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party邪恶反动、共产party伟大光荣正确、伟大的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万岁、保卫胜利果实……如果你深信以上的种种,那么这部影片会让你感动莫名;如果你认为以上只是宣传甚至谎言,那么沂蒙六姐妹付出的重大牺牲就让人难免感到各种咯硬。
很不幸,我属于后者。
对于一场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内战,甚至是中国人打抗日英雄(与日本正面战场的几十场战役可都是国民党打的)的内战,所能带给我的只有心酸与遗憾。
除了我们和一些乱七八糟的第三世界小国外,几乎看不到有哪个国家会津津乐道于内战。
而如果有一群人为了这样的战争付出一切的话,我实在难以表达敬重——你们的付出好像只是让前线士兵打死更多中国人罢了。
这部影片基本上讲述了一个以“为了新中国冲啊”为伟大目标的别扭爱情故事:导演先让男人在前线拼命,然后再以爱情为动力让一众女人也奔赴前线……最终按照惯例,女主角守寡了……然后影片就结束了,却没有停止我对不久前那些新闻的回忆:抗战老英雄面对强拆,胸带勋章跪在自家门前;xxx英烈家属房子被强拆,老人欲哭无泪……为了伟大目标而牺牲的爱情被现实狠狠的嘲笑了。
影片一开始就宣扬这场战争是正义的,却从不说明白为什么是正义的,只是让你为了“正义“付出付出再付出,一直到你付出了所有,也就懒得再跟你解释正义的含义,顶多颁给你两块在现今完全没用处的小牌牌敷衍了事,除非你侥幸未死当了大官,不然像《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国家给娶媳妇儿盖小洋楼的事是轮不到你的。
在这里,信仰与宣传呈现一种正反鲜明的对比:信仰是要成全人,比如走过教堂的两个灵魂在神圣的祝福中彼此合一;宣传则是要人成全它,比如为了“新中国“葬送自己的爱情,反过来自己的家又被强拆,都是为了成全那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宣传口号。
在这里,人性与宣传也呈现一种尖锐的矛盾:大兵哥的父亲为了让儿子从前线回来,不惜让闺女写信欺骗他,然后把儿子关进地窖里……面对着父亲的拳拳爱子心意,做儿子的再次选择离开……当然了,即使把宣传当成信仰,人为了这个“信仰”也会难免离开父母,可如果战斗不是为了保护亲人,那就要有个更好的理由,而中国人打中国人?
显然不算。
换作你,你是在家好好孝敬父母,还是去努力打死同为中国人的别人的儿子呢?
虽然在影片中被若有若无的当成了反面教材,但对我来说,这位父亲隐藏在硬邦邦表情下那最自私的爱反倒成了唯一触动我的感情。
回到这部影片本身,还是拍得很不错的。
除了开头那个有神经病气质的委员动员演讲的片段外,整部影片几乎再没有这种明目张胆又让人直犯恶心的政治宣传,而把重点放在个体间的矛盾与情感表达上,虽然在人性展现上仍显得粗枝大叶,可至少表达得又浓烈又真切。
这一点让它远远高出同类主旋律电影一贯的低水准。
因此国产战争片惯犯的一些常识性错误(比如炸弹连续在路两边十米内爆炸,人群却优哉游哉得推着小车送粮食——还真以为炸弹的威力跟爆竹是一样一样滴啊!
)也不会影响影片质量了。
抛开情感诉求,影片在摄影、配乐上也很突出。
有几个女主角奔跑的镜头,在毫不掩饰的荒凉背景下,给我一种天问般的意味。
总的来所,如果本片故事背景没有内战,或者换成抗战,那会好得多。
常听到有一种说法: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在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地区的老百姓为解放战争所做出的贡献绝对是非常巨大和伟大的,其中耳熟能详的故事有“红嫂用乳汁喂饱了落单的解放军战士”、“妇女们集体在冰冷的河里搭人桥”等等。
而这部电影则是叙述并深度还原了“沂蒙山六姐妹”这一动人的历史故事。
这些沂蒙山的妇女同胞们不仅为前线的战士们摊煎饼、织军医、做棉鞋,有的还直接上前线抬担架、运弹药,甚至是直接同敌人打仗等。
她们各个英勇无畏、吃苦耐劳,真正体现出了“妇女能顶半边天”。
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沂蒙山的各个动人的故事也充分诠释出了“军民鱼水情”,这些名人事迹会被永远铭记,永远怀念,永远致敬。
看之前就知道,一定会哭的。
六个女人一样的、不一样的命运。
多么感激,到结尾的时候,她们都还活着。
其实是很平凡的故事,平凡的随便说起一个老区,可能都发生过。
我总忍不住想起来太行山脉上穷苦的百姓来,那里,也曾经拼死拼活的支持过部队的奋斗,支持过新中国的崛起。
后来,整个太行山脉无数流血流汗的地方,浓缩成了一个点——西柏坡纪念馆。
前两天坐车路过,第一次看到那个纪念馆,破、旧、小。
据说保持了当年的原貌,当然了,原址已经被水淹了。
大洪水,太行山脉里的村落,不知淹了多少,那时候还年幼,只记得看着昔日清浅的河流一日暴涨,淹到了路上来,听人说里面的村子都不在了,好多人就那么被搀着黄沙的浪花吞了去。
不见了。
整个村子整个村子的,不见了。
后来,据说给了救济款。
分到每家每户,也就没多少了。
再后来,西柏坡发展起来了。
再回到电影了。
很多催泪的情节。
有两个地方觉得心酸的委屈。
一个是月芬从娘家向婆家奔跑,南成走在队伍里,一步三回头,却还是没等来他的新媳妇的时候。
一个是月芬向卫生员吼,你瞎了么,俺们沂蒙山的男人都上战场杀鬼子去了!
其实,已经预示了最后那个结局。
满门忠烈。
“烈属光荣,可是烈属你以为好当啊”。
是的,不好当。
其实光荣的事情能被人看到的事情,都不好当。
背后的各种苦辣心酸,也就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吧。
没有当年那些满门忠烈的家庭,就没有现在的中国。
——虽然这是很多人瞧不上不喜欢的地方。
可是那些为此而牺牲的人,心里必还是欢喜着的。
晚饭,日常跟着父母一边吃一边看电视,在没有重大赛事的时候,父亲最爱在饭点看的节目就是CCTV6的电影,而今天看到的是一部抗战题材的电影,或许单单说它是抗战题材,概括的些许不完全,这部片子体现了战争时期的老百姓,作为军队后勤的酸甜苦辣,同时着重描述的是战争时期后勤阵地上的女性。
还记得豫剧《花木兰》词,“ 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 ”。
我想这部片子就很好的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当然这里的纺织是纳鞋和做煎饼。
这部电影里面的女性描绘的都十分坚强与懂理,地主婆除外,这是电影修饰的效果,但我也愿意相信,勤劳善良的中国女性本身就是这个样子。
电影本身刻画的是内战时期的中国女性,新中国还未成立,女性也能顶半边天的说法还没有流行起来,更多的腐旧文化认为,女性地位低下。
在本片中也确实反应了不少的旧社会问题,例如童养媳黑燕。
但是在这部电影里面,女性对于提升地位的渴望,已经初见端倪。
这部电影我最喜欢的台词是月芬对医生的呐喊:“你瞎了吗?
俺们沂蒙山的男人都在前线呢!
”这句台词我觉得透露出了两种感情,第一种感情是对于战争时期勇敢参与革命的广大工农子弟兵的赞扬,另外一种是旧社会将破,新社会将立时,女性对于打破性别歧视的渴望,两者的感情色彩都十分浓郁。
导演对于每一位女主的刻画都很用心,演员也都很出色,各个性格的角色都被诠释的很丰满。
新中国的成立,从国共内战开始算,1927年到1949年,历经二十二年的战争。
太多的艰辛与苦难不是没有经历过战争洗礼的我们可以体会的,但是从现代战争的影像(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等等)可见一斑。
但是对于这一段历史,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都会有特别的感受,因为对于我们来说还不是特别遥远,我们的爷爷、奶奶都是从那个时代经历过来的,从他们的口中,或多或少我们都听到过那时候的故事。
所以家国情怀的电影在中国人面前其实是有很重分量的,可以占很大地位的,可以有很高票房的。
所以我觉得战争旋律的电影,拍的都很好,很能抓住观众的心,无论是从前的《地道战》、《地雷战》到到现代的《战狼》、《红海行动》。
他们先天占优势,他们也抓住了这种优势。
腐旧文化对女性的迫害直至今天,也没有完全停下。
我的同学中就有一位跟亲生父亲关系十分糟糕,为何呢?
重男轻女。
但同时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对于女性的重视与尊重。
特别是在我父母亲这一代,孙子辈是男是女已经无关紧要,很多爷爷奶奶对于孙女一样宠爱。
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其实一直都拍的很好,只是因为主旋律的原因,很多人带有自身对于政治的感情色彩,角色主旋律电影不就是歌功颂德吗?
其实不然,从战争主旋律电影就可看出,当你抛弃自身政治感情色彩,全身的投入家国情怀之中,全身的投入民族大义之中,主旋律电影对于人性的把握,对于观众的心理把握,相较于商业电影,有过之而无不及。
《沂蒙六姐妹》是中国电影所擅长的题材和形式,却也正是现代中国电影所需要存留和爱惜的。
商业化大潮使得中国产出了越来越多的诚意匮乏的技术型电影。
那些充满诚挚情感,叙写感人的真人真事改编电影淡出了票房纷争。
如果不搭上60周年大庆献礼的档期,为这部《沂蒙六姐妹》饱含热泪的也许不会是广大观众,而是为之辛勤付出的工作人员。
对于还没在票房战争中滚打过的导演,终究不太会把买票人的脉。
冯小刚也是靠多部影片的摸爬滚打才练到随便拍出个《非诚勿扰》也能卷走3亿票房的功力。
导演“王坪”这个名字我在看《沂蒙六姐妹》之前几乎就没听说过。
虽然他的作品不少,但应该大都没有扔到院线里自生自灭过。
不过在看完《沂蒙六姐妹》之后,我真的要为他鼓鼓掌。
一边是为了票房而粗制滥造的敷衍片,一边是为了献礼而真材实料的应景片,我们该选哪个?
一个缺乏情感,一个缺乏娱乐,都不完美?
那为什么一个把你骗进了影院,而另一个甚至都不能劝你买张碟呢?
《沂蒙六姐妹》的前半部分比较散,六个姐妹分别处于五个不同的家庭,其中两个虽然家庭不同但是关系比较近的勉强可以算一伙。
这四组人分别在各自的圈子里生活,交集较少,没有凸显出让人揪心的矛盾。
这时候被商业片宠坏的观众可能会有些坐不住了。
按中国票房的偏好,这六姐妹就该是三组人马,交叉叙事,MV剪辑,严格走“山寨盖伊-里奇”的圈钱模式。
慢着!
这还是中国革命战争题材片子么?
呵呵。
影片用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杂乱地交代了每个姐妹的家庭背景及独特个性,为的就是最后半小时的密集爆发。
在后半个小时,有震撼的台词,有震撼的场面,都可以成为你积蓄情感喷涌而出的导流口。
一个小时的等待,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还是戏剧冲突这个问题。
可能有人会说本片和《天安门》一样都没有一个明显的冲突矛盾。
每个人都在纠缠着自家的小矛盾,一恍惚就耗了一个小时。
这个讲法听起来还蛮“理论”的,估计放到答卷上能得一个大对勾,可是《沂蒙六姐妹》的时代背景是解放战争啊。
在战争环境下,战争始终都是第一矛盾哈。
所以本片从最开始,兰花的第一声锣响就进入了最主要矛盾之中。
三个不同的家庭搅出的小事端不过是为了在小事件里塑造人物罢了。
等待几个姐妹的形象立起来后,再用一个担架队的事件,将她们和主要矛盾拧在一起,高潮不请自来。
如此看来,本片并没有把故事放在第一位,而是一部典型的“人物为先”的电影。
这种电影用较多的篇幅来描绘出独具特色的人物,再将人物放在一个普通事件里,让其做出独特的反应。
这种独特的反应能在最后煽起观众激烈的情绪波动。
本片从这种角度出发,回避了我国一拍爱国题材就是战争片的老思路,让观众不在影片一开始就背上沉重的包袱。
同时影片选取的人物是六个姐妹,为阳气过重的献礼大潮,添上了一抹阴柔的兰香。
影片还是存在一些让人觉得不太可爱的地方。
尽管是一个小细节,但带给人直观的不适应感。
如果是那些没有耐心的观众,没准儿会因为这一个字的使用而埋怨整部影片哦。
至于是哪个字,大家去影片里面找吧。
^_^
看完了,也不知该说些什么。
影片第一印象是很美,风景美,人美。
色彩的搭配,让我感到像是在法国电影中。
服装也很朴实,但也蕴含着美,纯朴的美。
演员的表演,感情真挚,几近完美,完全没有某些国产电视剧电影中那些完全不入戏的演员,哪怕是一个孩子都演得很好。
影片朴实,自然,犹如一位老人讲故事一般,舒缓细腻,波澜不惊,但却饱含真情,每个角色个性分明,爽朗的,泼辣的,天真的,隐忍的,拘谨的,热情的,杂然前陈活灵活现,毫无某些影视作品中千人一面的感觉!
给五颗星我觉得很值!
一部非常不错的战争片,讲述了一些朴实而伟大的人,让人很是感动。
看完之后对沂蒙有一种崇敬之情。
观影之前,并没有搜索相关的资讯,只是看到“战争”二字,就自然而然的将影片划归为主旋律影片。
但是对于女人与战争这样的题材,感到有些许的好奇和一些固定模式的观念植入。
脑海中俨然勾勒出《南京,南京》的框架。
然而,真正到达现场,坐下来静心观看,才发现原来这是一部如此“唯美”的作品。
或许这样的形容词加在这样一部影片上会令人感觉有些“矫情”。
但是,在我看来六位女主角的内心世界如同一幅重彩的画卷,她们如此真实具有性情和生命力。
无论怎样绝望的境况,在人物的内心深处永远有希望。
那是一种震撼心扉的力量,所以她们可以很坚强,也正是这样一股子韧劲儿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活力。
更重要的,是片中人物内心的强大力量如同特殊的气场一般,与观众产生了共鸣。
深深的感染了观影者。
所以,整个观影过程实际上更像是一种朋友之间的互动,你会为她们的快乐而感到欣慰,也会被她们的悲痛而心如刀绞。
当这一群柔弱的女子,撑起了一场战争都后防,人们看到的是信念的力量。
她们送自己的夫君儿郎上战场,为的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因为她们相信有一天会太平会富强。
但她们是质朴的女子,不懂得用大道理宣扬,所以她们忍住泪,为亲人整理行囊。
她们企盼着亲人归来,为了一个家庭的希望,团聚对于那个动荡的年代是最奢侈的期望。
而面对噩耗,她们仍旧选择了担当与坚强,因为那个时候她们是一个家庭的脊梁。
她们并没有一身戎装,但是依旧用身体架起了通往胜利的桥梁,那些柔弱得本应被呵护的臂膀,支撑着舢板为她们的至亲指引战场的方向。
或许这一去,便永别阴阳,或许这一扇薄板就了断今生最后的因缘,而那急行的脚步是在肩头上落下今生唯一的印记。
但是,没有人阻止这样的急行也没有人在决绝前退缩,就这样送走了至爱用如此令人痛心的方式看到这一幕,我哭了,在座的很多人想必也是一样。
因为突然感到原来坚强会是如此残忍,需要付出这样大的代价。
而生活还在继续,依然有人将要离去,那些柔弱的背影依旧要撑起一个小家,同时用她们的青春与幸福去奠基一个民族兴盛的希望。
虽然她们没有流血受伤,却用强大的内心遮蔽了凛冽的痛楚。
她们的笑是灿烂且美丽的,而泪是凝结了我们今日幸福的宝藏。
《沂蒙六姐妹》通过主人公月芬的眼睛为我们讲述了烟庄人民支援解放军的故事,村里几乎所有青壮男丁全部参军,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村民们为部队送弹药、送粮草、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护理伤病员,她们竭尽所能支援前线,最后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她们纷纷赶赴前线,甚至为了让解放军渡河,她们用血肉之躯架起了桥梁,那一刻,我被深深的感动!
她们的精神真让人感动。
无论是战争题材的电影还是所谓的英雄主义题材的电影都是以男性为主,女性在中间都只是扮演过客的角色,女性在此类电影中缺席是社会分工和社会意识造成的一个必然现象。
而《沂蒙六姐妹》则从女性的角度去阐述了战场背后的那座“浮桥”。
看完电影的时刻我第一个想起的是去年上映的《金陵十三钗》,那是一部同样在战争背景下,女性在面对战争的人性光辉。
相比之下《金陵十三钗》显得更为华丽,这是张艺谋导演最为擅长的一点,但从人物塑造上讲面对十三比六,其实应该说是二十八比六这样一个对比,《沂蒙六姐妹》的人物都更显得有血有肉。
或许是对于张艺谋而言十三是一个整体,一个整体的妓女,一个整体的女学生,附加一个入殓师和一个小男孩,一百四十分钟二十八个人都点到了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入殓师和女学生的笔墨几乎又占了一半,不免让人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怀疑这个题目是不是该改改,这样电影的主线可能会更明确。
(再说就跑题了!
)《沂蒙六姐妹》的前半部分比较散地交代了六个人的家庭和人物性格。
这部片没有明显的主线,这个电影更多是通过人物的塑造把故事阐述出来的。
首先是月芬,一开场与公鸡拜堂,面对热闹的场面她并没有表现出喜悦或是难过,人物情绪显得格外平淡。
进门以后村里接到任务开始为战场备粮,月芬安分地为自己的新家埋头工作,任劳任怨。
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丈夫她试图表现出一副不在乎的样子,但是在当她听到嫂子说到丈夫长得和侄子很像时她立刻放下了手中的工作点燃油灯去打量一个熟睡的孩子,眼神温柔又带有点急切和顽强,可见她对爱和生活的向往。
在过去,女性的命运往往是一个被动态,婚前婚后都是被安排好的,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监守本分。
随着情节发展,月芬对丈夫期待的情绪越演越烈,中间有段她丈夫回来的片段,可是月芬阴差阳错地在这个时候回了娘家,等回来后人已去,月芬只能抱着丈夫靠过的枕头哭泣。
人物情绪从强烈的期待转向极度失落,内心深处的情绪更容易被激发,随后她和姐妹们一起走入前线参加担架队。
一个柔弱的妹子转身变成前线战士,面对死亡和离别,忐忑和不安在战争的硝烟中转化为坚韧顽强的力量,因此有了在医生要求男人献血的时候她的一声怒吼,将月芬这个角色塑造得更有革命的力量。
生而为人,面对战争男女又有怎样的差别呢?
即便满怀希望,鼓声响起战争结束,丈夫还是战死沙场,两人依旧没有见面,终身守寡,多少道不完的遗憾写在月芬的岁月中。
春英是月芬的嫂子,很善良……为了给部队送煎饼将家里最后一点粮食都拿出来了,可是战争给予的回复是残酷的,面对痛苦绝望她选择保守秘密生怕婆婆和月芬受不了打击。
小鹤和秀两姐妹的形象比较活泼。
给这个沉闷压抑的题材电影中增添了点点轻松的气氛。
哥哥在外打仗,难得回来一次,父母爱子之心决定将儿子关到地窖。
这让这秀很为难。
可是面对战争还是期待革命的胜利,希望哥哥能走上战场,支持哥哥的选择因此和几个月芬几人一起开展解救哥哥的“大计”。
周燕是从小被卖到别人家的童媳妇,不幸的是有一个苛刻冷血的婆婆,有错没错都会被打。
唯一在乎点她的也就是他所谓的“弟弟兼丈夫”。
但是这个小弟弟哪里懂事,时不时就找机会欺负这个“姐姐兼妻子”。
在这个家中她只能接纳,接纳辛劳的工作,接纳一个比自己小的丈夫,甚至接纳被打是家常便饭这一个现实。
不过无论如何,生活再怎么黑暗和不知所措也无法掩盖她对革命的热情,他偷偷为战士做东西,当月芬来借粮的时候她毫不犹豫顶着可能挨打的危险去家里拿了粮食。
后来战争越发残酷她走向战场,她和姐妹走向战场,“小丈夫”不舍地问会不会回来,她转身抱住小男孩说“姐姐不会不要你的。
”其实对这个冷酷的家到底有多少依恋,我不知。
很多人有些时候对于一些熟悉的人和事只能感受到的是一种习惯和安全感,因此也就能理解婆婆并没追究偷粮和为她准备去战场的粮食以及之后毫不在乎地说“不回来就再找一个”这样的态度。
接下来战争结束后她又将面临怎样一个命运我们不得而知。
兰花一个女强人,一个天生的领导家,很强的判断力,可以说是姐妹们的大姐姐。
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由她传达,这样的人在大家眼里似乎什么都能管什么都能做好。
电影中有一个片段最能表现她在群众中所树立的形象:当秀的哥哥被关到地窖中的时候,秀第一个找求助的就是兰花,可见她在大家心目中所拥有的地位。
关于爱情,这样一个女强人总给人一种不需要男人的保护可以把所有事情办妥的样子。
可是偏偏给她安排的“男主角”是四喜,这个一点事就要炫耀,丁点大的事就要死要活的,没点全局观的傻男人,可是到后来四喜走进了战场,结尾时当四喜不见的时候她又心急起来,女性最柔弱的点被触发。
故事的高潮毫无疑问是“浮桥”那段,村里的女性们用肩膀扛起了一座桥为战士开辟了一条前进的道路。
这个高潮的前奏是妇女们在河边为战士洗衣服的场景,画面是冷蓝色,战士们衣服的鲜血混入河流中,这少许的红色在此刻显得格外明显。
表现出来情绪的压抑和痛苦也再此刻加剧。
不停地劳作,日复一日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在战争背后女人们所担心的。
一颗革命的热血之心在这里点燃,走入战场成为了战争背景下的必然结果。
战争结束,画面依旧保持了冷色调预示着接下来主角们的命运是壮烈、是悲痛、是无奈的。
战争是不该被遗忘,人民不该被遗忘,中国的大爱也不该被遗忘。
一首颂歌的结束,一场革命的洗礼。
整个电影《沂蒙山小调》贯穿始终,多以管弦乐表现出女性柔弱和凄美,营造了悠长的审美韵味。
时代局限下的 女性主义题材
情感真挚充沛,难得一见的到位的一部主旋律电影。作为主旋律国产片,这部还是挺成功的。7.2
就为了看李晨打酱油
看玉芬儿跑着那段很感人,当时就觉得这次错过可能是终身的遗憾吧,,还有春英献血喊得那句,俺们沂蒙山的男人都上前线了!!黑燕我很喜欢!!!哎。。
H
还是光在摄影方面下功夫了,故事说得不饱满。应该再把六姐妹的事迹扩大或者延续一下,总觉得刚刚展开就草草结束了。同样是在沂蒙山区相同景点取景,《斗牛》在各方面和细节上都要用心和有诚意。
因为那句“你瞎了吗”找来看的拍得情真意切
普通话 差评
100110,老师拆开装碟的文件袋后开始不住地坏笑...
最后竟然一家三个都没了,人生真是不可预料,片尾字幕竟然是等六个人,每个人都名字都没写完全,非常不好。
五星不是献给电影,而是那些战争年代里坚强善良的女人们
革命的胜利是人民用独轮车推出来的!
唉,那时候人多傻啊
过去的革命战争题材影片,我们总是看到太多的硬朗男性形象,本片中六位各具特色的女性,让我们看到战争背后伟大的力量。
从侧面表现孟良崮战役的主旋律影片,后方人民(贫农、军属、干部、富农)的多样生活一一铺陈开来。军民鱼水情的刻画在新世纪影片中当属翘楚,而妇女们的奉献精神与亲人牺牲的痛楚则是最为打动人心之处。
虽然片子的思想还是在宣传那些个思想。。。但有的地方还是很感人的。。。战争年代有比战士更难的人----女人。
3.5星。真正的军民如水。伟大的女性。
从小三到烈属 李念你想表达神马
没有手撕鬼子吗?
cctv6回看才看到这部片