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光是电影中哥哥的名字。
他有自闭症,不喜欢见工,找工作碰壁,可耳眼心对音乐和声音频率有高超敏锐力。
不过,没有钱啊,买不起钢琴。
弟弟一直在帮哥哥找工作,练习见工的台词:“我叫文光,今年27岁,我很友善,平易近人,乐于助人。
有时候我看起来可能会有点奇怪,希望你可以理解......”。
弟弟因为要照顾哥哥,没办法给女友一个未来,放弃了与女友的联系。
因为哥哥喜欢收集大小高低玻璃杯具,直到警察找上门来,拿出哥哥偷一个昂贵的玻璃大杯的照片,弟弟情绪爆发了,把哥哥收集一纸箱的玻璃罐罐一下子全部扔到楼下……电影最后哥哥自制了一个自行车架的皮管滴水的玻璃杯版“钢琴”,弹奏他心中五彩阳光鸟儿飞腾的一曲。
最后的最后,哥哥也找到钢琴店调音师的工作。
这个电影有感动到我(ಥ_ಥ):1.是贫穷与梦想。
2.是承担与无奈。
3.是正常与不正常的边界。
就像歌曲配乐《抽象图》,唱道:“你不是怪物,别害怕谁来欺负……”。
如此秋日,来一杯温度电影,留几滴后中年的眼泪,不枉时光。
电影主要关注点在于自闭小孩文光和他的弟弟,电影首先展示了自闭症患者的症状和身处在社会中所面临的一切,电影情感是真挚的,但电影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为了塑造文光和弟弟之间的冲突,有些生硬,而两人的和解也显得十分儿戏,导演使用一些画面语言,但明显不是很成熟,这带来的后果便是剧情有些让人难以相信作为一个更注重于情感的电影,电影本应该更聚焦在氛围的塑造,而电影为了推进剧情使得氛围没有那么真实,人物也就单薄了很多,作为一个新人导演的作品,还是明显的能看到其中的稚嫩,个人评分:5.7分,四舍五入及格,值得鼓励,但不应该过分吹捧。
本片有两条故事线,一条线是兄弟之间的碰撞,一条线是哥哥不断搜集玻璃杯。
影片将搜集玻璃杯设计成一个巨大的悬念,虽然观众能够明白哥哥搜集玻璃杯是对音律的喜爱,但猜不透哥哥的真实目的。
我本以为哥哥是要将杯子凑在一起弹奏旋律,但万没想到最后的真相是那么震撼。
回过头来想,如果导演设计为哥哥敲击杯子出旋律,并不会给观众带来新意,因为现实中可以用不同杯子或杯子装水来演奏音乐的人有很多,并不稀奇,也不新鲜。
马来西亚电影看得不多,这次也算是开眼界或者满足好奇心吧。
实话实说,影片艺术性观赏性都一般,属于中规中矩类型。
既不出彩,也没什么大的瑕疵。
亮点在于其故事具有真实背景,给片子增加了可信性。
另外,自闭症题材也算是个看点吧。
几年前曾经去过马来,惊叹其多民族混杂独特风情。
因为华人数量不少,所以感觉蛮亲切的。
但是,不得不说,华人在那个国度里面,真的是少数族裔。
不论是人数占比,还是其在军政文商各界重要程度,均如是。
那个世界里面,占据主流的是马来人亦即那些穆斯林朋友们。
宗教作为国教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着,几乎无处不在。
华裔人群只是其中偏居一隅,人微言轻的族群。
如此而已,喜欢那里与我们迥异的热带风情,潮湿空气中氤氲着各种热带花草异香(尤其是鸡蛋花香),夹杂着咖喱的味道。
黑色面纱上面女子顾盼生辉的黑眼眸,以及罩袍下绰约有致的曼妙身姿。
别有一番情致,令人不胜流连。
不太熟悉自闭症人群,感觉他她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其间不乏天生自带才艺者,而且心思单纯得令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汗颜。
也许他她们会有某种执念,但是,倒也与人无害。
总之,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打心眼里尊重并且努力理解,最差也不至于无情扼杀。
本着人人生而平等的考虑,无视也许就是我们守住做人良知和底线的不二红线了吧。
心疼弟弟的付出,那本不该是他的责任啊。
而且,看起来人生有多长,这副担子就路漫漫得背负多久远。
慨叹命运之无常,但也无可奈何。
因为我们除了接受,好像别无选择。
祝福所有人,包括弟弟那样一直在付出的,以及哥哥那样无辜的。
既戳笑点又戳泪点,一部值得大家到电影院去看的片子。
讲述自闭儿的生存艰难,背后的艰辛。
可是相比起来,俗人却比他更痛苦,因为他对外界有清晰的感知,会为三餐烦恼,会为交不上房租发愁,会为患有自闭症手足日后忧虑。
这个俗人肩负起家里的经济重担,为不懂人情世故,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兄长收拾烂摊子操碎心。
爱情、事业、梦想全是奢侈品,他眼下一心想着如何让他俩活着。
他责怪自己没有倾听哥哥收集玻璃杯的原因,他自责不够关心哥哥,连去哪儿能找到人都一无所知,好朋友也责备他不该对自闭症的哥哥大动肝火。
没有人告诉他:你已经做得够好。
他已经牺牲了爱情和人生,他还要牺牲到什么程度才叫做得很好?
我心疼文光,但我更心疼他,全片中唯一一个没有听到名字的弟弟。
他们总是最容易被忽略,却又被赋予理应照顾关爱比他们弱势的兄弟姐妹的责任和义务。
那么又有谁会关心他们?
如果他们家境小康,也许文光的天赋早就被发掘出来,弟弟也无需为家计奔波劳碌,可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所以,世界上最难治的是穷病。
这部电影是以导演的哥哥为原型,我想导演应该很爱他的哥哥,难舍难离、又爱又气的纠结情感在文光和弟弟身上充分体现。
演员们的表现都很棒,尤其是两个小朋友,生动自然。
小时候的文光很出彩。
以哥哥教弟弟介绍自己为开头,既让观众感受到了弟弟的不一般有对人物关系故事背景有了大致的了解。
前三十分钟节奏很好,一环扣一环。
哥哥弟弟的want/conflict都很清楚还为哥哥为什么突然不要钢琴做了铺垫全剧高潮“妈死了的时候你都没哭”这句词十分动人,鲜明地表现了哥哥的不理解、生气。
在哥哥内心转变的环节用了回忆闪回,是比较常见的做法。
比较好的一点是直接让孩子涌入食堂勾起回忆。
另外沉积于广告导演的深厚功力,玻璃杯打碎的镜头、水落玻璃杯的镜头…以及奇幻的音效为整部影片增色不少确为精彩。
一直只是单纯知道是导演写的和哥哥的故事,也一直知道电影主题曲《抽象图》很红。
但是直到刚刚前一秒,我才知道电影主题曲是他们的妹妹自己的写给自闭症哥哥的歌。
然后看了下导演名字我才反应过,和主题曲的词曲演唱人名字太一致了,一看就是一家人。
这部电影算是兄妹三人一起完成的一部作品了,所以这一家人真的都是才华横溢,超级有魅力的人啊。
电影是一段围绕着两兄弟的故事。
哥哥文光个性敏感,无法专注集中,更不善与人交际。
尽管如此,弟弟一直设法帮助文光找到工作。
然而,文光屡次搞砸面试,闯祸惹麻烦,弟弟气愤又无奈。
直到有一天,弟弟听到哥哥房间传来的音乐声,才意识到哥哥的音乐天赋一直默默闪耀着。
2022-2-25周五晴 两天前的晚上,在家里看完了“光”。
一年前,2020年年底,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本来很想去电影院看,但是各种原因还是错过了,一直保留在豆瓣的片单里面。
“光”的故事,就发生在被太阳遗忘的角落。
影片开始的时候,哥哥在公交车站碰见了漂亮姐姐素恩,这一段自报家门的对白真的很有趣。
“你也有自闭症哦?
”“没有,我是正常的”“我不正常吗?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你很奇特”原来自闭症男生,也会喜欢漂亮姐姐,也会去搭讪,会紧张,会开心。
素恩后来成为了哥哥的朋友,他们在公车上聊天,她帮哥哥想切酒杯的方法,她应该会把哥哥当做很亲近的人,但是,也只是这样。
在妈妈去世之后,弟弟承担起了照顾哥哥的责任。
“你要记得每天早上让哥哥刷牙”“你在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要看着哥哥好好吃饭”“从今天起,你就是哥哥了”
哥哥和弟弟之间的日常生活成了这部电影最普通最平凡也最触动人心的地方。
弟弟会照顾哥哥的饮食起居,会给哥哥介绍工作,哥哥发了薪水会让他请客,他们之间也会调皮开玩笑。
一个小出租屋,两个脚踏车,就组成他们兄弟生活的照影。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警察来到他们的出租屋的时刻,哥哥偷拿了商店里柜中的水晶杯,为了组成仅剩下的两个音符。
弟弟崩溃了,他大喊着你还要我怎样,要你正常点有这么难吗?
所有的委屈,难过,倾泻而出。
直到弟弟砸毁了哥哥收集的所有杯子。
哥哥的信念崩塌了,这些杯子是他的世界。
哥哥蹲坐在墙角哭泣。
“妈妈死的时候你都没有哭,现在为了这些东西你哭”
哥哥离家出走了影片的后半部,是弟弟的四处寻找他抱怨哥哥的存在使他注定一事无成,他抱怨哥哥吃他的用他的他做的还不够多吗。
他抱怨着,寻找着,一天又一天。
直到最后,弟弟回家的时候发现哥哥的鞋子在门口。
哥哥回家来跟弟弟借他曾经答应的水管线。
没有想象中的拥抱,没有大哭,就像哥哥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一样,就像弟弟没有竭尽所能四处寻找哥哥一样。
无声,又真实。
没有起伏,却最打动人心。
哥哥回来了,他们又回到了曾经的生活轨迹。
真实的故事可能到此为止,可是影片并没有结束,他送给了我们一个礼物。
哥哥的双手在水杯组成的琴键上跳动,音符此起彼伏。
弟弟在屋外终于掩面哭泣。
因为,在这一刻,他才终于理解了哥哥。
最终,哥哥成为了一名钢琴调音师,弟弟也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迹,两个人谈起素恩开着玩笑,并肩走在路上。
安静,祥和,愉悦。
患有自闭症的哥哥的生活是简单的最心疼的是弟弟,他要理智,他要坚持,因为他要照顾哥哥,他要维系两个人的生活。
他会心疼,也会担心,他会无助地喊,“以后我死了你怎么办?
”很感谢这部电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看见了不一样的世界,那些被太阳所遗忘的阴暗的角落。
自闭症只是少数群体的一部分,希望在每一代人的努力下,我们能给他们更多的包容,更多的关爱,因为他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今天聊聊电影《光》。
片名Guang (2018)。
这部马来西亚华语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影片由一部获奖短片变成了一部长片。
导演郭修篆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发生在他和他患有孤独症的哥哥郭修锴之间的真实故事。
孤独症,也就是自闭症,为了不让人们在语境中对患者产生歧义,现在都叫做孤独症。
孤独症患者有着难以克服的对外交流障碍,于是在外人眼中,他们显得沉默怪异,专注于自己的小世界。
有关孤独症的影片很多,最著名的当属美国的《雨人》,此外还有美国的《自闭历程》《亚当》《莫扎特和鲸鱼》、英国的《我和托马斯》、印度的《我的名字叫可汗》《地球上的星星》、韩国的《马拉松》、澳大利亚动画《玛丽和马克思》以及我国的《海洋天堂》。
2018年的《光》在同题材上,结合兄弟亲情,拍出了属于自己的意义。
这些影片都在关注孤独症群体,我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孤独症患者,据报告称,美国孤独症儿童发病率是1/45,中国孤独症发病率达1%。
孤独症会给病患本人及其家庭带来很多不便利,但就像影片所说,孤独症并不是白痴。
相反他们在很多领域会展现出超出常人的天赋。
如果我们遇到孤独症患者,即便不能做到伸出援手,至少要做到不歧视他们。
影片片名《光》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就是身患孤独症的男主角的名字。
他叫“文光”,自幼表现出无法正常沟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另一层是角色身上所散发出的光。
哥哥凭借音色天赋,在自己的空间里打造了一个充满光彩的音乐世界。
弟弟则在照顾哥哥的过程中,重新感悟到亲情家人的力量,
兄弟俩小时候,母亲健在。
母亲拉扯着两个孩子,照顾起居,尤其是要对哥哥花费更多的心血。
母亲撒手人寰后,生活的重担就落在弟弟身上。
弟弟不仅要自己打工挣钱,还要照顾孤独症的哥哥,生活压力也可想而知。
文光的孤独症症状并不算严重,他能和别人进行简单的沟通交流,生活也能自理。
在这种情况下,文光也就有了外出打工的基本条件。
影片一开始就是弟弟在反复教哥哥,教文光做一些简单的自我介绍,试图证明自己能够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
为了减轻压力,弟弟一直在张罗着给哥哥弄个工作。
洗盘子、擦桌子,各种零零碎碎的活儿也找了不少,但哥哥似乎对这些事情并不上心。
反倒是对于收集各种玻璃杯子很有兴趣,甚至可以准确的说出各种杯子的振动频率。
不省心的哥哥给兄弟俩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麻烦,弟弟对此自然有颇多怨言。
矛盾慢慢积累,终于有一天,爆发出来,兄弟俩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
成也萧何败萧何,曾经给兄弟俩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的孤独症,同样也会给兄弟俩生活带来改善。
兄弟两人本身对于生活的要求就不高,从来没有要大富大贵大红大紫的想法,只想着安安稳稳地过下去。
实现这一目的的门槛并不高,只要有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就行。
弟弟好手好脚,养活自己问题不大,哥哥有着天赋,找对了工作自然也能解决问题。
社会富强文明的一个标志就是能包容多少这些边缘人士。
你可以发现拍摄有关孤独症的国家中,并没有那些贫穷落后的地方,因为只有有余力才能帮助这些边缘人士,否则就是空谈。
在并不是特别发达的地方,孤独症患者生存下去就需要一些运气了。
好在文光的运气不错,凭着自己的天赋找到了一个对口的工作,得到了大家认可。
在现实中,甚至这段经历还被改编成了电影。
影片温情脉脉但又不会刻意煽情,男性导演用很阳刚的视角看待兄弟之间的情谊。
没有那么多慢节奏的酝酿情绪,就依靠简单朴素的叙事,起承转合很自然地支撑了全片剧情。
文光在自己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弟弟也从文光身上看到了久违的光,这就是血浓于水的道理。
家人就是彼此的光,闪耀掩藏不住的爱。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一段不在平行视野中的下坡路,打破了我们观影的习惯,看似无意,也在暗示生活的负重;一个专注音律的“少年”,尽管与世俗格格不入,但在他的精神世界中,他就是无人替代的王者。
一部温情暖心的情感小品,作为一部处女作电影,完成的相当出色,没有过分制造自闭症人群境遇的悲惨,通过平常生活的实记,以及我们这个社会对于这样一个群体的势利眼,反映出当下一种存在的社会现实和管理弊端。
电影的前半部分穿插着欢声笑语,所有的矛盾对立和紧张冲突都设定的极为流畅,没有显出刻意化,家常性的故事输出也在传达着拥有“特殊病人”家庭生活上的不易,一次较大的情感对抗过后,电影过渡到了温情的部分,暖心,感人,直到最后时刻,“大型装置”的完成,我们才懂得了哥哥的梦想,和那些他所专注的音阶。
或许也是因为电影主题和音乐有关,整体的配乐都相当精妙,无论是钢琴独奏,还是混合其它乐器的奏鸣,都恰达好处的烘托出了剧情的气氛,选择到了情感输出最佳的节点。
虽然是国语对白,但毕竟也是一部马来西亚社会风土的影片,里面一些马来的俚语和语言习惯还是有些晦涩,只能大体去猜其中的玄妙。
今年冬天第一份小惊喜,一股来自东南亚的清新暖流。自闭症家庭做骨,生活琐碎做肉,导演哥哥真实故事做血液,流淌的都是兄弟间那种割不舍的亲情,爱一直都是世间最平常而特殊的存在。另外,这是一部非常成熟而有风格的作品,同样来自马来西亚,和《误杀》的导演柯汶利一样交出了令人满意的处女作。
自闭症很惨,但在乎你的人更惨
看到哥哥弹着他的水钢琴,觉得又荒诞又感动。
處女作難免有些缺點,無法忍受不停歇的配樂,濫用推軌變焦鏡頭。不過,真誠難能可貴,沒有控訴刻意議題操作,是一部導演半自傳的私密電影。
我很喜欢这个电影的节奏,以及一点小惊喜。虽然这个电影当时是只有我一个人买票看全场,它不是商业片,但是我还是要肯定它,让我觉得温暖。
虽然最后弟弟去找哥哥有些打动人,但有些情节有些刻意,总体一般
很久没有看这样一部其实故事背景有些残忍,但讲述者却温暖又温柔,甚至还有些幽默的忍俊不禁。这个故事可以做成无比催人泪下的狗血合集,但他冷静又克制,可看到最后兄弟俩拌着嘴并肩走向远方还是太感人了!
三缺一都可以開枱,服。
煽情太刻意了…短片的体量用一些无意义的东西撑成了长片
一般般,也就差点哭瞎的水平
完成度很高的作品,又哭又笑很动人。
节奏镜头叙事表演都很有问题,感受到导演演员的诚意,但完成度实在不佳。导演很喜欢用柔光特写加旋转镜头,再拉点交响乐出来煽情,就,挺没意思的。最后的钢琴做出来,也没什么实际的声音,都被BGM掩盖了。其实最后的采访片段更动人一些。
编剧可,摄影佳,有些镜头稍有些刻意了,总体流畅。
一般般吧,自闭症的人真是不好过日子啊
一部很工整的不能再工整的电影,工整到剧情的起承转合都是一般剧情片很常有的一些套路。但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又显得让人眼前一亮的样子,开头韦斯安德森似的工整构图能很快让人代入哥哥的生活状态和人物鲜明的特点,运动的镜头配合着高昂的配乐和哥哥整个人在垃圾堆里找杯子的那个姿态也得以令观众感到自豪与陶醉,就全程被哥哥的情绪带动下去,这不仅仅是一份真诚那么简单就做到,一个故事要用什么样的方法讲述足以让人代入进去,娴熟的导演技法着实可以加分太多。
令人惊喜的处女作,完成度很高。首先故事来自于导演自己的生活,所以从一开始就能感受剧作的真实与真诚。其次演员都很在线,尤其喜欢兄弟爆发吵架那场戏,能深深感受到双方的悲痛、愤怒与无奈,两个被捆绑的人生,无法责备任何一方。最后出字幕时看到了导演哥哥的影像,与电影本身产生了奇妙的互文与共情,击中内心。
完成度也挺好。。预告片挺赞!:)。。
吉隆坡 华语 广告感
剧情是感人的,光影也是不错的。但是啊,总给我一种多少的刻意感。题材的类型是家庭片,可怜的弟弟从小背负了一个有自闭症的哥哥,妈妈死后,做起了哥哥的哥哥。还是觉得拍的有点单薄,以前在平遥看过马来西亚的一部片子叫分贝人生,里面有张艾嘉,同是家庭片,嗯,感觉比这个有力多了,让我印象深刻。
这也能七分.....只要感觉用力过猛了,看得挺尴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