man的loser而已。

还有布鲁克的前男友,和妻子住在郊区大别墅,装修有品位,妻子貌美独立,看似都美满。

但在群戏里一秒就露馅。

他口口声声抱怨,自己是为妻子才变成一个穿羊毛衫的男人。

而自己明明是以前住在市中心,听superchunk,tirp shakespeare之类音乐的酷boy(最后俩词是我主观加的)。

在我看来,他就是有钱,偶尔却社区志愿中心做义工,来排遣生活,逃避生活的郊区大胡子大叔。

大概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浪漫的想法,或者打心眼里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要是条件够成熟的话。

也许吧。

但也许真的只是自己没那么酷,也没那么美而已。

 4 ) 年过三十的无奈感

主角布鲁克是个年过30的女人,像个纽约人一样,热情/乐观,充满魅力,所有人都觉得她有种有趣的灵魂。

她追求着梦想,但同时她也在清楚,当年纪越大,会梦想越大,但是成功的几率却越低,所以有一个机会就会更想抓住。

然而事实却是,她在构想新的概念(idea),不过在当要付诸实际,却总是却步,总会被成功几率太低等诸多理由说服而放弃继续。

这难道不像生活中的你我吗?

90后的最开始一代已经迈入30岁,我们碰到的也是同样的事情。

想改变太多,但是无能为力状况也太多。

设想很多,实施的很少。

不甘于当下,对于改变又踌躇不前。

电影的最后,为这位女士冠上“她是世上最后的牛仔,整个人充满着浪漫与失败色彩”,而当下的我们,我们在社会中沉浮的大多是人呢,忙碌着/庸碌着……

 5 ) 收起你的傲慢,让生活给你上一课

【是美国情人,还是美国女主人?

】「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在你开车旅行时,永远都到达不了目的地,也希望永远不结束?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时候,「二十来岁,无所事事,以为自己是个作家。

」你读很多书,看很多电影,经常去看演出。

你尝试搞点大麻,跟异性勾搭,凡是跟离经叛道搭边的事,你都想试一试。

你暗搓搓地准备写第一个短篇小说。

就好像电影里的翠西,十九岁,只身一人远赴纽约市区上大学,参加各种文学课程,被身边的同学孤立,好在结识一位志同道合的哥大男同学,互相交换作品的同时,也交换了些许暧昧的眼神。

你们都向往进入莫比乌斯文学社,又都被拒绝了,好在你可以搭着他的车出去兜风。

是的,你们很般配。

但好景不长,他很快有了女友,不是你。

他嫉妒你的才华,不敢高攀。

一定是这样。

于是你难受了,谈不上伤心欲绝,但青春期的眼泪总是太廉价。

你得找个地方排遣情绪,不想独自垂泪。

于是你想起了她:布鲁克,一个已经三十岁、未曾谋面的女人。

她即将成为你的姐姐,因为你妈妈要跟她爸爸结婚。

于是你拨她的电话,没人接。

她很快回过来了:「知道纽约时报广场在哪儿吗?

」布鲁克的声音听起来多么快活。

这又是一部有关纽约、有关女生情感的电影,让人无法不想起导演诺亚·鲍姆巴赫跟格蕾塔·葛韦格合作的上部作品《弗兰西斯·哈》。

该片带着明显的新浪潮印迹,在全世界范围都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并荣膺当年《电影手册》十佳(鲍姆巴赫第一次的上榜)。

凭借格蕾塔对年轻人生活状态的精准把握和鲍姆巴赫对纽约的深厚了解,加上二人合作亲密无间撰写的剧本,这组电影情侣档正成为近几年纽约电影界的宠儿。

他们的贡献难分轩轾。

在相遇之前,鲍姆巴赫曾经凭《鱿鱼和鲸》声震奥斯卡,在洛杉矶拍过一些独立电影,小有名气;格蕾塔出演了大量的低成本独立电影,是美国独立电影运动「呢喃核」的女神。

他们合作的第一部电影叫《格林伯格》,鲍姆巴赫的老朋友本·斯蒂勒主演一位神经兮兮的中年危机单身汉,格蕾塔饰演女配角家庭教师。

《格林伯格》算不上一部成功的作品,和格林伯格的人生一样。

之后,鲍姆巴赫跟他的好莱坞女演员妻子(《八恶人》女主角)离婚,搬家回到他的出生地纽约,跟格蕾塔组成了情侣兼合作拍档。

两个人的年龄相差十多岁,产生的化学反应非常惊人。

《弗兰西斯·哈》跟鲍姆巴赫之前的作品迥然不同。

这是他第一次用黑白片拍摄纽约,第一次用女性作为电影主角,也是05年搬去西海岸后第一次重回纽约拍电影。

诺亚·鲍姆巴赫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编剧。

他是韦斯·安德森的好友,两人合作编剧过多部作品,互相当制片人。

他也编剧过多部商业作品,譬如动画片《马达加斯加》。

他长于各式编剧和导演的技巧,而格蕾塔擅长从生活中捕捉巧妙的细节,二人合力,贡献出一部接一部绝佳的作品。

与《弗兰西斯·哈》描绘的闺蜜情不同,本片叙述的是三十岁的布鲁克和十九岁的崔西之间的小故事。

这种讲述不同代际人之间交流的故事,更容易让人想起鲍姆巴赫的上部电影《年轻时候》——年届不惑的导演如何应对事业不利和咄咄逼人的青年导演的威胁?

《年轻时候》依然由老朋友本·斯蒂勒主演,是一部彻彻底底的「鲍姆巴赫」作品。

经过数年沉淀,它比《格林伯格》少了几分癫狂,多了一点面对失败的从容和坦然。

看清楚没有?

凡是男性的、少年成长的、中年危机的都是源于鲍姆巴赫的洞察,而那些女性的、新生代的、大大咧咧的则是葛韦格的创意。

一个是人到中年的男知识分子,充满了焦虑和使命感,另一个是年少成名的女青年新锐,满腹才华挥洒起来毫无顾忌。

这就是鲍姆巴赫-葛韦格组成的最佳拍档。

回到电影。

翠西和布鲁克这一对因父母要合组家庭而新结识的姐妹,见面后竟然毫无意外地合拍。

布鲁克身上洋溢着大姐大的风范,喜欢有一位小跟班身边听她侃大山陪她逛酒局,翠西一边饶有兴致地走进布鲁克的世界,一边又暗暗观察她的一言一行准备写作新的短篇小说。

名字取好了,就叫《美国女主人》,因为布鲁克想开一家开放式的餐馆,类似沙龙的性质,而她就是沙龙的女主人。

「餐馆注定开不成……布鲁克身上有腐尸的气味。

」跟世界上其他早慧少女一样,翠西兼具了毒辣的眼光和有样学样的毒舌笔法。

她明知道布鲁克的餐馆注定会失败,但她还在一旁怂恿布鲁克坚持下去,甚至拉上那位跟她暧昧的哥伦比亚大学男生以及男生的醋缸子女朋友。

为了短篇小说的新情节,她必须推着布鲁克迎难而上去寻找前男友的赞助,直到走向一败涂地。

写小说的人都拥有一种上帝般的傲慢,因为他们对笔下的物角色生杀予夺、全权在握。

初学者的写作从生活取材,往往混淆小说作者和生活的角色,忘记了自己是从生活取材而不能为了小说去插手小说原型的命运。

翠西开始去影响布鲁克的生活,以满足她的小说预期。

同样的傲慢还体现在她对待哥大男生的态度上。

明明她对他只是有好感,却有意勾引他,因为她在潜意识里把他当成了另一个小说中的主角。

做这些事时,仿佛可以看到翠西的小说家人格在得意地哈哈大笑。

翠西幼稚的把戏很快被戳穿了。

她把布鲁克当作女主角写进小说的事,以及小说里那些破碎、刻薄、不成熟的词语被当众朗诵出来。

她仿佛被扒光衣服当众吊打。

房间里所有人都站到了她的对立面。

她的尊严遭到彻底的羞辱,布鲁克当场宣布和她绝交。

她们的父母做出了不结婚的决定,所以她们也不必再是姐妹。

不经历几场狗血绝交,不能痛痛快快的成长。

翠西,不到二十岁,立志成为一名作家,本以为能玩弄生活,反而被生活狠狠上了一课。

在现实中,故事进行到这里基本结束,别去幻想光亮的结局。

你的小说还是被退稿,你的小说原型就此和你分道扬镳。

收起你上帝般的傲慢,不要妄图强暴生活,生活从不会给你一个温情脉脉的回身拥抱。

 6 ) 身份的焦虑

身份的焦虑最近特别喜欢一句话:各自有各自的眼泪。

在纪录片《浮生一日》里,来自地球各个角落的人上传了自己普通一天的片段。

组合起来,平平淡淡,喜悦和悲伤都显得那么内敛。

只是影片结尾,外面雷电交加,一位女孩儿坐在车里有点委屈的责备自己这一天太过平常。

不过她又说,好像在意识到今天什么都没发生那一刻,就真的发生了一些什么。

这个略显矫情的结尾让这部片段都十分真实,然整体非常玄幻的影片更显得不可触摸——我们就只是看到了a slice of others' life,你又怎会知道各自的眼泪究竟为什么而流呢?

在《美国情人》这部剧情电影里,角色的眼泪与我的生活有了更加真实的联系。

起先最打动我的是一段有关“你有没有想过要跟我在一起”的对话。

男孩儿说,我想要一个可以爱的而不是整天要追赶的人。

女孩回应,我确实有时候觉得自己比别人都好都聪明。

没想到男孩憋了一会,转身过来附和道,我有时候也觉得自己是个天才,希望可以直接快进到成名的那一天。

不知道自打什么时候开始,各种功成名就的故事就开始漫天纷飞。

现在的世界比起以前单一阶级制度的旧社会,真不好说是更好还是更坏。

“美国情人”自己就在影片结尾即将逃离纽约的时候说,真希望我们都生活在封建时代,那时候人们的地位是不会变的。

穷就一辈子穷,贵就一辈子贵,大家相安无事,好自为之。

而现在,因为存在不止一条成功的路径,且有诸多草根一族的成名范例,我们虽不至于整天妄想一夜成名,却也都渐渐迷失在一条条看似可以通到罗马的独木桥上,战战兢兢,不知所措。

身份焦虑对我们最大的异化来自于这个吊诡的情形:拥有身份的人都显得这是自己生来应得的,并且很难会突然失去,从而自己让自己的身份牢不可破。

没有身份的人一方面看在眼里,却又无法停止相信努力就可以达到。

最后有两种结果,真的得到了理想身份的人会不敢相信(比如赢了一座奥斯卡);最终依旧没有得到的人则可能会逃避、遁世或者失去对生活的热情。

这种异化甚至已经蔓延到了青少年群体。

《美国情人》里,女孩儿和男孩儿都是大一的新学生,被一个小小的文学社团所拒绝都能生发出如此多的波浪,足可见其威力所在。

然而这部电影的核心却终究还是“美国情人”自己。

“美国情人”作为一位已经30好几,看起来有个性、聪明且时髦的都市女性,却实际上“一事无成”。

她好像拥有源源不断的创意,说话果断、显得很有思想,在别人面前虽没有故意好为人师,却总有一种经历满满、自信洒脱的形象。

如此这般,涉世未深的女孩儿对“美国情人”生发崇拜是自然而然。

但后来,女孩儿和美国情人的相处过程,就变成了消解这种某种程度上“虚假”身份的过程:她实际上没多少钱、情感生活一团糟、关键时刻嘴巴也会变笨、餐馆半天也开不起来。

不过,相比片中其他明显的“拥有身份却不拥有生活”的角色,“美国情人”是特殊的。

她好像拥有身份,也拥有生活(只是缺钱)。

不过影片最后,她仍然还是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对一切事物都有热情,但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在这个世界生存。

好在我们对生活还有热情,否则我都不知道我们该怎么活下去。

生活的艰难在于它并不是一道习题,一道死的习题,有着相对的正确答案。

生活更像是电脑病毒,高级的那种,会随着你的反馈而变化。

当你刚觉得你可能走上正轨的时候,它突然就祭出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分身,让你措手不及。

恐怖的是,你分明还是能感到这分身就是你原来面对的那个生活,只是你忽略了这一面而已。

渐渐地,我们就会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从而加重了焦虑。

片尾并没有给出特别明确的答案——如果这还是真实的生活,也不会有什么答案。

无常是对人生最好的解释。

女孩儿放弃了好不容易得来的社团资格,选择打算自立门户。

这究竟是特立独行,还是走向毁灭,我们无从知晓。

“美国情人”准备逃离纽约,去LA试探机会。

临走之前,两人见面,女孩挽留,说起码一起过个感恩节。

然后旁白再次响起女孩儿笔下“美国情人”系列短篇小说的最终章:“她让有钱的胖女人不那么胖了,让有钱的笨孩子不那么笨了,让有钱的挫男不那么挫了。

但她其实特别想变成那些人,又胖又笨又挫又有钱。

不过她确实比那些人都好多了,她是篝火,他们只是火柴。

她是世界上最后的牛仔,整个人充满了浪漫和失败。

”也许女孩儿的确是火柴,而“美国情人”注定要是篝火。

但并非谁就一定比谁好。

人都不是圣贤,而人生又远比我们想象的艰难。

各自的眼泪,别人未必懂。

但我们能懂的,就是各自真的都有各自的眼泪。

 7 ) 从不亏欠任何人,就算亏欠了也还不起。

这是电影里霍茜对于布鲁克的评价。

布鲁克涉猎广泛,活力四射,看起来活成每个年轻人憧憬的样子。

但她心里清楚,自己还是一事无成,漂泊于世。

她想要通过开餐馆,在这个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子。

但在影片后期,只是因为前男友的几句话。

布鲁克就放弃了,已经已经筹备几个月,马上就要开张的餐厅。

最后布鲁克决定去洛杉矶开始新一段的漂泊。

 8 ) 傲慢遇上堂吉柯德

这个故事本身就够好看!

加上纽约情怀&加上greta对演纽约客太驾轻就熟,和看弗兰西斯哈一样简单明快,除了最后tracy被针对,心理阴影hhh很能理解tracy,可能因为是抑郁质占多的人。

就算是迷恋greta也带着凝视和旁观,因为心知greta的迷人也许是短暂的。

有段评价说的真的蛮好,tracy总是自视甚高,18岁就觉得30岁的人生传出腐败气味。

看到tracy被所有人针对还蛮难过的,感觉她没犯错。

可能清高的副作用就是共情缺失和钝感吧。

看过弗兰西斯哈之后再看美国情人的会不会都会有后遗症,觉得greta本来很笨拙,演出来的都市女性有点生硬。

那段tracy和男同学对话也蛮经典,清高的还有一大副作用就是单身。

仍感到这部片子主角不是greta,而是tracy。

greta是被观察的客体,是外表吸引人内核却的确有种“腐烂”气息的白羊座hhh如果说弗兰西斯哈是单纯塑造了一个浪漫主义失败者,那美国情人就是戴上了一层滤镜,在tracy这样小有才华清高自卑交错同时善于思考的人眼中,这样的生活。

 9 ) 成长与荒诞

本文发于《环球银幕》,谢绝转载。

————————————————————————————————————————————三年前惊艳的《弗朗西斯·哈》之后,诺亚·鲍姆巴赫又用《美国女主人》带你再看一次活色生香的纽约女人。

每一个在成长过程中曾经有过一个年长同性偶像的女孩都能很轻易地自我代入影片里的女主角翠西。

从乡下初到纽约大都市上大学的十八岁年轻女孩,用一部屏幕破裂的第三代Iphone,父母离异,聪明而才华横溢,却与身周的环境格格不入,内心里瞧不起所有人,但又敏感自卑。

翠西的母亲即将再婚,结婚对象的女儿身在纽约,母亲说,给布蕾克打电话吧。

于是布蕾克踩着光芒出现在时代广场。

翠西迷恋并且崇拜布蕾克,跟随她四处游走,模仿她说话,学她喝酒。

但她并不是看不到布蕾克的虚荣脆弱和自我矛盾的挣扎,她在自己的小说里准确预言了布蕾克餐馆计划的失败。

当故事发展到四个人驱车去康州寻找布蕾克的前男友后,电影一度几乎变成了一部神经喜剧,表演和剧本都显得夸张得略微过火,然而漂亮的节奏感以及布努埃尔一样的奇妙荒诞感又让这种夸张恰到好处。

最后影片还是回到了翠西身上,回到鲍姆巴赫电影里被重复的母题,青春与成长。

曼哈顿,永远是曼哈顿,鲍姆巴赫无疑是伍迪·艾伦精神上的继承者,聪明刻薄,精确得残忍却又温情脉脉。

《美国女主人》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无比鲜活,充满戏剧张力,他们焦虑、独特、自恋、缺乏安全感、不停地说话和争论,你一边嘲笑他们,一边又为他们的命运而揪心。

《美国女主人》会轻易让人联想到《蓝色茉莉》,但是更年轻,躁动,更像是一出闹剧,因此也充满希望。

片中饰演布蕾克的女演员格蕾塔·葛韦格便是三年前的弗兰西斯·哈,同时也是两部影片的联合编剧。

她参与创作的故事里似乎总有自传的影子,影片里翠西在第一次与布蕾克亲密接触以后上网搜寻她的消息,有一个镜头是布蕾克的各种照片——也许那就是身为编剧和主演的格蕾塔真实的生活。

 10 ) 结尾太草率了,旁白几句不能表达之前的气势

电影只有84分钟,扣掉开头结尾也就80分钟左右,前79分钟我看得津津乐道,深怕下一秒就要遇到结局了,也一直忍住不去看进度条来隐瞒我的失落感,但是最后还是迎来结尾,失望了。

好可惜,虽然我不知道到底要以怎样一个结尾才算是满分或者优上,但是像这种治愈不管是剧情还是喜剧了,结尾都会让人感觉大石落地,觉得特豁然开朗的感觉,可是这样草率的电影就是让我觉得毁了一部电影,但是介于前面真的很精彩,只减一颗星。

接下来说电影,不管是电影的画面还是音乐,让我想到《5 to 7》,我只是说音乐画面而已并不是说剧情,因为这类片讨喜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于“质感”,质感这东西很奇妙,对于电影来说你看了以后会觉得心情很好,当然清晰度和光线也是加深质感两大利器,抛开了这些还有画风。

想想《One Day》、《断线》、《Alex of Venice》等,这些电影在画风上就已经能告诉你这部电影是啥颜色的了,当然用颜色来形容很奇怪,因为画风的取决不也是调色吗,One Day的蓝和断线的暗,一个忧郁一个繁琐,但最终都被治愈,这很奇妙。

(扯了好多。。。

)总之电影不算今年最佳(个人觉得今年最佳是《Jack》一部德国电影),但是特别顺畅而且会吊着你的胃口,并且一切情节都是按着你想象中的路线走所以内心感觉特别顺畅,跟着妹妹迷失哭泣也随着姐姐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发怒,能带着你的情绪起伏的电影真的算的是难得的好电影,虽然很简单的一个小故事也就一小时二十分钟,可我却也在其中明白了一小些道理。

做一个受欢迎的人看似挺容易,做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看似很难。

而这一切其实都只来自于你内心的一个小转变即可,就像翠西说的:“我可能换个发型衣服我就是一个美女了。

”当然我觉得翠西很漂亮。

有想法创意固然好,也别让这些蒙住了你看现实的双眼。

因为就像姐姐克莱尔一样一来大起大落,她找到的解决方法是离开这个城市去下一个城市,她算是聪明的了,而有些人就一直堕落下去了,所以这真的很值得去知道。

最后做一个总结吧,除了结尾其余一切都很棒,有喜剧有治愈,结尾的旁白真的是太没有说服力了。

《美国情人》短评

怎么说呢这部电影?感觉这部电影有点神经兮兮的?特别是在别墅一群人的群戏,特别过瘾。但是说不好看吧,但是剧情故事非常吸引人,说好看吧,但是你又说不上来它为什么好看,可以说非常纠结了。。女一是妹妹,担任着这部电影大部分的叙述旁白,也是女二姐姐故事发生的见证者,女二是女一短篇小说的故事来源。在妹妹看来,姐姐想象力丰富但是缺乏实力,这里也反映出纽约新时代文艺青年,渴望功成名就,但是又比较茫然的局面。美国情人,女二姐姐,在影片结尾选择逃离纽约去洛杉矶,说了一句点睛之笔的话,大概就是说希望生活在封建社会,这样地位是永远不变,富也是一辈子,穷也是一辈子,不用变来变去,费尽心思渴望成功。道理都懂,但是导演拍摄的风格比较新颖,哈哈哈

6分钟前
  • 我尼玛…
  • 力荐

喜翻!“当你过了三十岁,你的渴望越来越强,而可能性越来越小,一年比一年过得快。”

8分钟前
  • 虚清
  • 推荐

居然挺好看,Brooke简直是无数上海小姑娘的翻版,说得好听就是生活精致怀揣梦想,说得丧一点就是斤斤计较又碌碌无为。换一个地方也一样,生活不是drama,需要的还是接地气

13分钟前
  • AshtrayGem
  • 推荐

看过

15分钟前
  • 🍏
  • 力荐

喜欢!永远做一个浪漫主义的失败者也挺棒的。Be kind,and fearless.

17分钟前
  • 司令
  • 力荐

有点伍迪艾伦的感觉啊。

18分钟前
  • 平板车
  • 较差

伍迪艾伦往下调几个阶层

22分钟前
  • 白下
  • 较差

这么昏暗压抑的都市丛林冒险,硬是讽刺成温暖的轻喜剧,东西海岸好友身影乱入,基本呼应了他们的私下讲述,也爱死了nerdy quirky的配乐。

24分钟前
  • Nightwing
  • 力荐

空洞又急躁

29分钟前
  • Настя
  • 还行

能把80和90后间的交流拍这么好看的大概也就Noah Baumbach一个,没料到会喜欢这部胜过Frances Ha,情感大概来自比前作惨烈的生活现场中仍透出的真实迷人感——不单是纽约,所有大城市年轻人的spirit,都是琐碎的苦中作极致的乐。

32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Greta Gerwig自编自演这种年轻扭腰客的故事已经到了信手拈来的境界惹

37分钟前
  • Kreuzberg
  • 推荐

No.7 這兩夫妻一起搞的電影我都挺喜歡的,絮絮叨叨的台詞,大大咧咧情商低得嚇人的女主角。生活化得不像是真的,這也許就是美國75到80一代真正的生活。

39分钟前
  • calf_lau
  • 推荐

诺亚,要是哪天Greta把你甩了,看你怎么办啊!Greta…好看、幽默、有才,好想嫁【。

40分钟前
  • 水英俊
  • 还行

平淡

42分钟前
  • 专业非认真刷片
  • 较差

又一部“文科电影”(应该有个genre叫libarts-flick),有点失望啊,一开始以为讲俩“姐妹”探索纽约的,还蛮期待,后来跑到郊区去了,格局顿时变得很小。文科生们大概真的投身餐饮行业的比例比较高。好不喜欢这个女主(当然不是Greta)……

45分钟前
  • 忆秋
  • 推荐

好爱格雷塔葛伟伯……励志看完她导和演的所有片子!!她穿着白色风衣高跟鞋👠从台阶上走下来大喊欢迎来到百老汇我晕倒。。“生活在她身边就好像活在纽约中心”起球毛衣和贝雷帽又自命不凡的文青太真实我笑死。。最后一群人集会喋喋不休的说话就像舞台剧一样。

49分钟前
  • 看完我动弹不得
  • 还行

满心梦想的美人儿与冷静现实的社会,电影很真实,不像大部分的励志鸡汤,真正成功的人只有少数,碌碌无为才是大部分人的常态

53分钟前
  • Amberose
  • 力荐

last cowgirlall romance and failure

54分钟前
  • malarkey
  • 还行

你的失败装点了我的生活,我的失败是我甚至无法成为你。你是传说,我是现实;你会死的,而我活过?

58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两星半。在18岁的眼里,30岁就已经腐败,变得丑陋。尽管他们再努力的愤世嫉俗,浪漫的活在失败里,依旧是不堪重负,让命运随波逐流。这算是鲍姆巴赫写给格蕾塔的情书,让她大放异彩,却偏离主题。

6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