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这部短片是毕赣导演的成名之作,2014年香港短片录像节获奖作品。
影片总长22分钟,黑白电影,发生地依旧是黔东南那个神秘的荡麦,依旧是将诗词杂糅于影片之中,将时间线性分割拼凑,也依旧另观影者感到惊喜和与众不同。
影片开头有长达一分多钟的黑夜与电闪雷鸣,闪电的若隐若现仿佛要劈开这黑夜的苍穹。
这一幕的闪电也在后续的画面中反复出现,毕赣导演的电影有着非常多的象征符号,在这部电影里这黑夜的闪电也代表了片中人的罪恶与警醒之意。
影片的故事讲述两位主角老歪和升哥在大哥花和尚的指示下杀了一个人,将其抛尸洞口河中,在花和尚的指引下前往荡麦寻找一颗刻了金刚经经文的树干在那等待拿钱。
他们二人坐着货车,穿过大片的田地,走过小巷,荡着小船顺着河流来到目的地。
了解毕赣导演电影风格的影迷都知道,荡麦这个地方是神秘的,此处的时间不是线性的,同样在这部短片中也可见其端倪。
二人在荡麦遇到了一位赤脚老医生,他仁慈地帮老歪治疗他的牙痛,并且顺口提到了自己的儿子被人杀害,自己一周之后才在废报纸上发现。
而两位主角杀害不久的那位男子正是医生的儿子,这两件事情在时间上是不对等的,在空间上却又是相同的。
这也正是荡麦这一地方存在的重要性,用时间的不确定性来凸显罪与恶,原谅与宽恕。
在这部短片中,几乎所有镜头下的物品都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
先是老歪的小刀,被他用来当作镜子映照其皮相,又被用来在黑暗中杀人越货,在到达目的地之后一把小刀又被用来当作麦克风一展歌喉表达自己的歌星梦。
这把匕首是见不得人的罪难,也是公之于众的警戒。
再就是老歪从死人身上摘下来的手表,在与老医生狭路相逢的小巷中,老医生低头就发现了老歪这块与自己逝去儿子一样的表,画面紧接着就是开头那惊雷与闪电再次插入,伴随着老人如同震怒的一声“十一点!
”,构成了全片的最高潮。
这块表同样也值得大书特书,老歪称其表是从凯里老街上买来的,在毕赣的《路边野餐》当中花和尚也给开了一家钟表店,其原因是自己死去的儿子常给自己托梦需要一块表。
可以瞥见这二者之间也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和隐喻。
在影片的最后,老歪与升哥在河边伫立与刻着金刚经的枯木等待着花和尚的到来。
升哥对那一块木头的解释是:每当风一吹过,这四周的树木花花草草以及小动物都会被超度。
这一诗意的解释不由得联想到了藏传佛教的传统,信徒们会将写有佛陀教言和鸟兽图案的经幡悬挂在人烟稀少的高山上。
在他们的宗教信仰中经幡被风吹动一次,就代表着经文被念诵一次,可以消灾解难带来祥瑞,与短片中的金刚经何其相似。
如果说荡麦的风超度了什么,我觉得不是这山山水水,而是两位主角老歪和升哥杀人之后的罪孽。
当老歪手握着代表着罪恶的小刀,大声的对着自然唱着伍佰的《痛哭的人》这一首歌的时候,影片也到了尾声。
一首带着摇滚与现代的歌曲误入这梦一般的荡麦之地,正如老歪和升哥误入荡麦的感觉,他们是带有罪的迷失人在老医生的面前他们二人是否得到了顿悟与解脱?
花和尚究竟是刻意还是有意安排了这样一场迷局?
所谓的宽恕与释然是否又真的可以让罪恶本身超脱?
这一切都像这歌一样,说不清也道不明。
不管这部短片披着多少层的面纱,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都是值得我们去欣赏一番的,不是评判影片的人物,而是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
对影片的简单猜想1.影片中区分现实和梦境的是色彩,闪电随后是雷鸣的镜头是彩色的,代表现实,是两个主角杀人后的当晚。
其余的全部黑白镜头都是梦境。
其中有一个老歪(谢理循 饰)治牙时闪电雷鸣的彩色镜头,可以理解为他牙疼同时在梦中听到了雷声突然惊醒的一瞬。
2.黑白镜头里的梦境中有至少三个时空:(1)杀人后处理尸体的现实场景在梦中的重现:前一天白天时两人杀死了胸口纹有麒麟,手上戴着从凯里老街买来的表的青年这件事在梦境里的重现。
这个梦境只有一个场景,就是在洞边两人把死亡青年的尸体推进沟里,并在岸上用枯叶树枝等东西燃起烟来。
这个梦境分成了两段,前一段在牙医治牙闪电雷鸣那一刻转入,着重展现了把尸体推进河里的过程,后一段在临近结尾,着重燃烟的过程。
这两段分别是对罪恶行为的展现和对赎罪行为(度亡)的展现。
这个梦境中陈升(陈永忠 饰)一言不发而老歪念念叨叨“不要找我”则是对两人心境的区别。
而后面燃烟度亡的镜头还暗示了陈升在杀人事件中的主导性质以及他能轻车熟路地运用燃烟度亡这样的动作洗脱自己的负罪感,假如他仍有负罪感的话。
(2)对次日前往荡麦寻找河边刻有金刚经的木桩一事在梦中的预演:陈升与花和尚通话后,次日先乘顺风车到了荡麦。
两人在路上恰巧遇见了刚在给狗作度亡的牙医,医牙过程中发现他正是现实中前一天杀的年轻人的父亲,还发现他似乎察觉出了什么但没有明说。
随后乘坐木筏前往河边寻找刻着《金刚经》的木桩,木筏上两人还有一番对话。
陈升把木桩上的草帽摘下,老歪把小刀插在木桩上唱歌,随后草帽被扔在木筏上,两人乘木筏回程。
这个梦境也分为陈升主导的和老歪主导的两个时空,或说是两层时空。
i.首先前往荡麦这件事就是对现实中的那通电话的直接映射,在梦境中经历了一遍次日到木桩去见花和尚的过程。
而且这个梦境在水上的几个镜头的顺序几乎是颠倒的,开头的船头那顶草帽应该是在回程的船上,而结尾处没有草帽的船头才是刚上船去找木桩的时候。
这层时空中,草帽可能是花和尚的象征,见到木桩时就见到了跟他们约定在那里见面的花和尚,梦里不见真人,用草帽做了替身。
同时草帽也暗示那一笔尾款,在木筏上来回于河上下游时,有无草帽在船头就表示有无携带那一笔钱,这可以用来标记这一层时空中的时间线索。
ii.在上面这层时空中,穿插着另一层时空,时间是在现实世界的若干日子之后,主要在荡麦两人途经田野进入的那个村中的场景,两人在路上恰巧遇见了在给狗作度亡的牙医,给老歪医牙过程中两人意识到此人正是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前一日杀的年轻人的父亲,还发现他似乎察觉出了什么但又没有明说。
从开头打电话时背景里的狗叫声可以串起牙医给狗作度亡的细节:现实中的狗对应到梦境中的某个未来时间中另一只狗的死亡。
这一层时空中呈现了老歪的两个个人障碍:牙疼和杀人的负罪感。
牙疼让老歪梦到了牙医,杀人的负罪感让梦中的牙医成了死者的父亲。
由此也可以接上一段,倒过来论证i.层的梦中,两人在木筏上的对话,本应有强烈负罪感的老歪为何在说起去抢妓女钱的事情时那么轻松,其实这就是陈升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想,借由梦中老歪的口说了出来——这可以说是在梦境中对自我实现了一次将本体剥离出来成为客体的过程。
(先写这么多,待补充:度亡符号、音画分析等等)
毕赣导演学生时代的处女作《金刚经》多少有点《路边野餐》前传的意思,几位主角迷幻、冷暗、恍惚的人物从前者,延续到了后者。
如果说《路边野餐》是毕赣导演用时间写成的梦幻“诗”,《金刚经》就是他用空间造就的惊悚“诗”。
金刚经 (2012)故事很简单,两个杀手在杀人之后,沿着公路去取钱,路过受害人老父亲的院子却什么也没做,最终到达花和尚(买凶杀人雇主)指定地点的金刚经木桩边,取得酬劳,获得超度。
“地狱颠覆地狱成为天堂。
”《金刚经》的升哥在画外音中,如是说。
影片采取杀人和取钱两条时间轴来叙述整个故事,剪辑凌厉,跳跃,抛开技术性原因导致的镜头不完整和写意太强以外,两条线在20分钟以内,以极少的虚晃镜头就交代高度完成了叙事的完整性,技巧上是十分高超的。
导演以取钱为主线,闪回和插叙中展现了两个杀手被买凶杀人的经过,当两条线在被害人老父亲家里的时候得到汇合,观众瞬间在脑中自我完成了叙事的补充,这无疑是十分高明的。
毕赣在20出头花了800块钱,以极快的拍摄周期,完成了惊为天人的处女座,清醒的叙事结构和核心话术是常人所不及的。
影片亮点笔者认为有两处,除了跳跃剪辑的镜头,在高度凝练下完成的完整叙事以外,影片整体声音画面以及背景诗的运用是一大特色。
首先在镜头叙事上,黑白晃动的镜头,带入了荒凉虚幻的飘渺感,而演员平静自然的表演、表现力极强的方言为影片增色不少。
其次,作者在此片中用空间的过度,写成了一首惊悚“诗“,用镜头语言在不同空间之间搭建了桥梁和通道,不同空间又连接着不同的情感色块,让人物在流动的状态下,越来越展现出特异的、真实的、细思极恐却恰合人性的人物形象,其对善恶的洞察力,闪现于构思巧妙的镜头中。
匠心永远不在于镜头的华丽与独一无二,而在于服务于角色灵魂的功能性与细腻程度。
影片可分为三个区域,地狱-人间-天堂,两个杀手在山顶洞口(地狱)杀了人,再由地狱出发,由死者老父亲所在的人间走向刻满金刚经的天堂,去取得杀人的酬劳。
这里连接三个空间的“桥梁”由不同的镜头语言呈现出不同的意蕴,两个杀手的形象也变得立体。
洞口杀人,两个杀手把尸体抛入暗河,跳跃着面无表情地穿梭在洞口的石壁上,画面左侧是洞口,从底部冒着汩汩雾气,右侧是弥补的山壁,好像地狱被撕开了口子,罪孽萦绕,虚妄丛生。
杀手是地狱释放入人间的恶灵,他们是罪孽的工具,镜头只看得到他们的背影,淡然冷漠得像没有灵魂。
按照时间顺序,二人启程去河边取钱,路过一条长长的公路,沿着斜对角线贯穿镜头,公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麦田。
两个杀手一黑一白一前一后一声不吭地向前走,这是从地狱通往人间的“桥”,两个恶灵踏上了人间。
画外音开始用平静清冷的方言念着似懂非懂的诗歌,字里行间强调着“痛苦”。
可显然,“痛苦”是什么,两个杀手还不知道,他反复把玩“痛苦”两个字,好像是皮肤上的封印,等待这次人间之旅层层揭开,此刻恶灵就是恶灵,他们身影轻盈,没有灵魂。
人间,受害人老父亲的院子,两个杀手被好心的老人拉进家里治疗牙痛。
中间看表、闪电、进屋疗伤、老汉讲述儿子遇害经历、儿子灵堂一组镜头,交代了杀手误被受害人家属打救的戏码,观众与两个杀手同时被事实震惊,二者的正面镜头增多。
观众看出杀手表面镇定,但是升哥和老歪的眼神明显晃动。
在院外上空俯拍杀手与老父的长镜头很精彩,它模仿了在天堂上儿子的视角,默不作声地监视着杀手的一切,保护着老父亲。
他无力无声,却让两个恶灵在人性的无形制约中动弹不得,一旦沾染了社会,人性就逐渐回落在杀手身上,恶灵的灵魂碎片拼凑起来。
然而这碎片是罪恶的,是囚禁的钥匙。
在老汉替老歪医脸的镜头里,升哥站在窗栏外面,好像被关在监狱内,又好像站在外面望向监狱里的老汉和老歪。
三个人互为地狱,丧子的怨恨和害人的悔恨让他们彼此囚禁。
画外音又响起来,“痛苦”还是“痛苦”,只是开始在皮肤上燃烧,烧到灵魂深处,火辣辣地疼。
由人间接受洗礼的恶灵,乘着竹筏,在青山绿水间,启程向“天堂”。
他们放松了身躯抽着烟,谈着如何抢小姐的钱,好像是一项技术性工作。
片刻的闲隙让两个杀手恢复了常人的神态,有了交流的语言,人性逐步完整,我们要想,这两个杀手怎么跟常人一样笑一样有梦想呢?
善恶在这个镜头内,还能够区分得开吗?
他们轻松自若,好像要到天堂,殊不知彼岸的天堂,是自己终生的地狱。
天堂,刻满金刚经的木桩,河边,无人。
老歪害怕了,他感受到超度的亡魂的轻盈,他感受到自己灵魂的脉络,于是他害怕了。
升哥把刀子插在木桩上,让他唱两首歌发泄一下情感,就没什么怕的了。
老歪开始唱起了“痛苦的人”,投入地演唱,好像念诵超度的佛经,“万物皆痛苦,你我都不例外。
”升哥敛取脸上笑容,歪头看着远方的山峦。
这时候,没有例外,两个杀手不再是恶灵,他们的灵魂与普通人并无二致。
“痛苦”嵌入肌肤,痛入骨髓,通过歌声唱给万物生灵,世界啊,我的罪孽不比你多,也不比你少,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寻常的罪人,等待一场无声的超度。
导演用20分钟的电影诗,演绎出对于善恶与人性本质即为痛苦的哲理思考。
痛苦为善恶之交上开出的花朵,万物生长,唯一相同的就是同样的罪孽,和因罪而生的痛苦。
还是那句诗“地狱颠覆地狱成为天堂”,他者即地狱,一步一天堂,善恶瞬变,灵魂因为善恶的分辨而拥有重量,因为善恶的难辨而隐藏。
20分钟,两条故事线,4个人物,几句台词,善恶焦灼地细腻状态尽显,毕赣,在学生时代就展现了高度的作品完成度和深刻诡谲的个人风格。
痛苦,人间、地狱、天堂的时空转换也成为导演日后电影里长期探讨的母题。
没有这部《金刚经》,就没有后来的《路边野餐》。
而近期听闻,毕赣的最新作品《地球最后的夜晚》已经完成拍摄,希望它能再给中国沉闷的艺术影坛带来新的撞击。
2018,注定又是一个毕赣年。
原文刊载于“幕味儿”微信公众号。
《他注定成为中国最牛的艺术导演》作者公众号 WW无证驾驶2018.8.17转载\商务合作、约稿请联系微信: wangjiay_4774 qq:602252469
一荡麦的公路被熄火延长风经过汽车后备箱人们在木楼里行歌坐月机器伴随着机器的光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分辨出痛苦不同于汽油它可以沉入河流底部但我希望痛苦能够挥发花香无法加重花香潜入水底记忆却覆盖记忆飘在了身体的表面人类代替人类掌管家园地狱颠覆地狱成为天堂二忍耐,被困在花心和尚的胸口执着盘腿的上方投下蜿蜒数千公里的眩晕感三焦虑,女人的胡须长满山坡蜡染鲜花,捂住流水的微笑声音当作圈养的白兔关进竹笼四痛苦,举着鲜艳的舞会赶赴行程同路人畏惧毒蛇摆动的尾巴冷血的体温将它融化虚脱,水井与月光的交欢又是孤傲的败军撤退水蒸气野外的时钟修炼成了摆渡人混乱观看结果的树子和夏夜降落了许多故事无法挑选深色的梦飞过或者没来五死亡,黑暗犹如掉落的速度阅读周围斑斓的石头娴熟的盛满毒酒消失,凭着比鸟儿更轻巧的骨骼追赶一条痉挛的公路六生活在平静的河水里就像在农夫安心醉于回家的马路吊在树上的鞋是路人的捉弄白天放生哀鸣的动物夜晚将星空收入囊中温顺的心脏经常被琐事击中有时生活在草丛里听见魂魄之间的对话巧妙地避开人们敞开的胸怀如同站在汽车门口看它四个轮子匀和的转动生活在遥远的山上和相处的几户人家修建鱼塘将回光转移到梦境里的酒杯随着蝴蝶的频率起飞生活在天空的一次停顿世界依靠衰老维持平凡目睹了一切的律动经历了游荡的人群我走在其中以沉重的呼吸配合步调
人性的救赎?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阴影面,只有正视它才是真正的救赎。
在《金刚经》里,他们二人为钱杀死了一个跟自己毫无相干的人,这在生活中不也经常有嘛,为了自己的利益,呵!
最后还是会遇到那个自己不想面对的人,或许是与‘死者’相关,或许就是湖面中的自己。
《麦德姆》中姜戈这个人物,其实也是个阴影面特浓厚的底层人物,没有及时认识自己,正视自己,而不断做出一系列任性感性的过失,其实存在就有他的合理性,不敢相信的事情也却有发生的,一昧的去证实,去寻找也是白搭。
不过好在《金刚经》中把这些所谓的现象都形象化了,简单又复杂,令人发思,而《麦德姆》则是用大长镜头和写实的剧情延展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以此进行对戏剧的升华,比较耐人回味。
这片子的诗意充盈了每一毫秒的镜头,毕赣用缓慢的如泣如诉的腔调将两个杀人犯的紧张,害怕,迷惘,故作镇定娓娓道来。
一阵电闪雷鸣,立马将两颗脆弱的心从宁静的高山水涧强行拖回到堕落的地狱。
神经在颤抖,人们在喧哗,他们将自己的良心出卖给死神,又向佛祖祈求安慰。
毕赣的世界观是建立在一个比较宏大的空间上,没有从前,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
这部片子的解读永远都是多元的,也就是说毕赣的目的达到了。
期待他之后的作品。
理应在结尾出现于船头的帽子出现在了开头,使得结尾在某种程度上昭示着另一个开始。
这不是全片唯一一处让人不好理解的地方。
按照惯常的逻辑,杀人这一行为理当在两个男人前往荡麦村之前刚刚发生,但据老人的回忆推断,儿子的死却不是近来之事。
同样,两人同船而坐回忆往事的画面穿插在离开村子与到达河岸之间,而这一镜头更有可能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这些反常不该被视为一种逻辑混乱,而是应当看成导演的精心设计,目的是让观影变成一种更具可能性和解释性的行为。
要更多地去理解这番用意,可以先来捋下故事的脉络。
根据开头船上的通话推断,故事的时间线如下:杀人-坐船-乘车-进村-见死者父亲-离开-到达刻有金刚经立柱的河岸-唱歌。
实际呈现的影像基本上也按此逻辑安排,除了在死者家里闪回到山洞里杀人灭尸的场景以及开头我们提及的反常之处。
导演完成这一线索的排布,并能让观影产生更多可能性借助于两个道具:牙痛与手表。
车上老歪的牙痛引出了凶杀的器具--一把小刀(小歪的杀手身份)--小歪用它的刀面来当镜子使;同时,牙痛也引出死者父亲的这一关键人物(小歪手上戴的手表让老人想起儿子的死,愤而打了小歪一巴掌),他乡村郎中的身份遂被自然引出(见死者遗照背后墙上的贴字)。
小刀--牙痛--死者父亲--手表--被杀的儿子--小刀,这一循环通过牙痛和手表这两个道具被完整关联起来,从而消解了巧合性(比如为何如此凑巧,两人在村里遇到的恰是死者父亲,而不是别人)。
将杀手自然而然地引进被害者家庭,除了能产生戏剧冲突,还能引发罪恶感,而这,看起来像极了命运的安排。
联想一下短片标题“金刚经”和在结尾出现于立柱上的经文,便能明白导演此一用意。
命运外化为影片开头打来电话的那个叫“花和尚”的声音(名字也有佛教寓意):让两个男人去杀人,让他们见到死者生父,让他们跌入道德深渊。
而这位叫“花和尚”的人物听起来更像是导演本人,毕竟是他,一直在用影像审视着观众。
承认看得并不是很懂。
导演故意漏的时空上的破绽,着实让我有些摸不清头脑。
而且这股独立电影的故作之味确实有点。。
就诗歌来说,比较喜欢第一首和最后一首,中间的那些确实有些自我重复的感觉在。
而且觉得并不高明。
看这部电影之前读了半年的经文,觉得《金刚经》选得并不高妙。
如果你说《金刚经》刻在木桩上,是为了超度这河边的一切生灵,那为什么不去选择专门用来超度的《佛说阿弥陀经》、《地藏经》、《大光明经》?
凡所有相,皆为虚妄。
执着以表意,执着于形式。
梦幻泡影间沉浮的毕赣先生,看来还是没有开悟。
我第三道刷又想明白了些之前对时间线绊住了应该是:1、花和尚托船夫运送杀完人的他们到过一次木桩子,拿了一部分钱,他们在那儿唱歌2、片头 花和尚打电话说交剩下钱的地点:荡麦村荡麦河边 他们自己问路3、遇到老人 治好牙 这样才能解释通为什么到过一次的地方要问路,为什么船夫对他们畅聊抢劫无动于衷
喜欢《路边野餐》的长镜头,一路到底,悠长悠长,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部短片奠定了毕赣的风格,神秘虚无,似是而非,时空错乱,如诗如画。
就像读一首晦涩长诗,翻一本迷离画册,似懂非懂,却是不知不觉入梦,时间一下闪去。
特别喜欢片尾的电闪雷鸣。
山雨欲来风满楼。
让人更加地期待起《地球最后的夜晚》来。
一个非常不一样的导演。
陈升杀人记。路边野餐前传。诗歌、佛经与山民的一次狭路相逢。毕赣的第二部短片,松散的叙事与内敛的野心,极淡然地呈现琐碎生活中的残忍与巧合、无奈或冷漠。用结构、构图上的巧思,弥补资金、技术上的缺陷。牙疼、雷鸣与心悸--意象的相互叠加。黑白画面去除了贵州山水的灵动,蒙上了一层回忆的感觉。
所谓的诗意严重冲淡影像冲击力,故事性被严重淡化。这种片子需要解读,反正我是过目即忘的。
天啊这个人好装逼。他唱的那是山歌??
三星半
诗歌很棒 电影美学确实已经成型 但是还是觉得挺空无一物的
毕导,又来炫技啦
对我来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一次的声效都可以杀人
好难受,实在是太装了,总感觉是来听诗歌朗诵的。黑白加方言加诗句很有文艺范儿,可剧情几乎什么都没有。长镜头和对角线构图还挺有风格,由于三叉神经痛的痛感如闪电一般,于是真的用蒙太奇来插入一个闪电镜头,也实属有点野蛮和简单粗暴。
毕里路亚,阿毕!
不知所云
看尴尬了
插在经文上的匕首被用作了话筒,这种诗意化的处理还是能看出一些灵气,其它的,瞎夸也没太大意思,短短二十分钟的篇幅,又是经又是歌又是诗的,这叫人说什么好。
😅😅😅
老陈叔叔大概是导演的李康生(不
身为一个伍佰歌迷,这片必须给伍分。
没太看懂,哈哈哈
为什么我觉得很萌,却说不出萌点在哪里。想来想去,可能是黑白的河道跟不造作的乡土气息吧。
7。青天白日素山穆水,风格化影像令人惊喜。方言读诗的最后一段略微蛇足,故事也讲得过于饱满了点,外化心理的茜色闪电剪辑点可以再磨一下。总体来说,90后导演毕赣已是今年圈里公认的新秀,今日得见,信服来日可期。 #追赶一条痉挛的公路#
毕赣这种玩法看一个还行,再看一个还蛮腻的。特别是念诗,实际上并不朴实,有些在耍花腔的,新作要不就简单直白去拍,要不就换种玩法,还是这样拍的话肯定不行。
感觉此片是毕赣在研究诗歌在电影里出现的篇幅和频率,以及搭建凯里宇宙的初尝试。这样恁塞诗的短片好看程度很大取决于诗多有意思,然而事实是没啥意思。毕赣不适合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