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玛丽·安托瓦内特,是PARTY GIRL的方式来拍的,满好玩的,特别是化装舞会+摇滚乐那段。
还有新发型、赌桌-VAGAS,鼻烟-可卡因……女导演非常认真地进行古今对比和隐喻,这么认真,太刻苦了,不过也给人以egao不足的感觉,还是迷失东京那种稚嫩和不经意更好玩些。
另:Egao : Chine gaguesque Egao. Le phénomène est si récent qu'aucun dictionnaire ne donne encore la définition de ce mot composé des caractères « féroce » et « se moquer ». 剧本看来是以茨威格的那部《玛丽·安托瓦内特》为蓝本的,去宫廷农庄那段,连叙述顺序都是按茨威格的,感觉增加的部分大多是美国独立战争和托马斯·杰斐逊——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米国人一直自豪地称其为“姐妹战争”嘛。
按DUST画的油画感觉很……可笑?
DUST减肥减得很努力,如果这个角色是Scarlett Johansson演的我会更喜欢,哈哈。
可惜Scarlett Johansson米去演~大概嘴唇太厚?
虽然是在凡尔塞,我觉得更接近杰茨菲拉德的感觉,不过清一水的美国口音+凡尔塞,反而更有此间匆匆过客的感觉,给人感觉明天这个草台班子般的宫廷就会灰飞湮灭,正如明天整个摄影队就会撤离凡尔塞。
这是刻意为之还是歪打正着?
就像是弥补美国女孩子的公主-皇后梦来拍的,美食、新衣服、PARTY、温柔孱弱的丈夫+英俊的情人(这两样是要同时具备的)、最后——时势弄人。
怪不得他们早就说,从肯尼迪+杰圭琳的狂热就可以看出米国人对自身缺乏一个王室感到某种天真的失落,笑。
怪不得在法国反响会很冷淡,这从头到尾是一个富裕的米国女孩想象自己就是两百多年前的那枝凡尔塞玫瑰而造的一场梦嘛。
导演及其他各工种希望自己倒腾出的电影最后能留下什么呢?
一切速朽的时代,大多只求观众能得到片刻娛饗,就連陳凱歌在<無極>上映那樣不可一世的時候,說起在法國盧浮宮看展,那些得到千年供奉萬年記的大師們不用得意,沒有人記得你們的作品,不過都是衝著名聲來到此一遊罷了。
陳說完全不指望電影能流芳百世,拍電影只對自己有意義。
就算口是心非也道出了真相。
觀眾撞上同一部電影時的心態,體態,精神狀態各各相異,感受自然不同。
是贊是棄導演大可不必留意,因為不關伊事,電影最多是個觸媒,這和寫作者一樣,能從寫作中得到的已在過程中得到了。
我曾在看過某些電影後輕微幻覺,模仿某個人物的行為打扮,也曾在看過另一些之後反覆難忘某場的景物陳設,記取某段突然出現的旋律。
這些我覺是電影從“古“到今就有的異於其他媒介的潛在魅力。
能餘留這些念想,便是我對電影的喜愛了。
影院家庭化,電腦屏幕化,youtube化,土豆化,最該喊冤的就是服裝道具這些工種,他們才是電影魅力的基本支撐。
但是像<英雄>,為何會讓人覺得服裝武鬥音樂縱然華麗但又空虛非常呢?
為何不能像marie antoinette那樣給人純粹的享受呢?
在於導演時不時要跳出來拿他的思想干擾大家,以證明自己的存在。
marie antoinette卻沒有,思想退到很後面我喜歡一部電影,會為了它去開始聽某些音樂,開始養成某個生活習慣,開始識得欣賞某種衣妝,這是電影最直接最好的餘留物。
而導演很在乎的思想,會在某個時刻浮上觀眾的心頭,一定會的,電影所能給的啟發,不建築在畫面音樂上,不和它們糾纏無間,便會失落。
这部电影一如想象中的那般云发鬓影,珠光宝气,花朵繁硕,高床银烛。
她穿每一件衣服,在凡尔赛款款徐行的时候,都是一幅画,赏心悦目。
每个镜头无不流光溢彩,色彩斑澜,连带着让描述这部电影的人,都词藻叠出。
玛丽王后,一个史上著名的死在断头台上的美人。
从她出场的时候,她穿着蓝色的公主裙抱着欢快的狗,穿过大厅那一刻,粉色脸颊荡漾着梦想与爱。
我就知道,这个女导演是爱她的。
因为爱,所以把一切割舍分裂野心战斗角力压抑逼迫都那么轻描淡写的铺陈,不忍浓墨。
14岁从奥地利嫁到法国,踏上法国领土的那一刻,就被要求抛下故国所有的东西,赤身裸体换上法兰西的丝绸,以及法兰西的宠物狗。
她的如花笑靥,从那刻开始懂得什么叫隐忍。
邓斯特不够美,不够贵气,不够华丽,甚至不够丰腴,但她将玛丽王后的忧伤演绎的如此淡定也是难得。
遥远的国度,陌生的习俗,孤立无援的王宫,豆蔻年华的公主,收到母亲大人的来信,字字句句都是对子嗣的殷切盼望,只盼着她借枕边风在法兰西获得权力庇佑故乡。
她的夫君却只知每日骑马打猎,相敬如宾,在床上也一如继往的彬彬有礼,轻轻握一下她的手,就此睡去,并不管法国和奥地利对她肚子的期许和冀望,更不用说春宵帐暖。
而她,也只能向家乡使臣含泪吼一句:我到底是法国王后,还是奥地利公主。
这段婚姻,平淡无奇,死水一般。
加上冷冰冰的侍者,冷冰冰的皇宫,以及所有的交头接耳,流言是非,毫无温情。
科波拉在其中将历史大背景全部抛却,只留下餐桌上的私语来表现欲望、嫉恨、排挤、刀枪,未免小气。
科波拉想拍的只不过是一个女人的一生,冒着忘记历史的风险,有些不够尽职尽责,但这也是她的权力。
在科波拉看来,在玛丽皇后的眼里,她所看到的只有这些,不是历史或者时代。
巴士底狱又或者暴动流民,离她的世界,从来都是遥不可及。
从公主到王妃,她觉得可以做的努力,无非就是去巴黎看一场歌剧,打破贵族看歌剧不鼓掌的习俗,站起身,用力挥动手臂,高喊太棒了。
她觉得骄傲叛逆的事,无非就是面对皇帝宠爱的情妇,高昂着头,不屑一顾地走过。
剩下的,也就只有遇到一群可以令她高兴的朋友,同他们一起挥霍无度,夜夜赌博,反正他不需要她。
她的生活逻辑就是这么简单,也只能这么简单。
浮华的花朵,静谧的皇宫,她坐在朝阳下,拿着酒杯,身旁是酒肉朋友,她供给他们欢愉,他们供给她笑容。
而他,他的夫君,他对她说的惟一情话是:亲爱的,不要把我们的财产都输完了,我要去睡了。
他对陪她看朝阳,没有任何兴趣。
该说什么呢。
怪命运,还是怪血统。
没有人告诉她人世间还有其它别的什么活法。
最后的最后,她终于生下一个女儿。
她抱着她说,因为你是女孩,所以你才能完全是我。
这个小公主,她惟一以为完全属于她的生命,却都被硬生生给奶娘抢走。
她逃到了宫外的农庄。
那里是她的天堂。
养花,种菜,喂羊,挤牛奶,抱着天使般的小女儿在草地里打盹。
然后,一如所有俗套的宫中故事一般,她遇到帅气的军官,不可自拔,夜夜偷欢,沉迷床第。
等到历史的栅门要被推倒之际,她也早已经厌倦了奢华。
有人告诉她,臣民在饿肚子。
她望着小女儿天真地说,我们都不需要钻石,对吗?
工匠不再送钻石到皇宫,她也不再需要银烛高照,华服珠宝。
只是,她的臣民只看到她高耸的云发,站在那遥远的宫墙之上。
这对生来不知疾苦的夫妻,在知晓暴动时,面对慌张的大臣,握着手坚守皇宫。
我竟不知是喜是忧。
你永远也无法知道,不属于你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你也永远不要以自己的逻辑去揣测他们的爱与恨,轻与薄。
因为,眼睛看到的,始终都是那么地大不同。
而他们,虽然做的不够好,但是真的没有心怀恶意,就如同那花朵与钻石一般,本身是不染尘埃和鲜血的。
而将历史车轮,王朝的颠覆加诸一个深宫女子身上,是懦夫眼睛才会认定的事。
最后的最后,她坐着马车离开那座云端里的凡尔赛。
科波拉始终还是不忍心推她上断头台。
丸子惋惜地说,我就是想看断头台那段啊。
这个孩子,仍还是不懂疾苦,所以不怕被故事里的悲伤刺到真正的悲伤。
有一幕,他去打猎,她送他离开。
那天,她那身淡蓝色的衣裙,宛若晴朗天空。
他弯腰亲吻她的手背,那一刻,我几乎要把他们当成是普天下最相亲相爱的平凡夫妻了。
可惜,他们不是……相关剧照:http://blog.stnn.cc/StBlogPageMain/Efp_PhotoColView.aspx?cPhotoCol=1000014887
blog: http://fivestone.yculblog.com/post.2606451.html不知批评Marie Antoinette的人群中,有几个是喜欢(至少看过)Lost in Translation的,毕竟前者是商业大片,吸引着更多眼球。
4000万投资,洛可可的华丽很多mm确实是冲着这些,把它当作Prada女王一样的时装片看的,且看的很high;而那些期望看到气势恢宏的大革命历史,或者茨威格式宫廷艳后风采的人,尽管片头的音乐已令人有所准备,但如此避重就轻的处理,还是让他们昏厥。
肤浅、空洞。
马车飞过。
如初入法国的Marie,不知道电影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新奇的宫廷礼仪,白描之外,偶尔摇曳的镜头,让人觉得有几分熟悉。
直至步入卧室,女孩四处张望的时候,才一下子会心起来:依然是那个Sofia,所谓的恢弘时代,华丽布景,不过是个壳子,还是那个她,从东京街头,到凡尔赛,顾自倘徉。
极端赞赏Sofia的灵气,能用镜头表现出,繁华之中,不经意间的孤独。
宫厅窗畔,舞会一角,一闪而过的脱离。
我可以不属于这个世界,我可以找喜欢的生活。
她喜欢农舍中的时光,惬意地和自然,乃至和人真正亲近;却知道自己不完全适合这里,哪怕离开后迎来的又只是空虚。
类似的心情下我往往无言,于是更景仰能表现出来的她。
向很多人推荐过Lost in Translation,本世纪我最喜欢的电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喜欢的,枯燥的,久了大概能摸到规律,乃至似乎成了试金石:要也能体验这种氛围的人,才能一起共鸣。
说的太个人化了....其实片子未必要精致到处处完美,有时仅仅是一个新奇的角度,做的好了,也足以让人欣赏。
就好像《潘神的迷宫》,谁能想到二战片除了《拯救大兵瑞恩》,甚至除了《美丽人生》外,还能够这样子讲故事?
以时代做轻纱,心情在其间跳舞,这样的"历史剧"已然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其实《潘》和《玛》都是小女孩在现实中的梦幻,一个挂掉了,一个有实力长时间迷离。
冯小刚曾言及导演和投资的关系。
投资方不管片子好烂,关注的只是最终票房能产生多少利润;而导演在靠拍小制作成名后,也需要通过能拍出赚钱的片子,证明自己,从而得到更多的投资。
《夜宴》卖到日本,人家问片子有什么特色啊?
章子怡演的。
ok,大明星会有票房的,于是买下来,炒作一番赚了,不错,这个冯导以前还拍过什么片子呀?
《天下无贼》。
嗯,估计也能赚钱吧,也买下来吧。。。。
于是冯导如今既可以拿到投资拍大制作,也可以先拍两部艺术片回归了。
滚啊滚,在这个目的下,炒作是很正常的手段。
从这个角度来说Sofia是失败的,4000万收回来一半。
反正投资方是日本人....而另一方面她也是成功的(好恶俗的句式...),至少她还能在这种商业片中,清楚地留下自己的痕迹。
只是不知这样的尝试还能再来几次。
为了维持奥地利和法国的同盟关系。
奥地利公主前往法国,和从来没见过的法国未婚夫结婚。
法国皇室城堡的一切华丽又陌生的环境让单纯的玛莉充满好奇,对未来也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可是选择没有感情的贵族生活对她来说却是一场彻底的错误。
这是一场很形式化,没有感情的婚姻。
所谓贵族却不能婚姻自由,连进洞房也是在众人面前进行的某种任务。
虽然贵族生活很优越,但是却很可怜,时刻被监督的感觉。
贵族们就像关在雀笼里面,沉浸在自己的物质世界里面纸醉金迷,还自以为自己很优越,国王外面虽然光鲜,却养了类似妓女的情人。
整个贵族男女见识格局很小,整天就背后议论或者被议论,非常八卦无聊的群体。
玛莉一人在异国,虽然身处优越的法国王室,身份尊贵,但是面对自视清高性格冷漠的贵族,没有任何共同语言。
还有无聊呆板没有感情的丈夫,玛莉开心的日子越来越少,甚至强颜欢笑。
日渐觉得这样的生活没有热情。
少女天性的玛莉最终沦为国家与国家之家利益的牺牲品,自己的母亲那边不顾自己女儿是否开心,却一直给她施压,让她尽快唤起王子的性欲获得子嗣,好巩固两个国家利益。
整个贵族都在注视着她,背后议论她不能生孩子。
人言可畏,贵族们不仅夺取她的小孩天性,也让她开始情绪崩溃,整个王室就是一个封建朝国。
玛莉终于情绪大爆发后,开始沉醉于只能给她短暂快乐的所有物质,生活开始纸醉金迷,奢侈浪费。
每次出场衣服都不一样,都很美,但越是这样越突显出她内心的孤独。
电影后续,国王去世,王子成了最后一代路易十六。
没错就是上断头台的路易十六。
而电影名字取绝代,也是有最后一代的意思。
才18岁成了王后的玛莉地位变得更高,变得越发放肆,奢侈无度。
想用这些华丽的表面快乐来掩盖自己内心的空虚和孤独。
玛莉诞下了两个孩子,这种一儿一女,自然只有儿子受到全贵族的追捧,这是全王室的心愿。
后面凭借更换女子图,发现小男孩的照片被抹掉了。
看历史,应该是唯一以后历程王位的儿子死掉了。
经历了母亲去世和唯一王族希望的小皇子也去世,时间来到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巴黎暴民开始攻陷巴士底狱。
电影前段都在刻画皇室的雍容华贵,一直没有离开这个圈子。
最后电影部分才看到皇室外的普通百姓,他们正在攻破皇室。
像中国古代因为不满朝廷专制独权而造反的暴民。
最后路易十四和皇后逃走,被推上了断头台。
而留下的破败皇室景象,是一种腐烂后曾经的奢侈气息,让人不禁感叹。
电影整体环境是巴洛克风格,装修纹理超级繁复精致,水晶吊灯,桌椅板凳设计巧妙,配色一致。
女主的每一套衣服装扮,发型,都是一场法式复古视觉盛宴。
你可以把这部片看作类似中国古代皇室的一场悲剧。
看完会觉得原来在古代,除了我们中国,世界的每个国家朝代都在经历着各种家族皇族的悲剧和落寞,有专制就有群众的反抗。
而且封建的思想也不只是中国以前独有。
这是一部这样类型的文艺片里的顶尖之作,非常值得看!
索菲亚科波兰是我喜爱的女导演之一,看过她的《处女自杀》、《迷失东京》,钟爱她细腻又带迷幻的叙事手法。
然而看《绝代艳后》的过程对我来说却是一次失望的煎熬,索菲亚说她拍摄时没有参照茨威格关于玛丽安东尼特的传记,也许是因为茨威格的观点仍是站在男性立场,多少带点红颜祸水的观感。
看影片时,我不断回想、对比着《凡尔塞玫瑰》中的画面,原谅我是个纯粹的《凡尔塞玫瑰》迷,一直以来把它奉为最经典的日本漫画之一,在我心中也只有《双星记》和《火王》能与之相媲美。
玛丽第一次踏上法国的土地,见到来接她的法国皇室众人,还记得《凡》中描绘的那时的玛丽无比的清纯、无邪的天真,如带露初绽的玫瑰,令路易十六惊为天人,将那群老公主们震得又惊又妒,可是影片中我看到的玛丽完全是一个羞羞怯怯的乡下女孩,毫无应有的高贵和典雅。
玛丽因为年轻气盛,拒绝与受到路易十四宠爱的出身卑贱的庞巴特夫人说话,却最终不得在奥法两国的政治利益面前妥协,还记得《凡》中描绘的玛丽对庞巴特夫人说话时那份高傲,那份隐忍,那股压在暂时屈服背后的决然,那股初生牛牧犊不怕虎的劲头,而在影片中邓斯特演得像个任性而不懂重的小女孩,最后那句“我永远也不会和这个女人再说一句话”也显得轻描淡写。
玛丽在巴黎的化妆舞会上与瑞典伯爵相遇,一见钟情陷入爱河,《凡》中描绘的汉斯儒雅英挺、风度翩翩,又博学多才,充满正义感,那一夜他不知她是法国的太子妃,不知她是整个凡尔塞宫最高贵的女性,只倾倒于她的美丽,她明白自已的身份,但路易十六的冷淡已让她灰心丧气,当这样一个男子出现在她面前,如太阳般让她的生活刹时明亮,她忘情地与他狂舞,只因隔着面具,只因在巴黎。
而影片中汉斯变成了一个带着痞痞笑容的登徒子,活脱脱一个以勾引女人依赖贵妇而生的小白脸,而邓斯特也如在Party上寻乐的美国女孩,放肆地对他抛着媚眼。
这是那场令双方的人生陡然改变,终身难以忘怀的爱情吗?
也许真的是对影片太高的期望,才会如此的失望,可爱的索菲亚真有点江郎才尽,希望这只是她暂时的失蹄,毕竟再优秀的导演也会拍出烂片!
玛丽绚烂而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两句“金玉良言”:当大臣告知玛丽法国老百姓连面包都没得吃的时候,玛丽回了句“那他们干嘛不吃蛋糕?
”;当玛丽被推上断头台的时候踩到了侩子手的脚,这时玛丽说了句“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她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如果她不是个皇后。
那么,她热爱大自然,渴望田原生活。
有她花圃木屋小绵羊。
她喜欢交朋友,和三五好友把酒言欢。
她喜欢音乐诗歌戏剧,她自己的演出赢得满场喝彩。
她喜欢时尚,和设计师探讨搭配,色彩,质地。
款式。
她喜欢孩子,不吝惜轻吻着:“宝贝宝贝”。
科波拉在用一个女性的视角去审视一个背负历史的女性。
看完全片之后,我更喜欢叫她玛丽小姐,而不是玛丽皇后。
那个可爱纯真的小女人。
《迷失东京》片头那个异常性感的粉色屁股,给我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至今再回忆那部电影,也仍是想起那个粉色的屁股,而不是比尔墨非的那张面无表情的脸。
《绝代艳后》作为好莱坞新一代才女索菲亚•科拨拉继《迷失东京》之后的又一力作,参加了今年的戛纳,不过这次在戛纳,迎接她的却不是掌声而是批评。
电影看完,觉得《绝代艳后》在法国被埋没于批判声中也是很正常的,让外国人拍自己国家的事总是不让人信服的,在自己的国家也常能听见此种声音。
而且这个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的王妃玛利亚的电影,却极少的涉及了政治,更多的陷入了个人小情小调之中。
这也是为许多批评家所不能接受的,最终,这个电影,戛纳铩羽。
受尽批评并不代表这个电影一无是处,第一眼看到电影海报,就已经把我深深吸引了,粉嫩的皮肤,媚笑的眼,精美的服饰,都预示着这部电影在视觉上将是极其享受的,加上导演出于女性的独特眼光,在对美的鉴赏和细节上的把握上,是男性导演怎么也学不到的,。
果然,这部电影在视觉上堪称精致,在本片中,有一种颜色是格外显眼的,那就是粉色,又想起了《迷失东京》里的粉色屁股,也许是科拨拉本人对粉色的极度偏爱,本片中粉色仍是很重要的颜色,玛利亚的服装和很多饰品上都突出了粉色,配合克里斯滕•邓斯特圆润粉嫩的脸,总是让我想起风靡导演家乡的玩具――芭比娃娃。
每个孩子都会细心装扮自己的芭比娃娃,为她穿上各种漂亮的衣服,带上各种可爱的饰品。
玛利亚在导演科拨拉手里也同样是细心呵护的,各种精美的长裙,数不清的鞋子,夸张艳美的发型,还有那绣着各种花的真丝扇子。
在导演的呵护下,玛利亚显得可爱且美艳。
在镜头上,更是精致到了一镜一画的地步,任意截取个镜头,都宛若一幅洛可可风格的欧洲宫廷画。
由于是在凡尔赛宫实地取景,这座富丽、奢华以及用一切美好的形容词都无法言说其美的著名的欧洲宫殿,始终散发着一种瑰丽的奢靡味道。
在服装上,完美再现了18世纪欧洲宫廷的奢华风格,钟式裙、紧身胸衣、高跟鞋、卷云状花纹边饰、扇子、镶有荷叶边的衣服。
一切的一切,都带来一种奢美的视觉享受导演科拨拉说自己的这个电影只是想讲一个女人的故事,与政治无关。
于是,顺着导演的思路,屏弃政治,你会发现这的确是个女性味道十足的电影,在表现奢华上,很多人都会想起法国贵族的象征――法国大餐,这一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普通老百姓是吃不起的。
不过导演却在影片中基本没有描写王妃玛利亚如何去享受那法国大餐,而用了另外一种食物――蛋糕,蛋糕是影片中异常重要的一种道具,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是玛利亚用手指蘸着蛋糕,笑对观众。
之后的各种场合,无论是结婚,生日,小公主出生,还是各种奢华的聚会,总是少不了蛋糕,大到车里推的几层,小到盘中的小小一块。
不愧是女性导演出的片子,的确有女人独特的眼界。
女人对蛋糕的迷恋正像男人对烟酒一样,有种天生的爱,一个个精致香甜的蛋糕,讲述着一个女人梦想中的奢华世界,是玛利亚的,更是科拨拉本人的。
电影的配乐更是一绝,影片开始的第一首音乐便是七八十年代英国著名后朋乐队Gang of Four的《Natural's Not In It》。
行进中的吉他里,玛利亚着一身粉色华服,手蘸蛋糕像屏幕媚笑,其诡异气质一度让我以为这是一部恶搞电影,之后的Aphex Twin、The Radio Dept。
甚至连著名摇滚乐队The Cure也有歌曲献上。
终于,当一群身着18世纪服装的的法国贵族在豪华的凡尔塞宫里,于吉他和鼓点中翩翩起舞的时候,这将是怎样一幅诡异的场面。
这种完全不搭的配乐,想来也是为不少批评家所诟病的,隐约的超现实风格,倒像是直指当代的名利场或上层社会了,凡尔塞宫更像是纽约的某处时尚酒吧,一群上层人士在嗑过摇头丸之后,在狂躁的音乐里挥霍着自己。
时光变幻,靡烂依然。
单纯的玛利亚更像是时代的产物,也只是随时代走而已,她本身是决定不了什么的,导演也是以一种同情的态度来重新阐述这个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妖后的,她14岁就加入了这个悠久的波旁王朝,单纯的孩子哪能应付得了如此繁杂的礼仪和彼此的勾心斗角,加上那个只爱钻研开锁的丈夫路易十六。
从玛利亚自身,其实一直是孤独和可怜的,疯狂和奢华只是为了排遣寂寞。
当一个人安静的思念菲尔逊公爵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她是如此的孤独。
用墙上的油画变换交待情节还是有些想法的,几幅油画之后,我们了解时间正在飞快的前进,还知道了他那个早夭的孩子。
不过。
从电影本身,由于导演过于纠缠在服装、道具及布景等方面,故事却讲得甬长拖沓了,情节过于平淡,毫无高潮转折。
过于平淡的剧情也是这部电影无法获得好评的原因之一。
最终,这是一场优秀的巴黎时装展,这是小女生至爱的蛋糕盛宴,这是一场奢华的视觉盛宴,唯独,这不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PS:趣处三个:1、玛利亚的哥哥为缓解路易十六和玛利亚的冷漠关系时说:“你喜欢研究锁,但是你不把钥匙放进锁里又怎能开锁呢?
”多重指代,开锁首先有性暗示,同时路易十六在法国历史上是个著名的锁匠,他能做出各种精妙的锁,甚至堪称艺术品,但沉迷锁艺的同时,却也冷落了自己的妻子玛利亚。
2、玛利亚的奢华引起了法国群众的愤怒,群众怒吼没有面包吃,玛利亚说:为什么不给他们吃蛋糕呢。
跟西晋惠帝司马衷的那个关于肉糜的笑话相类似,不知道科波拉是否有借鉴过肉糜这个典故。
3、影片唯一跟政治相关的地方就是法国出兵帮助美国打独立战争,为此法国加重税收,也加剧了国内矛盾,想想导演国籍,实在是有趣。
1770年的凡尔赛宫铺满曼佗罗。
当阳光穿过繁密的枝桠,雀鸟跑出来唱歌。
曼佗罗和雀鸟,互不知晓,却细细埋伏,成就了春天。
头枕酣梦的少女有金色波浪般的秀发,嫣红的双唇,雪般的皮肤,宝石样的双眸,她的父亲是罗马帝国的皇帝,母亲是拥有三顶王冠的Maria Theresia女王。
作为Theresia女王最小的女儿,Marie Antoinette公主将成为法国太子妃。
三年前,热衷于政治联姻的母亲为11岁的Marie Antoinette赢得了法国王储的求婚。
女王从法国请来专职教师企图把她雕刻成一位淑女。
3年压抑的训练,Marie Antoinette变成一座骄矜的火山。
终于,她迎来自己的婚礼。
一度是冤家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波旁王室不甘于相形见绌,因此这场婚礼极尽两国之富。
为迎接奥地利公主,路易十五建起婚礼剧院为王室成员新制备了镶有贵重宝石的朝服。
法兰西制车厂特别制做了两辆举世罕见的马车:它的白色车身用贵重木料制成,内衬锦缎,外绘油漆彩画,到处点缀着王冠。
它们不仅华丽奢侈,而且能风驰电掣般地飞奔。
当迎亲特使通过撒满鲜花的维也纳大街,Theresia女王已经为女儿作好嫁衣。
丝绸和宝石寄托着祝福,贝尔维德尔宫和列支敦士登宫一系列宫廷仪式过后,Marie坐上童话马车开始了王后的旅程。
一切对14岁的Marie来说不如被鲜花占满的美梦,但母亲的书信在等待、凡尔赛的贵族们正在等待、她的新郎在等待、曼佗罗也在等待。
从儿童床到婚床,Marie Antoinette的新婚之夜有些忐忑,年少懦弱的王储在闺房中依然彬彬有礼,有生理缺陷的新郎对14岁的新娘来说,除了滑稽还算不上太糟糕。
但法国宫廷更为严苛的礼节和种种阴谋让Marie倍觉压抑。
因为路易十六的生理缺陷,她无法生育。
不明真相的贵族和民众指责她不能为法国生下一个王位继承人。
Marie 偷偷哭泣,路易十六出于补偿心理开始任由她胡作非为寻欢作乐。
放纵唤醒了Marie内心沉睡的火山。
她就此展开了一生中最奢靡的享乐时光。
从此,奢靡象瘟疫一样迅速传播。
能引起宫廷社会震动的,不再是天下大事,而是王后给哪件衣服加了个新配件。
Marie Antoinette喜欢把当天的大事表现在她的头发上。
发型师用发夹和大量的发蜡把头发从鬓角竖起来,然后在眉毛上方造型。
当巴黎的面包店因闹饥荒而被抢劫一空时,对此没有概念的Marie Antoinette马上用暴动头型来炫耀自己的时尚创意。
除了穿衣打扮寻觅名贵首饰之外,Marie Antoinette赌博、赛马、参加化装舞会。
一天深夜,她为参加假面舞会偷跑出宫。
瑞典贵族菲尔逊在人群中发现了举止奇特的Marie Antoinette。
作为一名风流倜傥、机智迷人的军官,他也吸引了Marie Antoinette的目光。
这并不是一个激情四溅水到渠成的夜晚,留下一个背影,Marie Antoinette便消失了。
当晚,路易十五因为水痘猝死。
睡梦中的路易十六被推上王位。
路易十六不象路易十四那样倾心艺术,也不象路易十五那样热衷建筑。
他的心思放在铁匠房。
他的个性和早逝的父亲相似。
他的父亲身为皇储期间最喜欢边玩乐边大声说,我快死了。
如他所愿在很年轻的时候,他去世了。
可他的儿子路易十六没有以死躲避皇位的幸运。
当穿着睡衣的路易十六听到”国王万岁“的呼声,他只能企求上帝庇护。
一夜之间,Marie Antoinette成为王后。
无须付出任何努力,整个世界再度臣服。
生活对无所不有、无所不能的人来说毫无意义。
Marie Antoinette以彻夜的狂欢豪赌对抗着空虚的感觉,凡尔赛宫的日出映照着她年轻颓败的面容。
路易十六登基后,根治了自己的生理缺陷。
王后终于诞下第一位公主。
她不再留恋各种化装舞会,而是搬进了凡尔赛宫内的大小特里阿农宫。
那幢用青色石灰石和玫瑰大理石建造的建筑物是路易十六送给妻子的加冕礼物。
Marie Antoinette按照自己的品位对周边的宫殿进行大规模改造。
在这里,她和女儿一起穿着白裙子,在阳光下照顾着一群鸡鸭和满地花草。
一次庆功宴会上,Marie Antoinette又见到瑞典军官菲尔逊。
路易十六的缺席促成了情人的缱绻。
一个有争议的婴儿诞生了。
紧接着是第二个。
为了带领潮流和制造更多的的闲情逸趣,Marie Antoinette开始以巨资兴建波将金式村庄。
Marie Antoinette把王后村庄的位置选在宫殿几百米处。
这个仿造的村庄花费了两年时间。
罩在茅屋外壳下的客厅和中国式房间让MarieAntoinette欣喜,她常扮作农家女在这里嬉戏。
秋天来临的时候,王后11月大的女儿夭折。
红衣主教为讨好王后购买价值连城的项链,引发“项链事件”。
虽然,王后一掷千金并不是秘密,但人们无法宽恕Antoinette。
因为,她的祖国奥地利曾是法国的宿敌,法国人原本在思想深处不相信这个奥地利女人,她的祸水行为进一步激怒了民众。
曾使得整个巴黎倾倒的王后被称作“吞噬了大半个共和国的一头凶猛的野兽”。
终于,平民发起暴动。
破宫之际,一向骄奢的王后,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尊严。
她既不害怕,也不悲伤,吃完“最后的晚餐”路易十六问:你还想回到这里吗?
她答:不,我在说再见。
影片到此嘎然而止,但背后的情节值得一提。
据说,破宫后瑞典军官菲尔逊试图协助王后逃跑,但一个女间谍出卖了这个计划。
王后被砍头的时候,“为什么我不在6月20日那天替她去死?
”这句话不断出现在菲尔逊的日记里。
21年后,菲尔逊身为瑞典陆军元帅,既得宠信,又有大权,但他憎恨夺走王后生命的人。
嫉妒他的政敌指他为报复杀害了一位亲王,并想把国家拖进战争。
6月20日,一伙暴徒用棍棒石头把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打死了。
至此,法国王后最后的骑士、英俊的菲尔逊实现了21年前的愿望。
另外,当年Marie Antoinette被砍头后,刑台旁忽然窜出大片的曼佗罗花。
人们说,曼佗罗因为鲜血的浇灌得以生存,而且美得像一场梦。
"Marie Antoinette"首映葛纳。
有评论认为这是一部比Jane Austen的影片更具有迷幻魅力的影片,也有评论觉得这不是电影只是场时装秀。
"Marie Antoinette"描绘了曼佗罗曾经的芬芳,这是一部偏感性的影片。
它的存在意义就像在经济动荡的年代恐怖片往往因为能释放人们的紧张情绪而大受欢迎一样,在属于现代人的不安里,更多往事的某一侧面得以电影的方式被再现。
电影的前半部,总是让人想到与中国的习俗对比,不免会精分一下下:1 奥地利送了那么多女儿去和亲?
奥地利很弱小么?
法兰西强势得连个陪嫁都不让?
居然还得脱光光(俺们中国大户人家,不说十里红妆,至少是绝对得有陪房滴)搞得身边一个得力的人都没有2 同房的仪式,原来也有闹洞房的。
不过周围那些人总象是居高临下的看猴子表演架式,哪象是祝福啊!
同样早上也要检查类似喜帕的东西,不然何来“什么事也没发生”一说.3 子嗣,看来不管到哪个国家,这都是妃子们安身立命的本钱啊。
子凭母贵,母也凭子稳。
4 法国没有妾妃,但可以有情妇(称之为 伟大的友谊),宫廷中命妇一把一把地走动?
咱们的皇朝,是不能这样的。
起床换衣的镜头出现了三次,展现这个人物的变化:从极不适应地尴尬地笑,到习以为常,第三次用挑衅的目光展示身体。
早饭三次:找话题,安静,到无视床第之间:羞涩,攀谈,香水勾引,终于亲吻却没了下文四周的贵妇态度:行着周全的礼节,却昂着高傲的头,说着隐晦的讽刺,。
18岁突然间成为了王后,威胁没了,于是主导着别人的态度:低下高傲的头变成谄媚。
她奢侈到极点,却庆幸还有一个词没用她身上:放纵糜烂.直到 她终于有了孩子象征着自然的简单的,是她的内心,活力。
卸下重重假发,换下花边衣裳,洗去脂粉,她穿着简洁的服装、披散着头发,与孩子在田园。
花朵、山林、鸡羊、 甲虫、草从,晒太阳、读书、泛舟……远离社交生活的玛丽清新自然,满身风韵与伯爵爱恋重回宫廷的她, 在她越来越美,越来越可爱的时候,却成了法国的债务。
影片这里没用再描写奢华的生活。
看来也不曾减少。
孩子变多,衣着的色彩渐深,人变稳定玛丽陪着她的丈夫一起被抓,最后上了断头台。
那是一个奢华迷乱的时代,华服,香槟\ 宴会\ 花朵\ 数不清的视觉冲击,一派眼花缭乱、纸醉金迷完全可以忽视电影的内容。
可是总记得那三个镜头:1 宴会过后在凌乱的房间里醒来,她还是那小姑娘,迷乱的孤单的眼神。
2 生过孩子后,在田园里躺在草地上的满足感3 站在窗口思念情人,侧面特写就是为了玛丽平反的一个电影,不管史实,只看美色吧
时尚色彩片么??没有灵魂的片子。。。
服装很好,内容空洞
生错了时代和家庭的女孩
注意! 藍色匡威!
为了画面和服装还有色彩
超级大烂片!!!!!!!!!!!!!!!!!!!!!!!!!!!!!!!!!!!!
结构松散,但是服装漂亮
颜色画面美!
拿17XX年的故事怀1970年代的旧。
欧.这片儿我是看过的..我喜欢小邓.
索非亚的新作 有点失望
很美国,很爆米花
怎么说来着?什么华丽的旗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参观凡尔赛宫时忽然想起我看过这部电影,又知道了很多新东西~
别做任何期待,只简单了解一段法国历史,以及,那时期繁复漂亮的衣装。
去拍mv吧导演
视觉优秀,原声太扯,故事一般,哈哈
好爱Kirsten Dunst!
华服
华美的服装,诱人的马卡龙……,但是剧情太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