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里诗书 好莱坞功夫片的老带新之作,《功夫梦:融合之道》虽然请来了成龙和拉尔夫·马基奥,但却并没能在这部电影里带出新的青年演员王班,其所做的更像是一个有钱人家请了名师来陪自己的孩子玩,从乏善可陈的故事,到对功夫肤浅刻板的印象,好莱坞流水线上生产的套路摸板剧情,只是将功夫变成了一场过家家般游戏。
看《融合之道》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尴尬,电影内核所想做的是去打破偏见,但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偏见本偏。
影片开场以中国少年李峰移居纽约的生活片段展开,试图营造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张力,但这些所谓的文化冲突都是电影自己臆想出来的,它没有源于生活的细节,更没有塑造出真正打动人心的角色,这种所谓的融合就仿若将将唐人街红灯笼与自由女神像的粗暴并置在一起,看似做出了融合,实则还是在各说各话。
在这种刻板印象之外,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既不是成龙,也不是拉尔夫·马基奥,电影浪费了过半的时间在李峰披萨店的铺垫中,但这些剧情在这部电影里其实显得格格不入,情节推进缓慢且缺乏戏剧张力,导致观众在冗长的铺垫中逐渐失去耐心。
而进入训练阶段后,影片又急于收尾,成龙饰演的韩师傅与拉尔夫・马基奥饰演的丹尼尔,两人的老师戏份聊胜于无。
由此李峰从 “被霸凌者” 到 “武术冠军” 的转变,仅通过几场跳跃式的训练场景完成,缺乏心理层面的细腻刻画,更难谈什么成长可言。
而其他的人物在这部仅有90分钟的电影里,更都只是工具人般的存在,这种类型片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使得本应承载文化对话的核心人物,最终沦为符号化的代言人。
另一面影片对 IP 情怀的过度消费,反而暴露了重启作品的创新困境。
从《龙威小子》到《功夫梦》,系列始终沿用 “主角被看扁 — 刻苦训练 — 逆袭夺冠” 的叙事模板,缺乏对当代社会议题的回应。
在全球化语境下,这种 “文化冲突到融合” 的老套叙事已难以满足观众对深度内容的期待。
而影片对成龙个人形象的过度依赖 。
无论是标志性的 “成式喜剧” 还是韩师傅的造型设计 ;更凸显了创作上的力不从心。
《功夫梦:融合之道》的困境,本质上折射出好莱坞对东方文化的理解仍停留在表层。
其只能完成武术招式的拼凑,却无法真正完成文化对话的融合,当电影呈现出的只有刻板印象的碰撞,影片便失去了探讨跨文化议题的意义。
《功夫梦:融合之道》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一场独特的视听盛宴。
影片中,主角李峰从中国到美国,在文化冲突中开启武术成长之旅。
他在韩师傅和丹尼尔的教导下,尝试将中国功夫与空手道融合,这个过程充满艰辛与挑战,也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毅力。
不得不提成龙饰演的韩师傅,举手投足间尽显宗师风范,将中国武术的韵味与智慧完美诠释,给影片添了厚重底蕴。
动作场面更是精彩,拳拳到肉的打斗,行云流水的招式,把功夫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影片也存在不足。
剧情稍显老套,主角被欺凌后逆袭的故事走向缺乏新意,难以给人惊喜。
文化融合的呈现也不够深入,流于表面。
但总体而言,它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功夫片。
今天下午看完的《功夫梦:融合之道》,很老套的故事,简直是八九十年代的剧情。
但是,主角却缺乏八九十年代那些男星的魅力。
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在想,如果这个电影的主角是年轻时代的成龙、李连杰、吴京,最终会呈现出什么效果。
充分想象了一下,肯定比现在这个效果好太多。
至少他们的拳脚功夫是真功夫,打戏至少是顺畅的,是花俏的,是好看的。
而且,他们年轻时代对着镜头也更松弛。
跟小女孩儿谈个恋爱什么的,也能更甜蜜。
现在这个男主角的演员,没有功夫底子,体态也不干练,动作拖泥带水。
身体条件和给出的反应,真的比不上那个演翻拍的跆拳道混血男生啊。
而且男主角演技也不行,完全没有找到角色。
自己根本打不过别人,明明在学校被人狠揍一顿,但是却莫名其妙有勇气去指导女朋友的父亲参加比赛。
一会儿听妈妈的话,一会儿又为女友出头,但自己哥哥被别人刺刀见红的时候,又做出懦弱无能的样子。
这个角色一丁点儿人格魅力都无,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
虽然知道剧本必须为角色设计人物弧光。
所以,设置男主角初始性格懦弱,眼看哥哥被别人杀掉,也不敢反抗。
但是,人物弧光这个“弧光”,是需要在剧情推进过程中,体现出角色是基于各种事件,改变自己的性格和心理的,最终打破自己的心障。
是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先抑后扬,才有弧线的。
但是,这个电影里对于男主角的心理变化理由叙述的却很虚弱。
甚至,主角身上必然要有的“身体受挫”都没有让男主角经历,而是让女主角爸爸被打个半死。
男主角就只是站在一旁,再次重复了一遍他哥哥死亡前他的懦弱行为。
后面就在成龙和另外一个老帅哥的指导下,急匆匆地训练,急匆匆地参加比赛。
甚至,比赛过程都顺利无比。
男主角的成长就体现在了可以有勇气、有能力使出他哥哥教他的那一招旋转踢腿……就急匆匆地赶过场的样子……电影就结束了。
综上,故事陈旧,编剧很弱,男主角演技不行、功夫不行。
这就是这个电影的最终观感。
年轻时的吴京、成龙、李连杰来演这种角色,都不用费劲儿。
哪怕剧情无聊,仅凭演员自己的魅力,都能完成的很好
大部分人都在吐槽,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因为国内《龙威小子》粉太少了。
这其实是一部粉丝向作品,系列粉能看的很爽!
首先就是居然能在国内大荧幕上面看到龙威小子,电影开头就是一整段龙威小子2的片段,宫城师傅向丹尼尔解释祖先是怎么将空手道带到琉球的,片段放完之后就是一段水墨画画风的动画,来解释成龙饰演的韩先生与宫城师傅的过往,直接将功夫梦的世界观与龙威小子的世界观融为了一起,并且还填了龙威小子中的坑(原片只说宫城师傅漂流到中国被一个中国武术家救了,但没说这位中国武术家是谁,这里面就解释说是成龙救的)另外看过龙威小子的观众应该都知道,龙威小子有很多致敬洛奇的剧情,这一部就选择了直接致敬洛奇。
这一部设定中女主家是意大利人,在纽约开意大利披萨店,女主父亲就是一个颓废的意大利拳王,决定重新去参加比赛,并让男主和他一起训练。
意大利拳王……重新崛起……这还能再明显点吗?!
还有更多致敬的小细节,比如女主父亲管男主叫“中国蜘蛛侠”,这是龙威小子第一部中丹尼尔对宫城先生的外号(不过原版是叫“亚洲蜘蛛侠”)这致敬的小细节我在电影院里看到的时候差点直接叫出声了!
后面韩先生还拿出了年轻时与宫城先生的合影(不过是p的)系列粉看着简直泪目!
后面丹尼尔与男主和成龙一起战斗并训练的时候,虽然打戏质量一般般,但简直情怀拉满!
真正的粉丝向作品就是这样的!
最后的话,我来说说这一部为什么国内那么多人吐槽并且票房低吧,我觉得主要是因为国内龙威小子粉太少了,看不懂其中的致敬,也没有情怀所以就感觉整部电影质量一般。
国外票房高,原因就在于国外龙威小子粉很多,很多中老年人是从小看到大,年轻人也可能在父辈的带领下看过,而且龙威小子的衍生剧《眼镜蛇道场》在国外热度也很高。
作为一部高热度的全龄向作品,突然推出这么一部绝对粉丝向并情怀拉满的电影绝对会有很多粉丝来支持,国外能爆火的原因多半就是因为这个了。
我滴妈,我今天看了那个《功夫梦 融合之道》…好难看的电影…浪费了我的时间?
国内6.7号上映。
整部电影就是很典,又很刻板印象…虽然是德语的我有点一知半解,但是也有很多中文。
没有中国指导的感觉,特别难看,美式教育大战中式教育😅应该给我道歉而且成龙大哥居然有很多戏份,还是一番[可爱]怎么说服的请问😅没吃过🔟的一定要看看
时隔多年,《功夫梦》系列携新作《功夫梦:融合之道》归来,以东方功夫为底色,融入西方青春成长叙事,在纽约的城市背景下,再次讲述关于勇气、传承与自我突破的故事,为观众带来一场兼具视觉冲击与情感共鸣的观影体验。
功夫:跨文化的连接符号 影片中,功夫不再只是打斗技巧,而是跨越文化隔阂的桥梁。
主角李峰初到纽约,遭遇“美式霸凌”,以中国功夫为武器反抗,这一设定既保留了功夫片的核心张力,又赋予其新的意义——在文化碰撞的语境里,功夫是东方少年捍卫尊严、表达自我的方式。
成龙饰演的韩师傅远渡重洋助力,师徒间传承的不仅是招式,更是功夫背后的哲学,从“以柔克刚”到“尊重与理解”,让西方观众透过功夫,瞥见东方文化的深邃,也让中国观众在熟悉的功夫元素里,看到其在国际舞台上的新表达,实现了文化传播与类型片的巧妙融合。
成长:青春阵痛与自我觉醒 青春成长线是影片的重要脉络。
李峰从初来乍到的懵懂、遭遇霸凌的愤怒,到决心参赛的坚定、训练中的蜕变,生动呈现了少年的成长阵痛。
他在功夫修炼中,不仅学会对抗外界的不公,更直面内心的脆弱与迷茫,这种成长不是简单的“逆袭”,而是心灵的觉醒。
同时,影片也刻画了美式青春里的复杂群像,对手从霸凌者到理解者的转变,队友从陌生到并肩的情谊,让成长叙事更具层次感,引发不同文化背景观众对青春共情——无论身处何地,青春都绕不开自我认知与突破的课题。
融合:叙事与文化的双向探索 “融合之道”贯穿影片始终。
叙事上,东方功夫师徒情与西方青春校园故事融合,既有功夫训练、擂台对决的热血场面,也有校园生活、文化适应的细腻刻画,节奏张弛有度。
文化上,影片尝试打破东西方文化的刻板印象,韩师傅不再是单一的“功夫导师”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理解多元文化的长者;美国角色也并非脸谱化的“反派”或“陪衬”,而是展现出文化碰撞中的思考与转变。
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试图找到不同文化共通的情感触点,虽仍有文化表达稍显浅显、部分情节套路化的不足,但迈出了跨文化功夫片创新的一步。
传承与突破:系列的新起点 作为《功夫梦》系列新作,影片在传承经典元素(如功夫传承、青春成长)的同时,努力寻求突破。
从场景搭建到角色塑造,都试图贴合当代观众审美与多元文化语境。
成龙的加盟,是功夫精神传承的象征,他与年轻演员的对手戏,传递着功夫文化代际延续的力量;新主角的成长,也为系列注入青春活力。
尽管在深度与创新度上还有提升空间,但它为功夫片的跨文化创作提供了新样本,让观众看到经典IP在新时代的可能性。
《功夫梦:融合之道》以功夫为笔,书写青春成长与文化融合的故事,虽有瑕疵,却带着对功夫精神的敬意与跨文化交流的诚意。
它让我们看到,在全球化语境下,功夫片可以突破地域与文化边界,用共通的情感与独特的文化符号,继续讲述动人的故事,这或许就是功夫梦系列“融合之道”的价值——不止于银幕上的热血,更在于文化交流与青春共鸣的无限可能 。
看了《功夫梦》很开心,但发现国内排片和上座率都很低。
上网一看,大陆IP的评论集中在“好烂”“成龙老套路”“没有新活”“男主不帅”等等……但这明明是一个纯正的美国故事:一个搬来美国的华人男孩的成长历程。
选角用了华人男生,却没有刻意强调“我眼中的中国人”这种刻板印象。
就是典型的美式热血商业片:战胜自己,赢得比赛,和喜欢的女生在一起。
在国外电影院,这种片不会被归为“小众外国片”,所以才有更多人带着家人朋友来看。
他们被成龙、被设定吸引,看完电影回家,潜移默化地对中国文化多了一点了解和好感。
孩子上学会对中国同学说“hey兄弟,我看了Jackie Chan的电影,可酷了”;大人上班会和中国同事说“我周末带孩子去mall顺便看了部电影,主角是个中国男生,很有意思”。
成龙,以及拿下奥斯卡的杨紫琼、《花木兰》原型的刘玉玲,每一次出现在大银幕上,都是在让世界多看中国人一眼、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我不止一次听外国人说,他们来中国旅游或工作,就是因为从小喜欢成龙。
这还不够好吗?
海外华人需要先登上舞台当主角,被看到、被平等对待,才能有尊严、有自信,进而有更大的成就和幸福感。
美国资方选择中国人做主演,美国观众走进电影院,结果只有大陆市场不买账,真是可悲。
《功夫梦2融合之道》影评:我看完之后发现b站上面一边倒,不是全部,是基本上,说平庸无奇怎么怎么样,包括以前号称龙粉的解说up也改口风了。
其实,好多评价太片面了。
下面正文部分,好的地方我肯定会说好,不好的地方,我肯定也会指出来。
首先,我把这部电影归类为文艺+动作性质的生活纪录片。
选择题材非常现实非常贴近现实生活,包括各种霸凌。
题材和第一集一样,整体路线大致差不多,但是更贴近现实生活(复杂多变的全球环境)。
面对变化复杂的现实生活,自己怎么坚守初心?
学习功夫是最好的办法,功夫大师永远能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宝贵经验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
以不变应万变。
什么是宣扬功夫最好的名片?
成龙。
全世界一提到成龙,不管是非洲黑人还是美国总统,一听到成龙俩字,都会不由自主的比划几下,kungfu,jackie chan。
影片中,成龙是最为贯穿整部电影的线索,或者说主干而出现。
有些up主说成龙不是主角,可是回忆一下,电影中的转折、故事情节的发展推进,都是靠成龙的出现来推动。
影片中虽然成龙没有大量的危险的动作戏,因为他的地位在片中从北京的韩师傅定位成武学宗师韩师傅。
通过对小李的教学训练展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其中重点,什么是功夫?
什么是武德?
怎么做人?
这几点可以说,韩师傅对李是手把手的教学展示。
小李,本片中的年轻男主角。
一开始的设定就是喜欢学习中国功夫的boy,尤其喜欢飞龙腿。
因为哥哥的死:参加比赛获胜后,对方输不起,叫上几个人在路上一围就把哥哥捅死了,拿刀捅的。
给小李留下了不小打击。
从那之后妈妈再也不让他学功夫,认为哥哥是因为功夫好才被害死的。
温明娜演的妈妈,非常符合那种赶紧利落的母亲的形象。
尤其是看过《神盾局特工》系列就知道,在那里扮演的梅,就是个打手形象,但是在这里,作为王医生的妈妈的想法很传统,认为只要不会功夫不打架,换个环境就行了,就能安安稳稳过日子。
人算永远不如天算,她永远也想不到,小李居然到美国纽约了还得靠出手才能获得尊重。
也许当地的基层社会青年们都是这么不成熟。
好在剧情设定,作为舅老爷的韩师傅在决赛前邀请妈妈为小李加油鼓励,妈妈对小李的选择表示赞同。
龙威小子作为宫城空手道的传人,嘴上说着不去纽约,但是依然履行了宫城师父对韩师傅的承诺。
帮助小李改进了大招飞龙腿,成为最后街头空手道大赛获胜的关键,和韩师傅的合体,,尤其是半决赛获胜后,霹雳武馆也就是仇敌,派小混混想h故技重施,把小李在台下干掉。
他和韩师傅合体几下就收拾完了那些坏蛋,确保小李能够顺利参加决赛。
虽然打戏不多,人物给设定成了好师傅。
以上部分是片中对主要人物的形象刻画,选角导演很到位。
最精彩的片段有好几个部分:1,作为舅姥爷的韩师傅,感觉小李情绪有问题,就飞到纽约。
而且还可能是从窗户进的门,厨房的那场叮叮叮叮的打戏,就是预告片展示的部分(但是预告里却显示的是舅舅)2,楼顶上,俩师傅教一个学生,真是一个愿意学俩个愿意教。
教着教着就发现不一样,功夫相同之外有不同,不同之后又有相同点。
3,为了改进飞龙踢,龙威小子提出给对方设陷阱,就是后来练习地铁安检门的那段。
那段是为数不多的好笑但是很有意义,给人印象很深。
4,半决赛获胜后,俩师傅果断出手保护小李,打败了霹雳武馆的那些输不起的小混混。
突出了俩师傅虽然年纪大了些,但是还能打!
5,决赛小李最后用飞龙踢获胜后,对方又输不起想偷袭,被小李躲过,随即进行反制,所有人都以为把对方打倒在地后一拳要打击对方面部ko对方时,小李思考片刻打下去了,但是他打在了旁边地板上,而不是打在对方脸上。
赢得了观众们的掌声。
这便是武德。
最终也是靠武德征服了对方。
本片的核心:功夫来自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能为了宣传中国功夫,成龙愿意让这里面加入宫城流空手道和中国功夫组合。
我怀疑成龙是为了借着现在流行更广的空手道,把中国功夫这张名片递出去:天下武学是一家。
空手道也是日本人学过中国的功夫,当时翻译成唐手,之后带到冲绳岛,改了个名字叫空手道,就让人以为不是源自中国了,而是日本的。
从这个角度讲这个人的想法就狭隘片面了,你能瞒得了了一片人,你能瞒得了全世界的人吗?
题外话: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翻拍了,老套了等等。
但是有一点不得不承认是他各方面融合的非常融洽。
从中国的文化到西方社会的过渡,功夫的学习使用,现代社会的底层背景被无缝嵌入,都做的很好。
假如如果这不是一部翻拍片或者是融合片,那么请问怎么把龙威小子和宫城师傅给引入进来呢?
不好产生交集。
能融合成这样,有打戏有文戏还有各年龄段的已经可以了,至少看后不失望。
如果想要在片中看到他像警察故事那样拼命的打,拼命的斗,那我估计现在拍哪部电影都够呛。
年尽七旬的成龙大叔还不忘给我们带来最新影视作品,这不今天上映的这部《功夫梦:融合之道》,看似诚意之作,其实好莱坞以成龙大哥为招牌特供的一部烂片罢了。
先不说动作设计如何,单纯这个简单的剧情,就是为新认识的朋友父亲打拳还债的故事,怎么看都不像一部院线大片,就是一网大电影,还好我六元当福利电影看了。
另外动作戏方面,也就是最后决战结尾设计了几分钟精彩的格斗戏,在基本上就是混混打架罢了,根本不像一部功夫大片感觉。
最后,所以这部电影还是别要票房了,当成福利场好了,因为实在不值三十元银子去观影。
点评完毕,呵呵一笑,就当占了个福利便宜好了。
挂龙头卖蛇肉,大哥仅属于客串出演师父角色,出场半小时,打戏5分钟,但是电影拍的还ok,6-7分可以有…… 故事是1984年《龙威小子》和 2010年《功夫梦》的延续,所以剧情其实很老套,也很普通,可以看到许多类似功夫, 打拳电影的影子。
84版的内容发生在洛杉矶,日本师父训练徒弟参加空手道大赛。
10版的内容发生在北京,威尔·史密斯的儿子跟成龙学中国功夫参加比武大赛。
因此 今次的2025版反正就是标准的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依旧是那翻来覆去的味道:84版的拉尔夫·马基奥和10版的成龙, 联手教新徒弟。
新人男主是位名不见经传的演员:王班, 杀手锏是“飞龙踢”,有点像街舞的立定空翻,除此以外就再没有其它高光的打戏了, 即便比赛中ko对手也基本都是简单略过,武术指导绝对要扣鸡腿。
但是,本片毕竟不是《龙马精神》这种故事片,也不是《熊猫计划》那种无厘头闹剧,更不是《急先锋》这种快餐大片,所以 对《功夫梦》此类中规中矩题材翻拍的评分会比较客气和友善。
并且男主王班看得出来是有武术底子的,不像前两部演员都是演出来的功夫和真功夫在视觉上的差距还是挺明显的。。。
可惜, 王班的颜值实在是差了点,前途渺茫!
约翰·福特的西部构图、剑戟片的斩首美学、合成器浪潮的电子配乐,全被粗暴地塞进哈萨克草原的暴力叙事里。试图用风格化视听来掩盖剧作的贫血,却让主角的复仇沦为一场空洞的杀戮表演。男主角从丧亲之痛到无差别屠杀的心理转变,被简化成"以暴制暴"的粗暴逻辑,而女主角"永不中弹"的设定,则暴露出导演对角色弧光的彻底放弃。导演深谙类型片语法:慢镜头下的血浆喷溅、荒漠中爆发的冷兵器对决,每一帧都在模仿经典。可惜这种挪用徒有其表,只停留在美学抄袭层面。影片一面炫耀对暴力美学的痴狂,一面又用拙劣的插科打诨消解自身严肃性,那种土不啦叽的割裂感让电影既不像cult爽片,也不如哲学寓言,倒像是导演自嗨的mv合集。或许大银幕的视听轰炸能让人短暂兴奋,但那些飞溅的血浆只会凝结成同一个疑问:除了刻意耍帅,这片子到底想说什么?★
一般
3.5
哈萨克斯坦拉塞尔克劳一路杀神附身,带着一个完全不会中枪的女人横穿草原,孤身复仇。能看到太多西部片的影子了,约翰福特,青山翠谷,大地惊雷,madmax或者带子雄狼什么的。子弹就和不要钱一样,男主补刀也足够的狠。导演自己提到了Drive,音乐和不说话的确致敬到底。复古合成器音乐是年轻人的潮流,而不要钱的子弹和血浆在良好视听的支撑下也会让你不自觉的度过100分钟。但这仍然只是一个类型故事。女主角太美了,所以她不会中枪这种事情我怎么可能不接受嘛!
#53rd IFFR# 2/10 像是一部生编硬造的电影,彻底抛弃了一切剧作逻辑的合理性,纯粹疯狂驱使的杀戮,完全遮盖了类型下仅存的内核。
#10225. 53rd IFFR-大银幕竞赛。5分。一如既往完全生拉硬拽的故事,毫无道理的过量暴力与血浆,这次还多了贫嘴和一点都不好笑的搞笑……但是大银幕看视听还算不错(也许前面几部类型片大银幕看观感会好一点?),这次甚至都有了些动作设计的想法了(有几处居然是按日本剑戟片玩法的设计)。不过很多地方就是为了耍帅而完全忽略合理性,甚至剧作都接不上……这么看叶尔江诺夫大概是个香港类型片影迷……
3.5
L'étranger festival 看了这部哈萨克斯坦电影真的让我惊到了。中亚无情也无止境的荒原吞噬一切、疯狂且重度精神问题的男女、荒诞且毫无道德的暴力。但是为什么可以这么动人且有诗意?也许古时的游牧民族也是这样,一边是用弯刀杀比车轮高的男人,一边是拉着悠扬的琴。片子不能说是完美,但当电子音乐划过寂静的草原,燃烧的车辆在夜间飘摇时,一切都是非常有意思的。片子可以是当代的西部片、也可以是公路片,还有剑戟片像带子雄狼的影子。
没太get到,甚至表演都莫名其妙所以我不太理解男主角的心理成长路线。结尾我大概明白了,女主角才是“狼”,她虽然是愚者,但代表善,代表亲情之爱(与男主角对于父亲的射杀应该是一个互文吧?)。男主角的无差别暴力非常简单的解释为他的家人被杀之后他的善也全部死了。但整体呈现的很烂,过量的无厘头血浆和笑话,导致于呈现出来不是那种暴力本身的爽感(让观众代入暴力者)或者是残忍(能让观众代入同情者),都不是,显得很不理解。
HKAFF No. 4: 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犹如神迹一般穿过血腥而荒诞的生活,鲜血如鲜花般盛开,生命如草芥般荒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