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凌晨,揣了一肚子火坐进汇泉影院,随即听到了叮里当啷的声响。
像这个夏天一样火热的《七剑》开始了。
半瓶冰凉的百事扔进肚子,那种叫作糖的东西粘在牙齿与舌头上挥之不去。
于是,整个看《七剑》的过程变得甜兮兮的。
直到七位剑客在暗红色的空气中绝尘而去,居然感觉那空气就像可乐的颜色,混杂着一种西式的气息,不绝如缕。
七剑停留在我脑海里的,原本一直是种连环画一样的感觉。
这种感觉几乎左右了我对新闻制作的要求,上个周五,早报做的七剑专题,也是那般的清清爽爽,我总觉它该带有清茶与雪莲的气质,那些剑以及他们的剑也应该冰冷清凉,仙风道骨。
无疑,现实中的《七剑》兜头给了我一剑,这一剑还是楚昭南手里的游龙剑,与其说是一剑,不如说是一棒,因为那剑在我的印象中,更像是一根囚龙棒,或者说是尉迟敬德那黑厮用的玩意。
挨上了就头破血流,一点受伤的浪漫都没有。
一直以为,武器崇拜应该是种精神崇拜,由武器及人,及侠之大者。
刚硬生猛是粗人使的家什。
这种想法延及至剑客自当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或许因为这个缘故,当年我在看何平导演的《天地英雄》时,就觉得别扭异常,远不如看他的《双旗镇刀客》来得兴奋。
看到王学圻的扮相,总觉得是美国的西部牛仔,把手里长枪短枪变成了长剑短剑。
那里面每一个刺出的瞬间,我不知道究竟是剑影还是火苗。
与《天地英雄》相比,《七剑》也是异域精神的产物,因此,我也更愿意把它称之中国武侠片中的西部片,当然也可以简称为西部武侠片。
(对于这一点,徐克导演恐怕会有他的道理,因为天山在古代原本就是蛮夷地区。
)基于这个原因,我也更愿意把《七剑》唤作是《七剑奇侠传》。
我的理由是,七剑当中的“侠之风骨”与“侠之形象”都带有明显的非中原色彩。
举个例子说,金庸先生在描绘塞外侠客时,常令其有异相,也就是打扮与长相都比较古怪,比如说《笑傲江湖》里的塞北名驼,再比如说《天龙八部》里的鸠摩智,《神雕侠侣》里的金轮法王,都是怪异的集大成者。
而风骨呢,这些侠客身上都统统是“实用理性”,带着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塞北名驼想搞《辟邪剑法》,鸠摩智想练《六脉神剑》,金轮法王想成为中原武林盟主。
与金庸不谋而合的是,徐克创造的七剑身上也带有鲜明的异相和实用理性。
且不说韩志邦手里那把只有在老东北林业基地才能见到“伐木锯”,单是“风火连城”这一个名字,以及他老人家身上的行头,以及他手下的鬼脸与朋克头,就让人觉得,这里面揉合了太多的时尚因素。
由此,我也觉得,《七剑》如果要开发网络产品,是最好不过了,正面角色的那些武器和反面角面的盔甲盾牌都可以成为网民们争夺的荣耀。
在中国哲学当中,对于本相与色的迷恋本身就是一种低级趣味,中国哲学更崇尚上善若水,大道无形。
由此,张三丰最厉害的功夫也是忘字当头,而周伯通由九阴真经演化出的左右互搏之术,也基于一套忘的法则。
而徐克的《七剑》则充满了对器物的迷恋,其实再刚猛的东西,也必有摧之的克星。
如果那游龙剑与青云剑不是锻打了一半,而是彻底成型,就没有能克之的武嚣了吗?
我看未必。
相比而言,我倒是喜欢武元英手里的那把天瀑剑,它无招无式,意随所成,用剑与吹笛相类比,倒有几分中国武侠的精髓在里面。
在我看来,是《七剑》里最为靠谱的武侠精神。
与扮相相比,《七剑》表现出来的实用理性对影片内涵的损伤就更大了。
它不仅仅在阐释武侠的气韵上有些不靠谱,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徐克丢掉了侠之救赎的精神之美,而把救赎下降到了一种谋略的层面上。
虽然在影片公映之前,徐克就说过,《七剑》的灵感缘自黑泽明《七武士》,而且他把《七剑》看作是自己从心中对电影大师黑泽明表达的一种谦虚婉约的怀想与敬意。
但是,在我看来,《七剑》在气质上与黑泽明的《七武士》根本是两种产品。
黑泽明的《七武士》,以一种舒缓的方式体现了人类救赎的精神之美,影片里面既有武士对于农民的救赎,也有武士精神的自我清洁,黑泽明借助影片还原了武士的生存和农民的生存,把无私与私欲放置在一起,相互影衬,从而深化了影片的内含;而徐克的《七剑》则比较平面,它所体现的救赎是单方面的,基本上是救人济困,舍神剑韩志邦直到最后还是儿女情长,似乎是被迫无奈才回到“七剑”中,精神上几无提升;而莫问剑傅青主基本上是个谋略家,是个指挥官,人性刻画极为单一;竞星剑辛龙子与日月剑穆郎也是孤独的孤独,快乐的快乐,非常平面;只有青干剑杨云聪多少有些意思,还有那么点自我超越的意味。
从整体上看,“七剑”对于武庄人的救助,过于理性,而且充满了谋略,甚至可以说有时候谋略的精彩压倒了人性的精彩。
比如放马的戏,找内奸的戏,摧毁宝库的戏,都是实用主义的,为了什么而做,目的简单,志在必得。
但完成了也就完成了,让人没有回味。
这也使我更愿意把《七剑》看作是一部十足的商业片的根本原因。
那么,作为商业片的《七剑》是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呢,我可以说,好看。
但也仅仅是好看而已。
我甚至认为,《七剑》只不过是香港武侠类型片一个深化。
之所以说是他是香港武侠的类型片,是因为他没有超出以娱乐为特征的香港武侠片的窠臼。
香港武侠类型片中,情节与动作是最为核心的两大要素;《七剑》故事紧凑,非常抓人,进退的攻略、矛盾的积结,迭宕起伏,加上血腥刺激的武打场面,给人以流畅而痛快之感,非常切合香港武侠类型片的特征。
再加上风火连城这个人物的冷幽默,传承了香港商业电影无厘头的娱乐特点。
让人在紧张之余,时不时又有轻松一笑。
之所以又说其是深化,是因为影片在制作上更为精良,不是粗制滥造的香港武侠片。
它揉合了徐克《新蜀山剑侠》、《刀客》、甚至是《新龙门客栈》(李惠民导演徐克监制)的优点,摄影、武打设计、加上音乐制作均堪称徐克自我超越性的作品。
另一个深化层面是《七剑》更多更完美地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审美趣味、体现出了现代电影的商业意识,在此可以举几例:例一:动物与人的和谐。
韩志邦与爱马“来福”的关系,让人不禁想起美国电影《马语者》,这段关于马的叙事,粗略估计应该在两分钟左右,它体现的是动物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美。
例二:幸福感。
绿珠与楚昭南激情戏开始前的那段对白,体现幸福感对人个人生存的意义。
一个人不怕死是因为她没有什么,当她什么都有了的时候,当她感到幸福的时候,她就怕死了。
例三:爱情与信任。
还是绿珠与楚昭南。
两人对峙之时,楚昭南说了一句汉语,绿珠说你不信任我了吗,你也怀疑我吗?
体现了现代爱情体系当中的信任危机。
例四:家园意识。
依然是绿珠与楚昭南。
两人都是来自鸭绿江那边,楚昭南不断地唤起绿珠家的意识,这是寻找家园思想的体现。
除此之外,这两个人物的设置,也不能排除徐克谋取韩国票房的野心。
例五:利益博弈。
风火连城与王爷。
他们之间展开的是利益博弈,没有永恒的朋友,永恒的等级,只有永恒的利益。
这种价值观在西方电影中畅通无阻。
例六:一见钟情。
刘郁芳对楚昭南一见钟情,而且在与韩志邦野合之前勇敢地说出来,这种爱情观与贞操观也是卖点十足。
例七:理解。
昭明与小伙伴们。
小伙伴因为华昭的“背叛”抛弃了他,但华昭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大家又手拉手,心连心了。
例八:距离。
杨云聪与武元英。
杨云聪说,距离越远,越容易失去。
所以他选择了与爱他的武元英保持距离。
例九:敌人。
武庄的人和绿珠。
与你没有关系的人未必是你的敌人,而与你亲密的人可能往往是要害你的人。
……例子太多。
影片中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现代意识,原因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代电影的精神诉求,尤其是商业片,它要满足现代电影消费者的心理需要,要从电影中投射出商业社会中现实的价值观念,如果观念落后了,就往往不会被影迷接受;另一方面是电影导演的个人诉求,在我看来,《七剑》可以称得上是《卧虎藏龙》与《英雄》之后的又一个武侠电影的高峰。
在这三部影片中,我最为推崇《卧虎藏龙》,因为导演李安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最为深刻,从中到西,从西到中,来去自如,无论侠骨无论柔情演绎都很精到;李安的武侠犹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每一个画面都透散出温润的感觉。
侠义之道与人生之道做到了有机的统一。
而张艺谋,对中国古文化的理解有自己的特点,他过于喜欢从大处入手,琴棋书画似乎统统包办,但包办得有些不够从容。
张艺谋最大的毛病还在于他媚骨太重,功利心太强,以致于“不中不西”走火入魔。
而徐克对商业文化的理解比较透彻,他的影片能做到表现形式与现代意识的统一,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流于浮浅,这也是《七剑》最让人感到不足的所在。
其实这一点,不仅是徐克,几乎所有香港导演在流露民族性的反思时,都会暴露这一破绽。
在破解中国文化这一母题上,他们显然既不如内地导演,更不如台湾导演。
其根本演变,是香港电影一直是在浪尖上奔涌,它沉不下去,不自觉地就露出了殖民主义的尾巴,让人哑然失笑。
由此,《七剑》也必然地被盖上了香港电影的标签,通过这一标签,你能看到现代电影发展过程中的潮流化因素,耽于感官之美,而丢掉了民族文化深邃的内核。
我想,对于徐克而言,或许也是一种别无选择。
他没有李安的性情,也没有张艺谋良好的形式感觉,他要把影片拍好,必然为立足于速度和力量。
由此,在看《七剑》时,我跟朋友开玩笑,他比《英雄》更让你睡不着,更让你眼晕。
拉拉杂杂写完这些,也不知靠不靠谱?
还请广大读者与影迷到电影院里去印证吧。
2005年7月29日
看了些评论,基本是众口一词的指责这部电影,我就觉得心里不痛快。
作为一部商业影片,徐克还是比较尊重观众的。
不知怎的,从《蜀山》开始,很多喜欢过的《黄飞鸿》系列的徐克迷开始不遗余力的抨击徐克的作品。
你们真的在理解徐克吗?
徐克在转变,难道作为观众的我们就一定要拿《黄》那个时期的电影标准去要求徐克吗?
不知道是徐克out了还是作为观众的人out了?!
其实作为一个导演,保持自己的风格和影片水平不是件很困难的事情,难的就是追求变化和突破,用新的方式向观众表达。
徐克也许做的不够完美,但是他至少在努力!
就因为此,我尊重徐克和他的每部作品。
还有,我是花了80块钱在电影院看的《七剑》,我看了,我喜欢!
七剑若干硬伤看七剑,两个半小时,途中多少次想关机骂娘,看在徐导当年的新龙门客栈的面子上,勉强看完,这样看来几年前被我鄙视的“天地英雄”还算是不错的。
1。
陆毅和杨采妮陪着傅青主上天山,拜剑后加上大师的四名弟子,七人七剑下天山杀回武庄,从电影中刘老大审讯张静初的场面推断,前后不过几天时间。
这么短的时间,居然能从险峻的天山跑一个来回,莫非乘坐的是民航总局明令禁止臭名昭著的红眼航班?
2。
陆毅在武庄顶多是个二流角色,只配养养马,按一般逻辑看来,他若能做刘老大的徒弟已经算是造化了,而刘老大在风火连城的爪牙面前毫无还手之力,则可以推断陆毅更是不堪一击。
可奇怪的是,短短几天,凭借一把所谓的舍神,陆毅俨然高手身段。
莫非也服用了风火连城的药酒?
3。
七剑既然能主动出击,搅得风火连城的据点鸡犬不宁毫无防御之力,那么何不一锅端了这里,而是要回武庄准备撤退?
此硬伤居然在之后又一次出现,看得我目瞪口呆中。
4。
甄子丹被俘,绿珠如何能独自逃回武庄报信,这是个问题。
就算一笔糊涂帐一口韩语的绿珠是卧底,可风火连城放她回去也丝毫说不通。
5。
六剑为了救甄子丹,联手出击,杀得风火连城三千手下人仰马翻,最后凯旋而归,这和第三处硬伤一样,真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6。
一个内奸,竟然能手刃武庄上下所有性命,最后居然命丧一帮稚嫩孩子和张老师之手。
又是一个“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笑话,王爷若知道这个卧底玉米农这么能干,说什么也不会把生意让给可怜的风火连城。
7。
偌大一个武庄,几百个男人,十几个小孩,我抡圆了眼睛看愣是没发现一个中年妇女,唯一的三名成年女性--张,杨和金都未婚,莫非武庄人懂得克隆?
亦或是如百年孤独中那个乱伦的家族?
至于弱智的对话,弱智的看日出,弱智的放马就不提了,总之,七剑如此辛苦搞破坏打游击走万里长征,可究竟还是没能保住武庄,不禁要问问徐导,结果重要还是过程重要?
假如结果不重要,那么过程中为何还有如此多硬伤,假如过程不重要,那么结果怎么还是一场空。
徐克四年磨一剑的新作终于高调面市,算是华人知名导演武侠命题作文的又一位交卷者。
01年李安率先交卷《卧虎藏龙》获得评卷老师高分,02年张艺谋《英雄》交卷赚得盆满钵满,03年何平《天地英雄》发片,04年张艺谋尝到甜头后再拍《十面埋伏》,05年徐克推出《七剑》。
相对李安、张艺谋的半路出家,徐克是吃武侠片这碗饭的,《黄飞鸿》、《新龙门客栈》、《笑傲江湖》都是新武侠中的经典作品,所以交卷虽晚但人们期望很高。
可能是之前几位同学在商业上太成功了,徐同学潜心琢磨、励精图治,开始规划一段类似“星战”系列的电影传奇,预计共分为六部,在筹拍第一部的时候就开始规划之后故事的展开和人物的编排,涉及包括清史四大疑案之一的顺治出家,杨云骢的身世,夹杂着纳兰容若、董小婉这样传奇历史人物的离奇故事。
不同于《卧虎藏龙》水墨画般的清新隽永,《英雄》风光片一般的明媚鲜艳,《七剑》整体色调沉郁、厚重、朴实,基本体现了徐同学重现500年前侠客生活原貌的意图,可见是认真做过功课的。
但是跟张同学一样,徐有时间亲自设计莫问、日月、舍神、竞星、由龙、青干和天瀑七把剑的外形和来历,却没有精力把整个故事讲好。
故事结构松散,人物塑造乏力,看完之后没有让人映象深刻的情节和人物,有一个群像在哪里,但形象模糊,就像是拍照片时中心不突出、对焦不准。
片中孙红雷“土匪,连女人都抢,禽兽不如”的对白赢得了观众笑声,孙的表演很到位,喜剧效果也不错,单独拿出来是个不错的段子,但恰恰破坏了导演苦心培育的影片气氛,典型的以词害意。
一方面有了1200万美金,想尝试好莱坞史诗大片的效果,另一方面又抛不开惯用的港式搞笑手法,在庄严大气和轻松诙谐间左右失度。
另外陆毅放走那匹老马而后面对群山呼喊一段表现也有失矫情,而且手法幼稚。
梁羽生的原作《七剑下天山》写得不错,徐同学按照Motorola品牌重铸的手法截断成《七剑》,只强调兵器而人没了。
这样便于推出同题材网络游戏和其他衍生产品。
《First Knight》式的片头场面是为了欧美市场,武庄保卫战中黑泽明式的打斗场面是为了日本市场,楚昭南说韩语,并凭空造出个绿珠由美女”主播“金素妍扮演是为了韩国市场。
每一项安排都有深意,这是一部精心打造的商业片。
就像一部华丽的广告片,拍得不错,但多少有点让人搞不清它要宣传的产品是什么了。
《三联》说因为对时代的感怀,徐克在《七剑》里再次垂怜乱世儿女情,也有人评论《七剑》让武侠片回到了正确的道路。
嘿嘿,我想起片中杨云骢对小朋友说的”好话要藏在心里,不要拍马屁“。
1、出场时梳阴阳头的MM很酷,将一个酷到底的坏人演绎得很像,同时很想知道这位肯自毁形象的MM是谁?
2、杨采妮扮演得小武,国语说的很滥,但拿到的剑很灵,一个两头镂空的剑身,剑可以从两边漏出,而如何使全看使剑人的意念。
3、风火连城跟楚昭南最后决斗的一场武打很灵,在逼仄的空间,两边都是墙壁,而不足一米的狭窄空间内,两高手频频过招,简直又是一打斗经典,赞!
4、陆毅在本片中扮演了一个近乎搞笑的角色,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首先他猴急的想跟女孩亲热,就是一愣头青的傻小子作风,2或者3次这个情节,真的不得不让人这样认为,而且他最好笑的一句台词是得到了剑,从天山上下来,说:我觉得我不应该是养马的,我应该是个剑客。
这句话怎么听都感觉可以翻译成“我芙蓉姐姐不应该是个出版社小编辑,我应该是个舞蹈家。
”原谅我打这个刻薄的比方。
5、苍凉的黄沙漫漫,滴血的人头,彪悍的西北男人,这是部很写实风格的片子,不追求演员的漂亮,你看连黎明都被折腾的破衣烂衫的,就知道徐克这回够狠,也许是上一部华而不实,用电脑特技堆砌的“蜀山”遭到了恶评,他也开始反省自己了。
这部“七剑”可以说是很好的答卷。
大导演就是大导演,瘦S的骆驼还比马大呢。
禁不住拿这片子跟老谋子的片子做比较,后来发现并没有可比性,相对于追求画面质量,而情节苍白的张艺谋来说,我真遗憾他长了张那么乡土的脸。
而倒是怪才相的徐克拍了这部有血肉,有悬疑也有情节的真正好电影。
6、电影既然商业,就必然要追求经济利益的成功,从电影副产品来看,估计这回七剑的模型都会热卖,尤其是小武的“流云剑”跟楚昭南的“由龙剑”;从电影的票房号召来看,似乎缺少大明星,但新面孔中倒是有几个很看好,比如张静初,这女孩子初看有章子怡的风骨,细想想她走的路数可跟章MM不一样,从“孔雀”到“七剑”,她的形象很乡土,这给她表演留下了更多的空间,也让更加关注这个女孩子到底有多少爆发力和内涵,我期待她的好作品。
7、有人对片中几场情欲戏很是嗤之以鼻,偶觉得还是必要的,毕竟砍砍杀杀看的人实在紧张,而来几段儿女情长舒缓一下,未尝不可。
不过片中最舒缓节奏,最煽情的还是一匹叫来福的马,它识途奔回,并且留在山坡上的那个剪影 ,这个镜头是真真正正的煽到我了导演不知道最近大家看“超女”看的很脆弱嘛,还要猛劲煽情哼哼。
8、总的说来,这是一部讲述官逼民反,同时带有血腥杀戮、残酷江湖意识的片子,喜欢看冷兵器时代对战的同学们,会喜欢它。
我觉得徐克不该骂,要骂我就骂两条,一是编剧.从来没这么想抽一港片里的编剧过,这两编剧是哪的人啊?要是香港本土的,我吐血,无话可说.要是大陆的,我替徐克吐血,没说的,上去给两个老飞脚可也.二是配音.实在不该原人来配.要是换成专业配音,相信效果会好很多.再PS一条:张静初看得也想让人抽丫的.我是说角色啊.鸡皮疙瘩直冒.
久違了的老怪徐克歷三年光景終於把《七劍》帶下山,其勢頭之強教人引頸以待,然而最後結果卻是讓人嘆惜。
嘆惜之情並非出於影片失敗,徙費了我一只戲票;卻是為徐克差一步便可成就武俠經典的功虧一簣而悲嘆。
事實上,電影在各個視覺層面的表現堪稱無懈可擊。
其中包括整體氣氛的凝造、單打獨鬥的設計、群戰場面的調度甚至畫面分鏡構圖都盡顯徐克過人的武俠片美學。
電影的整體氣氛灰暗沉鬱,這除了靠偏灰偏素的色調運用外,演員服裝、道具甚至主要場景都完全貫徹著這種調子。
另外,不可不提的還有電影超水準的配樂,這除了於大戰時表現著戰雲密佈的磅礡氣勢外,對於渲染全片灰暗沉鬱的氣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素。
然而,就在各個技術層面都認真緊密的體現著完整統一的沉鬱基調時,夾雜粗鄙口語甚至英文(記憶所及是「我check過啦」)的廣東話配音版本一舉剎了泰半的氣氛。
接著是打正武俠旗號的武打劍鬥設計。
這環節由兼演七劍之一莫問劍傳青主的劉家良主理。
其武術的設計風格有別於觀眾近年都看得有點膩的袁式慢鏡唯美武打,卻是比較寫實地以快打快,令人目不暇給的複雜過招。
這一來切合了影片樸實的基調,不耍花拳繡腿也不攪誇張的多角度慢鏡頭重播,二來也重現著久違了的舊式武俠片武打風格,在這不太懂懷舊的一代反倒是一個新鮮的設置。
筆者最深刻的一場要數由龍劍楚昭南與風火連城的一場終幕大戰,二人游鬥於高牆窄巷間,相對全片其他武打場面顯得尢其別致,也同時展現了港式武打專挑在獨木椿、高樓邊緣或半天吊的危樓等等特別環境中對打的風格。
只是,好看不等於耐看。
令人眼花撩亂的複雜過招在一百五十多分鐘的影片中高密度呈現,再好看也怕會膩,尢其是武打場面的鏡頭非常短,剪接運動頻繁得令人追看吃力,甚至在刀劍的來往間未必攪得懂誰在刺與被刺。
此外,電影的核心-七把各具屬性的劍在戰鬥期間可不太能分別突顯出各自的特色和其應用。
除了楊采尼的「飛瀑劍」著墨得清晰一點外,其他六劍均顯得有形無神,這確使電影不免愧對了《七劍下天山》的名號了。
至於群戰的場面調度和分鏡構圖相信無需筆者多說,觀眾都有目共睹。
在這一環節,老怪和他的攝影師所呈獻的成品確有與荷李活A級大製作較勁的功力。
想不到此片還原基本步,捨棄電腦特技卻仍可使全用真人上演的《七劍》拍出如荷李活以虛擬的千軍萬馬所構建出的懾人氣派。
我想這得歸功於徐克和他的攝影師揚棄了荷李活大堆頭製作偏愛展示大場面的廣角鏡改以「七劍」焦點打鬥的跟攝,伴以超一流的配樂和畫面構圖,共同凝造出一種張力用以代替甚至超越「單純以壯觀視覺展示氣勢」的荷李活風格。
總體來說,《七劍》的美學自成一格。
片中度身訂造的服裝、道具和場景等巧妙地配合著外在自然環境,使整個電影的美學調子寫實地體現著中國山水靈秀之美。
這跟單純地大耍媚俗色彩的《英雄》與《十面埋伏》自是更能突顯我國文化恆古以來的美學觀。
而到了最後,筆者不得不指出《七劍》在視覺層面大成功背後,令其功虧一簣的致命傷-劇本-究竟有何失誤。
首先,本片改編自《七劍下天山》,徐克更把電影名字修訂為《七劍》,這不期然使人聯想到這部影片將是七把寶劍的故事。
而可惜一百五十多分鐘的電影交出的效果卻是令存心看這七把劍的故事的觀眾幾近進退失據。
其終究的原因在於改編情節的取捨失衡。
電影花了很多的篇幅寫武莊內的人物關係、寫七劍各人的情感糾葛、寫其他支節的續集伏線如華昭、王敏德飾的王爺等。
這些沒錯是原著精彩的支線情節,可對於《七劍》這電影的核心價值卻並不如其在小說般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筆者看得最不爽的便是楚昭南與綠珠的感情線和武莊內奸的一段。
愚以為前者的描繪著墨甚多卻依舊語意不詳,拖慢進度之餘又不能緊扣七柄劍的主題,應略得略;後者雖說關係到各人將躲入山洞的後續劇情,唯筆者綜觀全片始終認為這段龜縮駝鳥的劇情最沉淡無趣,況且中間的關鍵角色,也就是那內奸的前置著墨不深,攪出一個內奸是誰的懸迷根本無助推高本片的武俠奇情,因此愚以為大刀闊斧整段抽起以增整體流暢感反是聰明一著。
其實說到底,筆者一如多數觀眾般認為電影對於《七劍》的不同屬性以至七位劍客的背景性格和各自的劍技,這些電影的核心價值的刻劃是太少了。
徐克這著算計寧取較次要卻具通俗娛樂性的感情線與內奸懸迷而捨棄連串較難以影象表達卻是重心所在的七劍刻劃無疑使電影的格局和劇情的「量」增大,但此種浮光掠影式的涉獵則使電影的整體內涵下調一個檔次,難成經典。
總的來說,《七劍》在視覺層面的超水準演出證明徐克這次史詩式武俠巨製的嘗試已成功達國際一級水準,無奈在顧此失彼的情況下,一部經典武俠小說的內涵被犧牲了。
雖說有傳這次只是《七劍》的第一集,未完整的劇情該是無可厚非,只是鋪排歸鋪排,電影的重心-七劍-終究不能被偏離,而不幸地這次的《七劍》確令人不太能對準焦點。
忘记了是什么时候知道徐克要拍七剑,只记得当时报纸上说的是:徐克蛰伏四年,重出江湖。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在那一瞬间想起的不是徐克的样子,而是《新龙门客栈》最后老板娘在屋顶上唱歌的镜头。
那个时候一把大火正在吞噬她的客栈,歌声夹杂飞沙之中,随风而去,一切湮灭在大漠中。
现在想起来,对于徐克和那部电影,在内心深处仍然保有一种崇敬之情。
接下来就是有如接力赛般的等待过程,在各种的新闻报道中,我没有在意那些俊男靓女,也没有多关注各个的演员自己的拍摄感想。
我只想盯住那个头发泛白,面容消瘦的徐克,我想知道他能在这部电影释放多少的能量。
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每个人心中的欲望都是一把剑。
我很喜欢这句话,但当我看完《七剑》,才发现徐克只呈现了七剑下天山,而那七个人的欲望却忘在了天山上。
《七剑》中打斗场面确实很好看,武器、动作设计方面都非常好,像杨采妮拿的那把剑以及对于这把剑的呈现方面都是非常有创意的,但是仅凭这些就想将这部期待值非常高的电影带到它应有的高度无疑是不够的。
徐克在这部电影中只显示了细节上的处理能力,在整部电影的全局掌控上却显得有所欠缺。
这部片子是部好看的片子,但是不好。
我给它打B-,因为我一直期待着徐克奉献的是一部A级片子,所以我还是有些失望,就将目光放在了挑毛病上了。
用剑者死于剑,原因在于佩剑者,其实也带着一种致命的伤。
七剑下天山,一言以蔽之:七人七剑,一片七伤:1色调坦白地说,我很不喜欢这部电影整体的色调处理。
尤其是一开始的大红(红灯笼)配大黑(风火连城的部队),又是在那种昏黄的背景上,让人看了非常的不舒服。
整部电影并没有让人感觉到,看到七剑下天山这个标题时应有的那种剑客飘然而下的感觉。
反而像是七个人一直在战壕里接受敌人的狂轰滥炸,尽管最后大胜,还是让人感觉压抑。
毕竟我们是在拍武侠片,清逸灵动飘然才是根本,要不然岂不跟拍二战的片子一样了?
个人觉得,如果用青灰色作主色应该会好一些。
2形象设计我不知道大家在没有影视作品角色形象影响的前提下,看武侠小说时头脑里想象的人物是什么样子的。
但是我自己是绝对不会把那个时代的坏蛋都想象成风火连城的手下那个样子:一个个穿着圣衣般的铠甲,脸上还有充满艺术气息的图案,那个女的更是做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头,一个个操着祖国各地的方言,说话的时候再学学美国说唱歌手那种拽拽的表情……唉,真是服了,整个就是一个搞笑元素的拼凑,这不是人的创意,倒像是用电脑软件做出来得东西。
还好,七剑的形象比较正常。
3圣斗士情节我在看《七剑》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的想起圣斗士来,弄得我很想问问徐克是不是也有漫画情节。
象前面提到的铠甲,一上来就让我觉得好像是冥王哈迪斯的部队来了。
七剑组队的时候,更是让我觉得这简直就是圣斗士么,一个老者在旁白,然后一把把剑象圣衣一样从天而降,楚昭南象冰河一样从山中破洞而出,再把‘为女神雅典娜而战’换成‘下山去救武庄吧’。
一个组队的过程在借鉴了圣斗士的方式后,显得轻车熟路,但是这么简单的组队,实在是有些无味。
4剑读过武侠的人,尤其是读过金庸武侠的人应该都知道一个手中有剑的剑客是不如一个心中有剑的剑客的,也就是所谓的“无剑胜有剑”。
其实这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是很有道理的。
徐克是大侠,应该更清楚这一点,但是七剑中对于剑的作用实在是有夸大之嫌。
杨采妮在开始的时候仅能如常人般拼死反抗,出手无套路,心中无底气,怎么拿了一把剑再被黎明指点一会最后一战就变的那么厉害。
陆毅一开始没出过手,有多厉害不知道,但是他自从拔出了石中剑之后,整个人就变了,说话办事底气十足,一剑弄死对方一员大将有如探囊取物般轻松。
真是让人一时间觉得上升的太快,有点接受不了。
开头那个老者说:用剑者死于剑。
这句话多有哲理啊,可是这部片子还是让人觉得是剑成就了人,而不人成就了剑,就更不用提什么人剑合一了。
这不是什么硬伤,但是让人觉得导演没有在影片深度上下功夫,只做场面,不教道理。
5视角我知道我前面说的一些情节方面的发展跳跃性会被指责为缺乏对于小说的熟悉。
我承认自己没有读过梁羽生的七剑,但是全国这么多观众,难道人人都要去读七剑再去看电影么。
这种要求就有点过分了。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电影的长度是2个多小时,应该算是比一般的电影要长了,但是还是让人感觉看的有很多的不连贯。
电影改编自一部更适合于排成连续剧的小说,但是电影情节的模糊确恰恰来自于导演太求全了,这个不肯丢,那个放不下,电影长度很快被塞满,但是情节上却还是缺三少四的。
其实一部电影,尤其是改编于小说电视之类的,应该将视角放在一个点上,努力做好这一个点,让这个点上的情节完备并且具有十足的张力,无论是反映矛盾冲突还是探求人物内心世界,都要努力做出深度,这样一来不仅抓住了重点表达了思想,而且从这一点发散出去的东西也足以涵盖其他无法细说的东西,就会促使很多的人再去读书,再回来看电影,不停的回味探讨分析。
毕竟电影主要的任务不是追求表现完整的作品,而是为了在尽量短的时间里造成更多的冲突,达到更高的表现力。
电影改动作品也没有什么不好,只要能改的自圆其说就行。
尽信书,还不如无书。
6人物大凡人物众多的作品,对于人物的处理一直是个难以逃避的问题。
七剑也栽在这个问题上。
徐克这一次忘了自己在《新龙门客栈》里发掘张曼玉潜能的方法。
那种去激发演员自身去表现人物内心的功夫没有了。
七把剑没有一个个性鲜明的,他们都被拯救武庄的事情牵制的无从发挥。
照我看倒不象是七剑侠气救武庄,倒像是武庄这个地方让七剑陷入其中,为了任务而忘记了自我。
七剑之中没有那个演员可能凭借在本片的演出而获一个有价值的奖,因为没有一个有机会去表现自身内心深处的东西,对于每个人的介绍少的可怜,只在交剑的时候晃了几个镜头就嘎然而止了,更别说什么探求了。
七个人本应该是七种风格,七个音调,抑扬顿错,错落有致才对,结果他们几乎是排排座吃果果似的轮流上阵,整体上就是一个音符表现七剑。
徐克对于七个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太理想化了,反而有失真实。
付清主和另外天山四剑渊源极深也就罢了,陆毅和杨采妮这两个新加入的怎么就一下子融入了这个集体之中。
七剑根本就不像是一个临时组建的队伍,倒像是磨合了多年,一起出生入死了很多次的一个完美团队。
虽然安插了矛盾,但是处理的太平滑了,猜疑,误解……可能导致七剑分崩离析的东西少的可怜,风火连城也够笨的,只想着要杀七剑一个回马枪,或者获得点情报去换酒喝,却一直没有想去离间七剑。
这样对手付清主也说他是个高手,要小心,真是有意思。
总体来说,七剑个人方面欠深度,群体关系方面太理想化。
整体性的不丰满。
7画蛇添足以前看我的黑道老婆2的时候,DVD封面介绍上说有章子怡,等看了才发现只是个嚼头而以,是为了再拍下一步做好铺垫。
这种事情很是讨厌,就象一个歌手唱第一首的时候就和观众们说自己下个月要唱什么一样。
无聊。
看过七剑的同学和我说到电影里多余之处:七剑里出现过一把剑,就是多客多王爷挖到的那把剑,说是旷世神兵,说完就决口不提了。
我倒不认为这个是情节上的疏漏,这根本就是赤裸裸告诉大家本片有续集,大家请期待的意思么!
唉,真是搞不懂,难道最后那个七剑上朝廷还不够么,续集的广告还要成双成对才行?
设置疑点不怕,但是出于这种心理就不好了,看看人家宫崎俊,片子里疑点那么多,但是人家是为了让片子有更多的神秘感,从来不拍什么前传续集什么的。
这才叫写意!
象这种为后面续集打基础的,还是叫画蛇添足好了。
七剑七伤,到此为止,我知道上面颇多苛评,别怪我,如果没有期望,哪来的苛评?http://blog.donews.com/waterouyang
也许2014年没有人来评这部老片子了吧。
我是刚看了智取威虎山,又怀念起徐克的武侠岁月,想起这部被低估的七剑。
七剑电影包括徐克担任艺术监制的电视剧版<七剑下天山>都是被市场低估了的片子。
徐克为七剑倾注了很多想法和心血,包括七把剑的设计,写实风格的转换,更对七剑所体现的江湖寓意抱着很大的雄心去塑造,虽然不一定通过电影整体上表达得很好,但仍满溢了徐克才能带给人的武侠情怀。
徐克本来是要将其拍成几部曲的,却没想到市场不买帐,徐克大大受挫,也没办法把开了个头的江湖继续铺展下去了,这是他的一大遗憾。
这部片市场不好,主要还是写实派不讨主流大众喜欢,但对难忘武侠情怀的人来说,这部片子还是很值得回味的。
本片是改编自梁羽生先生的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但基本已经改的面目全非了,剧本基本上是原创的,从故事上看很明显是要致敬黑泽明老爷子的《七武士》,可它是一部差劲的电影,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一代武侠片名导徐克之手。
首先原创的七把剑游龙,青干,竞星,舍神,日月,天瀑,莫问设定上虽然很带感。
但徐克却忽视了一点,七剑的精髓不应该是兵器,而是人,兵器是死的人才是活的,梁羽生原著小说中把笔墨重点刻画的也是人,反观本片的人物刻画就极其单薄,所有角色都是流于表面,无法深入人心,更别提角色让观众产生共情了,加上一些莫名其妙的台词和出戏的口音,很难代入故事。
其次,剧情的方面的硬伤实在是太大了,基本逻辑都不通,陆毅饰演的韩定邦上山下山之前实力相差巨大,也没有交代是如何突然变成高手的,高潮部分大师兄甄子丹被抓,其余六剑深入虎穴不但救下大师兄还灭了烽火连城整个军队,这里我看的一脸懵逼,七剑都有这实力了,前面铺垫这么长的剧情是为了什么啊?
凑时长吗?
放火烧敌营,带着武庄的人逃跑,费力捉内奸(这个内奸白痴都想得到是谁一点反转都没有),这些都白干呗?
最后总结一下,这是一部失败的商业片,全明星阵容,大宣传,大场面,总投资1.4亿元的港币,票房只有8000多万港币,投资方严重亏损,也让徐克差点无法翻身。
卧虎藏龙掀起的新武侠时代,七把宝剑勇斗烽火连城,曾经的徐克,打怪升级刷装备的电影也能拍出彩,演员阵容也足够强大。
其實不僅僅是武俠
一些人不喜欢这部电影 不知为何我却对她情有独钟 无论镜头、录音、剪辑、后期配音、配乐、字母、服装造型、场记道具等等都很不错 真的很喜欢 无聊时断网时总会翻出来再看
现在豆瓣的评分已经没有意义了,不错的影片也弄得这么低分数,起码也可以算7.5
因为配音太难听好几次没能啃下去。这次终于为了热身《猎魔人:血源》而看掉(蜜汁原因!)。将好ip拍烂的典型。最后武侠时代为数不多的精彩。剧情拖拉,主线含混,感情戏难看。推动主线的力量生搬硬扯。七剑淹没在金素妍的颜上,压根没有灵魂可言。
作为武侠迷,很欣喜能看到这样的武侠片,但是,这片什么都好,剧本太弱了吧。
优缺点都太明显了,但为最后这场大战还是打四星。徐克真不该选这本书来拍,几乎是他最不擅长的文艺武侠领域。从头到尾都表现出浓浓的不适感,感情戏特别生硬,敌我实力太悬殊,烽火连城连七剑之一都打不过,而一个内奸就可以直接屠村。连最重要的七剑登场战给人的感觉都是乱的。“那天晚上咱们两个差点就”这种鬼台词也有必要写出来?孙红雷有些话也是搞笑得很,杨采妮你从小和人家两个一起长大为什么口语差别那么大。当然了,徐克擅长的部分,如奇兵诡刃还是一如既往的发挥出色。最精彩的一幕是瓜哥洛中剑时画面突然染红。
徐克的电影拍成这个样子,我真的剩下的只有伤心了。所以要多扣一颗星。
複雜 我頭腦簡單看不懂 lol
徐克想必觉得自己在拍史诗……
豪勇七蛟龙时,曾说两点原因决定七武士不宜入美。一、欧洲移民,即使耕种行商,仍有较强的冒险性格,远比穷乡日农更具反抗意识与能力,因此较难产生对弱者的移情(1960年尤伯纳版发生在墨西哥)。二、勘兵卫布阵攻防少打多,建立在冷兵主宰与火枪寥寥之大前提。重火力大阵仗并不在乎人数多寡,更适以暴力美学展示。正如野战群与无敌小子。旧影回眸同样具有鲜明“黑”片烙印的《七剑》,问题只在一点:武侠虽以武艺和冷兵为尊,可威力刻画却极尽写意夸张,天魔解体大法外加游龙断玉合璧,只一下下恐怕四十大盗就集体被勘兵卫勾叉了!所以你甚至比好莱坞更难再现原著中那种基于写实风格的敌我力量对比下的战术动机和心理变化。
又是武侠拍成说教片。
补标。当年在电影院观看。此片是老怪拍的较差点电影之一。
上不了四星 但是也没那么差 杨采妮很好看 白脸那个女的丑的不忍直视 剧情略拖沓 但是好在打的很好看 整部片看下来 这些人除了爱杀人之外 还很饥渴
有个朋友说看完七剑 她被其中的爱情故事所感动 因为她也曾经拥有过 我不知道她说的是韩志邦对刘郁芳的执着、还是武元英和杨云聪间的若有若无、亦或是楚昭南和绿珠间的激情碰撞
太装逼了...装过火了...
老爷第一部大陆合拍片,属于日漫迷和功夫迷的《奇门遁甲》,重视觉、轻剧情、无音乐,自然光源、红黑美术调教,战斗只有光影动作而没有特写细节,比《刀》更夸张的纯动作非CG奇观秀,同样的由龙剑在《狄仁杰》又出现了一次;情节完全失控,上山下山拍得太过草率,感情线七零八落,韩国支线又比主线好看太多,总而言之七把剑比“七剑”更生动;音乐少到可怕,几场蛮可以燃的动作高潮戏完全让渡给了哼哼哈嘿的动作特效,一点也不谄媚观众,豪横。本质上还是蛮七武士的,包括武士对“农民”的怀疑,但还是更期待没拍出来的续集,志向不尽相同的“七武士”的分化更有趣
1600年间,满清虽已入关,但中原武林仍隐藏不少反抗力量,满清亲王哆格多派前朝降清高手风火连城剿杀各地违令武林人士,其中的重要目标便是位于西北边陲的反清组织天地会分舵武庄。武庄是人马。路见不平的侠医傅青主认为要解武庄之危,只有带了两位武庄青年武元英和韩志邦上天山求助。 天山万里冰封,住了一位擅于铸剑的世外高人晦明大师。晦明有四大弟子,其中包括大弟子楚昭南,倚仗师傅所传的绝世宝剑,希望将来可在江湖上快意恩仇;二弟子杨云骢,虽武功高强却无意再涉足凡尘。晦明大师尽遣四大弟子随傅青主、武元英和韩志邦下山
為了寫論文補徐克⋯記得小時候和爹娘一起看的什麼都不記得了⋯估計不少場面被捂過眼⋯⋯現在看來怎麼可以這麼分裂😂😂⋯⋯場景拆出來看絕美⋯開場灰白+暗紅的色調就很漂亮了;孫紅雷巨大的六臂金剛像下強暴只顧吃肉的綠珠的場面;以及還是這個女人和甄子丹在地底的「神明少女」網紅大柔光下XX的場面都特別美⋯張靜初對甄子丹一見鍾情那個分鏡設計和打光啊⋯⋯以及最後徐克很喜歡的那種劍氣振動鈴鈴作響的決戰場面,⋯⋯都設計得非常非常好無話可說我反正不行😂完全能給滿星⋯⋯⋯把場景合併到一起之後給一星的心都有了😂這東打一耙西打一耙的敘事和稀爛的節奏⋯⋯我人物都對不上誰是誰啊一下這一下那的😂楊采妮到底喜歡黎明還是陸毅?😂😂非原著黨看完除綠珠外其他角色都只記得演員的名字能說明一定道
本来可以给三星 可是这个导演 这个阵容 太过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